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玄奘研究]从中国佛教文化的角度对《心经》玄奘译本同罗什译本进行比较(市村承秉)》0 y2 b s- i5 C" d$ {2 q
" |3 o) N, N7 K: E+ p3 {; w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q3 C0 P, b. ]( ~
公兀383年,中国将军吕光攻灭龟兹,并俘虏了鸠摩罗什。从那时起,他被迫同他的监管人一起度过了十余年流放生涯,未著一字。当然,他在那段时间里精通了汉语文法。因此,当401年他应后秦姚兴之邀赴长安时,已经具备了在姚兴的资助下从事佛经翻译的一切条件。他首先校订了《两万五千颂般若》以前的汉语译本,并查阅了龙树卷帙浩繁的论书《大智度论》,然后在胡本的基础上,着手翻译《两万五千颂般若》。因此,迄至404年,当他完成《大晶般若经》的翻译时,《大智度论》,的翻译也告结束。尤为重要的是,他接着翻译的就是《法华经》,并于406年完成了该经的翻译工作。这一年,即弘始八年《维摩诘经》的翻译也告完成。弘使十年(408年)似乎是鸠摩罗什最为多产的一年。这一年,他完成了《七千颂般若波罗蜜多经》的翻译,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小品般若经》,并于翌年翻译了龙树的《中论》及《十二门论》。因此可以说,有意于根据“二转*轮”的观点将《法华经》里描述的观音菩萨的理想同《心经》联系起来的人,想必一定是一个深知人类苦难并熟知《大智度论》内容的人。因为龙树在其论中,引用《法华经》比任何其它经卷都多,并详细阐述了佛教关于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理想。
- |9 p. P6 {( H 关于《心经》的来源,有两种设想当是成立的。一种设想是:梵文原本是在印度写成的。只要支谦(Chih—chen)288年摩诃般若波罗蜜神咒的译本就是根据那个梵文原本的话,那么,其成书年代当在150年至250年之间,在龙树写成《大智度论》之后。另一种设想是:如果在尼泊尔发现的梵文手稿是原本的手抄本的话,那么,就可能是由汉语文本译为梵文,然后才传到次大陆的。o果真如此,孔兹关于小b经》的经本可能是350年左右写成的观点就是可以成立的。“的确,玄奘《心经》的译本在大唐王朝威扬四海的情况下,在推动其广为传播方面发挥了最为关键的作用。但他并非是将观音和《心经》联系起来的第一人,因为这种联系在其译本之前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众所周知,天台宗的智顗于593年撰写了《法华玄义》,随后又接连著有《观音玄义》、《观音义疏》和《普门品疏》。人们一致认为,这些著作在6世纪之后推动观音崇拜热潮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我本人认为,正是玄奘《心经》译本成功释放出来的文化合力推动了唐王朝早期《心经》的广泛传播,而这一传播在唐王朝对整个大陆的统治变得空前强大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 ~3 h; L$ d5 Z! D! E. N4 }% M' @) J( [" |9 x" o5 h' G
+ p# u5 G% G# G- i9 ?, Z# r8 ]- ]% M" f6 Z; ]. |3 w* }' y- |$ n, t5 r
0 F" Z# K4 {* v$ o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