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74|回复: 2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5 10: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2: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2 p/ @3 }2 ?8 ]0 ]' K, g

3: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4: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5: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识宿命,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6: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7: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8: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9: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10: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11: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12: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13: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14: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15: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16: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17: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18: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19: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20: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迥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21: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22: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23: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量,无数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24: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25: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26: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27: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辩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28: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29: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30: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31: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32: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33: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34: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35: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36: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37: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38: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捣染浣濯者,不取正觉。
39: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40: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1: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42: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3: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4: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5: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宇,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6: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7: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宇,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 _5 f1 c( e+ V1 l' z. V

48: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5 10: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浅识 0 Z& ]$ x6 u1 u7 S$ v+ p5 T" Q5 y

                      阿弥陀佛第十八愿:

) d: C( m/ a5 y7 T% ^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 b% o- z* `$ c. M5 o1 e

   一:设我得佛

5 X9 v% O0 G, W9 {8 m+ C: h

    1设:

O. u/ F1 U) Z+ E7 @

   “设”有二义。

3 Z& @; D% Y2 J' V |0 u# I

    (1)设我作佛的第一义:

' G' m9 r% |; `0 v& @) e: Q8 m

     字面语言的文义,“设”作假设讲。“设我得佛”,这是假设性语句,就是假设我得佛,善导大师称为“若我成佛”,所以,“设”与“若”同义;“得”与“成”同义。这是法藏比丘尚未成佛,而作菩萨的时地、身份说的话。

4 V6 l: W' c+ `3 V# [9 B+ U. A# w" _

    (2)设我作佛的第二义:

" F- ]/ w1 P6 L2 W

    “设”作设想、预设、筹划、谋划、计划、规划,通俗地讲就是想法、打算。具体讲就是弘愿。 

7 u' S4 e; d9 s

     前后文义互参,这是开起承诺、发起预设性愿文的发起语、自问语。大意就是:设我得佛当如何如何?也就是将来作佛时的筹划,为将来作佛时所设立的弘愿。下面就是回答、发起、叙说,未来作佛时的设想、筹划的具体实质性愿文内容。

1 F4 H) o7 e: W3 A) k- B" r

    2我:

- Q V* [1 @6 `' N

     “我”这里指法藏比丘。同“欲生我国”之“我”同一义指。所以这里的每一句愿文,都是站在法藏比丘这一方面说的。

* z/ B$ f8 M9 k2 p( W

     3得佛:

3 L1 @$ Q' U5 R8 L2 I0 e6 @

      “得佛”,就是我法藏比丘由菩萨修到佛的果位的时候。或我作佛的时候。

/ y; R' n, b" D* Z) ?. T

     所以,“设我得佛”句,大义就是我法藏比丘将来作佛的时候,我要如何如何行愿。

( H" p: K! S: f4 e3 n& J! s5 z# n$ a

    二:十方众生

, C% h9 r( R& M T5 ]

     十方:是指四方、四隅、上下十方。这里的十方是表法的,代表圆满,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所不涵,没有遗漏之处。

$ k7 m0 } y; Y3 ^

     众生:就是这个圆满无漏的时空内的所有众生。这里是指除佛以外,上至菩萨,下至阿鼻地狱范围的九界众生。

. D( W% \7 L+ d- _- I. d) Z

    法藏菩萨于因地所发四十八大愿施救的范围,就是十方众生。十方众生是什么概念?涵盖除佛以外的所有众生,上至菩萨,下至阿鼻众生,一个都不漏,究竟圆满。

k& g G: w" ^

    三: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0 [( ^5 L/ @- ?9 x8 V) Q6 _

    分五个方面阐释:

