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61|回复: 6

[妙境法师]略谈止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3 20:5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2 k! k5 a5 I" M8 g
1 a9 G  K3 ?0 |' u3 Q
●[妙境法师]略谈止观
& i0 D* _# X& e1 f8 i- u略谈止观0 b0 `) I' `3 I

  s1 j$ u9 U" [- [( E1996/11/2于加州闻思修居士林 2 j3 X' V9 w% F. O
' Q# `. b" j: @1 n. F! K1 E3 O
各位法友、各位居士:我们现在在这里共同地学习闻思修,这是非常重要、非常吉祥的事情。在我们佛教里边,学习佛法了以后,我们应该修行——解行相应的这件事。其中关于修行这件事来说,在流行的佛教里边,大多数还是念佛法门是最普遍的。至于学习禅、学习止观这样的法门还是少数,不是多数的。但是,在最近多少年来,因为多少位大德的提倡,所以学习禅的人、学习止观的人,也逐渐地增多了。可是从佛教史上看,从佛在世的时候修行人的情况看,修禅的人是特别多的,而且禅,从经论上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法门。我们现在的佛教徒,若是欢喜学禅,当然是符合佛意的;当然,净土法门就是又有一个理由。但是,在我个人来看,学习禅和念佛是一致的,并没有冲突。
" C/ ?  I: W3 p- I' {3 q7 w ) {) Z* ?. M9 s3 C/ A4 j) J7 J
学习禅这件事,当然从我们中国佛教来说,有所谓禅宗的这件事。我们现在学习禅,和禅宗的关系,也很容易会联想到;但是我现在所要讲的是根据经论上说的,不是我们禅宗的话头禅,不是这种禅。 2 Z8 q1 p# B4 ?
7 E. D/ Q; L& _; S: T) a
修禅这件事,在《解深密经》上看,它是有先决条件的;在修习禅之前,另外要具足一个条件的。是什么呢?就是要发无上菩提心!你要发无上菩提心,才可以学习禅,在《解深密经》上,佛陀这样开示的。为什么要这样子规定呢?因为学习禅,你若不发无上菩提心,你和禅里面的事情不相应的,是不相顺的,是不合适的。如果明白一点说,就是我们若不发无上菩提心的话,你学习禅,似乎是没有这种需要!为什么要学习禅呢?你的目的何在呢?若发无上菩提心,就是我需要得圣道。我对于圣道,我要求能够成就,你要有这样的目的,你才可以修禅。禅是圣道,不是世间上的色声香味触的事情。所以,要发无上菩提心,才能够修禅;不然的话,你还愿意在色声香味触法上活动,那没有修禅的必要。 ) R) |( j! A5 ?( R/ v( T

" l9 C  \, A& X+ t当然,其中也有一件事,常常静坐的人,有可能会减少病痛,增加你的健康,「那我就为这件事修禅」,那当然也是可以,但是那不是佛法里面修禅的目的,不是这种事情。所以,应该发无上菩提心。 ) _! i/ K& Y! h% t

) _7 z. C7 M$ @* H0 n- k+ Q. [我们平常的时候,出家的法师、或者是在家居士彼此见面,也都会提到这一句话——要发无上菩提心。在《显扬圣教论》上也有发无上菩提心的仪轨的,有一个方法的,不是就是「喔!发无上菩提心」,不是这样意思。我们通常念「众生无边誓愿度」那四句话,也有这种味道,也可以说那就是发无上菩提心。但是《显扬圣教论》上说
- f5 S* R" ^* i( ^4 M# U 9 }5 U' [% w4 H
的那个词句是有一点不同的,它那上是说,你要在一位法师的面前,要很恭敬地、很尊重地顶礼,然后你向这位法师说,应该是长跪、合掌,然后你说:「大德一心念!我弟子妙境」,当然都称自己的名字,「从今日始」,我从今天开始,从今日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欲饶益诸有情故。从今以往,凡我所修——布施、持戒、忍辱、正勤、静虑及慧,一切皆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我今与诸菩萨摩诃萨和合出家,愿尊证知,我是菩萨!」说三遍。这个文上说个「出家」,当然不出家也是可以,那就不要说这句话。最后一句:「愿尊证知,我是菩萨!」要说三遍,说了三遍以后,就结束了。这样子发无上菩提心。   k3 D! y6 ~) v

2 `4 x" Q$ ], N/ C! U7 `* T发无上菩提心,虽然是有这样的一个仪式,可以名之为发无上菩提心;但是我们在这上面再想一想,应该还不是这样简单的。一定是你这位或者是出家的法师、或者在家居士,要经过一个时期的学习佛法,你对于佛法的真理认同了,你欢喜接受佛法的真谛,佛教说的无上菩提、说众生的流转生死是苦,得无上菩提、广度众生这件事是有意义的,你同意了,而且是非常认真地做这件事。当然这应该是说,经过一个时期,在你内心要酝酿一个时期,应该是酝酿一个时期的,不是几天这件事就决定了,应该要有一个时期的酝酿,自己内心里面的抉择、观察、思惟、考量,然后决定了,「我要做菩萨」,「愿尊证知,我是菩萨!」那么再举行这个仪式,这就是菩萨了。
6 o% \* N- [3 \& C/ ?: j+ d8 `3 B 5 f) ]% r1 e- m" k3 _$ R
「菩萨」这件事,在佛法里边的意义上看,应该说这个人是个大人!这个人的心量、智慧是非常广大的,不是一般的境界。心量的大小、智慧的大小,从日常生活里边就应该感觉到。这个菩萨的境界,我们若多读经论,自然会感觉到,不是一个平常的人。 ; T, h2 f4 D+ b* v/ _; z" U
9 U. O* o- `9 v
在《解深密经》上提出来,我们若是愿意学禅、愿意修学止观,先要发无上菩提心,这应该也是包括闻思修在内的,应该包括在内。闻,是听闻佛法,博学多闻,在这里就是多闻佛法,应该他对于佛法是通达了,究竟什么是佛法,在他内心一点也不犹豫的决定了,应该是达到了这个程度。这是第一个条件。 4 y! ~5 o: _' O

