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18|回复: 9

[基础佛理]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原理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2 18: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0 M5 [  t! e- f. Z3 j& R. o; G0 h7 ~& v- E, |  T, X: m
●[基础佛理]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原理篇)(净行法师編著)
* K1 x/ v7 ?8 d* R' v! a' s/ i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原理篇)
( w, U/ B; P" N) q5 m, e& n! q净行法师編著8 Z7 W0 h( c$ p4 t3 E, B9 L
第一章 佛法的内容4 p: H' b$ x7 i+ T% j' c0 G
第二章 分别真理与错谬的四法印- |4 y  ]3 A% g- F: j9 {
第三章 法界的缘起
8 T& `% _/ w9 K6 l- d第四章 物质宇宙的生灭
/ y; i1 c7 f' Q' L第五章 生命的轮转
- b6 z# m1 e& I$ b第六章 有情生命与‘无我’
5 t( y# e: R) D. J; v第七章 佛教的心理学
5 T3 |7 c( M5 i4 r. i' [第八章 业力
( B3 K( @% h) L7 B8 z4 L第九章 三界六道的生死轮转
5 D0 E. S$ q" q# Z6 e3 Q; P1 `第十章 魔
9 s% ]* F; O9 S5 m第十一章 在解脱道上的行者7 h, W+ b2 o' u3 U
第十二章 如来的种性
) A1 m& g5 D3 u! B8 V/ \第十三章 涅槃解脱的状态+ @$ T1 M% ]) f0 Z  b2 ?
原理篇8 g  O* b- j. o8 `# z  D
第一章 佛法的内容' r- f9 P1 p1 l1 ]' T9 q
(一)佛法所解说的是什么呢?" ?6 }' e* M# Q& y1 a. Q/ w. s1 F
善男子,佛法所广为解说的,是宇宙与生命各种生灭现象的原理,及众生能如何随顺驾驭这些原理,创造自己及环境,争取最大的智慧、力量与解脱。* v- d6 C' _6 f0 S. ?4 \
因此,它博大精深的原理,超越了世间种种科学与哲学的范畴;在解脱境界的平等与殊胜上,更绝非一般只懂崇拜神祇求福的外道所能想像了。
/ ^9 _: L, C3 S6 |, T佛法解说了宇宙万有的缘起如何生?如何灭?$ J! N% @8 h7 s: c
它解说了生命出现的原理如何变现?如何生死轮转?
8 A8 O' s- Q& m( T8 x它解说了众生苦恼的来源,及如何能彻底地把这些苦恼源头堵塞?
/ Q4 }; L/ Y  f& D, B它解说了无量的修行法门,指导众生该如何灭去苦因、疾得乐果?
. q0 C9 D. L- {' W% b佛法最终的功用,就是除去众生对虚妄不实的执著,觉醒他心中所藏的佛性,使此佛性能壮大成熟,令众生能过著真正醒觉、不执虚妄的自由解脱生活。3 G9 ^6 |9 @( f' f
善男子,佛性就是成佛之种。它藏于一切众生的心中,能作不可思议的妙用,能起无限的智慧、力量与解脱。- }$ }3 i; m4 l  S* t
众生的佛种成熟圆满,能以佛心代替妄心,便是他成佛的时候了。: Q4 S: C9 o7 u# ]; w
但是,颠倒的众生不知心中有佛种,不知佛种的大能妙用,不知反观于内,把它开拓壮大,却远离唯一真实的佛性,迷失于外境的虚妄里,在客尘中打滚,任由妄心不断造业,不断轮转于生死海中,受种种业报,永不得解脱。( o0 U9 k5 C( p# e* d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佛法所著意弘扬的,不是俗世知见的世间法,却是导致身心解脱、成熟佛种的出世间法。
  J0 F& L& d* Y2 `1 H" h3 d出世间者,并非指在空间上出离世间,却是指超越世间的苦恼束缚,进入一个解脱的境界。因此,觉者身虽仍住于世间行种种俗事,心却能常住于解脱之出世间中。
4 ~+ [8 D! L0 i% `& v诸佛世尊皆以弘扬此出世间解脱法为因缘 ,出现于六道种种恶世之中,点化有缘,普度有情,令离苦得乐。4 \, H- L  W! m& }% q0 p# X5 F& f2 b
(二)对佛法所应采取的态度
3 D9 _& A. Y3 q  N( b; y. _善男子,佛法的用途在于解除众生的烦恼和束缚。若是学佛者执著它,视为教条,不知变通,拘泥不化,它便会成为另一种束缚,不但对解脱无助,反会妨碍解脱的增长,使事倍功半,令许多气力白费。
( w6 P, `/ v$ l为什么呢?
; f" e; n. B9 J4 w因为佛法就好比一条用来渡海的船,作用只在把旅客载至彼岸。到达之后,旅客便应离船上岸,不应执著渡船不舍了。
7 ]( o& L* V: \1 h5 u若执著佛法,就好像已渡海的人,对渡船起了颠倒的爱著,迷恋著渡船的本身不愿离舍,不肯上岸,只满足于逗留在船上漂泊。& v7 N& x& B6 p' p) L4 R5 _: ]
这样,又怎能发挥渡船的功用?又怎能继续旅程,到达目的地呢?! v! {0 a1 t. q$ B* p( w2 `! f
同样的道理,执著佛法的本身为目的,不把它视作工具的人,就只会迷失于经典的方便比喻里,为文字所累,自加束缚,不解密义,难见真理,更遑论活学活用了。  E' ^+ A8 D  s- n& F8 L) I
佛法无量法门皆是方便,是盲人的仗、载人渡海的舟。若固执不舍,不知因时制宜,用功便只属徒劳,并无解脱可言、智慧可说了。+ N0 ?3 j0 j. Z( V9 D* q' H1 A
佛陀弘法于世,必赖世间言语,但是佛法一落于世间言语,便起相对,再不是绝对的真理、纯净无瑕的法了,因为,出世间的真理,不是世间桎梏的语言文字所能诠释得十足清楚无误的。
6 r+ K4 n. d4 Q0 K: H. l因此,种种说法皆是方便,在最高的智慧观察底下,一切以言语传达的佛法皆是虚妄,并非纯然无垢。
3 \" ]: y& f* o) j6 y9 Y* a但是,从这些比喻施设,可以看到真理的端倪;假善巧方便,可导入亲身体证、言语难宣的境界。6 R/ U8 c6 i; m+ T  N" H- u6 {
就是这缘故,一切众生若执著经义和圣者的方便说法,墨守拘泥,不知变通,就好比盲人拿了手杖,不用来走路,却用来玩赏珍藏,或渡海的人不登彼岸,却与渡船依依不舍,甘于与它在海上漂泊一样,行止愚痴可笑,终难望证得智慧解脱。( H" W9 g  Q5 U. U0 B
学佛的人若要有所成就,必须抛弃一切成见,不偏执于一门;善用一切方便,却不为它们所系缚。如此,始能证佛法之真髓、解脱之极致。2 V6 u  O2 ~5 w3 ^" ]8 e
(三)于学佛修行无益的戏论
) c  J& r3 X9 Z/ v/ ?0 Q; c善男子,有一次,释迦牟尼佛的徒儿鬘童子尊者,在僻静处静坐修行,心中起了一些念头,令他感到非常迷惘。
! `! W, Y. m: A0 k+ y5 G6 q他所想的,是一般爱好思想竹旳人都曾想过的问题。
, @, C% y% A. H; R; P在他心中起伏的念头是几个问题。他在想:
7 r5 O9 \- B, v: I! D4 @“世界是永恒的?还是不永恒的呢?”
, x: \  N/ {# {3 M. ]2 s/ X“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呢?”7 E1 ^' ]5 w- J( V/ C
“灵魂和肉体是同一物?还是两回事呢?”- V( t$ \- A( N( \8 S
“得道的圣者死后,肉身继续存在?还是不再存在呢?”
- G" E( _, y/ T2 r' f2 S1 J“圣者死后,会不会既存在也同时不存在?还是既不存在,也非不存在呢?”
9 x, H0 J" I/ S3 f+ ?2 M$ {他想了许久,都想不通,心中非常懊恼,便自言自语道:“这几个问题,世尊总是不解释,只把它们搁置一边,到有人提出的时候,又把它们摒弃。”9 }& Y4 s# c4 J" u5 x6 I  w' A
“这些是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是宇宙的根本问题,若是世尊没法子解释清楚,打开我的疑团,我留在他身边修行也没有什么用处了。”+ w) ], V  V9 b' N% z7 ?: K
“我现在就要去问他这几个问题,若他答不出,我就要脱离僧团,再过在家的生活。”
( L, @& S8 ~# H* i已经傍晚的时分了,鬘童子仍然独自走向世尊的居所。见过世尊,行礼已毕,便恭敬地坐在一旁,坐定后,便向世尊道明来意,列举他的疑问:
6 D# Y( J  W& n7 C" |7 |“若是世尊觉者也不能解答这几个问题,我在此继续修行,也注定没有什么成就的了;明早我便会收拾一切,离开僧团,再过在家的生活,不再修行什么了!”
# w  _. X! n; [9 b' F“现在就请世尊老老实实回答我的问题吧!”
0 w; l8 m' H% V佛陀听罢徒儿生气的说话,便和蔼地说:“鬘童子,我从来有没有向你说过:‘来吧!鬘童子,到我的座下来修习梵行,我会为你解答世界是否永恒等那几个问题’呢?”
. m% [1 }7 [$ {7 f“没有呀,世尊。”& R$ c1 F* }2 ~# z
“那么,鬘童子,骄慢的人呀,你在生甚么人的气呢?鬘童子,不论是谁说这样的话:‘我不愿在世尊的座下修行,除非他能为我解释清楚世界是否永恒等那些问题’,这人在未能清楚满意之前,就要死掉了。”
( D9 P4 @, N9 q7 L“为什么呢?”
! B# P/ h1 x! t( f(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18:55:03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基础佛理]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原理篇)(净行法师編著)》9 Z. f0 c5 P4 k- T

0 c; `; R' z- y. w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6 [6 E( m5 s1 K“因为这人就好比一个中了毒箭的人,在亲友找到医生替他诊治的时候,不好好地让医生为他治疗,却骄慢地对医生说:‘我不要你把箭取出来,不要你给我解毒疗伤,除非你能解答我以下的问题:伤害我的人属于什么阶级呢?名字叫什么?身材怎样?是那里的人氏?他用的弓是什么做的?弦又是什么做的?他用的箭,箭杆是什么做的?箭翎是那种鸟的羽毛?箭镞的样子怎样?医生,你若不能给我一个满意的解释,我决不让你给我疗伤。’鬘童子,那人还没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他已经毒发死掉了。”) Y# L6 r4 E5 A1 J1 p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未搞清楚你所提出的那些问题之前,便把时光浪费殆尽,再没有时间修习梵行了。”1 m' |7 F, L5 i2 `# s
“修习梵行,建立解脱,不在于肯定或否定你所提出的问题。”
: j; y. R$ b$ ?! d$ u1 t# l“不论世间流行的臆度是怎样?肯定的或是否定的?都不能倚靠它消除人间的苦痛。”8 N; {2 S& e4 `! \
“消除痛苦,建立解脱,才是梵行的目的。”  x( q/ ]: ?/ z3 L4 \
“我为什么不去解释你这些问题呢?因为它们与解脱无关。”. f& J+ L; a+ M# O7 R# \
“鬘童子,我要解释的又是什么呢?”. I1 I# q, p% D9 F% H
“我要解释的是怎样才能止息苦的生起?”. B7 Z$ K/ m  d5 e, O, x* ^3 r
“我要解释的是怎样才能建立解脱?”
