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06|回复: 4

净公上人学佛入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4 08: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T* y4 s  n/ C. z5 v
1 k7 Z% g, m* u5 Qhttp://www.dizang.org/fjtj/aa/xuefrm.htm6 I& @8 L& l( f8 p) @1 o

' R# o) h5 _" _4 ~  净公上人主讲 黄志生记
8 e; L, S- z0 n
  E( T1 }2 I- c) s4 w. x# s  ——弘法三十年心得——
" {7 I# ^7 ?. {( J  u
9 X7 ]  L# X5 E1 Y( F  昔人学佛,首需五年学戒,此是佛陀教育新生训练,遵守老师教诲,福慧双修。修福即是为常住作务、护持道场,修忍、修定;修慧即是依止明师,依教奉行,不得违失。
0 q, @. e# d! A7 S) s$ r; [  G( |8 o9 j% B: z: S( H
  亲近善师,必要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才能出离毕业,开始参访游学,增广见闻,成就圆智。当然,比起华严经中善财童子,明心见性后,才离开老师的能力,是相差很远。不过,能够有一点辨认佛法正邪的能力,已经是相当难得。因为有此学习基础,才可以涉及各种经论,上求下化,自利利他,根境相接,不致迷惑颠倒。如果没有忍、定、慧的基础,即从广学多闻入,其结果正如清凉大师所说:“增长邪见”。须知佛法的修学,不同世法,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求世间的学术是可以广学多闻,增长知识;修行人则是求日日减少烦恼习气,远离妄想执著,培养清净心。清净心起用,即是四智菩提。否则,像现前世间有些人,学佛就像学世法一样,所求只是增长佛学常识,无益于三学。佛法修学的目的是三学:“戒、定、慧”,但是真正的目标,是在“智慧”,智慧就要从甚深的禅定中求得,可是禅定又要从戒律上栽培。所以,戒是手段,定是枢纽,慧是目标。有了智慧,一切生死,六道轮回等问题,都能够解决,可见修定的重要。修定就是老子说的“为道日损”,把我们的妄想、执著、知见舍弃掉。如同般若经说的“般若无知”,心经所讲的“无智亦无得”,自心恢复本净,真智自然现前。我们今天“有知”、“有得”并不是究竟法,真正的究竟法是“无知亦无得”。
/ n9 j+ [6 m& m7 `/ \
! d: s% f' ?, {2 D) D, K; N  基于此,古人修学不论在家出家,都应遵守五年的基础教育。教下基础教育,多由读诵大乘入门。读经、背诵经典就是修慧。像沙弥律仪就著重福慧双修,十戒、二十四门威仪是自己生活行为守则,实践力行的规范。除道场作务之外,就是读诵主修经论。如华严宗,就必须要读诵华严经;天台宗,读诵三大部,如果五年还不能背诵,就不能算有成就。背诵的目的是戒定慧三学圆修圆证,因之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就是“般若无知”、“无智亦无得”。* v, r. q3 j7 Z" v% _6 S
# L" q/ c$ A- S5 T& e6 W) I5 m6 x# {
  背诵经典何以是三学圆修呢?当知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小乘戒,众善奉行是大乘戒。我们读经时,心里不起任何妄念,就是“诸恶莫作”。经典是佛陀从真如自性中,流露出来的真言,是善中之善,读诵正是“众善奉行”。又念诵时要专心致志,不能心有二用,这就是修定。念经时自始至终念得清楚分明,没有念错、念漏或颠倒,这就是修慧。所以说读诵经典,即是戒定慧三学同时圆修。然读诵时不必求解,思惟经义。因为一落入意识——分别、执著、妄想——戒定慧三学全被破坏,就跟一般人念世间书是没有两样。要知道,“经典”是没有意义的,没有讲法的,是活句。如果有意义、有讲法,就是死句。经典在应用时,必然是活活泼泼,依之生起无量智慧,所以读诵时,是用它来修清净心、平等心,戒定慧三学的,无需急急求解其义也。若是真的开悟以后,再看看各家注解,会发现每个时代地区适用之无量义,自有体悟处,这就是“般若无知、无所不知”的真实义。“无知”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后得智”。“无知”是“实智”,“无所不知”是“权智”,也就是在应用时无所不知。悟入之后,经典展开,可依听众的程度,深浅长短的讲,没有不自在的。这就是依释迦牟尼佛的言教,引发自性的智慧,而不是解释经典的字句名相,这样自己他人才能真正受益。如果说,没有经过这种基础——根本智——的训练,拿到佛经,充其量也不过是世间书。所讲解的纵然依照古大德的注解,也是讲到皮毛,因为古德的心得体会不到,佛的真实义,又怎么会晓得呢?由此可知,基本训练实在太重要了。3 B+ q: W( c1 f/ ]9 F2 @
" c5 J$ P2 i! i  l& ]
  有一些同修听到要背诵经典,都很害怕。可是不用这个方法,我们的根本智、戒定慧又到那里学呢?华严经说:“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读经是圆修,戒定慧一次完成,这是圆融的修法。在生活方面是有次第,戒定慧依序的完成,这是行布的修法。但是不管用何种法门,用什么经典,所谓“法门平等,无二无别”,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求戒定慧、求解脱,求明心见性。而读经既然是圆修的方法,所以经典的选择,份量要适中。例如“心经”一遍才三分钟,时间太短,就达不到效果。古人多半采取“法华经”、“楞严经”,念一遍大约五、六个小时,以此摄心,效果就很大,积以岁月,功夫(心身清净是工夫)当然不可思议。但我们生在工业社会时代,不论在家出家,生活都很忙碌,要选择大部经典来读诵实在有很多困难。若能每天读经两小时,放下妄想来修“戒定慧”,已是很难得了,所以选择经典是入门第一课题。确定了经典,每天至少从头到尾要念一遍,一直念五年,其它的经论暂时放下,“心”才能真正的定下来。五年以后,再看一切经论,自然能明了,因为定能开慧,这就是佛法的基本教育。我们今天没有受过这种训练,心里永远是乱糟糟的,看一切经论都很茫然,即使努力勇猛精进,一生仍然不能成就。9 O+ P+ Q2 v# S

