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b N, y$ w& Y; `" z0 W$ f$ Q, ?# z1 c
法句經卷上
& t9 d8 D6 b& U I/ m& ~: j$ C 尊者法救撰. l4 X6 n* @, y; h" I% ?2 b% `
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譯
$ S' w3 F3 A7 f* y' T5 z' t(一)無常品第一<(二)二十有一章>% l: ~+ t: Q- W) R3 K
(三)無常品者.寤欲昏亂榮命難保惟道是真。
# _# t( f; _8 | d/ V7 W R8 Z/ t睡眠解寤 宜歡喜思 聽我所說 操集佛言。
) O3 W: ^7 J8 Y; W D! ^, I9 ]# _2 n所行非常 謂興衰法 夫生輒死 此滅爲樂.
, s% p8 _( Q; I6 T# ^譬如陶家 埏埴作器 一切要壞 人命亦然。
5 I/ _9 h! K# H7 [% ~如河駛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還。' T- Z2 j- s) V
(四)譬人操杖 行牧食牛 老死猶然 亦養命去.
V3 W, w, ?, u& j- O( l: ?千百非一 族姓男女 貯聚財產 無不衰喪.) |& O5 N$ I7 |2 k% n" y2 P
生者日夜 命自攻削 夀之消盡 (五)如[榮-木+巾][雨/井]水。
) J9 O! M6 P! B3 l& x2 Y注:
; q4 Q* j3 K) E+ h& j- s(一) 晉本秦本品名次第同.宋本有爲品第一.此品至言語品.巴本皆缺.
2 k/ K7 Z. F J" o/ W; a(二) 原刻此註列於次行.與序文合作一段.今依麗刻改正.以下各品均同.
. v( c- J ]6 l(三) 各本皆無此序.疑是譯人所加.以下各品均同.
1 K3 z# Z/ X0 i9 K6 l3 x! b/ ]. z(四) 巴本第一三五頌.入刀杖品." I6 }5 W0 s0 l- v. N
(五) 原作[榮-木+水]穽今依麗刻及可洪音義二十二改., s5 e6 K, W( K; v9 Q
j4 l% _6 X5 Z4 W. N
4 K1 D% |7 G9 b1 q! n1 m$ _
常者皆盡 高者亦墮 合會有離 生者有死。
) `' L; m8 f, ^1 l J+ J$ ?7 A(一)衆生相尅 以喪其命 隨行所墮 自受殃福。
7 N2 R/ {" j+ C+ d: r! \ v老見苦痛 死則意去 樂家縛獄 貪世不斷。+ g, W+ U0 b! ~
咄嗟老至 色變作耄 少時如意 老見蹈藉.
, e, v9 S: K. ?雖夀百歲 亦死過去 爲老所壓 病條至際.
) u# V, ~. y1 V2 g0 G6 L是日已過 命則隨減 如少水魚 斯有何樂。" k+ S2 ^1 N; }5 U8 f
(二)老則色衰 所病自壞 形敗腐朽 命終(三)自然.
: V) F* X j, ^' o$ X( W" ^0 r是身何用 恆漏臭處 爲病所困 有老死患.( w- W u0 y5 W+ d0 U4 n3 g
嗜欲自恣 非法是增 不見聞變 夀命無常. 7 @: |1 I/ x/ h
(四)非有子恃 亦非父兄 爲死所迫 無親可怙。
& X5 F0 w. D+ M: q6 X% J$ L, l晝夜慢惰 老不止婬 有財不施 不受佛言4 F w, k5 H: E* |7 a
有此四蔽 爲自侵欺。 ` Z' A3 s, w" O q
注:+ ?, [- i# {& B/ f0 f
(一) 秦本此頌連上頌爲一章.& ^: G6 [# l% k; }( u [" }% ^
(二) 巴本第一四八頌.入老耄品.
2 w* J6 ^4 ^* Z' T2 ^(三) 晉本作其.# M0 D( B, ^- u- r; W
(四) 巴本第二八八頌.入道品." m4 j" A: U; E" e! m
5 H( P7 |" M( b! P
" b+ \! o; a& M(一)非空非海中 非人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 脫之不受死.
, d- z! O- E4 S Q! f是務是吾作 當作令致是 人爲此躁擾 履踐老死憂.2 G o3 f9 p8 q+ `7 d2 o5 u# c
(二)知此能自淨 如是見生盡 比丘厭魔兵 從生死得度。8 C& ^7 V) S2 }4 R* i3 J1 {
(三)教學品第二<二十有九章>& s0 P1 z. h/ V) H& H% C/ `9 t, [$ y/ g
教學品者.導以所行.釋己愚暗.得見道明。 B u A6 o7 Q" g a8 G
咄起何爲寐 螉螺蜯蠹類 隱蔽以不淨 迷惑計爲身.
