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605|回复: 7

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14 11: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I9 L: m+ N: h% X
4 |4 I4 F2 n) t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 e0 ]0 h4 j, f; f. g: \: x4 |( a/ {" P- }

1 U, s! o, `0 N+ J
- y# W# R3 c1 @9 |9 l8 i净公上人讲述
$ P6 P6 n; D, U/ @
+ u' j$ A7 @# V3 L& p* y韩瑛记
! ~" W- H- D/ ~
( T  W+ ~) Y% |( T
' ]" D" E: i; K4 O+ F8 B& n
, A6 s/ q/ ~9 C3 c! A1 U& {关于讲经,古来大德们的规矩,在没有讲经文以前,都是依照隋朝智者大师所创立的‘五重玄义’,或者贤首宗的‘十门开启’,先讲解大意。但是,这种讲解的方法,必须要有充分的时间,可是现在一般讲席的时间都不是很多,因此,大家都以讲经因缘与修学这部经的利益,来代替玄义。至于经文的内容,也只能作极简单的、浅显的,消文释义而已。! G; A, h) W* K  v
! g3 N' g! M* E( n- r4 P! g
- {1 d" ?; e% Q6 X( X* l. J) f$ f
1 D- \% Z% F0 R/ Q4 ~0 {
这部《八大人觉经》,是从修学佛法开始,乃至成就佛果位为止。本经完全是启发我们觉悟世间的一切都是痛苦,而使我们对于佛法能生起信心;并且指示我们要如何去修行,要怎样成就佛道,这是一部对修学佛法,非常重要的经典。而其中的文字很简短,却把修学方法的纲领,说得清清楚楚。像这样简单详明的经典,正契合今日分秒必争的时代,这对于时光宝贵的诸位同修们来说,想要研究佛法,这部经非常适合。所以这部经,值得我们学习的。
' E8 p6 S$ B/ {
. }: V4 e5 n# K5 Y - b/ m: J, k; m0 @+ y

3 g  O, Y" Y0 E$ c) H' R3 J  c我们在学习经典以前,必须先要讲解经题。因为经题是一部经的纲领,经文的内容是从经题开展出来的道理,能够了解经题的意义,对于一部经的内容,大致上也就会明了。所以还没有解释经文之前,先要解释经题。$ |" i) o6 q7 ^: p6 F
+ o# s: n) k& y1 t
  q1 k1 N# O% z2 P

5 A/ o, M# _( J# ]1 V; ~8 t9 }对于经题,依照历来讲经的大德们所解释的,大体分为两大部分,就是通题和别题。‘佛说八大人觉’六个字是别题;‘经’是通题。‘通’和‘同’字相通,是通于一切的意思。就是佛陀在世所说的一切言教,后来经过佛弟子们结集起来,不论小乘的、大乘的、显教的、密教的,都称做经。凡是圣人所说的道理,留传于后世的,也都可以称为经。所以‘经’字,是通于一切经典的,也就是一切经典的通名。2 [% S$ y% R# F3 H. X, ]

5 ^9 L5 I3 b( t4 l9 P
( E. q3 a) c6 d- I9 ?7 M9 `+ V( e3 l! X
‘别题’,‘别’是别于其他的意思,表示这一部经的经名唯有这一部经可以称呼,其他任何一部经典,都不可以叫做《八大人觉经》。以上是通题与别题的简单介绍。& J0 _/ ~" R; i

) I$ |" O$ F8 O, L) ^8 x2 Z) u
4 f) [4 ?  l, A; N
2 z- V6 f) t) h3 O# C; R2 }佛一生所说的经很多,但是所立的经题,不外乎七种方式,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七例选题’。有三单式、三复式和具足式三种。首先介绍三单式:5 E5 W" W! r/ W- E8 V

1 w9 e0 t2 q3 T2 @: ] ; W" M1 Z% A" s# U0 V9 R" i! ^0 I
( @7 A: ~! z! @4 k
第一、单人立题:好比《佛说阿弥陀经》,佛说的‘佛’字,是指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是人,所以叫做单人立题。
' p9 u( D! R4 }* G9 P9 d6 q" W+ b
8 m+ \  A+ n, u, U. A* Q& e3 _ 5 R! s! u3 B  Y. f2 v; V7 n3 O
) T' F+ u1 d( @+ O
第二、单法立题:如《大涅槃经》。‘大涅槃’是法,所以称单法立题。! t! s4 W0 |7 s0 `* M
% W* [, i7 ]- {9 ~& l& \3 \  w4 Q
2 m2 x: \  q( R4 }+ H- @

, J0 {* [+ Q8 n8 ^第三、单喻立题:如《宝积经》。用‘宝’作比喻,所以称单喻立题。以上是三单式的介绍。下面再介绍三复式。
5 ?; N8 V3 H8 y0 u6 Q5 O4 I
2 ^. a' ?. M5 F8 I: }8 H) O9 y" i( v
- Q% q, @* d  C1 K/ x' _  |0 {2 x9 @5 z& V4 G" B, N( R
第一、人法立题:如《地藏王本愿功德经》。‘地藏王’是人,‘本愿功德’是法,所以称人法立题。3 t6 d! z) h% T8 B7 _

! h5 N) L/ d( R  J
; l  ^6 ?5 s6 T
9 t: k$ X4 s, ^' Y$ x+ S9 k第二、人喻立题:如《如来说师子吼经》。‘如来’是人,‘师子吼’是比喻,所以称人喻立题。! H  \) j! n8 _

: ^$ X# |( a/ l7 ]5 B" G3 \ ! n( K* }( w9 p7 \0 Q& c+ F) m) g$ j

9 m' _+ m# b$ w第三、法喻立题:如《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比喻,所以称法喻立题。+ ]8 Y. ^. F1 q' m( E/ \8 v3 Q
! g0 v6 I) K( b# f1 U, `* c
' ]- {& p% A8 \6 J+ i' g8 A

8 p3 c% ?9 W  e: B( ]$ e# s, _以上是三复式立题。
& b; [9 I( s& k  ~
" U/ c" Z3 U) B; |
" l; C8 f8 {( H: `) [4 L5 @1 M9 ?* x/ ~5 }& \. F5 H  |  g
底下一种是具足式立题: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比喻。人法喻都具足,所以称具足式。以上就是佛经的七例选题。
' h5 n- ?( ]9 x# c; y
* g5 ]8 S& Y7 e: _: M& i3 q* o  } 8 W+ n; B# `$ A9 S1 m, D
) {! T6 K  C2 ]' E
现在,我们要学习的这一部《佛说八大人觉经》是属于人法立题。‘佛’是人,‘八大人觉’是法。下面,我们来介绍本经的经题。
/ F0 x, U, x( v+ i" t8 w$ U" d) S) |  [
$ n* C$ M) Y  n6 q) R

' L/ Y. n9 X9 }9 `/ k. u. T首先把《佛说八大人觉经》七个字,分为五段来解释。先说‘佛’的意义,‘佛’是简称,完全的称呼应当称‘佛陀’。因为中国人喜欢简单,所以就把‘佛陀’两个字,简略的称为‘佛’。佛的意思,翻译中国话,叫做觉者、智者。
, @1 W8 w! P1 V7 C: M, v1 R7 b0 a5 S; @9 Y
% ~) X7 c& V3 E9 w) M9 X
/ E0 g) I# a# k
‘觉’是觉悟;‘智’是智慧;‘者’是人的代名词。合起来说,就是有大智慧、大福德,已经彻底觉悟到宇宙人生真理的人,也就称作佛。但是在这里,是专指释迦牟尼佛。
: V0 _7 [9 a" M2 G2 D* O
( ?% w1 {& z# O9 q* c0 p8 W9 Q - @5 Y# b) b  u: {9 {- `+ y& r8 s
" A& u. q0 C- t
关于‘觉’字,还具备了三个意义,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我们常说,世间人总是活在醉生梦死当中,糊里糊涂的过日子。因为愚痴迷惑而不能觉悟,所以叫做凡夫;而佛之所以被称为觉者,就是因为佛彻底觉悟了宇宙万有的真理,证得人生究竟解脱自在,这在佛法里叫‘自觉’。佛把已经证得自在解脱方法,教化广大的众生,使众生也能得到自在解脱。所做的这些事业,在佛法中就是‘觉他’。这一种愿意与众生同甘共苦,普济世间的伟大精神,自觉的功夫和觉他的任务,都做到圆满无缺,在佛法里称作‘觉行圆满’,也就是成佛。
* \1 ?, v  O! D# o) s0 x/ a% o
8 @  H0 ?& u/ Q9 [7 e3 ] : E3 ^$ F" t  p9 n! _
8 {5 _; h0 Y/ d) ]' \  k7 ]
由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佛之所以成佛,是因为具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三种功德而来的。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称作佛的。像这样具有三种觉的圣人,是通于十方三世的。所以平常我们在经典里常看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1 |* ~# U) t# h

! r+ |4 Q- s* A) R   ~1 H* d  @+ N; E0 }8 B5 ^
  I+ O) h, x" E8 R- P/ `
我们如果也能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做到自利利他,功德圆满的时候,也就成为今世的佛。5 d4 u+ @+ `& e* ~- v  f1 t
8 x1 u6 {7 e- S0 m* q

+ R- F" m/ Q. y2 J) u! c8 U8 n! B. T1 C2 T& s4 {
‘说’,就是讲话的意思。有‘能说’和‘所说’两种意思。‘能说’是指能说法的人,但是在这里是专指释迦牟尼佛;‘所说’是指佛所说的道理教法,也就是这部《八大人觉经》的义理。把‘佛说’两个字合起来讲,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亲口为我们宣说的,是佛证得无上菩提所说的。真实言语,不是天人、二乘、权教菩萨所说的。
; Z- e8 O/ @! t# A& E2 y3 p' f7 R* O9 [
' g( R" g- \/ ]; V

" G9 v" t( H# ~5 P* n) v: c在这里,我们应该知道,不单是这部《八大人觉经》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就是现存在藏经里面的经典,都是释迦牟尼佛为这个世上的众生所说的。在这个世间,如果没有佛的出现,不但没有这部《八大人觉经》,其他任何经典也不会有。因此,我们今天能够学习佛法,完全是佛陀伟大慈悲的赐予,我们必需要好好学习,要上报佛恩,下济众苦,弘法利生,阐扬佛法。
2 d9 I8 u- n" ^+ a4 T- D8 C! B% D+ |/ t6 p

