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482|回复: 6

[转帖]《金刚经》白话译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7 11: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时请注明译者


《金刚经》白话译文
圆觉 翻译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译文]
  我是这样见佛所做、听佛所说的。
  开示如来真实义之时,佛讲授了这部经典,地点是在舍卫国,由学生祗树和给孤独两人合建的一个道场——祗树给孤独园。在道场中,居住有一千二百五十位修行的人,他们都是聆听、见证这部经典的人。
  吃饭的时间到了,世尊整理好衣服,拿着自己的饭钵,与大家一起走入舍卫大城化缘。在城中依次化缘之后回到居所——讲经说法的道场。吃完饭,收拾好衣服和饭钵,洗完脚整理好座位,跏趺安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原文]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译文]
  世尊安坐后,这时长老须菩提于一千二百五十人中站起身来。整理好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双手合十恭敬垂首向佛请教:最伟大的、最稀有的世尊啊,如来践证见证了圆满觉悟,不仅帮助所有发愿的修行人,使我们得以修正自己的心念——思想意识活动,而且还慈悲地、详细地进行教导。
  世尊啊,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发了证道、了悟人生、走向圆满觉悟的心愿之后,应如何住?应该怎样来修正好自己的思想意识活动的内容,如何建立正信、正念和正见的思维模式,完善其思想方法,使其证得圆满觉悟,了悟人生呢?
  佛祖世尊说:好啊,好啊。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那样,如来践证见证了圆满觉悟,不仅帮助所有发愿的修行人,修正他们的心念——思想意识活动,而且还慈悲地、详细地进行教导。
  你现在认真地、仔细地听好了,我这就教给你。如果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发了证道、了悟人生、走向圆满觉悟的心愿之后,应该像如来这样当下进入,像这样使心念得以降服。
  是的,我们一定会按照如来所教的去做。尊贵而稀有的世尊啊,非常愿意、非常高兴、非常想聆听如来教导。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原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译文]
  佛祖严肃地告诉须菩提,所有喜欢并发愿的修行人,应该像如来所教授的这样去修正自己的心念。而且还要了解一切众生生长存在的内容、形式和规律。
  从生命的繁衍方式来看:
  存在有——卵生的、胎生的、湿生的、化生的。
  从生命存在的形式来看:
  存在有——“若有色”即有形有象,看得见的;
  存在有——“若无色”即无形无象,看不见的。
  从生命智能层次来看:
  存在有——“若有想”即有思想、有灵性的;
  存在有——“若无想”即没有思想、没有灵性的;
  存在有——“若非有想。非无想”即好像有思想又好像没有思想,达到了似有似无、似无又似有的与“天道”和谐境界的。
  我全然地帮助一切众生进入“道”的境界,使其得以解脱,离苦得乐常寂。像这样度化、解脱了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实际上没有一个众生是因我的帮助而得到解脱的。实际上本无众生得度,亦本无众生可度。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须菩提啊,如果修行的人,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不是一个具有道心的纯粹的修行人啊。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原文]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译文]
  进一步地说,须菩提啊,行道心的修行人对生活中、对修行中,所学到的、看到的、遇到的一切理和事,无论其大小,都不可以停留在其中,当下放下——即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就是说,不要停留在任何能被我们感知所复写的事物上,不要停留在有形有象的事物上,不要停留在这些所能听到(声)、闻到(香)、品尝到(味)、感觉到(触)、意识到(法)的一切事物上。须菩提啊,有道心的修行人行布施,应该像我刚才所讲的这样——不住于“色”;而且还不能停留在任何的概念、观念、观点,哪怕是一个念头上——不住于“相”。
  这样说是什么缘故呢?
  行道心的修行人,如果不执著于任何的概念、观念、观点和念头,当下放下,这样所获得的福德是不可思量的。[注:此福德,是因成就的功德而获得的福德]
  须菩提,对于我所讲的内容,以及下面所提到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东方虚空,是不是可以想象、衡量呢?
  不啊,那是没有办法想象、衡量的,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周遍十方虚空是不是可以想象、衡量呢?
  不啊世尊,那更是没有办法想象、衡量的。
  须菩提,行道心的修行人不要执著于任何的概念、观念、观点和念头,当下放下,这样所获得的福德也是如此,是不可思量的。[注:此福德,是因成就的功德而获得的福德]
  须菩提,行道心的修行人应该、也必须像如来所教导的这样去“做”,即这样去“住”——住在“无所住”上,行在当下放下。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译文]
  须菩提啊,对于下面我所讲的内容,及所提出的问题,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是不是可以仅凭借“身相”,就将其当作如来呈现呢?
  这样是不可以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导师和世尊,真是不可以凭借“身相”,凭借所有的形象和思想观念,以及一切了悟人生的理论、方法,将其当作如来真实义的呈现。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如来所说身相,实际上根本没有所谓身相的概念可言,所以更不可以当作如来真实义的呈现了。[注:“概念”,是人们对于客观存在的主观反应,并依此建立起主、客体关系,而形成相对固定、固有和不变的思想意识观念及观点,且使之成为人在认识自然与社会时一定的参照模式]
  佛祖非常严肃地告诉须菩提:凡是所有的形象、思想意识观念观点以及理论和方法,哪怕是一个念头,都是虚妄不实的。
  如果在反应任何事物时,对于我们的心念所呈现出来的任何思想意识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都不执著于、不住于、不停留于心念所反应出来的任何形象、思想意识观念、理论和方法,包括任何一个观点或念头,那么即在当下得现如来本来面目。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原文]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译文]
  须菩提恭敬地向佛祖请教:
  稀有的世尊,您已经教授了这么多开发般若智慧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还进行了归纳总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现诸相非相。即现如来。”像这样的理论、观念和观点,广为流传以后,现在和未来会有那么多的众生听到、学习到您所讲的内容,及所示之如理,他们能够真正理解、懂得而且全然挚信并践行吗?
  佛祖世尊告诉须菩提:你可不要、也不能有这样的想法啊。
  如来我涅槃以后,再过五百年,有通过布施持戒修德(功德、福德)而具有了慧根的这样的人,对如来我教授的理论、观念和观点,还有方法,产生挚信和决心——谦卑而诚信,并认为这是可以实践、实现的真理。
  你应该知道,像这样的人,不仅仅只是几辈子跟随大智慧、大觉悟者布施持戒修行,而获得这样的善根和智慧。其实这样的人,已经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世,跟随过无量无数的大智慧、大觉悟者行于布施持戒,才可能获得这样的无上善根和智慧。
  像这样的人,当听到、学习到我所教授的内容,不管是其中的某个章节,还是某一句话,甚至某一个字,以至于当下净信(觉悟)。须菩提啊,如来对于这一切都是知道的,也曾亲见并能预见,像这样一类的人皆能够获得无量的福德,成就无上的智慧,达到圆满觉悟的境界。
  这样说是什么缘故呢?
  像这样一类的人,再也不会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执著于法相的“有”,也不执著于法相的“无”。无法相,无非法相:即没有什么理论及方法,可以成为固定的如来觉悟之法;也没有什么理论及方法,不可以成为如来觉悟之法(任何理论及方法,都可以成为如来觉悟之法)。
  这样说又是什么缘故呢?
  因为像这样一类的人,如果以己心之概念、观念、观点和念头去衡量事理,即著我的存在、人的存在、众生的存在、寿者的存在。
  若取法相——如果以固有的观念、观点和念头(“法”),作为参照事理(所呈现的,是“相”)的标准,即著我人众生寿者的存在。[注:肯定一切]
  那么还须要注意什么?明确什么呢?
  若取非法相——如果执著于不用任何观念、观点和念头作为参照事理的标准,也是著我人众生寿者的存在。[注:否定一切]
  因此,不可以执著于固有的观念——肯定一切,也不可以否定一切固有的观念。
  以上所讲的,都是如来平常所教授的内容和道理,也是一直倡导的、一贯教导的内容和道理。因此你们这些诚心修行的人,应该知道,如来所教授的使人明了自性、走向觉悟的方法,就像过河的船一样,河已经渡过去了,人已经上了岸,就不需要船了,不能负船而行。一切使人明了自性、走向觉悟的法,在“了悟”以后,都应该像对待渡过了河的船一样,当下放下。觉悟之法尚且如此对待,何况一切未得践证觉悟的法,同样也是应该当下放下了。
  
