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95|回复: 0

[原创]你即是宇宙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 19: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未曾生我谁是我?

+ B0 F& D9 M J. x

生我之后我是谁?

9 O2 c! F' ?# D9 z( Q6 a" o6 b0 M! Z

长大成人方是我!

" b1 V4 P7 Q# Y- O# ~

合眼朦胧又是谁?

2 t5 N, A' l8 C% d N8 H

这首清朝顺治皇帝所作的诗给人一种莫名的恐惧感。恐惧什么呢?恐惧我们死了以后,如果没有死后世界——或者说什么都没有的话,岂不太可怕了!

1 j0 Q3 z7 j' k; }. e8 S. q

可是无论我们恐惧与否,或愿不愿意,最终你都会与任何一位古人一样,迎来一个没有你的明天。那么你那里去了?而我们在宇宙中到底是谁?

! ^: b. i9 U0 _. m- D {

非常实际、也是十分确定地讲:我们是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和光子组成的。所以,实际上你是由“质子、中子、电子和光子”组成的。

- h- g8 U; m4 Y# {( p

那么发现你是由这些什么“子”组成的有什么奇怪吗?是的,发现这点是非常、非常奇怪的。奇怪在那里?奇怪在这些什么“子”的都有一个特性,这一特性本身已经超越了时间与空间。所以,所谓“以金制器,器器为金”,即由这一特性在“性”上(与佛学中的“相”相对应)让你超越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本质上,你可以一念而至任何空间(如某一星系),或任何时间(一万年前)之中。

2 V2 y! w$ ?: ]* {2 \7 i8 R

这真是一个荒唐的想法,然而现在已不是某位科学家脑中的“想法”了,而是实验获得的结果。下面,我们即开始理解这一特性——波的特性。能够深入理解下去,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奇妙和令人愉悦的。

* H/ B3 G3 ^& F/ L

第一节、什么是波

5 ^) l( p) V. O( J L

简单说,波不是一种像石头一样实在的东西,而是一种东西运动的模样——即上下、或前后运动的样子。那么波都有几种运动方式(模样)呢?

, w& O8 [2 N' }: @

 

) ^9 q$ e7 J7 t0 S# |, L' _

一、一维波

. l0 [( U, g( \ v3 b( B% p% c

 

6 n/ V% p- K) {7 a7 | T% c

你拿一根 5米长的绳子,把一端拴在门把手上,然后你站在离门4米远的地方,用力抖动一下绳子,你会看到一个“波”从绳子的一端快速地移动到另一端。这就是绳子的波。如果我们问,绳子的波是什么?回答则是,绳子的波只是绳子在“原地”上下运动的一个态势。绳子波的运动过程即是这“上下运动态势”从一端传导到另一端的过程。

& Q: h I K% J: \

因为绳子的波只能沿绳子向一个单一的方向运动,所以我们称这种波为一维的“波”。那么绳子的波到底是什么呢?很简单,绳子的波什么也不是,它只是一个移动的“态势”,而态势不是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态势是一个过程(就像你不能说“举手过程”是一个东西一样)。

1 `3 Q/ N8 }. {; I: [

还有什么的波是一维的?还有骨牌倒下去的波。骨牌波移动时,骨牌本身没有前后移动,移动的是骨牌倒下去的一种态势。

, o8 l6 S& z9 I

一维的波只能向一个方向延续地传导运动下去。比如绳子波是从绳子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如果要问波在绳子的那里?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因为“绳子波”在绳子上那里都曾存在过,那里又都不在了。

1 X- r8 @2 b7 x

二、二维波

5 D5 f7 O4 B0 y' S

' k2 j" B8 O2 S/ z2 V" H! t5 w$ S

投一块石头到池塘中心,你会看到荡起一圈一圈的水波像四周扩散开去。这时的波,不再是如绳子一维的波向一个方向运动,而是一个在水平面上以360度的角度向四周扩散开去的波。因为是向水平方向扩散开去的,所以这个波是二维的。

0 s: |+ q7 Y f

如果我们再次问水波在那里时,答案也是水波在由小圈扩展成大圈过程中,它曾经处在池塘的任何地方,所以水波无处不在。

' L% O, ]- E9 y+ b, |, }$ X/ e

在水波向外运动的过程中,水分子没有移动到远处的地方,而移动的只是水分子上下运动的态势。

6 P m @: p7 x; `& W& g

如果问:水波是什么?答:水波什么也不是。水波只是水分子在“原地”做上下运动的一种态势。而态势不是一种东西,它只是一个过程。

& H" p, J/ u! A& ~2 K/ E: l) b M

比如,在绳波中,绳子即可以是棉绳,也可以是钢丝绳。而波则与承载波的“媒介”没有什么关系。再比如,水波即可以由水来承载,也可以由豆油或汽油来承载。所以再次强调,波不是一个如石头一样实在的物质,它只是任何物质运动的“态势”,当态势移动的时候就是波。

( u+ g' N* J, @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态势分为两种:一维的波。二维的波。那么还有第三种情况,即三维的波吗?

