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819|回复: 22

净公上人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29 19: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 ^9 m$ n7 N7 o6 l! Y: W2 ]
0 F3 _& L; G3 \. M7 Q3 A; X; Y5 C5 i3 O& B
净公上人讲述% a0 \, N5 Z6 e: `- B) t

2 o. L8 f4 ~7 k$ Z*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G: D: i, J2 ]5 J: Z后汉沙门安世高译
2 S8 M2 l4 F7 {9 Q& v4 l: @甲、事佛得报
5 n" P2 E' t" q1 e+ \3 ?# S& c0 b乙、杀业责任
6 F$ r5 y5 m: t% ^4 [; {/ I丙、师弟之分
( {6 D/ c2 e' p  s: n. A6 {: k丁、疑世出世抵触' _( y' w- f( H, _6 M3 }5 E
戊、阿难幸自悯他) p( Y' O- F; w# r: x2 e% ^" @
己、阿难谏颂
3 P+ s& O& q$ n" P7 ]9 L0 W庚、闻颂信解
" @+ ?1 G4 H5 T' o7 M2 o9 d  a0 c; v# Z5 l7 P' I* T
●本经的经题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f  Y- a+ `# n6 H- P: ?% H! F% w4 t& Y; p6 `) M7 p
  经题八个字,可以分做五个段落来作介绍:
& F6 o* Q* r# c3 z! p$ S2 w/ i  Z5 |
  第一、‘阿难’——‘阿难’是人名,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出家之后,做佛的侍者,也就是佛陀的随从人员,在诸大弟子中,他是著名的——多闻第一。1 ]$ T* x' t" }' A' `5 V

% h$ _: q/ V+ K  第二、‘问’——‘问’,这一个宇,在佛法中有五种说法。瑜伽释论上说:(1)不解故问,于事理不明了,应该要问老师。(2)疑惑故问,这是见闻生疑、思惟起惑,也应当请教老师。(3)试验故问,这是带有考试老师或长者的发问。(4)轻触故问,轻触是说漫不经心,随随便便地提出问题发问。(5)利乐有情故问,这一类的发问,自己并无疑惑,只是看到在座大众之中,有一部份人,对于事理,或佛所说的道理,还不明了,内心有疑;而且他们自己又不会发问。于是,聪明智者,为了利益大泉,故意装作不知道,而代表他们发问,就叫做利乐有情故问。' R: ]. K  j% q# |1 b. H5 k
" G. M* r! F# z! u: R7 t- \
  本经经题中的‘问’字,就是属于最后一种。  o' m& \) U! W9 j7 f

, ]) x; |$ H! k" b0 \7 `7 B- }3 `  这是阿难尊者,为了利乐有情,也就是说明知故问;目的是为了利益我们后世的大众,而提出四个重要问题。换句话说,阿难所提出的四大问题,正是我们初发心者心中的疑虑,经过他的发问,佛陀慈悲开示解说,我们只要从这一问一答之中,领会世尊所说义理,就可以破除自己内心的疑情,对于修行的理论和方法:自然就能明了。以上是本经‘问’字的意思。
5 u$ `2 O. p" Y. K# l5 T9 Y. m- ]6 r; W9 c: d
  第三、‘事佛’——‘事’是承事,‘事佛’是讲承事佛陀的教诫。佛教是教育,而不是宗教。如果是宗教,我们可以学,也可以不学;正因为它是教育,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要接受,不然,就会造成严重的错误和无比的损失,纵然是信仰各种宗教的人,也应当修学佛陀教育。& N% C# _: y6 u+ p
, v" P/ G1 F( L5 c9 c
  ‘佛陀’,是印度梵文的音译,简称为‘佛’,义为智慧、觉悟,凡是具足圆满智慧,究竟彻悟的人,就称之为‘佛’。所以,‘佛’不是鬼神,佛是大智大觉的人。
) v. ~7 i9 ]4 m% T+ i. }+ ^0 Z
( o6 ~+ @2 F0 }/ |  ‘佛教’是大智大觉的教育,‘佛教’是智慧觉悟的教学。‘佛教’的教学宗旨,是在彻底破除迷信,启发正智,使人人能明辨真妄、邪正、是非、善恶、利害、得失,进而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清净慈悲救世的人生宇宙观,达到解决众生一切苦难,获得圆浦、真实、幸福的生活目标。因此,佛陀教育,确是每个人都应当接受,应当依教奉行,这才叫‘事佛’。
. D5 [8 u$ t. x1 J( U" O4 B- _
  第四、‘吉凶’——凡是称心如意、事事如愿的就叫做‘吉’;凡是违背意愿,一切事都不顺心,乃至祸害灾凶一类的就叫做‘凶’。这两个字,是评断事佛的结果。‘凶’字,是主要的疑虑;学佛,究竟是吉,还是凶呢?以上七个字,是本经的别题,别于他部。下面是:
6 e; R& [. L! a& z' y1 T5 }* G' ]; d7 G  r0 V: ?0 D9 b, F
  第五、‘经’——‘经’字是通题,通用于一切经,凡是佛所说的言教,都称作经。‘经’字含义狠多,必须契合诸佛所证的真理,同时又契合大众的根机程度的教枓书,才得称‘经’。自古以来,常以‘贯摄常法’四个字来解释:‘贯’是贯穿的意思,这是指经典中的文义,都有严谨的体系、组织、结构,一脉贯穿,有条不紊。其次‘摄’字,是说能摄受众生,使得解悟。第三是‘常’,‘常’是永远不变,超时间、超空间,是古今中外永不变的真理。第四是‘法’,是法则、是原理、原则,一切贤圣凡外,皆应遵守。能具备以上所讲的四义,才得称之为‘佛经’。所以,佛经是有条理、有体系的说明宇宙入生真相,而能使入入得以实证此真相的教科书。
& E( a% e0 F2 P# H
' Y% e6 Y8 S0 }) C0 C; ^  经题八字,合起来讲,就是佛的弟子阿难,请问释迦牟尼佛说:‘有入信奉佛陀教诫,依教奉行,所获得的结果,是福德、吉祥、万事如意?或者是有害处、不吉利的呢?’佛陀为之解答疑问的一部经。经题就介绍至此。$ ]) I. t* n" a2 N: W% H' N

7 G: z3 o: z3 g' O  本经的内容:是说明学佛、做人的基本道理。可以说是初学入门教材,虽然是人天小教,实在是大乘佛法的根基;大乘佛法好比十层大楼,而人天小教,正是造大楼的地基。由此可知,这部经在整个佛法教学中,它所占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我们学佛,应当从这部经学起;讲经,也要从这部经讲起。3 \& h* b# R& X* ^* }# u- q0 T8 s
1 S+ V% t: G/ b
  本经的宗旨,佛告诉我们说:能够依佛陀的教法奉行,一定得到吉祥自在。在教学之中,佛陀教我们‘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修行’就是修正自己身体、言语、思想、一切不正当的行为。佛陀教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息灭一切恶行,要说好话,利益众生,存心更应当厚培诚敬心、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孝顺一切众生心,为度化众生,不疲不厌的愿心。三业清净善良。善因,一定得善果。我们依照佛陀教导去做,一定能够得到事事如意。可是,这里面,有真假的标准,凡是依教奉行的,才是真的。只求个人利益的,那是虚伪的,所得的结果,当然是相反的。
* r+ e* g9 @' l$ t% ^
5 c* T; l, T, c) r' w& c; q' Q0 ^  本经的作用,是教我们对于佛陀教育生起信心,建立良好的修学态度,求正确的理解,破除邪见,和穷究因果的道理。3 F9 ?8 D2 J0 b5 Y9 x( j, f
+ A2 m+ T) \" y, }  m, v$ d
  全经可以分作七个段落:
1 s/ c4 |' Z0 z
' a& H7 k* k/ P" j+ o5 T  自初句‘阿难白佛言’,至第三页最后一行‘奉行普闻’止,是本经第一大段。说明信奉佛教,依教奉行,所得到的果报是吉祥的。迷信,违反教诫,果报是不吉祥的,这是学者最为关心的事。- D& ?4 G3 r+ S4 a) d( I0 r
, n: `# }; ~: g# ?! O! g
  自第三页最后一行‘阿难复白佛言’,至第四页最后一行‘罪深如是’,是第二大段。讨论杀生责任的问题。这是属于戒律,也是实际讨论我们生活行为的善与恶问题!戒律范围韭常广泛,在广泛范围当中,提出这一个代表性的问题来讨论,希望我们从这一个问题,能够举一反三,因而体认到戒律的精神与功德利益,进而引发修学的意愿,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 n  U8 m1 a5 F( a- ^' m! {- O! l$ C9 E8 h9 }, y
  自第四页最后一行末句‘阿难复白佛言’,至第七页第三行‘可不慎也’,是第三大段。讨论‘教’和‘学’的问题。‘教学’在人生生活过程中,最为重要。而教学成就与否,实在是决定在教师与学生的双方心理、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9: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及教学方法。如果,师生都具有优良的教学态度与方法,这样教学,一定是成功的。佛教,既然是教育,当然重视教学;教师——和尚——善于开示,学生亦能善于悟人,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见解,而后能服务国家社会,为一切众生造福为目的。因此,佛陀教育可以说是,传统最优良的教育。
* G! G- w/ L. Y* ?" K* j9 f- w: W' C% E. H5 J
  自第七页第三行‘阿难复白佛言’,至第八页第八行‘可得度世之道’,是第四大段。解释佛法与我们实际生活有没有抵触?有没有妨得?这个问题,尤其是在今天,确是一些想学佛的朋友们,犹疑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这一段经文中,佛陀给我们明确的解答,使我们了解修学佛法,确实有益于生活之幸福美满,而无所妨得。经文至此,将我们初学佛法四个疑问都解答圆满了。这四大段,是本经的问答主题。7 F: y! d9 t' D) W
- O/ Y( [4 i; H# B' B8 N
  自第八页第八行‘阿难闻佛说’,至第九页第三行‘未可取泥洹’,六行文是第五大段,说明阿难尊者闻法得益的心得和感想。% L1 y$ p( @+ x" ^. v
2 E% w$ K2 R9 e5 z6 l
  自第九页第三行末后一句以下,是阿难说偈二十八首。偈颂,是诗歌体裁,四句一首,本经皆属五言,可以演唱。这一段文字是阿难的心得报告。旨在助佛劝化大众,应该要依教奉行,才能够得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而不辜负老师——佛陀——苦口婆心的教学。  L/ L6 N! v! q! l1 B6 F
8 {1 a. {: b* {' `  k. o8 X
  最后一段四行经文,是大众闻法信解,受持礼谢的文字,是全经的总结。. o- t% e1 V  x& v
& [, f% E+ k5 x( z  I
  以上,将本经的经题、内容,简单介绍至此。下面要为诸位介绍本经的翻译人:
8 j+ |, c. T$ K& @  G7 M- g  N; U) I4 R- v# n, n6 [# @$ j6 a
  ‘后汉沙门安世高译’。
* @% x' E( _6 y) c( N; ]% ?- Z$ q$ H; a5 p( n
  ‘后汉’,是指朝代说的,代表译经的年代。‘安世高’,是译经人的名号。世高大师,是当时安息国人,以国为姓,名清、字世高。安息,唐称波斯,就是现在的伊朗。世高大师,本是安息王太子,聪明仁孝,有智慧,有德行,多才艺。他父王故去之后,他继承王位,不到一年,将王位让给他的叔父,自己出家修道。法师与我们中国特别有缘,所以,得道以后,就游化中国,是中国佛教初期译经史上,最著名的一位大师。- c% Q1 n4 Q. g9 _7 p/ k
0 m+ E) T  e5 z( l) n
  他在后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来到中国当时的首都——洛阳。备受朝廷礼敬,译出佛经共有二十九部,一百七十六卷,历时二十二年。至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一七O年),才停止翻译的工作,游化江南,在豫章(现在的江西南昌)创建大安寺,为中国江南有佛寺之始。他的传奇故事很多,诸位可以参考高僧传初集。$ g* t0 N9 r% n8 O- X9 t: |# f