  注:无法相,无非法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意为不执著于任何“相”,一切都可以是“法”。无法相,即“离一切相”;无非法相,即“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离也离。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译文]
  须菩提啊,对于下面我所提到的问题,你会怎样认为呢?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了吗?如来讲了关于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觉悟之法了吗?
  须菩提非常恭敬地回答:根据我所理解的如来您教授的内容及所示之如理来看,没有任何具体的、固定的所谓的觉悟之法,可称为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任何具体的、固定的觉悟之法,供如来教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呢?
  如来所教授的觉悟之法,是不可以执著、不可以思议、不可以言说的。所谓觉悟之法,实际上根本不能说是觉悟之法,但是又不能否定其是觉悟之法。
  因此就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一切证得圆满觉悟的人,都是以自自然然、自然而然的无为之法当下进入,只是进入的“当下”有所不同。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译文]
  须菩提,对于下面我所提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呢?假使有人用能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来布施,这个人所获得的福德,难道还不够多吗?
  须菩提恭敬地回答:非常非常地多啊,世尊。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所说福德,是福德,又非福德,其实福德属生灭法。因此如来只是称其福德多而已。
  假使还有人,从这部无上智慧之经典中,认识它、学习它并践证见证它,广为宣说传诵,哪怕仅仅只是受持四句偈。这样所获得的福德和成就的功德,大大胜过用能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来布施所获得的福德。
  这样说是什么缘故呢?须菩提,一切所有的大彻大悟的觉悟者,及所有大彻大悟觉悟者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之佛法,皆出自此经之如理。[注:佛法即觉悟之法]
  须菩提啊,所说佛法,其实根本没有所谓佛法的概念可言,只是假其“佛法”名而已。
  
  注:(一)所谓的福德,本无自性,无定性。皆因布施而获得。布施得多,其所获得的福德也多;布施得少,其所获得的福德也少。而且福德属生灭法,其因布施而“生”,受报完成后福德即“灭”。
  若成就了无量的功德,其因此而获得的福德也是无量的。若功德没有圆满,其福德随功德增减。
  (二)佛法之理即法,法即理,理法圆融,理法不二。如理即“道”,道即根本,根本即无为无不为;皆从此经出:即无不从此法界生,无不还归此法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0 19: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经>以前我一直没有真正看懂,自己也知道是自己业障重的原因.

/ m- x) x( l& w5 r; }* T$ W

 

5 [0 k' X- {. H0 \

近年,我看了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慧律法师的<金刚经讲义>,特别是最近的看了六祖慧能解义的<金刚经六祖口诀>后,才有点开窍.感悟良多.

. A$ t/ K( X* D3 ^

 

1 U$ c' f" q& W

其实金刚经讲来讲去,核心的就是一句话:"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或者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0 19:4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我对把佛经翻译成白话文有点不同看法,如果仅是高僧法师翻译,尚可一读;如果是对佛法感悟尚浅,没有德行修为的居士或僧尼,最好还是不翻译为好,我们也不要以这些白话佛经作为范文学习和修持,这样会出偏差的.最好还是看原文.中国文言文佛经是佛菩萨再来人作译师,翻成中文的佛经,他们把握佛法精粹远比普通的僧人准确得多!

( p. J% O% H$ U

 

# h% D( ]! A2 h+ C! V

所以还是建议多读原版佛经,读不懂慢慢读,有机缘来到,自然而然就会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1 14: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译文]
  须菩提啊,又有问题要你思考了,对于下面我所提的问题,你的想法是怎么样的呢?
  须陀洹(初果罗汉)能否产生这样的念头,认为自己证得了须陀洹果呢?
  须菩提非常恭敬地回答:不可以啊,真的不可以产生这样的念头,世尊。
  这样说是什么缘故呢?须陀洹被称为“入流果”,入法性之流(开悟),其已经达到不入“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其实本无“法性”这样的概念可言,更无所谓法性之流,所以无处可入,只是称为入流果——须陀洹而已。从功夫层面来看,所谓入法性之流,就是已破了见惑,但是不等于是见惑已完全破除。
  须菩提,那么对于我下面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你又会怎样理解呢?
  斯陀含(二果罗汉)能否产生这样的念头,认为自己证得了斯陀含果呢?
  须菩提恭敬地回答:不可以啊,不可以产生证得斯陀含果这样的念头,世尊。
  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斯陀含被称为“一往来果”(一还果),而实际上既没有往,也没有来,已经达到不往不来的境界,只是称为一往来果——斯陀含而已。二果罗汉从修行功夫层面来看,不仅只是破见惑,而且已经开始破思惑了。
  [注:所谓“一往来”的涵义,就是面对事物,来则应对,再依如理来放下。也就是生一念,消一念,达到念起觉消的境界。如此一往来。]
  须菩提啊,下面又有第三个问题要问你了,你的想法会是怎么样的呢?
  阿那含(三果罗汉)能否产生这样的念头,认为自己证得了阿那含果呢?
  须菩提非常恭敬地回答:不可以啊世尊。阿那含也不可以产生这样的念头。
  为什么说不可以产生这样的念头呢?阿那含被称为“不来果”(不还果),而实际上并无不来,已达到无来无不来的自由境界,只是称为不来果——阿那含而已。三果罗汉从修行功夫层面来看,是见惑、思惑皆破。
  [注:所谓“不来”的涵义,就是面对事物时,应对与放下是同时的而且是同一的,达到念起即觉的境界。此即谓不来。]
  须菩提,对于我所要提出的第四个问题,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阿罗汉(四果罗汉)能否产生这样的念头,认为自己证得了阿罗汉道——达到了“道”的境界呢?
  须菩提非常恭敬地回答:不可以啊,根本不能有证得阿罗汉道这样的念头,世尊。
  这样说是什么缘故呢?实际上已经达到不著一法,不执著于任何理和事,达到“空”的境界,这样才称为阿罗汉,其实也只是这样称呼,假其名而已。世尊,如果阿罗汉产生这样的念头,认为自己证得了阿罗汉道,达到大彻大悟,即著我的存在、人的存在、众生的存在、寿者的存在。四果罗汉的修行功夫,已经觉悟到无所谓见惑、思惑。
  [注:“阿罗汉道”,是达到不生不灭,自然无为——“道”的境界]
  世尊,如来评说我证得了无诤三昧——解空理、离烦恼,于一切无诤,人中(佛祖如来在座的这些学生中)修“空”境界第一,是放下一切欲望的、修“空”境界第一的阿罗汉。
  世尊,我不会产生这样的念头,认为我是放下了一切欲望的修行人,即离欲则“空”,是“空性”境界第一的阿罗汉。
  世尊,如果我产生了这样的念头——我证得了阿罗汉道,世尊就不会评说须菩提是安于净寂的修行人(行者)。因为须菩提实际上不住于修行的一切具体内容,不住于修行的一切概念、观点、念头及行为,所以只是称须菩提是安于净寂地修行而已。
  
