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n5 F( ~+ b& y- c
「放生」典出于大乘佛经,盛行于中国内地,西藏亦然,也流传于日本和邻近的韩国与3 ?: b8 L7 T( t2 r6 X
越南等地。放生的活动是基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轮回生死的因果观念。所谓「吃它半0 L! t, N+ @% n
斤,还它八两」;如果能够既戒杀又放生,当然功德倍增,此等感应灵验的事例。史不绝书。
* W$ y; }- i6 a. b- M! v& ~4 [) i6 d: M S! W
如一九七四年越南沦陷于共产政权之后,向外流亡的难民一波接著一波,其遭遇有幸与( U. Z6 u w+ S# w$ T m
不幸。有的未及逃出越南境内,又被抓了回去;有的在海上漂流,葬身鱼腹;有的虽然逃出
R; b B6 y; L6 v# L% i6 w# F/ [越南,但无收容之所,甚至被遣送回去。不过,根据逃亡成功的难民所述的经验,如果达不: k( j3 W+ x6 l* m+ I
成逃出越南的目的,可以请国外亲戚或难民自己买鸟或鱼类放生,只要一次或两次就会见效,
5 N9 E1 J8 b# y$ c! E. y& B顺利成行。
' h) e% D* y9 O
8 [/ O: Z' [) r% H" r1 n在《杂宝藏经》卷四记载:有一沙弥的师父见他七日之内寿命将终,要沙弥返回俗家,& _8 M( P* k' ?% d
七天之后再来,但没有说明原因。他在返家的路上,看到一处池塘缺口,池水灌入池边的蚁
! T1 Y2 Q3 w; a$ T/ o) ~
, n- s3 [+ ?0 ]" ~. ?9 X1 e
Y3 k/ h5 Q& J- V6 u. e8 d巢,众蚁慌张夺路逃生。但是蚂蚁逃生的速度那有池塘缺堤那么快速?眼看无数蚂蚁即将淹
/ ?" V, O0 t( N0 n" I! F% p死,沙弥就用自己的袈裟包上土,把池塘缺口堵住,救活了所有的蚂蚁。过了七天,沙弥在
- `2 c4 M0 K' o/ U7 \( h俗家玩得无聊,又回到他师父跟前。师父一见,觉得惊奇,问他这几天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Q d, @9 j% e4 E
事,沙弥以为师父说他犯了戒做了坏事,非常恐惧,答说什么也没做。师父是罗汉,即用天8 _ I5 z0 G, T/ B
眼观察,知他是做了一件小小的好事,那就是救起被淹的蚂蚁。后来这位沙弥转夭为寿,得
. p# `. u. V& t; p% c7 a1 E! S以长命终老。7 T8 c0 I1 i( L" [/ @7 a' n! q
2 E" e6 T1 f! M8 a0 t9 L1 e K. p放生的根据,最为佛教徒所熟悉的,有两部经。一是《梵网菩萨戒经》,其中提到:「若
5 u3 b8 W m) z6 Q6 e F) W0 p& f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是故六8 x+ Q; y; D' }9 u5 Y6 g1 O
道众生皆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
, [# }+ W. _4 o8 a3 H; C7 y( O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若世人见杀畜牲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 e6 H8 u! U/ n, @9 W. }$ F
萨戒,救度众生。」
8 F. M' B1 N$ Z5 m# ^, @# |, \+ b- R V! U0 s
另一部《金光明经》卷四〈流水长者子品〉,也提到有关释迦世尊往昔行菩萨道的一段+ Z7 K3 j1 V" O7 f
记载:当时世尊名叫流水长者子,有一天他经过一个很大的池沼,时逢天旱,而且有人为了7 N4 e, Y3 }% `! x* i
捕鱼,把上游悬崖处的水源堵塞,使得池中水位急速下降。长者子眼见上万大小鱼类濒临死& ~( G% v; i6 o. K* k
亡边缘,又无法从其上游决堤引水,于是为了救活鱼群,不得已向当时国王请求派二十只大
7 Q& c; V0 ^; Q0 ~9 d象,用皮囊盛水运到池中,直到池水满足,并且饲以食料,方才救活这些鱼群。
7 v. e: H8 |5 Q5 A& L, X9 P: x5 C. v& Q% I" s4 |
《梵网戒经》是放生的理论依据,《金光明经》则是开设放生池的依据,其他大乘经如 B7 p( P8 ]8 W6 c
《六度集经》卷三,有赎鳖的放生记载,而另外玄奘三藏《大唐西域记》卷九,也讲到雁塔* `0 g- v: K) G+ j; X* f
的故事。如传说在中印度摩揭陀国有一个小乘的寺院,住著若干小乘比丘,他们本来不禁三) H! n1 v" ?. ~+ V$ w0 s
种净肉;所谓三种净肉,是指不见为己杀、不闻为己杀、不疑为己杀的肉类。有一天,一位
) m& u4 V, k$ L比丘没有得到肉,正好有一群雁从天空飞过,他就向雁群祷告说:「今日有僧缺供,大菩萨2 @2 J Q& R% K. V! y9 w/ v
