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40|回复: 0

追逐名闻利养者,功德渐消恶业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 10: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追逐名闻利养者,功德渐消恶业增

1 D! D' g+ f5 W' h' {9 ^$ r, a, _0 u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讲…  

1 G/ h7 I6 P) A4 H% r @


  从过失方面思惟:赞誉等能令心思在许多无义之事中散乱,能毁坏对世间的厌离心(享用名闻利养,会让心更加贪著世间,不愿出离),又因贪著赞誉,喜欢攀比,而让人嫉妒具有功德者,因此退失善法。这样思惟之后,让心厌离赞誉等。

# n4 S% M% t5 l6 ~0 Z

  如《入行论》说:受到称赞、获得名闻利养等,会让我缘善法时心思散乱,而且会毁坏我对轮回的厌离心,让我嫉妒具有功德的人,由此破坏自己的善根与别人的圆满盛事。(《入行论》云:“赞等令我散,彼坏厌离心,嫉姤诸有德,破坏圆满事。”)因此,赞誉等是引生众多过失的源泉。

3 y1 |2 \1 V$ ?* y _ E: v

  《大宝积经》说:

7 X& o9 s( I2 S( p8 ^7 q- f2 Q; P

  过去,弥楼揵[馬+犬]如来涅槃之后,诸大弟子也随佛入于涅槃。

" Y5 r7 ]& \% x: |4 V: Y

  此后,许多众生心想:“吃沙门这碗饭,既安稳又快乐,我们为何不出家?”

' Z% y W) }' f w2 Z, T; D

  他们出家后不修善业,只做三种事:一是常周旋往来于白衣家;二是只顾贪著利养而活命;三是长养身体,而不修集福慧资粮。头陀的细行妙法大多荒废,也不读诵经典。

& U% f: E$ f1 Q9 ~0 O, D

  当时王子陀摩尸利,听到天神的指示后,告别父母,剃除须发,出家修道。

/ V* R7 x; T8 [/ y: U; k

  他问比丘们:“弥楼揵[馬+犬]佛是如何说法教导弟子的?你们将教法传授给我,我将如说修行。”

5 k4 w- v- f( g( O- s: }' }0 [

  比丘们说:“我们没听过佛说的法。和尚诸师怎么做,我们就跟着做,你也应当随学。”

4 J2 P6 w7 B" B) V0 N

  陀摩尸利比丘便说:“你们一定是因为身世贫贱而出家的,所以现在只看重衣食,行为和在家人一样。你们现在应该和我一起寻求甚深、清净的佛法。”

: s& ~8 X4 J8 k# G

  比丘们回答:我们想要的都已得到了,丰衣足食,不需受国王差使,生活安稳快乐,没人敢轻慢我们。过去在家时的苦恼,现在都不复存在了。这就叫涅槃、第一快乐,此外,我们别无所求。

; N& q) l% S2 u

  陀摩尸利比丘听到之后,伤心地痛哭。于是,他离开这些比丘,独自到山林幽远的静处,精诚一心,欲求深法。后来思惟修习,证得五神通。

# A- X( b" d$ g1 V+ x* X

  公案中的比丘常常往来周旋于俗家,他们的动机是以出家身求得衣食,以便安闲地养身度日。至于出家的头陀细行、读诵修习等,他们一概抛之脑后,对佛法一无所知。令他们在无意义中散乱,泯灭道心、荒废道业的,就是贪求利养的心。

! i2 I1 d& }0 Q" ?% c3 L4 c8 g' [; f

  利养犹如利剑,能毁灭修行人的慧命,从根斩断解脱道;利养犹如剧毒,谁贪食就会毁坏出离心和自相续;利养又似陷阱,令人深陷欲乐之中无法自拔,最后堕入恶趣。

6 O; `% c& B* t9 c) U# |

  佛世时,提婆达多出家学道,他背诵了六万法聚,在十二年中精进修行。

$ G9 u* p) {' w v- l6 ]

  之后,为了求取名闻利养,他来到佛前求学神通。佛告诉他:观五蕴无常可以得道,也能获得神通。佛陀并未传给他修习神通之法。

5 {3 o' M5 H2 K$ g$ V

  提婆达多又去乞求舍利弗、目犍连和五百阿罗汉,但是他们都未传授给他,只是对他说:“你应当观五蕴无常,可以证道,也可以获得神通。”