: j; Y% J( j! h1 c, {( J; E3 W发了无上菩提心,也可能要继续地学习佛法,也可能他已经学习很长一个时期了,他就可以修学止观的这个法门,这当然是因人而异,各有不同的因缘。
- }; s* A' `6 m: b9 X/ O
# G; \) K; |. e刚才说发无上菩提心,就是他最高的目标,是想要得无上菩提。发无上菩提心,这个「心」是个愿的意思,愿望的意思,就是发无上菩提的愿,就是我愿得无上菩提。这个愿字前面加一个「誓」,誓愿,誓就是决定的意思,我决定要得无上菩提! % ?% p# [" u' l' z! ^
1 T6 }8 `% \* ^" p! Q
发了无上菩提心之后,他就可以开始学习止观。佛法说学习,和我们一般文字上的运用有一点不同,我们一般运用的学习,我读书就是学习,或者是听别人讲解什么事情,来教授我,我注意地听闻,就算是我学习。但是佛法的学习,固然是包括这一
/ U" t& t$ ]4 e7 u# W . N3 i6 _, M/ B" `. B
层意思,但另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你修行也叫做学习。佛法的学习,这个「学」字的意思广了一点。但是通常为了容易明白,说学习、又说修行,是这样意思。 5 v5 o8 n% H4 H; _
9 [) L/ b8 B  V- _0 g1 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3 20: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妙境法师]略谈止观》
, q6 S3 H, }- ]6 _2 z- H
6 n, b+ n3 K) j) X6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2 M  P4 w' B2 j% v  {7 b修学止观的时候,我们最高的目的是得无上菩提,要广度众生。这样的意味是说,「我现在就可以度众生嘛,为什么要得无上菩提度众生呢?」这里又有一个问题。现在固然可以度众生,但实在是不能度众生的。圣人他要去广度众生的时候,我们看这些阿罗汉,阿罗汉他要去度众生的时候,他先入定,看一看所度化的人能不能接受,他先是这样子的。一看这个人没有善根,他就不去费这个精神了,不要费事了;一看这个人是可以度化、有善根,但是与我没有缘,他也不去度化了。那么他这样子,要有善根、与他也有因缘、时间也到了,他才去度化,阿罗汉是这样子的。我相信佛也是这样子,佛也是,度化众生的时候,他入甚深的三昧,广大智慧的观察,因缘具足了,他去度众生。我们凡夫没有这种力量,凡夫只是随他自己的分别心,想要说什么就说什么,对方是不是能接受,那都不管了;当然也可能会接受,这和佛菩萨是不同。佛菩萨圣人度化众生,是不空说法的!他要去说法,一定有可度的众生的。你从《阿含经》上看,佛这时候他不在这儿住、他要走了,他到另一个地方去了,就是那个地方有众生可度,不然他不去的。他的一动、一静,都是能度化众生的。说这个众生还是不可以度化,但是佛有其他无量方便去栽培他,栽培他的善根,叫它成熟。我们凡夫很多的时候都不及格,很多的地方都不及格,所以度化众生很少。但是还是应该努力,虽然是不及格,也应该努力,不要就放弃了。
. I4 {. b/ F# ^- G
, I8 A( `" r! v- J; c& v. N我们在凡夫的时候,因为从闻思修上感觉到佛法的重要,佛法是甘露、是长夜的明灯、苦海的慈航,是应该要做这件事,那么他就发无上菩提心,去学习佛法。为了能够有效地度化众生,所以自己要修行。要修什么行呢?就是修止观。止观,当然是有戒定慧。前面还有一个戒,止观就是定慧。 . F7 w6 c$ r/ s9 }8 U. Q! x4 G, M5 \

' T/ W# r% G) o& l& h修的时候,佛法论修行,第一个目的,刚才说发无上菩提心最高的目的——我要成佛!那当然是最圆满的,但是那是要循序渐进,不是一下子就成功了。所以按现在能办到的第一个目标,是要见到真理,要做这件事才行。怎么样去见真理?就是要止观。我们读《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这就是见真理。但是,见真理不是嘴说的,嘴说是不行的,要有止观的修行才可以。所以,他现在开始修止观,他现在的目的是要得圣道、要见到真理。那么禅宗的话,「明心见性」。若从《金刚经》上说,那就是「若见诸相非相」,应该是这么说;「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经》上是这样说。
1 ]; Z! `- _9 ~; `! r 0 J7 L) h! q, z
有这样的目的,见到圣道以后,有几种好处,就我们凡夫容易犯的错误来说,见到圣道,自己的烦恼可以控制了、可以不动。控制烦恼不动,不是说平常的时候,说我有很多烦恼,但是有的时候也心平气和,不是贪瞋痴,这个不算数;就是引起烦恼的因缘具足了,烦恼不动!这就不是平常人能办到的。但是若见到真理的圣人,也并不是一下子所有的烦恼完全清除了,只是一部分,一部分的烦恼排遣出去了,没有了,那么还有很多烦恼存在的,但是他能控制住、能调伏,使令他心不动,有这样的好处。你若去广度众生的时候,烦恼动了,这个事情怎么可以!所以,见到真理,烦恼能不动,这是第一个好处。第二,你说的佛法,决定能符合佛法的三法印,一实相印,你说的决定是佛法,而不会以非佛法当佛法去为人讲的,不会这样子,所以这是第二个好处。
- {" {6 h9 _. {9 Z
; r% J* {) }! G我们凡夫的人学习佛法,就是从这两方面容易犯错误,就是讲的佛法,讲得不是太对,但是就当佛法讲出去了;再就是自己本身容易有烦恼。但是若是见了圣道的人没有这个问题。所以,菩萨想要修学止观的目的是在这里,保证自己去度化众生的时候,不犯错误,所以要修学止观;说「我为了得无上菩提」,那是最高的目标。所以要修学止观,有这样的需要。 ; U; {7 l2 Y5 B: H8 ~

& P/ ?, C/ ?) u) X' g5 p0 ]当然,有人说有神通,有天眼通、有他心通、有神足通、又有宿命通,有很多很多的神通,我们也很羡慕,这个神通从那儿来呢?就是要从禅定里边来,没有禅定的人没有神通,就是有神通,那个神通也靠不住,有神通,神通也是靠不住的,有的时候也可能灵,有的时候就不灵了;如果没有禅定的话,那个神通靠不住。若有禅定的时候,有了神通,那个神通也多数是灵的,也不是百分之百灵的,也有时候是不灵。
: W( {; `7 H* I: f1 s* }! u3 t 7 W6 h- T4 P* W2 v8 E! ?
所以,为了得禅定、为了得神通而修学止观,也是可以,也不是不可以。有的人说:「你讲神通不对」,讲神通,我看也没有什么不对,若有神通就能度化众生,你没有神通,你度化众生,众生看你和我一样,我不接受你,我不听你话,你度化众生的条件不够,所以讲神通也是对的;当然其中先要见圣道,见到真理,第二再说有神通,得神通也是可以。那么,为什么要修止观?「我想要得神通!」我认为是可以,这个理由是对的,因为要度众生,没有神通不能度嘛!所以我还是同意这个说法,不过,就是不要搞错了就好,这是第二个理由。 ) a- d  M# M' e1 ]; A+ T0 z

