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77|回复: 7

四、第三条--大乘菩萨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9 13: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净公上人净业三福讲记》
) k+ F: T7 |& `% X
/ j9 f- {: [, L  h5 l四、第三条--大乘菩萨福
4 q, E# K3 w0 @$ x1 R% N+ P6 r$ J4 O4 w8 z
  第三条是菩萨善。这三福十一句是三个阶层,第一是人天的标准;第二是学佛,佛弟子的标准。第三是从这个标准再向上提升,这就成了菩萨了。菩萨是什么呢?是佛的入室弟子。前面是佛弟子,是佛一般的弟子,没有登堂入室;后面是佛的传法弟子,这是佛的登堂入室的弟子了。所以这个标准又不相同了。这就是第三段:
* u6 D; ~$ B& n7 z/ s; m8 ]- @8 F, M8 j8 P1 P" k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B/ y: }7 O2 M) A3 S# D

1 v# _$ Z+ o4 d  p8 e! B0 }  这四句是菩萨所修的福;大乘人所修的福。0 w3 c9 Q0 l; j
4 I% n* ^; X7 I# W8 R( G0 v& M
  ⒈发菩提心' `/ H! R% N! ?- n$ B# o

) ]; M8 H+ K8 B3 h  第一个要“发菩提心”。
2 m6 ]  \) L0 R6 o( N5 j/ `4 u4 E- A6 m! c) w+ X" o" i
  菩提心是什么“心”呢?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具体来说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菩提心,要真正发度众生的心。“众生无边誓愿度”,什么叫度呢?度是帮助他、协助他。帮助里面最重要的,是帮助他破迷开悟,是帮助他断烦恼,恢复清净心,这是最重要的。如果把这个标准放到最低,帮助他,教他孝亲,教他尊师重道,教给他慈心不杀,修十善,这是标准放到最低,这是接引一般众生。没有学佛的、不学佛的,要用这个方法教他,这是人天法。已经学佛的,要教他真正回头,三归依是回头。教他守法,教他守规矩,这就是“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对于老修,那就是要劝他“发菩提心”,一定要自行化他。2 S( n% F! N6 E2 @: _
* E/ e0 n1 `9 c' W+ }( u) k
  ①修行要先断烦恼6 p4 Q0 v  k% W/ u) h# o
, O$ L! j6 Y, O
  四弘誓愿里面,第一个是愿,菩萨愿;第二、第三是菩萨行;第四个是菩萨果位。愿发了,从哪里做起?从断烦恼做起。烦恼不断,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够度化众生。烦恼断了之后,才学法门。所以现在学佛,学了几十年,学了一辈子,在佛法上,什么成就也没有。原因在哪里呢?他顺序颠倒了。他一开头学,就学“法门无量誓愿学”,那个“烦恼无尽誓愿断”那一条他不要了,所以他永远学不成。为什么呢?他那个器是有漏啊!好像这个茶杯底下破了一个洞,怎么装都装不满,它有漏嘛!漏就是烦恼的代名词。所以学佛的程序是先断烦恼,先修清净心,一定要按着佛的程序去做。程序是什么?程序是戒、定、慧。
' @3 O$ Y3 M( }. ?$ @% ~$ a7 m+ R  B. R# y
  给诸位说,前面“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在三学里面是戒学;“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两句是定学;后面“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是慧学。它有次第的啊!不能躐等啊!后后一定是包括前前,前面包不了后面。我们现在不懂,躐等,好像盖大楼一样,下面三层不要,我盖第四、第五层,那怎么盖法呢?没法子盖,永远也盖不成功啊!这是现代人学佛所犯最大的一个错误。所以诸位要想真正成就--是先断烦恼,再学法门。
8 Y( n3 l0 L; L9 x5 _9 S# b6 B- b
  我今天劝大家去念《无量寿经》。念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断烦恼。为什么呢?不念经,就胡思乱想,胡思乱想就是烦恼。念经,至少我念一遍一个小时,我这一个小时不胡思乱想;念两小时,我两小时不胡思乱想,所以你每天念得愈多愈好。你能够一天念八个小时,八小时不胡思乱想;你念上一年、二年、三年,心清净了,渐渐的妄想少了。妄想少了才可以学法门,那时候你听经,我这一讲,喔!你豁然大悟,开悟了。现在你听我讲经,听上三十年都不开悟。什么原因呢?因为你烦恼在嘛!你听经里头掺杂着烦恼,烦恼障碍了你悟门,你开不了悟。你要是没有烦恼的话,说老实话,几次经听了,一定开悟,悟了以后就证果。& o" C& @; l9 B$ h: b( R
3 n" s5 o" B3 q6 v8 K8 b5 x% `- Y
  中国古人教学,你看出家人讲五年学戒;那个五年学戒,不是学戒律啊!不是经、律、论三藏去学律藏,不是的。遵守老师的教诫。老师教你什么呢?在教下,就是教你读经,教你工作,其他的什么都不教。常住什么事情分配给你工作,你好好去作。工作是什么呢?修福。教你读经,一天教你念多少遍,那是什么呢?那是修戒、定、慧;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所以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就修好了。1 d/ B6 q) N3 b6 V
$ P1 P) A/ w: k, ^( q
  因此,读经不能想里面的意思,不能一面念一面去想,那个想就是胡思乱想。为什么呢?因为经没有意思。经要有意思,怎么可以有两种讲法、有很多种讲法呢?譬如讲,这个“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我们在台湾有台湾的讲法,你到日本有日本讲法,到美国有美国讲法。为什么呢?他们社会道德观念、法律跟我们都不一样。可见得这个东西它只是原理、原则,没有意思,没有意思硬给它安个意思,那叫打妄想,是错的。所以经典在什么时候,什么讲法;在什么处所,什么讲法,它没有一定的讲法,也没有一定的意思。你怎么学的啊?真正会学的,学清净心。什么都不想,只是去念,到时候人家请你讲经,你见人就说人话,见鬼就说鬼话,这个东西还能准备吗?
6 ?% I' @( r8 z3 w( L  [  K3 Y! @
  有许多人讲经,笔记抄了好多好多的。这等于是说什么呢?病人来了,大夫给他看病,药方老早就下好了,你照我药方生病,这个才对啊!不是我的药方错了,是你生的病病错了,这种讲经不就变成这个样子了!
: n0 v9 s0 e  ]& g; a
$ o8 l! j3 ^5 }) \4 v7 A  现在讲经就是这个样子啊!诸位要晓得,他老早都预备好了,药方都开好了来给你治病。你们想想看,哪一个大夫是把药方开好的等你来看病的?你就真正明了这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很不简单啊!我跟同修们讲的是真话,你老老实实修戒、定、慧,修清净心,修觉、正、净;然后经本一展开,你自自然然就会了,自自然然讲得契理契机,自他都得受用,得真实的利益。
4 S" p, [7 s5 \. A( Q6 N6 j6 T$ a0 i2 q! w: x2 L/ \# h7 K5 f9 h- F  L
  《观经》上讲的三福,前面的二福,第一是人天福,第二是二乘权教菩萨福,第三这是大乘菩萨之福。在大乘菩萨福是相当不容易,不单是大乘菩萨;我们在前面跟诸位说明的人天跟二乘,都不容易。就是说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今天几个人能够做到?这就是为什么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总而言之一句话,没福嘛!诸位想想,哪有没有福的佛呢?没有。佛是二足尊啊!二足尊,第一个就是福德;福德圆满,智慧圆满。不仅仅是佛福德是圆满的,小乘阿罗汉那个福报也了不起啊!这个就是说明福德的根基是在孝顺父母、尊敬师长。- X0 N! D+ |7 _# w" g