- j1 K1 k# K% p
3 t& v% G* }% v! Q‘八’是数目,就是经中所讲的八条道理,也就是八种法门。
" N3 ]7 U8 k' V) I; _  H5 c9 b7 ?, ^: @8 w  h0 ]1 X- b2 u% J
9 ~" G- q& O2 W9 M

' ]( o0 ^4 b- J& Y8 C8 a0 S5 T( Q2 Z‘大人觉’,这里所说的‘大人’,是拣别天人、二乘圣者,是指十方一切诸佛、菩萨大人。‘觉’是觉悟的意思。合起来说,本经所说的八项事理,不是天人、二乘圣者所能圆满觉悟的,乃是诸佛菩萨大人才能觉悟的,所以叫‘大人觉’。/ ~7 J5 l  U2 f1 i) @. O
* Z5 [6 ]/ F" l5 V
$ _* f: \# O: K6 I* V5 l
7 E8 z0 N: `5 h5 k) h3 u!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4 11: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 P  D1 x; l+ X3 y* ?* V/ @) v+ s
6 A( m: r* B* H( k; m% U, U
摘自《净空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  f, R' K$ X( n. s/ {
刚才说天人、二乘,不能称作大人的原因,就是因为天人慧浅福薄,还没有了生死;二乘人虽然证得圣人果位,但是没有发起利益众生的大菩提心,所以不能称大人;而大菩萨具有大智慧、大福德、大善根,已经觉悟了诸佛所证的无上菩提,所以称之为大人,也就是大菩萨。‘大’字也是叹德的意思。本经的体、相、用都大,我们把体、相、用三大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0 W; w- g$ B2 y; w" D1 F/ E/ X) E1 u
% |8 u* Q. h* U) R
$ ?3 F2 b) A5 Z$ ?. Q
第一、体大:就是我们自心中的真如理体,这个理体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一切平等,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也是众生人人本来具有的佛性,所以叫‘体大’。7 D" V  S$ ]5 N* G" l& z- `! e
3 D# v5 ^' Q/ y  B! @# A

! q& `* p; k  U4 q" t7 @. A3 K& E" Q
第二、相大:‘相’,就是德相。我们自性里本来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妙相,而这一切功德妙相,都是由性体中显发出来的,所以叫做‘相大’。本性所具的功德妙相,是尽虚空、遍法界,就在众生的一念心中,只要能彻底觉悟真如理体,功德妙相,当下就现前,这是显示自性相大的意义。
( q: Q6 D4 ]. o; ], S
5 B, j: q/ S3 n3 H6 ~
; {3 k7 T! A, g& S2 J( S% E. {/ _) I, ?* I3 L) @! L% i7 x3 K
第三、用大:‘用’,就是妙用。我们的清净本性,能生起一切世出世间妙用;而这个妙用,是无所不通,无所不达的,也就是称性而起的大用。因为佛具足了万德万能的功德智慧,所以称‘大’;如果众生能够证自性中的体、相、用,也就可以称作佛。但是众生迷失了本性具有的三大,妄认地、水、火、风,四大假合为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这就是众生不能称‘大人’的缘故。既然不能称大人,又怎么能听闻八大人觉经?我们应该知道,众生虽然迷惑,但是本性中,本来具有的体、相、用三大永远存在,从来没有减少一丝一毫,不过就是终日糊里糊涂,随著境界流转,暂时的迷失而已。
- m% {5 I* c1 W' x! a
  y( M7 c4 H# R ) X7 d  W7 w# o) m# _
% V  s+ [( [, ?5 ~* [6 {7 ~
众生与诸佛菩萨,只是迷惑与觉悟的差别而已。而佛所说的八项事理,就是要我们众生各个都能觉悟,能够觉悟,就是‘自觉’。再依照本经里面的八项道理,劝导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都能觉悟,就是‘觉他’。自觉和觉他都做到圆满的时候,自然见性而证入佛的果位,这就可以称为‘大人’。如果各位同修们,对于本经所说的八项事理,也有所觉悟的话,诸位就有资格称为‘大人’;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要成佛的话,非觉悟这八种法门不可。. \9 z/ L0 [  {# y

2 C6 C) A- N7 e: P/ j% b / n5 t- w' s8 |
) o# U7 q- {: G" q' }0 O: @- c4 g
但是,要觉悟这一切事理,必须先求得智慧;有智慧,才能提得起、放得下。求智慧一定要从闻、思、修著手。所谓‘闻、思、修’三慧,就是我们听闻佛法时,在内心思惟,然后脚踏实地的依教奉行,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对于佛法的道理,才能彻底的觉悟。* [! Q0 O) E9 C4 [4 l3 N
% _0 }, r$ L, }) @, [

( K! |0 a7 q; u7 A- W/ s# i0 k" g/ B+ Q$ n+ e, P
‘经’字是通题。经也称作‘契经’,印度文称作‘修多罗’,翻译成中国话,意思就是说‘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4 P; \( ]6 D$ ^" ]( Z
( }  B( i/ M2 h4 @
1 y; Z0 A" R" z0 M6 a

  i( z  P4 o& h% o下面介绍‘人题’:8 n& c# [& ~9 C
+ R: G! P! F" Y# O. Z" D
3 f0 x& ^$ v' G9 Z
6 v: g: i& L. e# N) Y
‘人题’就是记载翻译这部经的年代,和翻译人以及他的身分等等。; h' _  I! E" t
4 {: `# q9 C  B$ h. h% U( N
4 {3 y& I) b. [& W4 E4 _  L& S

2 T* v1 I) r& Y5 ]佛教发源地在印度。释迦牟尼佛是印度人,他以印度语言宣讲佛法,经典当然是印度文字,如果要在中国普遍的流通,必须要经过翻译——把印度文翻成中文,才能在中国流通。本经是‘后汉沙门安世高译’。
6 K! i$ N: D0 l. @
6 p4 u' R+ @" m' E( o! Z+ i
) x; |, o  l- d# }7 X# V
" i* t9 s/ J7 _2 w8 E) k‘后汉’,是说明翻译这部经的年代。后汉是中国朝代的名称。我国汉朝,就是汉高祖刘邦所开创的天下。刘邦统领中国以后,代代相续,传到一百一十二年的时候,王莽篡位,再经过十五年,刘秀起兵灭了王莽,恢复汉朝。因此,就把王莽篡位以前称作‘前汉’,前汉建都在西面的长安,又称西汉。刘秀中兴汉室以后,建都在东面的洛阳,称为东汉,又称‘后汉’。而这一部《八大人觉经》就是后汉时候翻译的。' p- \/ W8 M0 M3 w# d% R

8 U* n9 n7 E# z7 l
2 C5 T9 w! C7 P, h
% i4 d$ m+ H9 v; }‘沙门’,是标示翻译者的身分。翻译人是一位出家的沙门,而不是居士。‘沙门’是印度出家人的通称,译成中国话叫做‘勤息’。‘勤’是精勤、勇猛的意思;‘息’是止恶的意思。合起来说,就是精勤修习佛法,灭除一切烦恼;也就是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的意思。6 e# L; L/ C3 ^' p5 w! ^. O+ x9 _
* W0 h% w, _0 [' p8 X- k
: q; ?; I& z, Q% E( o& P

; G, Q% P8 G$ Z7 R/ u+ H$ R‘安世高’是翻译人的德号,姓‘安’,名叫‘清’,真实的姓名叫‘安清’。这位法师,不是中国人,他是安息国人,以国为姓,是尊重他的人格,和他的国家,所以姓‘安’。* n4 [# H- Z. R! Y! m- v5 b: p5 x7 ]

9 w3 B: B: X9 T  ~, p 2 U+ |% n: P; ^( \6 s$ V& L! S% A

) |: u, k5 I5 o! F' A1 }" J安息国是在汉朝时代的称呼,唐朝时叫波斯国,就是现在的伊朗。( V' s* H% q2 i* m# X2 R8 n
6 ]( j8 I# m3 C- |; O# f

- ^3 O9 |- T, n3 j% @
+ T) w  `0 a8 E+ d9 ]安世高法师的出身不是普通人,他是安息国的王子。当父亲做国王的时候,在宫廷中曾经读过很多书籍,没有出家以前,对世间学问——天文、地理、术数,都有相当深的修养。在他读书的时候,曾经读过一部佛经,受了很大的感动,又有宿世的善根,所以很想出家。但是他是个孝子,父亲生病的时候,因为侍奉父亲,就暂时把出家的念头丢开,一方面侍奉父王,一方面协理国家政治;等到他父王去世后,王子应当继承王位,并且还要守孝三年。在这段期间,感觉到世间的无常,更增加安世高出家的决心。所以等到三年守孝期满,就将王位让给叔父,而出家修道。
& d% H* S0 S" H8 Q
+ ^+ m4 ]% L3 o  C) d: w. y- J% a) t4 s
3 o; ^2 D1 {, E
  I$ a8 ?8 X% f+ o5 J7 |出家以后,研究佛法,博通三藏;同时,还通达好多国家的语言。根据传记记载,天空飞的鸟类所叫的音声,他也能够听懂。有一次,他和一位同学,在路上行走,听到空中飞鸟的叫声,立刻对他的同学说:‘刚才从我们头顶上飞过去的鸟告诉我们,马上会有人送饭来给我们吃。’这位同学听了,以为他是开玩笑,并没有把他讲的话放在心里,走了没有多久,果然有人送饭来给他们吃,这才使那位同学相信,他的确能听懂飞鸟的语言。! h3 F; q1 q7 R% a
1 I+ L) {8 y4 s* K; g! x
# a$ F* S0 f; z# F
; L6 s9 e& t- Y! L+ u( ^% b+ T
后来安世高法师,发愿要把佛法传播到中国,就在我国后汉桓帝建和元年(民国前一七六五年即西历一四七年)来到中国洛阳城。从那时开始,一直到后汉灵帝建宁年间,圆寂于会稽,就是现在的浙江。在中国二十多年,他常游化于江浙淮一带,从事翻译经典的工作,他所翻译的经典有二十九部,共计一百七十六卷,而本经也是其中的一部。/ F% i( \$ p) }" w+ I) R
: X" L3 }4 H2 T4 h$ |( h
7 B5 m/ Y2 b1 k) P' ]
  _' o- Z8 V# ~6 v2 h3 P
‘译’是翻译。在这里就是将印度的梵文译成我们中国的文字。. `& }( G9 y9 f. u% W  e# Z& I