2 ^( v5 v9 Q+ Y* f: ~8 X* o  ‘沙门’二字是印度话,也是古印度对出家人的通称。义为‘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此处是表示大师身份的称呼。" v1 b  ^4 x, F% R) G/ m  P; I

. D* g  `; S6 R. S2 F  ‘译’,是翻译,将印度梵文,翻译成中国文字。
& }" l% V& P9 t9 m, b8 y2 X; q3 v% x8 j+ Z
  以上,我们将本经的经题、内容、翻译者,已经介绍过了。
2 L$ X6 `  A+ w6 P. S; \) m' i( R* {. O6 N; r
●甲、事佛得报 一、启请事佛得报不等 二、答吉相者 三、答凶相者 四、训破迷执 五、三宝难逢
5 Z8 a/ S# |# W- [% W
# U: s5 x: g0 s% G0 D- P) ?  一、启请事佛得报不等
! X. W% S) c) i  y. j
* s7 V2 |& r+ D0 n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谐偶者;有衰耗不谐偶者,云何不等同耶?愿天中天,普为说之!’8 h3 e% x) W! B. f" b& v
  b; u2 t+ r* A) g5 z
  这一段经文,是阿难请法的言词。他提出两个问题:(1)是学佛得到富贵,事事如意的果报。(2)是学佛以后,反而失去原有的富贵、地位,所得到的是诸事皆不称心的果报。同样是学佛,果报为什么不同呢?愿佛慈悲,普遍为我们说出其中的道理!9 ~8 q' T" i& D

5 `6 c) P- D* _- ?9 y7 t  ‘谐偶’,是事事称心如意的意思。‘天中天’,是佛弟子对佛陀的尊称;意思是赞佛为诸天人中的天人,而为诸天共同尊敬,故称之为‘天中天’。
9 w- k* z" z; p! h6 s3 w( F% V% J3 x& S2 A% H
  下文是释迦牟尼佛的答覆,经文有三段。先答学佛得善报之由;次答学佛不得善报之故。后文训诫学佛应破除迷信及错误的执著。* J! f  r2 O, G

2 C: j# T# W/ [+ Y, r  二、答吉相者 (一)从明受戒信行 (二)礼拜供养斋戒 (三)现蒙护后得道
" k1 i0 N& B( ?! \1 ^# R8 ?2 K4 R7 U& R& K' [' x. G
  (一)从明受戒信行
7 Q1 {. W. J. R. r6 a: ?. E: ^! p, H/ B' d
  佛告阿难:‘有人奉佛,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形像鲜明,朝暮礼拜;恭敬燃灯;净施所安,不违道禁;斋戒不厌,心中欣欣!常为诸天善神拥护,所向谐偶,百事增倍。为天龙鬼神众人所敬。后必得道。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也。’
5 m+ p' D0 ^  _7 Z( z' O5 s
7 w9 m' _! \$ f2 m  这一段经文,是佛答阿难第一问,学佛得善报之由。; S2 @* F. F! |6 f

1 i! x3 l9 ?3 p$ b0 l; Y  答中可分三点来讨论:
% [, M7 n5 n& [
/ N- }0 f7 Z" V  第一、是师承。华严经云:‘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勿生疲懈,勿生厌足,皆应随顺,弗见过失。时善财童子一心忆念,依善知识,事善知识,敬善知识,于善知识起慈母想,于善知识起慈父想,得闻法已,欢喜踊跃....。’由此可知,世出世间,求学无不重视师承。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国治天下平!4 }. L2 G4 F6 |8 Y3 e# p
/ o/ |- `# @7 g. v( \- j: m
  ‘从明师受戒’。欧阳竟无说:‘师以知见为体,不以得果或但仪式为体。’法华经云:诸佛世尊为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涅槃、瑜伽,无不主知见,故唯知见是天人师。天人师,佛教唯一根本。4 H: e+ Y4 T8 S! o/ t$ h0 u" D
/ e9 N  V- Z8 H" w' H8 J8 ~0 ]
  ‘明师’,是指对一切法,佛法及世间法,确实圆满通达无碍,品学兼优,有修有证的老师。佛陀教我们学佛要求明师,虽然如此,明师毕竟是可遇不可求,若非宿世福德因缘,难得遇到。要是遇不到,不得已而求其次,也应当求一位正知正见,能圣言、能施闻者,而师事之。经云:依法不依人,雪山半偈,罗刹可帅。唯明达世出世法的好老师,才不会把我们带入歧途,才不会错指方向。尤其是当一个初入佛门的朋友,不免存有先入为主的成见,初学若不遇明师,纵然日后遇到真善知识,也不容易尽弃成见,改变方向。这是初发心学佛者,第一大事,就在慎重择师,求善知识。, h. d: \9 c+ K5 {. r: Z
: w  y7 y/ N6 x7 A9 @, I; X* L0 X
  ‘受戒’,就是接受老师的教诫。‘戒’字的含义,是学问融会于身心生活中,学问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学问;是知行合一的教育,是理事圆融的修学。' C- p6 `! g; a$ k- C
3 k5 D, V1 a; \0 |
  这一句经文的意思是:学佛要跟一位通达事理,有修有证,具足悲愿辩才的好老师,接受他的教导,依教奉行。请看下文:
" w/ D/ R5 @5 p0 H% a4 |2 H- I! r/ I/ \- m
  ‘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7 M1 U& n5 r8 Q' D# H4 G% C! t' e4 S

: w" [+ v6 g/ a- M9 o1 Z  这三句是讲事师之道。古制,君所不臣于其臣者,当其为师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释奠于先圣先师,天子北面拜。事师无隐无犯,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是以求学,第一要对老师生敬重之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9: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尊师重道,师道就是人道,师道就是佛道。老师的教诲,经典里所说的理论,以及修行的方法,都能做到专信不犯。一心无疑,叫专信。不违教训,叫不犯。这是最好的修学态度。唐大圆居士说:‘佛法教人,先求根本智,无相无分别。次求后得智,能分别一切法。亦如中国往日教蒙童读经,先但句读,后乃开讲,自然开悟,是为东方文化一贯之思想。学佛亦应熟诵应读之经论,不求甚解,即为求根本智;及熟能生巧,由闻发思修慧,是为后得智。以是比较东西,东方不急求解,是培养根本智,而发达后得智;西方初学,即求甚解,是破坏根本智,而失后得智之用。’欧阳大师亦云:‘今时有谓圣贤经论深理,不适孩提,当废读经。嗟乎冤哉!并此冥种而亦荡然,有死之极,无生之气矣。’之叹!所以‘专信不犯’是接受教学的不二法门。
3 I; d4 v8 k  ]: h2 t5 s: o: a7 q: Z' s5 {& i- k( J" Q
  ‘精进奉行’是‘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纯专一,勇猛向前,天天求进步,而不退转。佛法教材——经典,是具有超越时空性质的教科书,是永远不变的原理原则。唯其是永恒不变,才能大用无方。所谓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历代注疏中证实。同一部经,于其不变的真理中,必有其时代性的解释,时代不同,需求亦异,而经典能作种种契合时代的解说,利益现代众生。这就是不变根本智,而以后得智随顺众生种种缘,得到厚生的大用。这正是日日新的‘精进’。而不是读死书的书呆子所能做得到的。所以,佛教的教学,是日新又新的,是精进的,是永逮站在时代最尖端的!
, H, O9 Z  O$ X9 b9 @; V5 U8 V5 j8 J& B# i0 q
  能精进奉行老师的教诫,自然对于学问道业,日有长进而不致退失。第一小段的意思,就介绍至此。
, |1 e! `& e2 h$ X1 @( E& Z7 U( m, M* ~
  (二)礼拜供养斋戒
+ M& x! S! e( l! u
/ v/ s# e( h/ ]- S& G& ?  形像鲜明,朝暮礼拜;恭敬燃灯;净施所安,不违道禁;斋戒不厌,心中欣欣!+ B; T: G) B' a
7 v* \5 l1 U4 n& `) I9 e
  这一段经文是讲‘修学’——‘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 ?! }, Y, f  |/ ?0 Q, K1 U, t  C4 x4 \% M+ k; h8 m
  ‘形像鲜明’一句是修诚敬。‘形像’指所供养的佛菩萨形像;供养形像,不是迷信,不是拜木偶,而是教学最高艺术化的表现。佛菩萨莫计其数,也不是泛神教,而是以其代表我们自己本性里的无尽德能。佛家、佛名,表果地性德;菩萨像、菩萨名,表因地修德。礼敬佛菩萨,意在敬重性修二德;自重自爱,庄敬自强之义。加‘释迦牟尼’一名,‘释迦’义为‘能仁’,表性德中的仁慈;‘牟尼’义为‘寂默’,表性德中的清净寂静。‘地藏菩萨’义为大地资源宝藏,引申为性修根本的——孝道,代表修德中的百善孝为先;其他如‘文殊’表智慧,‘观音’表大悲,就是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弥勒’表大慈忍让,‘普贤’表性修广大.....等等,不胜枚举。诸如此类,在佛法教学中,务使学者眼见佛像,耳闻名号,皆能引发性修之心,兴起向上之志,见贤思齐,依其典型,来塑造自己真善美的高尚品格,何迷信之有。更何况,释迦是启教的本师,菩萨是前期的学长;供养形像,正是教人学诚修敬,返本报始的教学法。人能存心敬贤,必然乐行善事,造福社会,救度众生。这是佛教供养‘形像’的意义。‘鲜明’是说整洁,要时常保持佛像的整洁,这正是修习诚敬之道。
. U, t4 d8 b. K, E& U. j/ o+ o1 K3 Q! x! t
! ?: @. G9 x8 L) |+ }  ‘朝暮礼拜’一句是修身。‘恭敬燃灯’一句是修心。‘朝暮’指早晚定谋,学佛者所必须修学的。‘礼拜’是学礼,是学敬。敬礼人事,毋不敬也。孔子也说:‘不知礼,无以立也。’又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况佛家‘礼拜’的方法,是依据禅定的原理,动定无碍、动静不二的道理而实行的,确是良好的养生健身运动。早起百拜;胜于早安晨跑多多。此中妙理,又有几个人能道得呢?
+ z( |- l6 u# X" T9 v/ V
. {, {' D. u; g/ ~- {  ‘燃灯’是修心,‘灯’代表光明、智慧和热能;表我们性德本具的智慧光和慈悲的热忱。‘恭敬燃灯’就是表示燃烧自己,照耀别人,温暖别人。以诚敬心,燃起自己智慧之火、精进之火,放出无尽的光和热,救世济生。这两句很像孔子所说的:‘好学近乎智’。著重在‘学’。5 a6 H, {, c: Q8 k4 J2 l. H

