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2 11:4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可喻逆修因果。】意思是说如果形全身弯曲,影子就会凹,影子就会弯曲,形曲影凹,形如果弯曲影子就凹,可以比喻说逆修因果,就是违背因果,他的所作所为就是违背因果,【下喻,源净流清,可喻顺修因果。】我们刚才讲水浊,水源如果污浊,底下流下来的就污浊,上面如果是清水,流下来的就是清水,所以水源流清,就比喻他修的因果是善的意思。【今举二喻,各喻一种,其义甚明。】
/ ]' s* I o8 i G3 P- u【二 就净示修】, H8 q) Z+ @4 S+ d; H' i3 Y" s E. @
# q/ N: K* G* q; ^ 底下,第五页,2 `1 _7 C/ D; N
* c" `' z7 \1 Q. M7 E+ ?& G【故知欲生极乐国土,必修十六妙观。愿见弥陀世尊,要行三种净业。】
+ G" ^0 e9 T& G( f( F7 v3 [) r
& D( O- F- y m! c0 S. w你现在如果想要知道,欲生极乐世界,必须以十六观经为主,愿见弥陀世尊,要行三种净业,把笔拿起来,三种净业就是修三种福,哪三种清净的业?业,你一定要写,要不然经典看到最后,你不知道他在写什么,你写个A,修哪三种?
. l: f. [7 Y; j. a) Z# Y5 D, D5 K2 r5 o6 g( W- X/ P+ o; Z3 I
A、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 R6 a* [4 C! w6 ]7 i
! c/ k I% S, v" A孝养父母,如果你要往生极乐世界,修第一善业先要孝顺父母,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你先要修习慈悲心,不可以杀生,修十善业,你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 [! Z. ]; d [3 \5 R# ?
6 v; M; v3 y7 D0 N9 ~) q
B、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 I# a" i4 a& n; w4 j p4 p2 V
如果你要往生极乐世界,第二点要修的,要先受三皈依,我们六月三十日下午二点又要办皈依。受持三皈,具足众戒,就是要好好持戒,不犯威仪。这是符合往生极乐世界的第二个条件。
" k! `( G, p: ?- w% A- w8 T$ k# K1 P" p! X8 E( d
修第三个条件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9 y! R) h8 v8 o- v' N
- Z; N7 Z$ V6 X( N8 m( t( xC、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 H( c3 r# a. w
2 |; Y, O; _* R' q8 M. J/ K发菩提心就是你要发慈悲心要发觉悟的心,要深信因果,读诵大乘,你要读诵大乘经典。劝进行者,劝修行人精进叫做劝进行者。 V! L% J1 K# V5 G/ Q* Q, M' ]
7 o, f9 d9 e+ E% t& h' y7 A& F4 L
我再读一遍,三种净业修三种福,A、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B、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C、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个你一定要先抄下来,这样后面讲到你才知道在说什么。 S5 A2 x+ p* A' v4 N
% d1 [4 z9 s' ?$ R# L底下,
5 k R4 v- t8 i4 Z" w
( P7 p2 _* j& y7 `: A/ f1 M【钞云:上已对秽显净,故今就净明修。】现在以清净的因来说明,前面是说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的污秽和清净的对立做比较,现在是用清净的一面来说明。明修就是说明修行。【前示二因,】前面开示有二种因,【通云净心,及以善行。此明】就是现在要来明示【修相,】要来明示、开示,说明如何修行。【故】就是所以。所以【的指】的就是专指。那个不是念的(de),不要:故的(de)指,笑死人了。的(di二声)指。的指【十六妙观,】专指十六妙观,【三种净业。于十六境,】十六种境界,【不照三谛,】就是于十六境界,如果不依照三谛【岂名妙观?】不照三谛,岂名妙观?岂名就是怎么能。如果你不依照真谛、俗谛、中谛,怎么能说是不可思议的妙观。【修三种福,为三感染,不称净业。】意思是说我们如果修这三种福为三种感应的力量,还不能称为净业。现在是指以前所说的。【妙观是正,净业为助。】现在把十六妙观当成最重要的,因为现在说的是《十六观经》。净业为助,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孝养父母、受持三皈或者发菩提心,这个当做助行,另外一部经这个是三种福,这部经是以妙观为正,其他的净业为助,【正助合行,能感四种极乐国土。得见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和应身,【弥陀世尊。文从互说,】文从互说就是文章是相互陪伴正的和反的,或者正的或者是助的,互说就是互相辅助,【观论生土,】就《十六观经》来论生土,能否往生极乐世界就看你这个观,【业论见佛,】就净业有成就、没有成就来论见佛与否。再说一遍:观论生土,业论见佛。观论生土就是就你修行《十六观经》的功力,来讨论你有没有能力往生,往生净土。业论见佛,你修的业就是心净到哪里,你是不是净业有成,有成则来论断你是不是能够见佛与否、能不能见佛这个能力,所以叫做观论生土,业论见佛。意思是说:(以)你修《十六观经》的能力来论往生净土的能力,你所修的净业的好坏来论你能不能见佛。【依正既俱,正助非隔。】没有离开当下,正修当下也要助修,助修当下就必须要正修,叫做正助非隔。
4 c# c4 J* ]$ r- {
2 d0 n5 [& S( @" R. Z, }1 ^, }我这么解释已经很清楚了,听不懂也没有办法。听不懂就怪你书读得少,没有办法,明天我们再继续。好,下课!