. H3 @. B. k8 E6 T8 H6 e* ]1 U" ~+ _, V  ②什么叫发菩提心2 }# n+ V3 y8 j2 Q; i2 Q

9 D6 a7 z. ]5 M+ j$ q% h4 q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13: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四、第三条--大乘菩萨福》9 w( Q& n( W1 \2 N1 {( m% d+ r

% k) E& u( @  B1 D* _3 E; y摘自《净空法师净业三福讲记》7 x9 q. h2 L, X' E: I
  什么叫做“发菩提心”?从三福里面看,我们知道人天没有发菩提心,小乘也没有发菩提心,前头都没有说嘛!所以阿罗汉跟辟支佛,佛门常讲他只得半个解脱,法身、般若他都没有,原因就是小乘没有发菩提心。那发菩提心究竟是什么呢?世尊在《观无量寿经》里面跟我们讲了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三个。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跟我们解释,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我们把《观经》跟《起信论》合起来看,这个意思就很清楚了,不难理解。原来菩提心就是讲的真心;真诚之心。) {' n- z# z/ ~) u* }0 z+ J2 ]

# V& `4 J  H/ a* {/ {; _# O6 C  所谓“至诚”是诚到了极处,这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那么我们现在这个心诚不诚呢?真不真呢?也许有人说我心真诚;自以为真诚。这个真诚没有标准就很难讲了。那个标准在哪里呢?前清曾国藩先生在他读书笔记里面,将这个诚字下了个定义,这个定义跟佛家所讲的标准倒很相似。曾国藩说什么叫做诚呢?“一念不生谓之诚”。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只要你心里面还有念头,还有妄想,这个心就不诚了。佛法里面讲:“真心离念”,真心里头没有念头啊!有念头是妄心不是真心。所以我们一天到晚用什么心?我们用的是妄心,从来没有用过真心。现在佛教菩萨要用真心;由此可知阿罗汉以下统统用的是妄心。真要求我们用真心;真心就是真诚之心,心里面没有妄念,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六祖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那个心是真心,那个本来无一物,连这一句也没有,那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起作用,一个是自受用,一个是他受用。6 @' C9 K! l, j% p4 C! w3 `
5 j% |- b' w: s9 J9 f* R
  自受用叫深心;什么叫做深心呢?深心是好善好德,一句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了。一念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是止于至善,深心具足了。自自然然好德好善,不是学来的。像前面讲的孝、敬、慈、善,都是出于自性流露出来的,不是到外面学得来的,这个就是深心,是性德自然地流露。对人是大慈大悲--以慈悲对人。念佛求生净土,这大慈大悲啊!怎么是慈悲之极呢?度我们这个众生这一生成佛道啊!我们这个是众生哪!我们这肉体是四大和合而生的,是众生;我们的情识是受、想、行、识四蕴和合的,我们的身心都是众生,唯有大慈大悲才度得了我这个众生啊!换句话说,不是真诚求生西方,不要说对人,对自己也一点慈悲都没有,度不了自己,希望诸位对这个意思深深去思惟,细心去体会。所以经上讲的三心是一而三,三而一,一个个体两个作用;二个作用里头,一个是自受用,一个是他受用,这叫菩提心。
9 n6 ^5 ^0 P1 d$ v# i+ ?  _
+ P1 I' r* t3 Z: y1 U+ b$ y  那么用儒家的话来讲,菩提心就是诚意、正心;在佛门里面讲深心、大悲心是把儒家的正心分开来说,正是不邪。佛法分开来讲,对自己是深心,这是儒家讲的正;对别人是大慈大悲,这也是儒家讲的正。儒家把这两个合起来讲,合讲成一个正心;佛法把儒家这个正心开作两个,一个是对自己,一个对别人。
# y, M0 m# ]( w4 d) [$ f" X% F) }7 q  h, N7 m4 @7 o; {
  ③发菩提心的障碍" O$ E3 ?& s0 e$ n: N" h1 x6 g" U
4 O, ?- }: H' G+ C$ B
  经论上跟我们所说的我们多少能体会到一些,可是这个心不容易发,我们很想发,发不起来。为什么呢?佛在经论上常常讲的二障,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只要有这两种障碍在,菩提心永远发不出来。阿罗汉二障破了一个,烦恼障他破了,所知障没破,所以菩提心发不起来。权教菩萨所知障可能破了,烦恼障没破,也见不到心性。诸位想想这个东西多难啊!圆教里面前面十信位的菩萨,同样的烦恼障破了,所知障没破,必须到圆教初住、别教初地,这二障才破啊!真心显露了,这个时候叫做发菩提心。所以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就是刚刚开始,不是很深,是大乘刚刚入门。《金刚经》亦复如是,《金刚经》是大乘入门。什么样的根性适合呢?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人,它那个起信的标准很高,用的是大乘,这个第三福就是讲的大乘。所以妄想太多了,是非人我太多了;想发发不起来,这是真的。烦恼就是讲的见思,见惑思惑不能不断啊!这个东西要是不断,说老实话,往生都靠不住,修其他的法门是决定不能成就,念佛到了临命终时,你一念情执起来,往生就去不了。有的人说,我现在还年轻,现在到往生时间还很早,现在打一点妄想,有一点情执不要紧啊!这一些观念大错特错,什么时候放下?现在就要放下。现前不能放下,临命终时自己作不了主。我们看到许多人一生念佛,到临终时放不下,临终业障现前了,这个多可怕!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真的是很少。原因绝对不是经典有错误,是我们自己错解了经义,自己修行不如法,造成重大的过失。2 L' S  q( \) |3 T' W. ~

