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858|回复: 2

传世圣言:佛陀的格言与最后教诲(佛子必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6 21: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世圣言:佛陀的格言与最后教诲(佛子必读)选编:净善 2007年11月25日一、佛陀的格言(精编版) 1、读诵没有用的话语一千句,倒不如只听到一句有益的话。 2、聪明的人说:铁、木头和麻绳所做成的枷锁并不是坚固的束缚,迷恋珠宝、耳环、妻子等才是(超越轮回)最坚固的束缚。 3、愚笨无知的人恣情放逸;但聪明的人却保持努力不懈,视勤奋修行成佛为无上珍宝。 4、胜利者招来怨恨,失败者生活在苦恼中。宁静的人舍弃胜败,所以平安幸福。 5、聪明的人不奢望未来,也不追悔过去,内心就会平静。 6、宁静来自内心,勿向外寻求!嫉妒别人、羡慕别人,就得不到宁静的心灵。 7、不嫉妒、不贪婪、清心寡欲,在所有情况下,内心都持有那份宁静,这就是高尚! 8、当一个人品尝到孤独与恬静的美味时,便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和犯罪的行为。 9、痛苦的根源是贪欲,无论企求快乐、报复、或只企求长寿的欲望,都会导致痛苦。 10、所有的欲望,只有小小的甜味,而却隐藏着相当多的苦恼。 11、欲望会导致痛苦,其主要原因乃是欲望永远无法完全满足。 12、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坏的执着,迷惑和错误的见解是最难脱逃的网,爱欲是最难渡过的河流。 13、一个人应该舍弃愤怒,拔除傲慢,超越所有的束缚。不执着物欲的人,内心可以得到真正的安宁,而不受外在的影响。 14、沉溺在爱欲的人,宛如兔子困在牢笼里那般惊恐,为束缚和执着所缠绑,长期受苦痛的折磨。 15、被不正确的思想所困住,爱欲强烈贪图感官享乐的人,欲望便加倍也增长,束缚也因而更坚牢。 16、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可用仇恨来止息仇恨,仇恨只可以慈爱来止息,这是一个永恒的道理。 17、永远不可欺骗别人,不可轻视任何人。在充满愤怒和恶意的地方,让我们用慈爱对待他人。 18、以慈爱来感化怨恨,以良善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感化吝啬,以真实来感化谎言。 19、所有的众生都渴求安乐。为了求得自己的安乐而以刑杖杀害众生的人,以后不得安宁。每一项罪恶,对犯罪者本身的损害比受害者大多了。 20、所有的动物都害怕刑罚,所有的动物都畏惧死亡(所有的动物都爱惜生命)。一个仁慈的人不应该杀害动物或教唆别人杀害动物。 21、寻找别人过失,而且容易发怒的人,苦恼越来越多,离开没有烦恼的境界也越来越远。 22、不要轻视小恶,以为我不会受报应。水瓶是由小水滴滴满的。愚笨的人不断做出微小的坏事,日子久了,整个人就可能充满邪恶。 23、缺少宗教信仰、不忠厚、爱撒谎、不考虑到来世的人,将可能做出种种邪恶的行为。 24、在恶行未成熟以前,行恶的人视罪恶的行为如同甜蜜;但等到恶行成熟时,行恶的人便会得到苦果。 25、杀生、偷盗、妄语和邪淫,聪明的人永远不会赞赏这四种邪恶之事。 26、撒谎是罪恶的一个根源,它使一个人生活在不好的境界,嘴里出现“臭味”,他所说的话语不为人喜欢,而且受别人轻视。 27、不贞洁是妇人的污垢,吝啬是施舍的污垢。所有坏的言行和意念都成为今生和后世的污垢。 28、贪爱、憎恨和愚痴是心理的三大污垢。杀生、偷盗、邪淫是身体的三大污垢。挑拨离间(搬弄是非)讲粗话、撒谎、花言巧语是语言的四大污垢。 29、贪爱一百件事物,就有一百个苦恼,贪爱九十件,十件,五件,两件事物,就有九十个,十个,五个,两个烦恼。 30、生、老、病、死、忧伤和失望、跟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起、永不满足的欲望,这些都是苦! 31、衰老和死亡驱逐众生的生命,宛如牧人手里拿着棍子赶着牛群到牧场。 32、能真正洞悉苦恼的真相,也就能够知道苦恼的来源和消除苦恼的途径。变化和无常是生命的特征,无常就是一种苦,“一切有条件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当一个人用智慧来观察这真理时,他便开始厌离种种的苦恼,从而走上觉悟成佛的路子。 33、情感是由过去的缘份和今世的怜爱所产生的,宛如莲花是从水和泥土这两样东西孕育出来的。 34、为了追求快乐,而把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便会受到怨恨的困扰,而无法摆脱怨恨。 35、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而不论其贫富或贵贱。应使用恳切而富有同情心的话语,探视病人应使患者充满希望和快乐。 36、人们爱戴忠于真理,态度良好,言而有信,对职位负责的人。 37、丈夫应以下面五种方式来对待他的妻子:第一、称赞对方的优点。第二、永远不轻视对方。第三、对她忠贞不二。第四、授与处埋家务的职权。第五、常送给她精致的服饰。 38、妻子应以下面五种方式来对待丈夫:第一、把家务处理得井然有序。第二、帮助丈夫的亲属。第三、对丈夫忠贞不二。第四、聪明地管理和节省丈夫的薪饷所得。第五、勤劳而不怠惰。 