  注:(一)罗汉,是只修正自身,还没有行愿的,获得一定成果的修行人。在家、出家皆可。罗汉功夫有四个层面,须陀洹(初果罗汉)、斯陀含(二果罗汉)、阿那含(三果罗汉)和阿罗汉(四果罗汉)。
  
  (二)见思惑——见惑和思惑
  见惑:五个方面——身见、边见、见取见、邪见、戒禁取见。见惑属于思想上、学问上、观念上的问题。
  思惑:五个方面——贪、瞋、痴、慢、疑。思惑属于人性之中本能的情趣,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原文]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译文]
  注:自觉自性。
  
  佛祖如来问须菩提:对于下面我所讲的内容你会怎样理解呢?
  如来往昔在燃灯佛那里,先天自性发愿的一刹,证得任何觉悟之法了吗?
  没有啊世尊。如来在燃灯佛那里,先天自性发愿的一刹,确实没有获得任何觉悟之法,实际上什么东西都没有得到。
  须菩提啊,那么我又要向你提问了,你的想法会是什么样的呢?潜心修行大乘的人能不能认为,可以用自己修行所成就的功德来使佛土更加庄严呢?[注:佛土,即大彻大悟觉悟者之净土]
  不能这样认为啊,世尊。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所谓的庄严佛土,本没有庄严的概念可言,也无法使其庄严,只是用“庄严”来比喻形容而已。
  因此啊须菩提,所有一心向道的修行人,应该像这样符合如理而生清净心。“心”不应该住于任何有形有象的事物上——不住于色,“心”不应该住于任何能听到(声)、闻到(香)、品到(味)、感觉到(触)、意识到(法)的事物上。
  应该没有任何执著,一切不住,一切无住,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此即“庄严”;如此生其心——此清净心即净土、即道体、即如来。
  须菩提,打比方说,有这样一个人,身就好像须弥山王一样,你认为如何?其身是不是很大呢?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非常大了,世尊。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如来所说身,本没有身的概念可言,所以只是称为“大身”而已。
  
  注:(一)以须弥山王身,比喻本心——庄严净土。以大身比喻形容本心之无边无际、无涯无始、不生不灭。
  (二)然(燃)灯佛所:“灯”即性体之光。“燃灯”即真心自性所发之愿力。“燃灯佛”即最初通过自照本心,明了自性——自觉本性,走向觉悟,并燃起智慧之光,自觉觉他,这样的觉悟者。燃灯佛是七大古佛之一。发愿之时即是觉悟之时(三元归一,当即觉悟),通过这样的方式走向觉悟的人,都可以称为燃灯佛。“燃灯佛所”即燃灯佛发愿、燃起智慧之光的本心,即燃灯佛所——庄严净土。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原文]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译文]
  注:自觉觉他。第十品与第十一品和说“如来境界”。
  
  须菩提,如果有像恒河所拥有的沙粒数那样多条的恒河……你注意了,现在就要有问题来问你了,对于下面我所提出的问题,你的想法是怎样的呢?像那样多条恒河所共有的沙粒数,你认为是不是已经非常多了呢?
  须菩提非常恭敬地回答:真的是非常非常地多啊世尊。仅仅像这样多条的恒河,其数量尚且巨大得常人无法计算,更何况其中所共有的沙粒,那真是难以计量其数量之大啊。
  须菩提,我现在将如理所示之实际的、本质的内容,明确地告诉你。
  如果有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用奇珍异宝装满像上述所说沙量恒河所拥有的沙粒数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以此来布施,这样所获得的福德是不是很多呢?
  须菩提非常恭敬地回答道:这样布施所获得的福德真的是非常非常多啊世尊。
  佛祖如来庄严地告诉须菩提:如果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对于此经哪怕仅仅只是四句偈,虔诚接受它、学习它并践证见证它,且广为众生传诵宣说,开示此经如理。那么这样所成就的智慧是无边无量、无涯无始、不生不灭的啊。因此而成就的功德和获得的福德,远远超过、远远胜过以难以计量的、巨大数量之珍宝来布施所获得的福德。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原文]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译文]
  进一步地说,须菩提啊,如果于所到之处遍讲此经,哪怕仅仅只是四句偈。应该知道这样所传到的地方,就好像如来呈现之道场,所有世间天人及人、阿修罗,都会恭敬地供养。何况有人能够全然地接受学习、奉持践行此经之如理。
  须菩提啊,你要知道这样的人,成就了此最上乘第一等稀有的觉悟之法。只要是这部经典根本之真义所传到的地方,即如来现前;只要能够谦卑诚信并践行此经之如理,则为佛的弟子。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原文]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译文]
  注:讲破相的方法。
  
