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同成佛道

《星云禅话》:圆融之道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13: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德禅师收了不少青年学僧,大家慕名而来跟他学禅,禅师叫大家把所有一切都不准带进山门。在禅堂里,他要学僧「色身交予常住,性命付给龙天」,但学僧有的好吃懒做,讨厌工作;有的贪图享受,攀缘俗事。无德禅师不得已,说了下面一段故事:
有一个人死后,神识来到一个地方,当他进门的时候,司阍对他说:

「你喜欢吃吗?这里有的是东西任你吃。你喜欢睡吗?这里睡多久也没有人打扰。你喜欢玩吗?这里有各种娱乐由你选择。你讨厌工作吗?这里保证没有事可做,更没有人管你。」

于是此人高高兴兴地留下来。吃完就睡,睡够就玩,边玩边吃,三个月来下来,他渐渐觉得有点不是滋味,于是跑去见司阍。并求道:

「这种日子过久了,并不见得好,因玩得太多,我已提不起什么兴趣;吃得太饱,使我不断发胖;睡得太久,头脑变得迟钝;您能不能给我一份工作?」

司阍:「对不起!这里没有工作。」

又过了三个月,这人实在忍不住了,又向司阍道:

「这种日子我实在受不了了,如果你再不给我工作,我宁愿下地狱!」

司阍:「你以为这里是天堂吗?这里本来就是地狱啊!它使你没有理想,没有创造,没有前途,渐渐腐化,这种心灵的煎熬,要比上刀山下油锅的皮肉之苦,更来得叫人受不了啊!」

禅,不是闭眼打坐,闭眼打坐只是进入禅的方法之一,真正的禅是什么?搬柴运水是禅,腰石桩米是禅,犁田锄草是禅,早耕晚课是禅。其它还有忍耐慈悲是禅,劳苦牺牲是禅,方便灵巧是禅,棒喝教化是禅,无禅是地狱,有禅才是天堂极乐。
! X! S, ?9 p# M0 s! w 1 ]2 D. ~5 e; k* 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13: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檗禅师叫临济禅师送信给同门沩山灵佑禅师。

沩山禅师叫仰山禅师负责接待临济,仰山拿到信后,问道:
「这封信,既是黄檗上人的,请问哪一封是上座的呢?」

临济禅师一听这话,就说道:「我的已经交给你了。」

于是他们二人就一同去见沩山灵佑禅师,沩山问临济道:「黄檗禅师那里有多少僧徒?」

临济禅师道:「有七百人。」

沩山禅师再问道:「由什么人担任上座?」

临济禅师道:「刚才我已经请仰山师兄把信给你了。」

仰山禅师把信拿出来,说道:「信是在这里,上座不知在哪里?」

临济禅师反问沩山禅师道:「请问这里有多少僧徒呢?」

沩山禅师说:「有一千五百人。」

临济禅师道:「人可真多啊!」

沩山禅师说:「你老师黄檗那里也不少。」

临济禅师道:「既然人多,请老师还给我们一个上座!」

沩山禅师不答,只嘱仰山送临济一程。

仰山禅师在路上对临济禅师说道:

「你去北方吧!那里可以找到上座。」

临济禅师拍手说道:「会有这种事吗?」

仰山禅师毫不犹豫地肯定道:「你尽管去吧!是上座的自然认识上座,只是有头无尾,有始无终。」

临济禅师来到镇州以后,普化禅师确已经先在那里,当临济禅师要建僧堂时,就请普化禅师为上座,从旁协助。就在临济禅师的教化正盛行时,普化禅师就自行入灭了。

禅师对一些人事悟境一向以不说破为主,但禅师们老婆心切,接待学人又以慈悲为重,遮遮掩掩,就要靠会意了。
8 _7 ?, E& g) J2 X% V/ z/ d4 u4 G- e! U; K8 m' O4 v& 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13:2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佛教信徒,问赵州禅师:
「请问禅师,参禅怎样才能悟道呢?」

赵州禅师被他一问,立刻从座位上站起来说:

「我要去小便了!」说后走了几步,又回头对那个信徒说:「你看,小便这样的小事,还要我自己去,别人不能代替。」

意思是说如何参禅悟道,这是你自己的事,怎么来问我呢?