, T8 u- k. @9 n2 @0 ]+ K  若发心专修净土,后学恭敬介绍读诵“大乘无量寿经”。夏莲居大士会集本“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梅光羲(李炳南老居士之师)称之为无量寿经九本中最善之版本,又说:“欲宏佛法于今日,必须提倡净土;欲弘净宗,必先弘此经。果能人人持诵,则因果自明,身心自洁,劫运自转,太平自至。盖统摄二谛,未有明备简要若此者也。”以其份量适中,不长也不短,大概念一遍要一个半小时,念熟了只要四十分钟。在海外深盼侨胞子弟能读诵此经,因有(一)不忘国语,(二)不忘中文,(三)熟悉文言文,(四)通达佛法等四大殊胜利益。念经就是念佛,经中将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阿弥陀佛殊胜功德,说得很清楚。楞严经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读经就是忆佛,心里不起念头则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4 08:27:09 | 显示全部楼层
起念都是西方极乐境界,这就是相应,就是一念,就是一心。从前善导大师,教我们念佛三个要诀:“身专礼阿弥陀佛,口专称阿弥陀佛,心专想阿弥陀佛。”身、口、意三业若是专修,一百个人修一百个往生,一千个人修一千个往生,万修万人去,没有会遗漏的。相反的,若是杂修,也就是念佛以外又参禅、又学教,又持咒、又拜忏,又做法会;心不能专注,大师说这种修法,一万人中难得有二、三人往生。我们晓得,在传记中说,善导大师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他的话,就是阿弥陀佛亲自跟我们说的,不容许丝毫怀疑。而且,无量寿经所提示的修学宗旨,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跟善导大师所提倡的专修,正好不谋而合。
0 t' ~7 d! u& a! i/ z3 U6 C& g
, V; }2 w# F3 N, \4 [/ }4 V  佛法的修学,不管任何宗派,一定要具足理论、方法、境界三个条件。如此修行,才能得到真正的法喜。我们就以本宗(净土宗)来说明。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提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的经训,可见专修的重要。至于“专”,前面说过,就是身口意全部摄在阿弥陀佛的境界上。而发菩提心呢?蕅益大师在要解中告诉我们说:“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的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样的说法,古来的祖师大德从来没说过,而蕅益大师却一语道破。“要解”,印光大师曾赞叹说:“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来,为弥陀经重作注解,亦不能高出其上。”真是赞叹到极处,由此可知,要解的每一句话都值得留意。再仔细的观察,蕅益大师说的到底有没有过分呢?我们翻阅大乘经典来研究,就会发现他说的非常真确,因为“无上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而求生西方净土,就是“一生成佛”,也是名符其实的“即身成佛”。可以说,西方净土所成的是圆教“无上正等正觉”。可见蕅益大师的话恰当好处,一丝毫都没有疑惑。现在方向、目标都明白清楚了,这个法门究竟在佛法中是什么地位?若能阅读所有大乘经典,一定会发现,佛说一尊佛的教化区,是一个“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有人说是银河系,有人说比这还要大,但是不论如何说,都是很广大的区域。可是阿弥陀佛的教化区,不只是极乐世界,而是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国土,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讲阿弥陀经,没有一尊佛不劝众生念佛求生净土。这种事实必须清楚,就会感觉到阿弥陀佛,就像诸佛世界里面的一所佛教大学的校长;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就是阿弥陀佛派到各地招生的负责人,劝导十方众生同生极乐世界,一生圆成佛道的使者。所以,阿弥陀佛实在太伟大了,念一尊阿弥陀佛,就是念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生一切诸佛刹土。并且,西方世界是很容易去的,不像其它诸佛世界的条件很苛刻,想去也未必去得了。这样一想,有谁不想求生西方呢?) z* O/ C+ @& {* r: b( T# m8 t5 G6 Q

