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711|回复: 12

[法宝论·明贤法师]第二十五讲总破他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16 08: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4 o. p0 H) K/ S. Q

7 ]6 ~* @% K5 x5 c" v" U4 ?●[法宝论·明贤法师]第二十五讲 总破他生: `  h) T7 J( j
  路径不明、思路不清,科判为要. c0 o* a0 D( W% O
  下面的学习会涉及几张表格。
) u* r" {6 a7 a# \8 H2 O$ H& b  为什么要作这么些表格?说明中观博大精深,以个人的智慧学中观,真的是不够,要借助一些方法。如果一头扎进月称论师的思想大海,直接在《入中论》的颂词里往下摸索,如同完全埋没在佛法的大海里,不知何日才能出头。: r6 P3 C! m) q$ @  p0 A/ ~
  这便没有方向了。如同一个人刚到北京,没有地图,不知道走到哪条胡同去了。学习不能只有精进,还要有方法、有技巧。不能像“催牛打车”一样:希望牛快,打来打去鞭子都打到车上了,这样还是难以掌握要义。
* r" r' R9 T( w- W+ J  其实,只要了解整个结构,便能知道每首颂词要学什么,要掌握什么,它的表意是什么,密意又是什么,学了以后如何运用?这些表格,归纳整理出了要点结构,就是引领我们正确学习中观的教鞭,指哪打哪,也是让大家别打车,直接打牛。
; j* d5 m* Q  I) e  前面讲到了“如依慈氏近密法”一段颂词,基本是对于此前破他生的小小总结。只要是实体,两者到了一起,即便挨得再近,彼此也互为异体,不可能有忆念的功能。即便是再好的朋友,你想知道你的朋友心里想什么,也是不可能的,你无法“忆念”他的心相续。所以“相续”实际是个比较将就的说法,这个名词是由唯识宗的教义兴起的。- S8 X. M9 u/ j9 [7 A
  中观体系中,基本不用“相续”。谁跟谁相续?互为他体能有相续吗?慈氏心里的想法能指挥近密去行动吗?除非他有神通。否则,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相互作用是不可能的。
- g4 o" I4 Z# |/ S  通俗点说,人的“个性(各别的性质)”,就是自相。“自相”与“共相”这两个词有区别。共相是事物共同的、普遍性的一面;自相是事物个别的、单独性的一面。比如,明贤很执著,明贤的执著是一个自相,不是共相。因为明贤的执著跟大家的执著是两回事,没有普遍性。并非教室里的同学听了明贤的课,就都有明贤的执著,大家各有各的自相。所以说,“所有自相各异法,是一相续不应理”。自相各异的法,将它们堆到一起,也不可能进入同一个相续。
) w/ ^% P4 |8 T  前面用“念珠”作譬喻,颂词是用“相续”与“有相续”譬喻,就像“境”与“有境”一样。“相续”与“有相续”这两个名词比较学术化,佛教的名相气息浓厚一些,“念珠”与“穿珠子的线”这个譬喻更好理解。但总体来说,表达的是一个意思:自相各异的各种事物之间,无法形成同一个相续。$ {8 M8 }0 F: T8 q5 q
  别破唯识总纲
3 ?+ B; A& s* k) X8 H  此前了解了“总破他生”,对于“总破他生”作一总结:如果有“他生”,那么其一,“若谓依他有他生,火焰亦应生黑暗”,“火焰就应能生黑暗”;其二,圣者的根本智与空性都成了坏法之因。一旦建立“他生”,就会有一系列问题出现。0 M2 e. j& y$ I& P" K3 e
  所以从根本上讲,若有一部分唯识师要确定他生成立,确定依他起性实有,就一定会遇到这些问题。中观师绝不放过这些问题,用了很大的力量,从各方面分析,说明这些根本无法成立。
6 n7 G  T( P2 S' c# f+ t+ u; H  “总破他生”之后是“别破唯识”,是对唯识宗单独进行破斥,分两部分:“叙计”与“彼破”。. a0 J: e7 c  w6 c* y
  一、叙计
2 g9 Z/ C+ C) c  “叙计”就是讲述唯识宗构造的基本理论。见颂词:
4 M6 \4 p' ?* r0 ^% R  不见能取离所取,通达三有唯是识,
+ F5 l1 w- M' R1 p4 @$ U  故此菩萨住般若,通达唯识真实性。/ c' d5 o  k* M, h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自释》中,忠实记录了唯识宗建立自宗理论的全过程。
' U. x( H, d  J5 g1 L  当前的学佛人,通常作如下的对应:唯识宗理论就是建立圆成实、依他起、遍计所执自性,分别对应第八阿赖耶识、第七识、第六识。但因为划分规则不同,这种对应有很多潜在错误!现在有些人理解的六识、七识、八识,其实都来源于对唯识宗三种自性根本理论的笼统认识。
' O7 ^/ R, O4 j  二、彼破
; n, c! J% \1 ~! s3 k- A1 `  “彼破”分为“以理证破”(从道理上破三自性)与“释佛说唯识之教义”(解释释迦牟尼佛说的“唯识”二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既从道理上将他生破除,又从根本的经典上找到依据,解读佛说法的原意。此种方式可说是天衣无缝。
; c9 M8 x& Y% G; c5 V3 j  “以理证破”又分为“破离外境识有自性”与“破成立依他起有自性”。7 N+ m( k3 u: i& `- t3 p% n' e3 W

4 p2 [, m" d7 k2 s: B9 d( U& V0 R. R表25-1 破离外境识有自性纲要
5 c; X' x4 E- q  唯识宗观点概述(破“识离根境、依种显现”)
6 S; c( l  n1 l) P  后面的学习要将此前的内容全都变得有条理。在这些新内容中,中观师破唯识师“离外境有内识”的观点,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前两讲与这一讲的所有内容,都是破唯识师“没有外境,识是实有”这一观念,都在围绕此观念进行破除,所有例子都是为破除“离境之识”而施设的。5 E4 x4 L1 U: ~2 W; }6 |" V
  这部分在科判中是“破彼中成熟无情显现之习气”,其中分成“真破”与“识中生出外显之能立亦示为无义”两部分。- R% O+ j9 b7 |0 I
  一、真破- n! X0 B0 a6 }0 N
  在此,中观师举出了唯识师“离境之识”观点的过失:
1 z. H5 K' x" W3 k8 h: E  1.离境识成外相则盲人见色之过
  Z. Z7 m9 O  Q9 J. V  下面三首颂词中,首先,唯识师重申自己的观点:诸根也不实有,唯依内识而已。
' `1 T; v+ g9 ^/ I2 _; y6 _6 q  能生眼识自功能,从此无间有识生,1 F* Z3 k9 g) F" {2 x1 X% R
  即此内识依功能,妄执名为色根眼。
2 ]5 v. G5 t# ~% K  唯识师说:“阿赖耶识中,有生眼识的功能(由正灭的前面的眼识,在阿赖耶识中熏成了能生后刹那眼识的习气功能)。如果依此功能成熟,一刹那间便有眼识生起,即此内心识生起时所依的功能,不知道的人便妄执为这是以净色为体的眼根,但事实上并没有脱离开识的眼根。耳、鼻、舌等识也是同样的道理。”
+ b  V  y5 f, z; ?$ H: f. B  为了脱离前面留下的把柄,摆脱中观师对其“离境显识”的追难,唯识师又有了新说法:“我们也不承认根——不仅没有外境,我们对色身的诸根也不承认。只有识,除了识以外没有诸根,没有实有外境。阿赖耶识中含藏的种子,不必通过根,便有产生眼识的功能。如果功能成熟,一刹那之间,识的内容便可以生起。所以是依内心识而产生这种功能,不依靠外面的东西,不依靠眼根、眼球、耳朵、皮肤、感触,纯粹依靠‘识’。‘识’既是作者也是‘享受者’,所有的境界都是识变的。能了解识存在,也是识变的。识都是内在的。”
" |$ {1 S$ H3 ~+ ~. v4 f  也就是说,如果你现在看见北京大学,依唯识师的意见,会认为整所北京大学只是心识的变现。而依中观师的观点,即:“如果北京大学是心识变现的,那么今天你到北京大学,看见了北京大学,明天你回去了,没看见北京大学,是不是北京大学因你离去,所以没有了?是不是北京大学在中关村应该消失?”