像这样暗示的教学作风,多么活泼,多么高明,又多么透澈。

佛教说: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生死大事,参禅悟道需要自己去实践、体证,父母手足,亲人朋友,谁也替换不了,从禅学来看,每个个人都是卓然独立的生命!
+ K7 q8 y; x" N# g& w + e9 r, u3 l2 p6 X9 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13:2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陆希声居士初访仰山禅师时,便问道:「三门俱开从何门进入?」
仰山:「从信心门入。」

希声:「其它二门要它何用?」

仰山:「亦可从其门进入。」

希声:「从何门进入?」

仰山:「从慧心门入。」

希声:「另一门如何进入?」

仰山:「从慈心门入。」

希声:「一门即可,何用三门?」

仰山:「信门者从佛而入也,慧门者从法而入也,慈门者从僧而入也。所谓三宝门中可入道,即此之谓也。」

陆希声入法堂又问道:「不出魔界便入佛界时又如何?」

仰山禅师以拂子倒点三下,陆希声便礼拜,礼拜毕,问道:「禅师还持戒否?」

仰山:「不持戒!」

希声:「还坐禅否?」

仰山:「不坐禅!」

陆希声沉思良久,仰山禅师问道:「会吗?」

希声:「不会。」

仰山:「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钁头边。」

语云:「条条大路通罗马。」亦即「门门皆可入佛道」。但要进入佛道,首重持戒参禅,今仰山禅师说不持戒,不参禅岂非叛道者乎?实者不然,盖戒律重规则、仪制,凡事可与不可有严格的规定,而禅学则重解脱、超越,不为一般形式观念拘束,甚至魔来魔斩,佛来佛斩,故仰山禅师先否定一切对待以后,再曰「酽茶三两碗,意在钁头边。」意即真正禅者不离中道的生活。
' i' P! y* l3 |. t, u4 G9 ?+ X% z * b* [) l6 E, l! j3 S/ 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13: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临济禅师向亲教老师黄檗禅师告辞他去。

黄檗禅师就问道:「你要到哪里去?」
临济禅师答道:「不是到河南,就是去河北。」

黄檗禅师当场就打临济禅师一拳,临济禅师抓住黄檗禅师回打他一巴掌。黄檗禅师被打后,哈哈大笑著呼叫侍者道:「你去把百丈先师的禅板和经案给我拿来!」

临济禅师也高呼道:「沙弥!顺便将火拿来!」

黄檗禅师道:「我话虽然如此说,火也烧不著的,你尽管去你的,今后你必须堵塞天下人的嘴巴!」

后来沩山灵佑就这件事问仰山禅师道:

「像临济的言行,是否背叛了老师黄檗?」

仰山:「并非如此。」

沩山:「你的想法究竟如何呢?」

仰山:「只有知恩的人才懂得报恩。」

沩山:「在古代圣贤之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仰山:「有的,只是时代已经很远,我不想向老师叙述。」

沩山:「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可是我并不知道,还是请你说说看!」

仰山:「例如在《楞严经》中,阿难赞歎佛陀说:『我愿把一颗赤诚之心奉献给像尘埃那么多的国家和众生。』其实,那就叫做『报佛恩』,这不就是报恩的实例吗?」

沩山:「的确如此,的确如此!见识和老师的程度相同时,会减损老师的一半盛德;唯独见识超出老师时,才可以传授老师的遗教。」

在禅宗史上,黄檗希运和临济义玄禅师传承禅法,叫做临济宗;沩山灵佑和仰山慧寂禅师传承的禅法叫做沩仰宗,他们同是百丈怀海禅师的门人或再传弟子。沩山的年岁比黄檗和临济都长,而且宗风不尽相同,能一再推崇黄檗和临济,此亦即所谓量大德大,恩大禅大了。
( Z L$ B. D" N0 N ) J% a6 Q' T) \' g! a# k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13: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日,临济禅师跟随老师黄檗禅师一同下田工作。临济禅师走在黄檗禅师的后面,黄檗禅师回头一看,发现临济禅师空着手,因此就对他说道:
「你怎么把锄头忘记带来呢?」

