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00|回复: 1

尊重正教,巡礼楞严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3 19:5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B: b' z, i0 U: Q6 C5 u4 a

尘埃落定

% V. o( j$ G0 Z$ z9 C

[原文]:

1 i9 U1 b7 a5 Z0 _

   首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原在龙宫,历劫传出,广州制止道场剖膊传经者中印度般剌蜜帝。

. O& T/ h% Q c! |- m* L& i; g

[略释]:

: n4 Z( H0 {: o9 d

   首楞严经,第一即定力,名为佛性。首楞严,指健行、一切事竟。一切事得坚固,称楞严。首楞严者,三昧之名,万行之总称。三昧即‘定’。————参僧家释语

; b% Y+ }" ?; P+ U4 L; b9 B

   道,部首弃走之底,得部首之‘首’字。部首走之底,代表行,是此经名‘万行’所在。‘万行’所达,谓为‘大佛’、‘如来密因’、‘修证’、‘了义’。此处独提出‘首’字,乃挽定虚空结之意也,从结处作解,故得大解脱。

1 E" n( h1 b9 ^" ^! V% _

   楞,‘木’字旁代表旺盛生命力。楞字去木字旁乃‘四方罩定’,故此谓定力成就永生。

! S/ ?0 O1 y5 _" p# Q! ~9 J# y2 X- d

   严,‘广’字部,意其可广大及于无穷。‘亚’字部,上天下地,中关其‘业火’,此‘业火’自‘广’上一点而发,达及于无穷。严之者,令火不燃出,得水也;水者,复‘广’不失也。

$ @0 C( f# A5 x. j0 k2 a

   经,经纬轨辄之径,是行也。

/ h0 R- E1 r) W$ G) \. Y: Y

 

0 m* a; l* p F" F. S* J/ s, {9 u

 [原文]:

( L E& i" r" G& M

    但有言说,皆无实义。

6 o* f7 W, Z. F% X9 a

 [略释]:

/ X1 n7 ^9 H; T# n

    此经之神迹示现于诸经中最为明显,而处处加于此句,是虚构之谓也。

1 ]5 V! [# ^: ]* `8 f% Q' S

    所谓虚构,即非虚构,是谓虚构。有其道于其中昭示也,佛假以方便故。正和孟子所言“尽信《书》,不如无《书》。”,明其解故。

, f# T: R- m$ y. J! Z. ^& j

    再则,言说非于实践,尽属空谈;现实世界千变万化,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是无有定状态,言说已定,相比之于无定故谓为皆无实义,而于《金刚经》则主讲此‘无有定法’。

a2 t; R% G6 S9 m3 P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实践,一切言说尽属空谈。

+ |" \5 k' j( d* z& S; t

    2、言说只在传递现实的信息,但它不是现实本身。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之时并不会说话的,也即离开言说,我们依然如故。言说让信息得以传递准确而已。

- e! C# n( P7 _5 x0 O

    3、依马克思学说:世界根本是物质的。文字说只是字母部首的组合,言说只是动力的振荡作用过程组合,人取其意以用,并非物质。非物质则即如精神,虚的。故佛家、道教终日谈空,因为他们专论于法,先治精神,再用于实践啦。

: s+ `" s p3 P7 {

    下面引儒道各家言说以明:

) Y, D1 N5 R. F: t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S! f- l0 I5 i* n7 h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 ~" ^. b& a F4 t' }/ g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 ~) |2 q3 w! {0 S5 U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3 w! e- t1 V/ [8 w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道隐于小成 言隐于荣华!

- Q7 `! i1 |+ n& K8 C9 a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 ^0 X- _+ D5 i$ R5 n8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 z* v& W" H' W1 @

    正言若反。

. @; @6 p& _; T

 

; \8 W! N; Z' Q

[原则]:

$ i! O$ v' U3 v( h2 t7 |* p

   闻思修、信愿行

- c" a/ z2 [; t4 ]3 A! }

[略释]:

! t( b* ~, r0 Y/ K1 D2 B6 q

   闻,耳闻目见,多是视若无睹,也有一时兴起去关注一下下,如此而已。“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 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道隐于小成 言隐于荣华”……看一看、瞧一瞧,不买没关系啦。

