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14|回复: 0

准提宗三身判教思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5 11: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准提宗三身判教思想

7 e7 w5 ?! H! \( t


缘起——一位善观精思者的呼吁!

o3 F7 d- k6 Z( S& K9 U0 v* D

“修行者,理论水准要高、理念要明确无误,修行才可能圆融无碍。分清法、报、化三种修法的区别与联系,既是修行的出发点,也是决定修行成效大小的分水岭。

. W6 \* v; }( N/ }7 C# h

大家修行到现在阶段,我觉得:如果在准提理念中,有关“法、报、化三身”的正确观点不建立,会造成佛教徒见地与行为脱节。要知道,虽然佛教讲法报化不一不异,但那多是针对果地(最后结果)而言。在因地(实际修行过程),法身的见地,无法具体指导报、化身的修为。

n, n* R' w+ |# ]

盼望中级班的《圆觉经讲义》快点推出!”

: u3 U% C& y9 E1 u" J

这位有心人的呼吁,加速促成学院有关“三身”学习内容的推出。

+ i3 I/ d( A7 U _

有关“三身”的概念

' l5 j& T- A$ r. z: K( o

一 原始佛教对“三身”的关系,在“五停心观”中介绍如下:

p" K1 [: @. Z6 j/ h

念佛观是念佛的应身、报身、法身。 

/ o/ D! j5 [! y

1.应身佛相好光明,应身佛陀三十二相好中随取一相,或先取佛眉间白毫放光相,一心观想,再次第遍观其它诸相。

1 N; |! s$ H7 @. d

2.报身佛功德巍巍,念报身佛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等圆照法界。 

$ Y- o* G }4 }4 K( s- P% j! |

3.法身佛空寂无为,应念法身佛法性平等,不生不灭,空寂无为。

5 Q2 u n3 J H9 k

从时间上看:应身,有始有终;是积累功德而成,要依缘起。佛在成佛前要经过100(大)劫的福报积累。

( V6 F6 T" n: Z$ h- |2 ?

            报身,有始无终;从定慧观修得十智而成,为修得十力四无所畏。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

/ S9 ~& v8 q W

            法身,自性得,无始无终,从灭惑无明中具……

; K/ z4 ]7 I% l) |: `; B

 二 大乘佛教的“三身”相关概念:

. o8 m o3 B K

(1)佛身有四种:法身、报身、应身、化身。

) W$ H9 q* P4 P/ b: V" B" g: g$ j

佛的法身即是真如,无形无相,究竟清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证得了。

' C3 Z% `9 t T

佛的报身,身量广大庄严,唯有初地以上菩萨才能见到,恒为十方诸地菩萨宣说种智,尽未来际而无穷尽。报身之像,有自受用身,亦有他受用身。

: a9 m! T! h) t" h

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证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

. r& ~, |* V9 K& u" Y" t2 {+ B

佛的应身是应世间众生得度因缘成熟而示现于人间,有色身,有生老病死及成道转法轮而后入涅槃种种诸相。

( g+ ]4 h# [4 V* [8 S* Z9 G, k

佛的化身是佛以成所作智及神通之力,于十方世界变化示现,利乐有情,忽现忽灭。

3 Z- h# p9 ^' Z3 D4 Y2 o( g8 |! ]

比如说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是应化身佛,入灭后以庄严报身的形态存在,恒住色究竟天宫为地上菩萨说法,称之为卢舍那佛。

; o8 w8 G4 l3 V+ g t7 B

容易混淆的问题:应身不同于化身。

i' M5 o, X& R, X2 ~- m

严格来讲化身是佛菩萨成就后的功德应用,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但是大多数人在这个概念上不是很清楚。我们要知道,这里所说的应(化)身是通指佛的应身,计如佛陀般的缘起身体。当下的肉身即是应身。 