- Y# E8 K9 T% k' w  ‘净施所安,不违道禁。’二句是说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意思是修正自已的身心行为。凡人之心,莫不为贪嗔痴三毒所障,真心正念不能现前,而身口所造,多是悭著财物,多求不息,开诸罪门,专造恶业,堕恶道中,诚为可叹!佛教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而修学人手处,即是‘净施’;‘净’是清净,‘施’是布施、是放下。‘净施’就是以清净心,恭恭敬敬的修布施。这正是大乘佛法中所说的离相布施;就是不求报答,无条件的施舍。‘净施’的功德,能破贪嗔痴迷,能断一切恶行,利乐大众。同时,也正因为自己真能放下,断除迷障,理事明达,身心自在。由此可知,‘净施’是正修行;而‘所安’正是修正行为后所获得的真实受用,也就是果报。- F6 M7 r; J7 r8 K

/ u# ?% v( @3 d, o  ‘不违道禁’,‘道’是说理,‘禁’是说事,这一句意思是说:一位佛门弟子,心之所思,不可违背佛陀所传授给我们的‘修行’原理原则。待人、处世不违背佛陀的禁戒——如五戒、十善等,做一个凭依道理行事的善人。这两句与孔子所说的‘力行近乎仁’的皆趣相同;注重在‘行’。
: C+ `9 o' T5 P' M4 E
( C. ?2 e, [* I2 o( U5 J& T  ‘斋戒不厌’一句是工夫。心地清净叫做‘斋’。佛常教给我们,必须要学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正是要我们‘修清净心’,清净心中,本具无量福慧。而我们的心,不得清净,实在是因妄想习气太多,未能证得,这是我们的奇耻大辱。佛教我们要学‘戒’,‘戒’是禁止的意思,止息一切妄念、习气、烦恼,恢复吾心固有的清净德用。所以,‘斋戒’两个字,就是‘忏除业障’、‘降伏其心’的具体有效的修行法门。业障除尽,心极平等、极清净、极慈悲,就叫做‘成佛’。因此,‘斋戒’的修法,是不可以时日计的,一定要不疲‘不厌’,持之有恒,是真精进,工夫才能圆满修成。‘不厌’也有‘不退转’的意思。不退转是大勇,孔子说:‘知耻近乎勇。’这必须是事理都能通达的人,才能做到。
3 w" O, q( {8 v2 G! g8 s, ]* W) c- s( T4 q" x
  ‘心中欣欣’一句是说功德圆满、法喜充满,不亦悦乎的真实受用。- ^6 _4 `% S* V
! k9 g' E* @/ x" V6 Y2 }+ y0 Y0 R
  依照这一段经文所说的道理和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9: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修正我们身心的行为、我们的生活必定美满、幸福、快乐;然后才能体会到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第二小段‘修学’要领,介绍至此。
+ A$ E- R4 w; b7 {' G1 s1 O! d5 l, s" t) A( t1 Y! Z
  (三)现蒙护后得道) s/ i0 H7 h! `

' T/ p" T, s7 j* @8 m  常为诸天善神拥护,所向谐偶,百事增倍。为天龙鬼神众人所敬。后必得道。
3 z: n- s9 ]; F, R$ e
9 }1 d2 c0 q1 H  第三小段是说如法学习的利益。一个具有良好学习态度的佛弟子,必然是常受三界二十八天、诸天的天神、善神们的尊敬,拥戴和保护。‘所向谐偶’,就是说:心之所向、行之所向,无论做什么事,都能称心如意而无障碍。‘百事增倍’是指一切事功,都有日新月异的进展。‘为天龙鬼神,众人所敬’。此句说一切四王天、八部护法鬼神,敬护其人,同时,也为现前当来的大众们之所敬仰师法。以上是说现前的利益。/ t0 P3 h% T+ R( k, w
5 @* k: n8 q9 I& @) h$ O" m) C
  ‘后必得道’一句,是讲以后的究竟果报。‘得道’就是‘成佛’。成就圆满智慧德能慈悲的完人。: t) R  Y  m* G. t% {8 U5 ?

5 f# _7 o" B. t$ V/ O" X  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也。  B2 Z" W* p: r7 k4 W" L2 y5 ?

" [: X" U& l9 H7 ~- N2 H  佛说:像上面所说的,如理如法的事佛、学佛的善男信女,才是真正的佛门弟子。
4 ~5 g$ {5 ~+ a0 C* D2 {1 }' H5 |8 U9 m, g  g) E$ o) R
  以上所讲,是佛陀答阿难尊者第一问:‘事佛得富贵谐偶者’的一段经文。
" J2 X9 l. e5 ]  K$ n, V3 j
  U3 ~) J/ v1 a, {' I  前面我们讲到阿难尊者提出两个问题:(1)学佛得到富贵、事事如意的果报。(2)学佛所得到的是衰耗及事事不如意的果报。同样是学佛,为什么果报竟然不相同呢?- J( I1 ~3 f. u5 l2 K
  H0 Q$ `5 w& @; I0 Z  p
  关于学佛得善报的道理,上一段已经讲过了。, {. _- s, a3 X; r0 k: D

. F! R- ]4 C' v, F6 `" y* O  底下经文所讲的,是佛陀要为我们解说学佛得不善果的原因,想必大家对此问题都很关心。佛在本经,分作五点解释恶报因果。1 E3 Z$ e: g: X% {, S

7 t4 [6 o8 R6 `8 I$ P: S. K( K; F  三、答凶相者 (一)不值明师乘戒俱无 (二)昏愦犯戒无敬詈嫉 (三)不斋杀生亵渎经典 (四)邪信妖巫恶鬼衰耗 (五)死后恶报轮转三涂
* ?% Z; Q/ _- \+ K4 |6 m: Y7 g0 K! ~& e! S
  (一)不值明师乘戒俱无/ s/ e9 H) a- x% Z$ p. j

- K. c( j! F+ n0 u0 V5 P  有人事佛,不值善师;不见经教,受戒而已。2 E6 d3 g: m; S; P. f+ D

  ^3 A) ?$ R! `- T6 v6 \+ N  这四句经文,就是第一小段。
- z  S  X) s- K: S. Z) q& q! ^0 U  p8 s9 p  \, N
  ‘有人事佛,不值善师’。这是学佛不如法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没有遇到好老师。楞严经上说:‘末劫一切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又说:‘末法之中,魔、鬼、妖、邪,炽盛世间,广行贪淫,杀生食肉,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炫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佛陀又很感慨的说:‘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 D: ]1 |2 B8 N5 ~
1 {" u, x! c( x9 n  由此可知,学佛如果遇不到好老师,品学如何建立呢?尤其是初学,最要紧的,无过于亲近善师。8 G% w8 c4 b/ D( ]8 m& i' w9 Z, M6 e

5 R+ p$ m& T2 y/ t! J3 _  ‘不见经教’是说不解经义,纵然每天念经,不解如来真实义,也等于是不见经教。解义好比认识路,受戒好比走路,如果不识路,试问究竟怎么个走法呢?  g, v6 e" T- K8 e9 q

0 U+ r6 Y( b. ?1 \' M  ‘受戒而已’是说仅有外表的形式,三皈、五戒、在家戒、出家戒,虽然受戒,而于戒礼、戒法、戒行、戒相、开遮持犯,一无所知,又将从何下手修行证果呢?
7 S' o" r  j$ a3 I( w
8 `$ R4 I4 k$ k4 G  (二)昏愦犯戒无敬詈嫉
1 H% h0 x5 f) P) u  C
4 g7 i( b. @) t7 R" y0 G6 O  i# d  示有戒名,愦塞不信,违犯戒律,乍信乍不信,心意犹豫。亦无经像恭恪之心,既不烧香、然灯、礼拜,恒怀狐疑,嗔恚骂詈,恶口嫉贤。( Z; P) g; O3 k# }5 B3 U

& C! T0 c( S$ k( @4 j/ n7 Y4 W  这一节经文,是说不得善报的第二种因缘。
! S. ^: e: z# U1 Y  J) D# H
5 S. R3 r; M2 o* c  示有戒名...心意犹豫。是讲虽然有受戒之名,而缺乏受戒之实。名实不符,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他‘愦塞不信’,‘愦’是昏愦,自己迷糊,不能觉悟。‘塞’指闭塞,对于师友的教导,不能理解,不能明了,甚至不能入耳,焉能生起信心?唯有信心才能成就道业功德,没有信心,必无所成。+ ?- S9 l8 d' l1 F1 F