$ I* z  z2 W8 r2 x- u  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08: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续-《●[法宝论·明贤法师]第二十五讲 总破他生》6 o. n/ B# P$ a. t6 I1 y

' x$ o0 J1 R6 v- b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6 b3 d+ i8 `6 R; A  这些说法确实将唯识师问住了。唯识师再次申述以上观点:所有的显现与根没有关系,是脱离于根而生起的。从许多经典中,也可以读出“离开根”这种观点。如《心经》中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好像也在说没有根,本性是脱开诸根的。
% Q5 E7 _# }' j# Z0 i  在唯识师的论证中,“脱离诸根”不是一个简单事件。本来佛经中说“根境识三”(根、外境、识三者像一个三角形一样,相互对待缺一不可),但唯识师为了强调所有显现、现象界都与根和外境无关,一切只是识而已,为了突出这个识,便彻底将根、境都归结到内识里。所谓根、境,实际上是没有根、境。也就是说,我们所了解的内在的根和外在的境,都是由识变出来的。所以,“根、境、识”这些概念,变成了以“识”为家园的三个成员,都在“识”里边包含着。: T& o& f2 h2 i
  “除识以外什么都没有,现在所见到的外部世界都是识变的”,唯识学人最容易进入这个境界,觉得这样修才有用,由这样一个正念直接导入正观。其实也要承认,这种正观虽不在中观正理上,但灭除对外境的执著,效率非常高。而为什么中观师还要破它?为什么还不同意“离根的识”?因为依此见解,最终会承认内识实有,建立一个实有的识(破不掉的识),而为将来留下无尽的麻烦。所以,中观师对这种有用的用心方法也持破除态度。, F& |, W7 j3 X/ A/ E
  我们虽然认为,不净观、白骨观等观法有其作用,但到后来也给予破除。尤其《清净道论》列举的种种“四念处”修行方法,都要破除。为什么要破除这些有用的修行方式?因为这些有用的方式中夹杂着不彻底、不正确的观念,会导致修行者偏离大乘。! U1 l5 o* T+ N. S: ?0 I1 j/ [
  唯识师已然将“根”撇开了,在后面的颂词中又撇开了“外境”(否定“外境”的存在)。. K3 O6 J; H! u
  此中从根所生识,无外所取由自种,/ P8 D' v8 ?: F$ ?9 r& [4 a) r2 t
  变似青等愚不了,凡夫执为外所取。
) I4 {" k, G" X9 v' E  唯识师说:“在世间,除了从五根所生的五识以外,其实并没有所取的青、黄、赤、白等外境诸法。这些都是由正灭的前识在阿赖耶识中熏成自种,种子成熟后变似成青、黄、赤、白等色相。而凡夫不了解这个道理,便将内心所变现出的这些色相,执著为真实独立的所取外境。”% a1 I. O; k% f! C( v% v
  前面说过,“所取”是“外境”的代名词。唯识师认为,没有外面的所取,外境由“自种”(识的种子)产生出来。看起来是“根”所了解外境的一些信息,但这些信息是从各种识的种子里变现出来的,并不是从外面得来的。比如青、黄、赤、白这些颜色,凡夫都执著是从外面索取来的。但唯识师明白:这不是外面索取来的,而是内心投影到外境,所以说“变似青等愚不了,凡夫执为外所取”。) \) Q# n" x" Z3 R8 b4 ]3 `
  如梦实无余外色,由功能熟生彼心。- q) q- n+ `' @& [
  如是于彼醒觉位,虽无外境、意得有。
7 Q$ M0 g. {9 j+ T2 E: `  唯识师继续说:“就像我们做梦一样,实际没有外面的色,只是识的功能成熟之后,有一个带着形象色彩的心产生了,我们便认为这个心是外境。所以,外境就是心。同样,在醒着的时候,虽然没有外境的真实自体,但内在的意识也能造出对外境的理解。”
, f) }5 x2 h& p& A! {0 e6 H  前面一首颂词说,没有根可以生识,后面两首颂词则说,没有外境也可以生识。总而言之,这三首颂词表达的意思很彻底:根可以没有,外境也可以没有,识不依赖它们,生生世世都在延续。: a/ `8 o' _/ U
  因为中观师的上述“问难”,唯识师反复“设救”不成,所以就说中观师还没有真正通达唯识宗义,需要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这一段表达的便是这个意思。
8 i; J& ^( l$ p  破“识离根境、依种显现”,确定根境识相互观待、真假相等
! f# a8 d8 \- a, Y. Z  如于梦中无眼根,有似青等意心生,
9 y) T9 q6 G: R+ e1 m4 j1 h  无眼唯由自种熟,此间盲人何不生?" K' [+ S2 h& g8 Y
  唯识师说:“如同梦中没有眼根可供使用,但变似外境青、黄、赤、白等各种颜色的意识之心也能产生(以此为譬喻,说明内识不依赖于根、境之有)。”
  i8 e' A0 j% H  中观师问:“生盲(天生就盲的人)也没有眼根可供使用,没有见过外境的各种色,不了解外面的境界和实体是怎么回事。青、黄、赤、白这些颜色,无论你怎样向生盲形容,他们都理解不了。如果没有根,各种外色都能产生,按你们的说法,生盲应该可以理解。因为没有根,仅由识便可成熟外境意识,而生盲都有识、有心,不缺‘有识’这个条件,但他们为什么没有看见外色的识?”
0 B$ T0 ^  B0 E- S6 F" f  2.若盲人觉时六识不熟则梦不应显境
% y0 O6 G& i8 [) [3 |5 N# d6 g, J4 V  若如汝说梦乃有,第六能熟,醒非有,4 I' Q- w, R  p6 A* I
  如此无第六能熟,说梦亦无,何非理?
) \$ h9 {. j0 W( s! d  唯识师说:“这与生盲的情况不同。虽然生盲与梦中一样,没有眼根可供使用,但这并不是产生能见各种外境的识的原因。就像在梦中,第六意识功能成熟,各种外境因它得以显现——第六意识功能成熟,才能显现;第六意识功能不成熟,便不能显现。而且,在梦中他睡着了,以睡眠的因缘才成熟了这种意识功能。”6 Z0 X$ q% s. M* M( l7 p9 F% y
  中观师说:“为什么你总是以梦为喻,说梦中能成熟这些外境?为什么不说醒时的譬喻?你们说在梦中才有第六意识功能成熟,醒后便没有,这是毫无正理地仅凭口说。如此我也可以反过来说:如同醒了以后没有第六意识功能成熟,梦中也没有。这样说有何不可?”1 W& u! H0 {0 }6 @, g4 O4 K
  如说无眼非此因,亦说梦中睡非因。
" s% |. A  J' T7 Z  唯识师认为,梦中睡眠的力量使第六意识功能成熟。“梦中睡眠力”成了唯识师在这里用的专有名词。
$ s! }" D) k3 ], m) Q1 A) t6 }  但梦中睡眠力使意识功能成熟,“在梦里成熟”、“梦中有睡眠的力量”,这是中观师绝对不承认的观点。, e7 y- a$ I) S  N/ t* G0 I
  中观师抓住他们的根本问题:“为什么总拿梦说话?难道睡眠是识成熟的因吗?难道不睡不能成熟,一睡就能成熟吗?是不是睡眠成了意识功能成熟的因?”- e8 B' m1 {; `
  梦中的眼根不起作用;醒着的盲人眼根也不起作用。醒着的盲人没有眼根,并不因此而有识,“没有根”不是“有内识”的原因;同样,梦中由于睡眠闭合眼根,使根不起作用,所以“睡眠”也不是“内识功能成熟”的原因。/ a$ }  ^( _' u# D
  3. 此故根境识三者相等3 W2 @; ^3 C6 p. \8 f, m, h+ u( `5 F1 A
  是故梦中亦应许,彼法眼为妄识因。# e2 [# K" C( x6 k9 p9 n8 ?