; S. `) @& N5 Z9 s

  提婆达多所求不遂,便哭泣不乐,又到阿难处求学神通。阿难因为没有他心通,念提婆达多是兄长,便传授给他。

( l! h. a8 f J

  提婆达多得到神通修法之后,入山修持,不久便修得了五神通。

3 |" |: c3 U. N8 U7 _! E7 Q

  他想:谁能成为我的施主呢?阿阇世王子有大王之相,我应当与他结交。

# J$ v' B8 f# ]; h. s% ?

  于是,他上天去取天食,至北俱卢洲取自然粳米,又到南赡部洲的林中摘取果实,送给阿阇世王子。

( G- ~6 q* w+ S; A' a; K. d7 ~

  为了打动王子的心,他施展各种神通:有时他化作象宝、马宝迷惑王子,有时变成婴孩坐在王子的膝盖上。王子抱着他时,他常常说自己的名字,好让王子知道。

" A# L/ ? X; o2 h6 R$ {) \9 d3 Z

  王子被提婆达多迷惑之后,在柰园建了一座大精舍,以四种供养、种种杂供应有尽有地供养承事他。

$ t2 E6 k4 {8 u4 c2 b& `

  诸比丘将此事告诉佛陀,佛说:“不必羡慕提婆达多获得供养。芭蕉因结果实而枯萎,骡子因怀孕而死亡,愚人因贪著利养而毁坏自己,让智者见笑。”

5 ?6 B; g2 i0 T- u' |& V ~

  提婆达多得到利养之后仍不满足,他见自己徒众稀少,心想:我有三十相,与佛相差无几,只是未能集聚徒众,如果我座下有大众围绕,则与佛有何差别呢?他以恶心破和合僧,得到了五百弟子。

+ o9 l9 p# D! ?. \

  后来,由于舍利弗和目犍连尊者说法教化,僧众又重新和合。

& ~( W' C' Y! y, a

  提婆达多因此生起恶念,推落山石想要压死佛陀。金刚力士见后,从远处以金刚杵击碎山石,碎石飞迸,伤了佛的脚趾。

0 V5 k( |, b8 H

  莲花色比丘尼呵斥他,他便殴打比丘尼,比丘尼眼球迸裂而死。于是,提婆达多犯下了三条无间罪。

a7 J9 A; H! |' z6 |- @9 O, o

  提婆达多又与邪恶的外道富兰那等结交,断坏善根,内心毫无惭愧与悔意;又将剧毒涂在指甲上,想在礼佛时伤害佛陀。

7 Q3 F! P. H2 K. _3 g0 L& b

  当他起身前往王舍城途中,大地自然裂开,地狱火车前来迎接他,于是提婆达多活生生地陷入地狱,自取毁灭。

; P" ~! L4 {8 f/ @& [3 d# D6 {

  提婆达多与生具有三十相,可见他前世积福之深!这一世刚出家就能背诵六万法聚,十二年中精进不懈,这是何等猛利的智慧和精进!从各方面观察,提婆达多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为何他后来会一步步走向地狱呢?毁灭他的就是名闻利养。自从名利魔入了心窍,他的心便败坏了。为了骗取阿阇世王子的信任,获得更多的利养,他不惜上天宫取天食,飞往北俱卢洲和南赡部洲取各种妙物,又施展各种变化诱惑王子。可见,一旦有了名利心,人们就会不择手段地满足自己的欲望,毫无羞耻心。

+ c9 z3 N3 u9 Y+ \

  提婆达多得到大供养之后,欲望进一步膨胀,竟然想和佛陀竞争,成为教主,于是破和合僧,招揽徒众;最后竟然因为无法容忍佛的存在,而以强烈的嫉妒心想方设法谋害佛陀。名利心竟让一个原本具有功德的人最终发狂成魔,深陷地狱。

, U0 b6 Q4 j9 b% O" O

  提婆达多的一生,就如佛陀所说一般,毒疮从一点开始腐化,从皮烂到肉,从肉烂到骨,从骨烂到髓。如果耽著名闻利养,贪毒一入相续,就会破持戒皮,烂禅定肉,损智慧骨,坏微妙善心髓。总之,追逐名闻利养之人,功德会逐渐消失,恶业将日益增长,最后会腐烂相续。