5 X! p  Q! n% n6 s  因此,他的心思行为,自然就会时常‘违犯戒律’,而对于佛法博大精深的理论、或是因果报应的道理,尤其是佛陀教人待人处世的原理原则——戒律,他们的态度是‘乍信乍不信’,有时候,认为佛所讲的道理,大概不错。有时候,‘心意犹豫’,不愿接受、不敢接受,这显然是未解其理的必然后果。如果道理不明,修法无知,便一昧盲从地奉行,就是所谓盲修瞎炼,结果总是属于徒劳无功。
9 I: @7 `7 @+ L7 y7 x7 }4 g7 t0 D5 `& ^. N8 t( b
  ‘亦无经像恭恪之心’,意思是说,对于圣学经典暨佛像,毫无尊重恭敬心;这是轻慢师承,不重视道学的表现。烧香、燃灯、礼拜、早晚课诵,也不能如法依教奉行。修学固然不废形式,但最重要的是心行。香、灯是令人燃起自心的诚信、智慧、光明;礼拜是教我们敬人、敬事、敬物、一切恭敬。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若不能如是存心行事,修正心行,纵然是天天烧香、燃灯、礼拜,也等于是不烧香、不燃灯、不礼拜。由于事理不明,所以‘恒怀狐疑’。平素一些不良的习气,不能革除、不能改正,如嗔恚、骂詈、恶口,古云:利刀割礼痕易合,恶口伤人恨难消。嫉妒贤人善事等等,这是修行人所不应该有的,还时有造作,怎么能得好果报呢!
: _. e4 y- ~! K* \9 _+ |" z6 X- w* _: P3 Q
  (三)不斋杀生亵渎经典1 x1 Y! l3 p1 c' `9 g8 ?

8 q# B1 b: o$ {( \' @1 j7 N6 X  又不六斋,杀生趣手。不敬佛经,持著弊箧衣服不净之中;或著妻子床上不净之处;或持挂壁,无有座席恭敬之心,与世间凡书无异。
8 v2 `8 t7 ^: {+ G
6 {5 A9 t' i+ J8 K6 N  这一节经文,是说不得善报的第三种原因。
- e; I* {" ]3 I8 ^, f3 H8 {. w, ?! k, c5 O* P6 s
  为佛弟子,最要紧的是修平等心、清净心和慈悲心。若不能每天修学,一个月至少也应该修学六天。六斋日,以往是指农历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等六日,这几天应当修斋,培养清净光明的心地,做修心养性的工夫。如今,我们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由君主时代进入到民主时代,意识型态、生活方式都时时在改变之中,然于身心之修养,每周也应当作一二日斋心的工夫,实在有益于心理健康,延年益寿、福慧增长。  W0 m* I- d4 w  J! W
( X  l, V% ?% i4 ]
  ‘杀生趣手’,是指由于贪欲、嗔恚、愚痴等烦恼而起心动念,亲手杀害众生。这是佛教绝对禁止的,有很重的罪报,严重的破坏了慈悲一切和清净心。
# s# z1 k/ a/ p; j& H- X1 N
+ i% y9 l" f$ ~" L4 e$ y* z/ l) p  凡是读书人,无不爱惜书本,甚至视书籍重于一切。佛弟子敬爱法宝——‘佛经’,有重于生命者,因为‘佛经’是学佛的依靠,印证知见、修正行为的准则。‘不敬佛经’就不是学佛,正如不爱书本,就不是读书人一样。将佛经随便放置在破烂的竹箱里,或者与脏乱不干净的衣物放在一起,‘或著妻子床上、不净之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9: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或持挂壁。’‘无有座席恭敬之心’一句中的‘座席’是比喻,比喻说:有客来访,主人必为安设座席,以表敬意。我们对‘佛经’也要有专用的‘经橱’、‘书架’,这就是经书的‘座席’,恭敬法宝之意。无有书架、经橱,将经书视同一般书本一样,随便放置,是一种不重视道学修证的表现,学佛的人,连经书都不尊重,那还有什么成就可言呢!, T! M1 g" k5 a! K$ q4 q3 J1 d) U, U

2 c" O, \2 x+ z/ _( l8 A  (四)邪信妖巫恶鬼衰耗
: ]0 R3 J* [; G: j2 q8 ~4 V- [9 t# ~2 h+ p' a: E8 X9 `$ V8 N
  若疾病者,狐疑不信,便呼巫师卜问解奏,祠祀邪神,天神离远,不得善护。妖魅日进,恶鬼屯门,令之衰耗,所向不谐,或从宿行恶道中来,现世罪人也。非佛弟子。# B" C; [. }! h( W0 y/ O
( T- w2 V6 j# y* f/ k
  这一节经文,是佛说学佛不得善报的第四种因缘。
/ T+ O+ E9 D# s1 a3 Z7 V- j9 V+ e% z  Z. R9 I- G
  论语中说:‘子之所慎,斋、战、疾。’疾病乃人生之所不免,佛法以破迷信、开智慧为宗旨。若是生病了,就应当一心调养,与医护人员合作,以求早日康复。若能以净信心,念佛菩萨名,有不思议的力量加持,这是属于心理健康,有其甚深学理依据,不是迷信。如果不信佛陀教诫,而去信鬼神,‘便呼巫师’,巫师是专门与鬼神往来打交道的一种人,男曰觋,女曰巫。来为病人治病、占卦问卜、或是作法解奏消灾,‘解’指解冤,‘奏’是以文疏报告鬼神。‘祠祀邪神’是世俗所谓许愿、还愿而祭祀那些不应该祭祀的鬼神。孔子也说过:‘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可见圣哲所见,大致相同。佛弟子对待鬼神的态度,应是敬而远之。前清周安士先生,每过一切神祠,必祝愿曰:‘唯愿尊神,发心出世,勿受血食,一心常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早成佛道,普度众生。’如是为鬼神说法,是学佛者应当学的。如果迷信邪鬼邪神,时常接近,自然就离远诸天善砷,不会得到福佑善护。于是取而代之者,则是‘妖魅日进,恶鬼屯门’。左传上说:‘人弃常则妖兴’;‘常’指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常八德是中国人基本的人格,弃绝五常八德,其心行知见,自然与邪恶交感,‘令之衰耗,所向不谐’,也是必然的结果。
3 [' t4 ]6 F* f7 s% w& f# K9 F% r; U' e1 X
  这些人,何以不信佛言,不依教诫而行呢?佛又说:‘或从宿行恶道中来。’‘宿行’是指过去生中,意思是讲:这样的人,或者是才由恶道转生人世,因此,还带有前世恶道的邪见恶习,正是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恶习气力求戒除,善习气应当培养,关系迷悟、苦乐的果报,不可不留意。‘现世罪人’,是佛说此人,纵然是受过三皈五戒、或者出家,由于尚存邪见恶习,多诸恶行,‘现世罪人也’。他们有学佛之名,而名实不符;‘非佛弟子’,佛陀不会承认他是佛弟子。# [* k+ K* F9 |6 E/ Z. q; _8 Z

: k% l  E4 t/ ?9 e1 ^7 \" `  以上所说的四点,可见都不是真学佛,因此,现前果报衰耗不谐偶。来世果报则更为可怖!
1 S5 t# v; O, G- x/ G) N  q- W
+ E' B3 D% n& m3 ]  (五)死后恶报轮转三涂
  b$ J$ z% G0 I: l' ~5 U9 q( o2 [0 w6 l' s. z. g
  死当入泥犁中被拷掠治,由其罪故,现自衰耗,后复受殃,死趣恶道,展转受痛,酷不可言;皆由积恶,其行不善。
/ n1 U, K5 _$ R' }+ I8 V) w! k' j. W& w$ h
  这一节经文,是佛陀为我们说不如法的修学,迷信、盲目的修学,所得的报应。
% o! U1 f+ s5 ~" C0 x' O+ S! m2 R7 f0 _5 D2 P
  三世因果的事实和理论,佛经中讲得极为透澈,值得吾人深入研讨,以穷宇宙人生的真相。2 V0 z1 }& i7 f4 P
6 S7 t( i: S+ M7 k, N1 g1 W- P
  令世所作的业因,来生后世,因缘际会,必定现行受报,正是丝毫不爽。如前所说,邪知邪见,迷信鬼神的假佛弟子,不仅是现在果报不好,报终死后,还不免要受地狱——泥犁——的苦报。这都是由于其生前所作的行业,罪在由迷入迷,导他入迷信之故,所以佛说:‘现自衰耗,后复受殃,死趣恶道,展转受痛,酷不可言。’这几句话,全是讲现前及未来世的苦报,真是痛不可言,追究其根源,实在是‘皆由积恶,其行不善’。我们读了这一段经文,观其义理,省察身心,诚然,恶不可积,行不可以不善也。, m( F2 Y* w7 p