6 y; K" l& n1 c# v1 h: o6 O, v4 P

    1浅言之:至心信乐......重在言“信”。

- R, e- S& P% P) [& w

            欲生我国......重在言“愿”。

/ ^3 M+ x. i8 L

            乃至十念......重在言“行”。

' M$ S) ^: t4 ^, [) r6 _

    故信愿行,乃净土之宗旨,法脉之本源,皆根于、本于弥陀之本愿。无本愿,就无净土法门;无本愿,就无众生得度;无本愿,就无弥陀成佛;故本愿是弥陀与众生的生命体。

. n* C9 G$ r4 a T' h4 O) R* L

    2深言之:至心信乐,

( _7 z% i4 T7 V' X& H; A0 U, b9 I

            愿生我国,

9 Y% e" \' n( W% a7 Y1 @

            乃至十念。

3 ~# H4 o# }* Q# m2 j' g

   三者皆是弥陀教化十方众生,皆是弥陀救度十方众生,皆是弥陀愿力惠及十方众生的愿文。全是佛心、佛愿、佛力。

6 |5 k, ~( F/ Y/ H9 M9 j. x

    三者本为一体,“至心信乐,愿生我国”,皆源于“乃至十念”,皆本于“乃至十念”,皆根植于“乃至十念”,皆落实于“乃至十念”。弥陀的本愿,“设我得佛”也好,“十方众生”也好,“至心信乐”也好,“欲生我国”也好,“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也好,彻彻底底地、完完全全地集中在“乃至十念”上。这一切愿,乃至余四十七愿,皆通过“乃至十念”来实现,变为现实。所以,乃至十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具足弥陀的愿心、愿力、不可思议的功德。是弥陀摄受十方众生,释迦发遣十方众生,十方诸佛度化十方众生顿超三界,直入弥陀报土的唯一要法。

# T3 l9 _" A1 |* Q/ l

    因为只有“乃至十念”之行,才能使诸众生乘佛愿力,横超三界,顿拔六道之苦根,永享极乐之真乐。

. T, h$ {# P( l: w, |: V% x7 H# R) r

    正是由于“乃至十念”之六字名号不可思议的功德、功用,方令十方众生,从心底化生至心信乐之信、之乐;化生愿生彼国之心、之愿。

; t0 m2 p! H: W: |( ]

   当此心之信、之愿根深植于心底,与佛心、佛愿息息相应,佛心、佛愿、佛力,加持我心、我愿、我力,自然而然由心底化生,绵绵相续的“乃至十念”之行;

+ Z/ w9 B' U$ V% \3 m& A! r6 M' A

   “乃至十念”复又绵绵转动我心,更令至心信乐==信受弥陀救度之心达其极致,则欣喜发之于心,洋溢于外,而欢喜踊跃。

, x+ X9 [ l& F

    更令欲生我国==顺从弥陀之愿,固若金刚,达其极致,心底欣往弥陀净土,愿生彼国之心,绵绵无穷。

- O; P- C% K9 } g

    反过来,乃至十念更加至心,无疑无惑,行持绵绵。信与愿都是心相,这种心相,于乃至十念的一生行持之中,无时无刻尽皆伴行不舍;念念不舍的名号之中具足涵载至心的信愿。所以,但绵绵称名,不言信愿,信愿绵绵并行,全具其中。

2 T/ [5 B: j' u7 ~: B7 S6 J+ ?* Q

    3从弥陀发愿的立场解读,是愿全是弥陀之心。

1 f2 T! r8 I g4 d7 C6 v% P7 _0 D9 j

    至心信乐:解读时把句子分解为:“至心信”与“信乐”,这都是信度的相状。是弥陀对众生的要求,“至心信”,就是真实的心信受。“信乐”,欢喜心信受。信什么?信“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就是信受弥陀的救度,信受六字名号的功德功用。

; j, m- `; w' J

    欲生我国:是弥陀对众生的心愿,是弥陀对众生的呼唤。“欲”者,想、愿、希望之义。愿或希望众生生我弥陀国土,这是弥陀的心愿。“生我国”者,是弥陀的呼唤。

9 z* s. S' @% b) E+ M

    乃至十念:是弥陀为救度众生设计的方法。是弥陀呼唤十方众生,依我所设计的救度方法,称我弥陀的名号,就自然生我弥陀的净土。

7 s; ~& U' M( b0 H/ }0 z9 f

    这是弥陀五劫思维想出来的唯一易行、速效、顿超、救度十方众生的方法,是由不可思议的兆载永劫无量功德所凝成的。所以,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六字名号,与弥陀本身是一体的,具足弥陀所有功德功用。弥陀法身遍布虚空法界,弥陀名号遍布虚空法界,名即是体,体即是名,本体一如,无异无二。

, Z' o/ P+ n: h, }. ^" X

    一念、十念,一生念,念念之中,即每一念无不具足弥陀信愿,无不具足弥陀究竟圆满功德,无不具足弥陀不可思议的功用。众生只要称我弥陀名号,弥陀光明即摄而不舍,弥陀就自来救度。弥陀光明照十方,觅照念佛往生人。所以然者,弥陀本愿故也。