' b* K( g1 T. v3 |; o* r. H第一个要见到真理,第二个是想要得神通,第三个理由是什么呢?我们一般的人,我们没有修行的人,我们饿了的时候,吃饭吃得很可口,心里也欢喜;我身体健康没有病痛,我心里也欢喜;这样的感觉是正常、是对的。但是在佛法里面说,修禅定能得轻安乐,轻安乐也名为三昧乐,这个三昧乐和一般的我饿了要吃饭的快乐、我身体健康没有病痛的快乐,那要比那个高得不知多少倍了?是更高更高的!我们一般的人- a1 m  m8 y9 f! }: E! x

6 D7 M2 i. |0 Y" J: v- W9 t这种情形,当然有些人在社会上做种种的事业,当然我是出家人,我没有这个经验,但是我从报纸上看,从各位居士口头上的介绍来看,也都是很忙,明白一点说,也都是很辛苦。人世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管是向上、向下,都有些不愉快。为什么吃了这么多的苦头,要去做那个事呢?做什么?我认为就是为了享受。还是要享受,如果完全没有享受,他能受得了?还是要有享受,享受是什么?就是乐,还就是这么回事儿。但是这种乐,你去求得这种乐也很难,你想求这个乐很不容易;求到了以后,你还要保护,保护得不合适就失掉了,就会失掉。没有失掉,你还时常地心不安;失掉了,你心里很苦,很痛苦,我看任何人都一样。
0 I% w9 h4 k" {6 F 8 _7 G( H8 q& R* G&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3 20: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妙境法师]略谈止观

续-《●[妙境法师]略谈止观》. s& I9 q5 Z: d

2 t+ j. ?3 E8 R+ v4 @8 X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r0 {( |% b$ M4 L6 w0 B; ^; V# ?
你若是修禅定、得三昧乐,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你要求这个三昧乐也不容易,也不是容易的。求得了以后,你若谨慎一点也不会失掉,会很安乐、很自在,有广大的神通作用。这个情形也不同,和一般的欲乐不同,一般的欲乐烦烦恼恼的,很多的问题。怎么知道有很多问题呢?因为有很多律师;有很多律师,就知道人世间的纠纷很多;有警察,就知道这个地方有问题,治安有问题;还有核子弹,所以这个世界不是可以长安住的,不可以长期在这儿住,这个地方不是一个久居之地。若是你能够修止观、得到三昧乐,这些问题都没有,和任何人没有纠纷,和任何人不起纠纷。我们人世间所争的这些事情,得禅定的人他没有看上眼,他不注意这些事情,他都放弃了,所以没有纠纷,他的安乐是一直地可以相续下去。所以在我们现实上人生的苦恼来说,为了得三昧乐,我要修止观,也是可以,我认为也很好,也是可以。 $ `8 t* G: M; y% v
$ z9 S" `" o8 V# ]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理由,其他的理由我们不说了。为什么要修止观,就说到这里。现在,我们就开始说怎么样修止观。
/ c) X: b5 t# I' `$ q/ h5 z % W7 q2 `, [% ~" ?+ Z7 e2 o
修止观当然要有一个准备,准备什么呢?第一个,你对于止观的这个法门,你要完全通达。怎么样止、怎么样观,你要完全通达;你还不大懂,怎么可以修止观?这个事不能。先要把止观的法门学习,这是一个条件。 $ n' t+ d0 Z2 F; q+ z( D
* z9 b0 f# n7 ?1 e
第二,应该是在寂静的地方住,在吵闹的地方不太合适,要寂静的地方才可以,当然我们现在在这里我也感觉到很静,这也是可以,这也就是寂静的地方,也就是可以。要空气好的地方,当然在山野里面是最好,山野里边空气好,也比较寂静。空气好也能帮助身体健康,身体健康也能帮助你修止观。若说是虽然这个地方静,空气不好,这个地方潮湿得很厉害,你也不应该在那里住。所以这里面也有些应该注意的事情--在寂静的地方住,不要吵闹的地方。 7 p& s8 x8 U' \4 F% H- X' w
2 h2 B% H3 ]/ _; a0 @* h" O  F- @( g
再就是欲的问题。我们人都有欲,而欲和止观是不能并存的,我们读孔明的《出师表》,「汉贼不两立!」这个欲和止观这种法门也是不能两立,你若有欲就不能去修禅,你若想修禅就不可以有欲。但是有欲,你轻一点也可以,你虽不能够断这个欲,8 c( d, p  {7 E( p

" H' A+ f! |4 q但是轻,也没有大的妨碍;若是重的话,止观是修不来的,你修不来。修不来的话,就白辛苦了。所以,若愿意修止观,而又不能断欲的话,欲要减少;欲若减少,还可以,还可以修。这是一样。
+ [6 B. U- @. V* e7 \  [0 t 5 Y1 C% H  C* f
其次,应该有共同意愿的人,大家在一起修,也是比较好。说是只是我一个人修,当然也可以,如果你的意志特别强,那也不需要一定要有一个伴。可是,多数人不见得那么强。我坐那一会儿,腿子痛了,我就放,我就不坐了;我若疲倦了,我就去睡觉了,我不修了。若是旁边有几个人共同修,你可能不会这样,可能勉强一点,我不去睡觉,一定把这一小时坐下来,不然的话我不去。那么,无形中你能够精进,彼此互相能够帮助,精进、不懈怠,那么你就容易成功一点,也有这种事情。所以,有一个伴也是好。 $ t. K- f( p# G; {

3 B5 x( }4 O5 |3 a, T: `" ^另外,若是有一个教授的善知识也是好,有什么难题、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去请教。因为修行这件事,我们是很平常的凡夫,若修行进步了,就从凡夫的境界向上进步了,向上进步的那个不是凡夫境界,不是一般的境界,是你从来没有经验过的事情,所以你若没有人教授,那也是一件事。若自己多读经论,多读《高僧传》,多读古人关于静坐的书,多读,也是有帮助。所以我们知道,从这些修行上的事情可以知道,我们不是出现在佛在世,没有遇见佛,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如果你拜一个大阿罗汉作师父,就没这个问题,拜个圣人作师父、或拜佛作师父,就是没这个问题。但是今天的佛教不是,不是那样子。所以,末法时代的苦恼,就是这个,这是其中的一样,其中的缺点之一。说现在是正法时代,这句话说的容易,你真实去做的时候,不是那么回事儿。「我用功修行就是正法!」不能和正法相比,正法时代有很多的圣人,我们现在没有圣人,所以这是困难的事情。
/ Z8 b9 U, P" `, Y( n : a0 I' k& V$ @1 R* e: X
这是想要修止观,预先应该准备的事情。这要看天台智者大师的二十五方便,《摩诃止观》里也有,《释禅波罗蜜》也有、《小止观》也是有。当然,「你说这么多的事情太麻烦了,我不修了!」这个事情是那样,你想得个博士学位,要学多少年?你要学多少年,然后才能得博士学位?现在要办生死大事、要转凡成圣,你想做圣人,这件事是个小事情啊?当然,你若怕麻烦,这件事只好不做了。那么,这一段我就说到这里,现在我们就开始讲修止观,看怎么样修止观。 * x0 H9 C4 K$ T. q' z+ B7 O/ E