  这时须菩提向如来请教:世尊,应当如何命名此经呢?我们这些修行人,应该怎样按照经名之根本涵义来尊奉、接受学习并践证此经之本义呢?
  佛祖如来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典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永恒的智慧即彼岸,你们可以依照这个经名之根本内涵来奉持、接受学习并践证此经本义。
  对此须要注意什么问题呢?须菩提啊,如来所说般若波罗蜜,是开发永恒智慧的如法,实际上没有所谓的般若波罗蜜这样的概念,只是称其为“般若波罗蜜”而已。
  须菩提,我要向你提问了,对于下面的问题你会怎样理解呢?如来有没有教授觉悟之法呢?
  须菩提尊敬地回答说:世尊,如来什么都没有教授。[注:全然否定,实际是以否定来肯定,肯定如来之如法。]
  须菩提,那么对于我所要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你的想法又是怎样的呢?三千大千世界所拥有的微尘,是不是很多了呢?
  须菩提回答说:真的是非常非常多啊,世尊。
  须菩提,这么多的微尘,如来说其本为客观存在,无任何概念可言,只是当主观反应它时,称其为“微尘”而已。如来所说世界,实际上也为客观存在,无任何概念可言,只是当主观反应它时,称其为“世界”罢了。
  须菩提,那对于这样的问题,你又会怎样认为呢?可不可以把见到三十二相,当作如来法身呈现呢?
  不可以的世尊,不可以把见到三十二相当作如来呈现。
  这样说是什么缘故呢?如来所说三十二相,“相”其实只是当主观反应客观存在时,所构成的主、客体关系,并由此形成的应象而已,本没有所谓相之概念可言,只是称其为“三十二相”罢了。
  须菩提啊,如果有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用恒河沙那样多的无数世的身命来布施,(获得如此之大的福德)。如果又有人,对于此经哪怕仅仅只是四句偈,以如法践行受持,以如法为众生开示、宣说传诵,这样所成就的功德和获得的福德,远远胜过以无量身命布施所得之福德。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原文]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译文]
  此时此刻,须菩提受教于此经之如理如法,已经深刻地明了个中义理妙谛。于此情此景中涕泪悲泣,敬对如来说:最伟大、最稀有的世尊啊,如来您教授了这样使人获得解脱的高深玄妙如理之经典,自从往昔我获得慧眼以来,从未曾得以听到、看到、学习到如此无上智慧的究竟觉悟之经典。[注:“悲”,既是无上的欢喜,又是悲心的流露]
  世尊,如果再有这样的人,得以听到、看到、学习到此经之如理,挚诚笃信,一念清净,当下即生如来实相——“道”。应该知道像这样的人,成就了第一等无上稀有之功德。
  世尊,成就如来实相,其实并没有所谓如来实相的概念,也没有成就的概念可言,因此如来说只是称其为“实相——道”而已。
  世尊,现在我受教于这样能使人明了自性、走向觉悟之经典,挚诚笃信,深刻理解并如法践行,这样做并不难。如果到了后世,再过五百年,那时有众生,听到、见到、学习到这部经典,挚诚笃信,深刻理解并如法践行,这样的人即是第一等稀有之人才。
  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这样的人已经没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因此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须要认识呢?我相,其实并没有所谓这样的概念可言;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没有所谓这样的概念可言。这又应该怎样来理解呢?不执著于一切相——一切思想、观念、观点,哪怕是一个念头,当下放下,无论是谁,即可成就,名圆满觉悟智慧之人——“佛”。
  佛祖如来郑重地对须菩提说:是这样的,就是这样的。如果又有人听到、见到、学习到这部经典,不惊乱、不恐慌、不畏惧,要知道像这样的人,是非常罕见稀有而珍贵的。
  这里有什么问题须要你注意呢?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无上智慧,实际上根本没有第一波罗蜜这样的概念,只是称为“第一波罗蜜”罢了。[注:第一波罗蜜即寂态、清净土]
  须菩提,忍辱智慧,如来说本没有忍辱智慧的概念可言,只是称为“忍辱智慧”而已。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呢?
  须菩提,打比方说,如来我于往世被歌利王肢解割截身体,在那一刻便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我于那时遭到分肢截体的时候,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便会产生瞋怒怨恨了。
  须菩提,再回忆如来我于过去五百世中,曾号为“忍辱仙人”,修行忍辱功夫。在那时候,已经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境界了。因此,须菩提。修行大乘的人,应该不执著于一切思想、观念、观点,哪怕是一个念头,而发大彻大悟觉悟之心。不应该生“住色”心——即不应该执著于一切有形有象的事物及现象和境界上,不应该生“住声香味触法”心——即不应该执著于一切所能听到(声)的、闻到(香)的、品到(味)的、感觉到(触)的、意识到(法)的事物及现象和境界上;应该生不停留、不执著这样的“无所住”心。
  如果“心”有所谓的境界可住、可停留、可著,即根本上是“住”无所住的。[注:住即非住,非住即住;离住,离不住,一切离也离]
  因此,如来说行大乘法的人,“心”不应该执著于有形有象的事物和境界,而要这样的行在当下放下。
  须菩提,修行大乘的人都要以众生获得解脱觉悟为本愿,以济他、觉他、度他作为“本心”。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应该这样行于布施——不住于相,行在当下放下。
  如来所说一切相——一切的各种各样的概念、观点、念头,实际上本没有所谓的概念、观点、念头可言,也没有所谓“概念、观点、念头”的概念可言。又说一切众生,实际上根本没有“众生”的概念可言。
  须菩提,如来真实义之如法,是对自然而然、自自然然的事物的描述(真语),是对真理的客观认识的描述(实语),是不被任何存在所占有的这样的描述(如语),是没有虚假的、不欺骗的描述(不诳语),是对不与客观存在规律相违背、不与道相违背的描述(不异语)。五语者,皆“道语”者。
  须菩提,如来见证并教授的觉悟之法,此法无实无虚,非谛非妄。
  须菩提,如果行大乘法的人,其“心”执著于固有的固定的观念、观点、念头以及理论和方法来布施,就如同一个人置身于黑暗中,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无法呈现。
  如果行大乘法的人,其“心”不执著于固有的固定的观念、观点、念头以及理论和方法来布施——当下放下。就如同人眼之视觉功能,于太阳光明朗照射下,可以映现出各种有形有象的事物、世间万象万缘。
  须菩提,等到了后世,如果有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能够学习、践行并广为宣说传诵此经如理,便是如来呈现。以佛无上正等正觉之智慧,完全能知道有这样的人,也曾亲见并完全能预见,像这样的人皆得以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和智慧,达到圆满觉悟之境界。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原文]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译文]
  须菩提,如果有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于上午时分,用恒河沙那样多的诸世己身来布施;于中午时分,再用恒河沙那样多的诸世己身来布施;于下午时分,也用恒河沙那样多的诸世己身来布施。像这样无量无数劫世,皆以己身来布施,获得如此之大的福德。
  如果又有人听到、看到、学习到此经如理,产生诚挚信念和决心——谦卑而诚信,不诽谤、不动摇、不违背地践行。这样所成就的功德和获得的福德,远远胜于以无量无数劫世之己身布施所得福德。
  何况有人书写抄传、接受奉持、学习践行、广为宣说传诵并为众生开示此经之如理,其因成就此功德而获得的福德更是无以计量、无法比拟的啊。须菩提啊,从根本上来说,受持此经之如理有不可思议、不可限量、无边无际的功德。
  如来为发证道之心、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人,而开示此经如理;为挚于开发最上上等无上智慧的人,而开示此经如理。
  如果有人能够接受奉持、学习践行、广为宣说传诵并为众生开示此经如理,如来之无上正等正觉智慧,完全能够知道有这样的人,也曾亲见并完全能预见,像这样的人皆得以成就不可限量、不可称量、无边无际、不可思议之无量功德和智慧,达到圆满觉悟的境界。
  像这样的一类人,就如同如来呈现,能够继承、担负如来开发般若智慧之责任,传承、发扬如来之如理妙谛,展现无上正等正觉之智慧,以普度众生。
  那么还须要注意什么呢?须菩提啊,贪迷于修行小法术的人,便执著于我、人、众生、寿者的见解见地,以此为障。对于这部无上智慧之经典,不能够听懂、学懂,不能够接受奉持践行、宣说传诵并为众生开示此经如理。
  须菩提啊,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有这部无上正等正觉智慧之经典,并传诵、开示此经如理,一切世间天人及人、阿修罗,一切众生,都会恭敬供养。
  要知道这样的地方,就是如来呈现之道场,众生都会自然而然地、谦卑恭敬地围绕诵持,进行顶礼膜拜,用鲜花和什物来供养。这些诚心修行的人所得之成果,也会像花香一样四处散布传扬。
  