39、服务社会有四项原则:慷慨施舍;体贴的言谈;互相合作;行为合乎时节而且彬杉有礼。这四项原则宛如车子的轴,能使车轮转动。 40、服务社会的人容易跟别人相处,乐于助人而且了解对方的需要,大方又有耐心地教导他人。这种大善人将来一定得到好报。 41、你们必须要有耐心、充满慈爱,而且具有服务的热诚。当一个人的言谈和举止怀着善良动机时,快乐便像影子般地跟随着他。 42、假如手上没有伤口,你就可以用手来拿有毒的东西,毒素不会侵入没有伤口的手。同样的道理,不做坏事的人,不受恶报。 43、接触世俗的事物,内心不被诱惑,没有忧愁,没有瑕疵,心灵安定,这是多么幸福啊! 44、聪明的人时常清除内心的污垢,就如同工匠清理银矿中的杂质。 45、防止心意的愤怒,调御心猿意马,舍弃邪恶的念头,诚心履行修行的正道。 46、及时行善,以免你的心里再起坏念头。凡是做善拖延的人,内心不易与恶事绝缘。 47、人生难免一死,应趁有生之年多做一点善事,宛如从一堆花朵做成许多花圈。 48、莫轻视小善,以为我不会受报应。小水滴不断地落下,最后能灌满整个瓶子,所以聪明的人逐渐积集小善,而致使他整个人充满着福德。  49、在急躁的人群中要容忍,在凶暴的人群中要温和,在贪婪的人群中要慷慨。 50、常思索苦恼的来源,善于约束、节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就不会被邪魔所击败,宛如大山岩石不会被风所动摇。  51、色彩鲜艳美丽而没有芳香的花朵,不能给你带来多大的快乐;听到嘉言而不去身体力行,也是没有多大益处。  52、不应挑剔别人的过失,应时常反省自己的过失,考虑自己所做和未做的事情。智者应每天检讨他自己的言行。  53、在战场上征服百万雄师,远不如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是最伟大的征服者。别人的过失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不易察觉。克服自己缺点比战胜别人要来得高尚!  54、忏悔包括改过!假如一个人痛改前非而开始行善,就如同明月不受乌云的笼罩,能照亮大地。。  55、讲话有分寸,谈吐婉转,言之有理,那么一个人言谈时,你讲的话就会美妙动听。应避免以尖酸刻薄的话去批评别人或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  56、要常亲近贤明的人,智者,博学的人,圣者,常跟这些智德兼备的人往来。  57、贪睡眠,爱闲聊,对所学的东西不感兴趣,做事情懒懒散散,急躁而没有耐心......是导致堕落的重大因素。  58、教师在讲解以前,应该先研究学生的心理倾向。教育应配合受教者的根器和适当的时机!  59、在所有的礼物中,真理的播送最珍贵。在所有的味道中,真理的味道最佳。在所有的快乐中,真理的喜悦最大。  60、不沈缅于放逸,不贪恋感官的享受,具有热忱而且常沉思真理的人,可获得大安乐。  61、有两种极端是修行人所不应做的。这两种极端是什么呢?“贪图感官”的享乐是低级的、粗鄙的、俗气的、下流的,而且导致身心的损害;“自我折磨”是痛苦的、卑鄙的,也同样会给身心带来伤害。然而完美的圣者所发现的“中道”,避免以上两种极端,而带给你敏锐的洞察力和知识,引导你走向平安、睿智、觉悟和永恒的乐境。  62、信赖你自己,除了自己之外,还有谁能做你的依靠。人是他自己命运的主人。  63、健康是最佳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富。守信的朋友是最好的亲戚;没有烦恼是最大的幸福。  64、一个人的心念极为微细而且不易察觉,可是聪明的人却善于护守即将蠢动的心念,经过护守的心能导致幸福。  65、孝敬父母,爱护妻子,职业安定,是大幸福。  66、了解神圣永恒的事物,可适当地称为“智慧”,对俗事的了解只不过是“知识”罢了。  67、让你的老年过得像童年一般天真浪漫,让你的童年过得像老年一般沉着稳重,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傲慢,也不要使你的谦卑缺乏智慧的成份。 68、不可只依据逻辑、推论、或事物的外表来决断事理。般若智慧主要是从禅定(禅悟)中产生的,不经禅定(禅悟)就很难生出大觉悟的般若智。  69、假使有人说你的坏话,你不需要心怀恶意、愤恨、轻视或者对他们不满。假如你心存怨恨,那么它不但会阻碍你心智的发展,而且使你无法判断那言论到底是对还是错。  70、莲花生在被人遗弃的废物和污泥中,仍然放出悦人的芳香,宛如佛弟子生在爱欲强烈的人群中,而能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71、健康是最佳的礼物,知足是最大的财富,善良心是最好的品德。  72、田地因为杂草而荒芜,人们因为贪欲而受害。  73、布施有三种:第一种是财物上的施舍,第二种是真理的布施(法施),第三种是消除众生的恐惧。  74、肉体不是真正的我,因为假如肉体是我的话,身体就可以自由自在而不生病了。  75、旅行时,假如没找到比自己更好或相等的伴侣,那倒不如自个儿单独行走,也不要跟愚人作伴。  76、宽容和忍耐的人,将可得到朋友、财产、名誉和长久的安乐。  77、拥有很多财产,大量的黄金和食物,而却只贪图自己奢侈的享受,是导致堕落的一大因素。  78、一个人用钱应该合理,并且跟他的收入成比例,不可浪费也不可吝啬。不可处心积虑贪图财富,也不可挥霍奢侈。  79、觉悟心是智慧的根本,能够产生、良好的德行。  80、聪明的人不为赞誉和毁谤所动摇,如同坚硬的岩石不被风所动摇。 