) e! b% p3 T- ~! g7 q  M3 n  诸位善友,我们十分庆幸,得遇此第一无上法门,誓愿见佛往生,发心专修专弘。深体彭二林之言:“此实无量劫中,希有难逢之一日也;然则遇此经者,可不宝诸。”今日缘熟,敬以此法虔诚供养与会四众,普愿同修同弘,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证圆满无上菩提!
2 ^" C# z: H# p2 m, a, H* t9 p- f, [8 i8 N" `' q1 {
  【注:净公上人多次宣讲无量寿经,均有录音带流通,如香港宣讲计四四卷、新加坡六O卷、加拿大五二卷(以上每卷60分钟),台湾第一次宣讲九O卷、第二次宣讲一O七卷(每卷九十分钟)......等,可供参考。】8 w- K8 G( u9 K1 u2 K, h' L

  c0 W% ]9 W; {$ M+ f( }5 `2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4 08: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念佛篇

摘自《净公上人学佛问答(一)》
, r: `% G2 e$ r8 p; n: V, q0 w) X  |! |& c; G& F: s; d  P* N

( x5 F, T6 p- ^) [" i1 i& ^
% F; u! W6 L& |  h" \问:如果每天早睡早起,白天努力做到皈依瞻仰,如说修行,为人演说。但是从不打佛七,或是熬夜精进念佛,请问如此能往生西方吗?& \+ c0 }9 B/ v! W7 |* D
  t+ p' O" c7 N9 Y7 P- D! T9 b! C" s
答:当然能。因为五经一论并没有说一定要打佛七才能往生,也没有说一定要熬夜念佛才能往生。我们要依法不依人。21-90-09
( [* G3 @* d# H( Q& A$ k/ B 4 C. S# ?8 w2 Y. o
问:家母已经念了二十年的日本《妙法莲华经》,请问应如何劝她念佛求生净土?7 B+ [8 c5 j( H, F, `

9 D4 o/ X/ n+ I8 ~( }0 O答:这一点很重要,你要把念佛的好处告诉她。念日本的《妙法莲华经》,这是日莲宗。最重要的还是要念佛求生净土,如果不念佛求生净土,这一生就错过了。21-90-13
2 v. M. {2 y# Z5 k. L7 E 3 {# z2 n4 u& W4 Q
问:业障频频现前,请问这是表示念佛有功夫吗?; G* u9 b9 t/ _+ u1 ]5 T
3 I* |2 }6 b) O; F! f3 i" D& n
答:不一定,大多数人业障现前会障碍用功。功夫得力时,业障现前可能是来考验你的。谁来考验?过去生中的冤亲债主。你的功夫得力,快要到极乐世界,他慌了,赶紧找你的麻烦,希望把你阻碍住。一般修行在功夫得力的时候,往往会发生这种现象。遇到这些事情,我们要跟冤亲债主谈条件,希望他不要来障碍,我们修行有成就,往生到极乐世界,再回过头来度他,一般都能接受。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有能力普度众生。21-90-41" d2 Q$ j: A6 r& N; B8 `0 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4 08:3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

摘自《大正藏第 51 册 No. 2070 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
# a; z. x( L2 q6 z2 h3 p0 T3 `5 x0 a* Z1 T- W% Q: R4 C/ T

% H: t4 P) p8 X0 |
& |% m# W' {+ r( i( Y" e. c. O
3 v1 D* I" ^+ B! M& ~1 ]/ B+ r: l
9 X! r9 F0 I  Z8 G8 ~. P8 x1 n
% b* N) R& M! ?* i$ k  夫以诸佛兴慈多诸方便。唯往生一路易契机缘。详往古之志诚。并感通于瑞典。则有沙门文谂释子少康。于往生论中高僧传内。标扬真实。序录希奇。证丹诚感化之缘。显佛力难思之用。致使古今不坠道俗归心。再续玄风。重兴盛事。使以发心之士坚固无疑。未起信之人依捉有路。聊申序耳。
" O5 D$ S7 x; \, p4 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4 08: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光大师传心法要

摘自《佛经及大德开示》
* `, c4 p+ O( [: S# C+ \4 k
1 ~; f# K7 l$ {  v1 P2 G6 y
& Z4 Z6 I4 E3 @# G
- M7 F+ H5 u( \; O9 m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5 `% E& I! F1 g9 I- _! }7 t% r% U5 x4 j; L) b  f2 {$ Z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6 a( s8 t% n! W, |$ a0 x4 A  V3 T, f% e

$ B9 q' Q' m. c2 \% w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 _" z3 n7 N3 l) V
8 e1 O% }! y' a- U7 c7 U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 b% ~5 C' T" Z7 `! P' C%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4-4 11:06 , Processed in 0.09229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