  注:(一)“见”:我们平常所说的“见”,即自己所学习的、了解的、认识的文化知识、教育知识、人生经验、生存经验等等,由此产生、总结出的观念,而形成了参照事物的思维模式标准。“见地”,即我们所学到的、了解到的知识文化,与人的人生经验(包括社会经验和自然经验——反应客观存在的经验)相结合,通过自己行为行动的实践所证明、证实了的观念。原文中的“见”的涵义,既是平常所谓的见,又涵盖见地的内容和涵义。
  “我”、“我相”、“我见”都是因执著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这个“我”而反映(应)所产生的结果,还包括“我的存在”。
  (二)供养如来,即供养自性。所有进行供养的众生,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供养自己之自性。因为自性与如来本是同一的。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原文]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译文]
  进一步地说,须菩提,假使有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接受奉持、学习并践行此经如理,若因此被他人轻视污毁,那是因为这样的人于前世造有罪业,应该堕入恶道。以今世其因受持读诵此经,被他人轻视、污毁这样的缘故,前世所造罪业就因此会自然而然地消失灭除,则可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得入正道。
  假使有人听闻、学习到此经之如理,而不能产生谦卑和诚信,那是因为这样的人前世累劫所造罪业深重,障碍了“真心自性”的呈现,应堕于恶道受报;所以一时难以接受这部大觉悟大智慧之经典,或不信轻视,或半信半疑。若其应随机缘,产生悔悟之念,能够发愿并全然受持此经如理;那么前世所造罪业,都会在其起念发愿之时得以消除。通过受持积累功德,则可脱离恶道轮回之苦,证得觉悟智慧,得入正道。
  须菩提,如来我回忆过去往世历过无量无边世劫,在跟随燃灯佛修行而开悟以前,缘遇过八百四千万亿之无数无量大彻大悟的觉悟者,都挚心供养尊奉,没有错过任何一位;生生世世全然受持,从来没有停止过修行。
  假使还有人,于后世末法时代,能够接受读诵、学习奉持并践行此经如理,这样所成就的功德,如来我当初供养受持于无数无量大彻大悟觉悟者的功德与其相比,不及他百分之一、千万亿分之一,甚至于无法以任何数字、数据衡量比喻与其功德差距之大。
  须菩提,如果有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于后世末法时代,接受读诵、学习奉持并践行此经如理,这样所能成就的功德之大,远远超乎众生所能想像之极限,我如果确切详尽地描述出来,也许就会有人听到以至心里即生狂乱,而对此经开发大智慧大觉悟之如理如法产生深深怀疑,难以相信。
  须菩提,要知道此经如理之义不可限量,不可思议;读诵此经、受持此经如理所得的果报之殊胜,也是不可限量、不可思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1 14: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原文]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译文]
  注:究竟无我:“究竟”,意为归根结底的,最根本的;“无我”,即是道之实相的境界;“究竟无我”最根本之道的实相境界。
  
  此时须菩提向佛祖如来请教:世尊,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发了证道、了悟人生、走向圆满觉悟的心愿之后,心应该怎样安住呢?应该怎样来修正好自己的思想意识活动的内容,使其证得圆满觉悟,了悟人生呢?
  佛祖如来郑重地告诉须菩提: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发了证道、了悟人生、走向圆满觉悟的心愿之后,应该得生这样的心念——我应该度化一切众生使其得以解脱,离苦得乐常寂。像这样度化解脱了所有的、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实际上没有一个众生是因我的帮助而得到解脱的,实际上本无众生得度,亦本无众生可度。
  这样说是什么理由呢?须菩提,如果发心修行的人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不是真正行道心的修行人。
  由此可以认识到什么问题呢?须菩提,实际上没有任何的观念、观点、念头及理论和方法,包括所谓的觉悟之法,可使人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每个人都是自觉自性、自性自度的。
  须菩提,对于我下面所提的问题,你会怎样理解呢?如来昔在燃灯佛那里开悟时,先天自性发愿的一刹,有没有任何觉悟之法可以使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呢?
  没有啊世尊。根据我所能够理解的如来您教授的内容及所示之如理来看,如来您在燃灯佛那里开悟时,先天自性发愿的一刹,并没有任何所谓的大彻大悟的觉悟之法可以使您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因无所得,而得现如来。
  佛祖如来说:是这样,就是这样的啊。须菩提,实际上没有任何觉悟之法,可以使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智慧。
  须菩提,假使如来我开悟时,先天自性发愿的一刹,认为有这样的觉悟之法,可以使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燃灯佛就不会给我授记,作出这样的预言:你到了来世,就会成为大彻大悟的觉悟者,无上智慧之如来,佛号为释迦牟尼。
  这正是因为没有任何觉悟之法可以使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缘故啊!因此燃灯佛给我授记,作出这样的预言:你到了未来世,就会成为大彻大悟的觉悟者,无上智慧之如来,佛号为释迦牟尼。
  这样说是什么缘故呢?
  所谓成就如来实相,如来所说之法:在众凡而不减,处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净不垢,是谓“诸法如义”。假使有人说、或是执著地认为:如来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成就了无上智慧。我告诉你须菩提,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任何的观念、观点和念头,以及理论和方法,还包括所谓的觉悟之法,可以使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成就无上智慧。
  须菩提,如来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所成就的无上智慧——所谓道之根本,实际上都是无实无虚、非妄非谛的。所以如来说,一切法——一切的观念、观点和念头,以及理论、方法,包括践行之中的一切过程和内容,都是可以使人大彻大悟的觉悟之法。须菩提,所谓一切法,实际上本没有所谓的一切法之概念可言,只是称其为“一切法”而已。
  须菩提,这就好比人身形高大一样。
  须菩提恭敬地说:世尊,如来所说人身形高大,实际上本没有身形高大这样的所谓“大身”之概念可言,只是称其为大身而已。
  须菩提,诚心修行的人也应该如此啊。如果这样认为:我应当度化解脱无量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常寂。哪怕是执著于一丝毫、一丁点儿这样的念头,就不可能是真正的行道心之修行人了。
  那要怎样来认识这个问题呢?须菩提,实际上没有任何所谓“法”之概念存在。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见地,才能够成为名符其实的、真正行道的修行人。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缘由,如来说在行一切法的过程中,都应该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之存在的。
  须菩提,假使诚心修行的人这样认为:可以用自己修行所成就的功德,来使佛土更加庄严。执著于这样的念头,就不是真正行道心的修行人了。
  这样说又是什么缘故呢?如来所说庄严佛土,本没有所谓庄严之概念可言,只是称其为“庄严”佛土而已。
  须菩提,如果有诚心修行的人,能够持之以恒地精进,并能够了悟通达以“无我”之无为法当下进入,以“无我”之无为法精进。如来对此定义为:真正的行道心的修行人。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译文]
  注:俱备智慧德相。
  