81、这就是达到自由和解脱的途径—帮助别人而不贪求名利和果报,不存伤害别人的意念,而且本着理智去做事。 82、只有当自己知道某件事物的确不完善和错误时,你才能革除它。也只有当你自己确实知道某件事物是完善和正确时,你才能接受它,而且去身体力行。 83、急躁地裁断事理是不妥的,智者应该同时明察正确与错误两方面。 84、愿所有的众生幸福安宁、内心快乐!一个人就应该保持着这种慈悲的胸怀。 85、愿我身心清净,做人正直,品性良好,不起恶念,信守自己对别人许下的诺言;愿我能谦卑、平和、宁静、沉着、安详;愿我能宽容、容忍、宽恕别人的过失;愿我能仁慈、友善、富有同情心,慷慨施舍,乐于助人,能够把真埋和知识施舍给别人。  86、愚笨无知的人恣情放逸;但聪明的人却保持努力不懈,视勤奋修行成佛为无上珍宝。 87、你自己应当好好努力为善,因为完美的圣者只能告诉你该走的道路。自己是自己的保护者,自己是自己的依靠者。所以你们要好好调御自己,宛如马商调御良马。 88、所有的境界都是以心为引导者,心是主人,所有的境界都是由心造成的。假如一个人本着邪恶污秽的心去言谈举止,那么苦恼便立刻会跟随他,宛如车轮紧随着挽牛的足蹄。 89、就如同棕榈树被连根拔起一样,永远不会再生长,当一个人去掉贪爱、憎恨和痴迷不悟,他将来成佛时也就不会再受生、老、病、死、的折磨了。 90、不做任何坏事(诸恶莫作),培养所有的善行(众善奉行),清净自己的心念(自净其意),这是佛陀的教诲! 二、佛陀的最后教诲 在桥萨罗国、娑罗树林,佛陀对他的弟子做了作后一次的教诲,佛陀说: “要自己度自己,不要依靠其他。要为自己作照明、要以我的教义作照明,不要依其他外道教义。” “想一想,我们的形躯,它们都污秽不净。‘痛苦’与‘快乐’,是‘苦’,我们怎可以纵容自己?想一想你的形躯生命,他们都是如此短促非恒。想一想一切物体的本质;所有它们的积习,能不能避免‘无常’和‘腐朽’?不必强求拒绝‘痛苦’,只要依循我的教诲,你们都会解脱。若能这样做,你们都是我真正的弟子。”——佛陀叮咛。 “我的弟子们:我给你们的一切教诲,你们要永远记着,不要忘记。我的教诲值得你们永远思维,它们是永恒的财宝。若依循我的教诲,你们永远快乐”——佛陀继续叮咛。 “我的教诲的要点是:你们要降伏自己的心,要远离贪欲。要使自己行于正轨,要使自己清净,要使自己忠诚,你们要记住:形躯生命是短暂的。如果能够这样思维,你们将可以远离贪欲、嗔恚。你们可以远离不善。” “当你们发现自己被贪欲引诱的时候,你们一定要自我降伏。你们要做自己‘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仆。”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为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牲。‘心’悟,这人成佛。‘心’迷,这人可以成为邪魔。所以:你们必须降伏自心,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你们要依循我的教诲:你们不要彼此争辩,要互相敬重。你们不要像‘水’和‘油’彼此排斥,你们要像‘水’和‘乳’互相交融。” “你们要在一起学习,在一起研究。你们要在一起共同修行。你们不要虚耗精力,不要糟蹋时间在那些怠惰的生活和无益的争论中。你们要以悟道的花朵和果实而为乐,这是法乐。” “一切我的教诲都是由我亲证而来,你们要好好地随顺它。在任何情形下,都要依循它的精神而行。如果你们疏忽了它,即使你站在我身旁,但并没有见到我。如果你依循我的教诲,即使你远离我,但你实际在我身旁。” “我的弟子们:我最后的时候已经到。我们分别在即。不要悲泣,生命本来就是无常,没有人能幸免。我也一样。我的形躯生命就要消逝。它像一辆腐朽的车乘终归败坏。” “不要作无益的悲泣;要记住生命是短暂,是无常。你们要由此悟证‘空’理,由‘无常’悟证‘真常’。” “贪欲之魔,经常在寻找机会去欺骗人们的‘心’;如果有一条毒蛇住在你的屋子里,你想得到安宁,你必须首先把他驱逐出去。你必须逐你生命里的贪欲毒蛇。你必须善自护持你自己的心。” “我的弟子们:我最后的一刻已降临。你们不要忘记:‘死亡’是形躯生命的消逝。形躯生命由父母而来,由物质粮食而养育。它们不能避免‘老病’和‘死亡’”。 “但我的真正生命是法身,不是形躯。形躯会消逝,是无常。法身却永恒,不生不灭。见到形躯的我,你们未见佛。依循我的教诲,即是见佛。” “在我入灭之后,我的教诲就是你们的老师。依循我的教诲而行,你们一定会见到我。” “在最近的四十五年来;我所有的一切,全都已经教导了你们。我的教诲没有秘密、没有隐藏。一点一滴地、全部地、公开地、清楚地教授了你们。我亲爱的弟子们:我的教诲至此亦结束,在短时间内,我就要入涅盘。这就是我的教诲。” 附:法师重要论述——顿修成佛秘诀法师重要论述之一:以上第90条格言为佛教的总纲,最为重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为佛教的根本宗旨, 是佛教之“根”,由此而演化生出的禅宗、法相宗、净土宗、律宗等则为佛教的“枝叶”。“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人天共道,亦为世界各大宗教修行之共道。但对于佛教脱离生死轮回的成佛来说,“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持戒与积德,只是根本助缘,而非根本正因,成佛的根本正因是“自净其意——修心”,这正是佛教的殊胜之处。