5 n  z* Z1 r3 C" v  三福我们这一次讲得很详细,就是因为它太重要了,像盖房子一样,它是基础啊!要如何去修呢?确确实实在净宗法门里面来说,这叫易行道,比任何一个法门都容易。但是,也不是你想像那么容易;跟别的法门比较起来,是容易,因为别的法门你想想看,要断见思烦恼,破尘沙烦恼,至少要破一品无明,这个多难啊!净宗法门不必破无明,也不必断尘沙,也不必断见思,这个就太容易啦!可是,念念要与阿弥陀佛相应,烦恼不断没有关系,能往生。二六时中起心动念都是阿弥陀佛,几个人能做到呢?
' N' z$ @/ U- o5 U1 g
# I4 O% z% `, n6 T0 _+ O  e! b( j  我们从早到晚起心动念,妄念太多了啦!这个就是我们讲的念佛间断、夹杂。实在说,你为什么会间断?为什么夹杂?你对这个法门还没搞清楚,还没有真正重视它,这个就是怀疑,所以你是间断、夹杂、怀疑统统都有,你念的功夫不得力啦!真正功夫得力的人,说老实话,他确确实实一切都放下了,哪有一桩事情放不下呢!
* m) Z) N8 C- V% I2 R" c; I1 v/ {9 L  Z8 H3 V# j) o5 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13: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第三条--大乘菩萨福

续-《四、第三条--大乘菩萨福》
: o( W% U3 ]; P8 ]8 f& h% m1 x
1 L6 t9 f1 i5 L# H: h, P* T- z/ D摘自《净空法师净业三福讲记》+ o  u+ j4 y1 k3 i, z
  无量劫来于这个法门当中,无数次的修学都没有一次能成功,追究它的原因就在此地,情执放不下啦!佛在《楞严》上讲:“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我们的修学就是因地不真,病在此地啊!所以学佛的人就是要用真诚之心,用真诚的心念这一句佛号,跟阿弥陀佛就有感应。那么用真诚心念佛,我们处世、待人、接物呢?那个心假一点没关系。你这个一天到晚用两种心,对佛用一种心,对一切众生又用一种心,你对那个佛的心也不真诚。也许就有人说了,那我要用真心对人,人家都骗我,我不是吃亏上当了吗?你既然学佛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还怕吃亏?还怕上当?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了。这个就是我们往往想用真心,不敢用;想用真心,怕用。原因就在此地。我吃亏算什么嘛!上几次当也不算什么嘛!过几年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这个世界与我都不相干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这个关系太大太大了。假如这个心一发,真的发起来了,那就恭喜你,你是菩萨了,你的地位在阿罗汉、辟支佛之上。一发就是菩萨,不发就是凡夫。换句话说,凡夫跟菩萨没有别的差别,就是用心不一样;菩萨用真心,凡夫用妄心。. M' k  z3 P: r. f9 ]
& p1 y( _! j% L# M' C4 }- L+ f
  这个妄心我们中国人常讲三心二意。诸位要知道,三心二意是佛教里面的术语。什么叫“三心”呢?心、意、识。唯识学里头所讲的,“心”是阿赖耶识;“意”是末那;“识”是指第六意识,这是讲三心。“二意”呢?第六识叫意识,第七识叫意根;一个意根,一个意识。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以下统统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这个心,凡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的都是不觉,所以他没有菩提心。菩提心一发是真菩萨,不是假菩萨,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菩提心一发就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 g; p0 ?4 r% P. n3 _( g1 @2 R, X! {+ Y8 {# e
  这个佛,天台家所讲的,是分证佛,不是圆满佛;他的心跟圆满佛所用的心是真心,绝对不是妄心。古人用月亮作比喻,把十五的满月比做佛果,成佛了,圆圆满满。将菩萨比喻作月牙,你看初三初四就有个月牙了。我们要问初三月牙放的光明,跟十五的光明有没有两样?你们想想看有没有两样?没有两样,是一样的。都是真正的月光,不假啦!十五的月光好比说佛,那个初三初四的月光是菩萨。他们都是真正地真心放光明,不是假的,所以叫分证佛。" L) @. ]  D  t
8 w+ Y5 U" V+ _
  那么菩萨有四十二个阶位,四十二个阶级。这个阶级怎么分呢?就是他这个光明是愈来愈大。像月亮从初二还看不到,初三看到月牙了,初四又大一点,初五又大一点,好比菩萨的果位愈往上升,他见的性愈接近圆满,一直到成佛,这是究竟圆满。可见得菩提心是非常非常地重要,一定要发。但是要发菩提心,先要修小乘;要修小乘,先要修人天福报;就好像我们想要念研究所,先念大学,想念大学得先念中学,想念中学得先念小学,逐渐逐渐把自己的程度往上提升。佛法教学也是三个大阶段--人天的佛法,小乘的佛法,菩萨佛法。
' K, V" f; K, Q+ t( U# t" S  `2 p  M+ f/ {
  ④无上菩提心--一心念佛求生极乐
/ L* f; e- C+ s$ U; ], ?- S
+ ~" @+ {) E. J; F, h  那么菩提心既然这么难,同修当中念佛修净土的人很多,净土法门在佛法里面,它是属于大乘,还是属于小乘呢?我们读了许多祖师大德的著述,都告诉我们,净土不但是大乘,是大乘中的大乘,是一乘当中的一乘,究竟圆满的大法。那么现在问题就来了,要不要发菩提心呢?《无量寿经》上明白地告诉我们,上辈往生要发菩提心,中辈往生也要发菩提心,下下品往生还是要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决定不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麻烦就大了,我们这个菩提心发不起来呀,那往生就没指望了,的确给我们一个很大很大的困惑。7 E; T' p9 J- ?/ J4 N( {

: \% J+ a' p. S* U  幸好澫益大师将这个问题给我们解决了。澫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讲,一个人真正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讲别的,也不讲至诚心,也不讲深心,也不讲大悲心,统统都不讲了,只讲我们发一个真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澫益大师说这一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我们仔细去想一想,澫益大师讲这个话有没有道理呢?真的愈想愈有道理,愈想老人家讲这个话真的讲到究竟圆满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与佛光寿相同,那不是究竟,不是无上菩提是什么呢!所以有许许多多老太太们,没有念过书的,不认识字的;他念佛,甚至于她经都不会念,就念这一句佛号,念了几年,人家预知时至,不生病,会站着往生、坐着往生的。她要没有无上菩提心,她怎么能做到呢?证明澫益大师这一句话一点都不错,可知澫益大师给我们真正的信心,使我们知道这一念求生净土就是无上菩提心。5 M$ J, m! r4 ]( Q