+ N' e$ r* U# ?% }9 [) R( p
* ~' t- q( W1 s$ G6 D7 y; L! W+ ^# S/ k( c$ ^5 ?
在还没有正式开始讲经文以前,先简略的介绍关于这一部经的结构。依照我们晋朝道安法师讲经的规矩,把每部经分为三大部分,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5 p" X! N. @/ B, E$ N1 s
8 A) }/ @" F+ h" `5 ?
% W: p" N0 v3 I4 w
4 l) }3 l$ \1 R0 t第一、序分:是叙述发起讲这一部经的因缘。1 v0 D; a+ G6 @7 |' B

9 p5 F3 w$ w% m5 J5 V2 _3 k  j
/ k% {0 Y! u0 C0 B6 K/ D. V; `9 f7 U* J# f: Z$ \2 ^2 z
第二、正宗分:是真正显示这部经的宗旨要义,最精粹的部分。
% t" s5 Y0 t, L) c! B
  o, A1 H+ v; g3 _, B4 [0 z3 V6 Z+ F
9 u+ ~( L! |4 f  a6 D( o, L5 H" i9 R6 x' m
第三、流通分:是说明如何能使一部经能流传后世,通达十方。
9 c" R: C% k& y+ e  o. a( a' C" N" L) i
( ~9 h, I0 E5 `/ y- c( e + A' c6 `/ _$ I- H2 U0 o0 `

; Y: P$ F3 W* y% 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4 11: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续-《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K0 {9 u0 \& f% p, e! B9 H

; ?, B$ y# Z9 R0 c6 [. `摘自《净空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6 }+ G5 o' l5 c; P0 D" Q% R
现在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部《八大人觉经》,与普通所讲的经典稍微有点不同。大部分的经典,开头都有‘如是我闻’,最后以‘信受奉行’来做结束。而本经前面既没有‘如是我闻’,后面又没有‘信受奉行’,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不完备,但实际上也具备三分。开始的几句经文:‘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就是序分,因为这是本经的总标。从‘第一觉悟到第八觉悟’,是这部经的正宗分,也是本经的重点。最后‘如此八事......到常住快乐’,是本经的流通分。7 ]2 [% s% L! a2 Y: B7 s  O: I5 E
. ?8 g2 Q* U! o) j

. F) m2 [! n; I. t/ w7 p* J2 j* M! L3 e1 @7 Q' N. G3 U8 n+ X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2 ?0 B. T5 p& z  {  g0 W
/ i7 u# e9 I) {% r
% L8 ^* A; c! V( [$ s% a1 ^, o5 b5 b& j+ f+ l5 S* R4 m
‘为佛弟子’的‘为’,用白话来说,是‘做’的意思。‘佛’是指‘释迦牟尼佛’。‘弟子’两个字,指凡是归依三宝,修学佛法,无论在家、出家,都称为佛弟子。所谓‘为佛弟子’就是说,做为一个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佛有四众弟子,也可以说是二众弟子,这一句经文,进一步讲,是无论在家或者出家学佛的弟子。
/ f) y2 p; X: M! h
" z* p) n9 F( Y4 B  [* S/ h; f" S 9 T# ]( A' i- W; X1 Y$ i

! v; j% d) |0 M# D7 w2 y0 N只要是佛弟子应该‘常于昼夜’:‘常’是恒常不断的意思;‘昼夜’的‘昼’是白天,‘夜’是晚上。一昼一夜二十四小时,印度当时分为六个时辰,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四个小时。此即印度所谓的昼三时、夜三时,昼夜六时的分法。
! n, h" m& }4 G" F' _; D
% k" o$ ~8 M$ A3 f + R+ t( m- }& K
9 M/ H" L( ~; S( G8 z
‘至心诵念’的‘至心’,就是至诚心。依佛法来说,对于修学佛法要发恒常心,至诚恳切,恒常不断的修行,才能得到真实的法益。‘诵’是口诵,离开经本,能够一字一句不含糊的背出来叫‘背诵’。‘念’,普通说口念,比如念佛、念经,都是用口念。但是这里的‘诵念’,重在心念,就是内心要时时刻刻,念念不忘的信受奉行。
2 T& f) `% D# P) W$ x/ J% w) r# _0 K

) `: p5 }/ \* m/ v% Z8 L, y3 [* g
9 H' M) v6 r8 H- P$ j7 A. W2 P- ~5 ?如果我们每个佛弟子,能够发起真诚恭敬心来学习‘八大人觉’,和修持佛菩萨大人所觉悟的八条事理,我们也就可以称为‘大人’。6 j8 D6 L' D: t/ X7 j4 a& o# e

- q7 M& }  O9 u0 O" q  ?. j " k" \/ \3 ~7 }! o! U$ |& Y
. \( I- m6 f9 F+ M+ X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v; k: A2 X6 {$ o
! S9 s2 M5 P) }

5 ]! Z8 ?. Z6 s! Y3 d) ^  ]' Q& R8 ~" R% a( I
前面已经把经题、人题、和序分的经文介绍过了。现在要入正宗分的经文,在此再把序分大概的意思做个交代。序分所讲的是要我们学佛的弟子们,在二六时中,以最至诚、恳切、恭敬,而没有一丝一毫虚伪的心理,对佛法信受奉行,也就是信守佛菩萨大人所觉悟的八条道理。
( [( ?4 j( J* @3 f* s2 Y( K8 {
, G' ~" n, N* K8 v7 D
) K  n4 E3 i2 F; @* U5 d* _$ @( H6 `* s3 l
这一段经文,在科判中叫做‘无常无我觉’。能够觉悟到宇宙人生的一切法,不论是有为法、无为法,都是无我的;也就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心中的想法、行为的造作,都是属于无常而又变异不定的,所以叫‘无常无我觉’。
) T3 J. `5 G$ i' e0 ^4 i8 X. L7 r: E% ~5 o

8 q7 f2 l* s0 i0 ^. |3 o% I
; v& \' ~3 F8 e7 A4 W0 r. h第一觉悟所讲的道理很微细、深刻而又彻底,是启示我们要觉悟世间的一切是无常的、苦空、不净而又无我的。这是佛菩萨大人用四念处的道理,劝导我们应该趣向于出世间——常、乐、我、净的境界。
& P& @" W* P# R5 v2 P) I4 d/ D4 G$ r' b& }9 L! l, d$ }0 h

' s. t3 F% a- D2 m. R+ M8 e' G2 ?+ x( |. t
‘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处就是第一条所要觉悟的道理。因此,必须先知道这四种观行是对治四种颠倒的方法,也是入道初步下手的方法。能依四念处观察修行,就能得到常、乐、我、净——佛的境界。所以这是修学佛法首先要觉悟的法门。! p+ E. }2 Y3 e! r! V2 r$ c
: s% E( I7 C& |, c! {
3 o& G6 k. \. v
; Y4 w. K! e2 ~# J5 r% m
现在分句来解释。8 ~5 ]. n- m4 X- z: Z( J
( Q( h, O6 _% c4 p; F5 H

! \/ i1 x. D3 c1 g; s+ b0 t1 j3 H4 N) s4 Y
‘第一觉悟’:这个法门,在本经八种法门当中排在第一;也是诸佛菩大人所觉悟的第一条道理。‘觉’是觉醒;‘悟’是了悟。所谓‘觉悟’,就是以理智观察宇宙人生的真理,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理,得到正确而圆满的了解,就是觉悟的意思。: a( f  g4 R9 L/ C4 i2 d
+ B8 M, q. I# U0 d  }$ H. |
5 K$ I' E  C0 d! c/ z  Z, r5 o

2 l. _2 \8 Z8 H3 g5 f' r$ s‘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这两句经文是观心无常的无常观。‘世’就是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迁流不停的意思。‘间’是指十方,间隔的意思。在每一个三世,各有十方;每个十方世间,也各有三世。‘世间’是对竖与横说的。佛经有云:‘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横竖交罗,互相组织而成,就叫‘世间’。现在所说的世间,也可以说是我们依止地球生活的世间。" @' ]/ Q: n0 d( u3 K- r6 `

1 E4 c/ U8 {6 j: G5 y, `+ J& k
- K8 c: _# }9 V$ B. C3 d# q: ]( [3 K& k
依佛法来说,世间有三种:6 b* P! u: u3 e6 F( D4 [6 o: _

: v2 i0 w- t3 g  i8 H
' A% G' }$ c) N% ~  y8 F0 L/ A4 d% \, F; V
第一、有情世间:就是指六道众生,生活在大地上的一切动物类。因为这些动物类都有情识,所以称‘有情世间’。  Y$ G/ k2 s, X  H5 j6 _
% o* q/ s2 h( t2 z( W
! I6 b' r! x1 z( [3 T0 O- g6 ^

) x% L; @" H$ V7 Q& t; W4 ~第二、器世间:就是我们所依止的国土,大自然界一切环境。因为大自然界是运载人类,供给人类使用的,使人类得以守住的器具,所以称‘器世间’。
  B$ c( z+ r5 A% I
6 B: V. p" I" i. r2 z% x& p
8 K8 ]6 B1 z; h4 I4 b* G8 r3 L! H) o
第三、智正觉世间:就是诸佛菩萨,出世圣人的境界。以佛法来说,不论有情世界还是器世界,都属于梦幻泡影,演变幻化无常,很不实在的。世间无常的‘常’,是常住的意思。假定说,一种东西今天是这样,明天也是这样,永远不变化,才叫做‘常’。譬如说佛法,在三千年前,佛所说的道理是这样的,至今还是这样的,一丝一毫也未改变,所以叫做‘常法’。
# j! e7 p! c& C! M$ g. k8 k
, R8 H' T; V6 h0 M' v# r, _ 9 G+ l2 Y4 \- _

' z$ S; }" V; f- p* v; [‘无常’就是说没有一样东西,不是时时刻刻在迁流变化的。以我们生命体来说,也是时时刻刻,刹那不停的产生变化——早晨的生命,绝不是现在的生命。不过这种变化,在我们凡夫来看,是不容易发现。如果人没有变迁的话,为什么会有年轻与年老呢?只是我们看不到时光的迁流而已。8 @7 o3 e$ K- ?" U, F
4 w+ n  {3 n: r4 P0 b( z' H