; F: C9 S" w- @2 n4 t焉有被斫瘡 心而嬰疾痛 遘于衆厄難 而反爲用眠.5 v5 j q/ X5 P& Z n
(四)思而不放逸 爲仁學仁迹 從是無有憂 常念自滅意.
$ {2 K# \& u6 f$ K, \6 n' S: g+ q正見學務增 是爲世間明 所生福千倍 終不墮惡道。4 \* ]. B$ t6 L/ b, m3 u/ {6 X6 l
莫學小道 以信邪見 莫習放蕩 令增欲意。 6 X' V; I7 b; W" X9 O; X3 W! Z/ U
善修法行 學誦莫犯 行道無憂 世世常安. 4 i/ h1 P6 F; e
敏學攝身 常慎思言 是到不死 行滅得安。4 Q4 \- c" N }+ n, C
注:" b) [" U' r" B; c/ [8 Q9 ?, v7 N
(一) 巴本第一二八頌.入惡行品.0 z0 F# j# b f: z
(二) 秦本首二句云.是故習禪定.生盡無熱惱.
; Z- I5 q7 t. B5 g0 [(三) 晉本品第同.又別開護戒品.仍次第二.餘本缺.
8 @+ r0 J5 i# y0 N(四) 秦本此章入放逸品.3 c$ D3 l9 c, V" ?2 f1 O5 [# Z( e
& I+ j; e/ P5 V. Z# I P ) S9 n% A; E; O0 [, I$ b# \! o
非務勿學 是發宜行 已知可念 則漏得滅。 & P# ?( N E* G1 b% u6 A
見法利身 夫到善方 知利建行 是謂賢明。" d% }/ B) ?/ Q' n6 e# L- y
起覺義者 學滅以固 着滅自恣 損而不興。
7 b1 V$ ?5 p$ n2 ]% k/ E是向以強 是學得中 從是解義 宜憶念行。
; ^5 L7 M# Q" f(一)學先斷母 率君二臣 廢諸營從 是上道人。
8 P9 ~5 o( @/ O2 C(二)學無朋類 不得善友 寧獨守善 不與愚偕.
# e/ d/ |* k% }9 m: A- u3 I- p樂戒學行 奚用伴爲 獨善無憂 如空野象。
D/ }+ I% n2 k戒聞俱善 二者孰賢 方戒稱聞 宜諦學行。
5 r3 l7 O0 `3 M( Q0 m學先護戒 關閉必固 施而無受 力行勿臥。2 J+ f% b! _6 l& ~: h R& o# Z& ^
若人夀百歲 邪學志不善 不如生一(三)日 精進受正法。" W( S4 D( i1 G" Q) B5 B
若人夀百歲 奉火修異術 不如須臾敬 事戒者福勝。
/ F5 [; v4 T) c# f8 I+ `. j能行說之可 不能勿空語 虚僞無誠信 智者所屏棄。
0 p# M1 A1 @& Y0 M. O) b7 x1 ]9 a% T' Q注:
+ d, F9 S. z8 d6 _+ S(一) 南本第二九五頌.入廣衍品.又秦本梵志品有此一章.文云.先去其母.王及二臣.盡勝境界.是謂梵志. y" ?4 Z9 x0 U* ~
(二) 秦本次二章入忿怒品.0 i/ n. [3 g1 `3 t: v+ s) p
(三) 原刻作月今依麗刻改.* v1 J# I% o% @) K5 b2 q+ w- I/ Y
) ]7 @- T8 ~9 B9 m: q3 }
; F- B, {# `/ f4 S# h( d(一)學當先求解 觀察別是非 受諦(二)應誨彼 慧然不復惑。9 V: j" L" u# q* M) W. r" Q
被髮學邪道 草衣內貪濁 [目*((业-一)/冡)][目*((业-一)/冡)]不識真 如聾聽五音。0 B: x0 b, X6 S# R! v) ?
覺能捨三惡 以藥消衆毒 健夫度生死 如蛇脫故皮。
' [5 l3 o4 V1 J- ^& ~(三)學而多聞 持戒不失 (四)兩世見譽 所願者得.
4 u# t4 @2 ]8 c/ t/ ~# j3 X0 n7 g9 c學而寡聞 持戒不完 兩世受痛 喪其本願.