: D# A% O o0 d6 L3 G" v

     乃至十念,是本愿的核心,至心信乐,欲生我国,都由这一句乃至十念得以实现,念念之中,念念不舍,信与愿自自然然的就融于心中,根植于心底,不言信,不言愿,信愿已具足纳于乃至十念的行中。是以,乃至十念,一句名号之中,弥陀的信愿都统统具足了,无疑无漏。但称弥陀,信愿圆满具足,何以然也?顺弥陀本愿故。

2 y+ i% T- K, e; A

    三句弥陀愿言合起来解读,就是:

. e% f, N9 w, u/ J" @) \

     信我弥陀救度,顺我弥陀之愿,称我弥陀名号,生我弥陀净土。

5 M4 X" g( ], {$ B

    4从众生顺愿立场解读,是愿全是众生的行。

1 n( b9 V/ x2 x% v5 ?

    至心信乐:依善导大师解读,其义具二种深信: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 p7 _3 L, @4 Q% j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的往生。即信自身之劣机,复信彼佛之圣法。

) `& e& v9 h) f! a+ _

    作为我们众生,至心信受弥陀的救度,以人立信,这个人就是阿弥陀佛,佛说的都是究竟圆满的,但信莫疑。这种信要真实的心信,发自心底的深信。这个信不同于一般的信,是源于弥陀究竟圆满的净信;源于弥陀极乐无为涅槃界的信;源于弥陀令众生顿超三界,离苦得乐的信;源于弥陀称我名号,不生我国就不成佛的信。所以,这是信源于弥陀,乐源于弥陀,信发于心底,乐发于心底,而洋溢于形体之欢喜 踊跃的信乐。

- d) @& e% y& h7 V( s( V

    欲生我国:这是弥陀的心愿与呼唤,已垂传十劫。我们众生,自今闻说,当从真实的心中发真实的愿,随顺弥陀心愿 ,愿生弥陀净土。

z9 F: N. u5 u/ N* M

    乃至十念:这是弥陀为我们众生设计的救度方法。什么方法呢?就是一生专称我弥陀名号的方法,即“乃至十念”的方法。善导大师解释为: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大意者: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所以,我们当以真实心顺弥陀心愿,依弥陀所教之法,乃至十念,一生专称弥陀名号。 

; L. g) |9 W. ^9 v; l% Z% t) Z

        5“至心”二字,不单就“信乐”句而言,实则义统“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三句。

% f: a; X }3 s1 g- R

    至心......信乐,

" a1 r! z. p3 ^7 s

    至心......欲生我国,

) d x7 F \( u4 b$ D; w! s6 w

    至心......乃至十念。

* C F- f$ ^& V& Q" R5 e

    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 {) n7 k. L G

    这八个字,是阿弥陀佛的生命体,是众生往生的生命体。是阿弥陀佛本愿的誓约,弘深重誓,也就是弥陀对“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的承诺;对“十方众生”的承诺;对“设我得佛”的承诺。

6 h; l' e1 M' ]9 r) |( n# }# q

    阿弥陀佛把他的成佛与众生往生与否,绑在了一起。即我成佛与否,决定于众生称我名号能否往生。我所发的“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的愿兑现了,我具足了众生称名往生的这个功德功用,我就成佛。否则,我就成不了佛。

' f: y/ ]) M/ ?+ Q( x

   “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的愿言,都落实于“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八个字的誓约上面。没有这八个字的誓约,十二个字的本愿文就如同虚设,就不能令十方众生,至心生信生乐,至心的发愿往生彼国,至心的乃至十念。

" X0 u7 P- T8 d9 P

   正是这八个字的誓约,也正是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也正是乃至十念,十方众生称名自归;也正是我彼双方约定如约兑现;才有弥陀彼土摄受,才有释迦此土发遣,才有诸佛如来舒舌证诚,才有我们蒙佛救度称名得往的今天。

" a2 J6 L P2 v! Q

    就人立信,就是依照可信的人弥陀、释迦、诸佛而立信。

: z9 L% t% J5 P3 M6 W

    就行立信,就是依照可信的人 弥陀、释迦、诸佛所立的行而立信,   

) s- C# x5 T8 X

    这个立信的“行”就是“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3 C2 h' Z' b H& i- x

    善导大师讲:“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 U3 G: S9 o# B" t1 q3 |7 m2 }* T% A

  “一切凡夫,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

; @( Q5 B1 l3 O

    所以,我们但可大安心,以弥陀之行立信,一向专称,弥陀名号,无疑无虑,毕其一生,报尽命终,自蒙弥陀与诸圣众,托金莲迎汝,随佛西归!