$ `8 ~8 x# _% v. u+ u  我们知道当然之理,还不知道所以然之理。所以然之理在哪里呢?在《观无量寿经》里头。它的确是有理论的依据,可见得澫益大师说话不是自己随便说的,不是他自己想的,他有经典做依据。1 q. D! I& i3 a# A' m5 Y

$ k, V0 g. O# j" K# U6 b  再有,念佛法门求生西方,绝对不是自了汉,绝对不是小乘,佛在《无量寿经》里面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确确实实是如来第一弟子啊!这是讲发心重要。
: Q6 f! q6 r# K% F* ~2 g3 Y! {" B8 a, ^6 L. [  o6 O1 e! @8 p
  ⒉深信因果/ @9 j4 u. {8 t6 T9 J, D

2 V" ?$ _5 x5 s/ j3 h* t  第二句“深信因果”。深信因果在此地,意义尤其殊胜,实在讲也很难懂,因为这一条已经是菩萨,不但是菩萨,而且是法身大士,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三心圆发啦!三心:你说《起信论》的三心,可以--直心、深心、大悲心;说《观经》上的三心--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都可以。“圆”是圆满,统统都发了。这样的人还不相信因果吗?* a& u9 h4 A! ^5 p0 V
' T( R( k* p* m6 D5 ^9 ^6 _; ?5 r( a
  说老实话,谁不相信因果呢?凡夫不信因果。我们这一些天天念阿弥陀佛的人不信因果。你也许听了会很奇怪?你要真正深信因果了,你心里面还有是非吗?你还会张家长、李家短吗?不可能啊!还喜欢说这些话,就是不信因果,可见得这个事情不容易啊!
3 Y1 a# ]8 V, o. z" e* {
8 `. Y8 J- w* {4 P. Q$ @9 [$ 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13: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第三条--大乘菩萨福

续-《四、第三条--大乘菩萨福》
, A4 d! H, }6 x5 u# _/ z+ E8 U! j5 {4 I; O& ]; s- Y
摘自《净空法师净业三福讲记》
, R3 ^; A& ~4 s9 f. S' t- h$ L- j6 f  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说得太好了!他老人家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还见到别人过失的,就不是真正修道人啊!他老人家说得还好啊!“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所以我们中国俗话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这个话很有道理。谁是是非人呢?说是非的那个,就是是非人。诸位从这个地方想一想,我们信了因果吗?善因善果,恶因恶报;不但是身口的造作,起心动念都是业。《地藏经》上讲的话没错啊!“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罪业啊!几个人害怕呢?他怕,他就不敢作了;天天还照作,可见得他不怕。那么这是讲的世间的因果报应。
& f" u( G3 s9 @) D. |0 x! g' [2 E8 Y. a2 ~2 K
  这一句绝对不是讲世间的;佛菩萨哪有不知道世间因果的道理呢?不但是诸佛菩萨,声闻、缘觉对于世间因果都非常通达了。阿罗汉他的能力能够知道过去五百世,未来五百世,那这个因果报应,人家实在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了,哪有不知道的道理呢?因此这个地方的因果,就不是普通因果了。
2 A: i9 u2 s5 V/ M7 x# K( K: `1 q1 v* D, C! H( g
  ①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 L$ r; ~9 f; g' @
+ D; N' b7 P1 V6 r) {  我在初学的时候为这一句话困惑了很多年,就是我读《观经》三福,这一句百思不得其解。原因在哪里呢?因为这个“深信因果”它排在菩萨这一条里头。假如它排在第一条我都不怀疑,我们凡夫都相信因果,都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菩萨怎么不知道呢?这怎么讲也讲不通。菩萨之外,声闻、缘觉、阿罗汉、辟支佛,难道这些人不知道因果报应吗?他们比我们知道清楚得太多了,所以怎么想都想不通。后来这个问题到我读《华严》,讲《华严》的时候,才把这个事情的真相搞清楚了。
4 A6 w# ~6 i  ]; J. o
. ~8 a* E) o% }% b" {5 Y- p9 ?  《华严经》哪个地方让我对于这一句醒悟过来?读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读到十地品里面佛告诉华藏世界的菩萨们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我在这个地方明白了这一句话。由此可知,我们以《华严经》的教义来看,“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最低限度圆教三贤位还不十分相信。因为《华严经》上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那要登了地,他就晓得“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了。那么登地之前,十住、十行、十回向还要普贤、文殊去劝导,地上菩萨才认真念佛啦!这是说明这个因果,实在讲太深太深了,所以三贤位的菩萨都不知道,那这个第十回向的菩萨,四十一品无明已经断了三十品了,只剩下十一品无明啦!这样深位的菩萨对于“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他还不知道。+ B, }& D. v0 J

" h- }. b0 o! t- S9 i$ o  十地是从初地到十地,再加上等觉一共是十一地,这是菩萨位次里面最高的,我们在平常念赞佛偈,里面菩萨“摩诃萨”就是指的这个。菩萨是讲三贤位的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摩诃萨是初地以上到等觉,这十一个位次我们称为摩诃萨,就是大菩萨。原来华严会上这些大菩萨们,他们修什么法门呢?修的是念佛法门。始是初地,终是等觉,从始至终不离念佛,他们主修的法门就是念佛。念什么佛呢?我们也要问哪!看到文殊、普贤,他们两位是华严菩萨众里面的首领,好像是班长一样啊,这两个人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才真正恍然大悟!原来“深信因果”是讲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因果,许许多多菩萨不知道,所以在此地告诉我们深信因果。这一句我是搞了二十多年,才搞清楚、搞明白了,真正不容易。如果不是读《华严》,不是以十七年的时间讲《华严》,今天这一句话我就讲不清楚;讲不清楚,含糊笼统就敷衍过去了,没有法子的呀!所以深信因果讲的是念佛法门--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十方世界诸大菩萨都是念佛成佛的。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看《弥陀经》上给我们讲的,西方极乐世界修的是什么呢?念佛、念法、念僧。这个“深信因果”,搞明白了,搞清楚了,很不容易。  J' N4 u8 O5 |* p+ K
, X7 J  M; M( W- Q" C: V* @# t
  我们称念佛法门为难信之法,实在是不为过啊!一般人不相信这个法门,不能接受,非常正常啊!连圆教十回向的菩萨都不相信,他怎么可能相信?他要相信,那不就奇怪了吗?所以这个不相信,非常非常的正常,一丝毫都不奇怪。真正能够相信的,那就是《无量寿经》上所讲的,他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太厚了,佛明白告诉我们,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没有数字啊!3 i# w" Q% V2 t) {6 ^: E. X

