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97|回复: 1

六祖坛经讲记(第十一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6 19: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净公上人六祖坛经详细讲解》
3 a3 b, [) Y7 e8 c' m" N$ O
/ U+ L7 b3 I7 N六祖坛经讲记   (第十一集)  1981  台北中广电台  档名:09-04-11# v8 O, d' [: L% v) x6 N- r& G; j
  【若一向执谓须要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5 ]! S7 ?: }0 H4 P. T" V
  如果我们还要一向执著,以为须要善知识帮助我们,教我们得到解脱,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决定没有这个道理。为什么?我们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是起了邪迷、妄念颠倒,心外的善知识,如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们,虽有种种善巧方便教导我们,还是不能够挽救我们邪迷颠倒。若能起真正般若观照,在一刹那之间,妄念即可统统灭掉。若认识自性(即见性),一悟就到佛地,就是如来地。
+ S! V' n8 E) A' I' D( R$ k  从这几句话来看,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的真心是遍一切,真心的般若智慧是无物不照、无理不通,这是真正般若智慧观照。所以,除非你不会用观照般若,假如你会用观照般若,经上讲的这些话是真实不虚,确实能在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认识自性,就入佛地。首先我们要问,何谓「佛」?禅家讲,见性是佛。性在哪里?这个问题,一切大乘经无不讨论,不但讨论而且是中心的议题,所谓「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者是」。普照禅师《修心诀》云:「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恒沙世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认识的、明白的,晓得这是佛性,这是自己;不认识的、不明了的,称它作精魂,俗话称为灵魂。可见,觉悟的人,灵魂是佛性;迷了的时候,佛性称为灵魂。由此可知,见性就是见到自己真正的本人,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而本来面目确实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悟了即至佛地,这话一点都没说错。
' E* ?; e# R! E9 n. E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5 |% n8 Z2 }% [; x
  这是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就是在日用之处,要时时提得起智慧观照,这句是关键之所在。只要能提得起观照功夫,内明彻,外也明彻。何谓「明彻」?内不见烦恼,外不见尘相,内外一如,这是「识自本心」。认识本心,就晓得自己本来是解脱,并没有人束缚。这话说得很容易,要如何才能识自本心、识心达本?慧海禅师说:「若自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亦名了了见性。只个不住一切处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脱心、菩提心、无生心,这是佛经讲的证无生法忍。用功,就得在一切处无心。无心是无假不真。」何谓「假」?於一切境界上生心动念,这是假。譬如说,在境界中生起欢喜心、生起瞋恚心,这是妄心。我们根与尘接触,怎么会生妄心?离了妄,即是真。「真心」是什么?内外境界一切明了,但是在境缘上自己不生爱憎,所谓「但无憎爱心,即是二性空」。二性可以解释为相对的,「相对」空,换句话说,就是超越相对,超越相对才是真正证得绝对,自然就解脱了。9 I- e2 e4 J2 ^- l
  【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於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5 o- R  }  H! P1 J
  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谓「无念」?六祖说得很清楚,「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意思是说,心里面清净,顺境没有贪爱的念头,逆境亦无瞋恚的念头,境界清清楚楚,心地清清净净,这是无念。它的作用可以遍一切处,一切处的范围非常广大,尽虚空遍法界;虽然遍一切处,绝不执著一切处。祖师说:「但净本心」,本心是真心,真心是主宰;「使六识出六门,於六尘中无染无杂」,「使」就是你用它;清净心是主人,六识、六根、六尘都是作用。所以,宾主要分清楚,要能辨别,不可以颠倒,这就是佛菩萨。/ u. t  @) i' c' [7 z. f2 S; v( V7 p
