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 v8 i$ a" ]' _( c. X0 F) h
缅甸:大慈禅师MAHASI SAYADAW 智如法师翻译
. h: z+ P: f: Q5 f. p% _; o% ]5 J2 h
身动时,行人须效虚弱病家般缓缓而动。移动、曲伸臂腿,俯仰其首,皆宜轻缓。由坐起立时,渐缓渐起,并观「起立,起立」。直立时,观:「站立,站立」。四下张望时,观「张望,看见」。经行时,不论踏右足左足,都要观照步子。由举足到踩下,一一连贯动作皆须觉照。不论右足左足,皆一步一观。这是快步经行之观法。
快步经行及行程稍长时,如所说观照即可。慢步或墙垛式经行(Cankama Walk,步直举、移前再直落)时,每步应观三动作:足举起时,移前时及踩下时。先习观举起及踩落之一一动作。其举起,觉照明白。其踩落,足之笨重落下时亦明明白白。
& Q7 I+ z% m8 j9 v% @* s4 j经行时,每步应观「举起,踩下」。这种方法约两天后即轻松易为。接着依前述观三个动作「举起,移动,踩下」。初习时,仅观一或二动作即可,所以快步时,观「右步,左步」,而慢步时「举起,踩下」。经行中,欲坐下时,观「想坐,想坐」。真坐下时,全神观身躯之「笨重」落下。
& t% r6 g& N `) `2 ]: N坐时,观安顿腿臂之一一动作。无此类动作、身唯静止时,则观腹之胀瘪。用功中如四肢酸硬,身体发热,即加以观照,之后纔回到腹之「胀,瘪」。用功中如想躺下,观此心念及躺下时腿臂之一一动作。臂之举、动,肘之息靠地板,身之摇晃,腿之伸,慢慢躺下时身之歪斜等一一观照。
9 a9 j$ f- P* N1 ]. k7 W. s
如前观照躺下颇为重要。在躺下过程可成就明慧(道智,Magga-Bana 及果智 Phala Bana)。定(Samadhi)、慧( Bana)俱有力时,曲伸臂顷间,明慧随时可得。阿难尊者就是这般成就阿罗汉的。
. ]' |0 r: L: L2 y/ p) Q+ a阿难尊者于首次三藏结集之前晚拚力于一夜间趣证阿罗汉果。他彻夜依毘婆舍那(Vipassana)禅观之身念住(Kayagatasati)法用功,观右步、左步、举足、移动及踩下;观现行诸法,观想经行之念及经行时身体之一一动作。如此这般以迄快破晓时犹未成就阿罗汉果。因觉经行过多,为平衡定(Samadhi)及精力(Viriya),宜稍卧作观,遂入卧室。尊者坐榻上,徐徐躺下并观:「躺下,躺下」,于瞬间证得阿罗汉果。
# e# t, }) w% W, A1 }2 B; n
躺下之前,阿难尊者仅是位须陀洹(预流果或涅盘道初果)。由须陀洹果(Sotapannahood),继续用功,而斯陀含果(Sakadagamihood,一来果或涅盘道二果),而阿那含果(Anagamihood,不还果或涅盘道三果)及阿罗汉果(Arahatship,证得究竟果位之圣者)。连证后三品果位仅花了一会儿功夫。由阿难尊者证阿罗汉果之例子以观,证果时刻说到就到并不费时。
/ I, c( W. L! I8 F% e
所以,行人宜时时刻刻精进用功。不应松懈。莫以为「稍稍偷懒应无大碍」。躺下及安顿臂腿之一一动作均应绵密观照。(身)静止不动时则观腹之胀瘪。及晚而眠,行人亦先莫就寝而放下用功。认真而精进之行人修念住应至于废寝的地步,用功不息直至入睡而止。观境殊胜时会睡意全消,但如昏沉严重就会睡着。睡意浓时,观「想睡,想睡」;如眼皮垂下,观「垂下」;眼皮沉重,「沉重」;眼睛酸痛,「酸痛」。如此一观,昏沉不再,眼睛恢复「清爽」。
$ U( O0 H* o6 Z. s" N* i, w1 `此时行人应观「清爽,清爽」,再继续观腹部之胀瘪。若行人再何等卖力用功,昏沉真难敌时,也要睡倒。睡倒不难,其实容易。躺着修观时会渐渐昏沉而终于睡着。所以初习者不宜躺修太多而应多静坐经行。但夜深安板时,应躺着修而观腹部胀瘪,就自然睡着。
, X) [1 m$ n- j8 l3 m6 @+ F3 A0 N呼呼入睡是行人休息的时间。但实在认真的行人应限制睡眠时间在四小时左右。此是佛所许之「中夜」时间。四小时睡眠委实足够。初习者如认为睡四小时对健康不宜,可延长到五或六小时。就健康言,六小时睡眠显已足够。
; n! _! _, U4 ?1 y, W4 Z% N醒来时,行人应马上恢复用功。真赍志证道及果智(Magga and Phala Bana)之行人,功夫应仅于熟睡时中辍。其余清醒时间宜胁不着席不断用功。所以一醒来就要观清醒的状态「清醒,清醒」,不然就观腹部之胀瘪。
" @$ Z6 f o1 ?& t i G
打算起床时,应观「想起床,想起床」,接着观调整臂腿等一一动作。抬头起身时,观「起身,起身」。坐定时,观「坐着,坐着」。安顿臂腿的任何动作均应观照,静静安坐并无变动则恢复观腹部之胀瘪。
* b$ z6 s6 I, J7 v洗脸沐浴也不离观照。不过因其一一动作较快,观照能越多就越好。穿衣动作,整理床榻,开关门户等,其观照亦尽可能周密。
- a! V8 D1 Y ?7 _" j0 ?