  须菩提,对于下面我所提的问题,你是怎样认为的呢?如来有没有与常人一样的、可以看见有形有象的万事万物的肉眼呢?
  是这样的世尊,如来有与常人一样的肉眼。
  人之肉眼观事物,反应客观存在的现象,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此时为“我”随物转之境界。
  须菩提,对于下面第二个问题,你是怎样认为的呢?如来有没有洞彻十方大千世界的天眼呢?
  是这样的世尊,如来有此等天眼。
  人之天眼观宇宙自然大千世界,反应客观存在的现象,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此时为“我”随境转之境界。
  须菩提,对于第三个问题,你又会怎样认为呢?如来有没有现诸相皆空的慧眼呢?
  是这样的世尊,如来有此等慧眼。
  人之慧眼对宇宙自然存在的认识,反应其客观存在的本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此时之我为“空”之境界。
  须菩提,那么关于第四个问题你的见地如何?如来有没有观万法平等、万缘平等,观空即有的法眼呢?
  是这样的世尊,如来有此等法眼。
  人之法眼的智慧功夫对道与宇宙自然存在呈兼容的特性的见证,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此时之我呈现出人我平等、物我平等而无分别的境界,达到阿罗汉道的自然而无为之境界。
  须菩提,你怎样认识这第五个问题呢?如来有没有以大慈悲、大觉悟、大智慧照见一切众生的佛眼呢?
  是这样的,世尊,如来有此等佛眼。
  人之佛眼的般若智慧境界即是道,达到了“人人与我同体,万物与我同根”的智慧功夫境界。人与自然、与社会融为一体,万法平等、万缘平等,对宇宙自然存在依然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没有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之分别——即形式就是内容,现象即是本质。此时之我与众生皆有情,且呈现出自然而然、自自然然、无为而无不为之境界。
  须菩提,你已经明了了成就如来智慧功夫的五层面,至此对于我所提的另一方面的问题,你又会怎样理解呢?就像恒河中所拥有的沙粒,如来会不会说这是沙呢?
  就是这样的啊世尊,如来说其是沙。
  注意了须菩提,我又要问你了,关于下面的问题该怎样认为呢?假设一条恒河中所拥有的沙粒,有如此沙粒数那样多条的恒河,又有所有恒河沙粒数那样多的佛国世界,像这样数量的佛土,是不是已经非常非常多了呢?
  真的是非常非常多啊世尊。
  佛祖如来庄严而郑重地告诉须菩提:你们所处的国土中,众生有那么多种各不相同的、各种各样的心——各种各样的思想意识活动之心念,而其“本心”同一。如来之心与众生之本心同一,如来以其大智大慧对此全部洞彻明了。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如来说所有的心——众生所有的思想意识活动之心念,都本没有所谓的“心”之概念——即没有所谓的各种各样的思想意识活动之心念的概念可言,只是称其为“心”而已。
  对此应该作何总结呢?须菩提,不要执著于过去之心——过去之思想意识活动之心念,不要执著于现在之心——现在之思想意识活动之心念,不要执著于未来之心——未来之思想意识活动之心念。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皆是幻想、幻相,皆是虚妄不实的。因为其有生有灭,与道本体之性不相符。所以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思想意识活动之心念都不要执著,哪怕是一丁点儿的思想意识活动之心念都不可以停留在其中。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译文]
  注:法界通化:“法界”,指所反应的宇宙自然的存在,即一切事物都能够保持各自的特性,界线分明,而又存在于同一体中。“通化”,即万事万物互通互化互合互融互离互根等等相生相合、相反相成之运化规律。“法界通化”——即“道”与宇宙万事万物的存在呈兼容。
  
  须菩提,对于我下面所讲的内容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如果有人拥有能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以此来布施,这样的人凭借行此布施而得因缘,由此所获得的福德和福报是不是很多了呢?
  就是这样的,世尊。这样的人凭借行此布施而得因缘,由此所获得的福德和福报是非常非常多的啊。
  须菩提,如果所谓的福德是符合道之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体性的存在,如来就不会说,所能获得的福德有多和少这样的特性。正因为福德是有生有灭的,以修行人所发之愿为“因”,以布施为“缘”,福德即是由此因缘而得到的“果”,福德的受报完成后,此发愿而行布施与获得的福德之因果即消失。因为福德具有这样的生灭特性,所以如来说福德是有可以被衡量的性质的,说其获得的福德很多。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译文]
  须菩提,对于下面我所讲的内容和提出的问题,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大彻大悟的觉悟者,是不是可以凭借修行所获得完美的、圆满的色身——外在身形样貌而呈现呢?[注:色身即报身,具三十二身相、八十种好。]
  不可以啊世尊。大彻大悟的觉悟者所达到的如来境界,不应该是凭借修行所获得的完美、圆满的色身而呈现的。
  这样说是什么缘由呢?如来所说完美的、圆满的外在身形样貌——所说具足色身,实际上根本没有所谓具足色身的概念,以及“具足”的模式和标准可言,只是称为“具足色身”而已。
  须菩提,下面的问题你又会怎样认为呢?是不是可以将如来境界(如来真实义)固定化、模式化——认为如来境界可以凭借修行获得所有的所谓完美、圆满的思想意识活动内容(解悟),以及所成就的理论、方法而呈现呢?
  不可以啊世尊。不应该将如来境界(如来真实义)固定化、模式化,不应该认为如来境界可以凭借修行获得所有的所谓完美、圆满的思想意识活动内容,以及所成就的理论和方法而呈现。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如来说所呈现的所有的思想意识活动内容,以及所成就的理论、方法,达到了完美、圆满的境界——所谓诸相具足,实际上根本没有所谓完美、圆满——所谓“具足”的概念可言,只是称为“诸相具足”而已。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原文]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译文]
  须菩提,你切勿认为如来有这样的念头——如来应当有大彻大悟的觉悟之法可以教授——你千万不要产生这样的想法。
  为什么不让大家这样认为呢?如果有人产生这样的想法:如来有大彻大悟的觉悟之法可以教授。这就是谤佛,即对正等正觉者——佛的毁谤,是不能理解如来我所教授的内容及所示之如理的缘故。
  须菩提,所谓教授觉悟之法——所谓“说法”,实际上本没有任何觉悟之法可以教授。所谓觉悟之法,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不可表述的。所以如来“说法”者——即教授觉悟之法,只是称为“说法”而已。
  此时已经有所觉悟的慧命者须菩提,向佛祖如来请教:世尊,会有那么多的众生,在后世(未来世)听到、学习到如来您所教授的觉悟之法及所示之如理,他们能够真正理解、懂得,而且全然挚信并践行吗?
  佛祖如来回答说:须菩提,不要以固有的概念去参照、衡量,认为他们本就是众生——实际上众生皆有佛性;但又不能否定他们是众生——众生皆有佛性,但处于迷中,还未觉悟。众生是还未觉悟的佛,佛是已经圆满觉悟了的众生。
  这样说是什么缘故呢?须菩提,众生之所以称其为“众生”,如来说其实本没有所谓众生的概念可言,只是假其众生名而已。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原文]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译文]
  须菩提向佛祖如来请教:世尊,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实际上是什么也没有得到吗?
  佛祖如来回答说:是这样,就是这样的。
  须菩提啊,如来我对于无上正等正觉,是没有任何的概念、观念、观点以及理论和方法可以获得的,更不要说是有任何觉悟之法可得了,甚至没有任何哪怕是丝毫的所谓“大彻大悟”的想法和念头,所以只是称为“无上正等正觉”而已。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原文]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译文]
  注:“净心”,即是平等、无分别之心;“善”,即是“道”之性;“行善”,即是与“道”相符合的行动、行为过程。
  
