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当我们稍为恢复意识的时候,地光明就会出现,就像清净的天空,没有云、雾、烟。它有时候称为“死亡明光的心”。这个意识是最内层的细微心。我们称它为佛性,这是一切意识的真正来源。这种心的连续体,甚至会延续到成佛。 # l+ j8 E$ b( w
这个过程会把我们带到哪里呢?带到心性的本初基础地,一切都是纯净、自然、素朴的。现在,障蔽心性的一切都被驱除,我们的真性显露出来了。当我们修习禅定,经验到快乐、清明和无思无虑时,换句话说,在贪、嗔、痴等烦恼已经暂时分解时,也会发生类似的心性显露。 - _1 |! N- ^" l% C
对于死亡的阶段,有很多描述,在小细节和次序上各有不同。但由于每个人的身心构造不同,过程容或不同。一切众生,包括最微小的昆虫在内,都经过这个过程。如果是突然死亡或意外事件,这个过程仍然会发生,但发生得非常快。
0 o) C" r# u' ~; ?6 _8 a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死亡是真理的时刻”,或“死亡是面对面接触自己的时刻”。有时候他们会看见自己的生命史重演,会遭遇类似下面的问题:你这辈子做了些什么?你为别人做了些什么?所有这些都突显一个事实:在死亡时,无法逃避我们的真面目。不管是否喜欢,我们的真性都会显露出来。但有一点很重要的是:了解在死亡的那一刻,我们的 “存有”有两个层面显露出来:一个是绝对性;另一个是我们的相对性——也就是我们在此刻如何,并且在这一世是怎么样的人,又做了些什么。(这就是雷蒙德博士所说的“回望人生”)。
6 ]' t; d. c. X! X: g7 n这称为“地光明”(心性的基础地)或明光的显露,意识本身溶入广袤的真理。《中阴闻教得度》说:一切事物的本性是开放、空旷的,赤裸如天空。光明的空性,没有中心,没有圆周:纯净、赤裸的本觉露出曙光。
. f3 b- Z: ?/ B+ u8 c在死亡那一刻所显露的“地光明”或“明光”,是解脱的大好机会。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了解在何种情况下,它才能提供这个机会。有些现代的死亡学作家和研究者都低估了这个时刻的深奥性,因为他们阅读和诠释了《中阴闻教得度》这本书,却没有得到口传(开示)和训练(修行)来理解它的神圣意义,以致把它看得太简单,结论也下得太快。我们必须知道唯有确实接受了心性或本觉的开示,而且唯有透过禅修建立并稳定心性,并将它结合到日常生活中,死亡的那一刻才能提供解脱的真正机会。 % F5 k7 A0 p6 h _# q( i
虽然“地光明”是自然呈现给每一个人,但大多数人活着时并没有去熟悉认证心性的方法,所以在死亡时都无法认知地光明。因此,在发生的那一刻,多生累劫的习气仍然存在,其隐藏在凡夫心的背景中。在我们去世时却还是无法顺从和接纳“地光明”,反而是退入恐惧和无明之中,本能地加重我们的执著。这就是使我们无法真正利用这个关键时刻作为解脱的契机。因此,我们一切精神修行的目标,还有为死亡那一刻所做的准备,都是为了净化这个无明,逐渐削弱它、打破它。当你完全打破它时,你和全知之间就没有什么阻隔了。能够安住在心性之中的时间长短,完全取决于修行的稳定度。很不幸,“积习难改”,凡夫心会回来;我们的心只能改掉习惯一会儿,受到诱惑或遇上挫折时,就又旧性复发。
& K1 j2 O4 o: K% v$ V, k当地光明显露的时候,对修行人而言,只要他能够专心地安住在心性的状态中,地光明就会持续显现。不过,对多数人而言,它只能显现一弹指的时间,这对多数活着时没有进行心性修行的人来说,意味着已经失去了解脱的机会。大部分人完全不认得地光明,从而陷入无意识的状态中,这个状态可以长达三天半之久。之后,意识就离开了肉体。 2 c: l! y; P( M
死亡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佛教的中阴的论述就是为了揭示这一生命的意义。中阴在佛教中是指:生命的存在分为四个息息相关又延延相续的过程,1、生,2、临终和死亡,3、死后、4、转世。与此相应便有四种中阴:1、此生的自然中阴,2、临终的痛苦中阴,3、法性的光明中阴,4、受生的业力中阴。