6 n7 ?5 w5 }, g$ U6 S9 W& z  下面要给大家讲解的一段经文,是世尊特别开导我们学佛必须破除迷信和执著。  f- o0 s" H1 ?. ~; ^) F1 h
1 [$ r: _) h- r+ `
  四、训破迷执 (一)愚人招尤 (二)善恶明训
" V; v% n8 Z) O. W) C. D
  ]# L! M$ d. j) k. `# X4 I  (一)愚人招尤 1、不达怨尤 2、不达自缚
3 ?  s7 ?" {- ?. Z3 N$ ~
1 B- I2 f$ K- t* J  1、不达怨尤
3 o' g( h' N  R. q
5 {$ ^) Q3 |1 \8 j; }  愚人盲盲,不思宿行因缘所之,精神报应,根本从来,谓言事佛致是衰耗,不止前世宿祚无功,怨憎天地,责圣咎天,世人迷惑,不达乃尔。
- O0 V3 ~4 X. J. W  g! u6 o$ m0 h, f) R. L: |) s0 n
  这一段经文是讲愚人招尤,文有两小节,这是前节,说明愚人不明事理真相,怨天尤人的罪过。2 d  o( H& A7 T5 g( P
- a. }' Z- N$ Y$ A% F
  ‘愚人’,在佛法中说有五义:(1)沉迷五欲、(2)是非颠倒、(3)喜恶憎善、(4)闻道不解、(5)从恶道中出,叫做‘愚人’,总是恶习气未除。心思昏迷,无正知见,称为‘盲盲’。
4 e4 B# N$ ^7 O! m4 O( `8 W, {6 I  S* w: Z; n4 W7 ?1 M; B. f& T
  ‘宿行因缘’,是讲过去生中所造的业因,如佛经中说:‘佛在祇洹说法,有六十初发心菩萨,共到佛所,五体投地,悲泪如两,各问宿世业缘。佛言:汝于拘留孙佛时,出家学道,道心减灭。其时有信心檀越,供养二法师,极其钦敬,汝于是时,生嫉妒心,在彼檀越,说法师过,令彼渐生轻慢,断其善根;以是因缘,堕于四种地狱中,若干万岁,后得为人,五百世中,生盲无目,愚痴无知,常为人所鄙贱。汝等将来命终之后,于五百岁,正法灭时,尚生恶国恶人之处,为下贱人,被他诽谤,迷失本心,过是五百岁,灭尽一切业障,得生阿弥陀佛国。’读此文,当知行为果报之可畏如是,敢不慎乎!
9 \+ f" l% E0 v; |7 T" G! x: i6 l0 z( `8 t: T- ?  M0 C. C$ s
  学佛,必定要信佛言真实无欺,相信三世因果报应。
7 P7 a4 |) T! r$ j" m( I- v, @: g1 o
  这一节经文中说:愚痴的人,心无正知,目无正见,两俱‘盲盲’,不辨是非、邪正,不知善恶、利害,当然他是更不会去反省‘宿行因缘所之’了。佛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那‘精神报应,根本从来’,是有原因的。果然明白了这个道理,为什么不学著「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眼前种种不顺心、不称意的果报,不晓得真正因缘,以为是‘事佛致是衰耗,不止前世宿祚无功’。‘宿祚’是说过去世所修的福禄。‘宿祚无功’就是讲前世没有修福,今世那里会有福报呢?现在还不晓得止恶、修善,反而‘怨憎天地,责圣咎天’,怪责老天无眼,佛菩萨不灵,对不起他,未能保佑他称心如意;‘世人迷惑,不达乃尔’,这是说世间有一些像这样迷惑颠倒的人,不通达事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9: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才做出这样违悖情理的事情来,岂不可叹!, I. S* q( c7 }4 B" w0 M* Z

' K6 y) d; I# c9 s/ r& r6 B  2、不达自缚1 w% D$ s3 S* D* e# h$ ?4 p  x

: u3 x; @/ v; M% _1 h  f6 v  不达之人,心怀不定,而不坚固,进退失理,违负佛恩,而无返覆,遂为三涂所见缀缚,自作祸福;罪识之缘,种之得本,不可不慎。! P5 G# T6 \6 O) k0 o. K1 M$ o
% Q7 I1 K5 l: ]/ N
  这是后节,说明不达事理真相,自作自受的缘故。
5 {" Q- V8 Q  `8 W4 q& K/ G7 C3 H7 K  A5 q+ ~$ ^. j9 c
  佛说:‘不达之人,心怀不定,而不坚固。’由此可知,我们学佛,第一要真正明了佛经义理,就是‘愿解如来真实义’;经义道理不明,心意必然犹疑不定,也绝不能生起清净坚定的自信心。心思行为,当然不如法,所以才‘进退失理,违负佛恩’。我们的身命得自父母,而慧命则得自老师,是以老师是我们的慧命父母,佛是我们的本师,恩过生身父母。为佛弟子,不明经教,不依法行,违背教诫,辜负佛陀恩德太多了。如果能及时回头,还来得及;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可惜的是,不达之人,‘而无返覆,遂为三涂所见缀缚,自作祸福。’‘无返覆’就是执迷不悟,不知忏悔,不肯回头。‘三涂所见’是指贪嗔痴慢、名闻利养,意思是说这些皆是堕落入三恶道的邪恶知见。‘缀’是累缀,‘缚’是缠缚;意思是讲,他沉迷于名利五欲之中,为贪嗔邪见所缠缚累缀,造善恶业因,受祸福果报,皆是自作自受。下面三句是——‘罪识之缘,种之得本,不可不慎’。‘罪识之缘’一句,是指本性无始以来渐染习气而变为‘罪识’,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说的性,就是佛说的本性;孔子说的习,就是佛说的‘罪识’。习虽有善、恶,俱有圬染、清净本性的作用,含藏一切善恶种子,种子永不坏灭,遇缘一定起现行结果,还得报应。凡夫藏识种子,恶多善少,所以叫做罪识。‘罪识’在此处是指罪业种子,邪恶习气。经文讲的‘种之得本’,本指果报,因此,习气种子,不可以不善。平素存心行事,对于邪正、是非、善恶,尤其不可不慎重;因为现前当来,必定是有果报的。; Y: r7 t3 ?# k3 i3 A( i2 F
2 K& k% z" R- P4 c: e3 [( D: w
  下面经文是第二段,佛陀开导我们善恶的标准和因果的定律。文分两节,先说善恶之喻,后论因果不爽。7 P, M' y7 Q: q& [4 a! O
" G" |2 N; V, B+ {0 k
  (二)善恶明训 1、善恶之喻 2、因果不爽
1 J/ Q& a' J$ }0 d; X) }: S" t- l9 X
  1、善恶之喻" [+ n6 f( ~; ~/ }  @: c

9 a) T# f$ G( B4 q! ?: @# T  十恶怨家,十善厚友,安神得道,皆从善生;善为大铠,不畏刀兵;善为大船,可以度水;有能守信,室内和安,福报自然,从善至善,非神绶与也。今复不信者,从后转复剧矣。2 M6 \5 u9 m8 \: N3 s

/ I6 X& B3 o6 ~9 N% x  ‘十恶怨家’和‘十善厚友’二句,是佛教给我们认识善恶的标准,旨在教导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T  f' {# k( Y
2 D' X/ g7 i8 e! Z1 d# R; f9 _
  ‘十恶’是将诸恶业归纳为十类,身之恶有三:杀生、偷盗、邪淫;口之恶有四: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之恶有三:贪悭、嗔恚、愚痴;是谓之十恶。十恶乃性德之贼,故称之为‘怨家’。怨仇相逢,必受其害。十恶以杀生为最恶;中国历史,称为信史,史册所载,历代杀生最重者,果报最显者,有周宣王至明末流寇李自成、张献忠约有二百零二人,其因果报应之事皆有征可考。而佛经所载,尤为详尽。十恶俱作,果报定在阿鼻,就是无间地狱,苦报无尽。人生苦短,不过数十寒暑,一切尽是过眼云烟,何苦造诸恶业!佛经中有说鬼鞭尸一案云:‘昔外国有人死,魂还有鞭其尸,傍人问曰:是人已死,何以复鞭?报曰:此是我故身,为我作恶,见经戒不读,偷盗欺诈,犯人妇女,不孝父母兄弟,吝财不肯布施,今死令我堕恶道中,勤苦毒痛,不可复言,是故来鞭之耳。’这一段公案,是否真实,姑且不论,但其寓有甚深哲理,实堪玩味。益明我此有用之身,勿令广造诸恶也。
- w7 l0 P0 |8 @* i1 R0 P* Z4 r4 [
! T+ K  o+ Q; j  ‘十善’者,十恶之反面,就是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不贪悭、不嗔恚、不愚痴;是谓之十善业。此十种善行,为人世福德,生天资粮,学佛根本之所必备者。佛法中有十善业道经,专门讨论此一问题,教人修学。我们依此标准与人为善,才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友有助力,厚益尽心,世间最靠得住的‘厚友’,就是‘十善’。我在此举一个例子,廿五史梁书庾诜传说:‘庾诜,字彦宝,笃学经史,尝乘舟,载米一百五十石,有人寄载三十石;寄载者说,君三十石,我百五十石,庾诜恣其取足。’‘邻人有诬为盗者,诜以书质钱二万,令门生诈为其亲,代之酬备,邻人获免,谢诜。诜曰:吾矜天下无辜,岂期谢也。’‘晚年每日六时礼忏,诵法华经日一遍。后夜中,忽见一道人,自称愿公(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容止甚异,呼诜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梁武帝中大通四年(一三八六年),忽惊觉曰:愿公复来,不可久住。颜色不变,言终而寂,举室咸闻空中唱:上行先生已生弥陀净域矣。诏谥贞节处士。’按此传为念佛往生净土确有凭证,载在正史中者,中国自晋时慧远大师首创莲社,提倡念佛法门以来,历代依教奉行确有成就者,不知千万人也。近代念佛往生,本省尤多;如台北念佛团李济华居士往生,启发徐醒民一心专修净土,就是一个好例子。千万不可看作迷信,希望大家多多留意,不要自失大利益,自己错过大好机缘也。& L$ m1 N8 n  j, \5 v7 b

; O2 f4 O6 k+ C" T& z  ‘朋友’是五伦之一,志同道合,患难相助,成就世间功业。然于念佛一心,明心见性,成佛作祖,世间厚友则无力相助,必须自己勤修十善、戒定慧三学,才能满愿,所以‘十善’真是世出世间的‘厚友’,我们必须敬重学习。不然且看楞严会上,阿难尊者,聪明多闻,在工夫方面,他总以为:‘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他没有想到,佛对他说:‘他人吃饭,己不能饱。’虽与佛陀为至亲骨肉,也不能相代,帮不上忙。佛教绝对不迷信,我们一定要觉悟,修行证果,一定要靠自己,所以佛陀才教我们远离十恶怨家,深交十善厚友;要认真地反省,此一日中,果然恶念少而善意浓;与人为善,不与人为恶的话,那自然会‘安神得道’,安神是说现前身心安稳,无忧怖、无烦恼。得道是指身后,往生佛国,成佛作祖。这‘皆’是‘从’断恶修‘善’而‘生’的真实果报。佛语真实,朋友,你何乐而不为呢?& q; x* k6 k- V

! I3 i, j8 c& I" A" v$ x1 t0 g  ‘善为大铠,不畏刀兵;善为大船,可以度水’。这二句是比喻,刀兵劫指战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9: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战争起因于嗔恚仇恨。水喻为贪爱,贪欲不足,为一切祸灾之根源。十善厚友可以消除三毒烦恼,是有消灭战祸及超越苦海的功能,使我们得到安和乐利的幸福生活。因此佛说:‘有能守信,室内和安,福报自然’,‘从善’行‘到善’果,自修自得,‘非’是‘神’仙佛菩萨‘授与’你的。如果你还是不相信,诸恶皆作,众善不行的话;那么,苦报必然是转复加重了。
9 x  s# {; A6 F2 U
* r4 C- T( N4 L2 N  2、因果不爽! W+ u7 z& }/ I: I/ K