  因此梦中也应当如醒时一样,有根、境、识的相互依赖。梦中虚妄的对境及眼根,也是梦中虚妄识的原因。
. Y, R. t. _( I6 e4 R; Z  在梦中,虽然没有因眼、耳、鼻、舌、身所起的根、境、识,但对已在梦境中的人而言,确实有根、境、识三者可得,所以应承认有梦中的眼根、梦中的眼识、梦中的色法。但不能说这就是真实的色法、真实的眼根、真实的眼识。
, w+ C3 h& i' T  c8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09: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宝论·明贤法师]第二十五讲总破他生

续-《●[法宝论·明贤法师]第二十五讲 总破他生》+ w; b& G6 m! b! _+ w: C5 F

, H: V! D. Q! y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5 P' r+ k- I. A# a' [- W  实际上,无论梦里还是梦外,都绝不可能存在实有的根、境以及它们和合而生的有独立自体的眼识,这些都只是假立幻有的,因此根、境、识三者只有在互为“观待”的基础上才能暂时成立。
6 z1 }8 |7 X2 |3 I  破“识离根境、依种显现”(从理证、教证、譬喻破)6 {- `- y7 t4 q1 E; j% l
  二、识中生出外显之能立亦示为无义3 A; ~$ |; C) E( |
  此中分为“无理证能立”、“无教证能立”与“无比喻能立”。
1 H1 X, T6 q0 z. Y- I0 v3 O7 _  1.无理证能立
+ u7 g5 S0 a0 T7 a/ t  随此如如而答辩,即见彼彼等同宗,# K" n1 |) v) w/ H0 Z
  如是能除此妄诤。
5 ]$ y% R( D2 l: Z2 e. m  任凭唯识师如何答辩、如何譬喻,中观师都能彻见其见地的不真实,也彻见其所立宗派的存疑之处,确认它们都无法成立。因为唯识说有实有法,而中观一切都不许实有,所以,这些譬喻对中观师来说皆不极成。所举的譬喻尚待成立,所立之宗谈何成立?所以“无境有心”的妄诤应该止息了吧!, S  Y6 a2 n$ v7 g
  唯识师所举的任何一个例子,用中观互相“观待”的原理,都可发现其错误所在。所以唯识师所说的“实有法”,实际上没有哪件能成立为“实有”。唯识宗代表的是他生观点,此处破唯识的总目的是破他生邪见。在中观师看来,唯识师没有哪个譬喻能达到极成的地步,要么条件不对,要么实际的义理不对,总之都有问题。6 e, ^8 k$ p: A
  此处,中观师便说“如是能除此妄诤”——关于“无境有心”,像这样意义不大的无止境争执可以平息了。要对唯识宗说:一切法不真实。诸佛本来就说过:一切法不真实,不实有。这是佛教的基础,即便小乘也要遵循这个基础。佛说“三界唯识”,并不是唯识宗所理解的“无外境有心”,不是说“识是实有的,三界不是实有的”。“三界唯识”另有深意,我们在后面还要列举出来。$ v5 P3 F0 {8 t. f. q! h  e" D' Z
  2.无教证能立/ |  f' ^2 }, K. P
  诸佛未说有实法。
! D7 H' m" m) F+ n7 e2 I  3.无比喻能立" B8 d* @& W! g6 @
  分为“骨锁无义”与“脓血无义”。
3 L- t5 m; S# |) _% ^8 v  (1)骨锁无义
% E' ]* ~9 o6 T1 c  诸瑜伽师依师教,所见大地骨充满;; _3 \4 x, ~6 `7 b/ @1 M2 J; ?
  见彼三法亦无生。说是颠倒作意故。5 B8 v3 }; y5 L# [2 P
  一些修不净观的瑜伽师依循师长的教授修行,观成之时所见大地白骨充满,因此唯识宗认为“无境有心”。但中观师说:“所谓看到白骨的根、境、识三法都没有自性,连佛也说不净观是颠倒作意所引起的,所以并不是离开外境实有内识。”
* e! R$ O/ U7 w  佛曾教弟子修不净观,观整片大地都充满白骨。这种所见的白骨、观修的成果成了唯识师辩论的一个依靠,他们想拿这件事来证实没有外境、只有心,心能造一切境。
  \) {  w8 g; h5 A6 u# A" H  在座听课的诸位,不是有从前练气功的高手吗?练气功的时候也能观出一些东西。再比如,拜佛时做四皈依、忏悔业障,也能观出一大片光明,或观出佛为自己摩顶。这些观想是否说明,没有外境而有心?8 r. W/ c  P1 N, n$ B" @, e
  中观师说:“不同意你说的没有外境、唯独有心。我们需要探讨一下,修习白骨观时,根、境、识三者的条件是否具足。”
/ P: v7 y0 O: ]+ @& X$ j) d& ^  首先考察“识”。由于长期熏习妄识,形成习惯,白骨形象显现。“识”没有自体,是一个虚幻的假象。5 h& v3 r8 m/ p/ g8 Z
  其次考察“根”。“根”在境界中也是假象,并没有被使用。观修者并没有用眼根去看,也没有用耳根去听。2 W3 O+ q8 v3 h' }
  最后考察“外境”。“大地骨充满”与实际的大地也无关。而且,由于“根”与“识”都是虚假的,所见的外境并不真实。) t2 O& _, ]2 ~9 L2 C  Y
  用“根、境、识”三法分析,在定中所见的“大地骨充满”是一个虚妄境界。即便瑜伽师“所见大地骨充满”,乃至能证得阿罗汉的初果果位,也并不是依靠正观(依靠内心中真实的状态),而是利用颠倒识来切除颠倒妄想。因此,虽有白骨观的成果,但并不表明确有“遍地白骨”的事实。" {" `- G( n4 q+ _4 q
  中观师还找到了当年佛说白骨观的一部经典。佛在最后说:“所谓白骨观者,是颠倒作意。”白骨观利用的是一种颠倒使用的意识,不是离境而实有的内识。所以,用白骨观不能证明内识实有,也不能证明实有内识真的可以离开外境。此时并没有产生离开外境的识,这时的意识只是颠倒作意。
4 \/ p! m; j6 e( S8 D* j, k  颠倒作意什么事都有可能产生。比如,可以联想定时炸弹在某个地方爆炸,这只是颠倒地想一下而已,与外境无关,与内识也无关。它不是内识真正的领受,只是一个妄念而已。8 ?  q' F0 n% Y3 s( N+ I; O. Z, b
  如汝根识所见境,如是不净心见境,
: J1 V9 P6 f/ ~, @$ M: }  余观彼境亦应见,彼定亦应不虚妄。
: x6 t6 ~" F4 F/ M7 Z) i) U  如同你们在观赏戏剧时,大家依靠根、识有共同的所见境;瑜伽师因为修习不净观的心识习气成熟,而看见有骨锁充满大地,那么其他没修过白骨观的人同样去看这些处所,也应能看到白骨,这种不净观的禅定也就不应是佛说的“颠倒作意”了。
; M& P9 P& p) B4 H  意思又深入一层:如果观境(白骨)的这种识,能由修习白骨观的人构想出来而真实存在,确实存在“离境而实有的内识”,那么很多没有修过白骨观的人,也应该有这种内识,也应该能看到白骨。所有人应当共同有这样的内识,其原因是共许“境无识有”。只要没有真实的白骨外境,都可有这种识。一人能见白骨,其他人也应当能见。修白骨观的人可以见,不修白骨观的人也应该可以见。如果大家都能看到了,这还算是“颠倒作意”吗?