6 \9 N$ z" O* ]7 m3 I以上所说的死亡时的内外分解过程都是临终时的中阴。下一阶段法性中阴的展开被称为“结合溶入智慧之中”。这是法性光明对五种智慧的显现:虚空藏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这里正在显现的,是我们觉悟的潜能;唯有生时修行有所成就的人才能“结合于智慧之中”。 7 s% j. v1 H' g; j/ {9 L3 v
接下来就是法性中阴的最后一个阶段,“溶入自发性的现前之中”。这时,或者诸佛的清净佛土将会现前,或者便是生死轮回的六道现前。 2 L- D! F9 b7 R8 a4 F
了解法性中阴的要点是:中阴中所有显现出的“景象”和“经验”,都是我们心性的投影,如果把这些“景象”和“经验”当成外界真实存在的景象和经验,这就形成了见者的我与所见的物这样一种二元分别的关系,也就堕入了无明之中。死后,如果心识能够体悟到中阴中所呈现的景象和对景象的经验都只是心本身而已,解脱当下就生起了。这时就是“智慧溶入自发性的现前之中”。也就是往生诸佛的清净佛土之中。如果仍然执著于我与我所的无明中,将会随着我执的“自发性”的习气,以生前善恶或无记的业因业力为牵引,重新堕入六道之中。所以这个“溶于自发性的现前之中”就成了是获得解脱还是投入六道轮回的叉路口。 4 h; k! [+ Y* z3 B6 n: W
在法性中阴里,智慧是如何认证的呢?在我们凡夫心中显现出悭贪的念头,如果它的真性(空性)被认证出来,就可以解脱攀缘(攀缘具有心识造作相续不息之义),生起“妙观察智”。嗔怒被真正认证出真性(空性),不再攀缘,这称为“大圆镜智”。当无明被认证出真性(空性),就可以生起广阔而自然的清明:“虚空藏智”。当傲慢被认证出真性(空性),就可以证得不二和平等境界,生起“平等性智”。当嫉妒被认证出真性(空性),就可以解脱偏颇和攀缘,生起“成所作智”。因此,五种烦恼无明的生起,完全由于我们认证不出来它们的真性(空性),贪嗔痴慢都是心的造作,一旦心停止造作就全部归于空。当它们被真正认证出来时,它们就被净化而解脱,它们的生起无非是五智的展现。当“我执(执著于自我)”进入法性中阴各种显现的“感受”中时,它们就被转化,或者可以说是被凝固化,从而成为六道轮回中愚痴无明的根源。 " T; q4 F+ D* @! Z
现在我们可以正确地了解,在地光明和法性中阴现起之后,由于前后二次都无法认证出心性,这时轮回实际上已经生起了,死亡就成了另一期生命的开始。首先,地光明(心性的基础地)没有被认证出来;如果它被认证出来,就已经证得解脱。其次,心性的能量显现出法性光明中阴,提供第二次的解脱机会;如果它没有被认证出来,生起的烦恼就开始凝固成各种错误的思想(无明),它们合起来继续创造虚幻的六道,把我们拘禁在生死轮回中。因此,整个修行的目的,就是把这个称之为“无明的过程”直接翻转过来;那些彼此联系和互相倚赖的错误觉受,使得我们陷入自己所创造的虚幻世界,修行就是把它们反创造、反凝固化的过程。 ; r, K% H6 P/ l- T- n" K5 A, O
受生中阴。通常称为“中阴身”。对大多数人而言,死亡的经验是指在死亡过程的尽头,进入一个湮没消失的状态。据说,内分解的三个阶段,可以快到三弹指顷。父亲的白菩提和母亲的红菩提在心轮会合,称为“完全证得”的黑暗经验生起。地光明显现,但我们却没有认证它,因而进入昏迷的无意识状态。这种无意识状态会因我们的一切习气的种子受到刺激而重新苏醒过来。受生中阴介于这些种子的重新苏醒和进入下一世胚胎之间。在受生中阴的阶段,因为心已经不再受到这一世肉身的限制或障碍,所以“受生”到不同境界的机会是无限的。这种中阴有“外存在的意生身”和“内存在的心”。所谓的“意生身”即没有肉体的意识之身。在受生中阴的阶段,心具有无限的活动力,但它所移动的方向,完全取决于过去业力的习气。它称为“业”的受生中阴。受生中阴的“意生身”有许多特色。