+ K+ s. z, A+ c# P7 e& W

   思,慎思勿迷。见多识广,只是太过盲目了不好,偶尔得想想这一切事情的背后是啥子咧?思考的深刻了,有所得,起一念善,才有后继的事耶。这是佛法不提倡众生迷信佛法的地方了。“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 D2 {8 E3 G* O/ K" `$ R

   修,修边幅。也即信之初也,一点一点的去改变自己,按照所看到、所思想到的一切渐渐的要求自己。不过,这个只是从大的方向上改变自己,修为比较粗糙,其实是个弃俗心除邪念过程。

1 {. m, Z# J+ \; |* }0 N/ f! Y6 E

   信,这个标准很高,远超于普通信徒之上。达信力永固,无疑、永不退转信力为是。这个已完全进入佛法修为阶段,只是还在精神修为上下功夫而已。所谓‘起一念正,即超三乘’者,是此信力所推助也。

6 V( i: r& b0 h- k/ v

   愿,心原为愿。信行之,通达于诸佛本源法,发心成之。

: Q$ ~( C3 _' z% p c

   行,心、身乃至一切举动均如所奉行之行。行者形也,得之于心,应之于身。所言奉行者,即非奉行,是谓奉行;以万有无常,运动绝对故。

" V4 ~/ R8 _: a# v( _/ {6 O" b

 

0 l |8 |; c I9 ?

[原由]:

- _) K" \, C4 Y0 f: G4 _ S2 }

   显、密

4 L5 Q2 A* e9 o$ q% e, y: {

[略释]:

9 Y# u9 s' _' j. Y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我不知。

0 k( s# E3 h7 K' M+ n; ^% B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5 o( T' t- S: z# b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X% d# [2 b0 ~* e* R( V5 e& z

   以是义故,有显有密,显、密为用乃以示教方便故也。正如一乘、二乘、三乘有别,法无二致。以世人不信故,生生种方便分别以示世人,断彼妄计分别之思议法。其功如下:

9 z/ U0 Z: s7 g, s& k

   1、成就从生之具足信、决定信

! Q- h0 h0 I$ w% C

   2、速断法执

8 \+ H) c1 I- z: e# a, R. e

 

7 u, B2 V) V' o8 J* V h4 B

[原道]:

4 Q7 t& `: `2 F' @

   袈裟(五衣、七衣、大衣、粪扫衣、金缕衣、缦衣)

. F3 ? q- h; F! s" B' R' }: X9 {

[略释]:

% l! e1 F$ X, u1 ?# v$ c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简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 x% j# K5 ~0 B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

0 l8 D0 X' h* _; N& k! N3 k7 }

   深得简易之道者,此袈裟也。求佛道之至径者,何非此?!今失矣哉,袈裟礼犹在,大众同参。

, u6 c# x6 S3 W1 V0 A- @, z! ]# D

[引用]:

$ K' n* Q8 N/ S7 y: K* @2 \

   袈裟,又作袈裟野、迦罗沙曳、迦沙、加沙。意译为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为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

, i7 _8 J+ c% T

  “袈裟”是僧尼们的“法衣”,它是从衣的“色”而立名的,所以也可以把它叫做“坏色衣”或“染色衣”。又因为“袈裟”的缝制方法,必须先把布料剪成一些碎块,然后缝合起来,所以又可以把它叫做“杂碎衣”或“割截衣”。又据《四分律》卷四十和《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说:“袈裟”是由阿难尊者奉佛指点,模拟水田的阡陌形状缝制而成。世田种粮,以养形命。法衣之田,长养法身慧命,堪为世间福田,所以又叫做“田相衣”、“福田衣”。

* X) w. x4 s& k8 ^- s

   五衣为中着衣,七衣为上衣,大衣分品级,塚尘起粪扫衣,佛母制金缕衣,沙弥披缦衣。

/ K& v. I7 i! f* [& S+ W% \

 

% D0 Q) A9 U* c3 b- Y" i

公元2009年2月28日20点45分

( j& F; [9 _; i, {5 \1 r

笑华陀书于新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4 09: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又跟您来到这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4 14:30 , Processed in 0.08985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