" I6 I% }) W, p/ v/ }. R4 M

  唐代悟达国师,从小聪慧过人,十一岁出家学习经论,对法义领悟颇深,十三岁便能升座讲经。

8 d2 ]1 O, `% F, D: [# K3 t( x

  后来,懿宗皇帝亲自听他讲法,并赐给他沉香宝座。此后,他的膝盖上忽然长出一个人面疮,眉毛、眼睛、嘴巴、牙齿样样俱全。若喂它饮食,它就张口吞食,与常人无异。

5 B) s/ D, R" i) U7 ~" {- w

  后来悟达得到一位圣僧的指点,让他用某处的山泉洗疮。正在洗涤时,人面疮忽然开口说:“你知道袁盎杀害晁错的故事吗?你就是袁盎,我是晁错。我找你报仇已有许多世了,但你在十世之中都是持戒精严的高僧,我无机可乘。现在你因为受皇帝恩宠,享用过于奢侈,生起了名利心而损减道德,所以我才有机会报仇。现在你用三昧水超度我,我们之间的恩怨就此了结。”
  悟达国师用三昧水洗疮之后,怪疮果然就痊愈了。从此,悟达国师远离五欲、过午不食、昼夜精进修行,后来往生极乐世界。

# m. }1 k+ y9 y+ V

  皇帝赐予沉香宝座,带给悟达国师极大的尊荣。在大名之下,堂堂国师也会心醉神迷,把持不住,一念名利心起,即毁坏了道德,让怨家有机可趁。可见名闻利养是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

0 w* ~! D* C* f6 q" O7 K

  《洛阳伽蓝记》中有一则公案:

: m$ M4 c# y& N* f

  后魏崇真寺的僧人慧嶷,死后七天又复活。他说:我和五位比丘依次在阎罗王面前接受审问。

" [" c: d: S9 b

  首先是宝明寺的僧人智聪,阎罗王说他一生以苦行、坐禅为业,故应升天。

/ G L" |2 O' ?3 ~ J! O

  其次是般若寺的僧人道品,阎罗王说他念诵《涅槃经》,所以也应升天。

; B; O8 z q) k$ O. k* U& f

  第三位是融觉寺的僧人昙最,阎罗王说他讲《华严经》和《涅槃经》,领众一千人,并训诫他:“讲经僧贡高我慢,心中有人我分党,这是比丘中的第一恶行。”于是吩咐交有司处理,有青衣十人被送入黑门。

4 i! @5 s+ w& E; @ `

  第四位是禅林寺的僧人道弘,阎罗王说他教化四众施主,建造一切经像,并对他说:“沙门本应专心办道、坐禅、念诵,不参与世间事务。你因教化求财而生起贪心,也应送入黑门。”

0 {; J) ~- w! d/ {4 ?

  第五位是宝真,阎罗王说:“你原先任太守时,捐献家产建造寺庙,退任以后虽然没有坐禅念诵,但礼拜还能不间断。”又说:“你做太守时是枉法取财而建寺院,并非依靠你自己的财力,也送入黑门。”

- j& c" L: ]& c+ k) n( E5 x

  慧嶷因为是被错召,所以又被放回人间。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禀告了胡太后,太后便派人前往五位比丘生前的寺院调查,寺中的人都说确实有这五人,但已经死了七天,而且他们生前的业行与慧嶷所说一致。

7 _5 e) R: @( I+ ^' g1 ]6 ~! V; n

  公案中这两人都是因为行善时夹杂名利心而堕落恶趣。一位是讲经说法、领众千人的大法师,名声大、徒众多、恭敬利养丰厚,如此身居高位时,极易生起贡高我慢的心、分党结派的心、排挤大德的心,这位大法师也因名利而损坏了相续。另一人教化施主、建造经像,本来是兴办三宝事业,但一和钱打交道,凡夫免不了有私心。如此以公济私,如食杂有剧毒的美食,最终只有葬送自己。

4 g0 L s+ r) g! z) a

  所以,名誉、恭敬、利养都是恶魔手中的圈套,一旦钻进去个个都会被套住,最后被抛入三恶趣。

: x+ c5 h" u% B. d3 A) z V/ E

  下面再看一则公案:

" o8 ]6 s0 c4 T; ~

  过去有位出家人隐居深山参禅用功。当时有一对母女供养他衣食,护持他安心办道。

$ S% O* ]; D! N- w$ p" t9 d

  这位出家人住山二十年,始终没有悟明禅理,由于心生惭愧,而准备辞别这对母女,出山参学。母女俩挽留不住,便为他缝了一件纳衣,又送他四锭马蹄银做路费。出家人收下之后,准备第二天动身。

: q' ?5 K' K! P! I$ j6 Q7 K* M5 O

  当晚他依旧坐禅。半夜时,有个青衣童子拿着一面旗,领了一些人扛着一朵大莲花来到他的面前。

' I$ x( I8 P6 i: b/ g2 h5 o9 j) l

  童子说:“请上莲台。”

|; p1 D5 X& c# ^( a

  出家人心想:我向来修禅,不曾修过净土,为何接引我去西方,恐怕是魔来扰乱我。于是一心修禅,不加理会。

3 Q4 c: N& {! f( K1 L, M) }! K

  童子再三劝请他不要拖延。他便随手将引磬插在莲花台中。到了时辰,青衣童子一行人便离去。

* _7 ]* o2 m7 U8 {- @

  第二天早上,施主家的母马生了一把引磬。母女俩一看是师父的法器,便赶往师父处,将引磬交给师父,并说:“这是师父的法器,怎么会从马肚子里生出来呢?”

7 P5 F; V& d: e+ f

  禅师想起昨晚的事,不觉汗流夹背,于是说了一首偈:“一袭衲衣一张皮,四个元宝四个蹄,若非老僧定力足,几与汝家作马儿。”说完便将衣服还给母女俩,自己孑然一身参访去了。

, |9 F; O8 l3 ?( s9 {

  这位出家人虽然修行还算精进,但由于未能悟道,仍然消受不了信施,差一点给施主家作马还债。所以,若无真实的修行,而仅仅追逐名闻利养,则更是堕落恶趣的因缘。古德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7 a" k( q3 H1 ]5 ^ b, y: d

  札嘎活佛在《山法宝鬘论》中说:“如果连一位戒律清净却不精勤闻思的懒惰之人也不能肆无忌惮地享受信财,那么我们应当好好反省反省。”

: D4 o3 V4 V( r$ G& N( O

  以前色拉寺有位善知识,修行很严谨。当时他获得了许多利养,但因虑及名闻利养将毁坏自己的修行,就离开色拉寺,到其它地方修行。

9 j ^/ S) |: q" `$ ?

  后来人们仍然寻找到他,并继续供养。为了避免再次发生供养的事,他又隐藏在麻风病人当中修持。

7 g5 K% {- U9 ?1 ` x

  这是因为见到享用信施能毁坏善行而隐遁的事例。

/ ^3 c' F# j( ]/ f- ]7 }9 |

  唐朝僧人法云,天性淳厚善良,受到毁骂、侮辱也淡然处之。

9 }6 q* l- r' T

  他幼年读书时,就显得很愚笨,十二岁时,父母送他到五台山的华严寺出家。平常他在寺里捡柴挑水,做事不嫌苦累,十分勤恳。

: N% m9 [- F6 Z4 e

  到了三十六岁,他仍然不会读诵。大家因为他如此愚笨,都叫他牛云。

* ]5 h* |) u. ^0 T! R

  一天,他恨自己生性愚痴,活着也没有意义,就冒着大雪赤足朝礼五台,一心持念文殊菩萨的名号,发愿并求文殊菩萨开发他的智慧。

8 [0 {, ]5 ]6 P- t. ~' J$ D" y

  他一路行走跪拜,寒不知衣、食不知味,内不知身、外不知物,一心只想见到文殊菩萨,遇人便问文殊菩萨住在哪里,但他找遍了五台仍一无所见。

3 @4 G7 n; C: N

  他到了一座寺院中,吃了点东西之后,想见文殊菩萨的志愿更加坚定,几乎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 e J4 ~6 R( w4 J, k$ K+ e

  于是他又走到东台。这次见到一位老人正在烤火,他顶礼之后就问:“大德!文殊菩萨住在哪里?”