它具有一切知觉作用,它是相当轻灵、透明和活动的。它的知觉力,据说是我们活着时的七倍(这就是雷蒙德博士所说的“感官灵敏”)。它也具有最基本的清晰觉察力,那不是在意识控制下的觉察力,但意生身能阅读别人的心识。意生身能够看穿三度空间的物体。但由于缺少肉身的父亲白菩提和母亲红菩提,所以不再感受到日月的光芒,只有一道意生身才感受到的光照亮跟前。意生身可以看见其他的中阴身生命,却无法被活的生命看见(这就是雷蒙德博士所说的“语言受限”),只有那些具有精深禅定功夫而有天眼通的人才能看见。生前的习惯性行为是善良正面的,他在中阴身的念头和经验就可以掺合喜悦和快乐;反之,如果生前曾伤害到别人(恶性),他的中阴身的经验必然是痛苦、忧愁和恐惧。中阴身一直要等到与未来的父母亲产生业缘,有时会等上四十九天之久。但有两种人不必在中阴身等待,因为他们的业力强度可以把他们立刻拉到下一世。第一种人生前过着大善和精进修行的生活,他们的心识在修行中已有良好的训练,因此他们的证悟力可以把他们直接带到善道转生。第二种人生前过着大恶和堕落的生活,他们会迅速下堕到三恶道转生。
! ^% G5 r3 h/ I- X# }8 b4 V在受生中阴阶段,佛土并不会在法性中阴阶段自发性现前。不过,只要记住有佛净土,就可以藉助心力(记住就是心力)把你自己直接送到佛土去,踏上朝向觉悟的大道。如果你能够启请一尊佛,他立刻就可以在你面前出现。但请记住,在这个中阴,虽然有无限的可能性,但这种“临时抱佛脚”还是极度困难的事,因为这时候的心是脆弱、散乱和不安的。不在生前对心识进行长期修行,根本就提不起念佛的正念。 : K0 m, g$ L# }4 ?" ]
在受生中阴之中,当再生的时间越来越接近时,亡者就越渴望肉身的支持,开始寻找可以去投生的对象。不同的征兆会开始出现,预告亡者即将去投生哪一个“道”。这就取决于你心中最强大的贪、嗔、痴烦恼是什么,最强大的烦恼产生最强大的业力,亡者抗拒不了业力,你一旦被拉向其中的某一道,就很难再回来。如果亡者能够成功地把心导向于人道,便完整地走了一圈。亡者将再一次进入此生的自然中阴。当亡者“看到”父母亲在交媾时,由于贪欲,心不由自主地被拉进去,贪欲之心投入红白菩提中。这象征受生中阴的结束,而亡者将快速地重新经验分解的过程和地光明的现前。然后,“完全证得”的黑暗经验再度生起,父母及受生者三个因缘再次和合而生,同时进入新的胚胎。生命结束于地光明,也开始于地光明。生命是什么?生命是流动中未破损的整体。人们以无明来看待的“生”,以无明来看待的“死”,都只是这个未破损整体的运动中的不同层面。我们不妨再来看看死亡的三个主要阶段,就明白生死是怎么回事。 O. u0 {8 z" H! o2 D7 h5 i
1.在四大、五根和意念分解之后,也就是在死亡过程的终点时,最终的心性(地光明)会赤裸裸呈现片刻。 0 {' E; ^' J. Q( ?0 m6 z2 _. A4 a
2.然后,很快的,心性的光芒就展现出来,发出亡者深层微佃意识觉察到的声音、颜色和光。(这就是雷蒙德博士所说的“奇怪的声音和亮光”)
* K& F" l9 t1 f2 Z' V( c3.接着,死者的意识苏醒过来,进入受生中阴;他的凡夫心回来(这就是雷蒙德博士所说的“生命归来”),然后以意生身的形式显现,它会受过去的业和习气的主宰。这些会驱使凡夫心去执著虚幻的中阴经验,以为是真实的东西。 ) Z) d' `. `3 X! a! J4 L
在死亡过程中所形容的意生身中的“身”,在佛教中具有场域、基础、积聚等义。佛教以其独特的智慧论述了心物一体,以心物一体来看待生命就是心身一体。在现代科学发达的西方一些学者中,对心理和物理即心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种新的认知论,他们提出了“身-义”的观念。“身-义”的观念指出身(物理)和它的意义(心理),这个“身-义”或称为“心-物”之间绝非分别的存在,而是一个整体实相的两面,如同硬币的正反两面统一在一圆之中。并且他们还进一步说:“在人生中,意义(心识)就是存在。”由此他们得出结论:“可以说我们是自己意义(心识)的整体。”这不正是佛教的智慧观早已论说过的吗!