5 C% E0 @+ p& O: w( h; k

三、三维波

9 K( m# B% F4 x

想象一下,在一个长、宽、高各50米立方体的水池中心点燃一颗手雷,结果就会看到一个一开始如西瓜一样大小的水泡以球状波的形式扩展开去。如同水波最终会扩展到整个湖面一样,这个球状水波也会以立体的形式扩展至整个立体水池中。这种扩展形式就像是一个逐步膨胀的气球(注意:扩展的是波,而不是气泡)。

; J4 a+ F* b6 J8 C6 X& }" f

 

4 Y; B( z- v7 ]6 o7 Y$ B2 \- Z

 

1 ]5 H; ~8 |0 ?) v* ~

这种波不再是一维绳子的波,也不再是二维的平面波,而是三维的球形波。那么,还有什么波是球形波?

8 S5 C5 _+ ]$ Z! l

在音乐会广场的舞台上,一位鼓手突然猛地敲了一下鼓,结果广场上的任何人,包括广场周围高楼上的住户都会听到这鼓声。这说明了声音是球状波。否则,如果声波是如绳子的波,那么就会只有一个人听到;如果是平面波也只有处于广场平面的人可以听到。因为是球状波,所以高楼上的人们也可以听到。实际上,任何的声音都是球状波,比如你说的每一句话会让在你身体前后、左右、上下“全方位”的人都可以听到。所以,水波和声波都是球状波。

/ \! r, D! d7 h9 \: W) v9 L

第二节、光是球状波

" {6 x# z5 w4 R7 @) K( d8 X

那么光波是几维的波呢?回答:光是球状波。许多人看到某些科普书中为了理解方便而将光波画为一维的绳子波,或二维平面的波,就认为光波就这样的,这是错误的理解。实际光波是球状波。

: R# F$ b! R# f; ~7 u. B% E, D- n

现在一个最关键让人无法理解的问题出现了:绳子的波是绳子的上下运动,水波是水分子的上下运动,声波是空气分子的前后的运动,而光波是“什么”上下的运动呢?

2 p- u% B: \% s0 a. R

人们为了找到“光波”是什么的上下运动,也同时为了能够说明“光”是一种波,而在120年之前的世界科学家(笛卡儿、牛顿等)们经过一百多年在大脑中的酝酿并最终想象出了宇宙空间存在着一种人们感知不到的东西——以太。正如声波是空气的波动一样,光波就是以太的波动。如果以太确实存在,那么光是一种波的论点就完全正确。

# L6 e& y( T, l$ d" F5 I

然而,意外发生了,在1884年,当两位痴迷于以太论的科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用了数年的时间去测量地球和以太相对运动速度的时候,却检验出了一个连自己都不愿意相信的结果:以太在宇宙中并不存在。这真是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如果以太不存在,按照常理逻辑,光就不可能是一种波。如果这样,大部分物理科学理论就都会轰然倒塌——这对科学界来说绝对是一个灾难。那么是谁最终确定光是一种波的呢?

, F- F, c' w* R" K2 S

1807年,科学家托马斯·杨做了一个十分简单、也是最经典的实验:双缝实验。这个实验让世间上的人们完全相信光就是一种波。那么你也能做这个实验吗?能!而且很简单,如下:

0 e+ Y# l% ?/ U

 

3 D; B8 M- |7 R) ^% [0 ?

用一支蜡烛照射一块木板上的一条狭缝,接着再使从这个狭缝射出来的光通过第二块木板上的两条平行的狭缝,最后投射到第三块木板上。这时,在第三块木板上就会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对这个实验的解释是这样的,如果光是粒子,则第三块木板上不会出现波所特有的“干涉条纹”;而如果光是一种波,就像池塘里的水波一样在第三块木板上呈现出“干涉条纹”。这个实验非常简单,却十分有力地证明了“光”就是一种波。

