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271|回复: 3

《往事百语》:人生三百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5 21: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常有信徒对我关心,他们有两种问候方式,一种是:「师父!你要保重啊!」此话听来,好像人生垂垂老矣,但也只有心领他的好意;另有一种人是问我:「师父!祝你长命百岁!」我笑著说:「长命百岁不够。」对方一脸惊讶地问我:「那你要活多少岁啊?」我回答他:「人生三百岁。」很多人乍听之下,都很怀疑:「人,真能活到那么大的岁数吗?」其实,你从另外一方面去想,人生岂只可以活到三百岁?如果你能尽情地发挥生命的潜能,你的一生就如同阿弥陀佛一样,可以活到无量寿,散发无量光。
    我二十岁那年从佛教学院毕业出来之后,就将自己奉献给社会大众,我一生没有放过年假,也没有暑假、寒假,甚至星期假日我还比别人更加忙碌;我从早到晚没有休息,不但在讲堂教室里弘法利生,在走路的时候、在下课的空档,甚至在汽车、火车、飞机上,我都在精进地办公、阅稿。每天我都是在分秒必争、精打细算中度过。如果以一天能做五个人的工作来计算,我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假如能活到八十岁的话,就有六十年的寿命可以从事工作,六十乘以五,不就是三百岁了吗?所以,三百岁不是等待来的,也不是投机取巧来的,而是自己努力辛勤创造出来的。
    日本松下电器的创办人松下幸之助先生,就是主张人生要能活到三百岁的创始者。他不但身体力行,模范后学,而且在事业达到颠峰之际,组织了一个以促进世界和平(Peace)、幸福(Happiness)、繁荣(Prosperity)为主旨的PHP机构,此外还成立松下政经塾,为日本政经界培养具有奉献精神的接班人。松下幸之助虽于数年前与世长辞,但至今他的精神、理念不但对日本人影响至钜,甚至还是西方人士深入研究的对象,他的人生可以说比「三百岁」还要长久。
    可见人生的寿命不只从时间上、色身上去计较长短,更应该从其它方面去筹量久暂,像语言上的寿命、事业上的寿命、思想上的寿命、精神上的寿命、功德上的寿命、文字上的寿命,能够影响深远,裨益群生,才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寿命。
    中国古德所说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不正是无量寿的主张吗?一般人讲究的「传宗接代」思想,无非也是希望寿命无限,代代相续;甚至现在有许多人在死亡之前,将器官移植到别人身上,也是一种生命的延续。而民主国家、现代企业流行的接班制度、永续经营理念,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薪火相传,流长久远,固然彰显了人类对于生命恒久的希望;历史上,有节操志气的人为国家民族的传承,辛勤劳苦,牺牲奉献,更是一种生命绵延的体现。
    因此,所谓「生命」,非仅指个人的生命,生命还可以与别人互用同享。这种共通的生命才是生命的真谛,例如:处处成就别人,给别人因缘,不就是寿命的扩大和延伸了吗?我们常常看到社会上有些人拥有一块畸零地,宁可放在那里没有用,也不愿出售给别人,成就大家的好事,怎么能延续生命呢?还有一些人很会赚钱,却不肯用在公益上面,等到两腿一伸,子孙分争,烟消云散,又怎么能算长寿呢?「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精神,才是生命永续之道。像古圣先贤所创造的文教公益事业,直到现在,我们还享有他们的余荫,不正展现了生命的张力吗?
    统一企业的创办人吴修齐先生,不但事业庞大,涵盖食衣住行各种生活层面,而且对父母之孝顺,对家族之帮助,对社稷之造福,对佛教之护持,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一九九三年,他在佛光山过八十岁华诞时,告诉我:「将来如果活到九十岁,要捐十亿元做为慈善福利基金。」我鼓励他:「九十岁太少了,希望你八十岁能增加一倍,活到一百六十岁,甚至像阿弥陀佛一样无量寿。」他闻言大喜,我随即作了一首打油诗送给他:
    人生六十称甲子,
    真正岁月七十才开始,
    八十岁还是小弟弟,
    九十寿翁多来兮;
    百岁人杰不稀奇,
    神秀一百零二岁,
    佛图澄大师,
    还可称做老大哥;
    多闻第一的阿难陀,
    整整活了一百二十岁,
    赵州和虚云,
    各自活了两甲子,
    菩提留支一百五十六,
    其实人人都是无量寿,
    生命马拉松,
    看谁活得久?