  进一步地说,须菩提啊,凡能够使人明了自性、走向觉悟之法,皆是平等的,无有分别的。“法”本身无有高下之分,无有大小之分,更无所谓上、中、下乘之分;对于一切众生,亦是平等的,不分别众生之高低贵贱,众生本自有佛性。凡一切修行之法,只要能够当下进入,皆是使人明了自性、走向觉悟之法。诸法平等而无分别,所以称其为“无上正等正觉”。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样的平等无分别之心,行一切事皆属善行,修一切法皆是善法。只要像这样向善行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便可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须菩提啊,所说善法——即合(和)“道”的一切理与事,如来说实际上根本没有所谓善法的概念可言,法亦无善与不善之分,只是称其为“善法”而已。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原文]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译文]
  须菩提啊,假使有像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须弥山王那样占有的、数量多得常人无法思量的全部珍宝,有这样的人把它们聚集、收拢起来用其行布施,获得如此之大的福德。
  假使有人对于这部般若智慧之经典,哪怕仅仅只是四句偈,接受读诵、学习奉持践行、广为宣说传诵并为众生开示此经如理,因此功德而成就的无上智慧,因此智慧所获得的福德,是无边无量、无涯无始、不生不灭的。刚刚所说的用多得无以计数的珍宝来布施,所获得的福德与其相比,不及其百分之一,百千万亿分之一,甚至于无法以任何数字、数据衡量比喻与其福德差距之大。这是无法比拟的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1 14:45: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译文]
  注:“化”,即度化、转化、分化、合化、互化、混化。
  
  须菩提,对于以下我所讲的内容你会怎样认识、理解呢?
  你们切勿认为如来有这样的念头——我应当度化众生使其得以解脱,离苦得乐常寂。须菩提啊,千万不要产生这样的想法。
  为什么让你们不要这样认为呢?实际上没有任何众生是如来度化和解脱的。假使认为有哪怕一个众生是因如来度化而解脱的,认为有哪怕一个众生需要如来去度化、解脱,那么如来就是执著于我人众生寿者的存在。
  须菩提啊,如来所说有我,实际上并没有“我”和“有我”之概念的存在,只是平凡之人执迷于“我”和“有我”的存在,执迷于以“我”为中心的一切概念、观念、观点——思想意识活动之存在的结果。
  须菩提啊,平凡之人——凡夫,如来说其实本没有所谓的凡夫存在,也没有凡夫概念的存在,只是称为“凡夫”而已。凡夫皆具佛性,是没有觉悟、须要自性自度的佛。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译文]
  须菩提,对于以下我所讲的内容你会怎样认为呢?
  可不可以凭借见到所谓的三十二身相,就当是见到如来身了呢?
  须菩提恭敬地回答:是这样,大家就是这样认为的啊——可以凭借所见到的三十二身相,认为是见到如来身。
  佛祖如来说:须菩提啊,如果可以凭借见到三十二身相,就认为是见到如来身,那么王身具有三十二相的正法治世帝王——转轮圣王,也就是如来了。
  须菩提对佛祖如来恭敬地说:世尊,根据我所理解的如来您教授的内容及所示如理来看,不应该凭借见到三十二身相,就认为是见到如来身。
  当时佛祖如来口诵偈句道: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现如来。
  意思是说:如果凭借身形样貌以及一切有形有象的事物、现象、境界,就认为是见到如来身,执著于眼根所见来求见“我”;如果凭借任何音声求见如来身,执著于耳根所闻来求见“我”;总之,执著于“眼耳鼻舌身意”所觉之“色声香味触法”来求见“我”。那么像这样的执著于外求的修行人,就已经偏离正道,堕入邪道了,无法证得如来真实义,不能得现如来境界。[注:没有明了洞彻应该“内求诸己”。内求诸己,即自性自度;己,即自性、根本。]
  
  注:“转轮圣王”,古时佛教思想中理想之统治者。依佛典所载,系指成就七宝(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具足四德,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治世的大帝王。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原文]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译文]
  注:“断灭”,诸法因果各别,故非为常;因果相续,故非为断。拨无此因果相续之理,这就是断灭之见,即是断见,属于邪见中之极恶者。
  
  须菩提,你如果产生这样的念头——如来不须要圆满的形象和圆满的思想意识活动,以及圆满的理论和方法的原因,就可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须菩提,千万不可以有这样的想法啊——如来不须要圆满的形象和圆满的思想意识活动,以及圆满的理论和方法的原因,就可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须菩提啊,你如果有这样念头,那么发行道证道之心的修行人,就会这样认为——若想证得圆满觉悟,不能有任何的标准可依凭,而要放弃一切的概念、观念、观点以及理论和方法,哪怕是所谓的觉悟之法。
  实际上所有的法,因果各别,非为常;因果相续,非为断。假使放弃所有的法,则是否定了证得圆满觉悟的“因”,圆满觉悟就成了无因之果;这样就诸法断灭,诸法皆成顽空了。
  所以你万万不可以产生这样的想法啊,哪怕是这样的一个念头,都不要、也不可以有。
  想证得圆满觉悟,不可以执著于任何的概念、观念、观点以及理论和方法,哪怕是所谓的觉悟之法;也不可以执著于不须要任何的概念、观念、观点以及理论和方法,哪怕是觉悟之法。
  为什么说不可以产生哪怕是丝毫的这样的念头呢?发行道证道之心的修行人,对于觉悟之法,以至于所有的概念、观念、观点,以及理论和方法,都不可以执著于断灭相。执著于断灭相,则落入“顽空”,这样便没有任何施为了,于无上正等正觉,无所入手,无所践行,也无所得证了。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原文]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译文]
  须菩提,假使有潜心修行的人,用能装满恒河沙粒数那样多的世界的珍宝,尽数来布施,这样的人行此布施之法,是可以获得巨大福德的。
  假使又有人明了洞彻:一切的概念、观念、观点以及理论和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不是固有的、都不是固定的使人明了自性、走向觉悟之法;而这样不分别一切法,不执著一切法,不停留于一切法,于平常“行、住、坐、卧”中忍辱行,从而达于无生法忍。
  像这样潜心行忍辱的修行人,便可以获得无生法忍的般若境界,成就无上智慧,由此所成就的功德及获得的福德,远远超过、远远胜过用数量巨大之珍宝来布施的修行人所获得的福德。
  之所以这样说是什么原因呢?须菩提,这是因为所有潜心修行大乘的人,都不应该去追求所谓的福德,就是这样的缘故啊。
  须菩提恭敬地向如来请教:世尊,潜心修行大乘的人,既要净心行善积累福德,又不能执著于去获得福德,那应该怎样做呢?
  须菩提啊,潜心修行大乘的人,对于想获得及获得了的福德,只要不贪求、不执著,便不会因此而产生烦恼。所以如来说不要贪求、执著、烦恼于所谓的福德,而以“无我”之无为法修行,达于无生法忍之般若智慧境界。
  