) D! s& K/ e1 S. F  z" B( _% w$ i% q
0 h4 D3 d" L' a" X+ n9 o8 C4 g+ I/ Q人的一生太快了。如果说,人生几十年在感觉上还是蛮长的,但是仔细的算起来,只有短短的两万五千多天,实在太短了!有句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们可以用平均七十岁来乘一下。经上说:‘人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间。’这句话,佛说的一点也不错,人的生命实在太短暂!有的好朋友或者亲戚,几天不见,突然间听说死了!人的生命,就在呼吸间;如果只呼不吸,或者只吸不呼,生命即刻不能存在,这也是无常的证明。+ O& C8 q5 ]# @# o* g/ {" [& e
4 a1 o* Z( t& z% T+ }; L. H
; u1 |+ P4 b' |2 R
0 [( I9 M: X" `, Y' A
佛在经典中开示我们说:‘众生的生命体,从出生乃至死亡,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止息的演化,而不能永远存在于世间。’这是说有情世界的无常。有情世界的生命体是如此,自然界一切森罗万象,当然也是如此,没有所谓不变的东西存在。而无情的器世界也有坏灭的一天。佛告诉我们:‘无情的器世界也有成住坏空,在成住坏空的过程中,不停的变化。’大智度论说:‘一切有为的无常,是在刹那生灭不停,因缘和合就生,因缘离散就灭,世间是缘生法,缘生法没有常住不变的。’所以说,不管是有情世界以及器世界,都是无常的。2 n+ a: L" ~/ e' W0 }3 A
3 ~1 r) k$ u: B, [* u
' l/ M! U3 M5 V% h% p. H& m& l

; ~/ A' T+ Y1 c1 Q. f  ]: 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4 11: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续-《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4 L+ y; \8 k) M& C" P6 z) }
6 \/ ~/ G- i( x; k2 m
摘自《净空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J/ ?7 W+ X* w- p: z6 M‘国土危脆’:‘国’就是国界;‘土’就是土地。就是依报环境,指一切众生所依住的处所,也是刚才说过的器世间。‘危’就是危险不安;‘脆’就是脆弱不坚固。广大的器世间,既然有成住坏空,所以在这广大器世间中,所安立的国土,当然也是脆弱不坚固的。‘危脆’的‘脆’,说明白一点,就像玻璃一样脆弱而不坚固,永远不能常住不灭。0 b' ^, E( k/ x6 x* {1 n
4 t8 b, X  T" ?- N

9 V9 a( i, t, u; h8 k+ t0 B6 E) K" z( `9 A
就拿我们所居住的国土来说,自有地球国土到现在,已经变了多少遍!拿最浅显的例子来说,台湾常有地震,本来是一条平坦的大道,由于地震,变成四分五裂;甚至于土地陷下去,成为一个大窟窿、大断层,这就是国土危脆的证明。我们中国有句话,更可以证明‘国土危脆’的道理,那就是‘沧海变桑田’。原来是深不可测的大海,每天由于风浪卷泥沙,经年累月的积聚,经过一段时期,就变成桑田;又本来是一块肥沃的桑田,由于山洪暴发,特殊变化,而成为沧海。台湾在民国四十八年,发生过一次八七水灾,就是这个情形,把良田变成沧海。由以上所说,我们可以证明,世间的确无常,国土的确是脆弱而不坚固。# C# Q: P, l3 t7 H+ X$ J3 K* s8 {
% L! S/ I' l6 t* n
" Q2 S: C9 w& N6 g5 i) e/ M% S: F* A

; J. d6 }, s  Z# ?3 H! M# l2 P3 t世间所谓‘千年房屋,万载树木’,虽然是稀有,但在佛法来说,这一切万事万物,无不是成、住、坏、空四相轮回,没有一法是常住不坏的,当体就是‘如幻如化’。就如水中月、空中花,都是幻化无常,危脆而不安稳的。/ b+ ]* A% b( \8 a0 D4 G. n

0 Y3 g$ P" h6 C/ X " ]0 x7 B+ @4 y- a* q( l( J: ]

) W; ?6 Z7 o  e1 G; k6 o我们更应该知道,佛法为什么特别说明‘世间无常,国土危脆’的道理?就是为了破除众生妄执‘常’的心理——就是天长地久的观念。一个人有常住的观念,就会贪求没有止境,希望世间所有的东西,都归我一人所有。你如此,我也如此,大家都如此,世界就难免发生战争,当下就造种种有漏的业因,而受生死轮回的果报。如果我们能依照佛法所说的,了解‘生命的无常,就在呼吸之间’,一切万法,都是暂时存在而已,就不会被世间上的名闻利养所诱惑,而盲目的追求,造种种有漏的善恶业,受生死的果报,当下觉悟就能得到自在解脱。3 j1 \+ c4 Z% I8 G2 S$ a
* `- T, l6 d7 }9 Y/ m3 P) i! s

, w3 q) X" u7 H) f+ i3 I/ n1 n
6 V$ |4 b  F8 P( {" Y  J8 C以上是说明‘无常观’的道理。下面一句是说明‘苦空观’。3 t5 C5 N9 P8 a9 L
  {' M" ]  N9 P9 y' B+ X7 I
1 q  Q! H- D/ z* S

1 r& r; p3 R5 R" n$ U* j% n‘四大苦空’:这一句是专讲‘苦空观’的。因为这四大常在矛盾、冲突、开阖中不停止的演变。所以众生才有生、老、病、死的大苦。既然知道身为众苦的根本,就应该觉悟,不要再被身相所困,不要再执著身体是实有,而生起种种苦恼,能够这样的修观,名为‘苦空观’。
0 L/ Y) M& [" O  F, Q! l% B2 q% L8 F% G) k, ]" M, v: i2 {

, u' P5 D( q$ R4 T) u
( p% L, ~9 E' w/ K/ H现在先把四大的意义介绍一下:3 E% E' u0 ^- n7 k' w- h

/ F. u' I; y- ^! t' l8 R
3 ]  ^* ?4 b4 ~3 m
# G- X# a7 P7 f第一、地大:就是物质的坚固性。凡是属于坚固性的,譬如人身体中的毛发、筋骨、指甲、牙齿都属于地大。
) X4 L3 i9 t1 y6 J  G  O: t$ b0 k$ y" V) Z8 U
  W* M$ k: P2 W

( [/ K# R1 t; @* `0 I第二、水大:就是物质的润湿性。人身体中的脓、血、涎(唾)沫、口水,都是属于水大。
/ ~% w. `6 f6 Y% M
2 S( Y" q* ]8 ?+ M2 l/ w, K
& [5 [* W: }: k) G/ e" f9 U7 ^3 Z8 @) B8 v" a! b$ \8 ?
第三、火大:就是物质的暖性。人身体中的温度和暖气,都是属于火大。
: b% g/ n4 b1 J
/ ^6 N) O$ j) F- Z( Z
  u" a5 [* U! C: i* p/ @+ b9 ]* ?; f0 {# [
第四、风大:就是物质的动性。人身体中的呼吸以及转流,就是属于风大。
, K4 R6 t  \; C2 h7 x( s; \, x  }

. j5 U, w& C& e; v; Y  c* X. n4 x0 t( v) |* w
无论有情世间、器世间,都是由这四大因素交互组合而成的。但是,此地是专指有情世间说的。假如因为冷、热、燥、湿、风、雨、寒、暑的变化,在彼此间发生矛盾冲突而不调合的时候,必然就会产生种种毛病。平常我们说四大不调,乃至于死亡。所以佛告诉我们,四大组合的生命体,如果有一天不调合就会生病;假定四大中,有一大不合作,人就会死亡。
4 V; N* F: }3 [8 a: Y$ ?/ d0 W
3 z& v3 O  @& D5 K
# P5 v/ m6 T' n$ O7 J( j" R0 h. ?1 w2 C
我们学佛的人,如果能用智慧观察这身体是痛苦的根本,而且是虚妄而不实在的,对任何事也就不会太过分执著与计较。这是我们学习佛法必须觉悟的。4 A. E3 q: T  U( D+ w: z' p" L
* Q0 e1 c4 Q4 ]

7 U" [! A# }) P' A- B! S- R. Q) X4 h2 W! v# e+ z  C
‘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这三句是专讲‘无我观’的道理。
* H$ T" f4 z1 v4 S0 ]+ t- M/ y! Y' B1 P' X) ?

! C- B% i4 w! x, d' }' c% K, Q6 Q/ U* l* ^% e! P) g
‘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有的地方翻译为五蕴。‘阴’是盖覆的意思。色、受、想、行、识,这五种阴影,能盖覆我们清净本性,所以称为‘五阴’。3 q( \& Y, b2 m+ {# U' F6 k& h

( T) D2 k0 ]5 r
3 E. D  p& ~& u, `& P* q* \
: A! H0 j( f. V" A& M! U上面所说的‘四大’,专就生命方面讲的。但是,我们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不但有血有肉,而且还有精神方面的。简单的说,有情的生命体,是由两大要素组合而成的:一种是精神,就是佛法所说的‘心’;再一种是物质,就是佛法中所说的‘色’。这里说的‘五阴’,就已经包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
% {! U( v4 a) X) ]% X8 V  y* O; n
/ ?8 O* i  v8 Z/ k$ w + k2 v" c9 Z  x1 ]3 w2 {5 E5 Y

0 q3 j8 E" d% A! Y第一、色阴:指五根接触五尘所起的一切现象。‘色’是指色法。0 n. D6 g) B& T

  [6 M' b/ Q3 y; K   Z' O# h/ q! h& l# `* x, z
. R; y6 S8 Y: y/ B0 o" {' [
第二、受阴:就是领受、接纳外界一切环境的心理作用。2 W2 Y1 |- F: j3 l8 w- Y* [
1 [2 t- E$ k7 W: s
& F" [* ?  R$ i7 B* Y7 ^9 \- R
2 v: ~' B3 |: f3 }1 e# e
第三、想阴:就是想像。取著外界所映入的印象,因而生起的思量分别的心理作用。
8 e6 Z3 ~4 B( M- i
9 B9 N4 |. t7 S8 B, S8 ~" r   }! N6 z! @) X& [" ^' H/ n

6 k. i5 \: g2 R第四、行阴:就是迁流不停的意思。这是说明我们的心理作用,在想事理的时候,不是想想就了事,而是想了又想,由想念而起分别,念念生灭迁流,造作不停。
  t% W5 B; {0 F: A/ q3 k; s3 k/ V) _  o( l: I2 D" X0 y; `

( x. j# ^- D) V* H4 z: @- Y" ]$ ?8 `: r/ H" K- _( M
第五、识阴:有了别的意思。这个‘识’就是我们来先去后主人翁的第八识。
% G4 W- o4 X; h' j2 V* r) _8 Q* N8 M9 l; X" S; W" c
9 I/ [8 `+ ], y& O5 r% }
) p5 W) u2 K3 ?) n& P* R
后面四种属于精神方面。我们的生命体,是四大和五阴和合而成的,并不是实在的东西。3 c2 [' o3 {9 U3 W