: v8 h" U$ H/ i2 K. Q" d  佛言:‘阿难,善恶追人,如影逐形,不可得离;罪福之事,亦皆如是,勿作狐疑,自堕恶道。罪福分明,谛信不迷,所在常安,佛语至诚,终不欺人。’
1 }0 O- ]+ m  g9 U8 u" o6 H5 i9 Q
1 F' t& }& `" y5 _. y  D2 h  这一节经文,是论因果不爽之理。佛告诉阿难说:善恶报应,追逼于人,如影之不离,绝无逃避之理。‘谛信’意为‘正智信’;‘不迷’指不为邪说物欲所迷。经云:‘过去祇园精舍附近有一贫贤者,每日至精舍扫地,至心不倦。有一长者游观大泽中,见有数十间七宝舍,问人得知是贫贤者扫佛舍,福应生此。长者心喜,找到贫贤者,以五百金买得。贫贤者得金,广段供养布施众生,佛为说法,即得道迹。’这是说明善恶必有报,佛语真诚,决不欺人。以上将佛陀教我们破除迷执、辨善恶、明果报一段经文讲完了。1 F, o1 [* p& R5 k& ^8 C
* d7 S" P- K" F- z7 J: G" a1 q  ~
  接著再续讲第一大段的末后一段。三宝难逢,文分两节,先说宿有福由得逢佛法,后讲嘱宣教法,并作福田。# M7 M% @& {7 g) w8 Q

# E" H" Y8 w! E6 R* D1 l  五、三宝难逢 (一)宿有福因得逢佛法 (二)嘱宣教法并作福田
. |1 e; Y; T' y1 l3 m3 u$ K) M' a$ l: A) R: `8 `- M  z/ V
  (一)宿有福因得逢佛法
+ W9 Q$ \+ q4 k2 e5 h! V, `# ~5 D3 B% {, c
  佛复告阿难:‘佛无二言,佛世难值,经法难闻,汝宿有福,今得侍佛。’
6 B, K' w. j: r1 y. C
' G# f3 b: a; i  在这一节经文里,‘佛无二言’一句,真是苦口婆心,一再叮咛嘱咐,唯恐我们又错过了这一次的大好机缘。‘无二言’诚至极矣!如何不敬信。‘佛世难值’是讲佛陀出生于世间,机缘相遇,非常困难。因荐,修成佛道,一般说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是古印度数字单位,照中国计算法,是万万为忆,万忆为兆;而一阿僧祇,为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再乘以三,真是庞大的天文数字。从凡夫地修成佛道,通常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其次是以本师释迦世尊为例,佛灭度到今年(民国六九年)依虚云老和尚据中国计算法,应该是三OO七年了。第三,就弥勒佛降生此土,经云,约为五十六亿年后。第四,是生在佛前,或在佛法灭后,是为八难之一;可见,能遇佛同住的机缘是非常不容易,真是可遇不可求。为什么我们要求与‘佛同世’呢?因为与佛同世,得亲见佛陀,闻法契机,易得解兢。我们虽不值佛世,但能生在释迦末法第一千年之末,尚得见闻经教,也是不幸中之大幸了,愿大家自爱自重,庄敬自强,努力修学,不负佛恩。  m, B7 K5 z6 E8 _7 e, b

3 H% j: @, ?1 s  ‘经法难闻’句,先需了解经法的用途。‘经’和‘论’的作用是修正我们的知见,戒律是修正我们行为的依据。所以,经律论三藏,是学佛唯一的准则。世尊灭度时,遗言‘四依法’,即第一、‘依法不依人’,‘法’就是指三藏经典,如果末世弘法者,无经典依据,即不可依信。第二、是‘依义不依语’,‘义’指佛所讲的道理,语是表达义理的工具,义为主,语为宾,这是叫我们要依据佛所讲的道理,而不要执著语言文字,死在言句之下,那就丧失佛陀教化之义了。第三、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不了义’是佛依世俗而说,是方便说;‘了义’是依佛亲证说,是真实说。因此,佛要我们依了义真实说的一乘法,而不必依照方便说的方便小乘和人天小教。第四、是‘依智不依识’,这是叫我们应具备良好的修学态度;‘智’是‘理智’,‘识’是‘感情’,是‘迷执’。佛教我们接受佛陀的教育,应当以‘理智抉择’来接受,不可以感情用事,更不可迷执。这就是四依法。末世佛子,果能依此而行,就与佛陀同住世间,亲聆教益无异了。末世众生福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若不遵四依法,必入邪途,是故‘四依法’不可不遵行。再说经典功用,现前有拔苦与乐之功,后来有解脱生死之益。经典分亲闻佛说及记载流通,亲闻者契机深,记载者契机浅。再讲就是记载,也不容易,如姚秦时代,法显十人,唐玄奘大师孤身西求;历代释迷传讲,流通至今,谈何容易!我们尊重经典,就是对佛陀演教暨历代大师传述之功,略表敬意耳。是有‘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再待何时度此身’。阿难尊者有福,得作佛侍者。又如金刚经所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这是佛为我等授记的一段经文。可见若无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是很难接受佛陀教育的。我们当知自勉。
( K. C! o7 O! F8 w4 b5 \, p3 I+ Y% R1 U/ r+ ~9 ^+ {" A
  (二)嘱宣教法并作福田
% r3 h# D0 j" c
- H% [+ a. a; o' [& `  当念报恩,颁宣法教,示现人民,为作福田,信者得植,后生无忧。阿难受教,奉行普闻。
' B; H; d9 T) Z' V# c  E
, l- X  T. c5 j. l  这一段是讲‘嘱宣教法并作福田’,也是问事佛吉凶最后的一段。- S3 i6 h& }% t% }8 C% R+ X
* i% J" n% U4 c  b
  ‘当念报恩’是佛教我们做人应当念念存报恩的心。报恩一定先要知恩,那些人有恩于我呢?第一是父母,于我有养育之恩;第二是师长,于我有教导之恩;第三是国恩,政府有保护人民安和乐利之恩;第四是众生,一切众生,有各尽智能,互为依存,创造美满社会、幸福环境之恩。是以佛常教人‘知恩报恩’。" J$ Q3 c6 F" G- U

6 c1 ~/ ^5 ]" W! c: F: G  如何报恩?佛教我们,第一要‘颁宣法教’,‘颁’是颁布,就是普遍传播的意思,普遍传播宣扬佛法的教学;且不止是言教,佛要弟子们,人人行解相应,知行合一,做大众的模范、典型,示现给人民做榜样的身教。因此,佛教法中出家,本来就是为上报四种恩德,下济众生苦难,助佛弘化,潜消祸乱,为众生作依止、作福田。福田有三种:(一)敬田三宝、(二)恩田父母、(三)悲田贫苦。诚敬、孝顺、慈悲是万善之根本。诚敬自敬佛法僧而生,孝顺则由报父母而生,慈悲实由怜悯一切贫苦众生而生。所以,佛说:佛菩萨、师长、父母、众生,是我们植福的良田,人没有不求福的,福向何处求呢?虽然人人有福田,可是几个人知道呢?佛慈道出,信者得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9: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勤于植福而后才有享受不尽的福报。朋友!你信不信、愿不愿修福呢?
8 u4 h6 P% ?6 f- @: @  V6 @
* ^4 I/ M8 A* s  请看经文:‘后生无忧’,这一句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未得道而命终,来生以福德深厚,必生天享福,身心安乐无忧。第二是道业成就,明心见性,断惑证真;或是上生佛国,永脱轮回,究竟无忧,这才是究竟圆满的果报。由此可知,为佛弟子,必知恩德,作人天师范,报恩弘教,为作福田。须知入道必以智慧为本,智慧必以福德为基。阿难尊者,就是我们的好榜样。‘阿难受教,奉行普闻’。尊者敬受世尊的教诫,立刻就能依教奉行,将佛陀讲的道理,传播十方,令一切众生普闻生信,破迷开悟,叫我们明了,要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学佛,才能够得到富贵谐偶、事事如意。; X$ }# D' N2 M7 z; E2 M- X# s
% T! ^; F) [7 V+ N; I7 O; f
  以上将本经第一大段:‘问事佛吉凶’讲完了。, J# x& ?: S' j& Z6 R1 a/ e

* B+ s1 i' m4 j) t; Z  接看看,第三页最后一行最后三字:‘阿难复白佛言’起,至第四页最后一行‘罪深如是’止。有十行经文,是本经第二大段,问答杀业责任问题。佛教戒律,第一是不杀生,无论是出家在家,一切佛弟子都必须遵守的。佛在楞严会上说:‘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食肉罗刹,报终必沉’,这些叮咛,皆是说明,嗔恚心强,慈悲心弱,非佛弟子。杀生之害处、果报,痛不可言。经中又说:‘众生断杀,得离生死’,‘清净比丘,不蹋生草’,‘于世真脱,不游三界’。这是说明持戒、护戒,才能体会同体一如,慈悲平等的境界,才是一个依教修行的圣弟子。2 Q7 n. W7 g0 Z% @5 r# y

' m& W6 m& I9 j; I3 D2 P●乙、杀业责任 一、阿难启请 二、佛示轻重 三、怨对无间7 W& S/ a1 V! v; s) M
5 ^' g4 \3 l+ Z0 r. c9 g, U- d0 l* }, F9 C
  一、阿难启请- J7 y2 I3 o0 K7 }

