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摘自《学佛社区网文章集锦》" A" A; ]3 `$ q1 J: A5 z% ]# o
2 c# _1 l, _% N; G5 E+ z8 j& M
[护生放生]痛批《舌尖上的中国》 一个被味觉奴役致死的民族: q7 f) R7 O6 o6 B3 ]* A7 Z
+ L4 p7 G5 ]& u, J; H" U3 d
, d0 D/ U# O3 g) g9 b0 U* y6 ]9 U! p) A
, C3 Y& a2 p7 B8 c时间:2013-5-7 7:59:30 作者:李麦逊 来源:学佛社区网7943 查看:2863 评论:0
% _, |& c# E- o2 ]! m
2 N- g1 y4 p& H$ ~. f
& |$ ]' ^/ U1 J8 A3 g- h1 J2 h编者按:就在这个老鼠肉冒充羊肉、为了口腹之欲而将非典和禽流感轮番请进肚腹、奶粉成为毒粉的当今中国,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大热至今,据悉第二部正在紧锣密鼓的拍摄,旅居海外的作家李麦逊先生以犀利的眼光和锋锐的见解,向我们揭示了这部纪录片虚华表象之下的浅薄本质。作者经由嚣张又幽微的笔调,对母文化中的新老病灶一并进行了梳理和探究,揭去了口腔文化的画皮,一个吃货民族的前世今生暴露无遗,那么该如何走出浅薄庸俗的口唇人格迈向新生。又该如何从饮食文化的感官陶醉中清醒过来,作者的论证及结论都颇具警示意味。本文为李麦逊先生针对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所写的修订本新书《舌尖下的中国》自序,小标题为编者所加,略有删节。(凤凰网华人佛教·素食)
5 P+ A# R; j! Y' S3 P当一个民族变成“吃货——我看《舌尖上的中国》兼本书自序
! y: X3 A/ S/ R$ Q& p0 C. }作者:李麦逊% r) c( d# k7 p. k4 T6 [
一部怪异偏颇的视觉拼盘 ; C5 B- X4 r4 M, R: K; d( s' ]
去年夏天,北京几位学者朋友、素食者(清华蒋劲松、中国政法黎安等)和我联系,说CCTV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得一塌糊涂,搅得广大吃货们夜不能寐哈喇子泛滥,并引发一系列后续现象。他们敦促我发文评论,也有出版界朋友催我修订书稿再版。我这才意识到自己居然是第一个出书系统性讨伐国粹食文化的不肖逆徒。因“非典”促成的这本书已出了四个版本,一晃快十年,我出国也快六年了,对这一国粹的态度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更为激烈。
8 P M" F, @: X- q其实,十年前首版时的参考书名居然和这部纪录片一字之差:《舌苔上的中国》和《舌苔下的中国》。我不否认搭顺风车,权当唱对台戏,添个景加道料,赚声吆喝。' M. `8 l- @; {1 v/ N0 x+ J L) K9 c
为了修订本书,特地去了CCTV上的《舌尖上的中国》官网。整两天,除细看全片,连研讨会、拍摄花絮、创作人员及专家学者访谈都基本看了,当然,更能体现民意的海量的网络唾沫更不容错过。
1 y5 \9 c. |' F' y0 ~% w% M和大多数“大尾巴狼”的看法不同,我只看了两集,就判断这绝对不是纪录片,而是一部藏得很深的宣传片——是一部预埋动机、先伏立场、片面选材、以最先进拍摄器材最摩登艺术技巧不惜用钱砸出来的唯美主义色彩视觉盛宴,尽管也是一部由iPhone, iPad的眩美外貌和286、奔2乃至算盘处理器拼装起来的怪诞产品,高明仍不超“装裱匠”水平。叫什么都行(宣传片、广告片、故事片、报告文学片、穿越片、悬疑片……),就是不能叫纪录片。+ i9 ~# s6 Z) \* m- S7 z, ^
