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4 19: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应病与药。犹如老将。善知方略。善知通塞。方可吉而无咎。不然。法不逗机。药不治病。未有不反为害者也。 * n9 y+ n9 o0 @) Q4 d
8 j5 e! @0 u1 w3 ]! @8 y 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 B# g& K% K' ?1 B) ?& c7 i
用众以正。谓六五专任九二为将。统御群阴。此王者之道也。兵者不得已而用之。犹药治病。故名为毒天下。佛法释者。师是众多法门。贞是出世正印也能以众多法门正无量邪惑。则自利利他。可以为法王而统治法界矣。刚中则定慧庄严。随感而应。虽行于生死险道。而未尝不顺涅槃。以此圆顿妙药。如毒鼓毒乳。毒于天下。而九界之民皆悉从之吉。又何咎矣。
& _! o% {0 X6 F: {% h0 s- Z& v7 k( r& k! X2 F- X1 k2 r' c4 m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5 h, H3 d2 g d 地中有水。水载地也。君子之德犹如水。故能容阴民而畜坤众。容民即所以畜众。未有(片*戈)民以养兵者也。为君将者奈何弗深思哉。佛法释者。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亦悉具对治法。如地中有水之象。故君子了知八万四千尘劳门。即是八万四千法门。而不执一法。不废一法也。此是善识通塞。如抚之则即民即兵。失之则为贼为寇。 ( k* F' V) ~( l% O
$ }5 B- e7 `9 O* u# s1 f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7 v4 }$ m% L# [* H! q$ p
大司马九伐之法名之为律。师出苟不以律。纵令徼幸成功。然其利近。其祸远。其获小。其丧大。故凶。孟子所谓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然且不可也。佛法释者。初机对治之法。无过大小乘律。若违律制。则身口意皆悉不善而凶矣。
8 c# A5 `. j+ Q
7 }( O8 t- t' h* e$ ?2 a* }- Y 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 Q0 j, G2 @, I& D9 S ^$ O& q
! b% Y+ g4 B9 X8 {+ G& [5 F/ y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 U. l1 f7 d& C% l7 `. R
以大将才德。膺贤主专任。故但有吉而无咎也。陈旻昭曰。九二以一阳。而五阴皆为所用。不几为权臣乎。故曰在师中吉。以见在朝则不可也。佛法释者。有定之慧。遍用一切法门自治治他。故吉且无咎。而法王授记之矣。
5 n/ u! W. `# H! w8 a: }: e3 v# v: M
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3 \& \ E/ K6 U1 T
自古未有无主于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九二之吉。承六五之宠故也。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故三锡命于贤将。即所以怀万邦。佛法释者。承天行而为圣行梵行等。所谓一心中五行。故为法王所宠。而授记。以广化万邦也。
, K Y0 Z/ B' W3 ?* u: N$ }" i
六三。师或舆尸。凶。 : F. h2 `& D0 c5 N. i6 L
不中不正。才弱志刚。每战必败。不言可知。佛法释者。不知四悉因缘。而妄用对治。反致损伤自他慧命。
' T4 u- k: n7 j: I& T3 @* D. d+ A: N( `- L7 ^) q
象曰。师或舆尸。大无功也。
9 i% k" N: G+ G% O) f. ^1 Z7 p% y- U- b
六四。师左次。无咎。
\9 f, u, v, F0 t9 ~, S' J 虽柔弱而得正。不敢行险徼幸以自取败。故无咎也。佛法释者。此如宣律师不敢妄号大乘。 % R( |/ L, h0 G* L
0 y1 Z# |1 _1 P
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 u" q: c/ v5 G, \
; ^8 F' R! x" r) r6 }# a5 s N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 ?. d3 I* k7 N9 s3 b: x, o' q
