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8-29 19: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勤于植福而后才有享受不尽的福报。朋友!你信不信、愿不愿修福呢?/ {2 h- P& ^3 A" a; u& O0 {) ?
0 ^! j0 G7 l) ]+ w- Q9 C( t 请看经文:‘后生无忧’,这一句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未得道而命终,来生以福德深厚,必生天享福,身心安乐无忧。第二是道业成就,明心见性,断惑证真;或是上生佛国,永脱轮回,究竟无忧,这才是究竟圆满的果报。由此可知,为佛弟子,必知恩德,作人天师范,报恩弘教,为作福田。须知入道必以智慧为本,智慧必以福德为基。阿难尊者,就是我们的好榜样。‘阿难受教,奉行普闻’。尊者敬受世尊的教诫,立刻就能依教奉行,将佛陀讲的道理,传播十方,令一切众生普闻生信,破迷开悟,叫我们明了,要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学佛,才能够得到富贵谐偶、事事如意。
( V/ E- c' f( \$ q$ h R8 \, u
, {( @1 A% O' `$ G 以上将本经第一大段:‘问事佛吉凶’讲完了。- ?, r1 Q7 E% b: T9 i$ o) U! f
% j7 @1 X, G8 h% {" b
接看看,第三页最后一行最后三字:‘阿难复白佛言’起,至第四页最后一行‘罪深如是’止。有十行经文,是本经第二大段,问答杀业责任问题。佛教戒律,第一是不杀生,无论是出家在家,一切佛弟子都必须遵守的。佛在楞严会上说:‘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食肉罗刹,报终必沉’,这些叮咛,皆是说明,嗔恚心强,慈悲心弱,非佛弟子。杀生之害处、果报,痛不可言。经中又说:‘众生断杀,得离生死’,‘清净比丘,不蹋生草’,‘于世真脱,不游三界’。这是说明持戒、护戒,才能体会同体一如,慈悲平等的境界,才是一个依教修行的圣弟子。1 q7 X' y; W1 R" L" ] Z
2 K, _/ [8 J6 Q8 U1 N5 b. N" X5 b1 d
●乙、杀业责任 一、阿难启请 二、佛示轻重 三、怨对无间
" r0 t6 Z* @+ i
q3 L/ s2 g$ ] 一、阿难启请: o+ S+ r/ M. W0 K& C
! X) i# ~3 M7 J1 {; s9 C 阿难复白佛言:‘人不自手杀者,不自手杀为无罪耶?’% B, R- M& }$ u# M+ j0 M
- N9 J$ ^0 ~7 a0 z 这一节是阿难请教的话,其问意还是为了利乐有情众生。因为众生最苦是死,惨死尤甚,故以杀生为第一恶行。世出世间圣教同宣戒杀,中华文化,仁慈为五常之首,佛教中,护生为第一善行。经文虽只说到杀生一事,意含全部戒律。儒家的礼教,佛家的律学,都是本诸我人同具的性德,表现于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慧的行为,绝不是有意约束人的、吃人的,其教学目的,皆为复性而设施。本经咯举其一,其余则思之可得。) b3 ~. G+ S3 }( l2 Q
b0 Y/ ]; Y) j. F: F- g
‘阿难复白佛言’,是阿难闻佛讲完事佛吉凶缘由之后,又提出一个问题来请教佛陀,他说:‘假设有人,没有亲手杀生——杀生有亲手杀、教他杀,或者是见杀心喜,这里阿难显然是指教人杀生,而不是自手杀生,所以他问—不自手杀是不是就无罪呢?’