如果无法说服你,还是听听创作人员的“自供状”吧。面对片子播出后的盛况,惊喜之余的总导演、老“吃货”陈晓卿却表示:“好多人理解的,跟我们原来想表达的,不是很吻合。”在他看来,《舌尖上的中国》远不止一部“吃货圣经”,也不仅限于“吃货狂欢”。他说,做纪录片,文化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光讲吃,不就跟美食栏目一样了?这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希望观众能从对美食的热爱品读到对生活的热爱,看到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玄外之音,你懂的。0 [8 n$ R# d3 \) `( a5 \& I! Z
陈大导及团队,不是你动机不纯,也不是你的经没念好,实在是“吃货”们悟性太差。尽管你挠准了痒处,却只找准了一个浅层G点。对吃货,你永远不要寄望过高,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早已被中国独特隐秘而凶猛的食文化钳制于舌尖之内,肠肥了,脑子岂能不满?食欲终究只是一种浅层生理反应,看看漫漫西行路上,天蓬元帅是如何屡屡重蹈覆辙的吧。编导们企图让吃货们从对口腹之欲的膜拜提升到对幸福生活的感恩和现状的戴德,其难度不亚于让八戒同志领会科学发展观,让韩二理解什么是民主、自由、人权,不是成心为难人么?纯属表错了情,会错了意。
. {& G- n1 J' @该片另一位主创人员称,只想找到社会中最温暖的东西,自己没有刻意表现黑暗,那也是局部的东西,包括食品安全,“平静中性地表达,传递的是美好,就已经站在正义这一边了。”3 j: E% X+ }0 L4 k" i
不愧是CCTV的,说话总是高屋建瓴到不着调。这句话我反复读了二十次,没领会其中奥妙。我实在弄不懂其中的语法和逻辑关系。依我糟糕的学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偏心同样可以是正义的,只要心里向善。& m! @6 W9 i9 G6 B/ v# `" B- u2 R
果然,这世界上有两套逻辑,一种叫“普世逻辑”,一种叫“中国逻辑”。即使中国逻辑,也可以按动机区分为“善意逻辑”和“恶意逻辑”。# d" B0 Q& w5 Q, `# z
揭去虚幻的画皮 口唇的浅薄追求催生道德毒瘤
% [! J& \1 a% |* Y, N根据“善意逻辑”,“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个梦幻般的童话世界:4 o; ]2 B' _" O0 c( O" H
天蓝水碧田园牧歌、炊烟袅袅鸡犬相闻,是食物劳动者淳朴的面孔、健康的古铜色肌肤、惊心动魄的劳动场面、对味觉的膜拜和对自然的敬畏,是其乐融融的亲友餐聚,是母亲亲手做的菜肴和远方游子的乡愁,是大厨们叹为观止的精湛技艺,是餐桌上美轮美奂的美味佳肴,是食品小贩们勤勉的身影和餐馆酒楼的宾至如归……' E* z6 q( T! L# M N; l
依“恶意逻辑”,“舌尖下的中国”是这样一个悲摧世界:
5 S" d6 ^8 U9 U l$ q5 N% \
, v7 [2 M* Z5 P" R2 L/ @标签:舌尖上的中国 - S9 }; Y3 a A
(2)
8 {7 P a, U2 W0 S6 K. U' l1 r时间:2013-5-7 7:59:30 作者:李麦逊 来源:学佛社区网7943 查看:2863 评论:0
d0 U' b' s' }7 o. p$ S0 e, u: m& ^& P
+ Y6 R8 {3 I- O/ |9 Q" j( N天空灰暗,每年直接死于大气污染者达数十万(空气污染已是北京头号健康杀手),可吸入物MP2.5值标准竟引起外交龃龉;即使按中国标准,全国水系70%以上已不宜饮用(无一城市自来水可直接饮用),不宜养殖,部分甚至不宜浇灌,各种健康疾病越来越严重,癌症村成片增加;土壤退化毒化沙化盐碱化且不断减少,卫星图片里,除了因热带季风带形成的几大沙漠,惟中国版图狰狞如疥疮,异常扎眼;内蒙古的沙漠已追到北京城北不足百公里,十年前我曾探访,触目惊心;各类野生动物珍禽异兽无一能逃脱中国吃货的铁嘴钢牙,而且养殖、运输、烹饪和进食各个环节异常血腥残忍;近海渔业枯竭外海作业屡屡酿成人命和外交冲突,连远在数千公里地图上难觅踪影的蕞尔岛国帕劳也不能幸免……生态濒临于崩溃边缘,中国早已成为世界最大粮食进口国。说中国食文化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中国可持续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