4 @5 n+ {6 J. t3 a+ s“从梵行可以建立解脱,从解脱可以得到无限的智慧和力量,到那时,一切的智慧尽在心中,又何愁解释不了你所提出的区区几个问题呢?”! \6 x% q9 Y! h2 {  j% [
鬘童子听毕世尊这番话,便为刚才的失态感到羞惭,继因郁结已通而满心欢喜,向世尊谢过后,便欢天喜地地离去,继续他的梵行努力了。
: ]5 S8 p, w* m3 K) A( g9 K善男子,很多众生都喜欢在一些心性发展尚未能应付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在可切实修行、增加身心解脱的地方却不下功夫,以致苦闷郁结,不但不得解脱,反增添愁苦。1 N" u  B3 y* w) Y7 x: E0 c
善男子,一切不能导致解脱的辩论都是戏论,不值得学佛的人费神讨论。9 s. l7 H, a  L# y0 c6 l1 R
(四)学佛对行者能起的改变7 i8 P: x  o/ d5 l4 N
学佛的人会有什么改变呢?& K9 ?. x" B7 G& f
善男子,学佛的人于理解佛理之后,若能身体力行,便能即时领会学佛带来的灵净化,让身心得到从未曾有的清凉解脱感受。; F$ [7 w! @8 n# o1 B8 R; r
了解佛法的人,可以随顺佛法的原理,创造环境,开拓自己的生命,化苦恼为快乐,化束缚为解脱。
$ P2 f* q+ b9 V但是,不懂佛法的人,却时常生活于颠倒之中,随波逐流,对自己的前途际遇不能自主,难得恒久的安乐。
! \: q. s9 ^' x) f# B0 Z善男子,学佛是得一切乐、离一切苦的唯一方法。佛法有无量法门,能普合上中下根性的众生。众生不论贤愚、种族,皆能从佛法中悟道、证道、有所受益。多耕耘便多收获,努力绝不白费。
7 u  R/ ]8 D/ S. \. Q' u' X世间一切的苦恼、恐惧、贫困、疾病与所求不得,若依佛法修行,必会尽去无剩;世间一切的快乐、安宁、富贵、健康与心愿成就,悉能从佛法修行而尽得。
6 B8 s" {9 [  F/ Y  [5 U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人、随顺佛法生活的人,正踏上身心舒畅与解脱的道路,在世间上,是一位快乐无忧的人,也是一位传播幸福与解脱的人。
0 }3 O( n4 d2 g1 L: F( ~! o4 a学佛的人,在世间的物质生活和出世间的精神生活上,每一天都更丰盛、更满足。
  O# ^3 ~+ ~1 R: v6 i; J他的灵性日高,智慧日广,力量也日大。他比常人有更大的自由,更能控制与创造自己的环境,使事情更能遂自己的心愿。
7 S0 b9 S* J4 @1 W% P4 L- q善男子,他的能力没有限制地逐步增长,他的成就没有限量;唯一的极限,只是他信心与志向的极限。. a4 u1 @5 R0 a  N" _& z
随顺佛法生活的行者,在物质的享乐里,必愈来愈丰盛,但他能悟出物质的束缚不实,绝不耽于物质的欲乐,只以所得的资财利物济人,增长自他的慧命解脱,不断地袪除对妄心假我的执著,令自己更接近真心佛性,得更大的自在。, [$ S' F* n4 I$ L
正因如此,他才堪修更高的佛法,堪得大的智慧、力量与解脱。3 p1 i' A3 t3 S2 U( t
第二章 分别真理与错谬的四法印
0 M6 b7 c) J% _(一) 四法印% S) n3 o/ u5 }7 s* D# y" A
善男子,有四准则可用以判断任何见解是否何于佛理? 可否导致清净解脱?这准则是佛法对宇宙、生命和解脱的基本见解。 一切佛法,终不与此四准则相悖,否则便不名佛法。这四准则就是四法印。9 G: q) C; D/ P: b& W3 e# o
是那四法印呢?
0 Z+ N7 }! V! c9 A8 M四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和涅槃寂静。8 K2 E. r" B* V2 a4 `
学佛的人要以此四法印检验一切论说。 若契合此四法印的,便应印可,择其善者修行;若不契合此四法印的,便应驳斥摒弃,视作导致桎梏、妨碍解脱的邪见。
7 R" [* ^9 y( V) b- x8 c' E(二) 诸行无常
& d# u: t+ `; q& `) P9 y/ S+ s5 _什么是诸行无常呢?
  A$ n$ @* b  L0 I6 t善男子,在相对的世间里,一切不同类别的行为与现象,无论关乎有情或无情生命的、心理的或物理的,或者是两者兼具的,都是毫无例外地恒久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永无一刻能有绝对的静止。
. }0 ^- \+ @+ ~  Y+ \4 u0 ]' S6 z所有的物质从极小的微尘以至极大的星体, 都是在永无休止的运动、变化与生灭之中,以此显现一切能或不能为众生觉察到的物理现象。
; E% B$ }3 L: e4 b# _" I所有有情众生的心智活动, 从极简单以至极复杂的,也同是念念生灭,前念死,后念生,方生便死,方死又生,以此显现一切能或不能为众升生觉察到的心理现象。% p, m$ i7 Y, a; V, |
善男子,宇宙一切物理与心理的行为现象都是迁流不居,不得永久。这就是诸行无常。% j- j0 k, V+ P) Z, Z
(三) 诸法无我4 H1 L% {" \- Y$ E
什么是诸法无我呢?9 ~3 W) d0 S  E. `( d
善男子,不论是造成世间物理现象的色法或是造成精神现象的心法本身,都没有一个常住不变、能作永恒主宰的“我”。' Q/ r( i6 H. t" f; Q
一切物质的色法,都是恒久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与生灭之中; 灭了的就不再存在,方生的又迅即毁坏。 色法如是生灭不息不定,又怎样能够在它里面找到一个永恒不变、能作主宰的“我”呢?  j$ H* K9 G% k( D( U  H5 i
一切属于精神的心法, 无论是喜、怒、哀、乐、忧、悲、苦、恼或任何其他心理状态,都是刹那生、刹那灭的;灭的就不再存在,方生起的又迅速即湮灭。 心法如是生灭不息不定,又那里能够在其中找到一个不变、能作主宰的“我”呢。6 ~2 J& N/ s" U' [
善男子,在物质和精神里,决不能找到一个永恒不变、能作主宰的‘我’,这就是诸法无我。
; S0 V5 q2 X) F- v6 E(四) 诸受是苦" {% m6 t3 v1 P4 d
什么是诸受是苦呢?
4 {9 a1 c; M% q, G8 m. l  O" ^善男子,众生在相对的世界里, 不断因无常的现象、无我不实的各种心法和色法,起各种痛苦的、快乐的或非苦非乐的感受。* h! K+ c7 f# c4 P
痛苦的感受,自然不能称作乐; 快乐的感受,却要赖外缘而生,又不得永久,失去了便怅然不悦,徒令惘然追忆。 因此一切快乐背后,皆隐藏著痛苦,并非真正澈底的快乐。至于非苦非乐的感受,当然不能称为乐了。5 n! M3 K  n* K: C! b
善男子,看破世间一切感受的真面目, 在最高的要求底下,众生在世间的一切感受,都称不上是真正的快乐,却只不过是不同程度的痛苦而已。+ l6 V2 Z. y" ~0 g8 a7 }+ f( e
在这定义下, 苦便包括了众生自认是苦的感受、一切澈底的不快乐感受和所有非苦非乐的感受了。
- U. D7 H) ~' w% |7 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18: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基础佛理]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原理篇)

续-《●[基础佛理]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原理篇)(净行法师編著)》
8 g5 r3 M( b+ z8 l' L- ^1 A0 Y/ `4 R" F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P, a( x8 l4 N6 x  ~* P' _2 W9 K1 w  a
善男子,在这定义下,一切世间的感受皆是苦受。这就是诸受是苦。
3 b# p! z: a! c/ K(五) 涅槃寂静
$ ?) {8 I5 G2 r- n9 m8 G$ Z+ `什么是涅槃寂静呢?
7 b) f& l1 b" n: U$ w善男子,众生若依佛法修行,锻炼心智,便能进入一个解脱的状态。 在这境界里,他可以见到唯一常见不变的法,感受唯一实在能作主宰的“我”,尝到真正澈底的快乐。" y7 f9 R5 C4 P6 x) O
在这解脱的境界里,世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的原理已被超越了。 这境界是常、是我、是乐,与世间有别,名为出世间。7 |( g& D4 k8 A; d) ?
这出世间就是涅槃。
4 c, ~# X0 k& ?: D善男子,涅槃、出世间的境界并不离开世间而独有,并不是一个特定的地方,却是你我差别的超越、 你我的合一、从无常中看到常、从无我中看到我、从生灭的虚幻苦恼中看到永恒真实的快乐。
+ M; v" C4 q9 p, p众生于色身尚存、世间生命尚未终结的时候, 就已经能够经历和安住于此涅槃之中。尚有色身而住于涅槃的就是有余涅槃,弃色身而住于涅槃的就是无余涅槃。
1 Z6 Z; d. \, j* r善男子,世间的无常、无我和痛苦能全部寂灭于涅槃境界之中。这就是涅槃寂静了。8 i5 V* W" j6 b  v5 C8 @0 @
(按:在四法印中,若除去诸受是苦,则为三法印。)
8 s5 W2 [# p) J4 c, Z(六) 四法印与一实相印
# I' a* f9 F  c7 w1 Y善男子,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涅槃寂静这四相就是非有非空、不堕二边的实相。因此,言一实相印即是略说四法印,而四法印即是广说的一实相印。
) _; T: x3 {6 _- y1 N$ h, d※ 打字者识:此篇作者的说法为真常唯心思想。
$ `3 c2 V  V8 x: v) Y; O第三章 法界的缘起2 _+ U: ?7 m& y" u5 [6 Z/ }" H
(一)真如-心物的本体
8 v* T9 N8 G9 j" @3 K  ^* U构成宇宙万有的心与物究竟从何处来呢?