5 D# e1 e: d) T8 i( N

我们看下面的文章,慢慢理解这三个概念。
《准提法开示集》选节:
我们步行的时候可以边走边心中默念,遇到了熟人同事该如何哪?对!观他是准提菩萨,或他的头上有准提菩萨,当下要升起欢喜心。千万不要见了人不理不睬,两眼看着地,满脸是晦气;口中嘟嘟囊囊的,知道的明白你是念咒,不知道的以为你发牢骚哪。这可绝对不是准提法弟子的样子啊,我们可不要著这种状态和形象。 
在家里修行,会遇到有人来拜访。叮咚,门铃一响,一般人会想“这是谁啊又来打扰我来了”,这样想对不?不对!我们要想这是哪个准提菩萨要来加持我了,要抱着这样的欢喜心;因为人和人之间是有感应的,你见人欢喜,人见你才高兴。准提法就是这样可以融入生活,但要注意观想的境界和现象界的关系。观想属于报身境界,而我们日常生活属于应化身境界,应化身境界要按世间的因缘法则来办事的,不要把关系搞错乱了。那边一个人扔过来一块板砖,你即使观他是准提菩萨,也要躲啊。许多人在法、报、化三身问题上容易混乱,分不清见、修、果的关系。因此在自己修行和学习过程中,处处遇到到矛盾。法身常寂,本自圆满,无形无相。如来,好像是来,其实本在;不去不来,如来也。佛在《金刚经》上讲,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若以声相求我,是人行邪道,这是指的如来法身。但是在临终,阿弥陀佛西方三圣踩着祥云来接你时,你来个不求声色,不认为是佛来接你。哈哈,那时你看看谁来接你?阎罗王啊!走不走就由不得你了。所以对这个不要错乱。好多人搞不清《金刚经》上说:不以声色求我,为什么阿弥陀经还让我们念佛号,观想佛的相好庄严呢?这不矛盾嘛?矛盾在那里啊,就在这里:混淆了法、报、化之间的范畴、界限。如果你把法、报、化关系分清了,学佛就自如了。就不会看佛经里觉得有矛盾了。我们的肉身是应身、化身,是要按世法缘起办事的;我们的观修是幻身、报身,当我们业力支撑的应、化身消失或清净时,我们的幻报身就显现了。有人夸张说,哎呀!你念佛念得好啊,极乐世界里你的那朵莲花都开了啊,都有莲位了。(笑)你经常念诵、观想、观修佛菩萨,你的功德就积累,到一定时候,你的身心世界就真的变了。但你现在还有障碍。所以在理论上,要法、报不矛盾,在实践上,要报、化不混淆.(这里主要讲了三者区别,它们的联系就不讲了)
圆觉经讲义
佛进入了法身境界了,进入一真法界了,但是这个重点是什么呢?重点是于这个一真法界现诸净土。也就是说,佛是从他的法身又化现出报身来讲这部《圆觉经》的。这一点大家一定要知道。那么除了净土以外,众生所居的这个世界又是不是法身化现的呢?也是法身化现的,也都包含在佛的这种圆满觉境当中的。所以说一切唯心所化现;这个心就不是凡夫的妄想心,而是一真法界的真心。这里我们要了解的是,佛在何时哪种境界中说这部经的,这就很重要了。因为如果你不知道这是法身佛,化身佛,报身佛的话,很可能就会出现一些错误。

5 Z) P& u6 ~6 d X( X# u; H `6 _

因为这里讲一切皆弃,全部都不要,最后有个东西扔不掉,那就是佛的觉心。那么呢,如果你是学净土的,念阿弥陀佛的,那属于报化身的净土,如果你不执着相的话,那么你就往生不了这个世界。如果你对法报化三身分不清的话,你就会感觉到经与经之间有矛盾了。同样,对《圆觉经》这点也很重要。这是求圆觉,不是用来作世间法的。如果是用来指导自己做事情,做事业的话,那么是缘起法重要。因为这部经圆觉经不是拿来修世间法的。所以一定要清楚,学到的方法是用来修法身的,修报身的,还是修净土的,一定要把这个范围划分清楚。

6 T& l1 h+ `- }7 K. u0 }) y" ?

很多人往往相互攻击,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家所讲的内容不一致,等于是两个范畴之间的争论。特别是关于心的概念,讲一切唯心,对心的概念都不是很明确,这就造成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根本就不是在一个范畴里。

# N0 T4 j0 M! Q

这部经是讲法身,就是讲一切如幻。为什么说缘起不存在呢?因为缘起是相对的,是诸多条件和合而成的。如果觉性还需要其他的条件来合成的话,就不叫圆满的觉性了。所以说在这个圆觉中,其所证者是“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是“无作无止无任无灭”的。这是讲定义,但我们生活不是定义。我们生活是按缘起来生活的,所以法身,报身,化身它们的方法是不能够错乱的,否则就会造成该修行的时候没有修行,生活的时候也不能好好生活。实际上,我们做事是化身的行为,要运用缘起来做事的。那么讲这个报身呢,就是一切唯心造,我们种种的观想,种种福德的积累。所以报身以观想为基础,化身以缘起为基础,法身以离妄为原则方法。如果你把这个错乱了就不行。比如说去吃饭,你说一切都妄,饭也妄,吃不吃都行吗?不行吧。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也是这样。说法身没错,但如果你过多的宣扬法身,个人也好,国家也好,都会走向虚无,一切都是没用的。如果你报化没起作用,你性命都没有了,你拿什么来证法身?所以说不能偏执。如果你太注重报身,就是太注重物质,还有观想这些,不按缘起办事,也不行。你光坐在那里想“原子弹,原子弹”,理论上还是会出来原子弹,但那

, V3 P. D9 O& d3 h8 \. d

要很长时间,还是得按缘起办事情。所以这法报化,如果没有处理好,学佛容易学成错漏。你会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做什么。你以为你是按佛法来生活,实际上是错上加错。很多人学佛,越学智慧越差,事业也不好,实际上是并没有真正了解佛法。用法身的方法来修报身,或用化身的方法修法身,这都是错误的原因。所以我们讲《圆觉经》一定要知道,这是讲第一义谛的,不是用来指导生活,靠它来吃饭的。只有等我们真正证悟到这个阶段,它才能起用。

