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7 22:3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一门都圆圆满满含摄一切法门。所以,它那个「一」,不是独一、不是专一,是任一,任何一门都可以代表所有一切法门,所以佛在金刚般若会上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你要说「我这个法门高,那个法门不如我」,这是邪师说法,这不是正法。我们学佛,这些基本的常识如果都不晓得,你怎么能入佛门?
9 @1 t, d5 a7 n 佛法不但是佛所说的一切法门平等,我们要问: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宗教多了,跟我们大乘法平不平等?你一定摇头:不平等。告诉你,那不是佛法,佛法是平等法,无有一法不平等。也许同修曾经听说过,但是意思你会不过来,佛家有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这句话怎么讲法?我们有没有认真的去体会过?无有一法不平等,无有一法不含摄一切法。佛经里头还有一个比喻更有味道。佛说一微尘,一粒很细的尘土,「一微尘容纳虚空法界」,尽虚空遍法界在一微尘里头,一切微尘无不如是,这才是真正的觉悟了。, N/ x+ \0 M- i3 }+ m9 v P% I- Q
所以,如果有高下,那就像禅宗《坛经》里面印宗问六祖的话,他们两个人初见面,这是在广州南华寺,那个「风动、幡动」的故事就在这个地方,距离我们很近。印宗知道他是五祖的传人,特别向他请教:「五祖在黄梅对於禅定、解脱是怎样讲解的?」惠能大师的答覆,答覆得很妙,他说:「禅定、解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你们想想这个问答,佛法是不二法,这到底讲的是什么回事情?在一切境缘之中,「境」是讲物质环境,「缘」是讲人事环境,「一切境缘中」,这是佛经里头术语,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在一切物质环境、人事环境里面,你才有妄想分别执著,不是佛法了,念头才一动就二法了。一动,迷了;不动,不动就是禅定。由此可知,禅定是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叫禅定。禅定是自己的真心,禅定就是禅宗里面所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讲这个,心一动就迷了,心一动就错了。# ]/ T: r8 B- p
我们要问:人在这个境界里头还有作用吗?有;一样穿衣吃饭,一样跟你讨论是非,表演得跟凡夫完全没有两样。这又是怎么回事情?《坛经》里面六祖跟永嘉大师的对话显示出来了。永嘉离了妄想分别执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入佛境界。六祖问他一句:「你还有分别吗?」他答覆:「分别亦非意。」六祖点点头:「汝如是,我亦如是。」那就是什么?那是示现在人间。如果人家问你:「这是什么?」如果你一句话都不说,你这个人不是白痴吗?一定是说:「这是毛巾,白色的毛巾。」你们大家都懂。你们心目当中分别执著这是白色的毛巾;我说「白色毛巾」是因为你们分别、你们执著,我随你们说,我没有分别,也没有执著,这叫「分别亦非意」,高就高在这里。你有分别、有执著,你有烦恼,你有生死,你有六道轮回。他随顺我们众生,他没有生死轮回,他什么都没有。他用真心,我们用妄心,真心跟妄心可以在一起生活,可以圆融。所以,佛跟我们在一起,他住他的一真法界,我们住我们的六道轮回,他在这里面帮助我们,时时刻刻用言语、用动作、用暗示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回头,这叫做「普度众生」。
. H& g6 i% V H& [ 我们也晓得什么叫禅定,《坛经》里面讲「禅定」的定义,「禅是外不著相,定是内不动心」,这两句话是从《金刚经》里面变现出来的。六祖是在《金刚经》里面开悟的。他这两个说法,「外不著相叫做禅」,《金刚经》上讲「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是「外不著相」,「如如不动」是「内不动心」,这叫禅定。所以禅定不是盘腿面壁,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你不会被外面境界影响,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这就是禅。我们现在的话说,不受外境的诱惑,眼不被色诱惑,耳不被声诱惑,舌不被味诱惑,六根不被外面六尘诱惑,这叫禅。心里面不生是非人我,不起贪瞋痴慢,那叫做定。然后你就晓得功夫在哪里用?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历事炼心。我们现在读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参就是历事炼心,外面境界绝不回避。回避怎么能成功?找个深山躲起来修行是很清净,一入都市心马上动了,就完了。所以要晓得,修行是一切时、一切处都是自己修行用功的处所,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一定要懂得在境界里头怎样用功,怎样修戒定慧,过戒定慧的生活。; c; U5 v+ A- H3 H, s" X# B9 i
戒定慧的生活比我们现前的生活快乐多了。我们举一个例子,诸位从一个例子细细的去体会。现在一般家庭娱乐大概都少不了电视,老老少少都喜欢看电视。菩萨看不看电视?菩萨也看电视,你们笑他也笑,你们哭他也哭,菩萨的受用跟我们凡夫的受用完全不相同。为什么?菩萨的表现是和光同尘,那就是「分别亦非意」;他好像也有分别、也有执著,决定没有心意识。没有心意识是什么?戒定慧。那个分别执著是他度化众生的手段,他的方法,实实在在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著,他也没有妄想,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他一样跟我们在一起看电视,我们看电视是生烦恼,看到欢喜就大笑,是烦恼,喜、怒、哀、乐、爱、恶、欲统统是烦恼;我们看生烦恼,他看生智慧,增长戒定慧。同样看一个电视的画面,他看了生戒定慧,我们看了生烦恼,动七情五欲,怎么会一样?一个例子,日常生活当中,无有一法不如是。# L8 r* }( c. m
宗门的祖师大德常常问学生,我们在语录里头看到,祖师看了说:「你会么?」这个话的味道很深,你会不会!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之处,你会吗?会,全是戒定慧;不会,全是烦恼。不会,落在贪瞋痴慢里头,贪图物质享受,你起贪心。讲得最粗、讲得最浅,贪心变饿鬼,所以世间人常讲人死了就作鬼去了。实在讲,这个话讲不通,人死了之后,他前面有六条路,你怎么可以断定他去作鬼?摆在面前有天道、有人道、有修罗道、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你怎么说他作鬼?很多人都是这么说,我们细细想想也不无道理。为什么?哪个人没有贪心?贪心特别重,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心是饿鬼道,他天天在造鬼的因,他死了以后当然就去作鬼了。+ w, G, l6 y x
昨天我到中文大学去访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