2 u3 `+ k8 T9 ~, _0 f1 f! T  唯识宗认为白骨与识有关,便带来了后续的麻烦。不需外境条件的“大地骨充满”的境界,普通人也都应该见得到,而事实上无法达成这样的效果。这证明了什么?证明“大地骨充满”这件事情,实际是由颠倒作意长期积累而产生,与识无关!. I9 R* k& v5 d3 Z" e0 S7 G& T! Q
  (2)脓血无义(中观师类似地破除唯识师举的“饿鬼见脓血”等譬喻)
2 }; Z0 b8 F4 Q9 \  如同有翳诸眼根,鬼见脓河心亦尔。
# `1 V% {: Y$ h# v  唯识师又论证说:“佛曾说过一个譬喻:一杯水,人见到的是一杯清水,饿鬼见到的是脓血,鱼见到的是它的房子,天人见到的是甘露,一个真正有禅定的人看这杯水,发现它是空洞洞的,什么都没有……各类众生所见不同,由此证明外境是没有的,心是实有的,各人有各人的心。”  X& b9 K) p$ v, ?& ^
  相信许多学人会点头认可,此观点的巧妙之处便在于能让大家听得点头。但即便点头,中观师还得破它:
4 c( A' ^% _' a* D6 B  “这个譬喻中,虽然外境不实有,但佛并没有同意不同的心是实有的——饿鬼的心、人的心、禅定者的心——佛没有确定心是实有。如果确定了六道众生的心实有,怎么可以在共同的地方看到不同的外境?”- p  f0 Z6 {) M: w3 O5 M; E, H" ^) m8 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09: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宝论·明贤法师]第二十五讲总破他生

续-《●[法宝论·明贤法师]第二十五讲 总破他生》' ~  w/ f1 k2 U7 e0 S! h2 M. k5 B$ R
) y( Q) `5 |9 g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D8 l; t; G. T6 w9 |5 n
  如同前面说的翳病人的眼根,饿鬼将河流看成是脓河的心识也是如此。不同的心所见不同,可以说明外境没有自性,但外境没有自性并不意味着心识实有。事实上,观待各自不同的习气功能,才有所见境界的种种不同。观待而有的心识也不可能有自性,所以这个譬喻还是无法成立唯识宗胜义中“境无心有”的主张。
2 O+ z& S# n7 E  而且,佛对这个譬喻曾有直接解释:当外境非真有时,内识也非真有;当外境显现、暂时有时,心也显现、暂时有。' r3 L- W7 {) e. T
  至此,得出最后的结论,也即“破离外境识有自性”的“结尾”:) ?* k9 d  o- e$ X$ ^) l+ Q
  总如所知非有故,应知内识亦非有。
( W4 m: Z: M  }2 Q' X  总之,在一切名言观待法中,如同外境的所知法没有自性,应当了知内识也没有自性。. G) n2 x% k9 b8 F7 f+ w
  “观待法”是什么意思?此有彼有,此无彼无。实际上外境并没有任何实有的事物,内心也没有任何实有的事物。这是总的结论。, Q$ j- x" `  [( ]; n4 y
  如同前面所说,修行人见到的白骨,翳病人见到的毛发,或由业力不同,六道众生所见的不同,这些或源于各自的毛病,或源于各自颠倒作意的积累,并非由于离开外境而实有存在的内识。$ S1 ~8 [  P- H/ k
  所以,最终还是无法确定离开外境的识。
( i- [9 z! q, y  第六显现地内容纲要(表)1 V; q# w) {. M, J7 e
  一直以来,都在学习破他生。“破离外境识有自性”部分全部结束了。另外还有“别破唯识”的部分,对于他生还需要继续向下面辩破。下面用表格将前面所学的颂词进行归纳。虽然内容很多,但对照表格,便很容易理解。) y6 q, F! u7 {" H) R

; c/ Z1 }$ C3 ~6 Q! W表25-2 第六地内容纲要
$ i! n* a7 \# y; L  传承方式、法器, G: T' r+ B! `
  这是第六地的总纲要。从开课的第一讲,我们遵循的宗旨便是:顺应历代中观派祖师的传承方式,传播和学习中观法要。$ N) _2 C3 k2 M
  在接受这一法要的过程中,首先了解了三个核心部分:
( ?, t- _# a& i, L" y3 x) }  第一,传法的方式(传授法要的方式,以何方式传法)。
0 r" ?) Y4 v9 v& y6 W0 |  第二,谁能做法器(谁能有条件做接法者)。
7 B1 s+ s3 `. [  第三,传什么法(法师在这里讲什么法)。  Q2 S0 j# ?. [, Q8 F. Z9 K/ f
  传法的方式:
2 w4 P* ~! F3 m# y* ~7 _  如彼通达甚深法,依于经教及正理,) O! y& r+ I, h& l. Y' f5 T# c
  如是龙树诸论中,随所安立今当说。* h) I6 h# i; Q# [0 q) Q
  若对颂词比较熟悉,或能背诵,这些应该开口便能诵出。此处学习和传授中观法义,遵循“经教”与“正理”两种方式。“经教”是佛经中佛亲自的教诲,“正理”是祖师抉择出的公认的大乘核心正道。我们依此方式,随龙树菩萨在诸论中所安立的道,严格按照龙树菩萨当年的要求,进行传授与学习。3 `- r% v- u+ x: M. \" Q: [
  龙树菩萨为什么有如此权威性?为什么要遵循他说的法义?因为他非同一般,在五浊恶世的凡夫群体中,唯有他示现为初地菩萨弘法。他的生活与普通人不同,当时在那烂陀寺的状态便很特别。佛说,如果一个人示现为圣者,他就不能久住于世,需要圆寂。而龙树菩萨任那烂陀寺方丈时,却时时示现各种奇迹与究竟的证悟,所以他是一个特殊情况。/ r( h: v  u; x2 N' r
  佛曾在经典中专门为龙树菩萨授记。如《大云经》中说:& o7 R# m, A; w- v$ m) Q
  阿难陀!此离车子,一切有情乐见童子,于我灭度后满四百年,转为苾刍,其名曰龙,广弘我教法,后于极净光世界成佛,号智生光如来应正等觉。1 y2 G2 g9 P5 H/ j4 f
  所以,后世便将龙树菩萨称为“第二能仁”。“能仁”是佛的别号,“第二能仁”指他代佛弘法,成为第二位佛。) |+ B2 o0 E2 ]
  谁能做法器?8 k0 ^. ?3 Y: K. U* r* U
  若异生位闻空性,内心数数发欢喜,* F/ _% r0 j) F1 x1 `/ M) u+ c
  由喜引生泪流注,周身毛孔自动竖。
4 J7 W$ m) F9 C* Y1 K, q1 q  与中观法要极其有缘的人(这种缘分还不一般),在听闻法义时,内心数数地产生欢喜,而且由欢喜心乃至泪流满面,或“周身毛孔自动竖”。这是与《入中论》及中观学派相应的法器,是当机的法器。
3 p  d7 W0 d3 E7 M  x+ Y9 t$ Y  传什么法. i' x; o6 h7 @" |2 W1 ]
  传什么法?分两部分:
: ^/ W8 n, a; b+ I  第一,抉择空性。要通过抉择的方式将空性选出来。这个法并不直接告诉你什么是空性。到底有没有直接告诉?其实也告诉了,几乎每节课都在告诉。但我们为什么不能直接接受,只用一次、几句话就解决问题?因为心中不正确、不确定的知见太多,需要抉择。在哪里抉择空性?学的过程实际就是在内心中抉择,自己在抉择。$ Y2 }0 N) a$ x7 ^8 S& v6 n
  第二,对空性进行归纳。后面会进行归类,归纳成为十六种、二十种,等等。
3 c' J" ~3 y+ n5 R. E& m: B  抉择空性的过程中,抉择哪些空性?首先抉择法无我空性,其次抉择人无我空性。3 y1 D- Y2 f, _8 R& ^
  抉择法无我空性,篇幅最大,也最难。抉择人无我空性,篇幅相对小些,大概只相当于抉择法无我空性的一半,难度也比法无我空性低。3 i- _$ @2 {- U; c& c' X# c
  抉择法无我空性时,就直接深入。有三个部分:% z/ D) c: c5 O7 c
  第一,“以理破自性生”。在抉择法无我中,首先以理破“一切法有自性的实体”。“自性生”即是说,存在的法要有实体,是真实存在的,有不被外缘解析开的、独立的自相。
! u. d$ Q6 t7 U" l. m  现在所说的“自相”几乎都是相对的说法,从根本上说,到底有没有“自相”?有没有独立、不可被解析的特性?学完后便会发现,实际是没有的。因明这对“自相”、“共相”的名词实际是相对的,所谓的“自相”范围有限。就是说,在一般层面上,在不讨论胜义谛空性的层面上,可以用“自相”与“共相”这对名词来进行区分。
