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讲记》
/ z: O5 W5 n. F6 w6 h0 ]8 Z" n, |& Z- N; @, u$ ]* `9 l; c! s
普贤行愿品讲记
; h8 r5 V! @8 J8 g2 m& P2 F6 R& } z {! V( k
(第二卷)8 v; w0 v2 t; F2 Q p; V
5 ]$ K5 g! I6 n4 R
5 q$ t+ N7 {3 O0 I, T6 a X
2 b" ?$ h4 y6 W净公上人讲述
# W5 o) Q- z" }2 v
) @! ]( t- S7 Q8 J t, ^8 L1 e& M华藏图书馆
( k P8 l6 U7 N8 C9 A }" G; J% K* Q7 ^0 M3 e, l. r
1 X- o- P J1 w' b
: q6 g4 q1 [; Q& D6 s" T8 J
至于这一部经的内容,清凉大师把它分作四大部分,叫四科。这个四科,就是用信、解、行、证,这是四科。那么第一科,就是第一部分,是举果劝要生信分,它这个名词是这样标的。所以我们展开华严经,在前面有十一卷半的经文,是讲毗卢遮那佛依正庄严,就是说明佛这个境界。古人有所谓,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成佛有什么好处?念了华严经就晓得了,真正是那样殊胜的果报,天上人间都找不到啊!太殊胜了。那么这种果报诸位要晓得,不是只有佛有,我们没有;如果说是只有佛有,我们没有,我们看了也没有意思嘛!那个吊吊口胃而已。佛告诉我们,这个果报是我们自己本来有的,那这个关系就密切了。这不是外面的,是你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家园。我们出外旅行时间久了,忘掉了,不知道家里这么好。 _! E# M% Y9 `7 T+ A, [
8 \! ]& s; b2 S: Q7 L/ V: H
! P2 W4 B% @9 O e# a. r& H, r
% Q6 f/ p9 h( F) E) d# h读读华严才晓得,哎呀!原来我的家这么好,所以劝你回去啊!你要相信,你一定要相信。所以经里面所讲的字字句句都是我们自己本分的事情,不是讲的外人,所以从这个地方要建立信心,我们要恢复我们本有的智慧,恢复本有的能力,恢复我们自己本来的依正庄严,这才是我们修学佛法的目标。所以佛教的教育又与世间教育不相同,目标宗旨不一样。那么也就是禅宗所讲的,找回自己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华严经也不例外,本来的面目就是华严经里面所说的依正庄严。 d+ m- w6 P* {3 ^6 [
4 L4 F% C, l O. ]; q3 s ( _6 R& l3 [& k/ b! B" t: n
# w( Q5 n" o0 Q3 w5 d- S8 a: S$ E
第二个部分就是修因契果生解分,第二个部分讲理论,这一个部分经占得相当之长,是一半以上的经文,说理论。佛法实在说是知难行易,知太难了,行不难,知太难了。真正要是知道了,行容易;凡是说你不能行,你说我能知不能行,你知得不透彻,一知半解,所以你不能行。如果你具足圆满的智慧,没有做不到的事情,所以知难行易的学说用在佛法上,非常恰当。如果知要不难,你想想,释迦牟尼佛何必要讲四十九年呢?如果行要是难的话,释迦牟尼佛,你看看经典上,他老人家有没有带著大众打一次禅七?有没有带著大众打个念佛七,有没有?查遍大藏经,没有。这修行很重要啊!释迦牟尼佛一生从来没有搞过一次,他老人家接引众生都是教学,都是解决问题,答覆疑难,可见得行不难。
, ^. v9 Z5 V3 M+ o. e# _3 }' W) x2 J
: H8 @& |' O+ o& S' X0 v
1 i$ d0 a+ I1 }这个打佛七、打禅七,大家在一块共修,后人提倡的;佛陀在世的时候没有,佛法早期传到中国来也没有,修行在个人,个人的事情。所以这一部分非常地重要,是讲理论,我们求解。所以佛法跟宗教不一样,宗教只要信,无须要解;佛法重要在解,信是入门,入了门之后,一定要解,要明理。* G* }/ s! q9 T& ^
1 ]6 K) R1 s7 Q9 b
8 A4 f( q5 @& j8 r! y6 t- f3 j4 _/ g4 v- Z7 b3 j r
