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中边分别论卷下》
: P% H1 \! X9 l+ M0 ^
' \6 g q. ]# F5 j C摘自《第1242部~中边分别论二卷》% D7 f( P3 Z1 Y$ Z
广说及读诵 思惟及修习
' j4 H1 y+ F# l 大乘法修行有十。一书写。二供养。三施与他四若他读诵一心听闻。五自读。六自如理取名句味及义。七如道理及名句味显说。八正心闻诵。九空处如理思量。十已入意为不退失故修习。 8 k/ L. _. K, @- N5 d2 w
无量功德聚 是十种正行
2 k4 n T1 q/ R6 O7 J/ i; M$ y" s 此十种正行有三种功德。一无量功德道。二行方便功德道。三清净功德道。云何大乘中佛说最极大果报。声闻乘等法不如是说。云何如此有二种因。 : K; i, q; w5 N( ~
最胜无尽故 利他不息故 6 `" U8 F2 e* w; Q
最胜者小乘经。但为自利故。大乘自利利他平等。是故最胜。第一为自利故。第二为利他故。是故有下有上。是故说胜。大菩提者至无余涅槃。他利益事如因地中无息故。故说无尽。无尽故胜小乘。思惟修行已说。何者随法修行。 ( Q! v, \5 S6 l5 E7 g# X
随法有二种 不散动颠倒 - H& w5 u7 M: a/ t4 l
随法修行者如是二种。一无散动修行。二无颠倒变异修行。此中散动有六种。灭除此六种散动故说无散动。何者六种散动。一自性散动。二外缘散动。三内散动。四相散动。五粗惑散动。六思惟散动。此六散动何者为相。应知故说。 . A* q1 o1 p; s1 H* K1 h
起观行六尘 贪味下掉起
; f! K) B2 i1 I, y) \) [2 k3 Q 无决意于定 思量处我慢 / }: E& O7 P/ r$ \4 N8 G& `( n
下劣心散乱 智者应当知 ) J. J; l. n5 t; F. h! V% [
如是为相。六种散动菩萨应知应离。何者六相。一从禅定起散动。由五识故。是名性散动。六尘中若心行动是名外散动。是禅定贪味忧悔掉起。是名内散动。下地意未决未息。是名相散动。因此相入定故。有我执思惟定中所起。名粗散动。因此粗思惟生我慢起行故。下劣品思惟。名思惟散动。下乘思惟起行故。前两散动未得令不得。次两已得令退。第五令不得解脱。第六令不得无上菩提应知。此中无倒十种处应知。何者十。
' I x) Q' N0 Z 言辞义思惟 不动二相处 0 l" r }" L$ W0 A+ Z# K
不净及净客 无畏及无高
, z5 y& s4 }6 r+ M 此中何法名无倒。无倒者。如理如量知见。此无倒十种处。一者名句味无倒。如偈说。
( n. h! @4 ~# F& A' V! h 聚集数习故 有义及无义
) ^4 R) d7 p: o3 r) w 是言辞无倒 ! T$ c- z/ {! ^9 y& H
若名句味若有相应。名言无间不相离说故。此物是其名。数数习故。名句等有义。若翻此三无义。若有如此知见名。名句味无倒。何者义无倒。 - s* O9 X' V: x# {
显现似二种 如显不实有 0 M. \, t- |3 q% d& t
是名义无倒 远离有无边
+ P6 M/ w X- V5 |0 _7 F0 \+ a 诸义显现有二。一显所执。二显能执。由二相生故。如是无所有。如所显现义中。若生如此知见。是名义无倒。云何如此义者远离有相。能执所执无有故。远离无相似能似所散乱有故。何者思惟无倒。
: ~( ~3 o/ c+ M) }. B: [& g 此言熏言思 彼依思无倒 + ^' Q% D8 {* s3 Y* P+ [! o/ B% ^
为显二种因
% Y$ `7 ~9 k+ L, ]5 o7 g3 ? 所执能执言。所熏习言语思惟。是能执所执虚妄分别依处。若起如此知见一切处。是名思惟无倒。何者思惟为能执。所执虚妄作显现。因此思惟言语名句味两法所生故。为二法作依处。离此思惟无倒境故。何者不动无倒。