用膳时眼望饭桌,宜观「望,看,望,看」。伸臂取食,触、抓及拌,揑送到口边,垂首并抟食入口,再松臂抬头,皆宜一一观照。
/ |& [1 `9 O. f6 K7 {, p(上述观法系依缅甸抓饭食之方式,使用叉、匙或筷者应如其所应观照)
* ?8 u' H$ S5 ~) F咀嚼时,观「咀嚼,咀嚼」。尝味时,观「晓得,晓得」。吞咽并食物通过食道皆一一观照。此即抟食时行人观照之法。喝汤时,伸臂、举匙、杓取等动作皆宜观照。膳事繁杂,依此观照委实困难。初习者难免会漏掉些应观项目,惟应有求全的决心。疏漏一些亦无可奈何。不过定力(Samadhi)增强时,观照就能巨细无遗。
4 V* n; E& }. Q行人宜观事项具如前述。综合起来,观照者亦不过数事。快步经行,观「右步」、「左步」,慢步时,观「举起,踩下」。静坐时,观腹部之胀瘪。躺着时,如无其它所缘境,亦观腹之胀瘪。用功时如心散乱,观所起妄想,然后恢复观腹部胀瘪。有酸硬、疼痛及痒等感受时亦宜观照,再回头观腹部胀瘪。四肢曲伸、移动;头俯仰;身摇晃挺直等等,亦应随起随观,再观腹部胀瘪。
! ]) r: b" E% U. M y
继续这般用功,行人能观之法遂愈观愈多。初期,行人妄心四窜,其观照难免疏漏很多。惟不宜气馁,盖初习者每人所遇困难相同。只要精进用功,就能念起即觉, 最终妄念不起。心止于所缘之境,而能观心之起,几与所缘境如腹胀瘪俱时。(换言之,腹之胀与能观心俱起,腹之瘪亦复如是。)
0 U/ Z$ X s( ~" H2 b3 f所缘色境与能观心系俱时生起,于此俱时生起间无人无体,惟是所缘色境与能观心俱生。行人迟早会如实亲证此俱生法。观腹胀瘪时见腹胀之色法及能观腹胀之心法。腹瘪落时亦复如是。行人乃能明悟此色心诸法系俱时生起。
~) Y4 G5 U- q) l8 G
供佛的不思议果报
5 l* V9 V; W' [
---转载---
6 i3 V. B C! m; f8 |9 E' |
佛陀时代,有修习外道法门的五位兄弟,生活贫苦,因此想学习外道的生天之道,希望可以远离饥寒交迫之苦。
有一天,老大“耶奢”召集弟弟们商量:“我们五位兄弟年纪都不小了,如此潦倒地过日子,总不是办法!不如专心修苦行,早日得到禅定,就能够生到天上去享天福。”老二“无垢”、老三“乔梵波提”及老四“苏驮夷”,听到老大这么说,立刻欣然同意。只有老么“弗那”迟疑了一会,心想:“跟着兄长们修苦行也有许多年了,仍无法解答自己对生命的疑惑,不如留在山下,或许能找到生命的真义。”于是他说:“兄长们,我想先留在山下,如果你们有任何需要,我也好护持你们。”
! z" r) s: W! e/ d( C* P7 p
兄长们也不勉强弟弟,隔天一早就出发上山了。弗那则照常耕种着家中惟一的一亩贫瘠田地。晨风徐徐中,突然,远远地走来一群托钵僧侣,仿佛破晓晨曦中一道曙光,尤其是为首的僧众,散发着无比的祥光瑞气,庄严相好的仪表,令他久久不舍移开目光。
原来这位正是久闻已福慧圆满的佛陀,来到此地托钵!弗那喜不自胜地飞奔回家,把最好的白饭满钵地虔诚供养世尊。之后,弗那继续他一天的耕种,直到太阳下山。
$ {1 {, ^9 G3 W6 V' p
隔天,当弗那踏出家门,准备下田时,赫然发现,田里原本干枯的稻禾,竟然变成一株株金黄色的稻禾,散发出一片柔和金黄的光芒!而且长得又高又壮,长达数尺,结实累累。
一阵欢呼跳跃后,他立刻小心翼翼地割了一些黄金稻禾,冲到最热闹的市集去,让大家瞧瞧这么不思议的稻子。当然,这些稻子很快就被大家抢购一空。于是弗那又回去割了许多到市集卖,更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这些稻子割下来之后,竟然很快又生长出来。于是,这小小的一亩田,竟然怎么也采收不尽。