1 O% m' V: Q) H. d  第二,“成立缘起生义”。破掉了有独立自性的邪见后,成立何种正见?成立“缘起生义”,成立一切法因缘生。这个“主义”比较难以成立。如果前面不懂得破除各有自体,后面的“缘起生义”成立不起来。
. k' V4 l9 f/ z. K% H  第三,“认定观察之果”。通过前面的观察,后面会有什么结果?这在“认定观察之果”中进行说明。其实核心还是回到前面了,即“以理破自性生”。
. s3 ?- m8 A& \0 a  E! o: N  在“以理破自性生”中,分为“二谛中破四边生”和“破除妨难”。“妨难”即是由外人提出,与我们正面冲突的问难。先破四边生,然后破除妨难。用什么来说明“没有实体”这个命题?就用“破四边生”。因为,无论自生成立、他生成立、共生成立还是无因生成立,都会有实体,所以要破除实体,首先要破除四边生,而且是在二谛中辩破。因为二谛是大结构,对世间与出世间的所有判断都在此框架中。“在二谛中破四边生”便成为学习的核心。) {; Q! k5 L* b% Z4 P- }0 B3 `
  “二谛中破四边生”,首先是“略说破四边生”,然后再“广说”,最后“成立最终义”。4 {2 n. C, Y* }0 W
  “略说破四边生”中,有破自生、破他生、破共生、破无因生。
5 v8 p& T0 F$ C6 V! q4 v5 ]* q  “略说破四边生”:
9 V$ @2 x2 s  {* y# L6 W3 m" |  彼非彼生岂从他?亦非共生宁无因?/ T" r4 Z) N" v+ {8 a: z
  现将颂词回顾一遍,便会很亲切。9 ]! r$ P0 m& C" o1 |
  “破自生”:( Z- q  \$ O+ }6 M- 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09: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宝论·明贤法师]第二十五讲总破他生

续-《●[法宝论·明贤法师]第二十五讲 总破他生》4 N8 ]& Y) j  }2 r# u" R7 L: R

8 z. K8 m! l: o; u. H; ^* [7 r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j" n! E6 k  Z! ~4 i2 k  若计自生能所生,业与作者皆应一,. v6 T0 P* I6 v
  非一,故勿许自生,以犯广说诸过故。
4 e! x- j3 A; e" }2 h( J  实际上,从这一首颂词便已知道“破自生”的大概了。7 P( p% ?- V7 \) j' o$ C
  再看“破他生”。“破他生”分成两部分:先“总破”,再“别破”。( _. E: d$ W' C& q& `& ]; F
  “总破他生”是直接的。将他生的所有不正确观念全部都罗列出来,称为“总破”。“别破”是单独破除代表他生思想最高水平的宗派。“别破”直接破唯识宗。# p, w) @- c! D4 K: i$ U! b
  “总破他生”,在“观果四边破他生”中有这样一首颂词:# V, r6 d+ x' n* r" T0 z" v
  生他所生能生因,为生有、无、二、俱非?2 w/ ^) |7 f# F+ Y4 {- j
  有何用生?无何益?二俱、俱非、均无用。; N4 @4 `9 |& G: ]" l) e8 |5 |
  “总破他生”也分成了两部分,有“总破”和“别破”。
+ \4 k6 i6 F/ t6 d, p6 s8 r( _  “别破唯识”,先将这个宗派的理论体系列出来,“以理证破”,用理证破唯识宗。在他生里,最难破的是唯识宗。虽然一般的正理说过了,但唯识思想,经历代大乘佛教高僧大德的诠释,有很多夹杂的思想是很难破的。而且,“以理证破”,只破该破的部分,其实承认了唯识宗的一部分宗义。比如,无著菩萨建立的唯识体系及其传承,中观全部保护,不予破除;而且认为该理论体系很完善,与中观见所秉持的“主义”是一样的。
0 Y( c- I7 H  P# E$ ~  “以理证破”唯识宗之后,是“释佛说唯识真义”,解释佛说唯识宗的真实义。佛说的“唯识”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说有阿赖耶识、依他起、自证分这些名词?尤其是为什么用一个“唯”字?为什么在说“唯”字时说“离外境”?是不是真像唯识师说的那样,是“离境有心”?这些在后面有详细说明。+ E, V9 J" T% \0 [, j
  总破他生总结构图(表)( w, e, |' s4 `1 I0 c, J' G# c
  “总破他生”分为“总破真实义中许他生宗”和“别破名言中有自性生宗”,总结构见下表(表25-3 《入中论》总破他生总结构图)。
2 A' q9 H- P* y( ^' X, j
( T0 x( a8 h1 `4 w/ ~4 Z表25-3 《入中论》总破他生总结构图' Z$ m2 u/ b, m2 U8 {
  看这张表(表25-4 破他生——总破真实义中许他生纲要),是“破他生”部分,有“总破他生”和“别破唯识”。
8 z$ |3 h! F! k9 d  总破真实义中许他生之真破(总破他生之一)
5 P* `" F9 E% N9 ]" n- j' R5 e/ @( B7 @" h
表25-4 破他生——总破真实义中许他生纲要; T) X( O& c( Y: t; E
  一、总破真实义中许他生宗/ L% j/ r6 H4 B7 q
  分成“真破他生”、“世间妨难”和“如是破他生功德”。
. s5 x. `" S" m6 e  (一)真破他生
9 D+ J- h: k" U4 h  “真破他生”分“总破他生”、“别破他生”和“观果四边破他生”三部分。3 z& n/ |: w# v! V
  1.总破他生: V" I% B/ R+ |& V: Y, v8 e
  若谓依他有他生,火焰亦应生黑暗。
* |2 L, F* \- r5 n  如果说,只要是实体的、互为他体的两件事情之间便存在“他生”关系,火焰就该生黑暗。中观师一下就让持他生观点的人放弃了对于粗相的、实体表面的错误执著。持他生观点的人必须要从另外的方面去找理由。& d: p& B3 J1 `/ B
  又应一切生一切。) Q" h* K9 }1 |0 a
  一切因应生一切果,因果混乱,成大过失。- z* N' p" _- U: A+ O
  持他生观点的人退到哪里,中观师就跟到哪里。
% S! @  {* Q! r2 P, {$ G$ M3 \  2.别破他生: e: X" l6 V, R1 T0 z
  “别破他生”又分成了“前因后果破他生”和“因果同时破他生”。这是已经学过的破他生路径。现在来了解这个路径,从科判上看十分清晰。
7 H2 ~# {' p0 i2 n. L  (1)前因后果破他生% [$ N6 X# G+ I# }% @
  芽种既非同时有,无他,云何种是他?4 R* h  y- y) I* r
  芽从种生终不成,故当弃舍他生宗。
$ Z. D5 {6 ], v7 C# h. k; h  芽与种之间的关系,即是前因和后果:种子先有,芽是后来长出来的。但中观师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当种子长到一半时,种子消耗掉了一半,芽长出来了一半,表面看种芽互为他体,种能生芽,但实际情况不然。% k& U4 N: [& j% h+ `6 W
  此前仔细分析过:种子消耗掉的这一半,便是现在长出的芽;还没有消耗掉的这一半,在芽的那一边还看不到,是它未来要长的,这是个交叉的因果关系。实际上它们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现存的半边种子与已长出的半边芽,它们之间居然没有因果关系,这便是“前因后果破他生”的破法。
, s2 N% M* T* x0 A6 k# n  (2)因果同时破他生( X6 [9 x* w! a/ I2 Q. k: J1 U
  即是用眼和眼识的关系来破他生:3 s; d8 n2 z5 F$ e/ q. n2 a9 {
  眼识可有同时因,眼等想等而是他,7 @( ^/ i2 ?* M* H+ O: {
  已有重有生何用?