六祖坛经云:佛向性(心)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心)迷,即是众生;自性(心)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正所谓:三界(各界)唯心造,修心可了道(成佛);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千途异说终归一法,万法唯归一心;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的人;古今诸贤圣,亦是修心的人。禅理如是:这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丝毫不差的道理一样,种子(心)——正因;而为了收成好,又需要经常施肥、浇水(持戒与积德)——助缘。种子(心)决定得什么果(如人、天人、佛等),而施肥、浇水(持戒与积德)只是影响果实的大小(如人道富贵贫贱之差悬殊、佛道亦可分九品等)。可见对于成佛来说,正因(修心)与助缘(持戒与积德)各是各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替代,不可或缺。正所谓:乐善好施得福报,修心养性成佛道。成佛的根本正因与助缘的关系——相辅相成又缺一不可!法师重要论述之二:佛陀在世的最后教诲的要点是:你们要降服自己的心,要远离贪欲,要使自己清净,要使自己忠诚。你们要记住,形躯生命是短暂的,如能这样思维,你们将可远离贪欲,远离瞋恚,你们可以远离不善。当你们发现自己被贪欲引诱的时候,一定要自我降服!你们要作自己“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仆。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牲。“心”悟,这个人成佛;“心”迷,这个人可以成为邪魔。所以,你们必须降服自心,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佛陀在世的最后教诲要点的核心是成佛的根本正因是“自净其意——修心”,这正是佛教的殊胜之处!为何必须修心才能成佛?禅理如是:一、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生死唯由心所作陈兵.著《生与死——佛教轮回说》.第六章.(心识与轮回 )对这一问题之论述相当深刻精辟,此敬录其如下高论与读者分享:三界六道的芸芸众生,生死轮回的恶性循环,在佛家看来,无非是众生自心所造所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被奉为大乘佛法的心要,为千经万论所反复宣说,按此,则如实认识轮回,揭破生死之谜的关键,在于如实认识自心;------ 众生为什么落入既定的生命形类?为什么各自有不同的形貌、寿数、习性、际遇?为什么会生了死、死了又生,对此类问题,佛教的回答十分明确:这一切既------非天地、山川、社会等外缘决定,亦非偶然,而是由众生自心所造作。《杂阿含经》卷十载佛言:众生心之复杂,过于那斑色鸟色彩斑驳的羽毛,彼畜生心种种故色种种——各种动物形类之别,唯是它们心之差别所致,心是生命形类状貌的造作者,就像画师们用彩色的颜料,随意画作种种形相。这个比喻见于多种佛经,以《华严经.夜摩宫中偈赞品》中的一首偈子流传最广:“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不仅众生的身心,就是众生所依存的整个世界或经验世界,都是“心”这个技艺高明的画师的作品。《五苦章句经》载佛言:“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作形貌者,皆心所为。”谓众生流转于六道中,受不同的形貌,皆是自心所取、所造。《成唯识论》卷八说:“生死相续由内因缘,不待外缘,故唯有识。”说众生之生死轮回,相续不尽,完全是由内在的主体心识为因,由心识所决定,非由外在条件,这是说“万法唯识”的重要理由。心怎样造三界六道、种种世间?答曰:由心起业,由业感果,落入了业力因果律所编定的自然程序,由此而有五蕴、业果、三界六道。《正法念处经》云:“心业画师,业作众生”,“心业画师,自业画作业果地分,种种异心,他处受苦。”众生及其生死轮回,是心这个画师用业画成的作品。《华严经.十回向品》偈言:“一切世间之所有,种种果报各不同,莫不皆由业力成。”这是佛家诸乘诸宗共同宣说的“业感缘起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庐山中”,呜呼!生死唯由心所作——是为佛家生死轮回说的理论基石! 二、成佛的根本正因在于自净其意——修心禪诗云:只个心心心是佛, 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万境生 ,一切不如心真实!《佛说大乘金刚经论》中佛告文殊师利菩萨:“有陀罗尼名金刚心,能令众生一见一闻,便得道果。善男子,云何名金刚心?此心人人本有,个个不无,是诸众生,自知自觉本等之心。何以故?一切善恶皆出自心,自心修善令身安乐,自心作恶令身受苦。心是身主,身是心用。所以者何?佛由心成,道由心学,德由心积,功由心修,福由心作,祸由心为;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狱,心能作佛,心能作众生。是故心正成佛,心邪成魔,心慈是天人,心恶是罗刹。