$ B& P: ?- E- {2 W8 n5 j善男子,心物的来源是真如。它是一切的源头、一切的本体、一切智慧力量的泉源。& C* S6 I. m, L
不要试图用世间的语言去描述真如,因为真如并不能以世间有限桎梏的经验诠释得清楚。2 c. o" W: X5 H! r2 T6 G
以世间法解说世间法中所无的事物,是注定要失败的,只会把终极、没有桎梏的真如沦为世间相对的知见,使它尽失原来的无缚、超越与绝对性。
" @' K% `. ^. [) q  U, K真如不能解说,就好像不能向深海的游鱼解说翱翔之乐,或向天上的飞鸟解说潜泳之趣。' L6 t3 A  i8 Z( i! L4 X# b
以世间语强解真如,只能说它具有亘古不变的本质。% }0 u/ j' R# ?' f. Q
它的本质虽然亘古不变,却是一切心物之种;一切心物的显现皆由它的动态而来。
+ c2 w1 R( @7 z5 y, c8 ?心物的显现,是它活动的结果。% a* q3 i' A7 I) k2 u1 [# n
真如存在于一切已生的、活动的心物里,也存在于一切未生的、寂灭的法里。
$ G; b- F4 t+ E+ |' P因此,一切已生、未生的法皆是真如之体;而真如之体也构成整个法界。0 w" t; z; C* }2 l6 I! p% U4 f
真如是一切,一切也是真如。4 ~7 R9 b: A  d/ v! f" i6 |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 n' v5 Q* b: |1 I3 r' X) W真如能起心物及心物的变异,但本质却从未改变。因此,它是既不一也不异。
  C2 {, d- g* r7 U0 c真如能起心物的生灭,但本质却从没有生灭。因此,它是既不生也不灭。
0 u1 D9 Z$ T" C- L, ^3 b: A善男子,真如处于变异之中,保留了不变的本质;而不变的本质却能成变异心物之本。
9 j- x+ @; }7 X2 Z6 I9 H善男子,就如山里的一块黄金,熔了它,可作手镯;熔了手镯,又可作其他饰物。所铸造之物虽不相同,但是黄金的本质不因饰物的生灭而稍有变异,却如在深山时一样,维持金质不变。) u0 ^! l4 M( T4 |0 D
善男子,真如的本质处于万物生灭之中,无生无灭、不一不异、超越了生灭相对。
& Q! f2 G  v8 s  b(二)真如种子变现宇宙
0 ^( q) N! W- d; C/ l- O1 b善男子,真如是法界一切心物之源,藏有一切心物万法的种子。
) f2 _0 w. x7 i: B地上的微尘不可胜数,真如的万法种子亦不可胜数。
4 M. W( G  e  G) J泥土里的种子,遇到适当的因缘,便会发芽生长,开花结子;真如里面的万种子,遇到适当的因缘,亦同样会开始它的生命。
* }6 `  P) G3 ?4 R/ d- @善男子,真如有它清净、无生无灭的一面,也有它动态、能生化万物的一面。
8 \, _8 I( \& }% l; }$ m) d) ~万法都摄真如体内。事实上,万法即真如,真如即万法。# b" Q% O7 A" W* q5 R8 L
离开真如便没有万法,离开万法便没有真如。因此,法界即真如,真如即法界。
5 X- f( L7 }, ~$ ?  c' s# v万法从真如的万法种子而来。因此,离开种子便无万法。事实上,种子本身亦即是法。5 Q+ v" U0 Q$ G, |" e. Q: p
真如有它动静、生灭、染净的体性,真如的万法种子亦有同样的体性。6 n- P2 n- C8 }. z: w6 n2 Q
真如种子的生化力量,建立了生灭宇宙的一切法,令现象世界能够出现。& \. Z7 p/ y: e" ^9 T: Q/ x& l
但是,法界并非由单一的种子或单一的法所建立。法界的建立,是从万法种子的力量互相渗入、互相影响、互相依赖、互相支持而成的。3 r4 o' ?  ]$ k5 x. U& N
任何一法都不能独立存在。因此,任何种子若要现行,出现于现象世界,就必须遇到适当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却只能由真如的其他法或种子提供。
6 i$ d% {4 E6 H/ V4 w  W这样,构成万法总相的法界的出现,就非要万法种子的同时具足不可。
2 i! I6 T, o( f# H, [就是这缘故,在真如之内,在法界之内,实在不可能找到一个能单独成就万法、建立整个法界的种子,可作为法界的第一因。
% l3 U0 D& o4 ~(三)和谐的法界
; }7 R0 {/ D. K7 Q善男子,真如种子互相依赖,彼此融摄,才使万法能够出现。万法能够出现,才有法界的出现。+ v' l; W3 \# P
万法合成一体,互相摄受。法界内任何一法的活动,都足以影响整个法界,令其他法受到相应的波动。2 K+ {+ Q+ v8 N5 a" n% m
善男子,法界的一切心与物,都有生灭迁化的特性,能对其他法的活动,作出适当的反应和改变。一切众生都具有平等的佛性,都具有清净的真如心,能自由平等地与其他法并存,也能各自发挥自己的生化力量,不断创造自己及所欲的境界。
/ j( _0 a+ C" t: L5 w但是,既然每一法在互相依存的法界里所作的活动,都足以影响一切其他法,都会扰乱法界的均衡,也都会带来恢复它均衡的相应变动。因此,万法能协调地运动。1 Y7 M/ U* A  `8 n- U
善男子,在万法不断活动的法界中,时刻都在进行著这些维持持均衡的变化,各各合乎心物万法的整体意愿和需要。
0 R! N6 m" Z/ Y4 N% b8 ~这样,法界能够安稳地出现,正好证明了万法正在进行和谐不悖的运动,事事无碍。% Q- R7 y* D+ u. y) S+ x
(四)宇宙万有的类别
% m. ^$ a" ?* R善男子,法界的一切可分为五大类,共一百种,这就是构成宇宙万有的一切法。
6 l+ ?/ T8 _1 P/ e法是宇宙万有的通称,百法就代表了宇宙能出现的一切。
( v' ^/ \, i+ o* I" p百法可归纳为五大类,就是(1)心法,(2)心所有法,(3)色法,(4)心不相应行法,(5)无为法。
% T0 A# [" `  c什么是心法呢?# v$ a' h6 c# H! m
心法就是有关精神活动的法,可分为八种,就是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7.末那识,8.阿赖耶识。. V4 {6 \3 w! C& [* W
什么是心所有法呢?
1 W; o" @* f4 \  Q2 K心所有法就是因前面八种心法的建立而出现的法,为心法所具有,因而称作心所有法?
6 \8 M4 o1 X7 R0 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18: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基础佛理]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原理篇)

续-《●[基础佛理]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原理篇)(净行法师編著)》
$ G1 p" x+ n$ |) f* j: }: }  S% F( n5 I1 W3 C  ~0 N0 w& l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L- f, W6 F/ P: I心所有法,共有五十一种,是心法活动时所引发的精神现象,就是1.作意,2.触,3.受,4.想,5.思,6.欲,7.胜解,8.念,9.定,10.慧,11.信,12.精进,13.惭,14.愧,15.无贪,16.无嗔,17.无痴,18.轻安,19.不放逸,20.行舍,21.不害,22.贪,23.嗔,24.痴25.疑,26.慢,27.不正见,28.忿,29.恨,30.恼,31.覆,32.诳,33.谄,34.骄,35.害,36.嫉,37.悭,38.无惭,39.无愧,40.不信,41.懈怠,42.放逸,43.昏沉,44.掉举,45.失念,46.不正知,47.散乱,48.睡眠,49.恶作,50.寻,51.伺。(请参阅第八章佛教的心理学)
0 W* h4 o' r/ O& ~: d9 {, j1 W: }& k什么是色法呢?* C. y  l, W2 \( ^5 b+ o. \5 ]
一切物质统称为色法,可分为十一种,就是1.眼,2.耳,3.鼻,4.舌,5.身,6.色(颜色),7.声(声响),8.香(气味),9.味(味道),10.触(一切令触觉生起的法),11.法处所摄色。
% q2 z6 i" _2 d/ j( I. x法处所摄色又分作五种,就是a.极略色(肉眼无法看到的极细微的法),b.极迥色(肉眼无法看到极远的法),c.定果色(由禅定所变现的法),d.受所引色(由受持戒律所起的法),e.遍计所执色(本非实有却由意识错误执著为有的幻象)。7 r" a. }# @! X8 x' w( u1 _
什么是心不相应行法呢?! h, v: d5 T/ I: d& _8 U1 I
善男子,心不相应行法就是因心法活动而生,但本身却不是心理现象,不与心法相应,不为心、色两类法所摄的另一类法。
) l. `, Y4 W: C& I) d心不相应行法可分为二十四种,就是1.得(法的获得),2.命根(导致生命出现的种子),3.众同分(众生所共有,令能平等,各得成佛的特性),4.异生性(众生间的个别差异),5.无想定(一切意识活动皆止息的定),6.灭尽定(一切意识活动与末那识的烦恼心所皆已止息的清净解脱定境),7.无想报(修无想定的果报,解脱不及灭尽定境彻底),8.名身(名词),9.句身(语句),10.文身(字母),11.生,12.住,13.老,14.无常,15.流转(因果相续,迁流循环不息),16.定异(善恶果报依法而现,决定果报差异,无有混乱反覆),17.相应(因果同类相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18.势速(因果相续的来势与速度),19.次第(先后次序),20.方(空间),21.时(时间),22.数(数量),23.和合性(诸法相辅相成的特性),24.不和合性(诸法之间的抗拒排斥性)。
7 H) @$ F7 T4 t( F' a( [善男子,上述四大类九十四法,要赖众缘和合才能出现,缘聚则成,缘散则灭,并无独立的实体与自性,因此叫做有为法。
. E9 B# `" r& i% `) X& y  f4 T什么是无为法呢?3 P1 t# m1 @' y$ l
善男子,无为法不似有为法之生灭不定、无有实体,却是常住不变,为万法之本体,平等无有差异,其性亘古不变,因此又称为法性。# z3 Q' S6 v- p
无为法可分为六种,就是1.虚空无为(没有任何障碍存在,能行一切法如在虚空,无有阻滞束缚的境界),2.择灭无为(由慧力除去染著而生的解脱境界),3.非择灭无为(非依法性慧力择灭,本来清净或缘缺者),4.不动无为(苦乐相对感受止息,湛然清净,不为任何烦恼所能动的境界),5.想受灭无为(修灭尽定能得之境,前七识的差别活动彻底止息,是个清净寂灭的境界),6.真如无为(前五无为法的本体,唯一真实常住之法,亦为一切有为法所依,因此是万有的本体)。# K1 [/ u( Q  Z7 Y/ c( r0 O9 k
(五)诸有为法皆因缘生6 t% Y& w( t0 A1 q
善男子,生灭宇宙里面的一切事、物与众生,必须有适当的因,配合适当的缘(环境条件),才能够以种种不同的形态,出现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8 ~4 a2 S! y0 M# ~( I2 B
诸法赖因缘生,无论它是心法还是色法。必先要有某些因缘存在,才能导至某些法的存在。若这些必要的条件消失了,有关的法也必会同归湮灭。因此,法界之内,没有一法的生灭能不受诸缘生灭的限制。% i, i( Q  g! U- |9 c, q
善男子,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这就是一切宇宙生灭法的特性。  _' l4 t* x+ F9 U4 Y) J$ r
它们互相依存,不能独立,没有一法能先一切其他法之立而独立,也没有一法能后一切其他法之灭而独留。; K8 S/ k1 {* c9 a( x3 V# u
善男子,由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法,就是一概这样的没有自主独立或不变的实体。而这种特性就是所谓空的特性。* g; K( A; F/ k1 y, T) T5 v) C+ e
生灭宇宙里的一切法,无不是因缘生。因此,一切法无一不能视之为空了。& A/ O7 K* T) C, i
善男子,睿智的众生,深明一切有为法的空性,知道皆赖因缘而生,假合而成,变异而存。于是,他们既不执著诸法实有,也不执著诸法虚无。
- T  c  _! i; o" w这样不堕有、无二边,便得中道之深义。/ b3 k8 y9 V4 R; J
(六)四缘生诸法
2 H: O+ V- g3 V5 G* M5 M! s. Q3 v善男子,宇宙万法可从四缘的具备而生起。这四缘就是因缘、次第缘、所缘缘和增上缘了。
, D+ u8 N$ i. E$ e$ B什么是因缘呢?. m% C" {0 X7 Z+ |' j, h5 P
因缘就是真如的法相种子。没有它的存在,便没有任何法可以生起。
+ j2 I0 V6 Z" {. A+ |1 ?6 J( v种子能起现行,现行又能薰习种子。它们互为因果,令宇宙万法能够出现。由于现行本身又成为未来现行的种子,因此,种子与现行其实非一非异,不可分割。种子是万法成立的主因,因此,这万法成立的主因就叫做因缘了。
; `3 [3 A" y/ P& G什么是次第缘呢?
