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N: U1 g5 V1 m) j/ [9 n/ `7 ~: F( E 《净土五经一论要义通解》出版、助印启事 : |& t. s( s" T) g5 c2 {% o; v
净土宗修行的核心经典,是中国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编辑的《净土五经》,包括《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净土五经通常与《往生论》并称五经一论。 五经,再加上一论,净宗修学依据的经论,到此地可以说是大圆满,不必再附带其他经典了。 为了弘扬净土法门,使更多人明白净土修行的真谛,我们决定出版《净土五经一论要义通解》。该书由曾居士译注,希望广大善心人士,共襄盛举,让此套丛书早日面世,让更多的人能够读懂净土经典的含义,让更多众生离苦得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净土五经一论》注解,包括六部经论的诠释和注解,一是对原文专有名词进行注释,二是对经句进行解读,三是引用古今大德高僧的诠释。 凡助印者,均在书中列出功德芳名,所捐助资金可请去善书结缘,也可由我们出版组赠送寺庙或佛教组织结缘。
" |; S/ S8 Z) a' ^4 {% a 《净土五经一论译注》出版筹备组 2010年8月29日
) h& D4 s f# ^9 }出版前言
8 L) {& _6 u3 @9 l2 J8 U2 Z 净土宗是佛教里面流传最久、信众最多的宗派,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即说明了净土宗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深远影响。 6 r. `4 }' C: j9 t/ g
净土宗历史悠久,当代佛教亦是信众最多,可到今天为止,净土宗的核心经典并非为大众知晓和理解。古代很多高僧大德都在弘扬净土法门,他们为一些净土经典进行注解,遗憾的是因为时代的隔阂,其语言已经不适合当代人阅读。当代也有很多高僧大德弘扬净土,解读经典,但他们的讲解要是过于繁复,在高节奏的现代社会大家就没有时间去看他们的讲解,此外一些教外人士,他们不是信仰者,只是想了解佛教,高僧大德的宗教性叙述,也使之望而生畏。因此,整理一套完整的净土经典来进行解读,既能供信众修学时用,又能给教外人士了解佛教净土法门而阅读,则是一件有功当代、泽被后世的好事。
1 G+ v- U* |: j- k3 b5 R鉴此,我们请曾琦云先生出来担任这一任务,整理出一套完整的净土经典来进行解读。这套丛书以中国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编辑的《净土五经》为核心经典,再加上《往生论》,来进行完整的解读,故名为《净土五经一论要义通解》。
7 G% {' e/ N' I0 k' I 五经,包括《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其中前面三经是净土宗最流行的经典,而《阿弥陀经》更是作为佛门的日常功德而天天念诵。后面两经是从佛教两部最重要的经典节选出来的,也是专门弘扬净土法门的,故成为净土经典的一部分。
2 ^, t! A$ z6 l* r' P/ H 要义解读,就是对五经一论的基本意义进行解读,把最重要的意义展示给读者。这些解读包括,一是原始经文的标点和生字注音,二是经文的基本意思,也就是白话诠释,三是每句经文的诠释,四是综合性导读。根据这些内容,要义通解体例包括,一是原始经文标点,二是义解,三是引论。每段经文的解读都包括这三个方面。其中义解是核心部分,它的次序是首先对该段经文进行白话诠释,然后分句进行解读。在经文解读中,引用其他佛经和古代高僧大德的讲述,使每一句话的解读都有依据。引论则是对该段经文的综合性论述,一般都是直接引用古代高僧大德的话了进行论述。
T- d7 b( K% h) a/ `+ c为了给广大读者带来更多方便,每一部经要义解读后,还有全经导读、参考译文、生字读音、念诵仪规、版本与作者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使这套丛书的内容更加完美。 6 T$ f$ N) A$ E6 R. ?
《净土五经一论要义通解》将佛教净土经典精要汇编一处进行解读,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虽然净土法门修行简单,但是由于历史悠久,修行者众多,使它的思想体系变得博大精深起来。要了解它是如何修行的,它的基本理念在哪里,就必须先读《净土五经一论要义通解》。《净土五经一论要义通解》将净土宗的精华提供给了读者,不管是研究者,还是信仰者,都能够从这套丛书了解佛教净土宗的奥义,找到自己各自需要的内容。
5 M$ F9 l9 h6 \ 重新校注出版《阿含经》(四部)助印启事 : \& C, X6 ^1 o/ ~' {$ n
一、 缘起 9 `! _8 T \% F5 l, B
1. 地位殊胜 2 j7 w j& S' H
《阿含经》是原始佛教的第一部经,以语录问答形式,形象地记述了释迦牟尼佛及其弟子修佛论道的言行。该书保存了佛教最精要、最究竟的教义和修证,是佛陀大般涅盘后,由弟子们所结集而成的佛世流传之“教法”。 ! r( d. s7 H1 B# _- J
该书是现存最早结集的佛教基本经典,是佛教教、理、行、果种种说法的母体。是“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所公认的“根本佛法” 。是判定佛教任何宗派的学说言教的首要和根本依据
8 g7 ^/ S6 x6 w" P* z/ Z2 F3 }9 b/ }2 e 《阿含经》有北传和南传之分。北传《阿含经》分为四部:《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南传《阿含经》则有《长部》《中部》《杂部》《增一部》和《小部》五部。 ! \3 S) c% X5 |. g