心是一切罪福种子,若有人悟自心,把得定,作得主,不造诸恶,常修诸善,依佛行持,立佛行愿,佛说是人不久成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不明自心,名未成佛;若人明自心、达自性,依佛修行,决定成佛。胜如读诵金刚经三十万遍,功德无比。何以故?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自心流出,无穷无尽,不坏不杂,故名金刚心。悟此心者,名悟佛心。是故佛与众生心性一般,只因修与不修、信与不信,所以有成佛有众生也!” 书载释迦世尊当年在菩提树下目睹明星(禅悟)开悟时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为何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人人皆具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禅理如是:各界众生的心性如水、冰、雪、霜、水蒸汽的差别一样,水之柔、冰之坚、汽之虚,其物理性的差别极大,但其水性却不变不差(类似各界众生的差别极大而身中佛性却相同);然而在一定的条件下,水、冰、雪却能相互转化(类似各界众生的生死轮回,然而身中佛性未曾生死,如水作冰而湿性不易。);假若比喻人心为水、佛心为水蒸汽,水通过加热到一定程度则变为水蒸汽,而人通过修行到一定程度则能成为佛矣!由此可见众生与佛在佛性上是平等的,人人皆具佛性,人人皆可成佛。虽然人人皆具佛性,但因人往往只重视自己的身体,平常要照顾衣食住行一切所需,更要追逐尘世的功名利禄,反而忽略了自我的真心,忽视了修心,忽视了养心,任心在那里造业、妄动。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佛说一切心,能生一切法,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是以修行的主要工作,在于修心!正所谓:三界唯心造,修心可了道;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千途异说终归一法,万法唯归一心;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的人;古今诸贤圣,亦是修心的人。正如反映“济公大师”的电视主题歌中所唱到的那样,“东拜佛、西拜佛---你找佛、他找佛,到底哪里有佛陀?心净自成佛!心净自成佛!” 清净为心皆弥陀,慈悲济物即观音。——太虚大师一心向善,即升天堂;一心作恶,必下地狱。天堂地狱的大门只在心间。——修道名言凡夫通过修行,克服了自身的束缚,明了自己的本性,亦即开悟,亦即明心见性。见性后,狠除习气,就能永远脱离六道轮回。——修道名言西方神秘思想家史威登堡在【原著】《灵界著述》<我见过的灵界>【内容简述】中指出:「前后凡二十余年,我屡次把肉体留置于人间,成为脱壳的灵体,出入于人类死后的世界......」,史威登堡目击到死亡和死亡后的生命。  他说当人肉体死后,马上接著的是一段心灵自醒的时段,在这个时段,世间所带的面具全被溶解了,呈现在眼前的只有真实的自己,在此时,每个人用自己所相应的习性,去塑造他自己的永生。具有神圣的或精神层面欲望的人进入天界;具有世俗的或物质层面欲望的人进入地狱。地狱界的惩罚,乃是居住于该处的灵体自己招来的,而整个天界也因欲望中不同的善而分成不同的团体。  也就是一个人在人世的生涯,将直接决定死后要永远生活的世界,凭自己在人世生活时,灵的内心最倾向于那一个世界,死后,灵体将凭著自己的意志(信愿),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世界。  其实天堂和地狱是在每个人真正的心中,要进入天堂并不难,虔诚但无爱心的生活,不能引你去天堂,只有爱心的生活,事事诚实与公平,「单纯的心,纯洁的心」,从内心源发起,才能引你去天堂。(注:《灵界著述》中的最高永恒天堂的生灵为福乐永恒的寿命,与佛教的极乐世界描述大致相同。“依义不依语”,请不要陷入“认指为月”的文字障。——笔者) 注:史威登堡:一六八八年出生在斯德哥尔摩的瑞典贵族家庭,是人类史上最令人不可思议的人物,他被公认为人类史上唯一的灵界探访者,同时,也在物理学、天文学、生理学、经济学、解剖学、心理学、哲学等,留下了不朽的著作,其水平堪与现代比美。在1743年,史威登堡55岁时,得到特别的心灵感应,戏剧性的改变了他的一生,他开始把他全部的精力投入于探讨灵魂的本质,于二十余年间,屡次的进入灵界,并且在弃世前,将他在灵界的所见所闻,记载成十余册的「灵界著述」目前由「大英帝国博物馆」珍藏,1772年3月29日,史威登堡84岁时,依照他的预言一般,在英国伦敦逝世。——摘录《灵界著述》<我见过的灵界>【内容简述】佛陀、大德的教诲及非宗教的西方《灵界著述》从两个角度指出同一个道理,那就是:修道成佛主要在于修以下四心——觉悟心(迷则众生,悟则佛种。)、信愿心(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清净心与仁慈心(清净为心即弥陀,慈悲济物皆观世音。);而一般说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仅为仁慈心的内涵与外延;另外,《灵界著述》也从非宗教的角度反映出佛教修心成佛观点之超绝与殊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1 21: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方极乐世界游记古典版