) V. L) u( X, f善男子,万法有次第生灭的特性,前念能导致后念的生起,若是前念不灭,后念便不能生,遑论生灭相续。没有这种次第生灭的条件,纵有因缘,万法也不能成立。这个必要的条件,就是次第缘。" m& h+ p' R+ I& A4 i- O% \- l$ G
什么是所缘缘呢?* {+ G1 W% X( C# \1 ~! u
有了因缘与次第缘,没有适当的外缘引发,种子也不能现行。这就好像植物的种子,虽有变异成长的能力,若没有阳光、空气与水分,也不能现出生机一样。0 B% U1 w+ ]9 T; D. ~. o
这些为种子所攀缘的外缘,就是所缘缘。  H4 P) P4 }+ y4 |1 s8 W3 _  w
什么是增上缘呢?3 J' v4 @' l8 O# \
善男子,有些缘本身虽不足以引发种子现行,但对它的现行却具有辅助的作用,能替它消除现行的窒碍,或增强它所攀外缘的力量,令现行能更迅速圆满。
/ \" B# V: k# j8 R8 F这些助缘就是增上缘。
+ N9 \  V* q6 l% B4 D5 N# K善男子,四缘具足,万法便能生起,毋须任何其他缘的出现了。6 G7 ?1 ?5 h+ s5 S  m+ Q0 ~
第四章 物质宇宙的生灭5 x1 f" t2 J! n4 N7 t! n% x
(一)四大种: ~+ N! Y; R/ e
善男子,宇宙的一切物质(色)、皆由四大种基本的东西构成。这四大种的互相揉合,能令宇宙出现—切物质的现象。! U9 z& Q* {" X
这四大万物之种,有聚的时候,也有散的时候。有些聚散是小规模的,只影响微尘细物;有些却是大规模的,涉及整个世界,以至整个宇宙。有些聚散只需一刹那便完成了,但有些却需要亿万年才能完成。
3 H! O# b# C, f0 E  n6 V: _" W善男子,宇宙的形成与散灭,无不由这四大种的凝聚散离所起。——切物质现象的更替与宇宙的动力,也从这散聚的规律显现出来。/ e+ s# k% n3 D; @# _+ a
那四大究竟是什么呢?
! ?& y8 \# y7 r/ y& E" M& x  Y% W善男子,四大万物之种,就是地、水、火和风了。5 s7 w3 _4 h: h- ?2 s/ Y
地就是一切有质碍性质的固体。
( V9 }6 n' O6 G7 I/ I1 H$ O2 A8 W水就是一切流质。  a, b  a( o: {, Z4 }8 z
火就是一切有温暖作用的热能。( t. b8 A7 N- J3 J" R  G
风就是——切流动于空中的气体。% q& q7 f% k% 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18: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基础佛理]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原理篇)

续-《●[基础佛理]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原理篇)(净行法师編著)》+ `! G8 h$ R# y* j

. A" A' F6 f) O0 @; z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s: z, V$ J" w9 B  N% G善男子,这四大种在虚空之中,能以不可胜数的形式组合,形成了—切众生可见的口月星辰、山河大地,一切动物和植物的外形躯体,及—切众生视力所不及的微尘细物,使物质的宇宙能够出现。
9 s4 c1 B# g- n( j2 z2 _(二)四大皆空; O. B$ Z3 E9 R2 c
善男子,宇宙里一切众生所视作有生命或无生命的物质形体,都必定经过形成、安住、破坏和散灭这四个阶段。
( e% _! k$ m- T7 l# f当物体坏灭解体的时候,解放出来的四大种,又再次成为新物体的塑造原料,能以新的组合,营造出各种新的物体,周而复始,循环不息。: N& e7 S. @" v* a0 p
善男子,世间—切的物质,时刻都在如是的形成与坏灭过程之中,没有片刻静止。
+ s& B0 ~7 q% Y这迁流不居、循环不息的特性,就是所谓‘空’的特性了。
# ~& D) K, Q7 @: y0 |0 f: V由四大所造之物,全皆具有此空的特性。因此,四大皆是‘空’的了。/ Z2 o9 o6 t& S" Z
就是这缘故,四大皆空就是指物质迁流不居、生灭不定的特性,而非指一无所有、空无—物的虚空。- G; I2 }& x- Q& \3 f
善男子,这空性是导致宇宙万物生灭循环不息的必要条件,能令宇宙现出生机与创造力;若没有这空性,一切将会如太初—样,丝毫没有演变进化,死寂—片、难有些微活力可言,遑论变化多端、森罗万象的宇宙了。9 C$ l' w" M( M' d
(三)色空不异
+ B* G- `3 x1 h& u善男子,一切物质皆可称作色。9 ^  \" }$ E& F1 A7 I
一切可见的色法,在空的原理下,是不断地形成和坏灭,从坏灭再次形成,周而复始。
+ o( m& z) D) I$ F* S' d- Y6 E但是色法微至肉眼所不能见,至极微之处,可有独立不变的色法存在呢?空性是否还存在呢?
! S) s5 y8 ]1 ^( _5 _, E- q善男子,色法若至极微,便有不变的色法存在,那么,色法的空性便不能成立了。: K6 W6 Y% b( ^  b
在微处没有空性,在显处又怎样有空性呢?$ X0 A9 [' u% K" ]
显是从微所累积而成,微处不空不变异,显处当然不会空、不会变异了。
' U$ h' d8 J3 r- K3 H显处看到空,看到了变异,就证明了微处有了空、存在著变异了,因为显处是从微处来,由微处建立的。
" j4 `* c; P& c: Y# d9 P若是在极微处也不能保持色法的不变,那么,那极微的色法,会变异成什么形态呢?. ?$ u1 A6 t1 @6 C+ W7 ]' r5 I& @
善男子,色法微至它微的极限时,若再要微化的话,就会连物质的形相也失去了。从物质的角度去看,它已是一无所有,彻底虚空不实了。
% C! I, J$ i1 k+ q/ U/ p/ d这时,物质的色法已转到一个非物质的状态了。$ Y# A6 z5 _: U# I6 r- f
物质的色法若能转化为非物质的‘空’,色与‘空’便是一物之两面,并无差异。
% S, e, @  ^. ?) o/ m/ }6 Z这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原理了。
7 F  E" G: N% U6 L( y/ e色可转为‘空’,‘空’也可转为色,二者即是同一物。
/ [$ O# {; F3 A7 E2 y- V这就是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了。" Q% z, b3 s- Y! \' V
善男子,宇宙万物,除了色法有色相的不断生灭变异、循环不息的空性外,还具有此使色相出现或亡失的生灭空性。
5 Z  h5 H5 K/ m4 m7 m$ R整个宇宙也能作如是连色相也丧失的灭而成‘空’,也能从此空而不空的‘空’而生,显现有色相的宇宙。
- R; t( u& f+ {( T# a整体宇宙的生灭,色‘空’的循环交替,就显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极致了。. C6 }9 w. P$ R% a( Y* n
第五章 生命的轮转6 `4 c" r8 s4 f, c+ ^* o, L
(一)心与生命
+ \5 T, w" \9 O; m: c善男子,宇宙万物的色身,皆由地、水、火、风这四大种不同的组合而成,无论他们的形相是怎样,是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或是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以至人类,总逃不出这四大种的范围。
2 E! }: s5 o  c9 a6 T4 e! p1 y他们虽各有自己的生命,但是寿命却长短不一。% N+ U6 `. Y& u* f: _, L2 Q! n
宇宙的星辰,需要亿万年才能形成,也需要亿万年才坏灭。
- k3 y; u& ^0 e# @5 n! i但是星球上的花草虫鱼,却只有短暂的寿命,成长与死亡也较迅速。' h& p3 W$ F. y
常人视作生物或死物的东西,其实皆有生命,同是四大种所合成。
& j) O7 B# A8 p# B3 d$ f/ I( j# U虽然宇宙万物,同由四大种所合成,但是,万物之中,有些是有感情思想的,有些却没有。
2 O' @) Q6 {+ a# Y0 d4 W7 o+ D因此,由众缘和合而生的众生,能分作有情的众生与无情的众生。9 j& W9 K- y4 j) ~5 D
在世间里,从木石至动物人类,情力有很大的差异。
4 Z% M6 u" P; ~花草木石是在无情的一面,而人畜虫龟,则在有情的一方,而居于二者之间,便是各种具有不同程度情力与感性之物了。+ }9 M2 ~6 }& H
因此,生命也可分为有情和无情的生命。* V5 P5 x' ~3 @; {9 n& |6 G
既然同是由四大种构成之物,为什么人畜得有情的生命,而木石的生命却是无情的呢?, A& T: @( c8 i& ^# X5 T! l
人畜比木石多了什么,使他们具有不同程度的情感、爱欲与思惟能力呢?
9 O$ ~+ a5 Q+ Q9 P7 F8 Z善男子,情从心来,心是情力之种。! \8 z8 Q) u) e
心,或心识,使无情的四大种,显现出有情的行为。& h& S: P' j+ n- }( V, V. }* j" D
心识要通过由四大种所合成的各种色身,才能在这物质的世界里,作各种以物质之身为本位的活动,表现在该境界里才能表现的情性。
! x. Z( N% ]0 r6 f, m1 Z. Y: ?由四大种所合成之物,本质不同,结构有异,心识在其中的情力表现,自然有著极悬殊的强弱差异了。0 G. d7 W! I8 Z3 z- J& {( d
人类是情力最高的有情众生之一,但在他们之中,仍然存在著很大的情力差异。若是把人类与其他生物相比,差别就更巨大了。4 y$ o  R: b. O9 b6 @
善男子,心识不但给四大种的合成体附上了有情的生命,而且不断地以心力,执持著那四大种,维持该生命体的独特形态与结构,至该生命体应世缘尽,才任由那四大种散灭。0 |  f6 H3 B/ @) p2 R
从最高的层面观之,心本身才是真正的生命之源,因为有情与无情的生命,皆赖它的显现与活动才能成立。
2 r7 H2 z; {# b1 g1 m. W: w' h# _(二)有情生命的循环
) w. [+ l/ N. D& [8 Q8 ?善男子,有情生命从心识而来,就是四大假合之身毁坏,生命力仍然存在,因为心识不随四大色身的散灭而消失。) o7 H- d! b; A% B
就是这缘故,有情众生的死亡,其实只是一种幻象,不但生命力没有亡失,就是构成色身的四大,也同样没有亡失,因为从败坏的色身解放出来的四大,能以其他形式续存。8 Z) O: j1 K" {0 F, Y$ R9 @8 O
身体的败坏不但没有给生命力带来死亡,相反地,它给生命力带来了更佳的活动机会,因为生命力可以摆脱衰老软弱的色身,投向—具新造的色身,继续成长,开拓它的感性和情力。' b' L/ Y* O0 t
摆脱了不堪再用的旧色身,生命力得到了解放,在新色身里继续更有效地活动。因此,死亡其实是生命延续的必须,是生的开始,是生的本身。5 W+ I/ E$ j# x
肉身的坏灭,也带来了四大种的新生,因为构成肉身的元素,在肉身坏灭解体时,便被解放出来,能作崭新的组合,营造新的物体。
4 H6 L6 D+ H9 ]% X' u, V: {因此,宇宙之内,一切的心与物,都没有真正的死亡,有的只是转化与新生。( P8 _9 n( f- O# k+ u0 H
善男子,有情生命的循环,可分作十二阶段,每一前的阶段,都导致后一阶段的生起。  ^$ ^( K) p8 F8 ?+ p
这十二阶段叫做十二缘起,又名十二因缘。
: x2 x  g6 n; S) s0 K1 R) g(三)有情生命轮转的过程—十二缘起
( I+ H8 ]5 W! O" ~2 I( b. y善男子,有情生命在世间轮转生死的过程可分作十二阶段,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p( e8 F" ]5 Y6 K6 O3 a; k
这十二缘起,或十二因缘,是一个循环。因此,不要以为无明是开始,老死是终结,因而提出‘无明前面是什么?’或‘老死后面是什么?’的问题。
* f2 R: [2 V& J. }3 l6 k, 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18:5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基础佛理]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原理篇)

续-《●[基础佛理]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原理篇)(净行法师編著)》
7 F- \4 t  I0 ^: `6 C, A. Q  W0 M% s- q, r$ W6 }$ L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a7 {) ~* C' N无明前面就是老死,老死后面就是无明,周而复始,没有终结。
$ c/ J" @7 @+ l至于它们先后的问题,就要视乎从轮转哪一阶段去看了。它们互为因果,在生命之轮不同阶段观看,能占较先或较后的位置。
. i3 P% l, d! ~  P  A善男子,生命体在它完美的意志与觉性尚未建立之前,是混沌无知的,对真如实相不明了。这原始的混沌就是根本无明了。
' N* `: [4 N) `它导致了‘行’的生起。
; D/ R; R- l2 K0 G# i$ p8 Y4 y3 U0 m( Q‘行’是生命体盲目地随缘妄动,从‘无明’而来。它转动了生命之轮,开始了一期生命的第一步具体活动。3 L. c9 }3 L& ~2 G2 o+ X
‘行’导致了‘识’的活动的生起。
% Y* F3 w) V  _6 f4 x/ e/ I7 a‘识’是生命体藏有解脱法和烦恼法种子的心体,这心体的生化力量,为无明引起的妄动所现行,令心法与色法能赖它出现。
" ~0 I- u, W2 t/ c' m: v6 f‘识’导致‘名色’的生起。5 g, h! B8 I% }$ c# q
‘名’是生命体在—特殊生活时间里所能应用的有限个别精神力。‘色’是生命体在生存空间里所持有的形相物质。' q1 @6 c* v# n# R+ J) N) O
‘名色’皆为‘识’所营造执持。! X: m4 ]6 k: {6 d  Z% z, T  S
‘名色’导致‘六入’的生起。
' e, k0 C* J9 \‘六入’是有情生命在世间生活所要具备的六种感觉器官,随‘名色’的建立而相继形成。它们就是眼、耳、鼻、舌、身和意的活动所要依赖的器官。
' C1 M. ]$ r* l. |‘六入’导致‘触’的生起。
2 H3 `- Z! J  k5 V! ~$ J‘触’是对外界刺激的接触,有了各个感觉器官和精神力,生命体便能对世间及自身内外,起官能的接触,经验世间物质的生活了。. X1 A3 [" \+ `4 m, I: O; {9 K9 t
‘触’导致‘受’的生起。
. y& h. B  N! t" C‘受’是生命体接触外界刺激后所起的感性反应,使个体生起善、恶或中性的感受,使他起情感的波动。+ T3 {1 L& ~6 U8 D% X8 }
‘受’导致‘爱’的生起。: Z/ l/ _0 r. b8 |  ^
‘爱’是对事物所生喜欢和不喜欢的反应,喜欢的就生起‘爱’的反应,不喜欢的就生起‘不爱’的反应。爱与不爱,皆从感受而生。
# o' v+ y# T5 ^: c' Q! Y6 C0 y‘爱’导致‘取’的生起。" g- b( _/ g7 m. {) I
‘取’是对所‘爱’事物的眷恋与占有,和对‘不爱’的事物起摒弃与毁坏的行动。) r9 }# f: l( Y' F( G
‘取’导致‘有’的生起。! g/ F2 `, j5 A( ^% |/ ?8 w/ m
‘有’是对一切迁流不居、虚幻不实的事物视作真实永久,而加以牢固的执著,认定有‘有’的存在,或有‘无’的存在。这样,众生便迷失于有‘有’和有‘无’的虚幻里,为虚幻所束缚,失去自由。
1 g% \# O( d0 O# g& Q‘有’导致‘生’的生起。% Z9 s, X  U6 I0 ?