, t D. e7 _; P- [' w

注意,最关键的一个结论出现了:一个十分确定的事实是,无论如何你必须承认“光”就是一种波。而波的运动也必须要有介质,但宇宙中并不存在以太。所以光,也就是电磁场是一种没有介质的波。(落实到物理检验,既是人们不能无限精准地测量一个物体的位置和动量)。也许你会想,有没有其它什么“太”的?经过一百多年许多人的努力完全证明,没有其它什么的“太”的,光就是没有介质的波。

5 I4 l, y2 u+ }& T5 G. e

“没有介质的波”,当一位非科学家听到这句话不会有什么奇怪的感觉,但要把这句话以另一种方式来讲你就明白这多么荒谬了。

0 ?4 c+ I( d4 S- z8 o

比如,对量子力学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海森堡懊恼地说:“空间是蓝色的,有鸟儿在其中飞”(在逻辑上,空间是不能被赋予颜色的)。如果你对这句话还是有些不理解,那么如果让你接受并去讨论“星期五”是个立方体还是长方形,或恐惧与高兴有多少公斤重,你会有多么不情愿接受这样的观念,而又会感到有多么怪诞呢?这就是“非逻辑”。

# R1 @0 W `' ~2 q( `

再用一个现象表示一下这种怪诞性:一个人突然被打了一耳光,但他却看不到打他的手的存在。不是打他的手隐形了,而是根本就没有“手”的存在,但却出现了“甩手的过程和脸肿起来的效应”。这也如同你看到一张纸上慢慢映现出一个“文”字,但你却看不到是谁写的。当然也不是写的人隐形了,而是根本就没有人写。这是无中生有的最好例证了。这也是所谓“道可道,非常道”的非逻辑性(非逻辑性:既是用正常思维想不通的事情)。荒谬吧?不荒谬才奇怪哩!

* U. K' f; [! I8 a3 J4 i6 p

第三节、你是虚无的波

# H. ]4 }+ ?1 O# P6 f4 J+ u0 Z

如果科学家承认“光”是波,就必须承认任何一个光都像球状波一样,一直在宇宙中扩散着。更严重的问题是,在1924年科学家德布罗意证明了不但是光,包括电子、质子和原子都具有波的性质。所以如果你承认光是没有介质的波,那么你就得承认,宇宙中的任何原子都像球状波一样在宇宙空间中扩散着。而所有的“实在”消失了。因为波不是一种东西,它只是“态势”的移动。

! P6 A) V! H1 h

最后不可思议的是,你就不得不接受,你、我这个由光子、电子、质子构成的“原子人”,不再是一个实在的东西了,而是像球状波一样,从“大爆炸”初始就一直在宇宙空间中扩散着的一个“什么的”波呢?

( Y# ?$ K3 B& R/ K2 v

答:因为“光”是没有介质的波,因此,电子、质子等亚原粒子都是没有介质的波,所以扩散着的最终的东西是“虚无”!也就是说,一切不是“以太”的波动,而是“虚无”的波动。

7 _) X, Q% S+ ?3 ^. w

新物理学之所以“新”,只新在了一点——波粒二相性。波粒二相性说的是物质即具有波的一相性,也具有粒子的一相性。当我们承认波的一相性的时候(因为一个光子就如球状波一样不断、立体地向宇宙空间扩散开去),我们就得承认此刻的你,从创造宇宙的大爆炸之初,就开始像球状波一样在空间中扩散着。就像是水波在池塘中是无处不在的一样,此刻的你在宇宙中也变得无处不在了。

* o1 f: y: S& E* {. g8 V% g

佛祖说:“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所以你融入了虚空大地之中了。那么你即成为了宇宙,宇宙即成为了你。那么,还有一相性——“粒子性”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呢?理解这点也即是领悟心是如何“转”出万物的。如何去领悟?这需要进一步解析量子力学中的核心秘密——波粒二相性。

$ [& l6 L; D; F9 _! {

你死后去了那里?在宇宙中我们到底是谁?终极实相究竟是什么?下一章:继续。。。。。。。

) g+ @9 B" l/ F4 n1 W

 

& ~: Y4 d9 ?* h) i

想问什么,请留言!你即将决定行文的走向! 更多详情,敬请留意其后文章。

' u# j! d* W- ]" X' z. K

更多精彩,敬请点击:

# ]1 ~3 K# c& z& |5 q5 B2 F

科学禅定官方网站:http://www.foxue123.com

7 M) t/ b) L- L0 l6 z; }

高月明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gaoyueming1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7-9 17:24 , Processed in 0.08894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