% K) O# I. }, ^ 如幻等不有 亦有义应知
/ B, `: k' P) F, u. o 是不动无倒 有无不散故
% y* \* U5 R# d; W 是义亦有亦无。如前已说。此有无譬如幻化。幻化者为象马等实体故。无有非无唯似象等。散乱有故义亦如是不有。如所显现能执所执故非不有。唯相似散乱相有故。等者如野马梦幻水月等譬。如是道理应知。已见幻等譬义故心不僻行。是名不动无倒。因此无倒心。有无执中心不散动故。何者二相无倒。
( [+ k) q$ f! ?' Z+ T 一切唯有名 为分别不起
& T+ h; o) T: q( a 是别相无倒
. C) W+ T0 [/ U2 I% q 一切诸法唯有名言。何者名。一切眼及色乃至心及法。如此知见。
. g5 J4 `- F9 v& {- J8 g 一切虚妄分别。为对治故说名别相无倒。何者名别相。为虚妄为真实。
2 I1 z% q6 b1 d. L8 M; F4 J 此相名真实真实别相中是无倒。云何如此。若为俗谛故。一切诸法不但有名。如是执故。何者通相无倒。
& X3 D% h/ C# [- z; k# r" T# A 出离于法界 更无有一法
9 C+ X. s$ t% ?/ }3 v7 {& K, \* [ 故法界通相 此智是无倒 8 ~7 t$ U# B% }% n, A5 B, u, }/ F
无有别法离无我真实有体。是故法界一切通相。体平等故。如是知见是名通相无倒。何者净不净无倒。 0 x* D0 D% b# H& q- U
颠倒邪思惟 未灭及已灭 + @1 d, C' z! q% H w' j
此不净及净 是彼不颠倒
1 a1 u0 O$ @+ E' z- z 颠倒不正思惟在及未尽。是名法界不清净。若不在及尽。是名法界清净。若有此知见。是名不净及净无倒。如次第。何者客无倒。
' \+ A% r; g+ M. ` 法界性净故 譬之如虚空
2 `3 u/ C7 B( q* ^ 此二种是客 是彼不颠倒
+ z9 V# j Z; ] 复有法界如真虚空自性净故。是二种法非旧法故名客。先不净后及净。若有此知见。是名客相无倒。何者无怖及无高无倒。
# i8 p* U9 r" A0 G, O 染污及清净 法人二俱无
: a& E: y9 J$ m6 Y; t+ K 无故无怖慢 是二处无倒 + s0 G% i, |* H/ a, \! ]! T' N8 \ H7 H
人者无染污无清净法。亦如是。先无染污后无清净。云何如此人及法非实有故。是故二中无有一物。是净品及不净品。不净品时无有一法被损减。清净品时无有一物被增益。为此二法生怖畏生高慢。若有如此知见。是名无怖畏无高慢无倒。如是十种无倒。十种金刚足中。如次第应安立。何者名十种金刚足。一有无无倒。二依处无倒。三幻化譬无倒。四无分别无倒。五自性清净无倒。六不净无倒。七净无倒。八如真空譬无倒。九不减无倒。十不增无倒。已说随法修行。何者远离二边修行。如宝顶经中佛为迦叶等说无相中道。何者二边为远离此故。此中道应知。
( ?5 a: [ M- \# \+ [. o 别异边一边 外道及声闻 / @3 E6 C5 J% h7 A* b: B F
增益与损减 二种人及法
# Q r1 E9 {- F; ~+ l" E 非助对治边 断常名有边
% r: g0 s/ Y9 u( L! \ 能取及所取 染净有二三 ) `; Y9 [3 R" R: k: Y
分别二种边 应知有七种 # W; N8 v9 c9 T$ p5 ^1 F! a
有无及应止 能止可畏畏
5 @' p9 L- e) m( d 能取所取边 正邪事无事
1 g; h6 `7 v0 \3 R 不生及俱时 有无分别边
7 \5 o1 s' R; ]; R;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