‘生’就是在六道之内的生存,从妄执虚幻不实而来。众生因无法摆脱六道的执著,便永无休止地投生于六道了。) c/ c; U5 f3 z3 X
‘生’导致‘老死’的生起。( P! w" x4 l" @& ?' b/ e
—切众生、有生便必有老死。
7 [# q# c1 K# ~4 d  B  o3 A/ i‘老死’使生命体一期的生命完结,但他在这一期生命里所经历的愚痴昏迷生活,却建立了枝末的无明。这就是对生命颠倒、愚痴的执著,以致不但不能除去根本‘无明’,反使持续强化。这样,他便要如前—样,再重复生命的轮转。
  t7 G7 T" ]' ^, h善男子,直至众生了解他是生活在妄想、执著与颠倒不实之中,是由‘无明’的力量带著他机械地轮转生死,他才能自觉地著手清除‘无明’,求法修行,努力成熟他潜藏的佛性,增长智慧与大能,力求斩断生死轮转的锁链,永远住于完美解脱之中。
' ^! ?* |0 b6 Y! \! X+ w  O第六章 有情生命与‘无’我
9 l5 y/ \9 l, j7 X% W, c' U1 M(一)无‘我’的众生# C+ A( f9 R7 Y4 @: W: s
善男子,关于‘我’这个观念,世人持有很多不同的见解,但是他们却有—个共通的地方,就是人人都声称拥有一个常住不变、恒作主宰的‘我’。7 N. K' ~" ~1 S, P
有人说:‘色—那构成身体的物质就是“我”。你我间的分别,再没有比身体的个别差异,更能分别你我了。’
- t. e" w& q# l! z; `‘没有了这色身,“我”便不存在了,因此,色就是“我”’。
0 w+ T: W0 |. B% g3 c  p+ ]" F又有些人说:‘色是物质,没有感情和生命力,怎会是“我”呢?色决不是“我”。’
; D0 x0 |, r" {- u2 v/ V‘受——感受——对外界刺激起爱恶反应的才是“我”。“我”是指对外界所起的感受反应。’
: t) S! W8 D' J0 z) Y又有些人说:‘受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太机械了,怎会是“我”呢?’' \; D8 }# v/ m0 h. q2 O) `
‘想——思想——才是“我”。“我”即是思想,没有想,“我”就不存在了。’
, |7 J9 o# k9 @/ x! d* s又有些人说:‘想有什么用呢?没有付诸实行的本领,便看不到有什么个体的存在,也看不到有什么“我”了。’
, p- k. Y* _, i5 i; Z4 w9 u‘因此,行——行为——才是“我”。“我”是由行为做作所显现的,行为做作就是“我”。’6 X/ F% c; @4 h/ S! M6 }
又有些人说:‘行不是我,因为若对外界一无所知,便没有任何行为可言了。’
- Y" T) w$ K  @- }" F' j- C& T‘识——对外界起认知了别作用的精神力才是“我”。’0 w7 S% c9 }( z" }. ?9 D  m
‘没有了心识的作用,就看不到东西,听不到声响,闻不到香臭,辨不到味道,失去了触觉,不能对外物作整体的认知了,因此,识才是真正的“我”。’
/ D8 L0 s2 J# i( g/ ^8 e又有些人说:‘色、受、想、行、识这五个东西、都各蕴藏了独特的功能,是任何人都不能缺少的,因此,任何单独的一个都不是“我”。“我”是这五蕴的总和。’  H8 R+ z1 J$ A0 e- V- y
‘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和合,便构成那个常住不变、恒作主宰的“我”了。’/ B' ?/ P% Y/ i/ n( t, O9 o( v
善男子,以上的见解,都不是真理。
, c6 r- B& @) H3 Q, w# z- r为什么呢?3 T7 l3 B& i/ P' W
善男子,色不是“我”,因为一切物质,都在生灭之中,方生便灭,方灭又生。物质既在不断的生灭变化之中,那么,究竟哪一个能称作常住不变、恒作主宰的‘我’呢?# _3 M. Q1 O+ ^" K& Q
是灭了的一个,还是尚未生的一个呢?现在的一个却是不能执著的,因为它的存在刚成立,便瞬即灭亡了。那么,又怎样能从色——那物质上,找到一个‘我’呢?4 [9 H, I4 C. Z' l* y" d5 g7 W
善男子,受也不是我,因为,在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和中性不苦不乐这三种感受之中,应该执著哪一个为‘我’呢?
$ v, \1 {+ \" Y凡人在感到快乐的时候,他不能同时感到痛苦,也不能同时有不苦不乐的感受,因为,它们是截然不同的感觉,在本质上是不能同时出现的。
" v: o$ o( C7 l( ]5 L6 ]所有的感受都是短暂的,必将止息。那么,在感受消失之后,那个‘我’是否也一同消逝了呢?# R: b3 M* U! S, U; R, `
感受是短暂的、有生灭的,因此,绝对不会是常住不变、恒作主宰的‘我’。
! y% e$ P+ j$ _, a9 _1 O" q& l' w善男子,同样的道理,想不是‘我’,因为一切的思惟活动,一切意念,那是有生有灭、不能持久的。
8 c7 \4 L3 P' h; [5 h( \/ I  W在每一天里,众生都有不可胜数的思想意念。1 Z( v* B9 a$ @$ L: z
哪一个念头、哪—个思想是常住不变、恒作主宰的‘我’呢?若是想是‘我’,那么,想灭了,‘我’也消失了。  m$ W& a3 ?* q$ q' C+ n  w
善男子,同样的道理,行不是‘我’,因为行为本身就是生灭。无论是善的行为,恶的行为,或是中性非善非恶的行为,都是短暂的,做作完了,便再不存在。
: U1 ^6 u4 q5 B$ K如果行为是‘我’,待做作完了,‘我’便消失了。这样,又怎能从行为本身,找到一个常住不变、恒作主宰的‘我’呢?
2 g' Y* V& g. b7 V( {善男子,识也不是‘我’,因为对外物的认知了别,也是短暂的、有生灭的。若是识就是‘我’,那么认知了别完之后,‘我’不也是消失了吗?
3 ~- u4 X6 t+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19: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基础佛理]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原理篇)

续-《●[基础佛理]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原理篇)(净行法师編著)》) d( u; C; M! s3 _% ^

" C+ t/ m5 W* n$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i- k7 S* G! j
因此,在识里,并没有一个常住不变、恒作主宰的‘我’。
6 g' b& |/ H! Y0 e. }' R那么,五蕴的总和是否构成‘我’呢?
/ ]) S! l( R7 a善男子,若是五蕴的成员,无一持有一个常住不变、恒作主宰的‘我’,把它们聚在——起,也不能改变它们的本质,又哪里有‘我’的踪影呢?9 o: k6 y6 C6 b8 Z
因此,构成人的五蕴,实在并没有一个常住不变、恒作主宰的‘我’的。
( B. A: V  N" Y; m- c, T那么,在哪里可以找到一个如是的‘我’呢?
& p: K3 j- N. h* m! q善男子,众生是永远不可能在任何的世间心物里找到—个常住不变、恒作主宰的‘我’的。  W* T. j0 @& ^5 s6 K* }5 Z
众生所认作‘我’的,只是一系列生灭不定、迁流不居、绝不永久的身心活动。
9 h; \! f- h1 m0 U9 F  w0 x常住不变、恒作主宰的‘我’,根本不存在于世间的任何心物里。; d) k; V: N; q; B5 V( k2 L3 ~4 W
(二)无‘我’与生命的延续+ \- h; ^) L8 f
众生若没有—个常住不变、恒作主宰的‘我’,是谁去接受从前种下的因的果报?是谁去轮回生死、浮沉于六道之中,经历各种不同的际遇呢?/ H9 [9 {7 h2 V3 b% T+ a
善男子,凡夫看到有生死轮转、因能结果,便以为必定要有一个常住不变的‘我’去接受果报和生死轮转。
. r% ]6 ?: n- h+ ?  N  P其实,生死轮转与果报的承受,是不需要一个常住不变的‘我’的。8 g+ ?% u9 q: w" t% h0 O/ R( d
譬如——个农夫把一颗芒果的种子,种在肥沃的泥土里,每天灌溉,适时施肥。数年后,种子已变成果实累累的芒果树。
, l! Q+ }# o* L6 @8 r到那时,我们能否说,这芒果树只是一颗常住不变的芒果种子呢?4 l% ~% T5 I* N2 c! r% C1 X" x$ d
善男子,把芒果树说成芒果核是荒谬的,因为芒果核早已发芽生根,长叶开花,结成果子,再不是种子,却是一株大树了。
; \: N9 r% q2 y4 |) [从前的种子不再存在了,现在的果树也不需要—个不变的种子才能够受持果树的形相与特质。
+ _* T* \9 k" T5 K6 V相反地,种子若不变化、不坏灭、不失去它的特质形相,现在的果树决不能出现。那么,在种子里,哪里能找到一个常住不变、恒作主宰的‘我’,去接受新长果树的——切呢?( A$ G0 f  w* b' L" `; d4 Q
若是种子有一个常住不变的‘我’,它便永远都是种子,永不能成树了。
4 h# F/ x/ X; C0 J% T- }善男子,譬如一只母鸡,产了卵,花了很多天的功夫,才把小鸡孵化了。
; A! I7 v& d! C1 G8 Q/ c数月后,小鸡长大了,成为一只强健的雄鸡。1 n# Q8 {& ~1 E# ^' }7 H) V
在那时,我们能否指著这公鸡说:‘这是一只常住不变的鸡蛋呢?’- v4 d4 ]2 C3 `7 E. W3 B
把一只雄鸡视为一只鸡蛋是多么荒谬愚蠢的事情啊!