    无量寿佛的极乐净土是累劫以来勤行四十八愿所成就的,可见生命是一场和宇宙时空角逐的马拉松赛跑,唯有以信心、慈悲、愿力、修持,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我们每一个人只要坚持到底,都能活出生命的内涵来。
    佛经里有一则「四岁老翁」的故事颇能发人深省:
    有一位白发皤皤,齿牙脱落的老公公,有人问他:「老先生!你今年高寿?」
    老先生回答:「四岁。」
    对方一脸狐疑地说:「不要开玩笑了,你须发全白,少说也有七、八十来岁了,怎么会只有四岁呢?」
    老先生谦卑地回答:「唉!说来惭愧,我实际年龄虽然已经八十了,但那只是马齿徒增而已。因为我过去的人生是在因循苟且中浑浑噩噩地度过,我真正的人生是从四年前皈依佛门开始。因为这四年来,我才懂得去追求人生的真理,我从行善助人、服务大众中,体会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所以我觉得自己好像才只活了四岁而已。」
    我每次想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总是深深惋惜:人,何必到了耄耋高龄才感歎只有四岁呢?为什么不及早把握人生,珍惜生命呢?所以我经常警惕自己:不要做四岁老翁,而应该立志过「三百岁」的人生。
    我在就读佛学院时,就十分珍惜宝贵的光阴:每次排班等人,总是利用零碎时间,将文章的腹稿打好,以便争取快速的时效。在受戒忙碌的作息里,我训练自己在返回寮房的路上,边走边脱鞋袜,以便早点打坐养息。直到现在,我养成一、二分钟吃完一餐的习惯,盥洗也只花三、五分钟,这不是刻意自苦草率,而是对自己生命的珍惜。古德不也是「非拜佛,不妄行一步;非读经,不轻燃一灯」吗?那是在珍惜时间,因为生命不能虚度,珍惜时间就是在储蓄生命。
    在惜福崇简的禅门里,时间也是经常被讨论的话题。有一位日本官员在问泽安禅师如何处理时间时,说道:「唉!我这个官做得真没意思,天天都要受恭维。那些恭维的话听来听去都是一样,实在无聊,我不但不喜欢听,简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真不知这些时间该怎么打发才好?」
    泽安禅师送给他两句话:「此日不复,寸阴尺宝。」
    有一天,一位信徒问赵州禅师:「十二时中如何用心?」
    赵州禅师回答他:「你是被十二小时支使得团团转的人,我是使用十二小时恰恰当当的人,你问的是那一种时间?」
    的确,会运用时间的人,他的时间是心灵的时间,因为能够纵心自由,达古通今,所以他的生命展现了泱泱宇宙的全体大用;反过来说,不会运用时间的人,他的时间只是钟表刻度的时间,由于受到钟表指针的支配,一小时不会多,一分钟不会少,因此他的生命浑浑噩噩而渺小有限。
    许多人问我:「你这么忙,哪里有时间计划这么多的事业?」其实我过去年轻的时候,就时常想:「假如我将来办教育,应该如何实现理想?」假如我将来办杂志,应该如何充实版面?」「假如我将来布教,应该讲些什么内容?」「假如我将来办法会,应该如何计划程序?」……再加上出道弘法以来,我几乎每一天都在为信众而忙碌不已,但我不以为烦苦,也不觉得是在为别人解决问题,因为我从倾听、思惟、喜舍、助人当中,不断地得到许多宝贵的经验。由于过去的用心,所以一旦机缘成熟,不论创建道场或筹办学校,一切构想早已成竹在胸,因此工作就能够顺利进行。如今到了古稀之龄,我仍二六时中处处留心,即使身带病恙,仍工作不懈。有人问我:「为什么不享享清福?或等健康恢复的时候再做呢?」我觉得韶光易逝,岁月荏苒,「等待」是生命的杀手,人生的意义是在有限的时光中,扩大生命的田园,与大家同享慧命的花果。
    过去四川有两个兄弟同时发愿朝礼观世音菩萨的圣地──普陀山。哥哥想:我必须要筹妥资粮,备好船只,顺江而下,朝礼普陀。弟弟想:我虽然身无分文,但可以沿门托钵,徒步而行。时隔多日,弟弟已经朝礼过普陀山,再返家乡,发现哥哥仍留在原地为筹措盘缠而苦恼。
    类似这对朝山兄弟的,社会上的人也可以分成两种类型:有些人明明今天只有一件事情,却特地把其中半件事情留待明天才做;但有些人手边即使有十几件事情,也希望一天就能够完成。所谓:「今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懂得及时努力的人,当下就拥有「三百岁的人生」了。
     记得过去我在建佛光山的时候,信徒说:「你没有钱,怎么建得起来?」我先搭个小草棚,慢慢计划,佛光山不就这样建起来了吗?我最初办佛学院的时候,教界有人说:「你没有人,怎么办得起来?」我先求其有,以一当十,当年一个个毕业出来的学生,不都成为今日佛教界的菁英吗?我在办文化事业的时候,有人嘲笑我:「你没有经验,怎么做得长久?」我虚心请益,边做边学,如今各种文化出版不也蓬勃发展吗?我想办社会教育的时候,大家说:「你没有地,根本一筹莫展。」我先在寺院里成立技艺班,慢慢拓展,现在不也因口碑良好而获得大众的肯定吗?我不为困难所惑,反而视之为生命的资粮,林林总总的佛教事业于焉成立,不但充实了我的人生,也成为信众生命的一部分。欣见于此,所以,我更积极地从事各种弘法的工作。
     过去别人看到我做事神速,一脸的惊喜,我连忙打趣说:「我是『限时专送』。」现在承蒙信徒厚爱,法务更忙,我更加惜时如金,每次一分不差地赴约,总是引来一阵欢呼,我更为自己打趣说:「我是『快递』。」其实,「限时」也好,「快递」也好,无非都是想要为自己创造更长久的生命。
    我曾听过一则「滴水和尚」的故事,其中所蕴含的生命意义,让我久久难以忘怀:仪山禅师在洗澡的时候,因为水太热,就呼喊弟子提桶冷水来加。一位弟子提了桶冷水来,将热水加凉了,便顺手把剩下的水倒掉。禅师不悦地说:「你怎么如此浪费?世间上不管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用处,只是大小价值不同而已,你却如此轻易地将剩下的水倒掉。你要知道即使是一滴水,如果把它浇到花草树木上,不仅花草树木喜欢,水本身也不失其价值,为什么要白白浪费呢?」弟子听了以后,若有所悟,于是将自己的法名改为「滴水」,这就是后来非常受人尊重的「滴水和尚」。
    一滴水,可以助长树木花草的生存,这一滴水就是无限的生命;一句话,给人鼓励,让对方有信心地生活下去,这一句话就是无限的长寿。在民间,我们常看到一些妇女,喊丈夫,不叫名字,而叫他:「杀千刀的」、「死鬼」、「短命」、「夭寿」……如此不珍惜生命、感情,怎么能成为恩爱的夫妻呢?还有些人,一件衣服明明可以穿五年,但是他三个月就把它穿坏了;一双鞋子明明可以穿两年,但是他几天就将它磨损了;一些父母任小孩在沙发上跳跃翻滚,在桌子上任意敲打切割,好好的物品没用几天就千疮百孔,凹凸不平,令人不忍卒睹,像这种从小就不懂得珍惜生命价值的人,将来如何期望他能懂得「人生三百岁」的意义呢?小猫小狗如果常常得到赞美,会长得更活泼美丽;一花一草若能常常得到照拂,也会活得欣欣向荣。当然,有些人的生命能与风霜雨雪奋斗,但多数人的生命要在慈爱关怀之下成长,我们能关爱别人的生命,自己的生命自然能获得延长。所以,我们为人处世,说话要立志说有「三百年」功用的话,做事要立志做「三百年」长久的事业。凡是一言一行都能够影响「三百年」的人,就是最懂得生命意义的人了。
    唐伯虎有一首打油诗,形容人生的短暂,道尽了古往今来许多人心中的遗憾:
    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
    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
    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
    算来只有二十五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其实,如果你了解生命的意义,就不会如此怨歎了。你看,坚贞不拔的老松,一活就是数千万年之久;尼拘陀树的一粒种子,也能够繁衍出无限的生机;还有,颜回只活了三十岁,他的善德贤名不是流传千年吗?僧肇大师也只活了三十一岁,他的一部《肇论》,千百年来不也深深地影响著中国佛教吗?真正懂得生命的人,不会受时间限制,不会受空间阻碍。
    两千五百年前的灵山胜会,在虚云老和尚的眼中,宛然存在;十万佛土外的极乐净土,阿弥陀佛也正在那里说法。所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我们用口说,可以创造无限的生命意义;我们用耳闻,可以听到无限的生命在呼叫;我们用目视,可以看出无限的生命在活动,甚至我们用心思惟,都能够体会无限生命的意义。
    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了解:每一件事都是要依靠众多的因缘才能成就,每一个人都是要仰赖无限的生命才能成长。像现代人所提倡的「集体创作,共襄盛举」,就是在实践「同体共生的生命」。只要我们抱持服务大众的理念,一刹那间可以创造无穷无尽的生命,一微尘中也可以安立无量无边的法界生命。
    举目望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展现生命力的舞台,即使是一茎小草奋力从石缝里冒出来,接受雨水的洗礼、阳光的照耀,也是为了长养生命;即使是一棵寄生的树藤,攀爬在墙头上,迎风摇曳,搔首弄姿,也是为了延续生命;甚至螟蛉子也知道父母不能生育,因而借助别的昆虫来展现自己的生命。
    俗话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其实,名倒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将小我的生命融入宇宙大化之中,造福无量无边的众生,让一己的意志流入整个世间,与虚空万物同在,那才是生命的真谛。阿弥陀佛之所以为万人崇拜称念,就是因为他证悟了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意谓超越了时间,无量光意谓超越了空间,能超越时间的人才是与真理相契合的人。因此,「三百岁」还是一个人生短暂的理想,如何扩大永恒的理念思想,我们还应该要向阿弥陀佛的无量寿、无量光迈进。
 