0 `' W; f  T/ ]5 W2 U0 H$ I  你看阿闍王子他们那些人过去生中供养四百亿佛,四百亿是有数字,他们还有隔阴之迷,还有退转,虽然发愿了--我将来成佛也要像阿弥陀佛一样,这个愿没有什么大用啊!他要不认真念佛,虽然发这个愿,还是不能往生。所以真正发--坚固信愿,一心持名,万缘放下。那就是经上所讲的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超过阿闍王子太多太多了!这样深厚的善根,再蒙三宝加持,所以他对于他这个法门能信、能解、能愿、能行。这能有几个人呢?几个人有这么大的福报?所以这一句“深信因果”确确实实不容易。5 L5 h( x7 ^8 r* e

; `2 v- O0 a. N5 `: V- |7 h  A# q0 X  我们仔细看看我们周边的同修,仔细想想自己,这十一句没有一句做到啊!一点福都没有啊!怎么能成功?从前我常常赞叹大家有福报啊!是鼓励你、勉励你,今天我讲真话啦!我们要深深去反省,要认真地去修福,去打根基啊!这个讲真话,初学的人听到都会吓跑了,不敢来听啊!真正相信因果,他一定死心塌地,一定是非常认真努力来学习。
/ W0 m' U' K% W1 X
/ o/ z  S1 U8 y' }  ⒊读诵大乘( @& g1 y* m/ G, q

" P* K* M+ A: z* P% W9 T2 J  底下说的“读诵大乘”。读诵大乘是菩萨重要的修行方法,这个菩萨行门无量无边,佛在大经里面,就是举这个纲领也举了很多很多,为什么单单说个读诵?像《无量寿经》上讲的有受持、书写、供养……,说了很多,为什么单单说读诵?为什么不说受持?不说书写?不说供养?那么我们就晓得,佛说种种纲领之中,读诵最重要。说老实话,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没有成佛之前,这个读诵经典他每一天都不废除的,他天天都在念。读诵就是万行齐修,不仅仅是戒、定、慧三学,三慧一次完成,它是无量无边的法门都在这一次就修圆满了,这叫圆修。% z  K1 j1 ^8 h1 L0 i
* J8 d9 M3 H0 g: V0 u+ i#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13: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第三条--大乘菩萨福

续-《四、第三条--大乘菩萨福》
7 N* S$ i; L: Y( z; l" n3 n0 \3 u5 O; I  J! v$ E# ~' r! k
摘自《净空法师净业三福讲记》
& b3 Q0 K  Y0 z7 ~- H* E  R  这个大乘经典很多,浩如烟海,我们从哪里读起呢?佛法在中国有十大宗派,大乘就分八个宗派,每一个宗派里面还有许多法门。我要先问你,你的学佛目的在哪里?这个很重要,学了之后一定可以达到你理想的目标,这个东西学了才管用。这没有目的,那就无从下手,那从学佛常识看起吧!慢慢来吧!你还没有选择嘛!一定要先选择一个法门。你修学哪一宗,你就读诵哪一宗的经典。为什么呢?这个样子解行能够相应,成就快速。所以在过去,学天台的,他念《法华经》;学贤首的,他念《华严经》;禅宗的,念《金刚经》;净土宗的,念《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你学哪一宗?你的方向目的在哪里?你选择某一宗主修的经典,你去读去。所以一切大乘经随你自己选择。最好的选择是适合自己的兴趣,适合于自己的愿望、自己的程度,还要适合于自己的生活环境。那么你这样选择,修学就非常愉快,容易深入。选择不恰当,对自己没有好处,会带来很多痛苦。佛法教给我们离苦得乐,绝对不会教我们离乐得苦,没有这个道理的,这是同修们要把它记清楚的。如果学佛想得身心快乐、家庭美满、事业很顺利、社会很祥和,如果目标在此地,那我可以告诉你,所有大乘经典统统都可以办到。
$ S# K  Y% O9 j$ V2 H: I/ s2 m: @  Z
  但是修学大乘,此地“读诵大乘”,不是说所有大乘经都叫你去读诵。这样修学呢?对于我们现前这个阶段,你就有误会了。诸位要知道,此地讲读诵大乘是对菩萨说的,对明心见性的菩萨说的,不是对我们说的,我们如果明心见性了,所有大乘经典统统来读诵,没有问题。说实在话,这一部《大藏经》要多少时间能够把它念完,完全贯通、通达呢?在我想像当中不需要三个月就全部通达了。你说为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是菩萨嘛!他一通一切都贯通了嘛,他没有障碍。我们今天去读《大藏经》,说实在话读一百年也不会通。你问什么原因?那不是菩萨嘛!这要搞清楚,因此我们现在不是菩萨,我们要不要读诵大乘呢?行,可以读诵大乘。我们是大乘的凡夫,不是小乘凡夫。
* s6 L% V5 `5 _2 v- M: m; a6 ^
  ①发弘愿·修品德( }& y; ^' d# q+ U3 x