+ I! ]2 m, n$ t# J0 ]; k( u  f9 f9 X- e「止」这个字,就是停止,或者是息止,主要就是把自己的妄想停下来,不要虚妄分别,这是一个意思。我再重说一遍,要把自己的虚妄分别都停下来,这是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把这个心安住在真理上,这是第二个意思。我看这两个意思,要很久才能办好、才能做好,这是两个意思。 0 ^, y$ \) `: W
# v8 p3 z; M, E% u
怎么样才能把我们内心的妄想停下来?我们先讲这一点,怎么样才能停下来?我们从久远以来,我们的习惯,心里活动的习惯,就是非常自由的,我愿意想东就想东,愿意想西就想西,是没有限制的;现在忽然间叫它不要动,这是很难的事情,是很不容易。 1 k$ ~  o0 a; s

" d( `! j3 Z  l) r《大智度论》上有一句话,说这个「蛇行常曲」,蛇走路的时候是弯弯曲曲地向前走;「入竹筒中则直」,蛇若入在竹筒它就直了、它就不弯曲了。这是在《大智度论》上说这么一个譬喻;说我们这个心,从久远以来的活动就像蛇似的,老是弯弯曲曲的、东想西想的,现在若修止,叫它定下来,它就直了。 , H9 E% D9 V% b; G* y
7 C9 W5 p9 R; B8 D
佛陀慈悲的智慧告诉我们怎么样做呢?怎么样做,它才能够没有妄想呢?佛陀告诉我们方法,要有一个所缘境。明白一点说,就是选一个注意的地方。很多的地方都可以注意,但是现在从其中选择一个,你心就住在那里不要动。
/ k1 h' X  R) D& x# k
* `2 [" T  }* W4 J% ^2 V说是有的人静坐,他完全不管这个事,他也可能没学过,他没有所缘境,说心就能够静下来;这句话,我相信几分,不完全相信这句话。那么,现在佛告诉我们,叫这个心不要东想西想,安住在一个地方,在这里住下来。这个地方是那里呢?佛陀说也有很多的所缘境,最通常、最普遍、大家都可能容易这样做的所缘境,就是息。 9 ]' u" n$ j  H; w; L, l
# f. n4 R, u" E( Y!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3 20:5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妙境法师]略谈止观

续-《●[妙境法师]略谈止观》: _0 A( \9 L" S6 X/ E
1 ^) _4 G- l3 l/ h/ b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2 m4 p7 A. Q我们这一口气呼出去、又吸进来,这叫做息,就是用这个息作所缘境。我们这个息呼出去,「呼出去」这句话,不是你故意的,它自然的生理上自然是把这个息呼出去,它自然的又吸进来,不是你有意的,这个地方很多人都会误会了,就是你不要有意地去推动它,它自然的呼、自然的吸。
% a* l7 T# I8 i1 B+ C
8 \+ K; T% b$ _7 \' j7 p为什么称之为「息」呢?因为呼出去以后,它不会无穷无尽的呼,到时候就停下来了,停下来的时候,但是也没有吸,这时候就叫做息,这叫做出息。息的时间当然是不长,然后这个气就吸、吸进来;吸进来,吸、吸就不吸了,又没有出,也有一个息。所以我们有两个息,其实是有四个息,出也叫做息,出、出又不出了,一个息,这是两个息;往里面吸,这是一个息,吸、吸又不吸了,也没出,这又是一个息,所以是四个息。这四个息,不静坐的人不大感觉有这么多的息,但是你常常静坐,这四个息就出来了,就有四个息。 - ~( z7 T9 [* i; u5 W

# h6 s* h: J5 O! L7 j以「息」为所缘境,就是用这四个息作你的所缘境。那么,这四个息作所缘境,怎么样作法呢?佛告诉我们,这个方法就是知,你知道这个息出、知道这个息入,知道这四个息的差别,你就是知,就可以了,这件事就成功了,只是知就好。怎么样办法呢?就是刚才说,你在空气新鲜、又寂静的地方,要把这个座位预先准备好,这个座位要弄得舒服一点,或者单跏趺坐、或者双跏趺坐都可以。如果是初开始坐,可以随便坐;坐久了,你就单跏趺坐;单跏趺坐久了,就可以双跏趺坐。但是我们佛法的0 e( r' r+ k# F3 h& y5 w
" u, l6 o5 g4 y; C
书里面说,女人不要双跏趺坐,男人双跏趺坐。女人双跏趺坐坐久了,对身体不好,对身体的健康有点事情,你少少坐半小时也无所谓,坐久了,有点事情,所以应该是单跏趺坐,男人可以双跏趺坐。 , d; h- `! x7 M1 d0 U# p8 U- G! O

5 S4 U# K, `/ D4 |6 Y& X这样坐下来之后,初开始坐也不感觉到有什么需要,久了的时候,这个腿会感觉到凉,所以你应该用个大毛巾包起来,包起来它就不凉。包和盖还有点不同的,因为你常常坐,你就会感觉到,包起来比盖好。你若只是盖,有的时候还有问题,这个风有时候吹到你,你腿会痛,膝盖痛,你就不能坐了,有困难。所以若包起来,就可能会避免这些事情。
( b  E6 ?2 O- E* q/ F' ~ 3 `! S, `; u) H9 H
还有一样事情,就是穿的衣服宽大一点,不要太瘦。穿得宽大、轻松,轻松的时候,这个身体的感觉好一点;如果很瘦、很紧,对于静坐还不是太好。所以应该穿宽松的衣服,坐在那里。 6 |5 V/ c5 Z: O7 s* s3 b9 p8 }
" B$ ~" H0 B! d
完全都坐好了,应该当然是端正而坐,这个眼睛应该还是合起来,眼睛还是合起来好。若是你感觉到有点昏沉,可以把眼睛睁开;如果没有昏沉,还是合起来好。牙齿合起来也可以、不合也可以,但是口应该合起来,口应该合起来。 ; Y; p! Z& D0 l5 N. q. j# g