% C! W% |, u) O0 R + @2 [' F0 V1 g% n
* [" o! ^% Y& k
‘无我’:‘我’这个字,是个体和主宰的意思。自己能作主,而不受外界任何环境所动摇,叫做主宰。
: Q2 G, |& q  v9 m( z& S2 E2 q3 \5 W) z& ^* m8 _1 u7 F) R2 a' S

& r9 r6 ^3 @, G' W" E9 @
& \7 ~$ s* d7 {何谓‘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就是说色、受、想、行、识,五阴的本身,根本没有能主宰的‘我’和‘我所’一切环境。因为我们的生命体,只是心、色相依和合而成的,时时刻刻在迁流变化,转异不停,虚伪而不真实。
4 n  w5 S- b! \, `8 v1 F8 \2 y2 ]% f: N+ Y( S: M, p

1 u/ Z" r, b! B0 ~# U/ W% G3 M6 w4 Q9 C
生命体是五阴组合的,所以说它‘无我’,就是因为在五阴之中,找不出一个真我。如果说这个身体是我,但是身体是属于色法,是由四大和合所成的;四大之中,任何一大也没有真正的我。假如说,四大都是我,那岂不是有四个我?事实上,‘我’只能有一个,而不能有四个,这就证明色阴不是我;色阴既然不是我,那么能看、能听、能嗅、能尝、能触、能知的六根,是不是我呢?如果说能看的眼根是‘我’,其余的五根也应该是我才对,这样就变成六个我。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真正能主宰的‘我’,只有一个,绝对不是六个。所以不应该妄认六根是我。这么说起来,在见闻觉知当中,亦找不出一个真正的自我,既然知道我们的身体是四大和五蕴的假合,受、想、行、识,仍然找不出一个真‘我’。所以在五阴之中,‘我’了不可得,因此,经上说‘五阴无我’。
1 z1 r5 e+ }+ N4 p2 ~! G) n$ x1 ~5 T0 u% M7 W
4 X+ {3 n" e3 f4 j

7 g; Q+ ?$ x, D- ~6 o& `  T我们这个生命体,在一般不了解佛法的人,都把它看成是一个有主宰、有支配力的自我,称自己就是我。依佛法来说,是绝对错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4 11: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续-《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9 ^6 Z* h. C( V) S& Q, M
4 ]* d# u* R5 H& F" G8 I摘自《净空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 ^$ p+ u+ k1 y/ `: M7 H# {‘生灭变异。虚伪无主’:五阴假合的生命体,没有实在的自我,本经用‘生灭变异,虚伪无主’两句来解释。反过来讲,四大、五阴所成的身体,为什么说无我呢?就是因为‘生灭变异,虚伪无主’的缘故。$ }1 M! `8 ^: @8 V# W0 U

4 l* p: ^% F' ^( G4 D' L4 `* L   O  Q# |7 D9 p
/ A) H% D! _/ g( K3 V  G
‘生灭’两个字,就是念念迁流不停。‘变异’就是变化的意思。能够称为‘我’,必须永恒不变才对。但是五阴和合的生命体,随因缘的生灭而生灭,根本就是变化不实的,那里有一个我呢!凡是万事万物有生灭,必然就有变异和毁灭的时候。我们这个无常变幻的身体,看起来虽然很少变化,但是仔细观察,是念念迁流不住,刹那刹那生灭变化。昨天的生命,不是今天的生命;今天的生命,不是明天的生命。因为前后有著生灭变异,故有差别不同。现在的医学家也说,人身体中的细胞生灭不止,经过七年的时间,生命体的细胞便全部更换一次。这也就是有情的生命体,刹那生灭变异的证明。* h9 r" D% o& H- `0 O' O1 ~. g

( T/ Q. J3 ~$ n( g+ w 7 T# _" f: S1 a7 E" Q. i
6 b- O* x) B' P, p3 |8 [7 a" g
‘虚伪无主’的‘虚伪’,是虚妄而不真实的意思。这一句就是说明五阴假合的生命体,是虚妄而不真实,在告诉我们生命不能自主。我们应该知道,所谓‘自主’,就是自己能够做得了主,能够支配一切,不受任何外力所动,才能说自主。比如说:老、病、死,是人人都不愿意的事情,但是,不要老还是会老;不要病、不要死,还是会病、会死,绝对不能随心所欲。可见得我们对生命不能做主,所以说,五阴是虚假而不能自主。
9 D4 C4 z) P! a
6 n3 d' q* e# [8 e
4 v2 e' n0 c# N+ }" ^, r5 E, E. P- d- K1 P" n3 ^0 W2 ?! ?1 T
‘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这两句是说不净观的道理。‘心是恶源’:是说第六意识心好像水之本源,也是说第六识是万恶之源。恶缘虽然多,但是都因为贪嗔痴三毒烦恼所引起的。我们假若造五逆十恶一定趣向三恶道,无论是三善道或三恶道,都是这个意识心造出来的。然而,众生迷惑,只取著妄想、分别、缘虑为心,不知道这颗心,是生起罪恶的本源,并非是我们的真心——它是一个染污不净的妄识心。
) e; i5 h7 ~7 Z0 c
4 p2 T1 a: B# _/ y4 n, W6 y
; W' \; F0 K$ `* L$ g6 ^
8 j- l! z- |" Z8 j5 e" a8 j‘形为罪薮’:‘形’是身形,心住在里面,身形是外壳。众生妄认四大为身,所以造恶作恶,都是从妄心、假身所造出来的。简单的说,身形就是聚集一切罪恶的处所。因为这个身体作恶多端,所以说它不净。虽然说‘心’是一切罪恶的导演者,但是,真正造成各种罪恶的工具,还要依赖这个身相。举例来说,心里想杀人,只不过心里在想而已,纵然我们想了很久,也造不成杀人的罪恶,因为并没有把人真正的杀死;必定要运用双手拿刀,透过身形的活动,才能确实把一个人杀死,这才构成杀人的罪恶。以此类推,造作所有一切罪恶的工具,都是心的推想,加上身形的活动而造成的。我们这个身心,是集合一切罪恶的大本营,一切罪恶如果没有这个有漏的身心,任何罪恶都不可能造成的。所以说‘心是恶源。形为罪薮’。0 ~+ J# I3 s) F7 ^4 g6 r2 T

& j$ V6 e  E1 [! b/ p4 \7 P# B
7 f; H4 _8 R  _1 F* `; m/ Q+ v8 Z6 e: f1 f  y0 m
我们要晓得,身心就是指身、口、意三业。众生的三业,能通于恶,也能通于善。如果我们依善法去修行,就生三善道,乃至于成佛果位;如果依染污不净的恶法去造作,就堕三恶道,受无量痛苦。这善恶两条路,由我们学佛的人自己选择。' \/ s+ V% `* p4 u. r+ d- D+ r+ v

) @0 y) O# W" M9 L& A5 [ & o" O1 l% z* b; J) C: M/ k: A

2 I8 B; C5 U$ \‘如是观察。渐离生死’:‘如是’是指上面的道理。我们做为一个佛弟子,如果能够依照上面所说的无常、苦空、无我、不净四种观,细细的去谛观、审察,就可以得到。真正的受用,体会到宇宙人生是幻化、虚伪、不实的;是苦空、无常、无我的。因此,就应该依教修行,渐渐远离生死,而得到解脱自在。- a, Z* a7 A# ^* j: Y0 p

' G/ }/ Z1 C' k4 n , D, m2 J; ~& N- s5 X8 W$ ^
7 b! ]+ z) p' a# ?) U
这一条道理,是要我们了解身心世界都是无常、无我、苦空、不净的。必须放下一切,对一切事理不执著,而依本经的四种观去实地修行,就能断烦恼,了生死。* V* w% f5 ?3 I9 P! `  B. A
7 S8 p1 a- V4 a* I6 g
7 {( i. m3 m2 l% ^/ D% y

2 g, t* @- W" O2 Y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 J5 U- S, C4 Q
" E2 v0 l* l6 D % Q5 n+ j6 s0 Q# G  l8 D

, K( A- G/ ~! x% Y2 |这一条是‘常修少欲觉’。这个法门是从上面‘无常无我觉’延续而来的。既然已经知道宇宙人生是幻化不实的,对于身心世界,也就不必过分贪求,才能远离四颠倒的现实世界,而达到常、乐、我、净理想的境界。因此,修无常、无我法门之后,还要继续常修少欲的法门。
" n1 W9 M* H; w( z* _' `' E: M9 l% s. T) q
3 G) J3 q) K/ \' [- j  B1 z; k

' c3 r6 {& n' [% {+ P* W‘多欲为苦’的‘多欲’,指所求的欲望愈多也就愈痛苦;就是说,世间人的希求、欲望是贪得无厌的。众生所追求的欲望境界虽然很多,但是最主要的不出五种——财、色、名、食、睡——五欲。
* ~5 s1 P( T! E7 |% r: Q. {
2 s( |+ R+ K' K- z
+ {) q) t/ `" ^* D
) V; Q% w8 l1 r3 ?2 s" j第一、财欲:就是指世间一切金银财宝。除养身之外的钱财,其他的也是愈多愈好。世间无论男女老幼,对于金银财宝,都会生起贪著、迷恋不舍的心理,所以叫做财欲。+ c5 u/ v- Z1 w2 P

5 E% t8 e' N: s' R
1 E6 X/ |0 |! L$ D7 ?1 B3 z+ H) U! g  ~+ F2 r) j; z
第二、色欲:色是色法,是指男女之色,以及世间一切宝物、华屋、美服等种种美好的东西都属于色法。对于这些东西,世人都很贪求,对于自己所喜欢的更是贪求不舍。众生所以不能了生死、出三界,都是为色欲所迷的缘故。所以说,对色欲不能过分贪著。
& e& n5 q8 W+ c. s
& U; u8 U1 ?  V7 Z+ z 4 [" s! d9 e. c6 |* `& O  P
5 B: O8 s1 q6 Q/ L
第三、名欲:除了贪色和贪爱财富以外,又去喜欢贪求名誉、地位。更有一种人,认为名誉可以光宗耀祖,显亲荣己,因此,贪求没有止息,所以叫做名欲。
0 k! Z! y; L/ N: z7 J+ G, v2 ^! |5 k1 o3 T' `" x7 a; L: H