. o5 H5 N/ X9 Z. v1 K3 n8 m8 D  大乘凡夫怎么个学法呢?佛教给我们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不但是愿,也是修学的次第。佛教给我们先发心,发什么心呢?发慈悲心。把我们的心量拓开,不要念念想个人,念念想自己,这个心量太小了。所以第一个叫我们发一个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什么叫度?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众生,成人之美,要去协助他,去帮助他,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离苦得乐,要发这个愿。这个把自己的心量拓开,使自己对一切众生生平等心,生清净心,然后才开始修学。# u2 M! v5 ^7 F7 J# _
+ w8 d6 h' Q* C7 Y
  修学从哪里学起呢?从品德的修养做起。我们中国人常讲品学兼优,第一是品德。孔老夫子的教学四个科目,它有次第的,第一个是德行,就是道德的教育,这是主要的。第二是言语,言语要有分寸,一句话说错可能引起很大的误会,可能引起身家的败裂,可能引起国际的战争,所以言语非常的重要,是一门很大的学问。第三政事,政事就是我们今天所讲技能,我们将在社会上学有一技之长可以谋生。第四才是文学,我们今天讲的艺术。我们有品德,有生活的能力,有技能,然后有多余的时间才可以学艺术的欣赏,使我们精神生活能够升华,儒家教学这是四大科。佛法教学跟这个相似,你看首先教你“烦恼无边誓愿断”,断烦恼,我们现前这个阶段烦恼太多,我们修学的重点是要把烦恼给断掉。烦恼断掉之后,我们的清净心现前了,清净心现前这才有能力学法门。7 ?- [/ M3 w2 x; \0 n5 y- w
% A0 J8 n. F6 r5 N, C; N
  “法门无量誓愿学”,刚才讲了,那一部《大藏经》三个月就通达了,就有这个能力了。所以求学是要有次第的,要懂得从哪里入门。我们今天下手,诸位一定要记住“一门深入”。深到什么程度呢?深到自己心地清净;一定要把自己的分别、执着、妄想除掉。所以中国古时候,佛家的教学跟儒家的教学,相同的地方非常多。佛法教学,五年学戒,现在没有了!所以今天学佛的人很多,有成就的人不多。原因在哪里?这一个基础我们把它忽略掉了。五年学戒,学什么戒?老师的教诫。就是跟着老师,不能离开老师,老师指导你的,你要认真去学习。这个五年学戒,不是经、律、论的律藏,不是那个戒律,而是守老师的教诫。通常老师教什么呢?这就看宗派不同。譬如你学《华严》的,这五年当中老师叫你去读《华严经》,把这一部经从头到尾念得很熟,念到能够背,不给你讲意思,天天叫你念。除了念经之外,就叫你工作,常住里面许多工作叫你去做,工作是修福,工作是磨练你的耐心,叫你修忍辱波罗密。读书是把你的妄想念掉,你不念经就打妄想;尤其那么厚厚一部经,一天要念个七、八个钟点,不能念错,那你就没有功夫打妄想了。用这种方法把你的妄想、烦恼去掉。念经是个方法,目的是去烦恼,恢复你的清净心。你要学天台宗,叫你念《法华经》。这个净土宗,我就叫人家念《无量寿经》,在一切经中,以《无量寿经》为第一,《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是属于同部。《无量寿经》是第一,《阿弥陀经》也是第一,因为它是同一部,所以你念《无量寿经》或者念《阿弥陀经》都好。《阿弥陀经》呢?那念的遍数,就要更多了;或者是念《要解》,《要解》,你看印光大师的赞叹,是《弥陀经》古今注疏里面注得最好的,第一注解。印祖说:“即使是古佛再来,给《阿弥陀经》作个注解,也不能超出其上。”是把这个注解赞叹到了极处了。所以念《阿弥陀经》,我们就希望连《要解》一起念,这个份量也就相当了,否则的话经文太短了。太短了,我们修学的时间就短。《无量寿经》很短,不长嘛,所以我要求大家一天念三部。
3 c, L; `* `  z1 t2 u+ K
( K. @# x; i/ p2 V. w9 v. l, d  ②舍识用根--读诵大乘8 @+ e5 ^, ~% n" `
. U" g; U. [& T1 [# K- 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13: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第三条--大乘菩萨福

续-《四、第三条--大乘菩萨福》
" E0 X0 ~! w1 \
9 W( ^. u$ Y! S6 d7 ~; B( V+ j摘自《净空法师净业三福讲记》
& Y" T+ D2 Q+ J5 h  你要晓得读经不能够求解义,念经是三学三慧一次完成,修行的时间是愈长愈好。读诵是修行哪!读诵的时候不能求解义,一求解义,这个读诵的目的完全破坏了。为什么呢?你一起分别,就落到意识里面去了,这个就错了。说老实话,读诵经典的时候,就是禅家所说的“离心意识参”;我们跟禅家用的手段不一样,目标是一样的,是在参禅啊!我们用读诵的方法在参禅,这个真是妙到极处了。参禅是什么呢?离心意识叫参啊!我们读诵离心意识,读诵的时候不分别,不用第六意识;不执着,不用第七识;不去思惟想像,也不落印象,一直念下去,不落印象,不用第八识。岂不是离心意识吗?眼睛看得清清楚楚,念的这个句子,耳朵也听得清清楚楚,一个字也没念错,一句也没念颠倒。给诸位说,这就是交光大师所讲的“舍识用根”。我这个时候用的是六根根性,我用的是见性,见色性;用见性见,用闻性闻,高等的修行啊!几个人会啊!0 H% n& `" S2 @! l4 P2 W

" `8 o& X0 ]- D" s! R1 @; Y* R! ^  “舍识用根”。盘腿面壁可以舍识用根;读诵大乘也可以舍识用根。用熟了,就可以把它用在生活上,穿衣吃饭,待人接物,统统舍识用根,那就是菩萨,名副其实的菩萨啦!把这个方法应用在生活上。所以你才晓得,读诵大乘是菩萨修行重要的一个方法,因为在十个宗派里面,禅宗只是一个宗派,其余九宗都属于教下,都没有离开经典。所以这个地方它不写观心、参禅、参话头,它写的“读诵大乘”。那就是说这个大乘菩萨里面,依照经论修行的,占绝大多数,只是方法不相同,它的精神、方向、目标全部都是相同,都是舍识用根,都是离心意识,这个叫真正修行,读经是真正修行。
5 k9 A0 _& l0 W9 m5 h. w
4 R; y9 D& l: c$ o  心意识舍掉了,与心意识相应的心所,当然都不起用了。所以读经会入定啊!你要不相信,也许听说过吧!智者大师念《法华经》入了定,他要用心意识去读,他怎么能入得了定呢?他读《法华经》会入定。我们念经为什么入不了定?我们是用心意识在念,所以入不了定;人家是离心意识去念,就我刚才讲的那个方法原则,他念到《药王菩萨本事品》入定了。在定中,他有感应,他参加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的法会。他还听了一座,出了定告诉人,释迦牟尼佛这个灵鹫山,灵山一会还没散啊!他还亲自参加了。说实在话,释迦牟尼佛每一次法会都没有散场,问题就是你有没有能力去参加。《弥陀经》的这个释迦牟尼佛的弥陀法会,也没散;《无量寿经》的法会,也没散,看看你们哪一位有能力亲与世尊的法会。
% A  m  z5 W4 d' F' ^! _- {- J/ m5 ?7 S. ^, H: T; y
  不明了读诵大乘,所以他不愿意念,这个实在是智慧浅少,不知道事实的真相。念到心清净了,念到定、慧成就了,念到破无明、见法身了,他还是念;即使证到等觉菩萨果位了,他每天还是要念,始终不离开,这是这种修行方法。% Q# s2 V, C$ ]! S
5 h- H( x; _- f& w
  那么净宗也许有很多同修听过,没有念经,单单念一句佛号,他也成就的,没错;单单念这一句佛号,谁呢?最初提倡的是大势至菩萨,他那一句阿弥陀佛,或者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也是离心意识;如果不离心意识,那叫什么修行?不离心意识,怎么能够“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呢?没这个道理啊!所以诸位要晓得,念这一句佛号,也是离心意识念啊!念经、念佛如此,听经还是这个样子。大家听经不开悟;为什么不开悟呢?用心意识听。别说听这一辈子不开悟,生生世世听上无量阿僧祇劫,还是不开悟。( s8 y0 Z! B' y/ {3 G1 H

