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9 16: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谦受益,满招损。『忍辱』,人家的侮辱、人家的毁谤,自己要忍。曾国藩先生有一句名言,就是「千万忍耐,忍耐万千」,就是千万一定要忍耐,而且忍耐的不是一件事,万千的事情。不管何时何处都得忍,忍成功了,你就作圣人、你就作菩萨,所以菩萨是得成于忍。还有『因果报应』,这是帮助众生认识因果,深信因果就能断恶修善。逢人就教化、就引导,只要人们能够听,他就讲;不听,当然就不需要去跟他们讲了,跟他们讲,招人反感,就不好了。『惟日不足』,天天如此,没有满足。不会觉得「我做够了,不再做了」,就厌倦、就退惰了,不会。这说明他已经有法喜了,所以天天都这么精进。3 e2 ~* N" E* x0 [6 Y0 k' ~7 p
$ X/ R7 r6 s2 H
【每月晦日。即计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灶神处为疏以告之。】3 F* y: @5 @( O) `
+ K J x) e/ o+ C+ l9 f
他对灶神爷依然是虔诚的奉事,他知道灶神是月晦之日上天禀奏的,『月晦』就是每个月最后一天。于是他那一天就把这一月所行的一切言行,『所行所言』,包括有善、有恶,他都很诚实的写在黄疏上焚化,祷告给灶神爷,在灶神的牌位前写这个疏文、化这个疏文,做汇报。而实际上灶神爷是不需要他做汇报,都了如指掌,但是俞净意公这么做是显示他的真诚心,他不忘灶神对他的教诲,每个月、每一天都这么坚持。3 T* @$ P/ g% ]' C0 ^% S
# h3 Z: k, m6 q$ P$ m 【持之既熟。动则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
& O, h/ K8 c+ Z s8 h
1 _, T5 n/ e h- G" ` 这达到一个境界了,断恶修善的功夫用得很熟,恶念自然就不生,控制住了。控制久了,它就自然不生,功夫用到省力处,就是得力处。所以他能够动念就是『万善相随』,纯善;不动念的时候,就是静的时候,『一念不起』,心地清净,这是得三昧了,得行善三昧。如果定久了,就能开智慧。但是俞净意公,这里没有交待,他可能没有开悟,功夫还不够;如果继续用功,开悟都有分。这里是讲他得定。
6 C5 F: i9 R% m% c% Z- s# ?# Z( y
【如是三年。年五十岁。】! J/ B _/ o& A: N
# z1 l6 x, h4 H+ U
用了三年,功夫就成就,我们念佛人要是像他这样努力用功,念上三年,一样也能得定,那就是念佛三昧。我们是求往生,俞净意公只是求他一生改变命运,我们求往生,会得到十方诸佛护念、阿弥陀佛加持,比他更容易成功,就是我们不肯干而已。所以三年有成,这时候俞净意公已经年五十岁了。
5 t8 S4 g! Q3 |1 B6 P
# v. N- d7 ^, t5 A4 X* {; A6 p 【乃万历二年。】
- a) `5 j: }, p* K
! `) k- B i& G& b+ z0 d s 明朝神宗皇帝,『万历』是他的年号,『二年』。" }6 v, K8 Q7 o0 U$ a( J# x
! B3 a1 k, x3 V l9 G7 Q4 j
【甲戌】8 }& c1 F4 j5 N" b
0 w' w a* P- }9 o) Z8 O
这是那一年的天干地支,这个排列是年号。8 m5 C) x" E& |+ ?) x
. K8 `4 u0 j0 n' W# V0 r. C- q
【会试。张江陵为首辅。】$ N6 f- P' I/ O9 v
4 U) Q9 z# N3 I 『会试』就是明朝、清朝科举制度里面,每三年就集合各省的举人在京城考试,这叫会试,大家集会在一起。『张江陵』就是当时明朝的宰相张居正,他是湖北江陵人,所以称他张江陵。他是『首辅』,首辅就是首席大学士。这里说:, W/ w5 C d. g5 d! X- L1 m
, c* Z& W \1 C4 y; h. c; u% h 【辍闱后。】
. m' M- g9 a* V8 m. {" N: I3 h$ s) b& k
闱,就是在考试场中,就等于是一种围墙,也代表考场。辍就是停。『辍闱后』就是考完了。
' R6 h# p2 k0 E1 @- V8 @, @! {! S0 g7 O
【访于同乡。为子择师。】
( d9 B0 S0 s: ?
1 ` n1 m# j) B 张江陵当时在他同乡里的读书人里面,为他儿子找一个老师,当然他要找有德行、有学问的人。" g# k, \+ ~& ?7 z4 g! M$ j, Y. B
! ~5 W' X( \$ q! h6 J
【人交口荐公。遂聘赴京师。】
) ?% m1 B$ W' M1 I0 [
6 s7 ^$ s- k) k0 M/ a4 ] 大家都交口称赞俞净意公的德行学问,因此张江陵就聘俞净意公做自己儿子的老师。请他到『京师』,就是到京城里面来,当时京城就是北京。
, x: H3 V6 u: I( {5 t
% j9 I% X0 I" `5 t! n; t 【公挈眷以行。】/ s& s$ Z8 A/ H1 x; p) z/ m
/ D/ J4 O; C2 A
俞净意公很高兴,携带着家眷上路了,赶赴京师,投奔张江陵。
. ?& I: J8 v5 B# z2 N% n
/ [3 ?0 b' _1 Z$ z+ P5 _ 【张敬公德品。为援例入国学。】+ L3 `- |9 [: ?$ v/ | K9 ?