' G0 J  f% ~4 [! l# U/ H5 T( a, T( |1 V2 U5 `
第四、食欲:就是贪著种种饮食——山珍海味,甚至于贪食美味佳肴而残杀生命,所以叫饮食欲。
9 T+ R7 ]. ^" H4 S9 r  H, u
  ^4 m0 d% k8 Q. W: Y, `
! U" g7 C5 ~! A# _% p) s: V- d7 F) j3 ]3 [* U: J! u% _) [# U
第五、睡眠欲:就是整天情识昏昧,昏睡如泥。像这种贪睡眠的,叫睡眠欲。9 W) j, E- l* K1 s; ]  r
/ i- z9 c* J& Y9 J

& J0 ]8 F! ], I! j; z( y4 P: U2 w/ l2 k, A& \+ L0 }- q
这一句‘多欲为苦’,意思是说: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对以上所说的五欲贪求无厌,为了满足物欲的渴求,为了自己的喜爱,就对物欲生起无限的追求,永无止境;得到这个,又想那个;得一千,又想一万,殊不知欲望多,其苦恼也多!因为在求取满足欲望的过程中,不一定能称心如意,一旦遭到阻碍,而求不到的时候,就会产生种种的苦恼。所以说‘多欲为苦’。8 _2 g4 J! b7 n+ B' y
0 |& [% C" I9 A+ G
' A2 b6 H# b% x2 {

/ A7 z" d, X: c" ~6 A7 |* Z‘生死疲劳。从贪欲起’:这是说,由贪欲而感受到无穷尽的痛苦。这些痛苦,都是由于追求五欲而造种种罪业,使我们在生死苦海中,生生死死,相继不断的奔波,没有停止过。众生所以会在生死道上疲劳奔波,简单的说,就是由于贪求五欲而来的。佛在经典上也曾经告诉我们说:‘贪欲为生死的根本。’贪欲就是使我们众生有生死疲劳的原因,如果我们要想了生死,一定要远离贪欲,无作无为。在生活的环境上,随遇而安,不要贪得无厌,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自在。
- L6 R: u$ c, i/ j. q9 V6 m- K
0 |6 R( }5 ^# ]6 ^. H; B
, I9 g8 t" {* A: f# ]! Z7 N$ a# U9 D: j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4 11: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续-《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8 L; C0 H- Q0 W" g4 }$ `5 {" o5 k, m( p4 @6 K9 m
摘自《净空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4 A. c& ?; y+ S: c‘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这是教导我们对治多欲的方法。‘少欲’就是对世间的五欲之乐,不要过多的追求,最好不再去追求。‘无为’就是无作无为的意思。这是自然的道理,拿六尘与六根来说,既然不贪著六尘,六根自然脱离六尘,远离六尘,所以自然有‘无为’之乐,没有苦恼。再简单的说,‘少欲’就是外无所贪;‘无为’就是内无所求。内外既然都不贪求,无所作为,自然得到逍遥自在,再也不会被五欲牵扯在生死苦海里。6 @5 `8 d4 k+ N& S) ~
. `2 f* `/ M; p
4 R' ~# E6 z7 n. d, u; K: W; B

" C' a, X& {, _: C- V4 x‘身心自在’是说自在之乐。身能进退没有障碍,叫身自在;心能离开烦恼的系缚,叫心自在。也就是说,能离开生、老、病、死叫身自在;如果能除掉生、住、异、灭就是心自在。; F& R& e0 T* k) d' L/ {" T9 [! b
" L) F: x  [8 l* W" E1 N# [7 r0 V
8 r& m) S" K% ]" ?

2 I' b: C0 s+ P" E& k$ s经里面说:‘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少欲既能生诸功德,无欲更能受无尽利益。简单的说,九法界众生都是有作有为,唯有佛一人,才是无所作无所为,才能称得上真正的解脱自在。; l" K" o( Q6 @
  w2 s' Z( }- R3 R! u$ t

0 ^9 \) R) W! a- i* S* R
$ B) i% b9 x+ f* @- A. e4 x, K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 m' G. @6 Y/ w: R7 {; M5 a' i) x4 x  @! a3 B% e7 L2 C9 G
+ G6 A2 t: ]6 E' q- e
) d* g5 x+ F1 b2 J3 l. d5 w
这一条是‘知足守道觉’。佛说过常修少欲的法门之后,再继续宣讲‘知足守道’的道理。因为贪欲的心没有厌足,必然就有痛苦,而受生死轮回的果报。因此,要我们觉悟‘贪欲是生死的根本’,而修学‘知足守道’的法门,以对治贪欲的增长。这个法门所要觉悟的,不外乎知足与不知足的差别。前三句是指凡夫不知满足;后四句是指菩萨能知足。# g8 P/ t) w/ j' R) t' f" ]
) X/ y- t% J( I( R7 }9 _2 q- I! E
# R8 ?6 g! ~9 n+ S% l
7 N9 {5 U4 ^2 V8 U% _5 d
‘心无厌足’的‘心’,是指一般凡夫欲望的心理;也就是说,贪欲没有止境,必然造作无量无边的罪恶。有了罪业,一定要受生死轮回的痛苦。所以一心贪求无厌,那只有走上罪恶的途径,种下地狱的种子。
' F" s2 J" c, F2 H. u7 a' m, q$ s
" n& |7 {6 H" E% v
6 k) K$ Q/ T; Q. k8 f% F
" H* _& D5 a% Q- X0 Q‘惟得多求’:我们应该知道,贪求无厌是众生受苦的根本。众生误认缘虑心为自己的真心,把苦当作快乐,好像秋天的飞蛾盲目的向灯火飞扑,从苦入苦而不自知,颠倒之至!众生多求不止,增长罪恶,贪求之心,好像大海一样没有边际。所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的人,后果是使自己陷在罪恶的深渊里,愈陷愈深,永远不能自拔。
% c$ _/ h( ~3 T! |% w: A( i' q4 @- [" A2 g/ S9 s
! D, O7 B' V) L( G
. v2 E9 Y7 B2 i' x
‘增长罪恶’:世间的贫穷和富贵,虽然在物质上有好坏的差别,但是富有的人,也只能吃一分,住一分,其余的就没有办法消受。可是人的欲望就是没有止境,才会造成种种罪业,到临命终时,生前辛辛苦苦所求的一切,一点儿也带不去,只有所造的罪业,非常坚固的藏在八识田中,由业力牵引,受生死的果报。所以佛法有句话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学佛的人应该要谨慎。
3 H0 o! X2 H, Z; |5 n, K$ V1 i" g4 K7 O7 _2 p, h! d; @* x6 u
. X* d4 W8 g- {3 l+ k) u% r. X9 w

1 _% y& v4 u, w6 j; v" m5 L+ M4 U以上说明众生不知足的过患,诸位对于这些过患,要时时警惕,不要受它的害,我们应该学习菩萨的行业,以菩萨的行业做榜样来修学。* V7 l4 q, P( Z4 x, }) B5 y
7 G( y3 z, D1 p% o4 P; {$ h8 ^- V

3 ~$ ?7 v7 Z; i# v/ L2 p
( C1 R+ S: s! v1 u& @‘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这就是菩萨的行业。3 C6 v/ ]9 F( V- ]( F7 G) k

9 H1 H/ {- j! y# h' Z$ Q# u + u2 O0 I6 B& d2 l8 Q$ u- R7 L9 @: M* b0 _

5 h' ~# i, s% m! X( v1 Y‘菩萨不尔’:‘菩萨’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凡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能发菩提心而行菩萨行的人,就称为菩萨。这里说,发心的菩萨,不像贪得无厌的凡夫。因为菩萨是以利他为宗旨,而时常要以自己所有的布施给别人;对于世间一切东西,视为身外之物,根本就不看重,当然不会去多求而造罪业,所以菩萨也就不会像凡夫那样的增长一切罪恶。
1 D+ Z5 X/ l2 C( n7 y5 D2 H; H) ~) L" ^
' q/ B1 ~; D  N. ^- f
# m' Z% q! X9 g( Q2 w1 o) S5 w
‘常念知足’:菩萨对于现前的生活,常常思念知足;纵然过著淡泊的生活,感到非常的满足。遗教经说:‘不知足的人,虽然很富有,而仍然以为贫;知道满足的人,虽然很贫穷,而以为是很富有。知足的人虽然睡在地上,也是非常安乐;不知足的人,虽处天堂,还是感到不称意。’这就是菩萨和凡夫不同的道理。# _* {& E5 A5 R

7 t1 Z" `' F3 t- B% o0 R5 N " ?# L- n; N: T$ a4 }

9 Z' f0 |; |9 |& L5 i‘安贫守道’:一个行菩萨道的人,绝对没有贪欲,而且在贫穷困苦中过生活,也绝不怨天尤人,不因为贫穷而妨碍自己的修道,甚至于愈在困苦中,愈是守道清净,真正能做到‘人穷志不穷’,这才是真正的安贫守道,人格不穷,就非常的高尚而富有。在人生的旅途上,能安于贫穷而不为贫穷所困,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孔子的弟子颜回,就是一个好榜样。颜回虽然住在最简陋的小巷子,一箪食、一瓢饮,别人看见,感觉他太苦了,但是颜回却感觉很快乐。因为他内心充实、满足,一心向道。所以他的生活过得很有乐趣,这才是真正的富有。佛法说:‘有道德,有智慧,才是无价之宝;道不穷,才是真正的不穷。’这一切都是知足的利益,值得我们效法。; h! e) c1 W) O+ p9 V
. `2 O/ X; R2 R) i
) b9 }/ x' o5 ~

% V( t: r$ Q3 u‘惟慧是业’:常念知足的菩萨,为求取无上清净的智慧和度化一切众生的事业,他能于淡泊中,过著清贫的生活,依靠‘智慧’修习一切道业。‘智慧’对于一个学佛的人的确很重要。无论在断烦恼、证菩提的过程中,自利利他的道路上,只要有智慧作先导,绝对没有阻碍,可以勇往前进。有了智慧,对于事理能够获得正确的认识,就是化导众生,也能做到圆满与成功,同时更能够破除无始劫以来深厚的烦恼习气。由此可见,不论自证化他,都需要智慧才能做到究竟圆满的功德。若具足圆满的功德,就叫做‘大富有’;如果不具备功德,就是‘贫困’。) }/ g( w1 j# W) ]( M2 q
  t# b. X& e$ H; P3 Y