 

摘自慧律法师著<净土圣贤录易解>

明 袁宏道、袁宗道、袁登、袁中道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头居士,湖北公安县人。兄宗道,字伯修。弟中道字小修。三个兄弟先后都中进士,皆好禅宗。明神宗万历年间(西元一五七三~一六一九年),袁宏道为江苏吴江的知县,后来在礼部主理事务,以病缘为理由而辞职归乡。最初学禅于李卓吾,悟解的能力通达锐利,喜欢和人辩论。稍后自我检讨说:此是空谈,并非实际的境界!于是回向净土法门,早晚礼拜课诵,秉持戒律。后来广博地采录经教,作《西方合论》,圆融性相,入于不二法门。其中谈论到五种行门,尤其确切简要,其中约略是说:

 

一者信心行,经典云:信为道元功德母一切的诸行,皆是以为正因,乃至于成佛时菩提的果德圆满,也只是完成此信根。譬如稻榖的种子堕地,一直到稻榖成熟果实,也不异于最初的种子。又如由幼笋到参天的竹林,仍然是本来的竹子。初发心的菩萨,无有不依靠信力而成就的。净土莲宗尤其仰仗信心为根本。第一个要相信:阿弥陀佛的不动智、根本智、与我自己的本性无异。就如同太虚空,日光映照则光明,云雾来时则障蔽,虚空本来就没有这些,又云雾日光即是虚空的缘故。第二个要相信:阿弥陀佛无量万亿劫以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种种修行学习之事,我也能够实行。何以故?我们无始劫以来漂流沉溺于三途之中,生也苦死也苦,无论是披毛戴角、铁床铜柱,一切无益的痛苦,都能够忍受之,何况今日行菩萨道的六度万行,济度众生的事,难道不能够做到吗?第三个要相信:阿弥陀佛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神通,以及成就无量愿力等事,我也能够证得,因为诸佛如来自性的方便妙用,具有如是不可思议之事,而我们和诸佛如来又同样具有自体清净的本性之缘故。第四个要相信:阿弥陀佛不去不来,我亦不去不来,西方极乐与娑婆此土,不隔于毫端,想要见即可见。何以故?因为一切诸佛,皆以法性为报身及国土的缘故。第五个要相信:阿弥陀佛修行经过无量劫,直到证得无上佛果,不移于刹那之间,我也不移于刹那之间,即可果位齐于诸佛。何以故?所谓的时间分际,是属惑业所摄,而法界海中,求其业相不可得的缘故。如是相信悟解,是入道的初心,深信一切诸佛净土之行。

 

第二止观。天台宗的空、假、中三种观法,是开示一心实相的方便工具,是统摄诸法之要领。西方净土的十六种观法,一一皆具有此三观的妙义。《妙宗钞》云:本性中的三德,理体上是诸佛的三身,即此三德三身,就是我的一心三观。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则能观的心之外还有所谓的心外之佛,境界也不即是心,如何能够称为圆宗绝待之观法呢?也可以将阿弥陀佛的三身,当作是法身德。以我之一心三观,为般若德。观想成就见到阿弥陀佛,即是解脱德。随举一法即具三德,如新(音伊)字。观佛既然如是,观照种种的依报正报,理体上应当也不会有异于此三观的其他方法。详细的说明就如同《疏钞》所说的,在此不能完整地叙述。了解这个道理,则知道念佛一声,当下即具足了三观。了知能念佛的心,不是肉团心,不是六尘缘影之心,此即是空观。了知所念之佛,无论是依报是正报,各各主伴圆融、竖穷三际横遍十虚,此即是假观。了知能念之心所念佛绝于对待,双亡双照,此即是中观。又能念者,即是一心三观;所念者,即是一境三谛。能所不二,即是谛观不二。三谛,即是法身德。三观,即是般若德。三谛三观不二,能念的心念与所念的佛相应,即是解脱德。举一即三。如是则念佛一声,能净四种国土,例如随拈一微尘,变大地作黄金,这就是所谓的法界圆融不可思议的观门。

 