3 `* h8 [% O7 w) q8 _ 张江陵见到俞净意公,确实是一位有德行、有学问的人。他也是经过这三年改过,毛病习气都改了,人的气质就完全不同,所以得到张江陵宰相对他的尊重,尊重他的德行、人品。就为他按照规矩,『援例』就是按照成例,『入国学』,请他到国家设立的这些大学,就是国学馆,来读书,就是到太学读书。
; G7 n @6 H+ F1 d! Z% Y% G4 D+ _9 v. R0 x! e' b: S
【万历四年丙子。附京乡试。遂登科。】
) n; S4 x; ? \" O% W9 e) c1 ]5 w& h3 i# C8 i
『万历四年丙子』,这一年俞净意公就五十二岁了。他在京城,附属在京城的乡试里面来考试,因为乡试是每个省每三年考一次,这时候正好他在京城,于是就在京城这里考。结果考上了,乡试中榜的就叫『登科』,就是举人。你看,他本来是十八岁就考上秀才,后来想考举人,怎么考都考不上,到他五十二岁终于考上举人了,这是他改过三年之后的效验。( A8 i2 G2 i2 N/ u3 W- A- M) Y
]1 V+ h! F* [1 k 【次年】
_* [; P# Q1 Z1 n% O0 J
7 b6 v! N2 U0 o2 n- ~9 F: L3 ~ 就是第二年。
0 v0 e% Q2 p+ |3 r* F' t" Y& `8 a, C% \; j
【中进士。】
% ~2 u5 T0 B, a$ z5 ]# f( u
+ V& t5 s$ V; _3 O+ j+ W 连考,连续的考,第二年就考上『进士』。进士是在皇帝的殿上去考的,叫殿试。3 d8 Z) N$ |2 u! G
9 M c0 F7 R# F' z$ a& b# r
【一日谒内监杨公。】8 S8 U: }4 _/ a/ x; o
) P. z4 Q3 H+ u- e9 ?. X1 p( A
有一天他就拜见了一位公公,就是太监。这位太监是一位老太监,姓杨,称『杨公』。
& D1 [6 X1 x: k I, H% Y) s l7 t7 S# j+ m8 Z# H
【杨令五子出拜。皆其觅诸四方。为己嗣以娱老者。】5 ~9 v. R" G2 y8 X3 {, J2 K
( ~; n5 A% M8 G- B% e5 _8 g 这位杨公公见到俞净意公也很欢喜,没有把他当作外人,于是就命令他收养的五个儿子出来拜见。这些都是他在四方寻找来的,就等于是买来的,因为太监不能够生子,所以他希望收些养子,能够为他做养老,就是所谓养儿防老之用。老年有这些孩子陪伴,也做为自己的后代了,子嗣就是后代。
$ d3 S9 k, Y/ x% Z3 k0 C
1 ?, o1 \( o$ }/ V 【内一子。年十六。】# j! a9 R Y, E# s: l- y% X" Z
* S6 O; Q7 e4 Q. o0 d6 d 其中,这五个孩子里头,有一个孩子年十六岁。
3 }: ^% r& D: G8 Y# Y2 @0 r' S
【公若熟其貌。】9 w. _% v$ l& ?, J. u, s
: Q% c+ Z; T3 ]- h* ^
俞净意公看了,觉得这个人很面熟。
- Y$ H& C3 K( K" F( u1 Z& ~: q5 t) d
【问其籍。】
: ]3 D# W% w4 I
3 f+ P4 E3 M" j# {) x 就问他,「你籍贯在哪儿,家乡在哪里?」+ e1 J0 p r3 C7 w. e
+ e' z3 T( r* h 【曰。江右人。小时误入粮船。犹依稀记姓氏闾里。】$ ^( C& I# L' {9 J' m3 m2 i
1 n6 c7 Y* R, j b7 D
这个十六岁的男孩就回答俞净意公,说自己是『江右人』。江右就是江西,正是俞净意公的家乡。这孩子还记得自己小的时候走丢了,误入了一个『粮船』,运粮食的船,所以就被运往他方,就跟他父母联系不上了。但是他还依然记起自己原来姓什么、原来家乡的样子。『闾里』就是乡里,那些样子,于是也当然就会跟俞净意公说。他还记得自己就是姓俞。家乡的样子一说,俞净意立刻就想到,很可能就是他自己失散多年的孩子。所以
0 `9 F3 ]- o: |& n2 m) w- ^8 n7 F6 r0 v7 W; M+ v
【公甚讶之。命脱左足。双痣宛然。】
3 o( b4 f% Z( V) k- X
, d/ y- b7 v o0 }: L 俞净意公,前面有交待,他剩下了唯一的第三子。他生了五个儿子,四个死了,剩的第三子,夫妇都很喜欢他,左足底下有两颗痣。所以俞净意公很惊讶,立刻叫他把左脚鞋给脱掉,一看果然有两颗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