$ m1 X8 @0 Q4 n' _. m7 [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头,给我们讲得好清楚,那是讲对听经的人,要怎么样听呢?“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言说相”,就是离第六意识;“离名字相”,就是离第七识;“离心缘相”,就是离第八识。还不是舍识用根吗?这个就是清清楚楚给我们显示出来,听经也要离心意识。心就是第八识,意就是第七末那识,识就是第六识。听经也得要离心意识听,离心意识,说老实话,是修行。听经是修行,读经是修行,念佛是修行。修什么行呢.把心心所给舍掉,这就是禅家常讲的从根本修啊!我们晓得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尽是过失;那个过失的根源在哪里呢?根源就是心心所。所以它这个修行方法,是从根拔起啊!连根把它拔除。由此可知,绝对不是只有禅家从根本修。所以禅宗常常轻视教下,轻视净土,他不晓得“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是用参究观心的方法,从根修起;人家教下用读诵,念佛的用执持名号,也是从根本修啊!不亚于观心,不亚于参话头啊!& G( }6 |5 W8 z' `
7 m+ J0 p: U8 E2 q
  凡是轻视别人的,他会不会成就?他决定不会成就。为什么呢?因为真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哪里来的轻视别人呢?这个轻视,总有分别、有执着,才会轻视嘛!那么由此可知,他禅参得再好,他心意识没离开;没离开,他那个禅不管怎么参法,不会开悟;得禅定是可能的。为什么呢?用心意识可以得禅定,四禅八定,阿罗汉的九次第定,都是用心意识修的,都没有离心意识。离心意识,那是上上禅了,不是阿罗汉、辟支佛所能够证得的,这一点诸位要知道。你要是果然明白了,你对于参禅的人讥笑你,你也是合掌阿弥陀佛,不去跟他计较。为什么呢?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碰到外面人,说我们是自了汉,说我们是小乘,我们也欢欢喜喜地“阿弥陀佛”就结束了,不要去计较,用不着去跟他辩驳。正是六祖所说的,看到这个根性好的,可以给他说的,这才能给他说说;看到根性劣的,不能说的,合掌令欢喜就好了,不要与任何人争论。争论,决定违背了佛法,佛法是觉悟之法啦!这个争论决定是迷惑颠倒,只有迷人才会争啊!悟的人不会争。迷的人,心里面才有意见;悟的人,心里没有意见,悟的人,心干干净净,什么也没有,本来无一物。心里面还有许许多多东西的,这没悟啊!& p) m7 b! g& u9 d- J$ F- H2 M6 c
. Q0 q! u" S0 k0 p, u% 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13: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第三条--大乘菩萨福

续-《四、第三条--大乘菩萨福》0 U  m5 Q/ O! D' ^" Q+ Y
6 D2 I1 {6 n; V! q( m4 }! u. z: ]" ]
摘自《净空法师净业三福讲记》
6 L' r7 N- P$ S( S/ j% B. N  那么这一句是说明菩萨修行许许多多方法里面一个重要的方法,今天告诉诸位了。果然念这个经典,离心意识念,你会得定,会开悟。如果念了不少年了,念了不少遍了,我怎么还没得定呢?怎么还不开悟?我就晓得你这一生是不会得定,也不会开悟。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离心意识,还是用心意识在念啊!离心意识、一味地念下去,一遍一遍念,绝不起一个妄念,功夫成熟了,水到渠成,自然得定,自然地开悟,到时候豁然通达啦!心里常常想着,我什么时候会开悟?什么时候得定?这都是打妄想。读诵里面加上妄想,这个妄想就是障碍啊!有人念佛,发心求一心不乱,这个人一生当中决定得不到一心不乱。为什么呢?阿弥陀佛里头,掺杂着一心不乱,这个很糟糕啊!给你说不掺杂,不掺杂还得要掺杂个一心不乱。
1 U! D0 a. z, j1 k0 ]0 T) |0 ^7 s3 @2 w4 z4 i3 E- O2 o' Z
  所以,这一切错误、一切不成就的那些因素,一条一条都把它找出来,找出来之后,统统把它消除,我们障碍就没有了,这业障就消了。业障,说老实话,绝对不是说你去拜拜《梁皇忏》,拜拜《水忏》,拜拜《大悲忏》,业障就消掉了。消不掉啊!从前的人拜忏会消掉,现在的人消不掉;从前人念经会消业障,现在人念经消不了业障;从前人念阿弥陀佛消业障,现在念阿弥陀佛也消不了业障。你知道原因了吧?用心意识,就消不了业障;离心意识,业障就消除了,原因在此地。
9 J; y6 l/ S6 W7 ?9 h% e! A6 I3 [4 P9 q: [
" N. p0 ?9 X3 v+ d  你要晓得什么是业障呢?业障就是分别、执着。用分别、执着,怎么能够把分别、执着离开呢?这个话还不能听错,听错犯的过失更大。唷!不分别、不执着,好了,父子也不分了,男女也不分了,那还得了吗?你去打仗连敌人、自己人也不分了,这不是糟糕了!那就犯了大错了。自己心里头确确实实没有分别,可是在日常生活当中,随着众生分别而分别,随着众生执着而执着。自己有没有呢?自己决定没有。这就对了,这是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世间法就是分别、执着,并不破坏众生的分别、执着;众生有这个分别、执着,他才能建立社会的秩序,世间才不至于乱。如果我们真的给它分别、执着,那就错了,那就永远不能够超越世间了;离开一切分别、执着,这超越世间了。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搞清楚,不要误会了,那么这一句重点还是劝勉我们要认真去读诵,要晓得怎样去读诵,才能收到真实的利益。4 u$ h9 |( F3 m& ^
8 k- o' Y* Z* f( ?' G+ A: ]/ L
  用读经这个方法修定,用读经这个方法断烦恼,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到你烦恼断了,心地清净了,这个时候就可以思维经义了,你不会把经的意思想错了,因为智慧开了;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心地不清净,不要去胡思乱想,你所想的全是妄想,全是把佛经的意思错解了。那么我再告诉诸位一个老实话,所有圣人的经论完全没有意思;因为它没有意思,所以它就有无量义,这个跟世间书不一样。我们初学,譬如说我们今天是读《无量寿经》,我们读得很有味道,里面的东西我很懂得;我再学个一年、两年,我的程度高了,看到里面的意思愈看愈多,愈看愈丰富,原来它的意思是没有止境的呀。假如它有意思,那就一个意思,就永远不会有第二个意思。因为它没有意思,所以它有无量义,随着你的心地清净的纯度,随着你境界的提升,你会看到它圆满的义理,愈看愈广大,愈看愈圆满。经典的受持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你念不厌,念不倦,道理就在此地。) b) ?+ F) G+ L4 k0 B- Z