; L* g$ `& X' X" Q3 n& g' |' ^

     善导大师本愿四十八字释,就是对本愿究竟圆满的诠释,作为十八愿浅识的总结:

! e8 P0 C ]" W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 s0 ?9 H3 C% x) E4 ?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5 10: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善导大师的解释

- E. E1 l, k, G# v5 e$ N

(一) 机法二种深信

4 l& e; B$ ?- }% p

现在以善导大师的一段法语,做为「信乐」的结论。

' K1 {/ S. \* X4 z- E8 A

 

0 a5 ?, Y+ z8 d

善导大师「机法二种深信」之文(《善导大师全集》二四四页):

F$ R; v" r; h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

& C3 J; {1 H7 s5 T! i

              无有出离之缘。

9 P4 C, ]/ P3 P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

8 E) ~! H* P8 O5 l$ w4 z

              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 Z3 W7 @) u- W0 B9 ?9 Y3 G

这段文叫做「机法二种深信」之文,是出自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散善义」中。

/ F$ ^9 M: w4 c# [( y y! @' F. N

一个信心,圆具舍自与归他

, S3 [5 D0 g5 ?+ l& ?6 n5 i* _4 Q

虽言信机、信法,并非信心有两种,是一个深信从机、法两方面来说明。

4 z9 z0 w1 {- `: k* e5 Z/ B3 P

信机即「舍自」,信法即「归他」。一个信心之中圆具舍自与归他,此是净土门他力之信相。

, J; \# f8 z2 V$ ]; }

信机即「舍自」,信法即「归他」。一个信心之中圆具舍自与归他,此是净土门他力之信相。

! ^8 U5 |% o4 y1 _+ G. ?) D( D

圣道门高谈生佛一如,而欲自力取证,但难如登天;

% u2 E8 ^$ u; P3 J! Z6 z3 N

净土门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则易如反掌。

2 a, |: P7 T5 N7 W

机法二种深信,第一种是信机,第二种是信法;虽有一者二者,但并不是说信心有两种,只「机」是指我们十方众生,也就是信受弥陀救度的众生,都称为机;

! G( w2 V( q, B7 E( {$ N

「法」就是指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救度。信机,就能够舍掉自力,信法就能够完全归顺他力。

, W; {& r$ M9 [0 h9 l

所以,这个信心俨然具足「舍自力,归他力」这二种内涵,这也是净土法门所谓「信」的内容、信的相貌,和圣道门不一样。

% n/ U( a! s6 B& A. t

圣道门所讲的是「生佛一如」,凡夫跟佛,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凡夫本性都具有佛的内涵,

8 R! S a- e2 N6 {+ H& G

所以他们是想以自己的力量,去证悟自己的佛性而成佛,但难如登天,所谓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

% i& x. t0 V+ s

净土法门完全不一样,净土法门晓得众生虽有佛性,但以我们的力量证悟不到,所以完全依靠弥陀救度,则易如反掌,所谓万修万人去。

+ N' z& _( }( v

 净土宗是救度的法门

1 f) t: w/ ?+ ~* u6 t0 b/ w

净土宗是救度的法门,能救者弥陀,所救者众生;弥陀是法,众生是机;法者救机,机者信法;

4 e6 w U6 I" l: q( z% W

深信机无出离之缘,深信法救如此之机;法不离机,机不离法;机法一体,生佛不离。

& _2 F& T/ @+ R( l# `/ P8 v( B

若无机深信,则无法深信;若无机法深信,则非真实信心,也非真佛弟子。

1 k9 r7 s6 Q+ n

二种深信归一向专称

6 m0 `+ A* u0 h- @# o5 t

显现机法深信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大师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b% o+ n, l* Y

心有执着,不能与佛性相应

) M1 p8 O" \. ?( D. ?

学佛的人都晓得,南北朝时代有一位梁武帝,梁武帝虽然身为皇帝,但是他的生活,却有如出家人的生活,他发心盖了四百八十间寺庙,

9 S! z, c4 {& o

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也度了很多人出家,甚至自己也曾三次到寺院出家,做佛的奴仆,可说功德是很大的。

" Z5 O8 n p/ m( A; q

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也度了很多人出家,甚至自己也曾三次到寺院出家,做佛的奴仆,可说功德是很大的。