5 }3 r8 a8 F! y4 a) }7 s3 O舌抵上颚,这件事也有好处,舌抵上颚容易有口水。口水有什么好处呢?有口水也是能帮助身体健康的。我们说返老还童,口水多容易返老还童。但是你若注意,年轻人口水多,年纪大的人口水就少;如果年纪大、口水还多,这个人一定是长寿的。你若能够舌抵上颚,使令口水无形中加多,那不也是好吗?若是故意地鼓弄舌头,叫这口水多,也有可能,也是可以,不过那就是另一回事了。现在说修止观,你只是舌抵上颚就好了。 6 N& Q( F/ w: B
% }0 Q8 A- ^$ V: y% d1 m
坐下来的时候,这两个手,左手在右手的上边,放在腿上,靠近肚子。靠近肚子比较好,若和肚子远,也是可以,但是久了,可能会感觉有一点疲倦,靠近肚子就轻松一点,不过这都是小事情。
/ D) w' H2 J% \' E  b' M
, z  J6 x) K; v/ A. p+ j这样完全坐好了以后,你心里面念两句话,舌头不要动,默念两句话:「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我知道这个息出了、呼出去,知道息入进来,知道息长、知道息短,因为这个息有时候长、有时候短,也是不一样的。或者是小孩子,或是中年人,或老年人,这个息的长短都有不同。修止观的人修久了,它也有变化,这个息长短有变化的。你坐的时候,你先念这两句话:「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然后就坐下来,然后心就不要动,你就是知,知道这息在出、知道息在入,知道息是长、知息短,你就负责这一件事,就是知!它是出、是入、是长、是短,它自己安排,你不要管它,你只负责知,知道。
  Q/ B$ v+ W/ I. l, |9 N
  A- t8 O/ C2 J3 P% [7 a《清净道论》上说,两夫妻去玩秋千,太太坐在秋千上,她先生坐在地面上用手一推这个秋千,这个秋千就荡过去、也荡过来。经过中间的时候,那边也不看、这边也不看,就看中间,从这里过去了又回来、过去又回来。这就譬喻你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譬喻这个知,你只是负责知。你不可以不知,出也知、入也知,长也知、短也知。一直是知,就没有妄想,所有的妄想都没有,心就是寂静住下来,寂静地安住在那里不动。这就是把所有的杂念都排除了,心里面寂静住,这就可以说是知了。 ( P$ ], Q- a  ^6 P6 v3 `
/ F$ r1 _' w) E0 N# w
我相信各位也会有这种经验,什么经验呢?不要多分别,你不要多分别。很多的烦恼,由多分别来的。你若不分别,心里面很平静,没有事;一多分别,就有事情了,很多的问题都来了,我相信各位能有这种经验。你有了这个经验,你的智慧就来了,「我不要去想!」这些苦恼的事情,令人心里面不安的事情,你愈分别、愈苦恼,你心里面不想,心里没有事。这是一个很现实的、很真实的、每一个人应该都有这种经验,我不知你们同意不同意这个说法。的确是这么回事! 4 T$ n7 K1 ]+ {; X0 Y; x7 d* ?7 h
5 }$ l0 b+ E1 c3 p- A2 q2 N  \
你若是在静坐的时候,心里面寂静住,假设你坐一个钟头,你有半小时心里面寂静住,然后放腿的时候,你身体感觉到很舒服,身里面就会很舒服。
9 r- y9 j, Z: P' V' q
% {/ {* ]- C8 A/ A《大毗婆沙论》上说一句话,你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你能寂静住的话,比你吃补药还更好!比吃补药对身体的健康有更大的帮助。所以,心里面不要去分别,那些苦恼的事情,你分别它使令自己很不好,对自己有很大的伤害。但是,「我停不下来,我非想不可;某人对我对不住、怎么怎么,一直地非想不可!」你多静坐练习,多练习心寂静住,就可以,就有能力,就是不想,就可以不想!不想,你身体很安乐,因为心里面没有这些烦恼的分别,心里面很自在,身体也比较好一点;你常常思惟、忧愁、烦恼,对身体健康有伤害。
8 p0 y' H+ k( ?5 F : f$ ]; e- Z( X: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3 21: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妙境法师]略谈止观

续-《●[妙境法师]略谈止观》
4 \2 j8 f7 f3 s: u9 U1 g3 `+ w: n9 ^- B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Y6 t# ~; c1 |$ K, G& r所以,「我念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啊!我苦啊,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这就是救苦救难!你就是心里面不要去想那件事。你想老半天,问题还不能解决,只是对自己苦恼。假设你练习静坐修止的话,立刻这问题解决了,你不要去想。等到你功夫成就了,想也没有问题,因为想的时候,心里面没有苦恼,那时候可以;我们现在不可以,我们现在心里面很多的贪、瞋、痴、慢、疑,各式各样的烦恼,一有因缘贪瞋痴就出来了,出来了就苦恼。所以现在用止的方法,叫心不要想。
# H' Z+ k; A5 L- b( t; F+ [ $ r' p, c" a+ {. ]
但是,你要肯拿出来时间训练自己才可以,你不肯拿出来时间,「我没有时间!」人家打禅七的时候,「不行,我没有时间,我不能去参加!」当然了,好,你不参加,你没有这个训练,到时候这苦恼事情来了的时候,你只好苦恼了,只好这样子,没有办法,谁也救不了。当然,相信佛法的人,「我念观世音菩萨」也可以、「我念大悲0 c; S, Q5 X- p. e. p: b
1 T! ^* |% p9 x- K7 S- g( a
咒」也可以、「我念《金刚经》」也可以;但是,到那时候没有心思念咒、也没有心思念经,就是老想这苦恼的事情。所以,人要有几个知心的朋友,也好一点,他来和你共同地念大悲咒、共同地念《阿弥陀经》、念《金刚经》、共同地静坐,因为自己也学过,这时候有可能会这样做;若是你完全没有训练,不行,做不来,想要做、做不来。
/ Z2 B# ]# x( ]1 ? 5 `1 R! L& L* q( f
所以,我们学习止观,观先不说,学习止有很多很多的好处。另外一个好处,「我念佛,我不修止观,我念佛」,念佛,你修止也有好处,使令你念佛的时候一心不乱,你容易一心不乱、你容易心不颠倒,对于念佛不是有帮助吗?所以我认为,多静坐对于念佛也有帮助。所以念佛的时候,你也可以把佛号停下来,心里面寂静住,也是好。
+ d/ W  i2 f; H# ] 8 x4 f5 P$ J- z% _) I' w" d, Q
念阿弥陀佛一心不乱,应该包括两个意思:一个念阿弥陀佛名号的时候,没有杂念,叫做一心不乱;一个是不念佛的时候,也是一心不乱。你不念佛的时候一心不乱,念佛的时候当然也一心不乱。你能一心不乱,心就不颠倒,这种功夫你修成了,你临命终的时候,也是心不颠倒、也是一心不乱,那么就容易往生阿弥陀佛国了,所以也应该这样学习,也是应该的。这是学习止。
- `/ r7 v1 I6 A+ A2 G0 `2 P
$ `3 q  {. C, Q; j# v我刚才说这个方法,当然是可以这样子锻炼。但是事实上,你锻炼、你这样学一学、你试一试,也可能有效、也可能还是无效,就是妄想还是来了。我是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但是妄想来了,就不知了,不知道息出、入、长、短了,就是打妄想去了,还是有这种情形,那怎么办呢?加上一点事情,加上什么事情呢?就是数数,数一、二、三、四、五的这个数,这个息的出、息的入,你在出入这个地方计数,出的时候数一,再出的时候数二,再出就数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样也可以,数数。
) B) f7 Q$ n/ J5 Z' x$ A  m6 @
/ M3 d' m6 O4 ?  X1 k# o6 P但是数数这个地方又有一个问题,因为我们这个息的一出、一入,我们的注意力,容易在鼻子这里,容易在鼻端这里;你一天只静坐半小时、或者一小时,也可能没什么问题;若是你一天坐八小时的话,那就有问题,时间久了就是有问题。那么怎么办呢?不要再注意鼻端,注意肚脐这里。 . G  Y* ^# t% R8 v$ K0 ^, S+ o