2. 北传译本 2 x1 s$ {& g7 {8 j j
《长阿含经》共22卷,后秦弘始十五年(413年)于长安由罽宾三藏沙门佛陀耶舍口诵,凉州沙门竺佛念译为汉文,秦国道士道含笔录。 ) g4 k. }" Z% w# b" U# h( w1 q
《中阿含经》共60卷,苻秦建元二十年(384年)由昙摩难提译出,东晋隆安二年(398年)瞿昙僧伽提婆重译。
7 N) C4 t& _& E$ U 《杂阿含经》共50卷,南朝刘宋求那跋陀罗(394年-468年)在杨都祇洹寺口述,宝云传译汉文,慧观笔录。
2 m5 `! w0 b6 A6 Q 《增一阿含经》又称《增一阿含经》,共51卷。最早由苻秦昙摩难提于建元二十年(384年)诵出,竺佛念翻译汉文,昙嵩笔录。东晋隆安二年(398年)瞿昙僧伽提婆重译。
; @" k n1 N8 T( a1 r6 I' l, g四部《阿含经》北传入我国后,大约在隋唐之后,学佛者耻谈小乘,认为《阿含经》是佛对根基浅的人所说的佛法,所以不屑于诵读,从此,《阿含经》被束之高阁。直至近现代的吕澄、梁启超、印顺法师等对《阿含经》作了整理与探究,才使其重又被重视起来。
1 Z, w5 _0 G$ t 3. 《阿含经》在当代大陆的出版与流通
9 W6 B2 g( R" N$ `$ w# A" ? ⑴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点校、宗教文化出版社版1999年3月版:《杂阿含经》 (上中下)(定价:58.00元)、《长阿含经》 (全1册) (定价:20.00元)、《中阿含经》 (上中下) (定价:50.00元)
. Y3 m9 q- X4 m1 \' X F, g ⑵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图解阿含经》(定价68.00元) # M: A2 x+ `- \8 @' q2 w2 K8 m
⑶ 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3月版:《早期经典:〈四十二章经〉、〈阿含经典〉》(定价:30.00元)
& B4 w) n T0 o% _4 s$ ` g ⒁ 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7月版:《杂阿含经导读》(定价:18.00) - k, y3 J" d! O9 V" D9 G
另有台湾高僧、大德之相关著作流通于世,如:印顺法师《杂阿含经论汇编》(上中下)、杨郁文《阿含要略》、空海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等
9 s4 r$ a/ G) g. _+ ] 4.重新校注、出版之功德
_5 Q: h9 n8 S. v3 B4 K 研读《阿含经》,有如时光倒流,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听闻佛陀亲临开示。很亲切、很朴实、很实用,可以为现代人建立正确人生观提供借鉴。《阿含经》中人间佛陀观异于后出经典之神化佛陀观,研读本书可以让当今教内外四众弟子和有缘人认识佛陀的本来面目。
) |# p3 V6 `- Y 现今流通于世较全面、较权威的版本当属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点校、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3月版三部《阿含经》。然而,这三部《阿含经》一方面并没有全部收录四部阿含的全部内容,另一方面本书对阿含的点校整理难免尚有不足之处。所以,在宗教文化出版社版四部阿含的基础上,重新点校、整理,使之更全面、更权威地流通乃学佛修证之必需、佛教兴盛之必然。今天,我们重新整理并流通四部阿含可谓功德无量。
# x" p0 D# o! Y- w3 J二、流通
" O+ i9 g- ^ d! L8 O赠送结缘:至少3000册向功德捐助者和各大寺院;
: [7 H$ J/ h! E社会传播:通过政府的图书发行网络和渠道向海内外信众传播
- f& Y( Y1 l! b9 X数字出版:利用互联网甚至多媒体出版进行数字传播。
3 M1 D% A s; W) X( g) R5 A9 P 印经造像的十种功德:
: ^2 h @3 I8 B8 f1 U! P一、从前所作种种罪过,轻者立即消灭,重者也得转轻。
' M Q1 w/ M+ o4 l二、常得吉神拥护,一切瘟疫、水火、盗贼、刀兵、牢狱之灾、悉皆不受。 0 ]+ S* G5 y( u9 r
三、夙世怨对,咸蒙法益,而得解脱,永免寻仇报复之苦。
4 x3 ~6 h4 ~/ i( a. ?四、夜叉恶鬼,不能侵犯,毒蛇虎狼,不能为害。五、心得安慰,日无险事,夜无恶梦,颜色光泽,身力充盛,所作吉利。
( c2 O- `8 {) o+ _3 w( J) Y( m六、至心奉法,虽无希求,自然衣食丰足,家庭和睦,福禄绵长。
5 e ?& Y3 q* ~4 }4 [( w, Q$ i七、所言所行,人天欢喜。任到何方常为多众倾诚爱戴,恭敬礼拜。 3 J& l5 N; L6 }4 F
八、愚者转智,病者转健,困者转亨,不愿为妇女者,报谢之日,捷转男身。 # k' L, L( V3 s) O6 G+ ]; ^7 d
九、永离恶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资超越,福禄殊胜。
" V; M6 ?5 T9 |6 @1 h十、能为一切众生,种植善根。以众生心,作大福田,获无量胜果。所生之处,常得见佛闻法。直至三慧宏开,六通亲证,速得成佛。 " ~1 Z# ?: s0 p6 q
, ~. S) t8 n* k5 v- \敬请发心助印的各位大德莅临基正出版工作室,或E-mail:yjp7991@163.com,联系方式:13911031726,联系人:余先生。
1 `* i5 T5 x5 x1 C% `7 z( p9 ]) ?& C
' e6 R' _, C! `$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