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81|回复: 1

净公上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3 14: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J3 E7 g" E8 h2 S5 W3 N1 m  m# O9 c
6 b8 U. o0 |. P0 X0 Q1 e
% B: j# l- U' q% ~
净公上人主讲
( H+ b0 }" Y- c' F
4 N7 C1 W/ ?% b5 d, X) x3 M9 v刘承符居士记9 t, K/ P/ Y8 \% |, D5 m4 q0 R1 G
. P4 M$ d0 k) u& e8 X) w

8 _2 Q: R- D, i5 j2 Q9 R- N  `4 r' f
3 @* j2 Y0 B( U. S净公上人于一九九四年三月一日在加州哥波廷诺市(CUPERTINO)净宗学会讲心经,为期一周。承张德声居士惠赐录音带七卷,恭听之后,摘要笔记,汇成斯篇,供养读者。7 P6 g! |( s  ^: [9 S
) a! A5 E/ e: O( i: G+ n

$ [2 D$ \" v) l2 G. I$ ~: S3 Y6 y8 _/ A8 I3 c$ G! }
各位同学:" i2 c1 J' d# }1 C" T, j! c
/ q0 ^* g* Q. y2 R' d6 |
7 L" E" Z0 P7 X0 Y8 L

! e! A* }$ e# x" W7 C今天我们有这么好的机缘,在美国净宗学会与大家研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殊为庆幸。古大德常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世尊一代时教,说法四十九年,讲般若的时间最长,占了二十二年,般若经的份量也最重,可见佛法教学是以般若智慧为主。有些人误会认为修净土者往往疏忽了般若智慧,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在阿弥陀经中可以看出,世尊为宣扬这个法门,于诸大弟子中,特别拣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在菩萨众中特选大智文殊大士为对象。如非真有大智慧很难接受这个法门。因此智为能度,对净宗说非常恰当。
0 A  G$ V, T5 e
% Q. |! Z6 Z; C6 C
' Z5 W6 L; }, O* c% @, u) m. P: t% T: e
历代翻译心经共有十四种,常见的有七种,此次采取流通最广的玄奘大师译本。在中国各宗各派皆选心经列入朝暮课诵,可见在整个佛教中其所占的地位。兹以时间关系,虽不能详细解说,但一定会把精要之处提出来向大家作一个简报。
+ g. p' m, R0 k8 k" B* b# ^( s$ ]6 S3 d8 ~
. d+ W9 j6 P" c, O. ^; n" _2 C

' A4 i3 @3 M$ s& I经题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八个字,可分四个段落,1、般若,2、波罗蜜多,3、心,4、经。般若是梵语,古印度的言语,翻成中国话,意思是智慧。在翻经规则方面有五不翻:一为秘密,如咒语,皆音译。二为含多义,在中国找不到适当的词汇,如婆伽梵,此名相含多义。三为中国无,如阎浮提,树名,中国无此树。四为顺古,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五为尊重,如般若。通常说般若有三种,一为实相般若,真空之体,即真实的相状。第二为观照般若,乃实相之用。第三为文字般若,诠释言教,整个佛经皆属文字般若。般若的别名很多,如真性、实相、首楞严、中道、毕竟空等等。佛说出如此众多名字指一件事,目的是不让我们执著名相,叫我们体会真实的意趣。大智度论上有一首偈:‘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类,为之立名字。’此偈非常重要,说明佛为众生说经,建立许多名相术语的因由。通常般若翻作智慧,智是照见,知俗谛,慧是拣别,照真谛。换言之,智有照了的功能,慧有鉴别的作用。通达有为之事相为智,通达无为之空理为慧。总之,照了一切法不可得,通达一切法确实无有障碍,乃真智慧。+ U3 C) Z: ?$ m+ d6 S. o& a
% C6 h  ~) y) U) m, j; d
9 ~. e4 k% V, v& ]) v9 k
( q; l( R, V# R5 W' L8 U
波罗蜜多、波罗译为彼岸,蜜多译为到。合之即彼岸到,若依中国的文法应为到彼岸。其意义如中国人的成语‘到家了’很接近。如画画功夫纯热,说他的功夫到家了,也就是究竟圆满之义。般若波罗蜜多即‘究竟圆满之智慧’,与一般所说的聪明智慧有差别。梵文之到彼岸,古人注解中说,把生死比作此岸,把涅槃比作彼岸,有般若圆满的智慧才能离开生死,证得大涅槃的彼岸。佛在经论中常提到,凡夫修行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祇劫,其时间用劫算而非用年算。我们过去生中,无量劫来都曾经闻法修行,才能有今天的善根福德因缘,闻到世尊所说究竟圆满的大法。我们既有过去生中无量劫修行,何以还未成佛?应知佛说三大阿僧祇劫是由小乘初果须陀洹算起。过去生中虽有修行而未证初果,其修行时间都不能算,修到初果才算不退。从此再经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历一个阿僧祇劫,此时道力微,被烦恼伏,名远波罗蜜。由初地至七地,历第二个阿僧祇劫,道力增长,有能力伏烦恼,名近波罗蜜。由八地至十地历第三个阿僧祇劫,道力盛,禅定智慧能力增强,尽伏烦恼,名大波罗蜜。在四教中属于别教。6 K( h* }: X3 k( g3 ]
& N2 c2 n& B: A' R3 H1 Q