% d' o/ M! e0 s6 q* y

  老人说:“你找他做什么?”

( f3 a7 [, O; u4 Y/ b) O

  法云说:“我生来愚钝,想求菩萨为我开明心眼。”

+ H H' \- G. I3 S% `: q0 J

  老人说:“那个颓废无用汉,不见他为好。”

l' Y6 p2 @$ I8 J8 s0 G' j

  法云认为他是个疯子,就继续往北台走。

5 f4 m6 R" ~% E; i# d

  不料刚到北台,又见到前面的老人正在雪中端坐。他暗叹稀有,认为这是真正的文殊菩萨,就上前磕头。由于他当时又饿又冷,加上极度困乏,便不支倒地,口中吐出一团血。

+ Q k) I! O( _5 ?0 R' `

  老人对他说:“你前世曾做过法师,但由于你贪图利养,加上悭吝佛法、秘不宣讲,以此因缘死后堕为牛身,愚笨无知,辛苦地偿还宿债。后来,由于你曾经修持正法的力量,这一世才能得到人身而且出家为僧;又因你悭吝佛法的余业未尽,所以不会读诵。”

. T# h$ n' Z/ G# X3 s9 \

  说完,老人拿出铁如意钩,钩出法云的心脏给他看,心脏果然宛若牛心。老人将心在天井里洗荡之后,又安回他的体内,并大喝一声:“起!起!”

* j4 w X& }3 H+ L- `3 I! y

  这时法云忽然醒来,身上没有疼痛,全身流汗,而老人早已了无踪影。这时,只见空中祥云涌起,轻风拂衣,仰望天边,一团圆光晃如明镜,老人端坐在莲台上,渐渐消失在天际。

7 H( |2 a8 M' Y

  从此,法云前世念诵过的经论,都能清晰回忆起来,他终身精进行道,如救头燃。

6 O% G# X8 m+ g6 g

  一天夜晚,他转绕佛塔,到了二更天时,只见一道白光如水一般,从北台直连灵鹫峰,中间现出宝色灿烂的天阁。

6 H9 i2 ]* A) h* q

  当时是唐朝开元二十三年的春天,法云向大众辞别,神色安祥地入于涅槃。

! O* c4 B* J p) m& `8 O- h

  法云前世做法师时,贪著利养、动机不清净,故而无法消受信财,而且受用越多,业债就越重,最后只有堕为牛身来偿还业债。《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说:“贪著财物,衍生愚痴。”利养受用多了,被黑业蒙蔽,就会沦落成愚痴的牛马。

$ k: B( _$ o# O9 w) Q. S2 ?/ B: {

  唐代还有位僧人叫明解,本是普光寺的沙门,生性聪明。他爱好文学,擅长书画,音乐造诣也颇为出色,但因为他留恋这些俗事,故而无心学道修行。

# Q7 m5 M! h( l$ [/ R

  龙朔元年,他到洛阳应试。考中以后,他便还俗追逐世间功名,不久便死了。死后他托梦给净土寺的智整说:“我因为生前未修积功德,又犯了戒,现在感受苦报,非常饥饿。你能念道友之情,赐我一顿饭吗?”

+ ^! N9 n% y5 j* y( {' x0 _7 Z

  智整当时答应,醒来后就为他施食。到了夜间刚入睡时,又梦见明解前来道谢。

7 C' F6 p" w6 m/ [8 Q% Q1 J7 |/ ~

  这也是因为贪著世间功名富贵,失坏出离心而还俗破戒的事例。所以,名闻利养看似美食,其实是鸠毒,享用多了,身也软了、心也坏了、修行也荒废了、业障也更重了、前途也没了。

* G6 G7 ^' i& t5 t6 f7 e5 J7 |

  现今时代,人们对名闻利养的贪执更加深重。比如,生意人都喜欢被称为老总,于是张总、李总、王总等一大堆,名片上写满了头衔,酒桌上都是光彩四溢的吹捧话,高帽子满天飞,好像不这样人际关系就难以和谐。

6 H! Y8 K$ a6 o0 I

  志在仕途的人以巨额贿赂、买官,有学问的人为了各种职称、名号而争执不休,即便有些修行人也不例外,也喜欢讲待遇、争座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5 09:35 , Processed in 0.08365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