8 P0 M8 z% w# k8 k& A( A; J  阿难复白佛言:‘人不自手杀者,不自手杀为无罪耶?’5 ~1 D- P' `# s* ~- j9 v" U
! B8 ^* i  |- }
  这一节是阿难请教的话,其问意还是为了利乐有情众生。因为众生最苦是死,惨死尤甚,故以杀生为第一恶行。世出世间圣教同宣戒杀,中华文化,仁慈为五常之首,佛教中,护生为第一善行。经文虽只说到杀生一事,意含全部戒律。儒家的礼教,佛家的律学,都是本诸我人同具的性德,表现于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慧的行为,绝不是有意约束人的、吃人的,其教学目的,皆为复性而设施。本经咯举其一,其余则思之可得。
7 ]. ?, J1 {# E0 R# N1 r0 d2 {7 m$ C" s
  ‘阿难复白佛言’,是阿难闻佛讲完事佛吉凶缘由之后,又提出一个问题来请教佛陀,他说:‘假设有人,没有亲手杀生——杀生有亲手杀、教他杀,或者是见杀心喜,这里阿难显然是指教人杀生,而不是自手杀生,所以他问—不自手杀是不是就无罪呢?’$ x* u0 A& u; A- g) x% d7 j" i% S( I
1 \0 m/ O& b: z
  二、佛示轻重 (一)教杀重于自杀 (二)无知官迫为轻 (三)故犯欺罔为重7 n7 Q; U3 p4 [. b* o/ n+ r( {
- ~2 w6 S' j$ [6 D! ?
  (一)教杀重于自杀
- m9 u6 {' `0 G- m# j4 r
2 T& i3 _0 v( O" x% ~; q' k  佛言:‘阿难,教人杀生,重于自杀也。
, _1 e+ U9 K& n4 }. }! C& t1 ^. s. K$ ^# Q; M2 |* Y
  (二)无知官迫为轻* `' ]8 D% u1 K/ a! o9 U  f7 R
. \7 R1 Z( T. x0 a5 d: [
  何以故?或是奴婢愚小下人,不知罪福;或为县官所见促逼,不自出意。虽获其罪,事意不同,轻重有差。
) b" @5 Q! N3 M. f6 `' `9 A" O8 }
& q. S3 W' f! l) R3 h, u& J2 q; c& f  (三)故犯欺罔为重$ v* ]. ~3 o9 n8 @
8 a9 v& ]/ A5 \) J( a! l/ K
  教人杀者,知而故犯,阴怀愚恶,趣手害生,无有慈心,欺罔三尊,负于自然神,伤生杌命,其罪莫大!’5 J" Z3 v) R6 ~3 a+ Y# D, H3 {2 j

/ r* |; }) y1 j# [; @  这一段经文,是佛陀对阿难解释杀生罪过责任轻重的开示。
% S0 u1 d  t# F2 ^& M+ L9 X7 H! G7 u: W/ k- b" ~$ Q
  大意有三点:(一)教人杀生重于自手杀。(二)无知、官迫为轻。(三)明知故犯者最重。现在就依次讲解:
: F0 E6 A! V& B" G2 e! n
' O* E: g6 D% ]1 K1 c- ]  ‘教人杀生’就是现时法律中的‘教唆罪’。佛告诉阿难,杀业罪行的轻重,教唆别人杀生的罪过,要比那自手杀生的罪来得重,因为杀生行为不是出于自意,而是出自教唆者之意,所以教杀生者罪重。下文,佛再对阿难解说道:‘何以故’?‘或是奴婢、愚小、下人,不知罪福。’这几句经文说明轻重的理由,世尊特地举出两个例子:(一)是一般家庭,奴婢愚小下人,都是听从主人指使的,主人命令他杀生,他不得不服从,而他们自己却是愚昧无知,不知罪福。(二)是服务在公家机构里,‘或为县官所见促逼’,这是佛举当时的例子。古时行政司法权不分,县官同时也是法官,假设有人犯法,县官判决犯人死刑,执行行刑的人,当然不是县官自己,而是县官部下的刽子手,刽子手虽然是自手杀者,而不是出自自己的心意。‘虽获其罪,事意不同’。事,是指杀业之事,是奉命行事。意,是指存心,若以愚恶嗔恚心教人杀者,罪业极重。办案尚且如此,何况其余呢!从前,唐太宗对侍臣说:‘古者用刑,君为之撤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每因此不啖酒肉’。可见,决狱执法者,皆是菩萨心肠,无冤枉、多积阴德,纵遇罪无可赦,也是慈心、怜悯,不得已而杀之,非恶之、恨之而杀之也。所以经说:‘轻重有差’。
  \# Y5 j4 D" i+ n; l" C# u: l! [) ^3 j* z/ Z# M
  下面一段经文是讲故犯欺罔为重。‘教人杀者,知而故犯’,这是说自心具有杀害的意念,而命令他人去执行,所以佛说:‘阴怀愚恶,趣手害生,无有慈心。’‘愚恶’是指嗔心未净,不信因果,又无明达事理之智慧,往往造作一切恶行,而不能克制。如果身为三宝弟子,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学菩萨行者,杀心不除,那就是‘欺罔三尊、负于自然神’。‘三尊’是指三宝—佛、法、僧—为学佛者所皈依处,是世出世间最尊。(三宝的意义,在后文中解释。)欺罔三尊,就是欺骗三宝。‘自然神’就是自己的良心,不但欺骗三宝,也是自欺良心,做出伤生杌命的事。杌命是令他身心不安的意思,其罪甚大!
/ b+ r. D& n5 H+ Y, |  u- G3 R
/ X% L4 |8 ?! s0 Q' Z- q, C  上一段将‘佛示杀业轻重’一段讲完,下文是说杀业果报。经文也有三小段。  F9 E; t5 H% g6 b: Z# K) f' B
7 i, {4 M8 D: \! o# z
  三、怨对无间 (一)现报灾凶 (二)三涂万劫 (三)现畜前因
! m2 x8 w$ c  c1 }, u0 K
2 ]  M7 o! _) @. Z. s1 _, ^7 O8 J+ `+ O  (一)现报灾凶
6 G- f# q$ @6 ^' C2 Y" O+ }5 _7 _2 o7 e4 b
  怨对相报,世世受殃,无有断绝,现世不安,数逢灾凶。  r+ P9 U+ q" S' \. S+ F2 Q7 k4 W: ~

4 {1 t6 ^1 c, O! H* u: {: v$ v  这一小段,是佛眼所见众生杀业怨冤相报,永无休止的实况。8 E8 U/ e; F( y, W) t

! Q( }; S& |7 |* |; I6 V& w5 r+ V/ `  首先,我们要问:佛家所讲的因果报应之事,真有吗?我在此地肯定的奉告诸位,真有!又问:因果报应之理正确吗?我奉告诸位,是真确的。因果报应的理论与事实,是永不变更的真理,绝不是迷信。佛说:‘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孔子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古德也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孔子家语注解中也讲:‘损人自益,身之不祥。弃老而取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9: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家之不祥。释贤而用不肖,国之不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之不祥。’其实一部二十五史,就是一部最大完整的因果报应纪实,钿读深思,必可悟得感应之理。然说因果道理最详尽的、最透澈的,还是佛教经典,有志深究其中极则至理者,请读佛经。希望你能深信不疑。# w1 X( f$ x; b! [7 K7 N% \( C, `
' O8 O. `7 e% @9 Y9 T' P* e
  佛在本经中,给我们所讲的‘怨对相报’等五句经文,是说明现世果报的灾凶,都是由前世引来的,世间人所以成为怨家对头,都是由于彼此不忍让而生的怨恨,怨恨若不能及时化解,必定是愈积愈深,演变成为斗争、仇杀、互相报复,乃至于生生世世,没完没了。所以佛说‘世世受殃,无有断绝’。像这样的反覆报复,一定是一次比一次惨酷,一次比一次痛苦,这种结果,实在说,全是由于无知、迷惑、颠倒所造成的;如果想免除这样惨痛的果报,那就必须有一番大彻大悟,开真智慧,认真的修学‘怨亲平等观’。首先,要能够忍受果报,不再存有报复心理,才能渐渐断恶缘、化恶因,化世世怨仇为大慈大悲,等念怨亲,物我一如,入不二法门,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才是真正的离一切苦、得究竟乐。这种觉悟,是相当不容易,但是,并不是做不到,而是在于自己肯不肯真做。3 H  m. x0 a, q+ }* {" n7 T# P# A$ g

& s' {- W2 v/ A: V% d- S  如果不觉悟,不能真修,还是心为境转,那就生生世世,都不能了断。恶因不断,恶缘增长,结果当然是‘现世不安,数逢灾凶’。现前身心不安,常有忧虑、恐怖,又时常遭遇到凶险不吉祥的灾难,这都是属于怨对现世的果报。
6 }( [% h' s" z9 c
- F6 K- Q3 L$ b  (二)三涂万劫2 Q% w  W, p4 o
, U6 L" e" F$ A5 j& H8 ]9 ]: x
  死人地狱,出离人形,当堕畜中,为人屠截;三涂八难,巨亿万劫,以肉供人,未有竟时,令身困苦,啖草饮泉。" J. y0 T. N" X) [/ N& D

3 o; J, c  Z6 G3 {9 _4 ]  这是第二小段,说明后世三途万劫,永无止尽的苦报。
" g+ d; _% k8 R0 Y( b) @( X5 D' w: }1 @, }
  佛在前面给我们说了杀生现世的果报后,接著更进一步,再说明后世果报的真相。在此处,首先要肯定的认识,一切人和物,都有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我们的肉身,虽然是随看三世而有生灭的现象,但是我们的精神(世俗叫做灵魂)确是三世常存不灭的。民国六十九年九月廿九日下午华视播放‘神秘的飞牒’里,也承认了:智慧、灵魂、精神是永存的,不随身躯同灭,而且承认了转世轮回。因此,业报循环、因果轮回,也就永无止尽了。灵魂是心智变现之物,在佛法唯识系里,有非常深入的实证和详尽的说明。这是真理、是事实,绝不是理论或推测。所以,古今圣哲无不是教我们提升心智、美化心灵,充实我们生命的实质,止于至善的境界,而后三世轮回的身心环境,当然也会愈转愈趣向真、善、美、慧的受用了。可叹的是,世人每每将这么重要的大事,忽略而不深入体察,以一己之偏见、陋执,拨无因果,反将圣哲明训,误会作迷信、荒唐无稽、不可依凭,于是逞己邪见,妄充通家,以世智辩聪,自误误人,以至于不可收拾;废经、废孝、废除伦常道德,父母且杀,何况其余!以致天灾人祸,日渐逼追,民不聊生,天下大乱,究其根源,总由不知三世因果报应真相之所致。; I9 {7 n/ c, \6 l  v