; X: U, `5 Q( e现在我们以这一佛的智慧来观察上面所说的三个中阴的过程:死亡的那一刻,从地光明中所显露的绝对真性,称为“法身”。这是“理”的积聚,理的基础,理的场域,也就是说,这是绝对真理的层面。在这一层面上空掉了一切相,空掉了所有的无明。 # t- f$ e7 u& F9 Q s
能量和光本身的光芒,在法性中阴自然显现出来的,称为 “报身”,这是智慧的积聚,是智慧的场域,是光明愉悦的层面。在这一层面上超越一切对立的限制,超越空间或时间。
4 U# v3 v4 L" z7 `: h在受生中阴所显露的具体成形的范围,称为 “化身”,这是凡夫变化无常的心识的积聚,是凡夫生存与死亡的场域,是烦恼痛苦持续显现的层面。在这一层面上被三维时空束缚,被贪、嗔、痴三毒所建造的六道束缚。(雷蒙德博士所说的“生命归来”被救活了,就是“濒死者”的心识还持住在生死的场域内,没有超脱生死的场域)。 ) r4 E7 s, B6 }* m! Z
因此,法身、报身、化身这三身和觉悟心的三个本具层面有关联,当然也和我们认知的不同能力有关联。绝大多数人的视野都有限,只能认知到化身层面的形象和显现。因此,大多数人的死亡时刻都只是一片空白,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经验也没有学过,在地光明生起时去认证法身。当报身在法性中阴出现时,我们也没有认证的希望。因为我们一生都是在化身的不清净的无明认知境界里度过的,所以在死亡的那一刻,我们就直接被送到那个生死轮回的层面;我们在受生中阴的意生身中苏醒过来,如同我们在前世一般,疯狂而散乱地把虚幻的经验当成是真实的,在过去业力的躯迫下,无助地迈向转生。
- ^: a: y1 A" r由以上可以看到,生死全过程都跟我们的心识(意识)相关。佛教将第六意识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意识功能加以深入细化,分为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当人在造作即作为(作业)时,其言行会响影心理而植入第八识中,这种因作业而影响心理的作用称为业因。植入第八识中的心理影响痕迹被称为种子,这些业因是经第七识植入第八识成种子的,第七识具思量义,常缘第八识的见分生起思量,以我为法,具有“我执(执著于自我)”的特色,故名末那。第七识的功能会将种子发芽返回第六意识促成新的言行造作(再作业)。这就好比第八识犹如仑库(贮藏),第七识是进出仑库搬运业因和种子的搬运员(我执),第六识是搬运员(我执)从仑库搬出的业因和种子的造作者(作业者)。推动这种造作(业)→种子(业因)→现行(新业)的功能作用是业力。人生就是这样:作业→种子→现行→再作业→再种子→再现行……以此循环不息。这种业因,种子,业果循环不息的外在表现形式便是生灭不息,意识的心猿意马一刻不停的生起与灭下是如此,过去世生命是如此,在转入现在世乃至未来世无数期生命中也是如此。由现世今生的因果迁流,到生生世世的因果回还,都是由这一种子业因而现行业果,现行业果而又种子业因所成,从此构成生命的连贯与生死的相续。正因为种子与现行的迁流不息地变动,第八识的种子功能也在经常乃至刹那不息的变动,这好比仓库里“货物”不停的在流动,没有恒定的“货物”存在。