你应该知道时间了。」雁群应声自动堕地而死。比丘本来不信大乘,不相信雁是菩萨,所以
3 |9 J- J8 S! R! Q% z用戏言来调侃大乘,想不到那一群雁就是菩萨显现而来感化他们的。小乘比丘惭愧不已,互$ M. B* J) F7 g5 S4 L
相传告:「这是菩萨,何人敢吃?从今以后,应依大乘,不再食三种净肉。」并且建塔营葬雁
1 \% [8 K& c# [. H体。# `3 f9 R3 t" `
/ b0 @1 _6 I) t( W$ N }% l" S, x9 T8 D可见,放生是从戒杀而衍生的,也可以说,戒杀的进一步必定是放生。戒杀仅是止恶,! u: a% E5 J% R5 C
是消极的善行,放生救生才是积极的善行;如果仅仅止恶而不行善,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
& I) [. [& p) t因此在中国,从北齐萧梁以来,便提倡断肉食、不杀生;且放生的风气也从此渐渐展开,从# x4 U5 m: J* m8 p& Y1 J/ k! n
朝廷以至民间,由僧众而至俗人,都以素食为尚。而历代政府为了表示推行仁政,年有数日
% o8 _( U8 K. p% \3 j也定期禁屠;而从中央以至地方,或者为了祈雨禳灾,也都有放生禁屠之举。如梁武帝就曾- T: D% r( m6 }+ @, h8 @* `6 x
下诏禁止屠杀生命以祭祀宗庙;梁代慧集比丘,自燃两臂游历诸州,以乞化所得赎生放生;; |: y& ] z5 s8 c% ^
隋天台智顗大师发起开筑放生池,为被放的鱼类讲《金光明经》和《法华经》,又购买各类
( e. l. b. I3 T$ b5 E1 ]: Y+ Z粮食饲予鱼鳖;陈宣帝时,敕国子祭酒徐孝克撰写《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放生碑文》,这
+ e5 J$ \/ q1 m5 \9 P F( m0 z是中国有放生池及放生会记载的开始。此后由唐至宋及明,无不盛行放生。如唐肃宗时,刺
" f) w- V, t+ W! ]+ _) L史颜真卿撰有,天下放生池碑铭并序》。宋朝的遵式及知礼两位大师,也极力提倡放生。
- K5 [) a- Y) W J" s2 j: U
) I, H. W; {. l0 ]6 b1 u明末莲池大师云栖祩宏是历代高僧之中提倡放生最积极的一位。他在《竹窗随笔》中有
8 j' b3 C0 r; Q3 P〈如来不救杀业〉、〈食肉〉、〈斋素〉等文;又在《竹窗二笔》中,写有〈衣帛食肉〉、〈戒杀4 P0 q) w* N9 n# b: t
延寿〉、〈放生池〉、〈医戒杀生〉、〈因病食肉〉等篇;在《竹窗三笔》中,也有〈杀生人世大2 ~1 Y2 e. x, F. U' m Q$ @: D8 n. @) d* N+ ^
恶〉、〈杀生非人所为〉、〈人不宜食众生肉〉等文,鼓励戒杀放生。除了素食的文字之外,他# R$ z/ z. w4 h3 g, S/ T2 l
也写了〈放生仪〉及〈戒杀放生文〉,以备大众于放生时,对所用仪式有所依准。在现代人7 w/ ^' b( i7 j' R" G* v. p# b
中,有弘一大师书、丰子恺画的《护生画集》计六册;另有一位蔡念生运辰居士,一生提倡6 C6 O4 P t* d4 e
戒杀放生,他编集了历代有关动物也有灵性和感应的故事,成为一书,名为《物犹如是》。
2 N6 l8 ^* J) I: j1 v3 h. @: w* u0 Q7 U" p
不过,现代社会科技进步,人口密度膨胀,生活空间缩小,要想求得一个绝对安全可靠
. P" ?4 r, C& h0 c3 k的放生池和放生区域,是相当困难的。其难处除了渔、猎的网捕射杀与打捞之外,也有自然
: z5 S* C& R+ x* _4 J$ s$ d+ u
; a" I- W% z8 h3 d' ~6 d1 a' D7 B" |- G* y/ b: c% T% ~! l& V9 l
环境的限制。如今日的台湾与美国,只有野生动物保护区。此外,有人基于爱心或保护自然
4 b: ~# B* `+ w4 @( e) Z3 {1 ~$ F5 N环境的立场,劝导社会大众不要乱捕滥杀,以免破坏生物互相生克的自然协调,也是为了挽5 ]7 p) X+ X$ s5 i
救稀珍动物濒于灭种的危机,这些跟佛教放生的本意虽相应但不相同。如果我们仅把要放生5 \- f6 g v/ _3 w/ i- F
的生物无限制地流放在自然景观动物保护区,到了饱和程度,也会有人以控制繁殖和适量的
& k7 f5 k7 p* \0 d7 N捕杀等方式来调节其生活空间的。+ h( \) m" x5 D& l# g( a
" Q# q( i( h2 C3 V因此,我们到那儿放生?如果是鱼,有人用钩钓、网捞;如果是鸟,有人用枪射、网捕。
% I5 C7 J- W2 G I) c: m1 ]而且今日的鱼市场和鸟店,所售的商品很少是野生的,多半是来自人工繁殖的鱼池和鸟园。, N: a7 ]- k! ]- N3 c6 `
那些动物,根本没有适应自然环境而自求生存的能力,放生,也等于杀生。放小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