1 D3 K5 a+ X1 Z! Y! n( B# X
$ A6 ^3 ?8 K" F$ _1 Q+ Z心字是中文,自古以来解释心字之文甚多,但以心为六百卷大般若经之精要一语最为圆满。心经为大般若经之纲领,所以称为大般若之中心,亦比喻人的心脏,至为重要。最后经字是通题,佛所说的言教,经弟子们结集成文,皆称为经。古来大德解释经字,常用贯、摄、常、法四字。贯是贯穿所说之义理,换句话说,每一部佛经都是一篇有系统的文章,从头到尾一直贯穿下来,绝无杂乱,摄为摄持所化之众生,使读者百读不厌,如磁铁吸针一样。常是古今不易,法是远近同遵,确实超越时间与空间,即今人所说之真理。
+ |! H; n; Y1 O5 T  ?. I/ r( d2 [& h4 d9 c$ E4 E5 ^

5 `. O# ?2 e% ]' e* V5 [; H% |2 W6 N6 y4 h  ]/ A
本经是唐朝玄奘大师翻译的,大师是河南偃师人,姓陈名袆。十三岁在洛阳净土寺出家,贞观三年到印度求学,历一百二十八国。当时西域与印度均未统一,有许多小的国家。留学到中印摩竭陀国那烂陀寺,此项古迹到现在依然存在。他受业于戒贤论师及胜军居士,他的老师是一僧一俗。贞观十九年回国,三年去的,往返共十七年。大师世寿六十五岁,圆寂于唐麟德元年二月初五,公元六六四年。由印返国后翻经十九年,翻成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份量之多为译经师之冠,对中国有最大的贡献。所译经典均收入大藏经。这部心经是大师在贞观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在终南山翠微宫翻经院译的。过去南京金陵刻经处杨仁山老居士曾把大师所译经典刻版流通。该刻经院曾送我一全套,我把它收藏在达拉斯佛教会五0一楼上。; t; x' A6 }# K/ P1 @
! T0 Y' _) l+ y* x/ `2 c1 A* ~  E
7 F/ a7 l" u5 m

! c& i, h) L! P% z$ F& a0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5 @/ D# N+ I# C+ c! S

5 G. O; v+ G% B
7 P7 l5 k( G0 ?5 L# v1 }
3 @; S/ t( l5 P+ s‘观自在’即观世音菩萨,中文译此菩萨名字有两种,翻‘自在’是表智慧,菩萨有究竟圆满的智慧,于法自在。翻为‘观世音’表菩萨大慈大悲,循声救苦,此二名各有取义,表明菩萨自行化他。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是修行,历事练心。凡夫心不清净不平等,菩萨是觉悟的人,在一切顺逆境中修清净心平等心,以究竟圆满的智慧,行甚深境界的般若。深对浅而说,在经教中有浅深二种:第一类人空般若,破除我执,但见于空,不见不空,此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三乘所修的,谓之共般若,贤首家称为大乘始教。第二类法空般若,不但人我空,法我亦空。更进一步,破了法执,不但见空,又见不空,此与前面三乘人所见所悟的不同,称为不共般若,亦即圆教初住以上菩萨所证的,教下谓之实教菩萨,包括大乘的终教、顿教、圆教。观自在菩萨所证的即深般若波罗蜜。
+ z( a/ h' I" r4 f9 L, b) [* }: [+ _
. u' q  C$ @1 q7 K3 V: ^ : q& P/ a" x' `! U+ r0 C; p, a4 ^& _