0 z9 j9 P& K6 q; @- w从前的鸡蛋,再不存在了。它已蜕变为一只雄鸡,再没有鸡蛋的形相和特质了。9 [6 a2 d; q; ^# p
相反的,若是鸡蛋不起变化、不改变它的形相特质,雄鸡的成长便没有可能了。4 r& w$ r2 D. K2 r) d
那么,在鸡蛋里,又哪里可以找到一个常住不变的‘我’呢?
3 G1 P. }/ n6 Z3 s# _善男子,同样的道理,人从母亲受精的卵子开始,以至出生、成长、死亡、再生,皆是一系列迁流不居、不断生灭的物质与精神活动,并没有一个常住不变、恒作主宰的‘我’处于其中。8 v+ f7 H" L/ U) u! b4 ]  X
后一物从前一物而生,后一念从前一念而生,并不需要一个不变的‘我’去接受。( B& j% A6 m. z& g' C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生命的延续,其实不需要常住不变的一个‘我’,也没有一个常住不变的‘我’能去接受轮转与果报。
' O  t3 d9 Z7 C, M' {8 |(三)圣者肉身瓦解后的存在形态. y1 ?5 Z; |% Q/ r/ E
善男子,舍弃真实的智慧,而相信真有一个‘我’,实实在在存在于现世的众生,都有一项假设,说这‘我’的生命必会有—天永久地幻灭了。
: `& k: S1 y! P6 Z或者,相反地会说,这‘我’的生命是永远不会幻灭,却会永远保持现有的形态。
0 j7 d2 W2 D: R  a6 n8 X7 p" B若假定它不会幻灭的话,他便会堕入‘我’的生命是永存的邪见。
& I, W" ~  s, D/ w) Y( y- @7 J若假定它会幻灭的话,他则堕入‘我’的生命会绝灭的邪见。" m1 ], p7 d4 `$ U# i& Z3 F
善男子,天上和人间的众生,大多受这两种极端的邪见所支配,因而不能见到真理。
- h" P6 M/ o6 v* q  @6 G为什么呢?
4 e# C' T( q4 \7 |0 B因为,天上或人间的众生,若以生存为乐的,都执著有‘我’,执著有‘我’的永远存在,认定‘我’的生命是永存的。9 i! X1 E3 W. H3 D
告诉他们没有‘我’的存在,便是破坏了他们的幻想与希望,是他们不表同意、不愿接受的。4 S  @- A' I) p# x5 c& c7 O; v
这样,‘我’的永恒生命,便成为他们的累赘和—切苦恼的来源,使他们得不到解脱了。
* Y- B) @( @( V* Q! |" P/ S) y相反地,有些众生,却耻于生存,厌于生存,为生存而感到烦恼。于是,他们欢迎绝灭的思想,不愿见到有永恒的‘我’,希望有一天,在肉体瓦解后,便永远不再存在,再没有生命,再不要受生存的苦恼烦扰。2 ]2 ^$ [2 R5 I
他们同是执著有—个‘我’去受苦,所以希望生命有绝灭的——天。因此,‘我’的执著,同样是他们的负累和痛苦的来源,令他们不能得到解脱。
/ e/ U( F! \& C8 I( _/ O善男子,就是这缘故,愚痴的众生,就认定梵行清净、不起业力、永离六道生死的圣者,必定是有一个不变的‘我’去享受永久的涅槃快乐。
) G5 @, [' M& z" z4 T0 w或者,圣者是处于一个‘我’已完全幻灭、无知无觉、没有生命的寂灭状态里。
: q! J8 Z# r0 O善男子,对生命有如是执著,对‘我’的存在有如是执著的众生,是没法了解圣者解脱后的状态的。因为,圣者的存在,并不需依赖一个如是不变的‘我’的。
0 M, B7 u: e5 Y& s( q因此,以‘我’的生命永恒或‘我’的生命绝灭这些假设去测度圣者肉身瓦解后的状态,必定是颠倒与远离事实的了。
% T1 U5 T# p3 G0 P, L; {善男子,圣者肉身死后的存在,既非永存,亦非永灭;既非‘有我’,亦非‘无我’。只有亲证涅槃境界的行者,才能真正明白。# ~5 k4 v1 O6 i) G' |, T
因此,在世间语文不足以描述圣者境界的情况下,一切的描述,皆是戏论,难见真理。; O! C9 R/ z6 ?# W1 r+ I
第七章 佛教的心理学, {9 ^9 y( Y5 X2 A
(一)心与身的关系
' D4 t( ~- }9 |善男子,人的身体是由物质的四大假合而成的。  u! u! _1 _% Z( p6 n  [
概括来说,人的色身可依功能分作六大部份,就是眼根(视觉器官)、耳根(听觉器官)、鼻根(嗅觉器官)、舌根(味觉器官)、身根(四肢躯体)和意根(脑及神经系统)了。
. c7 s1 Q* v2 e/ m$ [) Z3 h这六根都是由四大种,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本身没有精神生命,待众生死后,物质的器官躯体,便会朽坏、散灭、转化,再成为新的物体。8 B: X6 `& a; \# a3 b) |
物质的四大,就是这样不断地形成、毁坏、再形成、再毁坏了。
% ^( l+ M0 o1 E- p2 h( s善男子,能使六根发挥功能的,不是没有精神力的四大本身,却是心识的力量。否则人体的六根,只会是一堆废料,没有生命活力可言,犹如一只无桨的船,难有自发的活动了。
  Q: h: B) U- M心识在眼根发挥功能的,叫做眼识。它使人能通过视觉器官,观察到世间各种事物。, T4 p4 F( a' B- o/ R' y3 b
在耳根发挥功能的,叫耳识。它使人能通过听觉器官,收听到世间各种声音。
# l4 I0 N& t' ~& h. Q& n2 [在鼻根发挥功能的,叫做鼻识。它使人能通过嗅觉器官,感受到各种气味。
& ], K9 `; R: C& K$ M在舌根发挥功能的,叫做舌识。它使人能通过味觉器官,尝到世间各种食物的味道。
3 P/ x4 _% r  y0 y/ I在身根发挥功能的,叫做身识。它使四肢躯体能在世间接触外境,作种种活动,又使内脏肺腑,发挥维持色身生命的功能。+ _" c3 L% r( j8 B7 d: @! 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19: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基础佛理]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原理篇)

续-《●[基础佛理]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原理篇)(净行法师編著)》* F6 l5 I" M& ]# k3 u: W7 t

% S/ h& L- |8 H  H1 b0 w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9 W2 P! `3 X% v+ {* w4 m8 o/ j  u! L
在意根发挥功能的,叫做意识。它使整个神经系统能发挥功用,让整个色身,能通过此系统,由心识指挥,在世间动身发语,造种种业。  D; u* v+ _2 H4 a
善男子,没有了心识这六种功能,生命力便不能藉色身在世间活动,过物质的生活,吸取物质世界生活的经验,却只如无情木石一样而已。& k& s' m- ?% Z0 l! |
心识既有上述的六种功能,为什么不能离六根而存,独自活于世上呢?
$ X* g0 L" b7 P% g善男子,心识的活动力,确是不需根身的存在,也能发挥的。但是若离六根,生命体经历的只是纯粹精神界的活动,再不是物质世间的生活了。
7 d$ F# G, G' y9 |9 z) Z5 J色身存在的需要与否,定于生命体从前的业力与修行境界。若由业力所牵,要以色身续命,那么,它便难舍色身而存了。, @4 k/ k! i1 Z, a* x% J
但是,无沦生命体以何种色身出现于世,心识永随不舍。否则生命体便没有生命力可言,再不能称为生命体了。6 F" `3 Y% O5 ]
(二)心识的结构4 \. x* |6 V( h" \2 ^% Z6 n
善男子,愚昧无知的众生,难知根与识的分别。但是,以锻炼身心,成就智慧、力量、解脱为事业的佛弟子,却必要知道心识的结构及其特异功能,才能真正了解自己行止的因由,认清心识的潜能。这样,他才可以强化自己的身心,超越物质的众多掣肘,能够逍遥自在,以心御万物,无处不自得。
* _; n# H9 q/ {0 |善男子,人的心识以功能区别,可分作八个部份,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了。7 p% C' M. O% O& g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又合称前五识。6 H2 z" d  W" a* x% g
行者于此八识,必要深究,始能登自度度他之阶梯,悟以心造物之法门。4 u2 j" T' R9 _2 Q- ~( _% j# z6 g
(三)前五识一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7 \) ~" Q- O% n$ q' g% ~) O
善男子,人于日常的活动里,若要对外境作认知了别,必要依赖眼、耳、鼻、舌和身这五根,而使这五根发挥作用的,就是前五识了。- p" v; x! P6 x! C+ h' v% m
没有精神力的根身,只是物质,必待心识的调御,始能活动。
7 g# A: v3 D5 v; E9 @若四大本身自有能看、能听、能嗅、能辨味、能感觉、能思惟的功能,那么,一切的物体,无论有情或无情众生,皆有这些功能了。9 G! m0 x" K$ S% B, h
因为它们同是由四大所造的。
, f' K; }* C6 |3 M若真的如此,木石钢铁、雨露微尘,便与—切凡夫圣贤,毫无分别,同具一样的活动力了。, s+ w( ]) T4 x9 R; F
这是多么不合情理的事情啊!
! o1 U% `- p% V2 S4 N* b& y, y0 |人的五识,是怎样发挥功能的呢?/ |6 ^% u5 N  k( n; w  w
善男子,五识特有的功能,就是通过人的五根——眼、耳、鼻、舌、身——去对外境起认知了别,且作出反应。! F" V) F  M; g
五识对现于它们前面的实境,无需思量考虑,便能立即了了分明、认知它们的形相本质,并且能对它们,即时生起善的、恶的、或非善非恶的反应。
" n9 H' E  c6 h' B  ?/ u五识在物欲的世界里,让生命体能作色、声、香、味、触的领受。
7 ~) w/ G9 Y; y! J为了达成这五事的领受,五识有五种能力,能在欲界一切时空里,随缘起用。9 H) c, f  j& L4 Z0 }+ l' G
这五种能力,就是对外境能产生接触(触)、起警醒注意(作意)、领受外境刺激(受)、认知辨别(想)和作思量反应(思)的能力了。
3 e3 m, x. @0 }; a; {* X# @五识使居于欲界的众生,能通过根身,追逐物质欲乐,得色、声、香、味、触的满足。
# _. I) q" Q) i但是,修禅定的行者,追寻的不是物欲享受,故能于不同的定境里,次第止息五识的活动,代以离欲的禅悦,也能从此而生智慧、神通与解脱。! N+ E) S+ ]; J% T, J' X- t
五识在欲界里,各与色、声、香、味、触一法相应,与其他各识所司之事,并不涉及,无一能负责综合五法,为生命体建立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印象。
; N. J3 Y5 F5 b  b2 [5 s一辆有五匹马的马车,若无驭夫驾车,五马势必不羁,任意乱闯。' q/ F' X, v& e4 d
五识就如五马,若无统御,一切所受纳的个别印象,便互不相连,没有意义了。
5 R: C1 l+ D3 o2 |那么,负起调御五识和综合它们输入的片面印象,令能生整体意义这责任是什么呢?! X, {( ^, }* _- m
善男子,这就是第六意识了。4 u: Z4 z$ a  e; n; ~8 V/ H$ N
(四)第六意识
+ H: O7 u& t1 j+ g什么是第六识呢?
