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10-23 10: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万物之所然也。」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便是自然的法则,心也只是自然的现象之一。老子看宇宙人生,都是站在相反相成的立场,老子劝人若要如何,必先居于此如何之反面。故云:「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4 L* @9 z; J8 q4 J' k6 B
% e; \, x" _1 d& F' V6 s 老子对于人的私欲心,所作的建议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故又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是说,人不能无私,但宜少私,人不必无欲,但宜寡欲,那便能够知足知止而可以健康,而能够长生久视了。老子所向往的是自然主义,提倡纯朴,反对虚浮的繁华,希望人类的道德,素朴而不假巧立名目的尔虞我诈,所以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 k9 j: Z- }) Q' S1 A$ `
( I3 {, ^+ I$ e }3 a3 Z3 f( C l# \# w 庄子观察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是「形虽弥异,其然弥同也」。这是说,万事万物之存在,并没有优劣、尊卑、高下、大小的定义,只是各是其是而已。此可使人免于「羡欲之累」,例如〈齐物论〉云:「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不是说万物之中秋毫最大,而是说泰山与秋毫不必比大小,秋毫之末的本身便是最大。如果人人不和他人比尊卑高下,各人自有自己的大小,便无所谓我不如人,或者我高于人的比较心了。) ^1 R% c a7 U: F
/ [% w6 R. _, \( K5 V( a5 q 庄子的人生观,不同于儒家的「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也不同于墨子的「兼善天下」的人生追求,故有学者说:「重生」、「养生」、「保生」,是贯穿《庄子》一书的基本思想。所谓明哲保身的思想,便是出于《庄子》的〈养生主〉所言:「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精、可以尽年。」4 D& E, |1 w" U2 u4 E% z
3 r. ^2 l% V! g) }7 }1 D
儒道两家对于人生的看法,虽有不同,其用心则都是为了人类身心的健康、快乐、平安,观点不一而为照顾自己、照顾社会,乃至顺乎自然的目的是相同的,所以都在心灵环保的范围。
) d% u. p- }/ p6 B1 S$ A: r! u / r+ N' L4 R. `: g0 E
为什么儒道两家对人生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也正是现代人应该思考和学习的重点。古人可因各自所处时代环境不同,以及对于环境所采的审视观点不同,便有不同的发明,得到不同的价值观。今人当然也可以如法泡制,站在现代人的立足点上,对于当今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衍生的各种问题,审慎观察,对症下药,给予恰到好处的因应和调适。' q- {5 B7 N! U! w$ S ^# V% C
) b$ H6 z9 S( x2 A0 L 三、佛教与心灵环保8 v. k5 L3 }! g: M( E% X Y( ]
& O4 D! ?) d8 |$ d6 t
《增一阿含经》说:「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可知佛教的基本立场,便是为人类服务的。佛教虽常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能够修道、悟道的,却只限于人类。释迦牟尼佛是以人间的肉身成道,表示凡有人身的,均有机会转凡成圣。佛在成道之后,最初用来度脱五位比丘的法门,称为「四圣谛」,那便是指出人类由于不能参悟一切现象都是变化无常的,所以生在众苦之中,竟然不以为苦,而且为了追求与保障无常虚幻的五欲享受,而造种种恶业,这便是「苦谛」及「苦集谛」。佛陀所悟的便是这个「无常即空」的事实,转告五位比丘应当以修戒定慧的三无漏学、八正道来灭除苦谛及苦集谛,便是「道谛」及「苦灭谛」。2 }, O0 T' v3 P5 `+ z
, q# M% n; E, G
佛法将人的身心,及其所处的时空环境,称为「果报体」,又分成两部份,人的身心是「正报」,所处的时空环境是「依报」,此正依二报,便是人生及宇宙的全部,而此果报的动力中心,乃是业所形成的心识,称为业识。由业识而形成具体的人,便是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其中色蕴是物质的眼、耳、鼻、舌、身的五根,此五根所接触的是色、声、香、味、触的五尘;至于受、想、行、识的四蕴,是非物质的心理现象及精神现象。受苦报、受乐报的是此五蕴身心,造恶业、造善业的也是此五蕴身心,因此五蕴所成的身心,是因造业而感得的果报,每一个人的五蕴身心所处的时空环境,也是由于造业而感得的果报,此即是说,每一个人的生命是业报体,每一个生命所处的时空环境,不论好或不好,都是每一个生命各别拥有的业报体,此乃是一人一宇宙的生命观及宇宙观。
! U# x8 m+ }: c# k, z+ W 3 p& X$ H& `0 C6 ]
不过,若从佛的智慧来看,不论是个别的身心,或者是全体的宇宙,都不离无常的自然法则,任何一物都是无常的暂有,不是长久的有,故无不变的自性,故名为「自性是空」;五蕴所成的身心及其所处的时空环境,自性亦空。五蕴既空,凡夫所以为的我及我所有的一切,当然也是自性即空。自性空,即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真谛。若能悟得此一切现象自性皆空的真谛,便证无我的涅槃,便从苦、集二谛获得解脱。所以《心经》开头便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佛学的基本常识,也是以心为中心,而又抽离了一切不离一切的环保思想。
, u' b& a$ O- D c6 H# e 2 B/ V, Z( L" d1 m$ N1 }! v3 e% z! G
若从佛学的角度来谈心灵环保,便是基于离却贪、瞋、痴、慢、疑等的烦恼心,站在开发智慧心及增长慈悲心的立场,面对我们所处的环境。
$ [% z; ?% V0 x# k8 E+ ^, ]
' |1 x* _& s) v. `% B$ ?3 j: u 有了智慧心,便能使自己的身心,经常处于健康、快乐、平安的状态;有了慈悲心,便能使他人也获得健康、快乐、平安的身心。
3 j) g( N* X# z% s: z3 A" B$ ^ n- |
: D* T5 i/ J5 n" [. d# d9 e9 g 至于如何转烦恼而成悲智?便是勘破五蕴构成的身心,是空不是我,此有两个结果:一是不再造作自害害人的恶业;二是当下不受苦报,纵然处身于火宅之中,犹如沐浴于清凉池内。但是尚有无数的众生不明此理,尚被困在贪、瞋、痴、慢、疑等的烦恼火窟之中,所以要用此五蕴身心作为工具,救世救人,称为菩萨行者。4 W* j9 }% I1 u8 ]: X
$ K e; `( _: D4 A" ]6 g+ _& @! {
当然,东亚思想中的中国大乘佛教,号称有八大宗,那就是三论、唯识、天台、华严、净土、禅宗、密宗、律宗,每一宗都有本体论、人生论、实践论的教法,在此无暇逐一介绍。因为各宗所依据的经论不同,所持的观点,也有出入,甚至同样是依据众生的如来藏心,天台宗主张一念心性具足三千(百界千如三世间),华严宗主张理体清净不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同样是天台宗派下的学者,有的持妄心观,有的持真心观。同样是禅宗的五祖门下,北方的神秀主张渐悟,南方的慧能主张顿悟。禅宗的四祖主张「守一不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