第三,六度行。《起信论》说:菩萨甚深的理解现前时,其所修的离相,知道法性的本体远离一切的悭贪之故,随顺修行布施波罗蜜。知道法性无染,远离一切的五欲过患,随顺修行持戒波罗蜜。了知法性无苦,远离嗔恚烦恼的缘故,随顺修行忍辱波罗蜜。了知法性之中无有身心等相,离于懈怠故,随顺修行精进波罗蜜。了知法性常定,本性无有散乱故,随顺修行禅定波罗蜜。了知法性的本体是智慧光明,远离于无明之缘故,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因此修行净土法门的人,当下不必超越念佛这一个行门,即具足此六度之义。念佛时念念离相,即是行于布施。念佛时念念清净,即是行于持戒。念佛时念念寂静,即是行于忍辱。念佛时念念相续,即是行于精进。念佛时念念专一,即是行于禅定。念佛时念念佛号,即是行于智慧。当知离相、清净、寂静、相续、专一,必定有事相随缘而起;而这些都是由念佛而流出。如此正修和助修不二,事相与理体不二,是故念佛这一行,能够总摄一切诸行。因为念佛法门即是一心法门,而心外又没有所谓的一切诸行故。如果废弃念佛诸行,即是废弃我们的心性。

 

第四,悲愿行。诸佛菩萨,本性之海无量无尽,供养无量无尽,持戒布施无量无尽,乃至饶益众生无量无尽。因此天亲菩萨的净土五念法门,以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四种,为成就入功德门。回向一切烦恼众生,拔除世间之苦,为成就出功德门。菩萨修习五念法门,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问难曰:《维摩诘经》说:菩萨观于众生,如同呼声的回响,如同水中聚集的泡沫等。如是则众生本来空寂,所谓的发愿利益众生,不就如同病眼看见空中之华吗?回答曰:《大智度论》引佛陀所说的:所谓的无佛,是为破除执着于佛的妄想,而不是说要执取无佛的断灭相。而所谓的无众生,是为了破除执着众生相的妄想,而不是说要执取无众生的断灭相。因此维摩诘说菩萨作如是观想之后,自己说我应当为众生说无众生之法,是名真实的慈悲。因此可知,菩萨种种度众生的方便,皆是深入通达无众生的义理,若是见有众生可度,即是有我,慈悲心则低劣,怎么能够行如是大慈大悲的饶益众生之行呢?

 

第五,称法行。法界之海无量无边,修行之海也是无量无边。是故菩萨的一切行,皆是称合于自性,非有非无、非行非不行。合于佛法的自性,不是最初发心即得,也不是最后证果才得。现今应当简略地说明其相貌:一者,菩萨广度一切众生,皆令至于究竟无余的涅槃,而众生界并不曾减少。例如登上戏场的傀儡,悲伤欢笑宛然真实的一般,而终究只是一堆泥土,空无所有。二者,菩萨虽行五无间罪,而没有烦恼嗔恚。乃至于下地狱,也无诸罪垢。至于畜生,也没有无明憍慢等过失。例如女子离魂脱出色身,乃至于在外生子,而身体仍然常在母亲之前。三者,菩萨自身入定而从他身起,一身入定而多身而起,有情身入定从无情身而起。例如猛虎咒起死尸,令死尸跪拜作舞,此只是猛虎的意欲,而死尸一无所知。四者,菩萨于小众生的身中,转大法轮,燃大法炬,震大法雷,魔宫摧毁,大地震动,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而此小众生不觉不知。例如天帝的乐人,逃入小女子的鼻孔中,而此女不知不觉。五者,菩萨如果想要久住世间,即将一念顷的时间延伸为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劫。想要减少住世的时间,即把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劫的时间,缩短为一念之顷。例如小孩子看走马灯中的走马,想要计算其走马的多少或其开头和结尾,了不可得。

 

若是证得如是不可思议之行,于一念之中,三世诸佛的净土,皆能摄入而无余。这就是所谓的菩萨庄严净土之行。这是以无思虑的智慧观照才可得见,不是凡夫的情意思量所能猜测定量,何以故,因为自性是超越一切的数量名言的缘故。

 

《西方合论》这一书作成之后,宗道和中道,皆同时发心回向净土。不久之后袁宏道又出任从前的官职,又迁官至稽勋司(考核功绩的部门)担任郎中,后来又再度因病归乡,回家不到数日,入于荆州城,住宿在僧寺,无疾而命终。袁中道,官为南礼部郎中,乞求退休,养老于家,平日常常精勤地礼拜课诵。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西元一六一四年)在一个月圆的晚上,课诵完毕后跏趺静坐,形体心神寂静清爽,忽然间入定,心神飞出屋子之上,飘然地乘着白云。此时有二位童子引导他向西飞行,不久之后下降到地上,童子说:停!袁中道随着他停下来,见到大地平坦如掌,光耀明净细滑柔润。旁边有水渠,宽十余丈。水中有五色的莲华,香气芬芳异常,并有金色的桥梁跨过水渠,七宝的栏楯交罗排列,楼阁极为整齐美丽。

 

袁中道于是向童子作揖问道:此是何地?您是何人?童子说:我乃灵和先生的侍者也!中道问:灵和先生是谁呢?童子说:正是您的兄长袁中郎(袁宏道)啊!他现在正在等您,有话要跟您说,您可以赶紧前去。接着就依着步道走到了另一个地方,有树木十余棵,池水流动作声,水池上有一个白玉的门扉,其中一位童子先进入,另一位导引袁中道,经过楼阁二十几重,到了一座楼阁之下。此时有一个人下来迎接,其容貌如同美玉,衣服如同云霞,身长有一丈余,见到袁中道后,欢喜地说:弟弟你来了!袁中道仔细地一看,原来是袁宏道。

 

两人于是上楼作礼交拜,有四五个人前来共坐。宏道说:此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边地,信解尚未成就,持戒尚未完全的,大多生于此地。又称为懈慢国。上方有化佛的楼台,前面有大莲池,约有一百由旬(一由旬约四十~八十里),其中有殊妙的莲华,是众生的化生之处。一旦已往生此地之后,则散处在各个楼台,与有缘的净土莲友相聚。因为此地没有淫声美色的惑乱,胜解容易成就,不久之后,就能进升为净土中之人。袁中道问:不知兄长您生在何处?

