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2 ]: z0 \* x) |/ ^. C0 p Z) [ I( R# g5 P# d( F
, {# A" A" A9 R5 w/ [
) U! f4 n, z5 z \ Z5 t净公上人主讲5 }2 ^: h' w8 u7 [9 [: O5 _6 V; O; O
% |2 P2 ~6 s- |, U3 ^1 @/ m
刘承符居士记
o Z+ g( X5 Q3 X
% f: d9 R0 E$ k* ?2 n( j# r: f& @ . R8 \! o1 q2 G6 l5 A) E
% B6 ~8 B. h2 q6 n$ E; k- F净公上人于一九九四年三月一日在加州哥波廷诺市(CUPERTINO)净宗学会讲心经,为期一周。承张德声居士惠赐录音带七卷,恭听之后,摘要笔记,汇成斯篇,供养读者。: ~+ m) f7 H# B0 E8 R
. m# u$ `& n _ - J. m! ?' Y! u9 W0 D% T+ r
; ~2 J1 ] `6 s; I: T3 R1 n# b" ]
各位同学:9 E2 P2 j, W+ {0 @ f& J
( h2 \8 b/ _& y, Z! G% T5 }' O; G4 d9 m
6 }( k0 ^- g8 q8 S$ O- _
( H8 a' n2 L T4 |3 G2 u+ Q) n/ a/ u! n6 L今天我们有这么好的机缘,在美国净宗学会与大家研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殊为庆幸。古大德常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世尊一代时教,说法四十九年,讲般若的时间最长,占了二十二年,般若经的份量也最重,可见佛法教学是以般若智慧为主。有些人误会认为修净土者往往疏忽了般若智慧,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在阿弥陀经中可以看出,世尊为宣扬这个法门,于诸大弟子中,特别拣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在菩萨众中特选大智文殊大士为对象。如非真有大智慧很难接受这个法门。因此智为能度,对净宗说非常恰当。% z/ i$ y" V- S
, `* w! F/ S6 L2 i( F ( P- I, k3 W& {/ \4 z9 K! J' N4 H
) ?$ y0 S( K0 n' r+ I) x历代翻译心经共有十四种,常见的有七种,此次采取流通最广的玄奘大师译本。在中国各宗各派皆选心经列入朝暮课诵,可见在整个佛教中其所占的地位。兹以时间关系,虽不能详细解说,但一定会把精要之处提出来向大家作一个简报。3 u& H3 R6 Q2 o8 i/ { p
% x, G. m4 `# z 1 G0 {3 c( X- t, a1 A3 ^% J& m
" e( W' P6 b a$ ?
经题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八个字,可分四个段落,1、般若,2、波罗蜜多,3、心,4、经。般若是梵语,古印度的言语,翻成中国话,意思是智慧。在翻经规则方面有五不翻:一为秘密,如咒语,皆音译。二为含多义,在中国找不到适当的词汇,如婆伽梵,此名相含多义。三为中国无,如阎浮提,树名,中国无此树。四为顺古,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五为尊重,如般若。通常说般若有三种,一为实相般若,真空之体,即真实的相状。第二为观照般若,乃实相之用。第三为文字般若,诠释言教,整个佛经皆属文字般若。般若的别名很多,如真性、实相、首楞严、中道、毕竟空等等。佛说出如此众多名字指一件事,目的是不让我们执著名相,叫我们体会真实的意趣。大智度论上有一首偈:‘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类,为之立名字。’此偈非常重要,说明佛为众生说经,建立许多名相术语的因由。通常般若翻作智慧,智是照见,知俗谛,慧是拣别,照真谛。换言之,智有照了的功能,慧有鉴别的作用。通达有为之事相为智,通达无为之空理为慧。总之,照了一切法不可得,通达一切法确实无有障碍,乃真智慧。/ Y, `2 l5 d- d" r
* b8 `; J$ J1 [5 a9 b- F" m8 |" d
- Z( F, o% N; J6 o' {7 Y1 {- x8 l* S% {, ^' B/ J3 {+ ?9 s- w5 T
