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6-25 11:2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圣人心系教育,教育的目的在哪里?目的在教我们恢复我们的明德,所以「明」明德那个「明」字是个动词,我们怎样把我们的明德再恢复它的光明,这就是教育的目的。以佛法来讲,这是属於自利,就是我们要成就德行,要成就学问;成就学问是明,成就德能就是德。这就是如何来恢复,恢复的道理都是断烦恼,烦恼不断你没有办法恢复,这是讲的自利。自利之后一定要利他,「亲民」是利他,你看大乘教里面佛常讲自度度他,明明德是自度,自度之后一定要度他,后面才「止於至善」。谁做到止於至善?孔子做到了,孟子做到了,都是做到止於至善。这是「大学」总的纲领。0 q8 K7 d4 z& r0 y8 K9 D. P
! Y% r9 c5 b ^) j. _1 S" V
纲领说出来之后,我们如何能够真正证得明德、亲民、止於至善?我们要怎样能证得,就是怎样能恢复?总纲里面确实非常之难得,也给我们提出了修德,前面是性德,所以性修不二,我们要从哪里下手,才能够恢复到我们的明德、亲民、止於至善?第一个「知止」。知止这里头的含义很深,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这一生当中,你要有个方向,要有个目标,这个方向、目标就是我们所止之处。这个每个人不一样,各行各业,但是这里头有个原则,无论从事哪种行业,一定要专、要精,这就是知止。你学东西不能学得太多,不能学得太杂,学得太多、太杂,就不能成就。像你在学校念书,你们学校科系很多,几十个科系你要统统都学,你学四百年都毕不了业。所以几十种科系你只能选择一种,这种选择,专攻,这叫知止。我就止於这一门,那你四年就可以毕业,你就可以拿到学位了。
( T2 U. m& U5 b* M' N! w/ \
' B8 {, n: W0 K 所以,知止之后你心是定的,就是说你有方向、你有目标,你心是定的,你心就不会乱。「定而后能静」,你才能静的下来,静而后你就心安,安了之后智慧就有了。有定、有静、有安,这个心就生智慧,不生烦恼,智慧开了之后就得到了。所以得,得什么?得明德、得亲民、得止於至善,你就能得到。我用表解方式画出来,诸位一看就很清楚,这个三纲就是中国古圣先贤教化众生唯一的一个纲领。$ ]: J& f# g+ z) A( ]' O
0 i* {8 Z+ K" n! ?$ o4 b, ?# { 纲领知道了,修德从什么地方下手?我们还是要问,像《楞严经》上阿难所问的最初方便。前面知止是方便,方便当中还有最初方便,这都是从原理原则上来说,那就是修德的果益。从哪里下手?从「格物」,无论是世法、佛法,格物,司马光说得很好,物是什么?物欲,欲望。世间人常讲「欲海难填」,你只要有欲望,你就不知道知止。格是格斗,就跟打仗一样,跟谁去打仗?要跟欲望,你要能把欲望克服住。欲望是什么东西?贪瞋痴慢、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我常讲这十六个字。3 j- z+ N- F! y1 s
4 r' ^- f( m# u' @ 贪瞋痴慢,这个严重的欲望障碍了我们的智慧,障碍了我们的才艺、福德。要知道智慧、才干、福报都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性德!而且众生跟佛是平等的,佛有多大智慧,我们每个人智慧跟佛无二无别;佛有多大的才能,有多大的福报,我们跟他亦没有差别。如果你要知道佛的福报多大,古人常讲,不读《华严》不知道佛的富贵,读了《华严经》你就知道佛的福报多大。像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不要说别的,人家铺马路是黄金,黄金为地,那是铺马路的。地是什么?地是宝石的,你看宝石上用黄金铺成路面,我们哪能比?我们这个世间,帝王家的宫殿,我们到北京皇宫里面看看。古人在文学作品里面形容的「雕栏玉砌」,我们到那里看,不是玉,是大理石,那是形容词;可是你在诸佛刹土里面,你看到是七宝庄严,那是真的,不是假的。0 q' G; L, v" V. [, E: B
* I/ Q& R3 k, e7 K8 D
我们知道在这个世间寿命不长,纵然活一百岁,那是刹那之间。我八十岁了,回到老家去看看,我十岁离开老家,离开七十年了。回去之后的感触就像昨天一样,人生苦短,一定要知道,要好好的把握这个短时间,怎样修成明德、亲民、止於至善。这是佛的境界。十法界里面,我们如何用短暂的时间提升到最高的境界?我们知止,晓得要止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把这个止是止在佛境界里头。既然我们要想成佛,那一定要遵守一切诸佛如来他们过去修行的方法,这个道路。3 V$ {: v- p) c$ Q) d6 x
9 f; l( G5 C7 T. z1 C0 t5 d 儒跟佛可以说都相同,佛法里面从哪里下手?破烦恼障,破所知障。你看四弘誓愿,四弘誓愿第一个教你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度众生先要度自己,就是明德、亲民。从哪里下手?第二个愿,「烦恼无尽誓愿断」,格物是断烦恼;再其次,「法门无量誓愿学」,是破所知障。这是我们障碍的两大类,烦恼障、所知障,先破烦恼,后破所知;致知破所知障,格物是破烦恼障,一定是先断烦恼,再破所知。这两种障碍去掉之后,你的意就诚,心就正了。所以,知止是前面两句,格物、致知,后面定、静、虑、得,那就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效果就出来了。8 v. A% M u" k1 s5 s, z6 `
/ Z) V, p! F, }. H" ~
我们今天讲真诚,真诚谈何容易?你烦恼没断,所知障没有破,你哪里来的真诚?要怎样破烦恼障?这是我们眼前急需要下手的,要懂得。在日常生活当中,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总称为历事炼心,你必须经历人、事、物,把你的烦恼习气磨平。我在四年前离开新加坡,移民到澳洲去,离开的时候我写了一幅对联,勉励我们的同学。我去了,跟著我的,过去华藏图书馆里面,有二十多位出家人跟著我一起。勉励大家,「处逆境」,环境不好,逆境,不顺心;「随恶缘」,我们遇到不少,造谣生事、毁谤,我们遭遇到;「无瞋恚」,我们接受别人的毁谤,接受外面的侮辱,甚至於谄害,没有一点点瞋恚心;「业障尽消」,这就是历事炼心,修行。
5 K# c; {. B; n4 Q( j7 D0 s! V* z/ C; t2 ]7 S3 _9 F
如果一般没有学佛的,遭遇这个,心一定很不平,一定有怨恨,一定想报复。好了,有怨恨,想报复,麻烦更大,这个怨可结下去了。结下去之后,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不可以做。我们常常想到,他毁谤我,大概我过去生中毁谤他,现在冤家遭遇的时候,果报就现前。所以我们晓得这是消业障最好的时候,一点怨恨都没有,学忍辱仙人。你们念《金刚经》上念过,你看忍辱仙人遭歌利王割截身体,一点怨恨都没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