6 F. t! w" O! `6 g: d
消息传出以后,甚至连国王都带着大臣们亲自下田来采割这神奇的黄金稻子,所有城里的人们也都好奇地来采割弗那的稻子,同样地都采割不尽。当然,弗那很快地便成为全国最富有的人。数月后,到深山修苦行的兄长们,想到弟弟一人在山下过着贫苦的生活,便一起下山来看这可怜的弟弟。发现弟弟在短短数月中,竟然成为福可逾国的大富人家,惊讶地久久说不出话来。弗那请他们坐下后,便欢喜地说起供养佛陀一钵饭的事。
) \2 Q- U% f1 ?7 T2 S9 Q 耶奢等听完后,欢喜踊跃地向弟弟说:“原来供养佛陀有这么殊胜的福报,那么,请弟弟也帮我们做一些欢喜团,让我们四人各拿一欢喜团去供养佛陀。我们不求听闻佛法,或是得到解脱,只求早日生天享福罢了!”
弗那很快地就准备好精致的欢喜团,让四位兄长带到佛陀所驻锡的精舍。见到慈悲的佛陀,老大恭敬地将欢喜团,放入佛陀的钵中,佛陀向他开示:“诸行无常。”接着老二也把欢喜团放到佛陀的石钵中,佛陀告诉他:“是生灭法。”老三恭敬供养时,则听到:“生灭灭已。”最后老四将欢喜团供养后,听到佛陀说:“寂灭为乐!”
1 C6 c9 l+ I6 u8 T) N u+ P+ \' F
虽然他们一时并没有悟到佛陀所说的道理,但是布施之后,都感到满心的清净法喜。当他们回到家里,便兴奋地讨论起每个人所听到的法语,这才发现,原来四句话连起来便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偈子。
带着恭敬供养后的清净心,他们静坐下来,各自思惟着偈语的道理,很快地就证到阿那含果。感恩之余,他们才体悟到外道求生天,享天福,仍是生灭的快乐,天福享完,仍要堕落受苦。于是,他们一起来到佛所,请求剃度出家,继续用功修行,不久就都证到阿罗汉果,永出三界生死轮回之苦,进入圣道。
典故摘自《杂宝华经卷四·弗那施佛钵食获现报缘》
% U; U k) D# h! A/ K: n省思:
《四十二章经》中,佛说:“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作无修无证之者。”何谓“无念无作无修无证之者”?即是无所染著的清净心,因此,一无所求的虔诚供养,方为最无上的供养功德。
诸佛菩萨倒驾慈航,入此堪忍之娑婆世界,乃至为上求下化、自降其身而行乞的清净僧宝,皆为作众生福田,令众生植福培福,舍除悭贪、增长智慧,惟愿众生皆能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究竟圆满了脱生死之大事,故供养三宝得福甚大。若又能以一念至诚恭敬、无所求之心供养,则所得功德,更非人天生灭福报可以比拟。
2 A& U+ r3 b. p5 N# y8 E- k 原来外道就是心外求法,如果我们能回归观世音菩萨的返闻闻自性,才是无尽的宝藏。故事中,如果四位兄长如愿生到天界享天福,不能闻法得解脱,福报享尽仍要受轮回之苦,也是不究竟。还好他们过去生中种的出世因缘已成熟,所以得遇佛陀亲临点醒而开悟。
而我们自己也要在“诸行无常”中,了悟自性本具的性德,才是真正的宝藏。这则故事中的黄金稻子,与其说是佛陀的恩德,不如说是弟弟在清净无分别执着的供养中,本性自然流露出来的果报,值得我们赞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