                                  (佛光卅三年-一九九九年七月)
& z1 L3 t) [: v* Z1 ?7 f5 z( K* C7 ^/ d/ N) F( ?) }% c- 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31 19:3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从出生下来之后,就会慢慢地感受到人间有很多问题,像生老病死的问题、人我是非的问题、贫富贵贱的问题、烦恼得失的问题,此外还有国家、社会、政治、经济、人事、感情等诸多问题。许多人容易被这些问题所打倒。我在一甲子以上的人生中,也曾经历过这些问题,很多人好奇地问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一次和信徒开示中,我终于告诉大家:「面对问题,不要退缩。」
    佛陀是最能够做到「面对问题,不要退缩」的人,面对生老病死的问题,佛陀投入整个生命去体证解脱的方法;面对亲情感情的问题,佛陀用智能的言语来感动他的父亲及未出家前的妻子;面对人我是非的问题,佛陀用平常心及实际的行动来破除谣言;面对政经社会等问题,佛陀简明扼要地提出净化的要点。我有幸出家,在佛法教育的薰陶下,每当「面对问题」的时候,总能抱定「不退缩」的精神,勇往直前,从而解决了许多问题。
    记得我童年祝发之后,就奉家师志开上人之命,在栖霞律学院就读。那时,我一个十二岁的小孩子,夹杂在二十岁以上的同学当中,不要说别人嫌弃我什么都不懂,我自己也觉得不够资格,但我知道如果退缩畏惧,不加紧脚步努力学习,将来就没有前途,所以硬著头皮「面对问题」,在自我鞭策之下,居然也由每年扛榜,读到名列前茅。
    一九四一年,家师命我参加三坛大戒。本来按照规矩,受具足戒的戒子必须年满二十岁以上,而我那时才只有十五岁。或许由于家师当时是栖霞山寺的监院,因此所有的戒师都看在他的面子上,破格录取我进坛受戒。起初我也怀疑自己是否能堪受大戒,后来我想到人生的历史必须要由自己去创造,既然已经出家,又在佛教学院打下了基础,如果再延续个五年才去受戒,也是拖延时光,不如及早「面对问题」!如今回想往事,很庆幸当年「没有退缩」,使我在佛法的体验上提早迈进一步。
    我在焦山佛学院就读的时候,曾经代表学校参加全国佛学院联合举办的演讲比赛,和六百名僧青年一起角逐胜负。我当时连什么叫作演讲都不知道,但想到既被推选为院方代表,是一次难遭难遇的学习机会,只能向前,「不能退缩」,因此在一番准备之后,鼓起勇气上台,没想到竟能入选,为院争光。
    二十岁那年,我从佛学院结业出来之后,第二年被地方人士推选为小学校长。由于过去十年所接受的都是封闭式的教育,自己也从未读过国民小学,一下子面对两百多名活泼蹦跳的学生,其中还有幼稚园的儿童,内心实在有点茫然。但以往的经验告诉我:每一次的挑战都是成长的契机,所以「没有退缩」,因此又获得了教学上的经验。
    我慢慢发觉,其实有些「问题」是因为不曾经历过,不懂得诀窍,所以觉得是「问题」,如果能用「不退缩」的铠甲将自己的心理武装好,就不会被「问题」所击倒。
    一九四九年,国民政府播迁来台,因局势未定而采取戒严政策,那时高层人士多信耶教,佛教地位低落。许多同道「面对」弘法受阻、行动受限、调查临检、处处报备等诸多「问题」,因为感到前途茫茫,不易生存,所以纷纷改装易俗,更换跑道,而我则始终抱持「永不退缩」的态度,「面对问题」,不意竟为佛教开拓出一片天地,一路走来,颇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
    例如:在新竹教书时,我应当地派出所要求,为民众国语补习班授课,人数从第一天十四人,增加到第二天八十人,第三天两百多人……,解决了过去派出所下达传票也没有人前来听课的「问题」。因此,连所长都亲自登门道谢,告诉我:「以后外出弘法可以不用到派出所报备。」
    在宜兰布教时,也因为我将念佛会借给警察局作为考试场地,局长将那个不断刁难我的警员调到偏远的乡下去。凡此让我在各地弘法时,省却了不少麻烦。但二二八事变之后,当局对于匪谍的肃清一再雷厉风行,我所驻锡的雷音寺因为年轻人出入频繁,所以三天两头就有人前来察探,甚至刑警队派人每来公然监视,但我「毫不退缩」,除依然二六时中接引信众之外,遇到无辜受嫌的人求救于我,我也尽力协助。结果不但度化许多青年人,连前来监视我的刑警队长周德先生也皈依在三宝座下,成为雷音寺最得力的护法,他的太太后来还随我出家,法名叫作满梵。
  「面对问题,不要退缩」,若能做到结缘而不结怨,固然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但也有许多时候,我们想沟通协调,对方却来势汹汹,不愿罢休,这时,我们还是要秉持「面对问题,不要退缩」的勇气,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记得有一次我在龙潭弘法时,警察命我将听众解散。我和警察说:「是我找大家来听经的,我怎么能宣布解散呢?你要解散,那你自己上台去宣布。」他回答:「不行,我怎么能讲?」我告诉他:「既然你不能讲,那就让我上去讲,讲完了,大家自然就会解散。」警察无理可辩,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大家听我讲经。当时一般百姓唯恐被治罪名,大多怕得罪军警,而我敢理直气壮地面对他们,不知得到多少人的喝采。
    还有一次,我在花莲弘法,警察以没有事先申请为由,强行取谛,我当即表示:「我在台北弘法都没有申请过,花莲是什么化外之区?」由于台北是台湾的首府,在四、五十年前,从台北来的人都被视为有来头的人,所以对方一听也愣住了,我又获得小小的胜利。类似这样的「问题」不知凡几,但都因为我「不退缩」,智取而不力夺,所以总能迎刃而解。
    一九六三年,创建寿山寺,也为我带来不少「问题」,首先是警察局将寿山公园通往寿山寺的路砌了一层一层的阶梯,好让汽车不方便到寺院里来。我找来工人改成斜坡,警察马上跑来取缔。记得那天,我正在二楼主持皈依典礼,从窗口一眼望见,连忙停止仪式,下楼与警察交涉:「昨天蒋夫人到寿山寺后面的妇女习艺所参观,就是因为你们做成阶梯,让车子不能上来,她只好下车走进去,万一走这一段路发生了危险,你们担当得了责任吗?」警察一听,事关蒋宋美龄的安危,马上答应让我舖成斜坡。
    一九七六年,中国佛教会要我组团到美国参加开国两百周年纪念庆典,由于内政部、外交部都已核准,所以便及早将沿途路程、旅馆等事情安排妥当。但就在要出发的前两天,我们才被通知赴美的签证没有通过。这时全团的人无不惊慌失措,只有我认为:既然知道是美国政府的「问题」,为何不向美国政府说明争取呢?所以我赶紧打电话给美国驻台大使安克志先生,并于第二天兼程赶往台北依约拜见,一席谈话之后,承蒙安克志大使亲自打电话到领事馆,隔天上午前往领取签证,下午才得以顺利出国。记得那天,团员之一的萧慧华女士因为到银行结汇之后,来不及回家整理行李,衣服没有换,踏著一双拖鞋就跑到飞机场去,匆忙的情况可想而知。有了这次的经验,我更确信:「面对问题」,唯有主动沟通,「永不退缩」,才能把握成功的契机。
    佛光山最初开山的时候,信徒们看到光是偌大的竹林有待整理,就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所以个个裹足不前。我与弟子、学生们誓言要将荒山闢为圣域,但天公不作美,经常狂风暴雨,造成山洪暴发,将平日的心血毁于一旦,例如:初舖的草坪、初种的树苗,在一阵台风过境之后,马上化为乌有,我们「不退缩」,重新来过,才有现在绿荫满山的景观。为了将沟壑填平,我们搬砂运土,但是一场洪水来袭,砂土流失殆尽,我们「不退缩」,再去开山挖土,甚至从山下买了一万卡车以上的砂土填补,才有现在处处平坦可行的地面。
    佛光山在登记寺院时,也遇到许多「问题」,先是县政府和省政府之间互踢皮球,八年之后,好不容易有了眉目,办理寺庙登记时,官员又问我:「你们登记的表格内怎么只有住持,没有管理人呢?」我告诉他:「我住持就是管理人。」就这样又周旋了一段时日,才获核准。但想到多少寺院因为不懂法令章程,找地方士绅作管理人,到头来外行领导内行,意见不和时,住持反倒被管理人赶走,所谓「乞丐赶庙公」,真是岂有此理!所以我无论讲演开示,或和政府官员交谈的时候,都一再表示现有的寺庙法规应该改进,寺院庵堂既有住持,何必又要有管理人,导致两个头把寺院搞得污烟瘴气。
    我认为寺庙负责人必须具备宗教学院毕业的资格,才不致使神棍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越演越烈。如今民间各种版本的宗教法规草案呼之欲出,如何采用实行,就要看政府能否具有「面对问题,不要退缩」的勇气与智能。
    不定时的天灾与不合理的法令还算好应付,最无奈的是山下一些乡民见利忘义。像麻竹园和东山男众学部之间原本是深不见底的沟涧,我们倒了数千卡车的砂土,舖上柏油,才成为一条壮观的大道,但乡民偏说那是他们原有的道路,通车未果,便聚众滋事,有一次还用铁牛车围山示威。县政府唯恐事情闹大,建议我将麻竹园前面的栅栏拿掉,让村民搬运农产品的卡车通行。我觉得:遇到「问题」,应该勇于「面对」,而非苟且姑息,我便对县政府说:「要拆掉佛光山很容易,但是要拿掉这个栅栏可不容易。」僵持数日之后,为了来山信众的安全及道场环境的安宁,后来还是由县政府及佛光山在后山会勘地点,做了一条产业道路,才算解决问题。
    佛教徒经过长年累月的教训,终于从睡梦中慢慢觉醒:「问题」来了,不能逃避现实,唯有勇于「面对」,「不要退缩」,用理性的方式提出诉求,用团结的力量抵御外侮,才能解决问题。
    一九九四年,异教徒挑衅造成「七号公园观音事件」,明光法师发起「观音不要走运动」,昭慧法师与林正杰立委在公园绝食抗议。眼见即将酿成政教冲突,许多人却「面对问题」,无动于衷,甚至隔岸观火,置身事外。基于佛教的权益及社会的和谐,我「毫不退缩」,挺身而出,不但亲自拜访耶稣教灵粮堂,而且和市议员、市政府作各种协调。后来佛光会决议发动三百辆游览车北上陈情,震惊市府,各相关单位遂连夜商讨,达成共识,才让观音圣像继续留在公园里。
    四十年来,我一直主张将佛诞节订为国订假日。今年,昭慧法师与沈智能立委发起佛教徒向政府申请立法,并请我协助促成。我欢喜允诺,与教界大德联系会商,发动信众集体签名,并且主动拜访道教会、一贯道、人事行政局、及立法院。结果今年六月初终于在立法院,获得二百零七位立法委员的连署,赞成将佛诞节订为国定假日。消息一经发布,佛教徒无不欢欣鼓舞,因为这是大家「面对问题,没有退缩」,携手合作得来的成果。
    许多人见我邀众聚会,侃侃而谈,以为我乐于此道,其实我最怕应酬吃饭,最怕到公共场所亮相,也不喜欢写信、打电话,但是面对社会大众的「问题」,我不能不设法解决;许多人看我行事快速,说到做到,以为我神通广大,其实一生中也曾遇到力有未逮的时候,但面对义之所在的「问题」,我不能不秉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戮力以赴。
    例如:二十二岁那年,我担任南京华藏寺监寺,必须应付寺内旧僧与地方土豪勾结作恶所加诸的种种迫害,尽管生命危在旦夕,但「问题」既然来了,我自觉更要坚守原则,「不能退缩」,所以力挽狂澜,和恶势力周旋到底。虽说革新计划没有成功,却很自豪僧格立场终究没有失败。
    一九九六年,陈履安先生竞选中华民国的总统。由于他是虔诚的佛教徒,立身公正清廉,所以我明知没有雄厚的政治背景很难当选,却依然坚持「信仰第一」的原则,公开表示支持他。竞选期中,曾闻一些人抨击:「宗教不宜和政治并提。」我听了这些话,并「没有退缩」,因为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我们生活在人间,每天「面对」的都是与社会大众有关的「问题」,虽是宗教徒,何能置身于其外?再说,佛教界不支持佛教徒,优秀的佛教徒没有力量,哪里肯出来为民服务?事实证明,这一次佛教徒的总统虽然落选了,但佛教徒没有落选,因为经过这次选举的教育之后,更多的佛教徒乐意出来为民喉舌,说明了佛陀「人间佛教」的本怀终将被大家所接受。
    我不但热心佛教的事务,「面对关系大众福利的问题」,也「不曾退缩」。记得多年以前,我率弘法团从东南亚归国时,看到许多台湾渔民在机场迎接,不禁奇怪,后来才想起,在此之前,有几艘台湾渔船被印度政府扣押,尽管有人劝我:中印断交,能够访问印度已经不易,不要再节外生枝,但我认为:「面对自己同胞的问题,岂可退缩?」于是乘便向尼赫鲁总统请命释放我国的渔船,竟蒙允准。渔民们因感念此事,所以集体到机场欢迎。另一次,有七百多位华人因移民问题被印度政府逮捕,我代表佛教向印度政府请求开释,居然也发生了一点力量。
    台湾未解严之前,每次安全单位的人员到佛光山来,我都为囚禁在绿岛的政治犯请命,许多人看我经常被人密告诬蔑,自身难保,一再劝我不要碰触这个敏感的「问题」,但我还是「没有退缩」。美丽岛的事件发生之后,我和南区警备总司令常持秀先生见面谈起此事时,也表示希望当局宽容,不要追究,用开放的胸襟来解决「问题」。中国国民党十三全大会时,我应邀参加,当时蒋经国、俞国华等要我起来讲几句话,我就说:对于反对党,要容他,化他,不要排挤他,才能让社会更加祥和。对于两岸「问题」,有监于多少人因为一海之隔,有家难归,有亲难投,妻离子散,骨肉别离,我建议政府应开放观光,让两岸民众交流。甚至一九八九年我赴大陆弘法探亲时,与中共主席杨尚昆先生见面时,也曾建议中共应宣布台湾为和平区,不要武力犯台。后来台湾的政治开放,两岸的人民交流,虽然不一定是因为我的话起了作用,但至少我能「面对问题」,就事论事,为所当为。
    此外,对于户政机关刁难民众、税捐处催税无视别人的尊严、社会人士忽略工商企业辛苦经营等「问题」,我都在讲演时公开提出,希望大家能有所改善。甚至多年以前,一位素行不良的候选人硬是要我为他助选,人都已经站在我的讲台上了,我还是「没有退缩」,勇敢地向大众宣布:「请大家不要选他!」而面对许多人避讳不谈的「问题」,我也都勇于提出看法与解决之道,例如:对于优生保健的「问题」,我提出应该由怀胎的母亲来决定;对于安乐死的「问题」,我主张应该由最爱病患的人才有权力决定;对于复制生命的问题,我认为个人的业力无法复制,如何除惑证真,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对于服兵役的「问题」,我觉得佛教主张慈悲不杀,但是为了尽忠报国、为了拯救万千生灵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义举,绝非妇人之仁可喻。
    许多人以为:自己修行就好了,不必管社会上这许多「问题」,但你逃得了这个问题,另一方面的「问题」你能逃得了吗?只要你存在的一天,你的「问题」和社会就有密切的关系,社会的「问题」也和你有密切的关系。
     佛教向来不怕「问题」,甚至禅宗还主张提起疑情,注重当下,真参实学。世界上许多伟人也都是由于「面对问题,从不退缩」,所以能建立永垂不朽的功勋伟业,其中艾森豪总统就因为从小谨记母亲的一句话而立志向上,她说:「人生好像玩桥牌,无论你手上的牌多么不好,你都要好好地打完这场牌局。」这就是一种「面对问题,不要退缩」的理念。所以,真正的修持,真正的生活,必须「面对问题,不要退缩」;真正有抱负的人,真正有操守的人,也应该「面对问题,不要退缩」。唯有人人「面对问题,不要退缩」,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祥和进步。