" W/ t! J. J2 c2 {. p夫學有二 常親多聞 安諦解義 雖困不邪。5 S! \% z7 D( e" F8 ]. i- k
稊稗害禾 多欲妨學 耘除衆惡 成收必多。 - t4 \2 J7 V$ I
慮而後言 辭不強梁 法說義說 言而莫違。! x7 K* U4 V- o# r& X. P
善學無犯 畏法曉[誋-己+巳] 見微知著 誡無後患。 t" u+ @1 P9 t1 D- L
遠捨罪福 務成梵行 終身自攝 是名善學。
. c( b- a( E0 j; _' u3 L' s(五)多聞品第三<十有九章>7 u7 I6 T! s& Y+ R
多聞品者.亦勸(六)聞學.積聞成聖.自致正覺。
0 x9 r; K& f1 c- r6 s. F" k0 L( j注:, U& J2 ^& M( t7 Z, t9 R9 z: r
(一) 巴本第一五八頌.入愛身品.) H5 U/ M( H. B2 u% I' f& C
(二) 原刻作能.今依麗刻及巴本改.
$ _" F+ g/ W- u$ n& L. f1 g. x/ A4 l(三) 秦本此下別開護戒品.秦本次二章入聞品.2 {/ b3 |3 ^+ F' f8 S" T. u
(四) 原刻作滿.今依麗刻及秦本改.次頌同.# v, E9 x; v! }: y6 D- g9 d$ v, I
(五) 晉本品第同.秦本聞品第二十三.宋本多聞品第二十二.: J' [! w" F; _. a5 W. h- H
(六) 原刻作文.今依麗刻改.
5 b9 @7 K# z8 x7 t# f1 o
+ n" F; P( J1 O# o' t/ i/ j1 p$ y9 x) \* G9 S2 O
多聞能持固 奉法而垣牆 精進難(一)踰毁 從是戒慧成.
$ i& D# u. V: s6 \. x多聞令志明 已明智慧增 智則博解義 見義行法安.+ U2 O8 ~ s7 P. M' U- R
多聞能除憂 能以定爲歡 善說甘露法 自致得泥洹.
4 l1 _( c% c- c; p7 ~1 U ]9 ]聞爲知法律 解疑亦見正 從聞捨非法 行到不死處。; m9 Y, z5 q* F' x
爲能師(二)現道 解疑令學明 亦興清淨本 能奉持法藏。
3 V4 t$ f0 B) H" }8 U$ T/ S3 l. B能攝爲解義 解則義不穿 受法猗法者 從是疾得安。- X. j9 Q# A. B' O
(三)若多少有聞 自大以憍人 是如盲執燭 照彼不自明。
* z* Q. |- m/ H( |+ J3 {(四)夫求爵位財 尊貴昇天福 辯決世間悍 斯聞爲第一。. M5 R9 ^$ A) @7 @ k a e' v
帝王聘禮聞 天上天亦然 聞爲第一藏 最富膐力強。/ q, ~' K; V$ W& C7 a' v+ ]
智者爲聞屈 好道者亦樂 王者盡心事 雖釋梵亦然。! F4 j. K0 l" Q' _0 K
仙人尚敬聞 況貴巨富人 是以慧爲貴 可禮無過是。
$ o" U; G& A$ t$ h" c事日爲明故 事父爲恩故 事君以力故 聞故事道人.
6 S3 q* y+ z% |7 t* n' K& o% n注:
* m$ m# U6 {% Z) w7 M(一) 原刻作喻.今依麗刻及晉本改.
7 P- n- l& B9 R+ W1 H, Y7 g(二) 原刻作思.今依麗刻改.晉本作見.義通.8 }6 \" ?: F, Y; p
(三) 晉本此章在後欲知智在說下.# {0 U3 F' R" {9 x" O! x( X0 ]3 U
(四) 巴本第一七八頌.入世間品.9 U$ Y/ H. H/ K4 f) L& d
% z0 U3 G( Q. c. ^5 y$ @
. }4 R( q. L4 B0 M) Y人爲命事醫 欲勝依豪強 法在智慧處 福行世世明." F& u# k4 U6 F& Y6 h. _
察友在爲謀 別伴在急時 觀妻在房樂 欲知智在說.( C6 C' K3 c5 z
聞能今世利 妻子昆弟友 亦致後世福 積聞成聖智.1 x* Y ?( a- b* K# U# e' B: W1 i
是能散憂恚 亦除不祥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