" ~# B$ v7 q9 ~6 }0 \9 Y  佛在这一节经文给我们讲的,的确是很可怕的事实。那就是:杀生的果报,除了现在的殃报、不安、灾凶之外,身后还有三途万劫的苦报。佛说杀业重的人,死了以后,神魂必定堕在地狱。一切经中常说十法界的业因、果报,尤其是每每讲到三恶道,总是讲得格外详明:如贪欲心重,是饿鬼道因;嗔恚心重是地狱业因;愚痴心重(不能明辨邪正、是非、善恶)是畜生业因。‘怨对相报’当然是嗔恚心特别重,一定是会感召地狱的果报。有关地狱果报之事理,诸位可以细读‘楞严经’和‘地藏菩萨本愿经’,自然就明白了。地狱受苦时日很长,罪报受满,出离地狱,大多数是转生到饿鬼道,或是畜生道去还债。所以说:‘出离人形,当堕畜中,为人屠截’。乃知夙生债负,受者毫厘不能增,与者毫厘不能减;吃他八两,还他半斤。因此,才有‘三涂八难,巨忆万劫’,没完没了,实在可畏。明白了这个道理,才知道杀生是万万不可造的。" H" I3 z6 a0 @/ a) N

( E. @# `9 ~. f- Y  刚才讲到‘三涂八难’,这是佛学术语,在此地简单解释‘三涂’:(一)火途,地狱猛火所烧之处。(二)血途,畜生互相啖食之处。(三)刀途,饿鬼以刀杖逼迫之处。十法界中此三道最苦。‘八难’是说众生见佛闻法,有八种障难:(一)三涂为三种,(二)北俱卢洲,(三)长寿天,(四)盲、聋、喑哑,(五)世智辩聪,(六)佛前、佛后。无有见闻佛法机缘。正如开经偈中所说:‘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这句话是千真万确,无有一些夸张。
7 C: f8 w! i) U) l* x* \0 N) n$ J
' Y& x( v: s) W& c1 _9 r  ‘以肉供人’是说堕落在家畜之中,也有被人猎杀的野生禽兽之类,来偿还命债的果报。说到果报酬偿,实在是复杂极了。‘未有竟时’,也就是讲他亏负太多,非一生一世所能偿了,往往一生所造,百世莫偿,真是未有竟时。所以佛教诫弟子说:‘随缘消旧业,莫更作新殃’,意即在此。‘令身困苦,啖草饮泉’二句,是形容畜生现世生活的苦状。* X8 Q5 a! {% X; N7 n
3 ^& j4 [3 Q7 I; o
  (三)现畜前因1 D8 Q' |/ x! A# ~* [7 Y
/ w% J  p2 j" c$ b$ D! @5 @
  今世现有是辈畜兽,皆由前世得为人时,暴逆无道,阴害伤生,不信致此。世世为怨,还相报偿,神同形异,罪深如是。
$ v* z4 F" s& K! y, i4 e5 O2 l- n$ X  E8 E( I
  这一段经文是佛为我说出现前畜生道的前因,也是问杀生责任一大段的总结。
5 I& g- @% X. f1 r  C9 `# {8 c4 g5 G: J8 Q% J: [) T
  ‘今世现有是辈畜兽’,佛陀举出现在世间畜牲野兽,它们为什么落得披毛戴角,如此不堪呢?这都是由于前世,或是多生多劫的前世,‘得为人时’,做人的时期,‘暴逆无道,阴害伤生’,阴险怀恶,暗中伤害众生,‘不信’圣贤教诲,不信因果报应,所以,他们才造作种种罪业,招来现前的苦报,一‘致’于‘此’。‘世世为怨,还相报偿’,这一句是佛说出世间众生真相。佛陀五眼圆明,真语、实语、如语,从不欺人;佛眼所见,人之于人,人于众生,人于万物,实在是平等不二的。儒家讲孝、讲仁,‘孝’字是合‘老’与‘子’为一体,二而不二;‘仁’字二人合成一字,也是二而一的意思。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又说:‘予一以贯之’,孔子说的‘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9: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即佛法中的‘一真法界’、‘不二法门’的符号。中华文化道统,就是以‘孝’、以‘仁’、以‘一’为中心,大乘佛法是以‘一真’、‘不二’为中心,是以古德云:识得‘一’万事毕。法华经说: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是‘一’为大事,‘不二’就是一,六祖说: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孝’是不二之法,‘仁’也是不二之法,是佛法与中华文化同源、同一根本。正因为如此,才能与中华文化合而为一,发扬光大,其成果则远超过印度本土。世间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没有看到万法‘一真’、‘不二’的实相,于是乎,在感觉上,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吃亏,上他人的当,受人欺骗;以为自己的财物损失了,精神不安,忧虑恐怖,都是别人、或环境造成的。其实不然,如果见到三世的因果报偿,就会恍然大悟,世间真的没有人能占到别人的便宜,也没有人真正吃亏上当,因为,果报酬偿是通三世的。只要因缘聚会,谁也不能躲过。躲过今天,躲不过明天,躲过今生,躲不过来生。经说:‘一切众生所作业,纵经百劫亦不忘,因缘和合于一时,果报随应自当受。’语云:‘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又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知三界苦乐、六道升沈,皆由自心感召,茫无躲处。东岳庙有一付对联说:‘阳世奸雄,忍心害理皆由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何不猛生悔悟,回头是岸。禅宗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佛经说:‘吉凶祸福,皆由心造。’又说:‘罪福二轮,苦乐两果,皆三业所造,一心所感。若一念嗔恚邪淫,即地狱业;悭贪不施,即饿鬼业;愚痴暗蔽,即畜生业;我慢贡高,即修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证悟人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六度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佛业。心净则香台宝树、净刹化生,心垢则丘陵坑坎、秽土禀质;非是天降地生,实在是最初一念所致。离却心源,更无别体。’因果的道理明白了,自今而后,决定要与人为善,成人之美;逆来顺受,容过忍辱,了无怨尤,息灭报复,心意等慈清净,才真正能够免除‘世世为怨,还相报偿’的悲剧。若非如是勤修,则‘怨对酬偿’,世世不免。, x0 {5 z" q/ ]* }

+ q1 [( r1 z: P0 m  ‘神同形异’,‘神’是神识,俗称灵魂,其实‘神魂’是迷而不灵,孔子称之为‘游魂’是很有道理的。‘形’指六道众生的身形。这一句经文的意思是讲,‘神魂’原来是一个,但随著所造的善恶业力,轮回在六道中,受苦乐果报的身形却是千差万别。这正是孔子所谓的‘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夫子在佛法未入中国之前,也有同样认识,正是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罪深如是’,一句是总结说明一切造恶业的众生,在六道轮回中,尤其是三恶道最苦,出离最难,其于杀生关系最大,其次是偷盗,单就这两种罪行,已足够构成三恶道的循环了,而造成怨怨相报无尽期的惨剧。经文至此,将第二大段,杀生责任,讲完了。7 u& x$ T, j0 s4 t
( f7 Y8 q- d+ i5 u/ O$ Q
  前面所讲经文,意在止恶。今科意教修善,修善必有师承,故训之事师之道。8 h7 u" @. x' n* ^. ?: Q( B
4 i/ g, ~" w3 i- p  G- J. f/ C6 c
  底下要讲的是本经的第三大段,讨论‘教学’问题。经文有廿三行,自第四页最后一行起,至第七页第三行‘可不慎也’止。在这一段经文里,我们将可见到三千年前圣哲们的教学精神与教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6 ]% y8 O/ [1 \  f# E* @' q
$ X* ]6 D, \/ V$ N: U5 H# [●丙、师弟之分 一、师生之本分 二、师生之行持
! u& v% Y  G: @/ @( q# H9 ^7 c2 b' e% }4 R7 E7 x
  一、师生之本分 (一)弟子本分 (二)师教本分 (三)弟子背师罪果* Y2 b" g/ m: V9 S* O, }
) H- l% C) I6 P
  (一)弟子本分 1、恶意向师及善者问答 2、恶意向师及善者之喻 3、善戒感天慎勿嫉妒/ l* y2 L" `  w3 Z" n( Z; ?

& Z! W9 P6 p' i% k9 K  1、恶意向师及善者问答4 T: {, o7 }/ g$ P1 U

2 Q& Q9 a' r& g  阿难复白佛言:‘世间人及弟子,恶意向师,及道德之人,其罪云何?’; G$ R4 F% H/ k* M% I- Z! j& [

) O- b  o5 e4 w; z  这一节经文,是阿难请教的话,问意很明显,旨在请示世人做学生的本分事。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是人能知本分、尽本分,则近道矣。这的确是教学上最重要的课题。做学生、做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本分职责;要知道自己的本分职责,一定先要认识教育、师道,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及一切众生的关系。佛陀教育和儒家教学,都是以‘仁’、‘孝’为基始根本,精进提升到真善美慧的完人境界,就叫做‘圣人’,或称做‘佛陀’。所以古德有说:‘学问之道,仁而已。仁之道,孝弟而已。’儒佛的教育就是‘仁孝’的教育,其具体的教学就是伦常八德的修养。中国人自古以来‘学孝、学仁’,‘行孝、行仁’,‘教孝、教仁’,将仁孝之心,提升到最高境界,扩展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皆朋友。而佛教更进一步,推展到‘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时空物我一如,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的至极境界,这才是竭尽‘仁孝’之极致;竭尽教育的功能,完成伟大不可思议的圆满人格,称之为‘佛’。儒佛的教学,都是从‘格物’、‘致知’达到‘诚意’、‘正心’做起。佛法中的断烦恼,就是格物功夫;学法门就是致知学问。大乘佛法,六度里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是格物工夫的具体修学法。‘般若’更是‘致知’之极致,根本智、后得智的圆满成就。直心、平等心是意诚之极,深心、清净心是心正之极,身修之极。大慈大悲是家齐之极,国治之极,天下公平之极。是儒道、佛道、天道、人道,一体也,一道无二道。圆修圆证此道之人,就叫做‘圣人’,叫做‘佛’。大乘佛法的教学,是以四大菩萨为中心。(一)地藏代表孝道,地能生育万物,含藏万物。孝为万善根源,蕴藏无尽德能,是以孝心比如大地。这是佛教必修的第一门课程,导师就是地藏菩萨。儒家教学,首重忠孝,其在童年就接受真实、明德、福慧基本的教育,与地藏教学完全相同。(二)观音代表大慈大悲,(三)文殊代表明哲理智,这两位菩萨的教学又通于‘仁爱’、‘信义’四德目。‘仁’者,人我一体也。‘爱’者,一切恭敬也。‘忠孝’是教学之体,‘仁爱信义’是教学之用,待人接物心存‘仁爱’,言有‘信’无欺,行有‘义’,‘义’者,尽义务而无求报偿也。此四德是用在壮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4-26 13:35 , Processed in 0.09166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