                                          (佛光卅三年-一九九九年七月)
2 Z: \* ~; P6 A1 M3 N; u 4 d8 @# E6 x- f) Y% L! C8 r: ^6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31 19:4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信佛重要,还是信因果重要?我个人认为:宁可以不信佛,但不能不信因果。因为不信佛,佛祖不会气恼怨怪我们,降罪伤害我们,所以信佛固然对人生有很大的助益,不信佛也不会产生不好的后果。但是不信因果、不明因果、不知因果、不顺因果而行,则后果不堪设想。因为「因果」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的真理。大至国家兴衰,小至个人得失,追根究底,其中的一切过程,惟有「因果」二字才能予以说明。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即使是变种接枝,也有变种接枝的结果。像三皇五帝、文武周公、孔孟诸子,并非出身权贵世家,但由于懂得「因果」,知有所为,所以能成圣成贤,模范千古。夏桀、商纣、周幽王、秦始皇,乃至大建佛寺,拥护佛教的石虎、隋炀帝等,虽然掌握政权,坐拥山河,但由于违背「因果」的善恶法则,专制暴虐,残忍成性,所谓「天作孽,犹可为;自作孽,不可活」,最后逃不过「因果」定律的制裁,所以不但自己丧失性命,遗臭万年,甚至招感国家灭亡、朝廷倾覆的厄运,宁不悲乎!
    犹有甚者,因果报应延及生生世世,及至恶业尽消,方得休止,即使以「神通第一」著称的目犍连,也无法敌过宿世业障,被外道梵志以瓦石击死;而至尊佛陀,虽已圆满菩提,但由于夙业犹存,所以有木刺穿足、空钵而回、头疼背痛等灾难。经云:「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所以智者无不以因缘果报之理则作为殷监。
    过去一个小偷在偷椰子的时候,被椰园的主人逮个正著,小偷辩解道:「我没有偷你的椰子,因为我偷的是树上的椰果,你种的是地下的椰种。」树上的椰果和地下的椰种难道没有关系吗?所谓:「长安不是一天造成的。」从大陆到台湾,贪污腐败的「因」,造成河山易帜的「果」;省籍冲突的「因」,造成二二八事变同胞互残,族群等争斗不已的「果」,始作俑者能无悔乎?蒋家和毛家对国家社稷的功过姑且不论,但观其后人种种不幸,「因果」之间的关联实在不可思议。
    自古以来,许多人正像那盗取椰子的小偷一样,只看到结果,而不追究原因,以致于滥起无明迷惑,再造新业罪殃,致使受苦无穷,「惑业苦」因果循环,无有止期!像目前全球犯罪年龄普遍降低,青少年作奸犯科者日益增加,许多人指责老师不善诱导,但父母的身教又如何呢?目睹世风日下,许多人慨歎人心不古,但谁能体会媒体也有责任呢?政经动荡不安,许多人迁怒于彼,但自己可以置身事外吗?各地天灾人祸不断,许多人怪这怪那,但人类是否洞察到杀业深重的原因呢?
    懂得「因果」的人,见到山林河川遭到破坏,就知道社会大众对大自然的财富不知妥善保护,有一天地球将反扑人类;见到儿童在路边戏耍小鱼小虾取乐或玩弄蝉儿、蜻蜒、蝴蠂、金龟,就知道长大成人对于生命的价值不予重视,有一天社会将乱象频起。偈云:「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姓,只是别形躯。苦恼从他受,甘肥任我需,莫教阎老断,自揣应如何?」「千百年来碗里羹,怨声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这都说明了「因果」昭然,丝毫不爽,我们能不谨慎规范身口意业,念念警惕吗?