+ H+ q4 a; d& \/ s( l/ m  如果认为,与眼睛的内识同时的眼根、作意等是眼识的原因,虽是他体,但眼识既然已经有了,再生起来还有什么用?7 g( U- B8 z( J/ e# h1 f
  虽然根与识可同时现起,但没有“生”的价值,二者之间没有因果生成关系。
% k5 Z! _, l' Q" B9 {5 {  所以,要么是有前因后果,但是没有关系,不在同一相续;要么是同时的,但实际已经没有“生”的作用了。' y1 S1 b2 N. ^* v" a  Z
  3.观果四边破他生
0 P  e: M" w, _7 h; |2 H3 i  生他所生能生因,为生有、无、二、俱非?
  p! ^' v! U+ H+ D4 P) O$ i: K  有何用生?无何益?二俱、俱非、均无用。. T) N; P! H# f* Y$ R5 m2 F3 q
  这是从能生果之因,为生先有之果、先无之果、亦有亦无二俱之果、俱非有无之果,这四边来破他生。
' j0 a$ B6 W7 P1 p' q7 x  总破真实义中许他生之妨难(总破他生之二)) \( F( Q* z& a  N4 H
  (二)世间妨难' e' [6 H# N$ @; A9 D: M
  再看“世间妨难”。他生论师提出一个妨难:
, @" {. u9 g& ~( ]  他从他生亦世知,故有他生何用理?
1 s* q, f0 W, [+ V  普通人都承认他生,“他从他生亦世知”,这里面还有什么道理需要说明?
' T, M/ n1 z! I2 V  B$ A9 U  中观师回答,“世间共许”这件事情不是个小智慧,并非你说了“世人都这样说”,便能成立“他生”。“世间共许”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们说一下。这不是霸道,而是要讲道理。% K1 W/ W+ i  i3 c% s) E
  由此产生各种回答进行论战。+ T; Z4 v  {5 y+ I$ g4 }3 O/ L
  1.虽世间许他,而自宗对世间的所许无害
9 a1 {7 r4 j( s9 c, g% t  就世间而言,中观师并不反对临时现象界中大众的他生概念,不妨碍大众的常规世界观和常规理解,这不是要破除的对象。
: `$ u2 g! \( F  x! h+ B  但此处有一个问题,不是随随便便就同意大众的。虽然同意世间的常规,但有很多人在世间常规中找修行,认为世间常规可能就是彻底的究竟智慧。这就不对了。
* _  X" d) Z* W" f% k  我们对于世间常规的认同是有限制的,这点到后面再详细说。* @! b+ j1 l4 M" Q' A7 M
  2.世间名言亦无自性他生,故世间无害
  M+ B8 `0 u9 n9 O. p3 F9 x" \# Z  世间名言中并不承认实体,但是,可以建立临时共许的他生概念。临时的概念可以共许,可以共同安立;但这是临时性的,有个限制条件,即他生的因和果二者都不实有。
2 {! a. ~8 D% Y6 V/ ?" Q& @8 Y6 G& D  比如说:: e* |/ z5 u$ j% H* }( o
  世间仅殖少种子,便谓此儿是我生,
; E3 m, p' y# P6 v3 J  亦觉此树是我栽,故世亦无从他生。
! b7 |: Q4 r0 P6 c; G3 X) k  世人有时将他生的两者视为一体,有时将他生的两者视为异体。这两种观点都有一个特性:不执著因实有,也不执著果实有。, w9 a* L- W; \3 T5 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09: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宝论·明贤法师]第二十五讲总破他生

续-《●[法宝论·明贤法师]第二十五讲 总破他生》
' K1 k9 l( D6 ?6 R2 M7 o+ Q1 ?+ h; s+ m% K4 v( S5 P; Q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4 o9 M0 e' Z8 ~8 F- X& ?) @7 b* a
  世人怎么会执著因和果任何一个是实有?就像父亲说“我儿子是我生”的时候,他会不会认为,“我是一个实体,儿子是一个实体?”他此时是将自己与儿子看成一体,不会将彼此看成实体。若较真儿看成实体时,便会发现:“他不应该是我生的啊!他还有别的因素,怎么是我一个人的作品?他怎么可能与我成为一体?”
) x: H  h0 T" h* w3 W  在这里,父亲是不较真儿的。在不较真儿的状态之下,彼此都不会将两者看成是实体,就是概念而已,就是一个笼统的“一家子”的概念。
( O9 p$ C9 \4 k( [  z0 K% v  在世人、世间名言层面,由于无自性,所以他生无害世间。这都没有问题。老百姓的、概念的、临时的“主义”,可以建立。+ t" F" Q+ A! C( s
  但是,这个建立要受到限制。回头看前面第一部分,应如何限制。8 D; ]* W: t5 F. g9 |
  1.虽世间许他,而自宗对世间的所许无害0 T9 r1 v' }4 g
  (1)区分能境所境正邪之略说二谛& I  [, E# {1 \7 ^0 M4 y( {
  接下来,要为世间和出世间确定规矩了。怎么定?要分世间、出世间;还要分邪的颠倒世俗和世俗。有了这几个层次,才能划分规矩,为随许世间确定一个准确的范围。! R* r# J- L1 W' V! z
  说见真境即真谛,所见虚妄名俗谛。0 `) G. x9 g7 e) k1 [
  用此种方式区分世俗谛与胜义谛。有能认知的人,有被认知的境。能境是去认知外境的心,所境是被认知的外境。能境与所境是相互观待的。圣人以其智慧见到真实法性,这是真谛、胜义谛。俗人以其妄识见到虚妄法体,这是世俗谛。% W0 v* O8 X8 V
  (2)广说
' \( X. q  y5 x5 a* J, a  区分二谛后才能广说,才能说关于世俗,哪部分能共许,哪部分不能共许。
9 B" M: ?! P! ~' W  “广说”分成“以能境量无害世间”和“以所境二谛门无害世间”。以“能境”和“所境”这两部分来说明,对世间无害。  ?5 B, s7 T" `6 Q3 N
  ① 以能境量无害世间+ Y! }3 v& u- H; I& c  l. a
  分成“宣说能观察名言量”和“彼无害观胜义量”。; P, b* E4 F: v' n+ O" B$ p
  a。宣说能观察名言量# B) J- v8 G- [- s+ x" x
  妄见亦许有二种,谓明利根有患根,
' K& W7 e, V* @! j2 E  有患诸根所生识,待善根识许为倒。
9 |. D8 q! X! R0 X3 V3 S- [3 z, @  无患六根所取义,即是世间之所知,
1 t; _  H+ N8 {) P  唯由世间立为实,余即世间立为倒。
5 Y" B8 t0 ~: I0 [$ b  无知睡扰诸外道,如彼所计自性等,# B& b/ W9 P, ^
  及计幻事阳焰等,此于世间亦非有。
; G- c# F* r7 P" S3 m, x  表格25-4上说:“有患、无患二种见,唯外道计世间无。”
$ H+ x) }, G" d( ]+ t6 y  能观察的名言量,无论是有患的颠倒见,还是符合暂时世间正理的无患的知见,虽然不是究竟解脱的,但都没问题,在世间都应该同意。唯独有一点——外道计的世间是不存在的,不能被同意。8 t1 O" F, [: A7 a3 C) G
  外道计什么?计取各种外道修行所观的世间。有的外道将世间观察成地狱;有的外道说诸神在自己身体上;有的外道说人应该像鹤那样生活,游行于野外;有的外道说应该修苦行,拿铁钩子把人挂起来;还有的外道认为人应该吃草,要持这样的戒。
5 f6 [$ K' u% i3 l* e' }  所以俗谛中也分两种能境:一种正常,一种颠倒。这些外道就是在颠倒中,他们所计的世间不属于世间正量。其他凡夫不折腾自己的意识境界,比如睡得迷迷糊糊的有点颠倒、有点错误知见,这属于“有患”;身体健康的便称为“无患”。普通世间人有患及无患的六根暂时见到的现象界都被承认,但外道的这些“世间”要被否定。