临济禅师回答道:「不知谁给我拿走?」

黄檗禅师停下脚步道:「你走过来,我有事跟你商量。」

临济禅师向前,黄檗禅师就竖起锄头道:「单单是『这个』,世界之上就没有一个人能拿得动。」

临济禅师一听这话,就毫不客气地立刻从黄檗禅师手中把锄头抢过来,紧紧地握在手中,说道:「刚才老师说谁也拿不动『这个』,现在为什么『这个』在我的手中呢?」

黄檗禅师道:「手中有的未必有,手中无的未必无,你说,今天有谁给我们耕田呢?」

临济禅师道:「耕田的由他耕田,收成的由他收成,关我们何事?」

临济禅师这么说了以后,黄檗禅师一句话也没说,转身就回到僧院。

不久,沩山禅师就这件事问仰山禅师道:「锄头在黄檗禅师手中,为什么却被临济夺去?」

仰山禅师答道:「强取豪夺虽然是小人,可是他的智能却在君子之上。」

沩山禅师再问仰山道:「耕种和收成,临济为什么要说不关己事呢?」

仰山禅师不答,反问道:「难道就不能超脱对待关系之外吗?」

沩山禅师一句不说,转身也回到僧院。

黄檗禅师的转身,沩山禅师的转身,转身的世界,就是肯定一切的世界。世人有理话多,无理更是话多,若能在真理之前回头转身,那不是另有一番世界吗?
1 K( r: ]! } c ! z9 ?5 s: N) Z& N( c9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13:3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真观禅师,最初研究天台教义六年,后来改习禅学七年,为了寻师访道,以期明心见性,找到自己本来面目,再负笈中国各名山丛林参话头,习禅定,又经历十二年之久。

二十多年后,他终于在禅门中得到了自我消息,因此束装返国,在东都、奈良等地弘扬禅法。各地学者蜂拥而来参禅求道,大家都争相以困难的问题,要他解答。
那些问题包括:

一、什么是吾人自己的本来面目?

二、达摩祖师西来大意是什么?

三、人问赵州狗子有无佛性,赵州时而说有时而说无,究竟是有是无?

问题虽多,真观禅师总是闭着眼睛,不予回答。有人也知道真观禅师不愿和人议论禅门公案,大家对公案禅搬来说去,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

一天,有一位五十余岁的天台学者道文法师,研究天台教义三十余年,慕名而来,非常诚恳地问道:

「我自幼研习天台法华思想,有一个问题始终不能理解。」

真观禅师非常爽朗地答道:「天台法华的思想博大精深,圆融无碍,应该问题很多,而你只有一个问题不解,不知是什么问题?」

道文法师问道:「《法华经》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意思就是认为树木花草皆能成佛,请问:花草成佛真有可能吗?」

真观禅师不答反问:「三十年来,你挂念花草树木能否成佛,对你有何益处?你应该关心的是你自己如何成佛?你要作如是想才对!」

道文法师先是讶异,然后道:「我没有这样想过,那请问我自己如何成佛?」

真观禅师道:「你说只有一个问题问我,关于第二个问题就要你自己去解决了。」

花草树木能不能成佛?这不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大地山河,花草树木,一切宇宙万物,都是从我们自性中流出,只要我们成佛,当然一切草木都跟著成佛,不探讨根本,只寻枝末,怎能进入禅道?