: ~. l3 p6 Q% w% `" H息的一出、一入,肚脐这里就会一起、一落。息入进来的时候,肚子就膨胀起来,就起;息呼出去了,肚子就落下来了。所以你注意腹部的起落,就是息的一出一入,是一件事。所以,若数息的时候,数这个起落,也就是数息,一起、一落,你或者数落、不要数起,若数起、就不要数落。如果起也数、落也数,也可以,就是忙了一点,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一直地数,数很多的数。若只数落、而不数起,你就空闲一点,有一点空闲,也是可以。或者是经过三个起落(三次的起落)再数一,再经过三个起落数二,就这样一、二、三、四、五、六数,也是可以的。 & K6 F, B  Q3 |' |) P

1 e. e4 u6 x1 L8 i$ j! n3 [5 H1 ~只要你常常数,你熟悉了,熟能生巧,你就会有个方法出来,你自然会出来一些方法,就使令这个心安住在这里不动,安住不动。 0 b/ v' c4 M1 o" f0 U; ]( D8 l( {' I
' p- F" D& l5 b3 f- B5 [- N  P
但是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男女的问题,男人似乎这个修行的事情和女人不同,我注意肚脐的起落没有关系,但是女人不一定。若是出家的女人也好一点,在家女人还是有点问题。所以注意肚脐起落、和注意丹田,在家的女居士,年纪大的人也可以,年轻的人就有问题,所以那只好这个方法也不能用,你还是不能用这个方法。
% n/ x7 w- n3 W
3 R- F( k* F$ _: Q: i不能用这个方法,就得想别的方法,注意脚趾也可以,注意这个大脚趾。这五个脚趾头,大脚趾大一点,这个目标显著一点,你的注意力容易集中,也是可以。或者注意脚底、脚心也可以。你叫这个目标显著,你心就容易住在那里。
8 q  B  l) f! B0 l 3 H/ T8 }* A' _  L4 r* ~  G
或者是你的座位,不要坐在地面上,若长期地愿意静坐的话,(不是坐这种椅子)用木头做这个方凳,稍微高一点,这个椅子下面有个空。空那个地方,你若会画,可以画一个莲花,把这莲花的颜色弄得显著一点,应该白莲花比较好,就是放在这个空这里。你坐在座位上,你心里面就注意这个莲花,也是很好,也是可以这样做;那么就避免有其他的问题。这样子使令这个心不要动,这是一个方法。 0 `8 h$ K! ~3 [* d; A9 e

3 R+ C2 f: g! _* ^. _; t说不要动,当然我们若有恒心、有毅力,也应该能够成功多少,会做到的;但是也不一定,人的因缘就是不一,不一定。有的人能做到,有的人也有困难,还是做不来,也是有困难。刚才说数数,数数使令心能够安住在那里,也是好。但是也有的人,我听一位法师讲,在纽约有个天主教的神父,有兴趣学习佛法的数息观,他数这一、二、三、四、五,他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数不完,怎么也数不到十,心里就乱了,就是困难。所以,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们有的人可能不感觉什么,一下就数到十,数到几百、几千都可以,但是他就是数不完,数不到十,数到三心就乱了,最多数到五、六、七,心就乱了,总是数不到十,就会有这个困难。
: F$ q; t, S* o8 h3 ~3 l
# r" w* J2 m2 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3 21: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妙境法师]略谈止观