5 ?3 k* Y" H; T

很多人以为自己是在用佛法来生活,其实你是错用了佛法。好多人学佛学不明白,越学自己智慧越差,事业也做不成。他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了解佛法:用报身的方法修法身,用法身的方法修报身,一定会产生错误。所以我们讲《圆觉经》,一定要知道我们用《圆觉经》是要证第一义谛的,不是用它来生活的。只有我们一旦证悟到那个觉性的时候,它才能真正在我们生活中起作用。在这之前,我们始终是在观望的,哪怕你证到很高的境界,也还是虚妄的,不能起用。所以佛在后面也讲到一个止观禅的方法。用观的方法就是在你没证到觉性,也可以变换世间。每部经都有重点,这部经的重点放在禅上,放在意念上,止和观讲的不是很多。因此我们对这一部经的重点一定要认识好。我最怕我们学什么就执着什么,使这个生活发生错乱那就不好了。所以学佛法一定要分得很清楚,它讲的法到底是针对哪方面的。这点很重要。

$ V- P% I, W( N* S4 D8 d% W

那么在历史上也有这方面的错误。在我们这个大陆佛教也好,藏传佛教也好,都出现过这种现象,同时也有很多人把这个方法遮止住。比方说,在禅宗出现以前,华严也好,天台也好,他们都以经论为主,名相的东西比较多。自达摩来了之后,梁武帝问我修塔有没有功德,达摩说没有功德。梁武帝所做的功德是在报身上的功德,但是禅宗初祖达摩是从法身的角度来讲的,从法身上讲就什么都没有对不对?说的都对!其实他俩是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讲的,我们现在来看谁说的都对。但有可能在当时人们太注重报身的修持了,所以达摩通过禅宗来纠偏,让大家把原先的放放,将注意力往法身上使。但结果后来矫枉过正了,大家到最后几乎都不修福报,变成口头禅了。到了明清的佛教,基本上都说自己开悟了,结果把佛教变得什么都不是了,自己也什么也不是。  

t, f# d4 s/ w R

所以我们学经也好,修行也好,都要抱有中道的思想。比如说,从第一义谛的角度讲无分别智在法性上很重要,但是有分别的这种智慧也很重要。如果没有思维的思想,你们现在根本就听不了《圆觉经》。所以,它俩(无分别与有分别)也不可以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大陆的禅还是偏于以无分别为主。其实你不能说无分别是好,就说有分别是错了。不过是立足点不一样。认为学佛不用动脑子思考,这是极错误的观点。

6 Q' V. W! Q, [1 N

学佛一定要有觉知,你连觉知都没有,怎么学啊!所以学佛还是要思考。从报身的角度来看,报身是种观想。什么叫观想?就是推测。比如说,我现在就去坐公共汽车去;我用报身的修法就是去观想我怎么去到车站,外面有两条路,我可能走哪条,过马路会怎样,上了车我得先拿钱,零钱要准备好……对不对?这实际上就是报身的修法。观想嘛,就是要有计划,这就是你报身的应用。这就是有分别无分别,你看你是从那方面出发。如果一个人完全达到那种觉性状态,如果车都是你的,你都可以控制车,那当然不用这样。但如果你要行事的话,那还是以报化为主,只不过你不要去执着它。你不要说,我观想好了从这走,结果有车挡着你你还从这走,这不就是执着了吗!我们还必须按缘起。一件事得按缘起,有各种因缘条件才有可能成功。所以学人比较愿意用“推演”这个概念,推理演算的意思。自己要愿意去推演;既然一切都是缘起的,那好,我一切都愿意去推演。学佛的人无论在做什么事以前,按道理说都应该推演推演。你不用推演就是不重视智慧,对不对?你应该推演,去想是什么前因后果的。如果你不愿意推演,那你就不理解缘起性空。你要是认为事物是缘起的,你就应该进行推演。你看一件事要成功需要哪些条件,然后你把这些条件具备了,这事就能办成。这才是按照佛教的道理来做事。如果你认为,念个咒就可以等着天上掉馅饼,那就是不善于运用缘起。所以这报身的境界,是通过观想回向来修;对于化身的境界,则是通过运用缘起性空的中庸之道来对待它。

- s. M! M2 ^/ @% ]

因此学习此经,我们要去体会佛的境界。要真正达到佛的圆觉境界,我们也可以,等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到时佛还会再给我们讲《圆觉经》。当然,最笨的方法也有,如果你闭不了一百多天关,那你可以不用闭关,当下去修:这些佛都讲了,确实也可以去应用。但是你不能整个生活之中都用这个。这不是我们这种根性的人能做到的。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分清法报化的关系,第一义谛和报身,第一义谛和化身的关系,第一义谛跟缘起性空的关系。这些关系理顺了之后,你学佛、学经和生活之间才能圆融无碍;不然,你会遇到种种的矛盾。比如,《金刚经》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那我们念阿弥陀佛,还有做观想,从《金刚经》看来,是不是都行邪道了呢?这就看出矛盾了。现在我们从这个角度讲,还矛不矛盾?那就不矛盾了。

% Z7 R- k6 L# u% \

转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5 12:33 , Processed in 0.06816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