% R+ B8 g! ?2 n7 N  诸位要想深入经藏,那我就劝同修不要看经打妄想;我们初学要读一点古人的注解,研究研究是可以的,作为辅助。我们初学是以修定为主,修清净心为主,一天用八个小时来修清净心,修定;研究注解、注疏,研究经典的理论,一个小时,顶多两个小时足够了,那是辅助的。这个辅助是怕自己老是在念,念到自己不开悟,念到自己兴趣没有了,会退转了,所以叫你读一点注解、听听讲,调剂调剂,目的在此地,不是叫你真正开智慧的,这个是一定要懂得。品学圆满了,这就成佛了。“佛道无上誓愿成”。读诵大乘一定要知道我们现在在什么程度,应该要如何的修学,我们才不会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这一生当中才真的能得到殊胜的成就,殊胜的利益。
5 R% G5 H& ?8 ?9 t- T/ q& {2 U' i  ^$ P
  ⒋劝进行者
( G% I) {9 m3 u  q* x6 G
4 P8 ~2 O6 E' w) z# e0 s2 A  三福这十句都是自利,只有末后一句是利他--“劝进行者”。
9 Z1 W  t, ~# ]3 R, u
' P2 r! h0 A6 {0 t/ N- O1 Q  这个化他,不简单啊!自行功德圆满了,这才化他。现在有一些年轻人,自行的功德还没有,急着要去化他,心倒是个好心,真像地藏菩萨一样,舍己为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呢?他是真入地狱了,他入了地狱,对人没什么好处;地藏菩萨入地狱是对众生有好处,有利益啦!他这入了地狱,很冤枉,一个众生也没度了。所以诸位这十一句细细去念,就真正明了,度化众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是个指路的人,你要把方向路子指错了,你怎么办?; `9 l0 I5 ?% E, [6 X1 l

/ q: ^# y1 K2 V# z% ~, [  ①劝人念佛
- X- s7 g' H0 ]' S  l8 ]# E+ ~* K; q; b3 J/ P( i0 X# D
  那个会劝人的人,自己没有成就,但他劝人念阿弥陀佛,劝人念《阿弥陀经》,念《无量寿经》,这个决定不会错。为什么呢?佛是这样劝人嘛!我们也学会了,纵然没讲得清楚,对他是没有害处的。他纵然念佛不能往生,但是不会堕恶道,他要堕恶道,必定是其他因素堕恶道的,绝对不会说是念佛堕入恶道的,没有这个道理。7 F  `. _' @% M# @: E7 `! A( T
5 P+ |4 z! R; Y' z0 F
  所以劝人念佛,劝人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经》,这个不会错误的。劝人念其他的经论,有一点问题。什么问题呢?怕那个法门不契机。就好像人家害病的时候,你介绍药给他吃,这要负责任的。你对病情不了解,对药性也不知道,只看到那个人生病吃这个药就好了,这个人也生病了,赶快把这个药给他吃,他害的病不一样,这一吃吃死了,那你要不要负责任?这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在此地劝告同修,看到有人害病啊!最好劝他去看医生,不要轻易介绍成药拿给人吃。
) x/ p+ W- c& o
/ z# a0 w% m" W8 P4 V7 L  “阿弥陀佛”可以介绍,那就是他适应的能力很广泛,什么病都可以用,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像万金油、八卦丹一样,这个可以,什么病你吃保险没有坏处,只有好处,纵然是不能把你治好,但是不会有加重的情况,这个是万用丹啊!介绍这个不害人,介绍其他的方法的时候,如果不契机,就会害人。3 _/ R$ ?% U9 c9 }* p

: B  m& I. G& t0 O$ p* E* 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13: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第三条--大乘菩萨福

续-《四、第三条--大乘菩萨福》* R1 e& o' `! d4 E9 [2 }- F6 c# Z

8 g- F' m9 n% |摘自《净空法师净业三福讲记》
6 b( s/ T9 H. X- {1 ^2 c  对于“劝进行者”,“行者”是修行人啊!劝人学佛,劝人修行,帮助他进步,帮助他精进,这个要有智慧。所以我们看到外面有很多劝人参禅、劝人学密、念咒、劝人这样那样,都很危险,那个人也很好心啊!不能说他是有心害人的,不是的,他真的是好心。但是,他确确实实不知道事实的真相,对于法门不了解,众生根性也不了解,这一种盲目地劝进,非常危险,纵然不是有心造罪,可是他的过失就很重,决定是有过失的。
' B5 Q8 a4 R: v6 c5 d- t* q6 [0 L$ H% }+ ?- x
  劝人学佛尚且这样的难,那么劝个人出家更不容易啦!负的责任就更大了。他出家将来是一个好的法师,修行证果、弘法利生,那你的功德太大了,无量无边啊!如果他将来出了家了,羞辱佛门,造作重罪,他造的罪比世间一般人造的罪业,要加倍的重,试问你要不要负责任?怎么可以轻易劝人出家呢?! a8 v5 ?* |* a* `  P( U

( i! u1 o/ n7 b& Q& B& M+ \/ D  李老师一生,在台中讲经四十多年,从来不劝人出家。他有三不劝,第一个不劝人吃素;第二个不劝人受戒;第三个不劝人出家。那是你自己的事情,自己发心,这个事情他是决定不劝的。你劝人家吃素,有的人他是想学佛,就是因为他不能吃素,所以他就不来学了;你一定劝他吃素,他下次不敢来了,所以不劝人吃素。受戒,受戒容易,持戒难啊!所以老师一生不劝人受戒,不劝人出家,这个是绝对正确的。那是真正有慧眼,对于这个人真正了解,觉得他出家之后,确实是一个人才,将来一定能弘法利生,弘扬佛法,你要看准了,就劝他,可以。劝他出家之后的机缘也相当不容易,是不是遇到一个真正能够修学的道场?是不是遇到一个真正的善知识?好的同参道友?这是决定他成败的因素,难啊!太难太难啦!你要把这些问题统统都看到了,决定不敢劝人出家。0 c+ d& z) R: p

5 J, }" k$ `# L% R  再说我们自己得到佛法如此殊胜的功德利益,我们怎样报佛恩呢?只有一个方法,佛的愿望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圆成佛道,成佛就是成就最圆满的德行,最圆满的学问,就是这个意思;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达到究竟圆满,佛只有这么一个愿望。我们能够帮助佛,把佛教的教育普遍地介绍给众生,推荐给众生,这就叫报佛恩,“劝进行者”就是这个意思。要把佛陀的教育普遍向世界每一个角落去弘扬,去介绍。这三福到此简单跟诸位介绍过了。
- z( j* I1 x/ z$ ^( }. Q* D  G9 d2 R* 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8 16:37 , Processed in 0.10171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