不仅这一期生命中的八个识与前生后世不同,就是前念与后念的八个识意也不同,念念生灭念念不同,所以佛教并不认为有个永恒不变的灵魂存在,生死轮回并不是由一根线(灵魂)串联起来的珍珠。八识的变迁也就是众生生死相续的变迁,好比多米诺骨牌,前一张的站立与倒下就是后一张站立与倒下的因缘,它们彼此单独而又不可分离地组成一个系统(缘生缘灭的回还系统)。成为今生与来世的不是什么“灵魂”,而是前因后果的因缘。佛教教人修持解脱之道的目的就是截断这一业因业果的生死流转。等到八个识意的功能:即种子现行,现行种子的业力作用完全消失,成为空性,就转烦恼识心成了清净智,也就不再受三业生死的束缚而自在于生死之外了。我们众生世界以及众生所依存的器世界(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不可思议业力所致。由于业的善恶不同的性质和时态的差异,就会产生不同的业报景象的界域,佛教称为“六道”,六种生命趋向的道域。它们是:天、阿修罗、人、畜生(也叫傍生)、饿鬼、地狱。这六道确实都存在吗?其实他们存在于我们业的景象认知范围之外。但请注意:我们所看到的,只是我们业的景象让我们看到的存在。我们的第七意识---我执只执取于“眼见为真,耳听为实”。我们对眼见耳听以外的世界,则往往认为无。但当我们内视我们的内心世界时,我们就能够感受到六道的存在。天道是没有痛苦,尽情享受的世界,当人生福份厚重,物质享受富裕,地位名气顺达,心情惬意时就是天道的景象。而人道则是我们最直接的感受了,人道的生活品质不如天道,但人道无所不在的苦境可以成为开悟的素材,唤醒和促使我们的觉察力与智慧,冲破轮回,获得三业解脱。至于其他四道也都可以一一去感受。如阿修罗是处于仇恨,愤怒,报复的景象;畜生是处于愚痴的景象;地狱则是极为痛苦的景象。其实我们此世就是这种六道的经验,生命的生生死死只是这种经验的轮回重演。因此我们现在就必须准备明智地迎接死亡,转化我们的“业的未来”,避免一再掉入无明的悲剧和重复痛苦的生死轮回。这一世,是我们能够做准备,而且是透过修行真正做准备的唯一时空,这是此生自然中阴给我们的机会,这个机会对帝王权贵与平民百姓、贫穷与富豪、健康与病苦等都是平等存在的。在业、业因、业力串起来的轮回中,第七意识的“我执”是这一生死圈的重要环节,是它将第六意识的作业存入第八意识成为种子,又是他将业的种子催牙后送给第六意识再作新业。如果破除第七意识的我执,则整个生死相续的圈就被解脱。这个我执就是执著自我,认定自我就是人生的主体,以我爱、我恨、我的名与利、我的所有……等等作为意识思维判断的唯一定式,并以此定式指导一生的奋斗(即一生的作业)。在人类的思想文化史中,已有无数的先哲论证了我执只是一种愚昧无知,并会带来不良后果的错误认知,佛教把它称为“无明”。我执把整个生命与自我视为一体,这种无明的认知是人类社会动荡不安与人生一切痛苦的根源。当破除我执后,就由无明进入无我的智慧。无我不是说原先有一个自我,然后佛教硬来扫除它。无我是指原本就无我,我执一开始就是无明的认知,无我才是智慧认证的真相。然而要认证本来人人具足的无我的智慧,就只有通过闻慧、思慧、修慧了。如果以此佛教智慧来看待生命,来看待众生,那么也就无秘可揭,无相可真了。 + ~! Q: h) R: D' ]* u4 n9 _5 m
' {$ ?5 m$ A$ I( F/ m: t+ H9 W6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