9 f* N& g. D4 K6 L: R4 E; [* d照见是功夫,智慧的运用,修行的枢纽。为三智用,此三智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4: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亦即智慧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们的见解与看法就属于智慧。第一种空观深者,能断见思惑,显一切智,见真谛,真谛即哲学家所说的本体。第二种假观深者,能断尘沙惑,显道种智,见俗谛,就是对法界自然现象完全通达明白。第三种是中观深者,能破无明,显一切种智,见中谛。一切智与道种智是一不是二,前面两种的观照均偏在一边,未达到圆融。等到观照功夫深了,知道一切性相理事是一不是二,对宇宙人生之真相完全明白,无丝毫疑惑,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见到中谛。; G( m, N- O* X: H, ~

4 y' v3 M3 B5 G 4 E/ R+ R2 G( F; e4 l6 [
& O) z# _$ k# ~9 X8 |" \' t' ?( d
五蕴即万有,分为色、心二法。色法即物质,一切物质皆以色为代表。心理精神方面的以心为代表,心分为四类,受、想、行、识。受是前五识,想是第六意识,行是第七末那识,识是第八阿赖耶识。
1 v  Z8 i8 ^( _# M: x: V& a/ j0 G5 l( G* r
( d# x( o4 V3 _4 D8 }  M1 Z+ W# j
2 V- _0 x2 o- x. R7 b
色法是物质,物质是众微聚,聚是因缘生法。缘聚则生,缘散则灭。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说明五蕴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讲众微是比喻,说明所有物质皆是由众多微细分子聚合的。现在科学仪器进步,可以用显微镜看到原子电子以及基本粒子。金刚经讲所有物质皆为一合相,由分子组合成为一切物质,佛的五眼圆明比我们用显微镜观察还要来得准确。% N+ F9 \6 R; @" q" p) o4 _6 M
5 Y. x1 ]- w: u- y3 m; v

2 @# ^5 Q% p- I& ?5 b
, Y+ v/ f2 m( {$ R+ m" T  O佛说基本物质有四种特性,谓之四大,即地、水、火、风。地大代表物体,它虽然小到肉眼看不到,而确有其物体之存在。火大代表温度,水大代表湿度。科学家有另外一个说法,说它带阳电称为火大,带阴电称为水大。它是动的称为风大,四大是代表基本物质的四种特性。# H; P7 E, d' {: N) a+ Y) o
3 [/ G9 ~, O/ k7 ?/ V
) ]1 |4 _6 l* X# E! N6 Z7 R! f4 Y
+ u* e, n& N9 y( X
本经最重要的修行宗旨即是经文第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中色蕴包括一切物质现象,精神方面有受想行识。五蕴皆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皆无自体,乃真实相,真实相是空相。空的意义有四种:(一)空无义、因缘所生,皆无自性,自体不实,毕竟皆空,此义易懂。(二)虚空义、无粗相而有微妙色,有名无实,一切法均如此。(三)心空义(四)法空义。心空是一丝毫染著皆无,经论中说: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才能观察到诸法真相。因一切法,相有体空,一切法了不可得,空为诸法之实相。金刚经所说,如梦幻泡影,形容至于恰当。把一切事实真相看清楚,一切苦难就消失了。因一切苦难皆由迷惑颠倒妄想执著而来,妄想执著带给我们无量无边苦难。事实真相明白,妄想消除,执著永断,一切苦难就远离了,此之谓度一切苦厄。
6 R3 A" Z9 R" [4 [% j2 q) ~- _" m
* q8 A8 F6 e  q2 ~3 \5 h0 H4 a7 w+ W $ s: A5 ?& h  |* [) @( R5 T/ t* Q