) [- m1 g* t! T! h( U8 G
  p' M% F+ d; h9 Q. H" \归纳起来说:对于身外之物追求无厌的人,是会增长无边罪恶的,受生死轮回的果报。菩萨常念知足,具足一切功德,遵守清净的佛道,所求的是智慧德业,所作的是度众生的事业。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不应该和不懂佛法的人一样,只求物质的享受,而应该求取道业法财——永不散失的信、进、戒、惭愧、闻、舍、定慧七圣财,才是真正的大富翁。7 h0 R7 ]8 H" i( J- D: T! w- b

# W4 L, I0 T# U9 e( Q4 @ 0 G: r5 [- H+ o) i3 n, K; \# Y

/ W' ]& N8 f0 T( d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N7 M: B: I5 q1 I! }

6 W3 [* ?) h/ S4 C# T0 H
+ V9 _: i* W* E$ e! A9 H$ Y& @9 E3 L. `2 `9 i
这个法门叫做‘常行精进觉’。这个法门最主要的,就是讲懈怠与精进的得失。开头第一句是说明懈怠的过患,下面四句是说明精进的利益。前面我们说过行菩萨道的人,既然是以求智慧和度化众生为事业,菩萨的慧业绝不是侥幸得来的,是需要从精进不懈中求来的。所以如要驱除懈怠,一定要实行精进求得智慧。; |) O7 _3 \1 u
4 S& s3 Z$ C/ N% ^- j6 |

0 o  V* d: }% B+ X0 T" G. ^$ a* T9 f& L2 v0 I;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4 11: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续-《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8 U/ }7 D( L; |$ `. y! m' }! Z

2 B1 [2 H7 v! ^( a  m( o( F! g摘自《净空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B7 {7 w8 u  _& i
‘懈怠堕落’:‘懈’是一个人身体颓废松懈;‘怠’是精神懒散而不能集中。‘堕落’就是从上往下落,而不向上的意思。这是说,学佛的人,如果时常身体颓废,精神放逸而不集中,必然就会堕落,想要再上进是很难的事。对于上求下化的功德,自利利他的事业,自然完全失去兴趣,不想精进。甚至于对一切有利益众生的事情都不去做,这是一切恶道的根本,也是懈怠的过失。  f  t; o0 N/ D3 s
4 [6 x6 f6 x' h7 F5 k5 W; [; J8 Y
  C5 o  r$ [8 p* Y4 N
( d% X5 O- v3 {0 G0 U1 \6 E3 u
‘懈怠’是二十随烦恼中的八大随烦恼之一,它的特征,就是精神不振,意志消沉,昏昏沉沉毫无进取心和责任心,整天非吃即睡,甚至于虚度一生的光阴。我们众生有这种烦恼,是从身见生起的,因为太爱惜自己的身体,细说也就是我见过重。所以稍微劳动,就怕辛苦,惟恐损坏身体。例如我们学佛的人,参禅怕腿痛,学教怕伤脑筋,念佛怕口干,这些都是由身见而生起的烦恼,障碍我们精进修道。所以懈怠的人,绝不能成办大事。经上说:‘懈怠是一切行门的累赘,在家人如果懈怠,连衣食都不能供给,事业更不必说;出家人如果懈怠,就不能出离生死之苦。’由这里可以知道,懈怠的过失,也就是堕落三途的业因。总而言之,一个人如果懈怠、放逸的话,无论是士、农、工、商,都不可能有成就。举个最浅显的例子来说,世间很多是因为懈怠沦落为乞丐的,也有富贵的人,因为懈怠而变成贫乏的人,这都是因为懈怠堕落而造成的。学佛的人,那更不能懈怠,必须觉悟懈怠的过患,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如果有懈怠的坏习气,要约束自己改正,远离懈怠,才不妨碍我们的进修。用什么方法来对治懈怠呢?& P8 C; e7 _" X0 ~2 l" V4 F1 v* t
5 k: A- z" e$ k+ {
% R/ _+ v5 V! f

2 B! _2 z2 B' _9 u. x% y* i/ _2 Z‘常行精进’:纯一不杂叫精;勤而不退叫进。对于一切善法,能够勇猛不退,精进不息,努力去做,叫做‘常行精进’。‘精进’就是对治懈怠最好的方法。我们对于修学佛法或者是对一切善事,必须提起精神,立定脚根,有百折不回的毅力,才能圆满成功。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所以必须常行精进。精进最主要的就是要‘专’、要‘纯’。比如说,对于自己所修的法门,要专一而不可复杂。修净土法门就一门深入,如果三心二意,一下子修净土,一下子修禅宗,那决定不可能有成就的。我们应当知道,如来所说的三藏十二部分教,虽然有八万四千法门之多,无非是应机施教,门门都可以达到清凉地。原则上,还是必须‘精’进,才能得到利益。经上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总而言之,对于自己所修的法门,一定要专一,并且要精进而不懈怠,才可以称得上常行精进。如果一曝十寒;那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 S3 v$ A4 B5 Z/ ]0 A

1 i/ d! d2 `+ Z: v) U* O8 c- u + S- r0 P( I& ]7 x1 C0 s* E5 n7 i

# f: L  t0 K( z精进是六度里面的一条,菩萨修习一切梵行,成就道业,或者是教化众生的事业,都是以精进的力量推动,而完成使命。然而精进的可贵,就是要有恒常心。古大德说:‘勇猛心易发,恒常心难持。’由此可知,虽然精进,更重要的是恒常心。任何事业,只要有恒常心,不断的精进努力去做,没有不成功的。遗教经说:‘譬如小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这就是说,水滴虽小,如果不断的流,也能把坚硬的石头穿通。又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发心,一直往前去做,世出世间的一切事业,都能成就。不过佛法所说的精进,是专指努力修善方面所说的,不能用于作恶。假定用于作恶方面,而且日夜不断的去实行恶法,不但善法不能精进,反而增长恶法,最后一定堕入三途。诸位要了解这一点,我们能明白对善法精进的道理以后,就得发起精进心,努力向善的方面去做,不论环境上有多大压力,不管前途有多少障碍,一定要奋勇直前,不达到目的绝不停止,这完全是精进的力量,有了精进的力量,才能断烦恼、出三界、了生死。9 L9 J8 i8 n+ X+ ]
5 {$ Z7 U; d) W. Q. a, G

0 {/ C% ~# N% e1 ?* x# L  h8 ]& v8 Z- T" V& p9 u2 J' z: v8 q
‘破烦恼恶’:‘烦恼’的‘烦’是昏扰,‘恼’是扰乱。烦恼都是由于贪、嗔、痴三毒的扰乱,扰乱身心不得安定,凡是逼迫身心痛苦的,都叫做烦恼。依佛法来说,众生的烦恼有八万四千之多,而大乘唯识学说有六种根本烦恼,和二十随烦恼,而且从贪、嗔、痴三毒烦恼可以开展出来无量无边的烦恼。烦恼在有情众生身心中,属於潜在的恶势力,时常扰乱我们的身心,它能诱惑我们造种种的恶业。所以世间许多的罪恶,都是由于身心烦恼加上外界的诱惑、扰乱,在昏沉迷惑的情况下造成的。如果我们要得到身心清净,不造一切罪恶,唯有常行精进,来打破烦恼,烦恼一天不破,就一天不能觉悟。但是,我们从无始劫以来,烦恼就跟随著我们,烦恼的恶势力极为深厚,若没有大勇猛的精进力量,是不可能扑灭的,能摧毁烦恼,身心才能得到自在,才能了知烦恼会杀害我们的法身慧命,使我们沉沦三界六道不能出离。我们修学佛法,运用智慧光明和精进的力量,破除一切烦恼的恶法。因为智慧的光明,能照破黑暗的烦恼。维摩诘经说:‘以智慧剑,破烦恼贼。’所以说破烦恼恶必须要有智慧。: P  r  d: K4 Q8 L1 d
0 H; P, L- _6 c
: i, _; E1 Y7 [, p
. \+ z4 b' e9 H4 j$ F; ~
‘摧伏四魔。出阴界狱’:‘魔’梵语叫‘魔罗’,翻译中文叫‘杀者’,又名‘夺命’。它能损害善法,杀夺众生慧命。智度论说:‘夺慧命,坏道法,伤功德善本,常行放逸而害自身,是名为“魔”’。依佛法来说,魔有四种:* H2 N- [1 [+ J; u
5 ?0 k; f! H3 @8 [6 i. f/ v" E; r
" ~+ o% g. ]" I+ W! ^
# [0 v  Y+ ?: t! t
第一、‘烦恼魔’:就是贪欲等烦恼,能扰害我们身心不得安定。修行人最主要的是身心安定,有了烦恼就不能自主,它会引诱我们的心向外奔驰,使我们对正法懒惰懈怠,不能如法修行,所以叫烦恼魔。/ ]  n4 w0 Z: ?1 b; z( p

; i" K5 z8 I& \. o* t- Y7 j- D " u; q3 ^8 L' x* H7 c
+ u6 x% W" x  g& l- k- g# J( C% u
第二、‘五阴魔’:就是组织生命的色、受、想、行、识五种阴魔。通常我们叫做五蕴,就是我们身心生命体的要素,这个生命身体,本来是我们修学的最好工具,但是,因为我们不会好好的运用,不但不能使善业增进,反而成为制造罪恶的工具。因为众生日夜贪求五欲的享受,因此,障碍我们修行正道,所以称为五阴魔。0 Z. m9 K/ E( h* ^) N3 h$ r) P. s$ S/ K

  g; {0 b& }. q: O4 H5 |6 b. A & ?* I4 ]7 F/ w: \4 O
/ R! L1 v9 E' {
第三、‘死魔’:就是无常魔,它能断人命根。我们发心学佛,希望一生成就,但是刚刚修学上轨道的时候,无常来临,使我们道业未成,已经断送命根。实在是修行人极大的魔障!譬如说,一个人死了以后,能够再换一个新面目来到世间,就算生在人道,是否还能闻到佛法?谁也没有把握。由此可知,死魔真是修行人最大的障碍,而唯一对治的办法,就是勇猛精进不懈怠。就像佛陀开示我们,掌握今生,在这一生成就了生死大事,自己的生死自己主宰,就能得真正的大自在。
( A. p& r" t! R: G2 u* H
7 N: ~6 I; B& f& a$ x ' {- P" n; r; e  l+ i" z
' u! e, i- N1 {8 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4 11: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续-《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 ~) }. M6 e/ w' f+ f) }; i
4 C: H( m1 t' j! X! P' W0 G$ F, |摘自《净空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 {2 E& ]9 R8 {1 m8 O  i第四、‘天魔’:就是欲界大自在天的魔王,他能破坏我们的善法。三界内众生如果信了邪魔外道,就是魔王的眷属,魔王就生生世世牵著我们的鼻子走。发心修学佛法的人,当我们修持有了相当的成就,即将了生死的时候,天魔必定就来扰乱,使我们不能精进修行道业,这就是天魔。9 d+ z0 V" l( m  n! I: B  F$ x9 n2 R
* R( x" I. c* u% K
- `5 s# i5 Z  @+ M, `7 x