  古人常用明镜来比喻真心,镜中虽然没有形像,但是它能照现一切形像。学道之人,心要像一面镜子一样。这是告诉我们:镜子照外面的境界相,它是清净的、是无染的;学道之人,心也应该无染,妄念不生,人我心灭,毕竟清净。因为心清净,才能生无量智慧,才能真正做到来去自由、通用没有障碍,这就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顿悟入道要门论》云:「顿悟法门,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清净为体,智慧为用。」所谓无念,是讲无邪念,不是无正念。何谓「邪念」?邪念是迷,邪念是不觉。正念是悟,正念是正觉。古德告诉我们:念有、念无都是邪念;有无都不念,这是正念。念善、念恶,这是邪念;善恶统统都离开,清净心现前,这是正念。乃至苦乐、生灭、取舍、怨亲、憎爱,总而言之,心中有这些念头都不好,这都是邪念。心里面清净,一切念都没有,这是正念。正念也叫做「唯念菩提」,菩提就是觉;念念觉而不迷,这就是正念。正念,也可以说是在一切境界里不起心动念,这就是无念。得无念时,自然解脱,这就是「无念行」。
& ?/ W+ t/ A6 A  【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1 f8 F8 d# S& n1 v% T( H5 B
  祖师怕我们发生误会,特别告诫我们:「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这是一般人弄错,以为这是无念,无念就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想,这是无想定,这还是邪念。甚至於小乘阿罗汉、辟支佛,他们的境界还是邪念,为什么?《楞严经》云,小乘人的境界是「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可见,他是不是无念?他不是。他内守幽闲;换句话说,他还有「幽闲」一念。有这一念就是邪念,就是迷,就是不觉,因此小乘人不能见性。他何以不能见性?诸位想想这个道理,自然就明白。他是被法束缚,即名边见。大乘法中处处提示中道,中道亦不能执著,古德常讲「两边不立,中道不存」,为的是怕我们执著,怕我们在这些法相名词中起分别、起执著,那就错了!$ _1 P$ J* \# I3 Y( p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7 a! V4 a+ @* T" w6 Z8 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19: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六祖坛经讲记   (第十一集)  1981  台北中广电台  档名:09-04-11》
1 `% ]& z7 h, v8 j. L
3 E( Q; W8 e& Y6 J, }9 T, a摘自《净空法师六祖坛经详细讲解》* {- @& a7 O9 o9 ]& S& r! _
  这三句是显示无念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议!我们学佛,尤其是中国禅宗所提倡的顿悟法门,其殊胜处亦在此三句经文见到。我们真正悟无念,就万法尽通;不但是佛法通,出世间法通,世间一切诸法无不通达。我们现在就是因为有知、有念,「知」与「念」就不能尽通万法,正是古德所谓「有知有见,有所不见」。几时我们达到「无知无见,无所不见」,就万法尽通。这是把修学的纲领和盘托出了。「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十方诸佛的境界,几时我们能见到?只要我们彻悟无念,诸佛的境界原自现前。悟无念法者,自己就证到如来地,就证到佛地。可见「无念为宗」,这句话没有说错;「妄心不起为旨」,妄心不起就是无念,可见宗旨没有两样。能不违背这个宗旨,清净心自然现前,清净心所生的作用就是智慧,就是般若正知。
+ O; k3 E; C" `7 i9 E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於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 D9 G! u- y' S4 \3 {" i
  这是说明,传道一定要传给见解相同、行门相同;换句话说,解行都相同,而且又能发大心来受持大法者。这样的人,学佛的态度,事奉老师就如同事奉佛一样,终身不退,这样的人必定能证入圣位,一定会有成就,这是可以预期的。我们从这几句话来看,一个人能不能有成就,能不能有最高的成就,就看他与这几句经文相应不相应。如果相应,我们就可以肯定下个断语:他一定成就。) `8 w4 h3 p. ]; A& N
  【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 `5 d2 w! ^9 h& X5 w* E  「默传」,就是指祖祖相传的「以心传心,见性成佛」。宗门的传授是在言语之外,所以叫默传。『不得匿其正法』,决定不可以吝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这几句话说得尤其是好。他见解不同、行门不同,「在别法中」,就是指不是学禅宗、不是学实相般若,就不能传给他。为什么?传给他,他得不到利益;因为他的解行与正解正行是相违背,他不但不能接受,而且还要毁谤这个法门。毁谤正法,将来所遭的果报是百劫千生断佛种性,这个果报太严重,太可怕了!祖师在大梵寺所讲的长行文,到此地讲完。: ]- ?! B# n  w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5 06:42 , Processed in 0.06924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