柔中之主。当此用师之时。仗义执言以讨有罪。固无过也。但恐其多疑。而不专任九二之长子。故诫以弟子舆尸。虽正亦凶。佛法释者。田中有禽。妨害良禾。喻心有烦恼。妨害道芽也。利执言者。宜看经教以照了之也。然看经之法。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若能深求经中义理。随文入观。则如长子帅师。若但著文字。不依实义。则如弟子舆尸。虽贞亦凶。此如今时教家。 2 E. Y1 y& [+ O; E- t w( I* \
. T; ^! w& Z2 a
象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尸。使不当也。
: O, x, t& N! S( h* y. R/ B
% ~# H( \+ s3 E: m9 A U/ R1 p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4 R( A- O7 B" J k6 ^ y
方师之始。即以失律凶为诫矣。今师终定功。又诫小人勿用。夫小人必徼幸以取功者耳。苏氏云。圣人用师。其始不求苟胜。故其终可以正功。佛法释者。正当用对治时。或顺治。或逆治。于通起塞。即塞成通。事非一概。今对治功毕。入第一义悉檀。将欲开国承家。设大小两乘教法以化众生。止用善法。不用恶法。傥不简邪存正。简爱见而示三印一印。则佛法与外道几无辨矣。
1 d* g( |% `8 e: Y1 W1 _' }/ |0 k6 P4 Z! c; }" y" x0 m% I8 g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0 F9 M/ C7 G5 i4 S& `) F& A, O1 h" l8 A) W, N! a( d: X
(坤下 坎上) " p% |& _8 T Y( {. G2 M
& X9 ]% S/ x; [2 p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 [2 F1 A, U- @, Y/ G3 | 用师既毕。践天位而天下归之。名比。比未有不吉者也。然圣人用师之初心。但为救民于水火。非贪天下之富贵。今功成众服。原须细自筮审。果与元初心相合而永贞。乃无咎耳。夫如是。则万国归化。而不宁方来。彼负固不服者。但自取其凶矣。佛法释者。善用对破法门。则成佛作祖。九界归依。名比。又观心释者。既知对破通塞。要须道品调适。七科三十七品相属相连名比。仍须观所修行。要与不生不灭本性相应。名原筮元永贞无咎。所谓圆四念处。全修在性者也。一切正勤根力等。无不次第相从。名不宁方来。一切爱见烦恼不顺正法门者。则永被摧坏而凶矣。
$ k7 ^* E# _) W
* o# h- x8 U6 f C& C 彖曰。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后夫凶。其道穷也。 - t8 I5 l3 P' _# R
比则必吉。故非衍文。余皆可知。佛法释者。约人。则九界为下。顺从佛界为辅。约法。则行行为下。顺从慧行为辅。刚中。故能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上下应者。约人。则十界同禀道化。约法。则七科皆会圆慧也。其道穷者。约人。则魔外不顺佛化而堕落。约法。则爱见不顺正法而被简也。 $ m: G2 O V/ s' A8 D+ m- O+ F
' a# z' g2 t4 g8 ?; P! f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 u: K! D# }- r, m) P I 建万国亲诸侯。即所谓开国承家者也。佛法释者。地如境谛。水如观慧。地如寂光。水如三土差别。皆比之象也。约化他。则建三土刹网。令诸菩萨转相传化。约观心。则立阴界入等一切境以为发起观慧之地。观慧名诸侯也。此是道品调适。谓七科三十七品相比无间。 * E4 u# o; Q* q4 \
: T* }4 Y, V& ~& _& M9 _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他吉。
1 b9 }* F/ ?2 u. M 柔顺之民。率先归附。有孚而无咎矣。下贱之位。虽如缶器。而居阳位。有君子之德焉。故为有孚盈缶。将来必得征庸。有他吉也。约佛法者。初六如人道。六二如欲天。六三如魔天。六四如禅天。九五如佛为法王。上六如无想及非非想天。今人道易趣菩提。故有他吉。约观心者。初六如藏教法门。六二如通教法门。六三如爱见法门。六四如别教法门。九五如圆教真正法门。上六如拨无因果邪空法门。今藏教正因缘境。开之即是妙谛。故有他吉。 / e4 r$ O( f/ f3 F
7 N* |. n5 a5 q& F8 r; F 象曰。比之初六。有他吉也。 8 c; C- ` V' Z% N2 O& b
& s' ^) V1 I6 F) P5 [4 x7 }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