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8-29 19: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修正我们身心的行为、我们的生活必定美满、幸福、快乐;然后才能体会到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第二小段‘修学’要领,介绍至此。
+ A$ E- R4 w; b7 {' G1 s1 O! d5 l, s" t) A( t1 Y! Z
(三)现蒙护后得道) s/ i0 H7 h! `
' T/ p" T, s7 j* @8 m 常为诸天善神拥护,所向谐偶,百事增倍。为天龙鬼神众人所敬。后必得道。
3 z: n- s9 ]; F, R$ e
9 }1 d2 c0 q1 H 第三小段是说如法学习的利益。一个具有良好学习态度的佛弟子,必然是常受三界二十八天、诸天的天神、善神们的尊敬,拥戴和保护。‘所向谐偶’,就是说:心之所向、行之所向,无论做什么事,都能称心如意而无障碍。‘百事增倍’是指一切事功,都有日新月异的进展。‘为天龙鬼神,众人所敬’。此句说一切四王天、八部护法鬼神,敬护其人,同时,也为现前当来的大众们之所敬仰师法。以上是说现前的利益。/ t0 P3 h% T+ R( k, w
5 @* k: n8 q9 I& @) h$ O" m) C
‘后必得道’一句,是讲以后的究竟果报。‘得道’就是‘成佛’。成就圆满智慧德能慈悲的完人。: t) R Y m* G. t% {8 U5 ?
5 f# _7 o" B. t$ V/ O" X 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也。 B2 Z" W* p: r7 k4 W" L2 y5 ?
" [: X" U& l9 H7 ~- N2 H 佛说:像上面所说的,如理如法的事佛、学佛的善男信女,才是真正的佛门弟子。
4 ~5 g$ {5 ~+ a0 C* D2 {1 }' H5 |8 U9 m, g g) E$ o) R
以上所讲,是佛陀答阿难尊者第一问:‘事佛得富贵谐偶者’的一段经文。
" J2 X9 l. e5 ] K$ n, V3 j
U3 ~) J/ v1 a, {' I 前面我们讲到阿难尊者提出两个问题:(1)学佛得到富贵、事事如意的果报。(2)学佛所得到的是衰耗及事事不如意的果报。同样是学佛,为什么果报竟然不相同呢?- J( I1 ~3 f. u5 l2 K
H0 Q$ `5 w& @; I0 Z p
关于学佛得善报的道理,上一段已经讲过了。, {. _- s, a3 X; r0 k: D
. F! R- ]4 C' v, F6 `" y* O 底下经文所讲的,是佛陀要为我们解说学佛得不善果的原因,想必大家对此问题都很关心。佛在本经,分作五点解释恶报因果。1 E3 Z$ e: g: X% {, S
7 t4 [6 o8 R6 `8 I$ P: S. K( K; F 三、答凶相者 (一)不值明师乘戒俱无 (二)昏愦犯戒无敬詈嫉 (三)不斋杀生亵渎经典 (四)邪信妖巫恶鬼衰耗 (五)死后恶报轮转三涂
* ?% Z; Q/ _- \+ K4 |6 m: Y7 g0 K! ~& e! S
(一)不值明师乘戒俱无/ s/ e9 H) a- x% Z$ p. j
- K. c( j! F+ n0 u0 V5 P 有人事佛,不值善师;不见经教,受戒而已。2 E6 d3 g: m; S; P. f+ D
^3 A) ?$ R! `- T6 v6 \+ N 这四句经文,就是第一小段。
- z S X) s- K: S. Z) q& q! ^0 U p8 s9 p \, N
‘有人事佛,不值善师’。这是学佛不如法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没有遇到好老师。楞严经上说:‘末劫一切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又说:‘末法之中,魔、鬼、妖、邪,炽盛世间,广行贪淫,杀生食肉,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炫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佛陀又很感慨的说:‘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 D: ]1 |2 B8 N5 ~
1 {" u, x! c( x9 n 由此可知,学佛如果遇不到好老师,品学如何建立呢?尤其是初学,最要紧的,无过于亲近善师。8 G% w8 c4 b/ D( ]8 m& i' w9 Z, M6 e