社会人士不懂因果,苦迫交煎,犹可认为愚痴;但有时见到佛教人士也不明因果,迷惑造业,真是感慨无已。像信徒布施,施钱献力,我们为什么要祈求极乐世界劳烦阿弥陀佛代替我们报偿呢?一些寺院只知要求信徒无相布施,但自己有无相的修为来接受供养吗?行脚于寺院殿堂、宽广庭园之中,是否想到自己应如何延续前人的播种,期使结出丰硕果实,以为报答古圣先贤?一些教徒利用佛教资源,大力提倡社会公益,但自己在教内自私自利的行径又如何启发大众?
    记得小时候看到民间庙观墙壁上描绘「十殿阎王」、「刀剑油锅」的情景,「因果」报应的观念深植心中,至今难忘。及至稍长,剃度出家,参加法会,诵到《瑜伽焰口》中的文句:「近代先朝,帝主尊荣位,勋戚侯王,玉叶金枝贵,宰执中宫,婇女嫔妃类,梦断华胥,来受甘露味;国士朝臣,经纬匡时世,牧化黎民,未遂忠良志,失宠怀忧,谪降边邦地,恋国游魂……。」更觉「因果」业报历历不爽,故而时时引以为诫。
     一九四九年,初来台湾,挂单中坜圆光寺,常看到住持妙果老和尚写一首偈语送给信徒:「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施舍万文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在敬信之余,心中亟思:佛教本身固然是上好的福田,但身为佛子的我们如何将这块福田的价值发挥到极致?一九五四年,慈航法师舍报圆寂,恭读遗偈:「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少,自作还是自受,谁也替你不了。」在感念慈老生前种种行谊之余,更加提醒自己要不昧「因果」,慈悲利众。后来我在世界各地创办佛教学院,期能绍隆佛种,报佛深恩于万一;我每年举办僧伽讲习会、寺院行政讲习会等等,藉此促进教内的交流;我设立佛殿讲堂、养老精舍、墓园设施、义诊医疗,希望所有对佛教有贡献的人都能往生佛光净土,让他们的善心好「因」都能在此生享受善美的「果」报。
    如今眼看世事沧桑,岁月无情,深深感到「因果」不是哲理,而是一种宇宙人生的真相。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人我相处、道德、健康、经济等,都各有其因果关系。例如腹饥进食,进食是因,解饥为果;口渴喝水,喝水是因,解渴为果。我们绝对不能强求喝水可以解饥,进食可以解渴,因为那不合乎「因果」的法则。
    常听一些人说:「我每天烧香拜佛,为什么身体多病呢?」「我信佛如此虔诚,为什么钱财被人倒了呢?」「我吃斋念佛,为什么生活感到不顺利呢?」「我每天打坐参禅,为什么命运多舛呢?」我闻言不禁觉得奇怪,佛门不是保险公司,只知道一味祈求佛菩萨加被,自己的言行却违背「因果」,怎能得到好报呢?所谓「种如是因,得如是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经济有经济的因果,我们不能错乱「因果」。想要身强体健,必须注重饮食、运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想要事业成功,必须精进勤奋、把握机会、分析市场趋势;被人欺骗,应该先检讨自己是否贪小便宜,伤害别人;遭到扒窃,应该先反省自己是否太过招遥,将钱财露白,甚至或许前世有欠于他。
    也常听一些人说:「某甲经常布施行善,但是为什么如此贫穷呢?某乙为非作歹,为什么这么富有呢?」经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因果业报有现报、生报、后报,就好比植物有春种秋收,有一年生,有多年生。「因果」业网比植物的生长因素更为错综复杂,之所以迟速不一,轻重有别,其间的「缘」也很重要,好比一颗种子,即使再好,也需要沃土、阳光、空气、水分、剪枝、施肥,才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世间之事亦然,一个人具有才华固然是一个好「因」,但也要加上好「缘」,才能得到好的结「果」。一个人素行不良固然是一个恶「因」,但如果能加上一些好「缘」,也可以改变因与果之间的关系,或许会减轻将来的恶「果」。所以,当我看到一个人才,总是在心里想如何给他一个好的因缘,让他能够早日成就;当我看到冥顽众生,也常思如何循循善诱,给他改过向上的机会。
    社会上有些人见到亲友的辉煌成就,不但无视于这是多少「因缘」的耕耘得来的「结果」,却在一旁说风凉话:「他不知道用什么手段发了这笔横财!」「他不知道怎样攀缘上司,才获得陞迁!」甚至有些人看到正信宗教蓬勃发展,不但无视于宗教净化人心方面的成效,却带著嫉妒的心态大加挞伐,贬抑抹黑。每当目睹此情此景的时候,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一个社会如果连善美的宗教都容不下,如此恶「因」还能奢求进步发展的善「果」吗?
    佛光山开山三十多年来,有的人只见到出家法师众多的「果」,却没有看到我们多少辛苦培养僧才的「因缘」;有的人只见到在家信徒众多的「果」,却没有看到我们花了多少心思教育信徒培植的「因缘」。三、四十年来,我看到千万僧信和佛光山紧紧结合,一起成长,心中感到无限欣慰;但也看到少部份的人由于因缘不顺,为了一句话、一件事、一个脸色、一个神情,离弃宝贵的信仰,甚至倒行逆施,妄语谤法,上焉者懂得及时追悔,犹可挽救;下焉者一路错误到底,终至万劫不复的地步。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吾人对于世事「因果」岂可不明辨慎思?
    佛教的「十来偈」说得好:
    端正者从忍辱中来,贫穷者从悭贪中来,
    高位者从礼拜中来,下贱者从憍慢中来,
    瘖哑者从诽谤中来,盲聋者从不信中来,
    长寿者从慈悲中来,短命者从杀生中来,
    诸根不具者从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从持戒中来。