波罗蜜多、波罗译为彼岸,蜜多译为到。合之即彼岸到,若依中国的文法应为到彼岸。其意义如中国人的成语‘到家了’很接近。如画画功夫纯热,说他的功夫到家了,也就是究竟圆满之义。般若波罗蜜多即‘究竟圆满之智慧’,与一般所说的聪明智慧有差别。梵文之到彼岸,古人注解中说,把生死比作此岸,把涅槃比作彼岸,有般若圆满的智慧才能离开生死,证得大涅槃的彼岸。佛在经论中常提到,凡夫修行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祇劫,其时间用劫算而非用年算。我们过去生中,无量劫来都曾经闻法修行,才能有今天的善根福德因缘,闻到世尊所说究竟圆满的大法。我们既有过去生中无量劫修行,何以还未成佛?应知佛说三大阿僧祇劫是由小乘初果须陀洹算起。过去生中虽有修行而未证初果,其修行时间都不能算,修到初果才算不退。从此再经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历一个阿僧祇劫,此时道力微,被烦恼伏,名远波罗蜜。由初地至七地,历第二个阿僧祇劫,道力增长,有能力伏烦恼,名近波罗蜜。由八地至十地历第三个阿僧祇劫,道力盛,禅定智慧能力增强,尽伏烦恼,名大波罗蜜。在四教中属于别教。
x6 S* J# e# D/ ~4 g7 U1 h5 n7 F* P& o9 I0 _- ^6 E9 G& b
7 n+ s- m1 ~/ O) i
9 J2 K8 E9 `" M! m" f0 t2 M5 b心字是中文,自古以来解释心字之文甚多,但以心为六百卷大般若经之精要一语最为圆满。心经为大般若经之纲领,所以称为大般若之中心,亦比喻人的心脏,至为重要。最后经字是通题,佛所说的言教,经弟子们结集成文,皆称为经。古来大德解释经字,常用贯、摄、常、法四字。贯是贯穿所说之义理,换句话说,每一部佛经都是一篇有系统的文章,从头到尾一直贯穿下来,绝无杂乱,摄为摄持所化之众生,使读者百读不厌,如磁铁吸针一样。常是古今不易,法是远近同遵,确实超越时间与空间,即今人所说之真理。* k/ `& y( n3 L# x% W2 t; V! |
0 H' Y& n4 E- G+ [
3 y" q% o4 O! q0 }) n0 P* K1 D
本经是唐朝玄奘大师翻译的,大师是河南偃师人,姓陈名袆。十三岁在洛阳净土寺出家,贞观三年到印度求学,历一百二十八国。当时西域与印度均未统一,有许多小的国家。留学到中印摩竭陀国那烂陀寺,此项古迹到现在依然存在。他受业于戒贤论师及胜军居士,他的老师是一僧一俗。贞观十九年回国,三年去的,往返共十七年。大师世寿六十五岁,圆寂于唐麟德元年二月初五,公元六六四年。由印返国后翻经十九年,翻成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份量之多为译经师之冠,对中国有最大的贡献。所译经典均收入大藏经。这部心经是大师在贞观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在终南山翠微宫翻经院译的。过去南京金陵刻经处杨仁山老居士曾把大师所译经典刻版流通。该刻经院曾送我一全套,我把它收藏在达拉斯佛教会五0一楼上。
7 M- b" o0 Z" T2 \( e5 d
) Z7 d' U& `2 u( T' ?+ b 0 z7 C+ B- N" t! |* s7 y
8 y* c$ C5 f; ~0 k5 d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1 E. p0 O+ f! L0 O" p) H2 M: }9 s5 j9 @( W
+ \3 t! r X( }' V, b( E; _# o
: A- s" U' b* r% f6 [- F
‘观自在’即观世音菩萨,中文译此菩萨名字有两种,翻‘自在’是表智慧,菩萨有究竟圆满的智慧,于法自在。翻为‘观世音’表菩萨大慈大悲,循声救苦,此二名各有取义,表明菩萨自行化他。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是修行,历事练心。凡夫心不清净不平等,菩萨是觉悟的人,在一切顺逆境中修清净心平等心,以究竟圆满的智慧,行甚深境界的般若。深对浅而说,在经教中有浅深二种:第一类人空般若,破除我执,但见于空,不见不空,此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三乘所修的,谓之共般若,贤首家称为大乘始教。第二类法空般若,不但人我空,法我亦空。更进一步,破了法执,不但见空,又见不空,此与前面三乘人所见所悟的不同,称为不共般若,亦即圆教初住以上菩萨所证的,教下谓之实教菩萨,包括大乘的终教、顿教、圆教。观自在菩萨所证的即深般若波罗蜜。
" L. u9 u( s, B Z0 z! }
# W& n. z* K/ q7 t1 K, |6 q5 Q ) l1 G* _; w6 T: @+ T" B$ V
. j. Z9 ^* Y' ]7 B照见是功夫,智慧的运用,修行的枢纽。为三智用,此三智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