% L/ C! h' J" q& |& i4 U  b。彼无害观胜义量
9 j# e- `  W) f1 f& X  如有翳眼所缘事,不能害于无翳识。
5 L1 c9 ]/ [: k8 i* e  这里其实也是一个区分。眼睛有毛病的人,虽然见到环境中有毛发、龙凤飞舞、白色的棉团,但这毕竟损害不了没有翳病人的视野。这两种情况我们都承认,一种承认有病,一种承认没有病。同样,世俗谛也不会违害胜义谛。% P9 G5 o2 w) y+ o% ^1 u( R
  ② 以所境二谛门无害世间) s+ L) L# p7 w
  分为“倒境世俗谛以释词而说”和“无倒胜义谛以譬喻而说”。( D0 V( V, W: B( B
  净眼所见乃是实体。在前面的颂词中,划分出颠倒世俗、世俗和胜义。“无倒的胜义谛”即是:
! V, Z( |# C$ p' V4 n7 a! P: b  净眼所见彼体性,乃是实体此亦尔。- V, s6 k# P/ @7 n) m4 W
  这是一个譬喻,因为佛的境界在此还无法说。圣者的境界与凡人相比,就像好眼睛的人与有眼病的人一样,好眼睛人的所见比喻圣者的所见。这是在二谛中来说无害世间的正理。. o" C. {7 _0 h5 p! H8 ]' r
  (3)何境于世间有无妨害之结尾
# J! D$ I; A7 S$ N2 S# u( P+ O/ Z) ?  ① 观察真实义时世间无害# h$ u- n% U% ?* D: G4 a+ B
  世间一切非正量,故真实时无世难。  c+ o% |: w. ]8 _( S; C
  观察真实义,拟定了前面的观察层次以后,再观察时便没有问题。获得了出世间的正量,对于世间没有妨害。
7 E$ T# S- s2 W/ K: Y# n  佛以圣者的观察证悟到,一切外境无实体。这对于世间有没有妨碍?没有任何妨碍。因为二谛在同一总体框架下,一个是正量,另一个是非正量,不存在两个正量彼此之间的矛盾。在这一总体框架下,世间的一切都不是正量,不能作为终极标准。本来就不是终极真理,所以,圣者以智慧现证的真实,不会与之发生正量抉择方面的矛盾。: s* O# `9 x' s
  清辨论师认为,一切外境永恒实有,证悟佛果只是内心在领纳、觉受这种证悟,外境是永恒不变的、实有的器世间。如此一来,当一个人证悟“佛果”时,便会与他所承认的外境发生矛盾,他心中会满怀“证悟”的不满和矛盾:“以前的大德说,外境是真实有的器世间,为什么现在,在我的入定智慧中,了解的外境没有实体?可理论上却说,应该有实体,是不是我的证悟错了?而且,如果执著于自己这种证悟,不就破坏世间了吗?”如果执著此种知见,便会发现定境是错误的,要放弃此一定境,这也是个麻烦的情况。; M' i% W6 h( g6 g+ x
  确定世俗谛和胜义谛后,再观察世间,对世间就没有妨碍。  n# ~& ^& R  y1 E- K  @+ l
  ② 世间自义有害1 S1 g( T, M. |3 U. t0 Z
  若以世许除世义,即说彼为世妨难。
# `0 D7 |; `% s; I0 |% C  如果世间人对于世间的“所许”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前者所许和后者所许不同,那么他们之间的辩论我们管不了,因为他们没有确定二谛,知见有问题。
8 q% \- f' g! J. p1 b; x; Y& U/ E  总破真实义中许他生之功德(总破他生之三)
' M/ [2 T* c3 w" M7 ~* W  P! _; ?  (三)如是破他生功德
/ D4 d3 u4 E- h9 L- `* F% }  由芽非离种为他,故于芽时种无坏," {, s! l1 n" e( z" A' P: J/ e: L
  由其非有一性故,芽时不可云有种。! N9 c5 v- X$ F; ~1 b. n4 \$ x
  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芽和种各有临时的自性,如同在世间,有人说“他就是我儿子”,有人说“这花是我种的”,还有人说“这棵树是我栽的”……虽然从真实义上讲,它们不能成为同一个相续,但在表面意义上,在临时性的随许世俗中,一般人基本便将它们当成各有自体的。但谁都不会去追究“各有自体”,如果一追究,各自的自体也就消失了。/ a# W8 ^0 i. m" w- y8 U4 w3 j* l1 _
  所以,承认临时性的自体是有的,这样便不会堕入断见。(不堕断见,关键在芽不是离开种而另有他体。《入中论自释》云:“若芽是离种他者,则有芽时种亦可间断。以无他性故,如芽体性种亦不断,故离断失。”)
0 @! c2 Z8 x+ R" U% Y. B. |8 W& 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09: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宝论·明贤法师]第二十五讲总破他生

续-《●[法宝论·明贤法师]第二十五讲 总破他生》
( Y$ v  @: A& D; A# Q  s5 [2 a. S9 V' d4 h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4 b, {1 ~# w) b5 a5 z" z
  世人说“这棵树是我栽的”,实际上我和树到底有什么关系?到后面就没有关系了。但在临时性的话语表达上,就说“这棵树是我栽的”,或说“这棵苹果树由那粒苹果籽长出来”。临时表达上,种子和树成为一体。3 V8 o& o$ Z# p" ]: {
  又如说“我做饭”,其实是做米,将米煮成饭,但一开始便说“我做饭”。这样便将从米到饭的过程归纳成一个整体事件,将米和饭认成一体。没有谁认为这样说有错。我说:“我正在做饭。”不会有人跟我较真儿说:“你现在是在煮米。”这种情况现实中不会发生。
4 ^8 g+ {. j9 ]% L& g) E( {; g, [' h  如此便不会有常见,因为都是无常性的。既可以说是暂时性的“一体”,也可以说是演变中的“非一体”。(不会有常见,主要是因为芽、种不是一性。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自释》中说:“由其双破二边,即明法性非常非断也”。又说:“由无一性故,非种子即芽,破种子不灭,故离常失。”)
6 b* `7 I% z8 M, j8 I: s  因果之间就没有断见、常见的问题。因为,有两个实体之间的关系,才有所谓断见、常见。两个实体合成一个,永恒了,是常见;两个实体分开,一个消失,另外一个产生,这就是无常,是断见。但是,这些都是实体事物之间发生的事件。在非实体的事物之间,临时性的现象界发生的事情不会堕入断、常的恶坑。所以从知见上来说,破他生能逃脱断见和常见的过失,上面这首颂词便是这个意思。; ~) M9 E7 L' v! }  Y  U1 [4 Q) ]
  总破真实义中许他生之总结(总破他生之四)3 W+ X# S+ g8 }
  “总破真实义中许他生宗”的最后,再看看前面的颂词:9 v, F2 J  A" x6 w% ]
  火焰亦应生黑暗,又应一切生一切。
6 G/ ]. X! f7 d) R  总而言之,这个“总破”就是围绕“一切生一切”在反复说明。如果你认为,两个实体之间能有“生”的关系,那么依此逻辑便是火焰也能生黑暗,一切应该生一切。
1 X  w' i, O5 y! o* h  月称论师对于他生知见的颠倒错误的批评,说明实体与功能不可能同时兼具,比基督教和天主教说明“两个对应实体不能同时兼具”更严谨。天主教教义中有这样的话:如果你希望黑夜同时又是白天,希望好人同时又是坏人,希望钱多同时又钱少,那么这些问题连上帝都无法帮助你。这便是我们自己的颠倒见。
/ ^! @4 {. j1 U5 h8 y) F" I% e  这个颠倒见的根源在哪里?月称论师在这里说得更深刻:“他生”将人生都理解为实体的,在实体之间又想产生功能,这是我们人的毛病。既是实体,为什么还追求功能?既然有功能,为什么还在乎实体?