5 R+ p$ m& T2 y/ t! J3 _ ‘不见经教’是说不解经义,纵然每天念经,不解如来真实义,也等于是不见经教。解义好比认识路,受戒好比走路,如果不识路,试问究竟怎么个走法呢? g, v6 e" T- K8 e9 q
0 U+ r6 Y( b. ?1 \' M ‘受戒而已’是说仅有外表的形式,三皈、五戒、在家戒、出家戒,虽然受戒,而于戒礼、戒法、戒行、戒相、开遮持犯,一无所知,又将从何下手修行证果呢?
7 S' o" r j$ a3 I( w
8 `$ R4 I4 k$ k4 G (二)昏愦犯戒无敬詈嫉
1 H% h0 x5 f) P) u C
4 g7 i( b. @) t7 R" y0 G6 O i# d 示有戒名,愦塞不信,违犯戒律,乍信乍不信,心意犹豫。亦无经像恭恪之心,既不烧香、然灯、礼拜,恒怀狐疑,嗔恚骂詈,恶口嫉贤。( Z; P) g; O3 k# }5 B3 U
& C! T0 c( S$ k( @4 j/ n7 Y4 W 这一节经文,是说不得善报的第二种因缘。
! S. ^: e: z# U1 Y J) D# H
5 S. R3 r; M2 o* c 示有戒名...心意犹豫。是讲虽然有受戒之名,而缺乏受戒之实。名实不符,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他‘愦塞不信’,‘愦’是昏愦,自己迷糊,不能觉悟。‘塞’指闭塞,对于师友的教导,不能理解,不能明了,甚至不能入耳,焉能生起信心?唯有信心才能成就道业功德,没有信心,必无所成。+ ?- S9 l8 d' l1 F1 F
5 X! p Q! n% n6 s 因此,他的心思行为,自然就会时常‘违犯戒律’,而对于佛法博大精深的理论、或是因果报应的道理,尤其是佛陀教人待人处世的原理原则——戒律,他们的态度是‘乍信乍不信’,有时候,认为佛所讲的道理,大概不错。有时候,‘心意犹豫’,不愿接受、不敢接受,这显然是未解其理的必然后果。如果道理不明,修法无知,便一昧盲从地奉行,就是所谓盲修瞎炼,结果总是属于徒劳无功。
9 I: @7 `7 @+ L7 y7 x7 }4 g7 t0 D5 `& ^. N8 t( b
‘亦无经像恭恪之心’,意思是说,对于圣学经典暨佛像,毫无尊重恭敬心;这是轻慢师承,不重视道学的表现。烧香、燃灯、礼拜、早晚课诵,也不能如法依教奉行。修学固然不废形式,但最重要的是心行。香、灯是令人燃起自心的诚信、智慧、光明;礼拜是教我们敬人、敬事、敬物、一切恭敬。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若不能如是存心行事,修正心行,纵然是天天烧香、燃灯、礼拜,也等于是不烧香、不燃灯、不礼拜。由于事理不明,所以‘恒怀狐疑’。平素一些不良的习气,不能革除、不能改正,如嗔恚、骂詈、恶口,古云:利刀割礼痕易合,恶口伤人恨难消。嫉妒贤人善事等等,这是修行人所不应该有的,还时有造作,怎么能得好果报呢!
: _. e4 y- ~! K* \9 _+ |" z6 X- w* _: P3 Q
(三)不斋杀生亵渎经典1 x1 Y! l3 p1 c' `9 g8 ?
8 q# B1 b: o$ {( \' @1 j7 N6 X 又不六斋,杀生趣手。不敬佛经,持著弊箧衣服不净之中;或著妻子床上不净之处;或持挂壁,无有座席恭敬之心,与世间凡书无异。
8 v2 `8 t7 ^: {+ G
6 {5 A9 t' i+ J8 K6 N 这一节经文,是说不得善报的第三种原因。
- e; I* {" ]3 I8 ^, f3 H8 {. w, ?! k, c5 O* P6 s
为佛弟子,最要紧的是修平等心、清净心和慈悲心。若不能每天修学,一个月至少也应该修学六天。六斋日,以往是指农历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等六日,这几天应当修斋,培养清净光明的心地,做修心养性的工夫。如今,我们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由君主时代进入到民主时代,意识型态、生活方式都时时在改变之中,然于身心之修养,每周也应当作一二日斋心的工夫,实在有益于心理健康,延年益寿、福慧增长。 W0 m* I- d4 w J! W
( X l, V% ?% i4 ]
‘杀生趣手’,是指由于贪欲、嗔恚、愚痴等烦恼而起心动念,亲手杀害众生。这是佛教绝对禁止的,有很重的罪报,严重的破坏了慈悲一切和清净心。
# s# z1 k/ a/ p; j& H- X1 N
+ i% y9 l" f$ ~" L4 e$ y* z/ l) p 凡是读书人,无不爱惜书本,甚至视书籍重于一切。佛弟子敬爱法宝——‘佛经’,有重于生命者,因为‘佛经’是学佛的依靠,印证知见、修正行为的准则。‘不敬佛经’就不是学佛,正如不爱书本,就不是读书人一样。将佛经随便放置在破烂的竹箱里,或者与脏乱不干净的衣物放在一起,‘或著妻子床上、不净之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