续-《●[妙境法师]略谈止观》
  W! G/ y7 t: x' s0 R
* ^) H- g" e( N( W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6 ]/ @+ }8 O  w( `5 T论修行的事情,年轻人应该是好一点,年轻人有几种好处:这个身体各部分的机能正常,眼耳鼻舌身意各部分都很正常,修行也好一点;如果各部分有一点退化,就会困难一点。所以人年轻的时候开始修行好,「莫待老来方学道!」年轻的时候要修行,这是一。第二件事,年轻人当然在社会上的熏染轻一点,也是好;轻一点,心也就洁白一点,心里面光明一点,心里面清净一点。心清净一点,你在数这一、二、三、四、五的时候,它就没有各式各样的杂念进来;你熏习得太深了,不行,心里静下来了,突然间那件事出来了、那件事出来了,心里头乱,也有这个问题。
+ U7 s: R+ h5 z! _ ( h9 x# S6 e$ b4 y& v
我们刚才说这个欲的问题,欲能扰乱你的定、扰乱你修止观,所以没有欲也比较好,有欲就是有困难。这是说修止有这样的事情。 % p7 A8 e& ~1 d: x* |) @0 K
. g  }0 W& j, X. E0 ?( o# L
若实在有困难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修止有困难,我只能够修五分钟的止,五分钟我能够没有一切妄想、没有杂念,也很好。五分钟,你真常常静坐的人,你会知道,有五分钟心里面没有杂念,也是很好很好,已经不错了。但是过五分钟就支持不下去了,就乱,那怎么办呢?
$ _; ]# Z$ V0 }1 G" k3 ~2 U7 U2 d % M" w3 ]& b" m2 B! b  C. _
还有一个办法。到这个时候,当然不需要看钟、看表,五分钟了,也不必;你酌量,这个力量只能到达这里,就不要继续止了,就改变一个题目。改变什么题目呢?你会念大悲咒,你念大悲咒;如果你能把《金刚般若经》背下来了,你这时候就背《金刚经》,背它一遍以后再修止,再继续修止,也是可以。说《金刚经》那么长,其实《金刚经》不算长,如果你嫌长,不愿意背,背其中一段也可以,背几段也是可以;背《心经》也可以;背《法华经》里面一段、《华严经》里面一段,也都可以,当然要是佛法,一定是要佛法。你背一段,然后你再修止,也可以,也是可以的。那么这样子,你止它一会儿,再去背一段经,或者是念一个咒,或者是怎么地,也是可以。这样子慢慢地练习,你这个止就进步了。如果你不这样做,过了五分钟、六分钟以后心就乱了,一直打妄想;打妄想多了,你这五分钟止都止不来了,就破坏自己的止。所以一定要这样办法,这样子办。
7 D5 p4 B9 G% M) C9 Q7 S$ M
) g! }8 O0 n5 M/ W另外,就是什么呢?就是我刚才说这个欲的问题,欲若是重了、印象太深刻了的时候,你止不来,你一静下来的时候,很多不清净的妄想都来了,就扰乱自己,那怎么办呢?也有一个办法,就是修不净观。修不净观,在《法句经》上有个偈子:「观此粉饰身,疮伤一堆骨,疾病多思惟,绝非常存者」。你就把这个偈子念一遍,念它一遍,心里就按这个偈子想。我把这个偈讲一遍。 & m( ~" k) I$ q  T' U
5 _2 i8 u8 z* Z5 s; V8 N+ t( _( `
「观此粉饰身」,观察这个身体,用种种的庄严来装饰这个身体,我穿一个好衣服,戴一个好的帽子,或者是怎么样来装饰这个身体,刮刮胡须,或者理理发怎么地,来装饰这个身体。「观此粉饰身,疮伤一堆骨」,这个身体就是一堆骨头,一个髑髅骨、颈骨、肩骨、脊骨、肋骨,乃至到大腿的腿骨、膝骨,乃至到脚趾骨,这骨头一节、一节的连起来,包上一层皮,他会走路、会说话、会骂人,就是这样子。你就这样子,「观此粉饰身,疮伤一堆骨」,观它是一堆骨头。
1 s: Y: H9 @. r' p) P9 X
; h; [& \* T/ v2 [0 r而这个「疮」怎么讲呢?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地方都是疮。譬如眼这个疮,眼怎么是疮呢?这个疮,我们人若是长疮了,那个疮都肿起来了、溃烂了,会流脓、流血,这就是疮。我们的眼睛不是疮吗?眼睛也是疮。眼睛看见这一切的色相的时候,这贪瞋痴就来了,贪瞋痴就是血,就是脓、是血。从眼睛看到可意的颜色、或者不可意的颜色,就会流出来贪瞋痴的脓血,所以眼睛也是疮,眼睛譬之为疮。耳也是,眼' J$ |7 l6 L6 w& R
& k% L1 D6 b7 w; v0 z! p9 c
耳鼻舌身意都是,它遇见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的时候,不是贪、就是瞋、再就是痴、慢、疑。所以这六个疮,往外流贪瞋痴的脓血,这不是可爱的境界。 ( L" ?8 g$ Z- ]. u: j( [

& j2 D3 F' H$ y: S2 O& b% @0 {「观此粉饰身,疮伤一堆骨」,疮就是伤,看这身体是这样子,这身体可爱吗?观此粉饰身,疮伤一堆骨。
8 L6 R, w4 \: i1 w* I6 A# A# u 8 J" G0 \+ ]3 F* b8 w1 M, z4 ~) d
「疾病多思惟,绝非常存者」,这个身体还有一种毛病,常好有病,还要看医生,很多很多的病痛,不是这个病,就是那个病,去看医生。看医生,说是医生好,把我病治好了,过几天又有病了。「疾病多思惟」,另外一个毛病,就是妄想很多。心里面东想西想,疾病多思惟。「绝非常存者」,这个身体决定是,不是长久存在的、要死掉的、要老病死,观察这个身体要老病死,观察这个身体就是疮、是一堆骨、很多的病痛、妄想很多、一定还是要死掉的,没有什么可爱的。
+ @* F; [6 b. T& c
9 H) |2 @! R' x0 B$ T就是用这个颂,你多念它几遍。你多思惟它几遍,这个欲心就没有了,欲心就停下来了;停下来的时候,你这时候心里就可以止,就可以修止了。你如果愿意修止观有成就、希望有成就的话,也可以拿出来一部分时间,多修不净观,把欲破除去;欲破除去,就容易得禅定,容易成就止观,就不是太难。
, w9 _9 z% O5 ^! t, r/ w/ r % o$ ?$ i: K9 n1 j& b
我们欲界的人修学佛法,其中这个欲是最大的一个障碍。所以,假设用这个方法修止有困难,可以修不净观,再加上我们也可以念大悲咒、也可以念《金刚经》、可以念《般若经》,这样子来调,来调这一念心。你常常这样做、常常这样做,这个心慢慢就会停下来,这个止就有可能会成就了。假设你坐一个钟头,最多有一个妄想,这六十分钟坐下来有一个妄想,这已经很不错了。这个时候,最少你可以坐四个钟头、五个钟头,能坐。就是连续地、不断地可以坐它五个钟头、七个钟头、八个钟头都是可能的,都能坐的。到这时候,不见得有神通,但是可能会有灵感,你可能会有点灵感,什么灵感呢?今天天空一点云没有,但是你知道今天要下雨,你知道;今天也没有谁来电话,但是知道这王居士今天要来,就会知道,就是有这个灵感。但是灵感不完全是灵的,有时候也不灵。这不是神通,就是你心静下来,对方的事情,他心一动你就有感觉,是那么回事。 . F8 ^+ O; a& i2 ?) X$ c

" z$ v" y3 d# s2 E+ j- o/ D. k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3 21: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妙境法师]略谈止观

续-《●[妙境法师]略谈止观》
2 }- f3 b4 Y0 S6 {8 C) y
4 T/ \: s! }4 U( j- O+ r8 o( ^! Y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6 b: K# a) Q9 [  e, u
你止若能修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很不错了!你可能思想会有变化。以前我一天拿出一个钟头,我可以静坐;其他的时间,你可以把别的事情减少,这件事可以放更多的时间做,你的思想会转变、会有变化,你会感觉到静坐修止的意义强过去赚钱,比赚钱的意义更大,你从你自己的修行上会感觉到这里;如果你没这个修行的时候,不行,「这没什么意思嘛!腿又疼、腰又酸」,就不欢喜;但是你若到这个程度,思想会有点变化、会有转变,就不同了。这是修止。
0 b3 b5 C* S$ i- o: i, b* I
6 z+ \1 R  u' S修止和修观这两件事,当然是不一样,可是在修止观的人来看,多数人欢喜修止、而不欢喜修观,多数人有这种情形。这情形是什么呢?因为修止若有一点相应了,舒服!身体感觉到舒服,并没有轻安乐,还没有,但是感觉到舒服,心里就生欢喜心,就是我坐了一个钟头,还欢喜再坐一个钟头,坐一个钟头还欢喜坐,会有这种情形。 , o0 p, z$ [3 {+ ~* x