8 \" G! k5 K w6 K. n" w---------------------------------------------------
3 l, `" T0 C4 l2 S( l& _" n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K$ V. [- s7 G; w
! K( `) t, G8 N' P1 {6 B) _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H R. m- H( `7 A7 t1 V1 W: U
1 p# O$ X0 j4 A$ U0 R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8 ]# g8 x( |8 u. s+ W; j【二 示文二 初示教兴二 初明兴由】
# q, [! @0 L5 P7 p+ A) ~" f" _5 Y8 V2 e4 ]! ~$ m& n3 Y
【然化因事渐,教藉缘兴。是以阇王杀逆,韦提哀请。】
( q" n+ V# m9 N x7 P! i
4 a9 m6 _ k7 Z, G( K这个就是要把全部经文先看过,才能够了解他藉着几个字来描写这一段《佛说十六观经》的缘起。# A: {2 s# y- _* f- X
+ {! x3 p5 m) u8 t3 \7 Z6 j! v然化因事渐,这个渐不是渐渐的渐,是就近取材,这个渐就是在四周发生的事情,佛拿来作比喻借题发挥经教,这样人家的印象比较深刻。譬如今天我要上台讲经,因为以前我是穷人家的孩子,所以如果讲到穷,我就能够拍成一部电影,可怜!事实上我就是亲自去拾破铜烂铁、吃美国救济的稀饭、去抬死人的幡旗,我知道穷实在很痛苦,读到大学还要当助教,还要教书,还要去自助餐打工,这样我讲经就有题材。说到这个世间的痛苦,我曾经拔过牙,拔牙是世间很痛苦的事,我曾经胃痛到呕吐,藉着这种直接的比喻,这样来讲比较亲切。所以然化因事渐,就是化导众生的因,事渐就是就发生的事情、就近发生的事情来取材料,印象比较深刻。
" w7 s. n# d' Y7 z2 ], a" c" V n m4 Y9 Y4 e
教藉缘兴,教化众生要藉着适当的因缘来教化众生,有这个缘佛教自然兴盛,也就是说佛自然会兴起说法的因缘。此次是藉着什么因缘呢?
/ q, y9 L* o8 o, |0 k( G' `6 [$ B* D
/ e7 q; c& O2 s2 A; D+ q是以就是藉着这种因缘,阿阇世王简称阇王,阇王杀逆就是要杀父亲,后来连母亲都要杀,这段因缘。
, e* Q! |# N% H/ e* m# _+ k9 u/ G$ R
所以,韦提希夫人她痛恨这个世间,生了一个忤逆的儿子,连自己的儿子都要弑父杀母,她朝天空中向佛陀说,说她不愿住在娑婆世界,希望世尊能够说一个清净、快乐的世间,能够永远听不到恶声,看不到恶行,不要再生忤逆的儿子。佛就教她十六观,说出这部《十六观经》。所以我们要感谢阿阇世王这个暴君,如果没有她弑父弑母,他母亲也不想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我们要感谢他逼佛陀讲出这部经典。韦提哀请,哀请世尊来讲经。
( C. `$ R9 ~6 a) N6 ?; U$ Q6 t0 n% s+ n
【钞云:】疏钞这么说:【革凡之化,要因近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