禅,要我们当下认识自我,不要去攀缘其它。
4 o, V3 _' Y: c3 e4 x2 f b2 V$ Q$ B0 j! F; s0 g: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13: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甲乙两座禅寺,都由禅师住持。两寺禅师经常训练门徒的禅锋机语,两寺每日均各指派他们寺中的沙弥前往市场买菜。

甲乙两寺的沙弥,有一天在路上相遇,甲寺沙弥问乙寺沙弥道:
「请问你到哪里去?」

乙寺沙弥回答道:

「风吹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去!」

甲寺沙弥想不到乙寺沙弥这么回答,一时不知怎么说下去才好,归告甲寺禅师,师责备道:「傻瓜!你可再问,假如没有风时,你要到哪里去呢?」

甲寺沙弥记著师父指示,第二日途中相遇,甲寺沙弥胸有成竹地问乙寺沙弥道:

「喂!你今日到哪里去?」

乙寺沙弥非常从容地答道:

「腿要走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

甲寺沙弥因答案出乎意外,一时语塞,归告甲寺禅师,师更责备道:「你真傻,你可继续问,假使腿子不走时,你要到哪儿去呢?」

甲寺沙弥用心记住师父的指示,又一日,途中再度相遇,甲寺沙弥问乙寺沙弥道:

「喂!你今天要到哪里去?」

乙寺沙弥用手往前面一指,回答道:

「我到市场买菜去!」

乙寺沙弥揭出底牌,甲寺沙弥不知话语如何为继。

从甲乙两寺的沙弥可以看出禅的风姿,甲寺沙弥虽然善良有礼,但缺少禅的机辩,反观乙寺沙弥随口说来,话既幽默有趣,言又禅味风生。所以禅不能拘泥执著,禅慧思捷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信手拈来,总会皆成妙谛。

本来,甲乙两沙弥皆到市场买菜,甲寺沙弥的寒暄,乙寺沙弥的妙语,先答风吹,再答脚走,最后三答才点出目的,这就是所谓从禅心中流露出的禅机妙用了。
) M; T1 K" _8 R* b, F + w) r9 y7 t t! 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13:3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洞山禅师在会见初首座的时候,首座说道:「也大奇,也大奇,佛道世界深不可知。」

洞山禅师因此问道:「关于佛道世界可不可测知,我们暂且不谈,现在只请问你这个说佛道世界的人,究竟是什么世界的人呢?」

初上座沉默不答,洞山禅师追问道:「你为什么不赶快回答呢?你说,你是哪个世界的人呢?」

初上座道:「你不可以那么急躁!」

洞山禅师道:「你连我的主题都不回答,怎能叫我不急躁呢?」

初上座仍然不答,洞山禅师继续追问道:「不论是佛,也不论是道,都只不过是一个名字而已,那你为什么不引用经典来说呢?」

初上座一听,兴致勃勃地问道:「经典中怎么说的?」

洞山禅师回答道:「经典中四依止有依义不依语的话,意思是只要把握住意义,就不需要在语言上分别了。」

初上座不以为然地说道:「你仍然根据经典在心中制造疾病啊!」

洞山禅师:「你争论佛道世界不可测知的病,这种消极无能,不肯直下承担的病竟又如何呢?」

初上座现在又在沉默,这不是不答,是已经不能回答。第二天有人说,初上座突然死亡,因此当时禅门人物都称洞山是「问死初上座的良价禅师」。

初上座的突然死亡,与洞山良价禅师的追问是不是真有关系,这很难下一定论。不过,禅门的问答,确实如石火电光,快得不容你分别,「只要一眨眼,母鸡变成鸭。」佛道世界,不容论深浅,故所谓深浅之外,里外之外,还有这个分别也无?
: Z2 `* e# J5 ~: k" R4 q5 ~ ; ^3 J* ^! Q" A7 v+ B2 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6 01:52 , Processed in 0.09696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