  注:(一)法无我:指诸法乃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并无常恒的主宰者。
  (二)无生法忍:通过忍辱修行般若智慧,于忍辱的每个当下,不生一念,连“忍辱”的觉受、概念、哪怕是一个念头都不执著,达到无忍辱的境界。
  (三)受:为烦恼之异名。执著于所对之境;亦指对淫、食、资具等之执著,及对妄欲贪求之心等作用而言。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原文]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译文]
  注:威仪寂净:如来所呈现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垢不净之境界。
  
  须菩提啊,假使有人这样认为:如来时而好像来了,时而好像又去了;时而好像坐着,时而好像卧着。那么像这样的人就是没有认识理解、领悟如来所示如理,没有见证如来真实义。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所说如来,即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即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之境界。其本就无所谓来,也无所谓去,更无所谓坐、卧了,所以只是称为“如来”而已。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原文]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译文]
  注:一合理相:一合,整体;理,真理;相,观。一合理相,宇宙客观存在真理的整体观。
  
  须菩提,假使有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把三千大千世界粉碎为极其微小的微尘,那么你对于我下面所提出的问题,是怎样理解的呢?像这样无以计量的微尘聚合而成的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物质,这样的数量,你认为是不是已经非常多了呢?
  须菩提回答说:真的是非常非常多了,世尊。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假使这样多得无以计量的微尘所聚合成的、有形有象的客观物质存在,是具有“道”的体性和特性的,那么如来就不会说,有这样的由微尘聚合而成的、有形有象的客观物质存在——不会说有所谓的“微尘众”,也不会说有这样所谓的“微尘”之存在。
  这是什么缘故呢?
  如来说微尘所聚合而成的、有形有象的客观物质存在——微尘众,其实本无所谓微尘众的概念可言,只是称其为“微尘众”而已。
  世尊,如来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也是无所谓有这样的世界,无所谓有世界的概念可言,只是称其为“世界”罢了。
  因此便可以进一步的认识到什么问题呢?
  如果明了“道”与宇宙客观存在——包括有形有象的存在和无形无象的存在——的整体呈兼容态,那么这就是“一合相”,即见证明了宇宙客观存在的整体观。宇宙客观存在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体性存在,万事万物之间不断互化、分化、合化、转化、混化……
  如来所说一合相,本没有所谓一合相的概念可言,所以只是称其为“一合相”而已。
  须菩提,实际上一合相的存在,与道相兼容之性态,是不可言说、不可有任何方式来描述的,因为它是恒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只是平凡的人不能明了洞彻这个“道”之理,妄想执著于——微尘、微尘众、世界、一合相——像这样客观存在的一切现象、概念、观念和见解。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原文]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译文]
  须菩提,如果有人认为——佛如来讲说了关于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的内容和义理……
  须菩提啊,你对这样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想法呢?这样的人有没有理解如来我所教授的内容及所示之如理呢?
  没有啊,世尊,这样的人根本没有理解如来所教授的内容及所示之如理。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世尊您所讲说的关于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的内容和义理,实际上没有所谓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之概念,只是称其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罢了。
  须菩提啊,不要把我们所了解的、认识的和知道的一切存在,当成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事物都是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所以说,发了证道了悟人生、走向圆满觉悟心愿的修行人,对于这一切的存在,包括所有的思想、观念、观点,哪怕是一个念头,以及所有的理论和方法,都应该不妄执于、不停留于任何的丝毫的概念上。
  应该像这样地去学习和认识;应该像这样地去理解和掌握、去修正自己的意识,修正和培养合乎自然之“道”的见解与见地,以此作为参照事物的标准;应该像这样地去挚诚笃信并深刻理解,洞彻了悟自然之“道”;以至于在受持践行的过程中,把所有的知见都放下,哪怕一丝一毫的知见——包括“知见”的概念都不执著。不因分别而生执著和妄想,不因执著而生妄想和分别,也不因妄想而生执著和分别;不以固有的观念、观点和念头,以及理论和方法,作为觉悟之法。不心生这样的妄念,即不执著于法相。
  须菩提啊,所谓的固有之法,固有的觉悟之法——即所谓的法相,如来说实际上根本没有“固有之法、固有的觉悟之法”的概念可言,即没有法相的概念可言,只是称其为“法相”罢了。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原文]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译文]
  注:应化非真:应,主观反应;化,自然的“升降开合聚散化”之客观规律;真,真理;非真:不是真实的,不符合自然存在之真理,是虚妄不实的。应化非真,即在应对于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时,执著于主观反应呈现出的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不符合自然存在之真理。
  
  须菩提啊,假使有人拥有能装满无数无量、无以计数世界的这么多的珍宝,尽数用来布施,所获得的福德也是无以计数的,是非常非常多的。
  假使有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发了证道走向圆满觉悟的心愿之后,完全接受这部无上智慧经典之如理,哪怕仅仅只是四句偈等,全然如法奉持、学习践行、广为宣说传诵并为众生开示此经,这样便得以成就无边无际、无涯无始、不生不灭之无上智慧。如此因功德成就所获得的福德,远远超过、远远胜过以无数无量、无以计数之珍宝来布施所获得的福德。
  应该怎样去宣说传诵、为众生开示此经如理如法,使他们得以了悟人生、获得解脱走上圆满觉悟之路呢?
  那么就要不执著于任何形象、思想观念观点和理论方法,哪怕只是一个念头,形成这样的思维模式,自然而然地反映(应)万事万物,而呈现出如如不动的境界。自性如如即是道:在众凡而不减,处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无内无外、不生不灭、不净不垢——此即如如不动。
  为什么要这样去宣说传诵,并为众生开示此经如理如法呢?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意思就是说:一切执著于个人主观意识的认识,而造作出的思想观念观点和概念,以及理论与方法,皆是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像虚妄的梦境和幻术幻化出的境象一样,像水面上泛起的泡沫与虚呈的影像一样,都是虚幻不实的(如梦幻泡影);像天降露水和电闪雷鸣一样,都是稍纵即逝、生灭无常的(如露亦如电)。人若执著于此,就会被这样的虚妄虚幻、生灭无常的万法万相迷却本性。因此,就须要形成这样的思想意识之思维模式,去认识并践行(应作如是观)——“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如来教授的这部开发无上正等正觉智慧之经典,到此结束。
  开示此经如理如法之法会结束以后,长老须菩提,以及所有出家受戒的男人和女人,所有在家受戒的男人和女人,包括一切世间天人及人、阿修罗,得以受教于如来所说经典和所示如理如法,皆大欢喜,都挚诚笃信、潜心践行,全然如法受持此经。
  一切的一切,应作如是观——应化非真——如来真实义。



转帖时请注明译者及本站链接:现代修行文化研究中心
http://www.biguan.cn/bbs/read.php?tid=3819&toread=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9 19: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顶~~~谢谢啦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3 12:43 , Processed in 0.10900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