, I& s  g! y9 ?9 K, S善男子,第六识可单称为‘识’,又叫意识,是认知了别之识。, X5 {9 o! z" x4 t# y, Q: m
它是人体的感觉中心,负责指挥前五识的工作。前五识所传送的零碎片面资料,皆由它作有系统的组织,建立一个全面、有意义的影像。' m0 j" B5 }1 P" R  m
善男子,意识根据从前的经验,能把前五识传送的资料,迅速整理,对外境能即时生起三种认知了别的作用。" S* d: E" ^' ~" C0 ]* g$ M
意识对有实质存在之境物,能根据以往的经验,立刻达成认知了别,这是现量的作用。
: p" W" U2 o( y6 n3 d1 d在没有实质境物存在时,意识则能根据以往的经验资料,迅速比较、测度、推论,而达成认知了别的目的,这就是比量的作用。6 Y4 U# r) b8 K) s4 F, y/ k
但是,意识并非时常都能作出正确的认知了别。有时,根本没有存在的事物,它却会无中生有,作完全错误虚妄的认知,这就是非量的作用。
. W% ]- C& g2 Z8 b0 ^% {8 U" d善男子,意识所能了别认识的外境也可分作三种,就是性境、独影境和带质境了。0 ?7 _& s- Y2 _1 \9 t  c, P- u
实实在在存在的外境,能为意识了别认知的,叫做性境。没有实质存在的境幻,也能为意识所了别认知,但是,这些叫独影境。
6 R# {5 Z6 c, t9 T' d- o; L, \外境虽有实质的存在,但意识却不能对它作恰如其分的认知,却把它误作他物而不自觉。这些从错误了别认知而得知的外境叫做带质境。( z2 |" ~. W  r* U* }' D! Y: [* X
意识以现量、比量和非量,对性境、独影境和带质境这三种外境作出了别认知后,又能起三种不同的反应。
+ ], t! z% V3 k1 m1 [8 s善男子,那三种反应,就是善的反应、恶的反应和无记(非善非恶)的反应了。
  a& V( |# A9 J意识能根据从前生活累积的经验,指挥前五识,不须思量,而能即时生起含有善、恶或无记的活动。
% V  _, z% ?9 e$ E. a& E善男子,意识的活动最强,因此能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里,不断引发身、口和意的活动,作善、恶和无记的业,使生命之轮不停转动。) p" z, V# Q1 K" H9 I) m
第六识于八识之中,了别认知外境的能力最强。因此众生的存在和生活,受此识之影响至巨。
( `  b+ s/ j1 E0 J) i, `对很多人来说,第六意识的活动,几乎等于他们整个生命的活动了。
: y+ f- p. f3 n$ i为什么第六意识的作用那么强,对人的影响那么大呢?
' o4 F. [1 A4 N( d善男子,这都是因为第六识具备了心识的全部五十一个心所有法的缘故。% K5 r( @4 M: |" H
(五)第六意识的功能# Z5 [) ?  R% j1 L
善男子,第六意识具备了心识的全部五十一个心所有法。' I/ \! v2 O9 D5 M& o+ }5 U
什么是心所有法呢?
# a6 h2 _7 i8 z善男子,心所有法,就是心识所能生起的五十一个心理状态或功能。此五十一个状态或功能只在第六意识中,才全部完备无缺,而于其他七识,则多付阙如。8 Z, w+ C3 w# y; D+ c- u
因此,第六识于动身发语的能力上,比其他七识,就要强得多了。也就是这缘故,意识几乎操纵了人的全部生存活动。
# s" @0 l4 y3 D& ~2 O& Z1 x五十一个心所有法是什么呢?
. a0 U5 [& }# D/ G' [) h/ O7 j善男子,这五十一个心理状态或功能,可分作六大类,就是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和不定了。
" n# l  c4 E  G$ l2 K3 B2 X/ l什么是遍行呢?/ X/ ^4 f& l9 p( F0 X4 f1 G0 Q
善男子,遍行就是于所有时空,都能现行,作心理活动的意思。
" h! u: T3 P6 d% m$ [" 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19: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基础佛理]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原理篇)

续-《●[基础佛理]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原理篇)(净行法师編著)》
& _4 k' R) t6 s" w
  l6 e/ K9 k7 E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1 ?. H6 _7 z/ x/ K, |
隶属于遍行类的心所有法,是八识所共有的,有五个,就是触(接触内外之境)、作意(起警醒注意)、受(感受)、想(起影像或概念以作认知)和思(起意志活动)。, v: G* a! [# Z( s; P% u7 j" J' o' R
什么是别境呢?
  t- o4 n! ^( ]0 c( Y善男子,别境是了别外境的意思。
+ i& ^8 U. q3 r. D' d$ z  |. f& L  i属于这类心所有法的共有五个,就是欲(希冀)、胜解(彻底地明了)、念(牢记)、定(专注一境)和慧(智慧)。5 k* u% q. V; e/ c) M
什么是善呢?% U# H- O( m4 a& R) f1 k
善男子,善就是行善的能力和心态。
2 Y# {7 ^& _2 W5 ^% h( z$ A属于这类心所有法的共有十一个,就是信(信心)、精进(努力)、惭(羞己不如人)、愧(羞于己过)、无贪、无嗔、无痴、轻安(内心的解脱禅悦)、不放逸、行舍(舍弃污染的行为)和不害(不作损害自他的事)。1 {- p0 H* j+ {
什么是烦恼呢?; a2 M0 W; t0 R7 @# }2 M  t
善男子,烦恼又叫根本烦恼,是能令人颠倒迷惑、苦痛哀愁的东西。
+ z) w. J  ?$ g属于这类心所有法的共有六个,就是贪、嗔、痴、慢(轻慢自他)、疑和不正见(错误的见解)。
6 G6 w- r; |( h8 f8 F什么是随烦恼呢?
0 F) Y7 Z' V. m, P& @1 u6 C2 l( z% L善男子,随烦恼,是由烦恼或根本烦恼的存在而生起的。没有根本烦恼,它们自然不再存在了。
8 r& ?7 U, m+ k* f4 w属于这类心所有法的共有二十个,就是忿、恨、恼、覆(隐瞒自己的过失)、诳(欺诈)、谄、骄、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恐惧、激动、失去内心的安宁)、失念(忘记)、不正知(愚昧无知)和散乱。
3 C7 ?+ n/ a1 C2 S' k. S- X) r什么是不定呢?
  |7 u& N" }/ g" p7 e善男子,不定是指本质善恶不定,要看情形才可定其善恶的心理状态。
+ h& e' d  k. j) {) I& ]属于这类心所的共有四个,就是睡眠、恶作(悔恨已作的事)、寻(追逐寻求)和伺(伺察)。2 p( D( O5 F" Y7 Z9 o
善男子,以上六类五十一个心所有法,在八识之中,只有第六意识才全部齐备。因此,众生于生存所须作之身口意活动,便全皆可由此意识引发了。
% ^; s  |8 R0 W6 X9 N& O) L$ ?1 `(六)机械的意识生活
3 N$ Q: Y% |3 R% {善男子,第六识虽然具备全部五十一个心所有法,但它的作用,只在于了别认知外境,鲜有思量的活动。就是思量,也只处于了别认知外境的层面。了别认知已毕,思量便止。
. r7 \0 v+ ?0 R意识若是了别认知已毕,思量便止,那么,是哪个去作善、恶、无记等业呢?5 s  [  a/ }! _0 E/ w4 K
善男子,如前所述,第六意识具有心识全部的五十一个心所有法。这些法在前六识遇外缘、起了别认知之后,便能即时相应生起,其间并不需要多大的思量活动。
  e/ ~; R' d) ~3 F" c+ X为什么没有思量的必要,这些心所有法便能生起呢?
0 {# {& \* D- a8 g0 Z6 C善男子,这都是习气的缘故。
6 r1 a. [3 E% @) {2 F8 X  @3 e( @1 y众生于无始以来,于无数的生命之中,在不同的时空里,曾作数不清的业。而重复的行为和反应,便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习惯力,时刻影响了众生对外境所起的反应。
1 ]/ w% l+ x* [当外境相同或类似的时候,意识便即时生起惯性的反应,引发有关的心所有法,令众生经历某些感受,或作某些行动。
' u: n- k# S+ R& w/ O: U惯性有时太强了,以致众生虽想主动改变反应,也无能为力。0 X, Y: i/ O- B* l, z) W
就是这缘故,意识的惯性作用,能使众生不需要思量,便能生活于世上,天天机械地做著重复或类似的工作。+ [/ `) Q! b/ x" }: G& Q, z
善男子,外缘若引发善的心所,行为便属于善,若引发恶的心所,行为便属于恶;若与无记的心所相应,这些行为便属非善非恶了。' |5 M& \5 J% K, a5 J
外缘能有很多不同的组合,各心所有法也能同时或异时出现。于是,众生便恒久处于苦乐善恶不定之中,作种种身口意的活动,而毋须著意的思量了。3 y+ n; [" G) U; ]
善男子,虽然大多数的人,于大部份的时间,所过的是不自觉的机械反应生活,但是,他们总有些时间是在了别认知以外,作较复杂的思量推理,带有意志性质的心理活动,虽然深度与频密,则因人而异。
. u. `) P! j. x" E第六意识的思量能力既止于了别认知,那么是什么去作这些较自觉著意的心理活动呢?0 N; z" k# \, y( }3 _8 y
善男子,心识中能负起这个责任的就是第七识——末那识了。& m& l' v6 q9 ^5 r
(七)第七识末那——思量执‘我’之识9 E4 W2 u# V2 o2 F0 A7 P; I6 g
善男子,第七识可称为意,又叫末那识,是思量之识,是心识中掌管思量的部份。第六识依它而立。
6 |+ w. K( v# p0 ?. W' ?它若遇外缘,随即生起你我之想,牢牢地执持著有一个‘我’与外境相对。" e2 V4 R$ r5 |0 C3 ?" i
七识末那是六识之本,也是八识阿赖耶的主观部份,但它却错谬地视自己为心识的全部,不知有八识阿赖耶的存在,更不知自己活力软弱,难制前六识,却常为意识所转,统治之权常失。
' S" |0 q* i$ ]7 s* |善男子,第七识共有十八个心所有法,比第六识所有的心所有法为少,故活动功能也自然比六识为少了;
) z3 ^+ a; c5 h* h7 a# H; O. {末那识有四个根本烦恼心所有法——贪、痴、我见和我慢,八个随烦恼心所有法——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和散乱;五个遍行心所有法——触、作意、受、想、思,和一个别境心所有法——慧。. m3 M' `6 a, \1 b
善男子,这十八个心所有法,若遇外缘,便即生起。
7 {6 G. S; s0 h. n$ y第七识能不断地审察、思量内外之境。十八个心所有法中,以作意、想与思的活动力最强,为七识之特色。
7 I% e8 @2 n5 Y- q无论末那识所起的心识作用是善是恶,都能影响第六意识,令它指挥前五识作业。因此,末那识活动时,便能指挥根身的活动。可是,它活动的时候却远比意识为少。这样,第六识便常代理他身口意的活动了。1 x* r. |7 c4 l1 N. M+ ^
为什么这现象会出现呢?