 

袁宏道说:我往生净土的愿力虽然很深,但是情执染着的习气未除,刚开始化生于此边地一小段时间!现今已经居住在净土了。但是终究因为以前持戒不够严谨精进,因此只能在地面居住,不能与大菩萨们一起飞翔于广遍的虚空和七宝楼阁之间,仍需要再进一步的修行。所幸我宿世生来智慧猛利,又曾经作《西方合论》,赞叹如来不可思议度化众生之力,感得飞行自在,可以游行于十方的诸佛刹土,十方诸佛说法,我皆得以前往恭听,此实在是很殊胜啊!接着宏道就牵着中道的手向上飞升,刹那之间就飞越了千万里。到了一个地方,光明照耀无所障碍,以琉璃为地,以七宝行树为界,皆散发栴檀吉祥的妙香,并且开着众多殊妙的华朵,皆是奇异珍宝的妙色。下方为众宝莲池,水波中激扬着自然微妙的音声。池中众宝莲华,华叶皆散发出五色的光明。水池上隐隐约约有高楼如丝带般回旋耸立,阁楼则有旁出的道路。到处皆有无量的乐器,演奏着种种的法音。

 / |* Q' q: t# J) |/ N 袁宏道说:你所看到的,是极乐净土中依着地上而行之众生的依报世界。经过此地之后,则是法身大士居住的地方,其境界甚为美妙,胜过千万倍于此地,其神通变化也是千万倍于此地众生,我以慧力的缘故、得以游行于其间,但是不能够居住于彼地。再经过彼地则是十地、等觉菩萨所居住,其境界我就不得而知了。再经过十地、等觉的居住地则是妙觉如来所居住的地方,只有佛与佛才能究竟了知。说完,又到另一个地方,没有墙壁,有栏楯,光明耀眼更胜于前。坐了一会儿,宏道又说:我没有想到极乐世界快乐到这种程度,假使我前生时能够严持戒律,我的境界尚不止是如此而已。大体上来说在教理和戒律都精进严谨的人,往生的品位最高。其次是持戒严谨的人,往生最稳当。如果是只有教理而无持戒的人,大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去了,这种状况我所亲见到的有很多。

 弟弟你的般若气分颇深,但是戒力定力甚少。如果只是体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你回五浊恶世后,趁着色身仍然强健,要实修实悟,兼持往生净土的誓愿,勤行种种方便善巧、怜悯一切众生,不久之后当再相见。如果一不小心一入他途,则可怖可畏。如果不能持戒,有龙树菩萨的六斋法现在仍然存在,应当遵而行之。而杀戒尤其重要,希望你寄语其他一同学法的学人,没有说每天动刀杀生,口中贪食众生血肉滋味的人,而能够往生此极乐国土的。纵使说法如云如雨,又何益于事呢?我和你在空王劫时,生生世世为兄弟,乃至于在六道之中,也是如此。所幸我今日得生善地,我恐怕你会堕落,因此以方便神力,将你摄受至此地,但是净土与秽土相隔,不得久留于此。

 当时宏道与中道的兄长宗道已经命终,中道因此问其兄长投生之处。宏道说:他往生的地方也很好,你以后自然就会知道。说完之后宏道突然凌空而去。中道行走在水池上,顿时好像坠入水中,突然之间就醒过来了,中道因此自己把此事记述下来。在此之前袁宗道有个儿子叫袁登,年十三岁,得重病将命终,告诉宏道说:我快死了!叔叔你要怎么才可救我呢?宏道说:你只要念佛,即得往生佛国,此五浊恶世,不足以留恋。袁登于是合掌,称念阿弥陀佛,诸眷属都同声助念之。过一会儿,袁登微笑说:我见到一朵莲华,颜色微红。才一会儿又说:莲华渐渐变大,色彩鲜明实在是无与伦比。接着又说:佛来了,相好光明,充满了整个室内。不久,呼吸急促,宗道说:你只要称念字就可以了。袁登称念佛字数声,然后合掌安然而往生。(明史。西方合论。白苏斋集。珂雪斋外集。狯园)

查阅作者更多精编文章请点击净善博客http://www.fjbk.cn/User3/2380/default.asp马上进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5 20: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诵没有用的话语一千句,倒不如只听到一句有益的话。 2、聪明的人说:铁、木头和麻绳所做成的枷锁并不是坚固的束缚,迷恋珠宝、耳环、妻子等才是(超越轮回)最坚固的束缚。 3、愚笨无知的人恣情放逸;但聪明的人却保持努力不懈,视勤奋修行成佛为无上珍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6 03:58 , Processed in 0.09896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