. \4 L5 Y" ^; |, p谛观身心,但见五蕴。谛是仔细的意思,观是用智慧去观察。身是色蕴,心是受想行识,在五蕴中求人我相了不可得,无量劫来虚妄的我执即可破掉。一切烦恼皆由我执而起,我执空,烦恼即断,烦恼断,求六道轮回也不可得。小乘四果罗汉,断见思烦恼即超出轮回,分段生死就没了。再观察五蕴,蕴从缘生,亦无自体,缘生无性,求五蕴相也不可得,法执也尽了。法执产生于所知障。障碍了菩提涅槃,所知障尽了,菩提涅槃自然现前,变易生死也没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义就是这几句话,可谓一语道破。为什么一般人对于这种意思难以领会,因为无量劫来,妄想执著太坚固了,必须劳世尊以二十二年时间说出此事实真相,我们才能接受。上来所说是般若修学的宗旨,下面要详细说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真相,便于我们观察。  ^% ~+ w8 o  z6 w2 l' \
' ^  f" y3 a: N- e" w

; J6 J) g& ?) d$ x& X6 v* x3 N
8 G* O8 e$ l* o! @. N- Q/ P" G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h( c1 M8 v& Z: E! h; G  N* w

. V9 a$ F. g- v  _1 C
3 n0 O+ F7 F; f: Y. k6 L; r此段经文说明五蕴皆空的道理,空不当作无讲,如果空是什么都没有,就不难懂,不需要世尊用二十二年时间来解释。难的是不离色相以了解空义,也不是色相消失说它是空,而是讲空有同时,空与有是一桩事。世人的观念空与有是对立的,有不是空,空不是有。如说有就是空,空就是有,很难使人了解。般若讲空,是即色之空,谓之真空,即空之色,称为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因为色是四大组合的现象,空是般若真空之理,法空是中道第一义空,绝不是偏空。本经五蕴皆空是主题,下面色不异空四句是注解。一切诸法,世出世法,皆为一合相,皆是幻有,皆无自性。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佛)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四句合起来看,即心经的四句话。佛所讲的色、空、名、中道,皆说一桩事,我们不能领会,我们把这四项看作四件事情,不知佛说的是一桩事。色法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细说之,把色换成受想行识就行了,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其余依此类推。
8 Q) H6 ?# `; O: k& K" T9 v* F, V( z" V! @! A+ L$ r0 ?

) `) Z% H) X7 a' c5 X* m1 i7 V6 J; F8 C( a4 e7 \9 f% k- L
第一句色不异空,空是真如、是自性、是本体,色是一切现象。现象是依真如本体变现出来的,体既不可得,相当然亦不可得,是从假入空,照了实性。第二句相反,空不异色,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现象均是由真如本体变现出来的,是从空出假,照了因缘。下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两句是空假相即,说明它是一不是二。一法如是,法法如是,无一法例外。佛在华严经说: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又说:一毛孔中转大法轮。如色空不相即,性相不相即,如何可能有此奇妙现象。知此事实后,佛在经中所说种种不思议境界均可以接受。: V3 {  X4 Y* ]& A5 ?5 G/ J" ^- a
7 D; F0 B1 j9 M0 B, q: Z7 f

: K% ^* [( L; r1 R* T* p
  c! m% Z1 E5 ^6 j6 C: a般若经所说五蕴皆空的总纲领与念佛求生净土有重要关系。从前我在台中莲社求学时,李老师对我说:念佛人多,往生者少。莲社有二十多万人,真正念佛往生者不过三五人而已。他说的非常保守。据我所知,台中念佛往生的人相当可观,如果说每万人中有三五人乃接近事实。但是这个比例仍然很小。何以念佛人多而往生者少?其关键就是看不破放不下。般若经能帮助我们看破放下,故对经典不得不重视。我们的身心都不是真的,身体有老病死,刹那变化,均属假有。心理方面,受想行识,念头刹那生灭,我们都能体会到。保持念头不失叫‘三昧’,又叫‘作定’。定功不过是一个念头的相续相而已,定的境界有得必有失。世间四禅八定,非想非非想天能持久到八万大劫,定功不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4-5 03:36 , Processed in 0.08476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