  F% G, _. \; N. @  W% G0 N‘出阴界狱’的‘阴’,就是五阴,前面已经说过。‘界’就是十八界,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属于六尘,六识也是色、声、香、味、触、法。合起来就是十八界。‘界’是界别、界限。因为诸法,法性各有差别,各个不同。比如眼睛只能看不能听;耳朵只能听不能看,......,六根各有所司,各不相涉。色尘只是色,绝不干涉声尘;声尘就是声,也绝不干涉色尘。人们从早到晚,从生到死,一举一动,没有一时一刻不在五阴十八界里面生活的。它们动作的善恶,可以使人升沉,它们动作的结果,可以带给人们苦和乐,人们生死轮回,辗转六道,都是五阴十八界在背后操纵。所以这个阴界好像牢狱,菩萨努力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然后出离这个阴界牢狱之苦。
3 R/ y2 K. ~! m0 b- _5 c8 i5 A0 J  k& H5 E  P2 @8 y8 g; f
. F+ |! Y, h0 N4 [* A

+ O  \/ d+ H0 d. T修行人经常有这四种魔的扰乱,一定要把它摧毁降伏,才能解脱自在。所以要以最大的努力,勇猛精进力才能破烦恼恶,摧伏四魔,断诸尘累,出阴界的牢狱,才能了生脱死,解脱自在。2 Q9 |8 {, b# I' E5 {  |
2 M' i+ T- a! {  ]3 I$ R( D

4 q1 x1 n" i- p* D6 y% f4 M7 x+ k3 w4 d( Q
如果懈怠而不努力用功,是会堕落的。所以修学佛法的人,必须不断的精进,惟有以精进才能对治懈怠,才能破除种种烦恼恶法,摧伏一切魔障,出三界,了脱生死。
. R$ n# G& \' @, v. n0 m& k: i* ^

! x% Q& }4 G9 h
. [$ _  [1 d1 I$ p- L$ n6 H. N( m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7 M. |! k6 z4 e2 f4 X. j
% S  t/ I$ f- D3 n# n8 L) G* G" x 9 }& J6 x  _* D4 |8 X2 O) t

7 X) J# W- \- X% q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本经所说的诸佛菩萨大人,所觉悟的八种事理当中,从第一条到第四条所觉悟的道理,可以说是偏重于自利方面;从第五条到第八条的四种觉悟,可以说偏重于利他方面。无论大、小乘佛法所说的自利或者利他,实际上是分不开的。因为小乘的自利中,也含有利他的道理在内;而大乘的利他,也必须先自利而后利他。所以说,自利利他是分不开的。, E4 G; ]6 Y% E. \, O* G! ]/ E* @. v
9 {0 {3 M( Z& H% S3 b
$ {- P* {$ j7 ?+ a. d7 L; |. v, N
' @' g6 R& B" f! e- _3 Y- _
现在解释‘多闻智慧觉’:这个法门所要觉悟的,是讲有关于众生生死的根本和来源。众生与佛是没有分别的,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有生生死死的业报现象。佛经讲:‘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因为有这种愚痴的业因,所以才受生死流转的痛苦。, u3 v0 ]2 ~- H) g: i* H: J+ j) H
7 P6 C& i( y( G) b
4 t9 v1 e& q1 q  f# O( D9 q
; D% F3 A0 c& |5 r; X. d
‘愚痴生死’:所谓‘愚痴’,就是无明,就是不了解诸法的真实道理,因而妄想执著世间一切都是实有的。于是迷昧因果,而不知有情世间和器世间,都是由业力所感召的,是众缘和合所生的,人生因而迷惑不觉悟,所以说无明。如果把‘愚痴’两个字分开来解释,愚——就是闇昧无知;痴——就是不辨是非道理。由于事理认识不清,愚痴闇昧造作恶业的因,而感受生死的果报;所以轮回六道,生生死死,旷劫轮回永不休止,永远得不到解脱。所以说‘愚痴生死’。
! n4 ~9 u8 n  x8 @& d  v6 m2 Q! y  o* ]3 `' d: ~
$ V) ^( m/ J  A& m1 {# V. b& m, A
  p3 d2 A2 g0 r( o" \
‘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广学多闻’是对学问要多学多求,包括世间法在内,凡是世出世间一切善法,都要博学多闻。+ V! Q9 I6 j* F9 C! F9 V( j

  Y0 K  b& a! l: S0 |6 t( a ; l8 T2 L  G. y$ j! o1 N* n" {! G

! S* i, X/ X, j! w6 ^( N这里所说的‘博学多闻’,完全指修学佛法说的。菩萨知道众生在生死苦海中流转,是由于愚痴无明而来,如要跳出生死的苦海,惟一的办法就是破除无明黑暗。要破无明最主要的工具,就是要有智慧。‘智’是有选择判断的能力;‘慧’是有判别善恶邪正的功用。能够通达世间一切事理叫做智慧。智慧能度愚痴,智慧好比光明,愚痴好比黑暗,黑暗与光明绝对不能共存的。所以菩萨就常常思念,要怎样广学多闻,以便增长自己的智慧。佛告诉我们,要增长智慧,必须要广学多闻。
1 j  x. Z/ K$ x! A
' E1 ~5 h$ K4 T% z/ @, L! n6 H $ o4 C' p( @" N& a) H/ s: S4 n
+ A+ y5 N# A8 h4 u- R* r
发心的菩萨,无论是为自己了生死,或者度众生,都必须有广博的学问和智慧。维摩经上说:‘多闻是道场,多闻是行政。’普贤十大愿王的‘常随佛学’,都是提示我们多亲近十方诸佛,及诸大善知识,广学多闻清净庄严的正法,以便自利利他,才能趣入佛乘。所以修学佛法的人,绝不能孤陋寡闻,如果孤陋寡闻的话,就不能破除愚痴,而证得清净智慧和成就无碍辩才。1 ]4 ]0 g  L0 }9 H; W# Z

5 \5 m$ n/ {0 V: ]$ s# M 8 ^) k4 T+ r+ j  k0 g

5 u# y/ ^4 P! y" S8 j$ {- }9 V‘成就辩才’有四种:3 V7 D$ o! X- j- `. H9 `
! x1 F$ m8 U( ^/ C' |
+ _, `, H+ o3 b

& Z0 k7 E0 a6 W# i第一、‘法无碍辩才’:对于一切万法的名相分别无碍,是法无碍辩才。8 l$ G; @" d6 T( ?# u3 X2 ~

6 O2 Q1 P5 _2 l. ?) v 7 \' }" r$ r0 F& i

; v3 R" P9 N$ I" o. k( L第二、‘义无碍辩才’:对于一切法的道理,能明了通达,叫义无碍辩才。
& \: N  }( }1 Z/ _# Z8 H( o
- X# P; _+ \' ^  P- m! x9 [9 p/ @
: j8 j2 W) l" L; L! p, T" v
6 D3 y* Y& m. `第三、‘辞无碍辩才’:言辞辩说无碍,能使人人都了解,是辞无碍辩才。  {; @2 D+ V# f9 }+ X( A* `# X
5 o1 x  U) [. K, n

" I. \6 \1 t% N5 _: C
9 T9 `5 m* e0 c- [第四、‘乐说无碍辩才’:对于佛教的道理,能够随顺众生的根机,很乐意为众生说法,是乐说无碍辩才。
  u) p. V9 }' Y3 ?* C& f) G+ r
# m3 {4 M3 _: ^$ Y. p 1 H# s8 O+ b; l  y

+ ?$ m; I% k/ Q* o2 I! o这里是说,从广学多闻中,增长自己的智慧,不但可以了解佛法的真实义,而且可以成就无碍辩才,宣说如来的正法,教化一切所应该度化的众生。因为没有智慧和辩才,说法度众生,不能引人入胜;度众必须还要善巧方便,言词通畅,应机说法。因此,我们要成就无碍辩才,度化众生,就要多学习世出世间的知识,说法一定能自在无碍。; m( {* Y6 G- Y4 A

5 x9 M3 a! `8 h3 Y. S
7 `( s9 R) O9 {7 u) M& [
! b1 ]: n* R) }- @& g‘教化一切。悉以大乐’:‘教化’就是教导劝化,教人化恶为善,破迷开悟。‘乐’就是快乐,所谓‘大乐’,就是出世间的快乐,是无上菩提觉法乐、无上涅槃寂静乐。: D. ^0 R. G. X( b  w  l

. G" f, n" p/ n% W) _; V/ O" h 4 X! b$ x+ h' ^7 J- _$ W

# w( t; z, u8 L& b4 n这两句经文的意思是从上面接下来的,就是说一个修学佛法的人,成就无碍辩才以后,就应当说法教化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去恶向善,都能得到无上菩提涅槃的大乐。
  T5 [& b1 q5 Z+ w- V  T6 K; z8 o' w' a) \" r- m- n

- C5 l8 ~3 x" O# ~: q" B" g. {+ |# F* q
总结以上说明,就是一个真正发心的菩萨,一定是自利而又利益众生,但是众生根性不同,当要教化的时候,一定要善巧方便的去度化他们。教化众生,必须具备‘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这些条件,然后才能应机施教,使一切众生得到无上的快乐。
; ?% f6 j5 m# b# V: F
) H# D, i6 N; f8 R/ `$ a
* S' x: I+ c3 _5 g* o, v( p
' h7 F  {1 @: ?: @2 t&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7 J' W) {9 g9 ~1 m, H2 T( q+ g

4 F5 M- s. u( i; T
% U+ K2 [" L7 j7 m: b9 S7 [  G9 W# _" d4 l1 }1 n3 t0 E/ @
这一个法门叫‘布施平等觉’,也是诸佛菩萨所觉悟的道理,我们学佛的人更应该学习。! O$ j7 Z: R/ E: e% g* ?

8 ?  N# V1 z2 i: C' R3 K 3 ?" x. C. F+ L0 D" A; @, f" ]: [

) U: j+ Z2 q/ u: S/ Y. 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4-2 17:12 , Processed in 0.11515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