第三个部分呢,是讲行,托法进修成行分。这个行,实在是妙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通通是修行。所以行就是行为,诸位要记住,修是修正,我们的行为有了错误了,把它修正过来,这个叫修行。因此讲到修行,这个行门实在讲无量无边,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是错误犯了毛病了,就要把它修正过来,境界无量无边,那么我们的过失也是无量无边,一一把它修正过来,这个叫修行。可是那个一一修行,不胜其烦,因此修行要懂得从根本修,根本修正了,那个枝叶自然就健全了嘛!所以从枝枝叶叶上修正,那苦啊!所以三大阿僧祗劫要无量劫。如果从根本修呢,就快了。禅家最著重的,是从根本修。
0 X5 ^& X8 x3 ~0 X
, ~3 g+ y; B7 z" ~( q , n* U1 f+ |5 ^' P
, V2 E/ i! T% D9 ^- E) ]8 q' Q/ b- H+ B
那么一般大乘法,可以说都是著重在根本,小乘著重在枝叶,就是在细节上,大乘著重在根本上。根本是什么?心地。根本是修心,心正了,行没有不正的;心要是邪了,身做得怎么样正,那是装的,不是真的,是假的,那是欺骗人的。根本则修心呀!心一定要清净慈悲。那么在本经这一部分一共有五卷经文,普贤菩萨给我们说出两千法门,也就讲修行的方法;二千法门是举出二千个例子,应该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留意,修正自己的行为。
( w8 u2 U! ?. X4 n
. q3 C& V* x& Y3 |! s( F/ `% N7 ]
: J( G" l7 i/ `$ {! j) N, U5 z/ g& Z
末后一部分呢,这是讲证果,依人证入成德分,我们今天要读的这一分,就是最后这一个部分。依人,这个人就是善财童子与五十三位善知识,五十三位善友,他们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典型,我们依照这个样子来修学,这样才能够证入。所谓证,就是心智能够相契合。那么我们今天说不能证呢,是心与识相应,识是分别、执著、妄想,与这个相应,这是决定不能证入。智是什么呢?智是没有分别的,叫无分别智;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妄想,这是智,这样才能够入道啊!才能够入门。那么我们今天讲修行的工夫,就是要去分别、执著、妄想,果然去分别、执著、妄想,这个现实的世间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平等的法界;还有分别、执著,这个世间不平等。# h$ Q- ?, Z# n2 N
" y- G t' U& u4 y) B
0 Q/ N+ S+ `9 u( Y1 T# J* U3 D4 c
" i- I! k" @- _$ D( |: @3 T" r0 o+ e不平等从那来?从分别心来的。一切的罪孽从那里来?从高下心来的,就是执著。有执著就造罪业,就是六道生死轮回的根本。所以我们要想超越三界,要想了生死,要想脱轮回,那你必须在境界里舍掉你的分别、执著、妄想,你才能成功。如果你有这三样东西,你就把大藏经从头到尾能够倒过来背得一字不错,讲得天花乱坠,还是三界之内的凡夫,不能成就,这一点我们要特别地注意。我们学佛的目标在什么地方,真正想成佛,想成菩萨,那你得要循规蹈矩,要认真去做,就是一定要舍分别、执著、妄想;要把你的性德显出来,这样才能够性修不二,修德是显性德,要把你种种的烦恼、习气,要去掉,这样才能够成就,这个也是佛法跟世间教育不相同的地方。其实中国古代的世间教学,与佛法是相同的。
1 Y/ u9 O% x: y) Q' V$ L9 W: w+ v( X P/ H3 w
6 m/ p' s& d/ g* G+ |' k8 ? N
现代著重在知识,疏忽了教育;从前师资道合,现在呢,没有了,真是像方东美先生过去跟我讲的,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彼此不相干了。从前师徒如父子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日为师,诸位在坛经里面看到,永嘉禅师跟六祖,就是一天,永嘉亲近六祖,六祖教导他,只有一天。六祖给他开示,他大彻大悟之后,他马上就要走,要离开,六祖把他留了一晚上,你何必这么急著要走,住一晚上,明天再走,所以他成有名的一宿觉,他在曹溪住了一晚上,一日为师啊!所以老师指你这一条路,你一生就循著这条路走,这个路是他指点的,你的成就是他给你做增上缘的,所以老师的恩德与父母是一样的。这个中国的礼记里面,诸位读过礼记,你就明了。" X I/ Q' ~3 H' `5 H9 v
8 Y$ K. R) Q6 `; o7 A4 q
" P! i( o1 [/ L( O% \9 ~& \* m, U( F$ W'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