: A% W4 {* R# \
3 S9 H& S- K3 E% b 二、佛示轻重 (一)教杀重于自杀 (二)无知官迫为轻 (三)故犯欺罔为重
6 K, ~1 `: t' K; U
' R- F0 D0 W" Q (一)教杀重于自杀
9 Y0 {' a, u) F) |
Q9 _; `8 G0 c8 N. o 佛言:‘阿难,教人杀生,重于自杀也。
/ s. ^: i! K! l! M' s$ X( S
4 r% Z, _0 N* s* b$ i9 p2 _% f! c6 w (二)无知官迫为轻
% E! R6 X* e$ u1 D
* {, y$ L7 a+ j$ z( Y 何以故?或是奴婢愚小下人,不知罪福;或为县官所见促逼,不自出意。虽获其罪,事意不同,轻重有差。
, m D1 Y$ N( O u4 C8 E! d. C% U, P7 n1 h5 @# o
(三)故犯欺罔为重; h; F2 @2 i W" o6 T
, F& n2 N3 r4 `) t7 D; P& a
教人杀者,知而故犯,阴怀愚恶,趣手害生,无有慈心,欺罔三尊,负于自然神,伤生杌命,其罪莫大!’3 H8 K. B; c# r% ~5 f" c! a
. e9 Q, \1 d. U% k+ ?+ ?* C2 B9 H
这一段经文,是佛陀对阿难解释杀生罪过责任轻重的开示。" [0 q9 w f0 T
0 t# c9 x- p+ R$ ]% ~% U 大意有三点:(一)教人杀生重于自手杀。(二)无知、官迫为轻。(三)明知故犯者最重。现在就依次讲解:
5 x! w ?4 H+ d/ ]0 D/ B. ]- G% ~ g& n, _0 q4 j8 l, I
‘教人杀生’就是现时法律中的‘教唆罪’。佛告诉阿难,杀业罪行的轻重,教唆别人杀生的罪过,要比那自手杀生的罪来得重,因为杀生行为不是出于自意,而是出自教唆者之意,所以教杀生者罪重。下文,佛再对阿难解说道:‘何以故’?‘或是奴婢、愚小、下人,不知罪福。’这几句经文说明轻重的理由,世尊特地举出两个例子:(一)是一般家庭,奴婢愚小下人,都是听从主人指使的,主人命令他杀生,他不得不服从,而他们自己却是愚昧无知,不知罪福。(二)是服务在公家机构里,‘或为县官所见促逼’,这是佛举当时的例子。古时行政司法权不分,县官同时也是法官,假设有人犯法,县官判决犯人死刑,执行行刑的人,当然不是县官自己,而是县官部下的刽子手,刽子手虽然是自手杀者,而不是出自自己的心意。‘虽获其罪,事意不同’。事,是指杀业之事,是奉命行事。意,是指存心,若以愚恶嗔恚心教人杀者,罪业极重。办案尚且如此,何况其余呢!从前,唐太宗对侍臣说:‘古者用刑,君为之撤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每因此不啖酒肉’。可见,决狱执法者,皆是菩萨心肠,无冤枉、多积阴德,纵遇罪无可赦,也是慈心、怜悯,不得已而杀之,非恶之、恨之而杀之也。所以经说:‘轻重有差’。! [6 e4 [6 e" j( T! E/ u
9 v* o5 R) E/ U1 e% i2 K5 A 下面一段经文是讲故犯欺罔为重。‘教人杀者,知而故犯’,这是说自心具有杀害的意念,而命令他人去执行,所以佛说:‘阴怀愚恶,趣手害生,无有慈心。’‘愚恶’是指嗔心未净,不信因果,又无明达事理之智慧,往往造作一切恶行,而不能克制。如果身为三宝弟子,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学菩萨行者,杀心不除,那就是‘欺罔三尊、负于自然神’。‘三尊’是指三宝—佛、法、僧—为学佛者所皈依处,是世出世间最尊。(三宝的意义,在后文中解释。)欺罔三尊,就是欺骗三宝。‘自然神’就是自己的良心,不但欺骗三宝,也是自欺良心,做出伤生杌命的事。杌命是令他身心不安的意思,其罪甚大!
5 e' c2 X8 b% @; a& k8 @' ^6 n( L( A
上一段将‘佛示杀业轻重’一段讲完,下文是说杀业果报。经文也有三小段。- [; \5 B) ~: S3 p/ z! u, k
; y$ h+ Q4 K+ d' L* `3 ~# u3 j 三、怨对无间 (一)现报灾凶 (二)三涂万劫 (三)现畜前因2 D2 a% {+ E$ a% Y" p. s
A5 [% d2 h: y# _# m (一)现报灾凶
' j9 p/ ]2 \2 M1 @ ?- W
7 @8 P5 [! Y2 v; K 怨对相报,世世受殃,无有断绝,现世不安,数逢灾凶。 O. [3 s( K" z1 J! }& D5 b
! p, K) U3 Y1 }, S
这一小段,是佛眼所见众生杀业怨冤相报,永无休止的实况。
8 a* @2 l8 b: p: V7 n, R0 W8 {
5 s1 w6 f/ I/ P$ c. H/ y 首先,我们要问:佛家所讲的因果报应之事,真有吗?我在此地肯定的奉告诸位,真有!又问:因果报应之理正确吗?我奉告诸位,是真确的。因果报应的理论与事实,是永不变更的真理,绝不是迷信。佛说:‘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孔子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古德也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孔子家语注解中也讲:‘损人自益,身之不祥。弃老而取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