    短短数语,说明了祸福穷通的缘由,所以了解「因果」可以助人乐观进取。像我生来歌喉五音不全,说话乡音难改,自忖这与往昔「因果」有关,便不会恼怒生气;受到别人的冤屈伤害,想到此乃宿世「因缘」所致,便不会灰心失望。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说:「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虽然宿世的恶业形成今世的障碍,但我深信只要肯耐心培养当下的善缘,改善过去的恶因,未来必定有无限的希望。所以,我学习发展其它长处,努力读书以撰文和人结缘,由于有了这个「因缘」,结「果」文学的钥匙为我开启了一扇宽广的天地;我学习坚守承诺,永不退票,由于有了这个「因缘」,结「果」获得许多人的信任;我学习给人欢喜,满人所愿,由于有了这个「因缘」,结「果」许多人都乐于和我共事;我学习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由于有了这个「因缘」,结「果」冲破了许多难关。
    懂得「因果」,可以让我们勇于面对挫败。记得过去由于年轻气盛,只知直心讲理,不知人情世故,每遇阻难当前时,三思反省,才发觉自己在无意中伤害了别人,所以我学习改变立场,改善关系,有了这个「因缘」,结「果」赢得许多珍贵的友谊。佛光山最初开山时,频遭山崩洪水的灾难,当我知道这是土质、天候的关系时,便从植林种树、水土保持着手,有了这个「因缘」,结「果」不但天灾带来的损失减至最低,而且全山绿荫密覆,风景优美,成为信徒香客流连忘返的胜地。
    多年以前,一位发心的信徒要将五千万台币捐出来,希望我能办一所大学,但我自认没有这个「因缘」,对于结「果」能否如其所愿没有把握,所以好言婉拒。四十年前还有一位住在迪化街的信徒在过年时包给我一个十万元的大红包,我只收了一百元,虽然我的经济十分困难,但我自问福薄德浅,恐将愧对信施,有负「因果」,所以将其余款原封退还。刚到美国时,一位久居当地的佛教徒表示想捐二千三百万美金给我办学,另一位虔诚的信徒也声明要捐助三百万美元作为建寺基金,虽然数目庞大耀眼,但我坚持佛教事业应由十方共成,自忖我的功德条件不符,不能由于贪图眼前的利益,让社会大众失去种福田的机会,所以一概辞谢不受。虽然类似的情况发生多次,让我与大心功德失之交臂,但我从不后悔,因为我觉得钱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如果在「因」上苟且大意,自己遭受不好的「果」报尚属事小,万一断送了众生的慧命,岂不罪过深重!如今我在世界各地办了多所大学,西来寺也屹立美西,成为发展欧美佛教的基地。这些事实说明了只要我们自己不负「因果」,「因果」必定也不会辜负我们。
    在宜兰弘法时,有人自称在公路局做事,想捐砂石给我们舖路,但先要拿钱给他运送砂石;在佛光山初开山时,有人自言是陆军官校的上校,想捐二百石米粮给寺众,但要我先垫车费。凡此例子不胜枚举,但我总想到国家的公物、军粮怎可轻易拿走,再说自己也没有这个「因」缘条件可以接受,故当下回绝,结「果」后来都证明这是一桩骗局,不禁庆幸不已。经常见到一些人被人诈取钱财,甚至遭到破产、身亡的厄运,深究其中原因,大都由于当事人一念贪心所致。《楞严经》云:「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诚乃不虚之言也。
    所以,我常对佛光山的弟子们说:「我们要用『因果』的笔来记帐,用正直的心来理财。」佛光山管帐理财的人多达百人,但在金钱上从无差错,这是因为大家的心里有「因果」观念,所以三十年来融洽和合,相安无事。
    信徒捐给佛光山的钱财,指定是用来出版杂志的,不会被挪用购买香烛;指定是用来买水果供佛的,不会被挪用购买饮食;指定是用来作为僧众道粮的,不会被挪用作为建筑款项;指定是用来添置车辆的,不会被挪用裁制僧服僧鞋。因为佛光山的大众对于信徒的每一分钱都能俯仰无愧,不错置「因果」。
    我常对佛光山的信众们说:「佛光山的帐簿挂在墙上。」大众的功德芳名永远鑴刻在佛光山各殿堂的梁柱及陶壁上,因为信徒发心的「因果」,我们必须重视。
    我常对佛光山的功德主说:「你们都是佛光山的『头家』(台语,老板的意思)!」数年前,我组织「功德主会」,施以佛法的教化及心灵的提升,因为对于信施恒长的「因果」历史,我们必须铭记于心。
    我也常对佛光山的义工、金刚们说:「过去的天龙八部经常环绕在佛陀的四周,你们是现代的天龙八部,应当受到我们的礼遇。」佛光山经常举办义工会议、金刚会议,以实质的鼓励回馈为道场出力服务的男女老少,因为我主张:众人奉献佛教的「因」不必等到将来结「果」,身为佛陀侍者的我们,应该在现世代为及时报答。
    甚至我在佛光山手拟各种制度,扬善惩恶,让善「因」继续绵延,善「果」集体成就;我创立佛光会,让十方善「因」结合,共同谋求善「果」。
    中国谚云:「顺天则昌,逆天则亡。」「天理昭彰,疏而不漏。」日本楠正成将军在行刑临死前,也写下「非、理、法、权、天」五个字。其中「天」,指的就是因果。《华严经》则直接简明地指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世间一切成败得失、成住坏空既不是鬼神所能操纵,也不是权势所能左右,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因果」法则。佛教的精义在明因识果,佛教的目的在教化人心,所以信仰佛教很好,明白「因果」的道理更好;明白「因果」的道理很好,奉行「因果」的法则更好。
    所以,我说:「你可以不信佛,但不可以不信因果。」
 