- k( A- u9 Y! v3 ^! B

但是他遇到了达摩祖师,问达摩祖师说:「我发心建寺度僧,而且为佛教做了很多很多的事业,像这样的功德有多少?」

4 u) P+ n% y& K+ a, o" W) R/ Y

达摩祖师跟他讲:「毫无功德!」

/ Y) P" C- c6 D5 [' r

就像《金刚经》所讲的:「所谓功德,即非功德,是名功德。」由于他只是以凡夫的分别观念来说功德,如果还执着这种观念,就不合乎无为的本性,所以只要执着功德,就不是真正的功德。

( V. `/ Q& `0 Q1 H! b, A

但是,众生在贪瞋痴还没有断除、降伏之下,永远都是有执着的。心若有执着,要和没有执着的佛性相应,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 J n; l8 ^( Y: B* N

所以,以自己的力量要达到成佛,那真的是比登天还难。但如果有外力-- 也就是佛的力量,让我们做为阶梯,那我们成佛就非常容易。

5 J4 O1 d, k+ l

机法二种深信,正是这个说明。

! l1 j9 X- o, G/ E

(二) 信机

Z; t- V3 Z! K$ u G9 I( l8 o

「一者决定深信」:这个「决定」就是决定性,不是不定性或或然性。

/ u5 x" a* h2 U; [3 {$ n

「决定深信」:毫无怀疑地相信。

, j0 R: J) b9 Q# M5 L: \

相信什么?不是相信自己是善人、会修行、能够以自己的智慧力量来脱离轮回、来成佛,不是!而是相信自己根本没有力量脱离轮回,自己只有造罪造业的力量,没有解脱的力量。

( t: H3 C( }# V* E4 J

如善导大师所说:「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善导大师说他就是这样一个众生,同时也要我们体悟到,其实每个人都是跟他一样的。

6 X2 a9 a# f z' v4 @4 V

「现是罪恶生死凡夫」:这是指现在世而言。

% {3 u! e) a7 V

「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这是指过去世而言。

# J/ w t6 x' S$ z

「无有出离之缘」:这是指未来世而言。

. W. A1 x, i" C6 H/ q$ b/ @

世间法不能解脱,出世间法我们修不来,所以我们永在轮回,常没常流转,永无出期。

# @* e# \. U4 V. `) Q( q" b! @+ M

所以,这三句话是指现在、过去、未来,都是罪恶生死凡夫,都一直在轮回,永无出离的因缘。

3 ]6 Q" A8 u0 g6 \# R

无明烦恼未断

8 m0 O# x4 Y! D4 c( y

「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的罪恶是什么?我们都有无明,都有贪瞋痴。

# W* U& L! N4 Q) z+ Q, y

在无明、贪瞋痴没有降伏之下,我们的起心动念,都是从贪瞋痴所延伸出来的。既然这样的话,再怎行善积德,都还是有无明、有贪瞋痴掺杂在里面。

* N D6 Q' ^3 R- R+ A

尤其是我们这些出生在这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贪瞋痴三毒很强盛,烦恼业障很深重,善心微微,而造恶却如狂风暴雨那么强烈。

/ E8 k4 R# B- B5 R* o$ H

以五戒十善为标准来衡量我们的身口意时,就会发现:我们都是在犯五戒,都是在犯十恶业。

1 x5 O8 X& U+ j# l* w

从形象上来看,我们是学佛人,所说的都是一些佛法的言语,所做的也是佛门中事,可是我们内心的贪瞋痴,所谓「五蕴」很炽盛,在那里翻滚,有意无意之中,都会爆发出贪欲心、瞋恨心,无明、计较、嫉妒之心。

u: O( r# i3 _6 ~9 J. }

所以,《地藏经》说:

2 [0 ?) x6 ~' X4 V# d1 p

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言语举止,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 Q# [/ F6 H1 g3 I

 所以,《地藏经》说:

9 U8 U+ y8 k6 X5 |! U0 Q2 S, j

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言语举止,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 n$ g. S8 l6 _1 P7 ~2 ^

 《净度菩萨经》上也说:

4 C" P! b/ w8 z

一人一日中,八亿四千念,

! [1 C; x1 @8 v" @* x; G' m

念念之所为,无非三途业。

# X) H+ o4 v% \

用法镜观照自己

/ K$ B$ M m' K {

其实佛法就像一面镜子-- 我们在镜子面前才知道自己容貌的美丑。如果到了镜子面前,没有发现自己的美丑,就等于没有照到镜子。

+ Y7 d4 P3 s9 v# u

同样的,我们通过学习佛法,才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学佛而不了解自己原来是罪恶生死凡夫,那就是没有以佛法印心,没有用佛法这面镜子来观照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4-4 10:33 , Processed in 0.10279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