' c8 W$ r, h  g" d. H修观的时候,初开始修观,没有什么好,所以对于修观的欢喜心,不如修止来得强,人是这样子。当然,这也没有关系,可是自己应该知道,知道有这件事。而在佛法的立场来看,修观是重要过修止,修观是更重要的事情。可是,修观又需要假借止的帮助,观才能够有作用。这两个,修止也需要、修观也需要,而不能够单修一种,不行的。但是初开始多修止也是对的,因为初开始,我们身体上的感觉,都是平平的这样子,没有什么值得那么重视要这样做,所以你多修止容易生欢喜心,使令你自动地愿意继续修下去,所以先修止是对的。所以,虽然修观是重要的,但是先修止,这个问题是在这里。 1 c2 T$ W: L' {+ b

* x  {5 D, Q. r, O* c修止的时候,在《瑜伽师地论》上有「九心住」的分别,有九心住的差别,就是前后有九个次第,这九个次第你成功了,这时候叫做「欲界定」。有欲界定、有色界定、无色界定,这个时候是欲界定。这九个次第,我简单说一下,你们也可能会看见过,这在《成佛之道》上也是有,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上也是有,但是这都是出在《瑜伽师地论》上面。
5 ^0 I( X8 K' W' Y' ^
7 e: l) ?5 f+ l( r0 D第一个是「内住」:内住就是,我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一开始这样子把这个心收回来,不在外面的境界攀缘了,心安住在这个息上面。其中就是两个相貌:一个是明、一个是静。就是我们睡着觉了,心里面什么也不知道,昏;现在你安住在息上,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的时候,心里面很明了,这是一个相貌。第二个相貌就是静,心里面没有其他的杂念,有杂念就是动,就是散乱了;现在是心里面没有杂念,心里面是寂静的,心里面没有昏沉,是明了的,这是你安住在所缘境上的一个相貌,就是明静。等你修成功了才有乐,明静乐;没成功的时候,乐没有,只有明静。心里面不攀缘外面的境界,在息上安住下来,明静而住,这叫做内住。
! W& m7 f! N/ s4 e, q* [  D+ M
$ C% b* G# V, I" B' ^「等住」:这个「等」怎么讲呢?是前后相等,我前一念心明静而住、我后一念心也明静而住,前后相等、继续不断地明静而住,这叫等住;有的地方也叫做续住。你最初一静坐的时候,你就要求自己这一念心让它继续不断地安住,叫做内住、等住。
  k- O8 \  X5 Q 4 m" ^  y# L2 ]2 v! y* ^7 M; ^
「安住」:安住怎么讲呢?安住这个地方是说,心跑了,再把它收回来,安住在这里。
  Q2 e# |  N5 G % v' q/ ~% U* ?6 ~. W* f
第四个是「近住」:近住是什么意思呢?近是亲近的意思,我同你接近,我同你亲近。这样意思是什么呢?是表示愿望的意思,希望的意思。就是我一开始学习静坐( A7 E0 z- k: ^& |$ n5 a8 G. Y

; m, I0 z4 [& k) \8 @3 _( \" [的时候,我心里面一直地希望我能够得到定,我与定的境界,逐渐地向前接近,逐渐地同它接近,所以近住也有一个进步的「进」的意思,向前进的意思。我现在心里面散乱,继续向前进,不散乱,一直地、一直地向前进步,进步到禅定的境界。当然,事实是这样子,也是表示内心的愿望,我一直地不要散乱!坐下来的时候,我一直地要注意,不要去打妄想,希望内心一直地能够寂静住,能达到禅定的境界,这叫做近住。 9 f: ^# x& L& }" `; v- ]

  K: R8 g7 p2 k( S第五个是「调顺」:调顺怎么讲呢?这个地方倒是很重要。调顺,是说你长时期地静坐以后,你会知道自己的毛病在那里。这个毛病有两个情况:第一个,不静坐的时候,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接触色声香味触,这是一个情况;第二个情况,我静坐的时候,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不去接触外面的色声香味触,但是内心里面有色声香味触。我不静坐的时候,我接触色声香味触的时候,我心里面要注意,注意我的心不要贪瞋痴;在这色声香味触上,我要保护自己的心念清净,不要贪瞋痴。如果我心里面动了,立刻地要把它制伏住,要诃斥自己:「我久远以来,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一直地为贪瞋痴的烦恼所伤害,我今天不要这样子,再不要被你伤害了!」诃斥自己。这是在色声香味触,不静坐的时候,你要这样对付自己,这叫做调顺。 & [8 D9 Q! r. T& S  Y1 i

/ J3 y# _" c) Q2 X" @第六个是「寂静」:寂静,就是静坐了,腿子盘起来静坐的时候;静坐的时候,心里面还打妄想:「这个色声香味触怎么怎么好;哎呀!我为什么这么小、年纪这样轻我就出家了呢?我现在年纪不大,在社会上多发点财也好嘛,为什么在这儿盘腿要修行呢?」就是很多的妄想。总而言之,这些妄想都是退道心的妄想,退失正念的妄想。这个时候要诃斥自己:「我应该发道心,我应该知道世间上的事情都是苦恼的事情,不管你得意、或者是失意,不管你是做总统也好、做老百姓也好,只有一个字,就是苦!按佛法的道理来说,就是苦;实在深一层来说,没有快乐。不如意的事情常八九,如意的事情很少很少的。有些人有多少福报,有一些如意的事情,而那个如意的事情会引起很多的苦恼的事情;我们就从历史上看、从现代的一些大人物来看,很明显的知道他心里都是不安的,所以并不是快乐,还不如做个老百姓好,我看;做老百姓,我感觉心还稍微可以安一点。 * {0 X6 e6 H! S0 B
& Y9 M* O  M7 j% k( U
所以,世界上不是一个可爱恋、留恋的事情,都是苦恼,你能认清这一点,把它放下了,妄想自然会少,你静坐的时候妄想自然会减少,你就容易成就止、成就观的。所以,就是要这样诃斥自己,你这样诃斥自己,这妄想就减少了,妄想会减少;妄想减少的时候,你心就寂静下来。
5 i1 K, Y  o3 ]9 [
' D" U' L  W* a  Q) B! `「最极寂静」:最极寂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刚才我说的,假设你一坐,坐四个钟头;坐四个小时,最多有一个妄想、两个妄想,一生起就灭了,还不是很长的时间,所以这个时候已经很寂静了。 9 D( t& q' m3 W$ |' G$ h. j" E! D- ^

( {7 s! Y+ R# F3 P5 X0 U) c. |8 j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4 23:01 , Processed in 0.09013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