                                      (佛光卅三年-一九九九年七月)
' X6 E, R8 }# ?1 a% q , `# b: W6 n- {7 n. z! G |2 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31 19: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少年的时候,同参道友三五成群经常讨论著:「将来要做些什么?」
    有人说:「我将来想着书立说,留名千古。」
    有人说:「我将来想住持一方,领导大众。」
    有人说:「我将来想讲经弘法,宣扬佛教。」
    有人说:「我将来想养老育幼,救济孤苦。」
    而我总是无言以对,因为我只记得有一年患疟疾时,感念家师慈悲遣人送来半碗咸菜,当下发誓要把出家人做好以为报答,从此我精进修持,服务寺众,任劳任怨,但是却没有想过将来做些什么事,因为对于自己能做些什么,我不敢去想。
    有一天,好友智勇法师以关心的语气问我:「你说说看嘛!你将来要做什么?」
    我答道:「将来要做什么,将来才会知道,现在我怎么晓得呢?」
    他闻言,立刻责怪我:「你没有发愿,将来怎么能成功?」
    我若有所悟,此后从发愿为自己开始,慢慢进步到发愿为别人、发愿为佛教、发愿为众生。一路走来,我终于了解到:愿力不可思议,愿心可以扩大我们的人生,升华我们的境界。
    愿从心生,发愿就是「发心」。世间上最宝贵的能源,最殊胜的财宝,不在地底下,不在深海里,不在银行中,不在荷包内,而是在我们的心中。「心」如田,如地。农田必须经过开发,才能播种、耕耘、收成;土地必须经过开发,才能建造楼房,发展企业。我们的心田、心地也必须经过「开发」之后,才能产生无限的功用。例如:我们的心中有慈悲,如果能「发心发愿」将慈悲开发出来,就能够人我一如,无怨无悔;我们的心中有智能,如果能「发心发愿」将智能开发出来,就能够深入法海,自利利他;我们的心中有惭愧,如果能「发心发愿」将惭愧开发出来,就能够谦冲虚怀,不断进步;我们的心中有欢喜,如果能「发心发愿」将欢喜开发出来,就能够利乐众生,永不退转。甚至我们「发心」吃饭,就能吃得饱足;我们「发心」睡觉,就能睡得香甜;我们「发心」走路,就能走得长久;我们「发心」做事,就能做得起劲。生活上的一切都要靠「发心发愿」才能进步增上,圆满完成。
    二十岁以前,我与一般人一样,匍匐在香烟袅袅的佛殿中,诚心祝祷:
    慈悲伟大的佛陀!
    慈悲伟大的观世音菩萨!
    请您加持,
    赐给我慈悲,让我能息灭贪欲瞋恚;
    赐给我智能,让我能除去痴暗无明;
    赐给我勇气,让我能冲破一切难关;
    赐给我力量,让我能顺利学佛求道。

    每天在朝暮课诵之后,我都这样地祝祷,心里觉得:如此的祈求是理所当然的。但二十岁以后,我从佛学院结业出来,忽然一个念头闪入心中:我每天向菩萨求这求那,都是为著自己,岂不太自私了吗?如果每一个佛弟子都像我一样贪得无厌,诸佛菩萨为了满足我们的所求,不是忙碌不堪吗?自此以后,每当礼佛诵经、讲经说法等各种功德佛事圆满之后,我的祈愿内容有了改变:

    慈悲伟大的佛陀!
    慈悲伟大的观世音菩萨!
    请您加持我的父母师长,
    让他们福寿康宁;
    请您加持我的亲朋好友,
    让他们平安吉祥;
    请您加持我的有缘信徒,
    让他们事业顺利;
    请您加持一切功德护法,
    让他们福慧增长。

    佛陀垂目含笑,似乎是在嘉许我的进步,我自觉心安理得,因为我不再自我需索,而是为别人祈求。

    然而就从二十岁那一年起,我开始了曲折多变的人生。先是追随太虚大师佛教革新的理念,冒著生命危险,企图整顿寺院,功败垂成,因而「发愿」有生之年,必定要尽一己之力复兴中国佛教,后来果然「愿不虚发」;因此又再「发愿」将来要「普门大开」,建寺安僧,接纳十方,结果也是「有愿必成」。有监于当时的佛书艰涩难懂,我发心写《释迦牟尼佛传》,用文学的方式来表达佛陀的一生,或许是因为熬夜写稿的关系,经常咳嗽,以为得了肺病,所以每天拜佛祈求,一方面希望能写完佛传再让我往生,一方面「发愿」要将佛陀写成人间化、人性化的至情至圣。一年多后顺利出书,而我从拜佛发愿当中,也启发了无限的信心,每天彷佛徜徉在佛陀的慈悲中,与佛陀感应道交。我曾经两次入狱,一次是共产党误认我为国特,一次是国民党误认我为匪谍,死里逃生之后,感到生命无常,从而「发愿」要将自己所体证的佛法布施给大众,因此我四处弘法,乐说不怠,即使历经挫折、重病,也不曾退心。

    就这样慢慢地到了四十岁之后,有一天,我反观自照,略有所得:过去所有的祈愿也是自私自利,不尽如法啊!因为我请求佛菩萨庇佑的对象,无一不是围绕在「我的」这两个字上面,这仍然是一种自私的贪求。从四十岁到五十岁,我的祈祷有了一番突破:

    慈悲伟大的佛陀!
    慈悲伟大的观世音菩萨!
    祈求您给世界带来和平,
    祈求您给国家带来富强,
    祈求您给社会带来安乐,
    祈求您给众生得度因缘。

    每次念完这段祈祷文,心中沾沾自喜,觉得在修行上又更上一层楼,因为我不是为我自己祈求,也不是我的亲友信徒祈求,而是在实践《华严经》所说的「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从四十岁到五十岁这十年当中,正值创建佛光山期间,在开山伊始,我就发愿「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在愿心的支持下,不管是山洪巨风的来袭,或财务困难的危机,我都勇往直前,不曾退缩,不知不觉中突破了许多困难。当时世局诡谲,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之后,与印度、日本、美国等各国相继断交,一度人心惶惶,我在美国设立道场,也处处遭逢困境,凭著「佛光普照,法水长流」的愿心,终于忍辱负重,克服万难。
    时光荏苒,心中的体会也不时递嬗。五十岁过去了,我忽然心有所感:学佛应该是效法诸佛菩萨「代众受苦,难行能行」的精神,为什么自己却总是祈求诸佛菩萨做这做那?因此,五十岁以后,我开始向诸佛菩萨作如是的告白:

    慈悲伟大的佛陀!
    慈悲伟大的观世音菩萨!
    请让我来负担天下众生的业障苦难,
    请让我来承受世间人情的辛酸冷暖,
    请让我来延续实践佛陀的大慈大悲,
    请让我来学习如来世尊的示教利喜。

    回想这二十多年来,我虽然开刀多次,却未曾间断弘法工作;我奔走斡旋,终于让海峡两岸佛教的代表首次坐在同一个会议厅里商讨议案;我走访中国大陆,为两岸和平统一及福利众生而祈愿;我多次沟通协调,说服诸方大德,在印度佛陀成道处举行国际三坛大戒,恢复南传国家比丘尼僧团制度;我不辞辛劳,在世界五大洲遍设道场及佛光会,实现僧信平等,光大佛教的理想。清夜自扪:凡此艰钜使命一一的完成,若非蒙我佛加被,以愿心为力量,何能致此?所以,当名画家李自健先生为我画了几幅肖像,请我题字时,我毫不思索地写下:

    心怀度众慈悲愿,身似法海不系舟,
    问我平生何功德,佛光普照五大洲。

    省庵大师曾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为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自古以来,诸佛菩萨无不以「愿心」成就无上菩提,像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的十二大愿,愿愿饶益有情,普利世间,他们的慈悲是多么的深宏广大。有感于此,我曾经将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改以现代的口语来作为自己的「发愿」:

    一者礼敬诸佛,我愿自今以后实践人格的尊重;
    二者称赞如来,我愿自今以后实践语言的赞美;
    三者广修供养,我愿自今以后实践心意的布施;
    四者忏悔业障,我愿自今以后实践行为的改进;
    五者随喜功德,我愿自今以后实践善事的资助;
    六者请转法轮,我愿自今以后实践佛法的弘传;
    七者请佛住世,我愿自今以后实践圣贤的保护;
    八者常随佛学,我愿自今以后实践真理的追随;
    九者恒顺众生,我愿自今以后实践民意的重视;
    十者普皆供养,我愿自今以后实践圆满的功德。

    我也效法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为自己拟出了四十八个大愿:
    第一:我愿作一只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第二:我愿作一泓清水,荡除垢秽,净化身心;
    第三:我愿作一个冬阳,温暖大地,成熟万物;
    第四:我愿作一盏路灯,照破黑暗,指引光明;
    第五:我愿作一条土狗,忠心耿耿,守护众生;
    第六:我愿作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庇荫路人;
    第七:我愿作一本书籍,展现真理,给人智能;
    第八:我愿作一个木鱼,提醒大家,精进不懈;
    第九:我愿作一个布袋,含容一切,怨亲平等;
    第一○:我愿作一座桥梁,联系彼此,沟通情谊;
    第一一:我愿作一方大地,覆载众生,生长万物;
    第一二:我愿作一座浴池,定水湛然,涤尽尘劳;
    第一三:我愿作一条河川,源远流长,润泽大地;
    第一四:我愿作一阵和风,吹拂枯槁,抚慰创伤;
    第一五:我愿作一块面包,三德六味,解人饥饿;
    第一六:我愿作一缕白云,遮蔽炎威,带来清凉;
    第一七:我愿作一面镜子,光监照物,洞察实相;
    第一八:我愿作一撮味素,轻轻挥洒,增添滋味;
    第一九:我愿作一袭铠甲,保卫有情,免于伤害;
    第二○:我愿作一颗果实,饱满多汁,解除饥渴;
    第二一:我愿作一辆车子,普载大众,行菩提道;
    第二二:我愿作一座宝窟,法财无限,饶益众生;
    第二三:我愿作一串璎珞,喜舍供养,庄严身心;
    第二四:我愿作一座城廓,戒墙坚固,布施无畏;
    第二五:我愿作一池清泉,消除热恼,涌流报答;
    第二六:我愿作一支画笔,彩绘世间,增添美丽;
    第二七:我愿作一弯彩虹,光华万千,照耀人间;
    第二八:我愿作一张石椅,随时随地,给人栖息;
    第二九:我愿作一头牯牛,终日勤劳,服务奉献;
    第三○:我愿作一朵鲜花,吐露芬芳,给人清香;
    第三一:我愿作一把钥匙,开启心门,解除缠结;
    第三二:我愿作一只雨伞,遮挡风雨,给人安稳;
    第三三:我愿作一条渡船,运载众生,到达彼岸;
    第三四:我愿作一轮满月,高挂夜空,辉映人间;
    第三五:我愿作一滴甘露,洒向山河,大地回春;
    第三六:我愿作一座高山,耸峙云霄,众生群集;
    第三七:我愿作一条道路,引领大家,走向正途;
    第三八:我愿作一座晨钟,宏声远播,惊醒迷梦;
    第三九:我愿作一件衣服,为人遮羞,给人保暖;
    第四○:我愿作一锺钵盂,盛满法食,滋养慧命;
    第四一:我愿作一幅图画,美化空间,增加祥和;
    第四二:我愿作一杯热茶,袪走寒气,解除疲累;
    第四三:我愿作一块田园,培福植德,利济有情;
    第四四:我愿作一座丛林,总持诸法,取用无尽;
    第四五:我愿作一座凉亭,慈悲为盖,方便行人;
    第四六:我愿作一座宫殿,运筹帷幄,福被万民;
    第四七:我愿作一根木柴,制成器具,供人使用;
    第四八:我愿作一个菩萨,发菩提心,光大佛法。

    多年以来的修持体验,使我深有所感:「发心立愿」如同学生的升级,应该要策励自己不断进步,像地藏菩萨的誓愿从「超度亡母,出离苦趣」到「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经过了无量亿劫的考验;弥勒菩萨的发心从「求名求利,游族姓家」到「降诞娑婆,广度众生」,也是多少阿僧只劫心灵提升的结果。而我单单一个愿心,就花费了一甲子以上的岁月,在人间佛教方面,才渐渐有一点点了然于心;在修道成绩方面,才慢慢有一点点差可告慰。可见生命是一场长久的马拉松赛跑,谁能「发大愿心」,坚持到底,谁就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7 ^! M6 q. x) }. I: z0 W , u9 V n( _. Y5 _3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6 01:45 , Processed in 0.13065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