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绝不吃肉(转帖)
$ D z+ w' L7 O' A# b7 ? 佛陀釋迦牟尼是真正的大修行者,勝過當時的一切外道,捨王位而出家,沿門帶著親弟子托砵乞化,每天都是如此;佛陀領在前,其他親弟子隨後。
% ?2 H1 w; ^* h0 b! w5 c7 e
當施主將布施之食物供在佛砵中時,佛陀將自砵中的食物往後傳,放入身後的弟子砵中,不斷傳下去;若施主所布施的食物肉類成份太多,佛陀教導弟子可以不受此供。若所施物是素及肉的混合,佛陀則教導弟子先祝福咒願食物以迴向施主,然後將肉從食物中分開,剩下來的以水清洗後,然後方受供;至於餘下的肉,會埋葬於沙土中。這些動物肉,經過佛陀的砵,其實早已被超度往生善趣及淨土。
3 c( w8 E9 J) p3 a6 V( }' C4 v 現在奉行小乘法的南傳佛教國家,保有佛陀當時古天竺的原始教化,以托砵乞化為主,但都受供吃肉。吃肉,並不是佛陀的根本思想,只是佛陀因事漸制,準許其弟子從吃肉漸漸過度到持素的權宜作法。古天竺時代,佛陀所制定的三種淨肉、五種淨肉,都是權法而非實矣!
4 \5 z, G# Z4 A' H& h 佛陀每每進入深禪大定之境,以其大悲威神力,化現出自死及鳥殘之動物肉,讓一些苦修弟子,在草菜不生之地,得以糊口維持生命,繼續修行;彼等化肉,本無命根,是權現之法。
2 d( _& R2 L2 Q5 C9 a1 c- I 何以佛陀不化現蔬果更佳?宇宙中三世佛陀所作的每一樁事,都絕不會違反常法,都會順應因緣而行之,這就是真正「隨緣」之義。
# b! |# N# Q/ x8 d
《大佛頂首楞嚴經.四清淨明誨》:「汝婆羅門地多蒸濕,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是以佛陀不化生蔬果。記得當日四大天王下降,告訴道宣律師都是如此;佛陀以深禪定化生肉類,實非吾等凡夫所知解;以上是解答了經文中有關化肉之謎。
, P9 z7 y6 E9 C0 `3 y$ G6 D
弟子乞化完畢進食,佛陀只是坐在樹底下禪定;三界之尊,又豈需人間粗食以維命?甚深三昧即是食也!一切如來,以法為食!甚至很多佛陀的親弟子,已證大阿羅漢果位的,都已達不食不睡之境界功夫,只是稍稍禪定而已!佛陀偶爾進食受供,如接受帝王之供養,都只是示現,令一切眾生歡喜.
+ c! k0 O _! ?9 [; E7 z9 v0 }
奈何當今法末之時,有眾多佛子及學者,力言佛陀吃肉。菩薩修行,清淨之食尚可不受,又何況食肉?但真正的大悲菩薩轉世人間,為方便教化眾生,亦有示現食肉之舉,則無罪,此是萬法唯心之原故;然絕沒有倡言教導弟子「食牠即度牠」之理!
8 l9 }/ y7 W! E2 ? 當今有眾多錯執「食牠即度牠」之說;雖口說慈悲,念消黑業之咒,然於口腹,未能放下肉食,於餐膳中,卻日结恶缘!最關要者,吾於此苦心相勸,切勿將如來之不了義說,迴為己解,以不了義之教,作掩護一己吃肉之籍口,則過矣!
& }% J. d0 w% o' [" |" u7 d 試思之,真具證德之金剛阿闍梨耶,亦實非吾等凡夫可度其證境,其吃肉之舉,亦實非吾等初心可以效學。 , Y2 X) Z4 M; _' U: a" Z( {/ a& t
法句譬喻經慈仁品第七
3 t7 N$ d( R/ i" b 昔佛在羅閱祇。去國五百里有山。山中有一家。有百二十二人生長。山藪殺獵為業。衣皮食肉初不田作。奉事鬼神不識三尊。佛以聖智明其應度。往詣其家坐一樹下。男子行獵唯有婦女在。見佛光相明照天地。山中木石皆變金色。大小驚喜知佛神人。皆往禮拜供施坐席。佛為諸母人說殺生之罪行慈之福。恩愛一時會有離別。諸母人聞經歡喜。前白佛言。山民貪害以肉為食。欲設微供願當納受。佛告諸母人。諸佛之法不以肉食。吾已食來不須復辦。因告之曰。夫人生世所食無數。何以不作有益之食。而殘害群生以自濟活。死墮惡道損而無益。人食五穀當愍眾生蠕動之類。莫不貪生。殺彼活已殃罪不朽。慈仁不殺世世無患。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4 u( A S& I/ P# }' V P 為仁不殺 常能攝身 是處不死 所適無患 不殺為仁 慎言守心 是處不死 所適無患 垂拱無為 不害眾生 無所嬈惱 是應梵天 常以慈哀 淨如佛教 知足知止 是度生死
佛說偈已男子獵還。諸婦聽經不復行迎。其夫驚疑怪不如常。棄肉來歸謂有變故至見。諸婦皆坐佛前叉手聽經。瞋恚聲張欲圖毀佛。諸婦諫曰。此是神人勿興惡意也。即各悔過為佛作禮。佛重為說不殺之福殘害之罪。夫主意解長跪白佛。吾等生長深山。以殺獵自居。罪過累積當行何法得免重殃。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履仁行慈 博愛濟眾 有十一譽 福常隨身 臥安覺安 不見惡夢 天護仁愛 不毒不兵 水火不喪 所在得利 死昇梵天 是為十一 佛說偈已男女大小百二十二人。歡欣信受皆奉持五戒。佛語瓶沙王。給其田地賜與穀食。仁化廣普國界安寧。 / |# N0 h) S% P) }0 P J; M
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8 H. a% f0 b$ v z
怎么才能得人身?这一生的修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五戒十善相应,没有丝毫违背才能得人身。我们细细去反省,在这一生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十善业道、与三皈五戒,是不是完全能相应?不相应就得不到人身,然后你才想到得人身是多么困难。
+ ?5 f1 }3 m8 f' { 佛门的谚语说,“一失人身,万劫难复”,不偶然。佛说这些话是真话,但是他的用意是叫我们珍惜,你要晓得,一万劫当中,才有这么一次得到人身。你要好好的把握着这一生,这一生修得好能成佛!为什么鼓励你要得人身?凡夫修行,天上修行成就很难,三恶道修行也不容易,人道容易,容易觉悟,容易忏悔,容易成就。我们得人身,为什么不好好的把握住?谁都能在这一生圆满成就,要看缘分。就像善导大师所说的,“总在遇缘不同”,这话是真的。
6 j. _3 u3 i. w" x# {& F5 { 古时候的人学习圣贤教诲的缘分比我们殊胜,为什么?社会上提倡,家喻户晓,人人都重视,无论贫富贵贱没有不重视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的,机会多。所以古人作圣作贤、作佛作菩萨的机缘比我们现在要多很多。现在这个社会不讲伦理,更不讲因果,说伦理道德是糟粕,说因果教育是迷信,这些观念深入民心,不但在中国,在全世界,所以自私自利这种心行大幅度的提升,贪嗔痴慢疑、恶见,这六种根本烦恼也大幅度的上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