3 V+ T* l* Q- ^& u& M6 N善男子,七识末那,虽然恒审思量,能指挥第六意识作业,但是在一般的众生里,七识的活动力都较六识为弱。这是因为不爱思考的人总比爱思考的人为多。就是最爱思考的人,在日常的生活里,大部份的时间,都倚赖第六识的惯性活动去处理日常的刻板事务;真正要思考的时间,其实很少。$ ~# H. J) {9 W" J: x
因此,七识便常备而不用,在审察思量力不生起、或虽生起而不强、或还未能即时生起的时候,活动力极强的第六意识,便会自作主张,抢先地根据惯性,引发身口意的活动了。
% T! r2 V% _5 [第六识机械、惯性的活动,本从第七识末那以往的思惟决定而起,或偶然随意的反应而生,现在却倒转来影响了七识未来的决策,使它恒依惯性行事,令惯性更牢固。有时在七识能够作出思惟活动之前,六识机械的反应已经出现,身口意的活动早已不自觉地引发了。
/ o& b' N% L# s  u到这时候,七识要控制六识的活动,也倍感困难。
9 h; r# j3 p1 Z! r2 B+ K六七两识就是如此互相薰习,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了。3 `9 n( B) x7 c# O' z  k# p! Z7 W
善男子,一般的众生,虽然少用七识的思量能力,却无时放下它的‘我执’作用。只要心识的任何作用一生,那‘我执’便同时并起。/ h" n4 ^& V6 T3 A) p9 l
就是因为这‘我执’的生起,众生便镇日与外境恒起差别,与人生你我之想,妄念频生,争强斗胜,永远难知万法同体、你我本一了。5 j) F& W& H/ g" C( ]
七识末那使众生感到有一个‘我’在感受与做作,使他误认这‘我’是心识之主体。
% R1 ]# C, S0 {& A/ x  b1 ]0 }善男子,心识之主,其实是形相微细、凡愚难解难知的第八识阿赖耶。* [# [( n4 p7 Z9 L7 Z
(八)第八识阿赖耶心识之本
8 i1 X. I$ i) r1 v, p! N什么是第八识呢?
+ C" u& p4 `$ v$ r) L' Z5 B8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19: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基础佛理]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原理篇)

续-《●[基础佛理]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原理篇)(净行法师編著)》7 }8 a0 D  A$ o  d5 p4 i$ c# e

" A. @" M2 V9 Q1 d0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T$ y& G! J+ l3 a善男子,第八识可称为心,为第七识末那所依,是前七识的本体。观它不同的名称,可窥其性质与功能的端倪。5 e+ B* K  n) \- S1 E1 i
八识又名阿赖耶,意即无没,能于生死流转之中长处而不坏失。
. b+ b: m- M& H4 L+ f7 D八识又名藏识,因为它具有能藏、所藏和执藏这三个功能。
1 N2 O2 R. z! V# b  v. s' {) O7 Y: u八识能贮藏前七识生活的经验,是一个永不会忘失存入资料的记忆中心。它不但能贮藏今生经历的资料,也能贮藏过去生和未来生经验的结晶,更把众生—切果报的种子收藏,待时机成熟时,便随缘引发现行。这就是能藏的功能了。1 B+ W, R' u$ a; S
众生一切经验和业报的种子,都以八识为贮藏之所,除此以外,便没有其他的地方了。这个提供贮藏之所的功能就是所藏的功能了。
6 B& o% M, h. k/ k) O* Y八识能把这些经验种子,牢牢执著,不使忘失。这执持不舍的功能就是执藏的功能了。
' y0 A" }7 `7 E* u善男子,八识又名出生识,因为它具有创造的力量,能现起各种现象、形相。+ D; e$ z' p+ g" S; s9 X
八识又名和合识,因为在它里面,有真伪,染净、善恶之法夹杂揉合在一起。
/ F2 o2 b1 I- }八识又名薰变识,因为它能受第六识和第七识末那的作业所薰习,而起变化,又能互为因果地薰习六七两识,使业果出现。
( B. z' e2 X' Y1 I2 b八识又名本觉识,因为在八识之内,有佛陀的觉性隐存,若能显现,众生便得真实的智慧,离诸虚妄,能成正觉。
9 p8 E5 L9 H! v: I& P2 S5 N八识又名真识,因为它与真如本体相通,与最终极的、至真、至善的法同体。
) S$ V5 b' ^% N; A# q八识又名家识,因为一切法皆由它的活动而起,一切心物皆从它体内流出,为一切心物所依,如众生出生的家一样。+ S  m0 x' G/ N% b7 x! f' j9 m( E
八识又名本识,因为它是一切识之根本,除此再无他法可依。6 u3 C0 q: H: M' D
八识又名体识,因为它是一切心物活动的本体。
3 P1 E% b5 d4 V八识又名寂灭识,因为它有动而造万物之能力,也有寂灭不起相对法,烦恼法的特性,能处于清净无生无灭之状态中。/ W) v- {6 j& T
八识又名金刚智识,因为在它之内,包含了一切无上的智慧,能由众生开拓使用。
5 J! c7 F' Y$ \5 n) o) ~八识又名一切种智识,因为从它众生能得一切种智故。1 }, O5 E' E4 Z/ V6 j% V
善男子,八识尽管有那么不可思议的体用,却不主动作业,只任由七识末那起‘我’的主观作用,恒审思量;又由六识机械地动身发语,作种种善与不善之业。( o/ B1 a8 h& \2 D2 T7 }: v
前七识所造之业,储于八识之中,便成未来轮回生死的依据;而八识也随前七识的业力,轮转六道之中。8 o- k3 t5 {5 R, i$ J2 N
由此可见,八识虽有大能,却不干涉前七识在世间活动的自由自主。
- r. x' X. f5 j' G0 q(九)阿赖耶识的功能
, @2 Q! |5 d  S: t: d善男子,第八识有很多凡愚难知难解的世间与出世间功能,但是在桎梏的人间里,以人为主位的心识活动里,只与五十一个心所有法的五个相应。
, N- L- j- ~& j; j' e这五个心所有法,就是触、作意,受、想和思了。至于其他四十六个心所有法,在第八识里,是全不生起的。
- e; o1 ?% u! J  t, Q8 M) D第八识的本性非善非恶(无记)亦非有覆(隐瞒恶行),因此,它的行为特质是无覆、无记的,与一切善恶有覆的心所有法,不起相应。
: e6 d2 X4 x; S% f( U- P2 D7 s5 T八识是前七识所依的本体,行相微细,凡愚不能觉知,且不起‘我执’,又不主动作业,因此众生在日常的生活里,就忽略了它的存在。
6 {9 E% O& t- ]! Z; N: P- Z因此,众生只知有一个我执——恒审思量的第七识,一个动身发语的第六识,却不知有一个能起无边体用的第八识在幕后主持根身形相的维持、业报的引发和精神力的供应。
2 I, c* u. b( a6 F善男子,第八识行藏甚深细,不易为人所知晓,但它所含的种子,却有如瀑流一般,起灭流转,延绵不绝,一遇适当的外缘,便即现行,以种种形相、种种时空、种种际遍由前七识去经历,直至所有业力种子,皆能结果为止。
% x. Q, `& ^. A: R8 \为什么现行的种子,要由前七识领受呢?
5 A5 y8 o8 ~- w$ ~* a善男子,这皆因种子乃由前七识所种下,亦只有前七识才有适当的心理功能,去领受各种世间果报之故。! h& q1 \( @" V! F8 M# ?% Y$ ^
八识虽具能藏、所藏、执藏的能力,能引发种子现行,本身却无覆记,没有我执,对外不起差别执著。因此,它超越了一切善恶、烦恼的法。/ B7 X1 G+ \+ N7 _
但是八识对六七识的活动,却有很大的影响力,因为它是众生经验、晶流习气的永久贮藏处,能随时为前七识供应资料,作为它们活动的依据。
( ?  Z4 \# g8 z8 f& B4 q6 M7 m六识的惯性活动和反应,从八识贮藏的习气而来。
; [8 t; Z; h, C七识的思考得著,也从八识提供的知识累积而来。0 O) \& ^7 u& R# o
六、七、八这三识互相熏习,便使生命体能于世间作种种活动了。: J' c' m, q2 z: x
善男子,一期生命完结之后,为该期生命特别构成的前七识(除七识的主观作用外)悉皆灭亡,只有第八识的本质与能力,如前一般无异,只是加添了另一生的经验与业力。八识能以此作新的牵引和依据,随顺著因缘,再建立一副新的色身和——副新的前七识,令一个新的生命体能在适当的时间与空间里活动。+ x# [4 w( Q9 d6 j! N# \
善男子,八识在生命体未成立之前已经存在,但却在生命体坏灭时最后离去。它虽是众生之主,却是退居幕后,恒让它前七识的主观作用与做作,带领它营造众生于六道之中。+ M. T% K0 M3 j0 @/ e" R
(十)阿赖耶识与身心外境的塑造& l7 _7 y0 Q4 n9 A2 S- Y
善男子,阿赖耶识不但根据众生的业力,变现了他的根身、—一副在六道中活动的心识,同时也变现了他所应处世间的种种境地。
% {; G- Z. J- Q; d4 d* n众生的际遇,看似身不由己,像是出于意外和被动,其实皆是由自己业力所导致,各各合乎个别行为业报之所需。
' G% p& n0 R& n8 e  C* y因此,众生所处的境地,皆是独一无二,自作自受,并非由人摆布,却全是由自己依业所造。这样,众生就非要绝对自我负责和承受自己行为的果报不可了。$ l0 V, ?% k9 j; N- m/ \
众生的行为能导致善或恶的境地际遇,一一皆依行为的本质而定。因此,他才是自己命运的真正主宰者和创造者。$ E& ~" W/ P$ M; E5 j6 p
善、恶、和无记性的行为,贮藏于第八识之内,遇缘便起果报。
8 @' y  B- S  c众生行为不同,所处的境地、所受的果报就大异了。; O4 R. f# a/ Q1 [) s$ q
善男子,共同的行为,使众生有共同的果报。在这时候,对众生来说,世间就好像同是一般无异。但是,在同一世间中,也有个别不同的果报。这便使大体相同之中,有著个别的不同了。7 y7 ]# L! e: ]2 B& A% J9 z# g
事实上,每个众生所处的境界,都是独—无二的。只不过在与其他众生因缘巧合相若时,他们才处于一起,互相渗入对方的世界,互相成就个别独立的果报而已。/ \/ K/ W, L$ J, J5 G' G; m
善男子,阿赖耶识就是这样塑造众生的根身、心力、环境与际遇,使各能受报无误。9 A+ c5 ^4 v- G) t0 Y+ S5 P
(十一)阿赖耶识与真如
* @+ F" \9 B4 n" X$ G众生的阿赖耶识与真如又有什么分别呢?
7 M+ z' e# l3 q/ X: g3 ~0 z善男子,真如若是一个大海,那么,八识阿赖耶,就是构成大海那无量的水份子了。
0 R4 ~' s+ G3 v9 ^/ E( D海中的水份子不可胜数,构成真如的阿赖耶识,亦复不可胜数。
* x) @6 i3 o& @+ G  M每个阿赖耶识的种性与其他的阿赖耶识,完全一样,绝无差别,只是它受生命体业力的牵引,轮转投生于不同的时空而已,在本质上实是不分高下。
1 x" U/ t9 R+ ^2 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4 20:32 , Processed in 0.09987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