5 N" l' p1 w, P: p& X+ |  “实体”和“功能”天生便是一对矛盾。学到此处,也应该知道,如果因对果能产生功能,因果能延续,那么因果一定没有实有的自体。如果追求因到果的实体,那么它们的功能一定要作废。
+ ]* \5 F* X* ]; ?  如同儿子和父亲。如果执著认为,儿子是真正独立的儿子,父亲是真正独立的父亲,说儿子是父亲生的,别人就不能同意。这时矛盾便产生了。3 [! c. ?6 r- G+ x# f" s
  所以,“实体”和“生”的功能,二者本身是一对矛盾。2 j& K0 j) \5 s, Q. {# s) h3 M; j- T
  在“他生”中,这对矛盾表现得最为突出,月称论师要破的也是这个。
3 k( w6 B: T8 v: ~' h2 s' H+ S  这种破法的智慧可浅可深:浅,可以浅到平常生活中,砍掉一些小烦恼;深,可以深到修行智慧中。最重要的是在修行中起作用。2 X' u/ {( t! F, T$ p4 b1 K5 e$ s
  如果破他生是为了破除唯识宗所说的能生、所生以及心、境的对待关系,那么中观师到底要推出一套怎样的修行理论?其实,要推出的修行理论是一个很简单的框架。/ q; A0 R) }9 ^7 j9 I
  唯识师说:有六识、七识、八识,在六识中有根、境、识,有能取、所取。+ X0 {! K4 ^4 m# Q7 D! Z/ H
  中观师不同意:你分了这个,专门讲学理去了,而且相互执著,永远不能产生功能。这是“执著”继续加厚的因,不是解脱的因。
4 R* A6 j' y& j. \5 \  中观师认为,唯识宗建立的三自性体系(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比较多余。什么理论体系适合修行?就是一个——“心”。你看,写了这么多,都不如这一个字。
9 I& W9 p2 [1 p4 K5 x" e8 ~  中观师从来不说有七识、八识、阿赖耶识、依他起性、自证分。这些都不承认,只说一个“心”:有比较细的心,有比较粗的心,有比较表层的心,有比较深层的心。, \  @- G) M( c- J/ p2 ^
  心的烦恼,粗重的称为烦恼,微细的称为习气。2 W' Q9 C7 J  n0 {
  在唯识宗的教典中,粗的烦恼,细的烦恼,层次很多。第六识里面的烦恼与第八识里面的烦恼也完全不同。玄奘大师之前,真谛三藏到中国翻译的唯识教典中,很分明地翻译出了第九识。前面的八个识不够排了,将阿赖耶识归入第九识,说前面有六识、七识、八识。有很多的细分:见分、相分、能知、所知、能见、所见,还有习气、烦恼等。几乎每一个识中都有习气和烦恼的区分,都有粗和细的区分。
0 |3 O7 W  a/ r* T% h* y  中观师最终将这些综合起来,就分成“烦恼”和“习气”两部分。还可以更简单:烦恼就是习气,习气就是烦恼;烦恼是粗习气,习气是细烦恼。这样简化,是为了要加强“观待”在这些名相之间的地位。2 ^( a$ Z% y" s. P4 ?9 w. K7 B
  互相观待:“粗烦恼”相对于“细烦恼”而言,“心”相对于“境”而言,“能知”相对于“所知”而言,“长”相对于“短”而言,“好”相对于“坏”而言……这些都是相互观待的。因为没有实体,所以都是假概念和假名义。; N# J1 u1 y' j1 e/ z
  说到此处,也就把这个话题谈透了。此时,方可直接进入修行。大道至简,中观师在此的要求便是——简化。
# R3 r$ b% V8 {  《楞伽经》、《十地经》中,佛亲口说出阿赖耶识、依他起性。中观师该如何解释?颂词云:
: u$ V9 l+ i$ O- j  说有赖耶数取趣,及说唯有此诸蕴,+ R* y) J9 r( `( w, }
  此是为彼不能了,如上甚深义者说。
" P9 Q: ?/ x9 M' b+ r/ `5 r  如佛虽离萨迦见,亦尝说我及我所,& e& U/ F. |6 ~6 R4 U9 C
  如是诸法无自性,不了义经亦说有。
7 ~/ |6 y# @9 B" Z  阿赖耶识、数取趣、依他起性等名相,都是为了给那些不能知道佛意的人一个进入的台阶,给他们一个名相的台阶,让他们去理解,是为“不了甚深义”的人而说。
' W" {( M& H1 E) Y6 G' ]  当年佛也说:我生气了,我现在生病了,我头痛,我要去收复提婆达多带走的一千五百比丘……如果还有“我”,肯定没离开萨迦耶见。但佛会没有离开萨迦耶见吗?事实上,佛早年的经典中,有很多不了义的内容,这是为人们进入大乘佛法做的铺垫。这些事件,于佛而言、于大乘证悟的内在觉受而言,都空空如也。没有这些事相。但他为什么要说?是为凡夫说的。
, H( C: ?  I/ M( ^8 C  别破名言中有自性生宗列表(总破他生之五)' J: n: ?% V/ d# c( c" d$ T
3 @8 L9 D- n6 I# [. `$ q# q. ^$ O2 M  h
表25-5 破他生——别破名言中有自性生纲要
8 c% T0 Y, D9 p4 ?' _) N  别破名言中有自性生之正实(总破他生之六): I8 z. @; i4 m% }2 m1 b$ T& c
  二、别破名言中有自性生宗7 V2 c* ^% t/ a6 r
  在“总破真实义中许他生宗”之后,是“别破名言中有自性生宗”。. Q0 `8 Z5 H; ^7 I! @, c% U# [1 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09: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宝论·明贤法师]第二十五讲总破他生

续-《●[法宝论·明贤法师]第二十五讲 总破他生》
# s% {3 E) _+ J/ b. `* ], D: y* {3 x3 ]5 k6 v3 ^$ x. F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F: u" m3 e! I5 [. e
  在破他生的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他生”彼此互为他体,实际上这不是执著的真正根源。执著的根源是:“果”是真实有,“因”是真实有。各自独立的“真实有”才是真正的病因。( S4 ^0 |5 i% M: ^6 j9 Y  R
  月称论师破除完“真实义中有他生”,现在“别破名言中有自性生”,即破在世俗中各有自体。
* ]6 D. `8 e( i7 f& r  别破部分,有“正实”和“如是破之功德”。, V6 f$ L: ~+ @
  (一)正实
) x, R! d, _0 X( K& n; h! p  1.圣者根本智应成破诸法之因
; }  S9 i0 R9 K/ z8 O/ t( Z' `  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说,世俗的每个事物都是真实有的,开悟者就成了破坏世间法的人。因为他理解的器世间外境,每个实体都是空无的。难道圣者会犯如此错误吗?难道圣者的智慧连世间的正理都不遵循,彻底违背世间正理吗?这个现象界的地球如果是真的,圣者证悟后应该更符合世间正理,怎么会说器世间一切都是空空如也?9 h# I1 l5 R6 W$ S% ?
  故颂词云:
( T" v' e* F  b  若谓自相依缘生,谤彼即坏诸法故,
2 B+ X0 G( ^5 |- B  空性应是坏法因,然此非理故无性。
% t1 U0 L/ v" D9 Q2 |- m; o# j9 t; R  这是第一个辩破。如果认为在世间有自性实体,“空性”便会成为破坏世间真理的原因。
) j2 y! n& L; b( a- ?: A$ _5 t  如果圣者没有观察时,世俗有实体,而观察以后,世俗成为空性;如果世俗的实体就是真理,圣者便有“破坏真理”的过失了。佛的证悟和世间实有成为矛盾。总不能说,圣者的智慧成了破坏世间的法吧?
/ T$ K* h5 E% |" K  因此,“在名言中有自性”,是应该破除的。
. t- o! e- `6 E. m5 z" [  2.名言量应成堪忍之正理观察* C% S7 d7 P9 B
  设若观察此诸法,离真实性不可得,
; B; I! X, H% H( W% |& i$ b  Y+ _  是故不应妄观察,世间所有名言谛。& r& f, _  k1 ?, f- J
  对世间的正理进行观察的时候,总有一个正量在那里,不是虚妄观察。我们的观察要符合对于器世间的正常判断。* k+ d7 G. [; G# n& ^. V
  所有的名言谛,不应该妄观察。在证悟圣者智慧后,会得到世间名言的实相。凡夫在没有真正进入入定智慧时,对于世间的基本态度应当是随许。也就是说,当能入定时,要说世间的一切如梦如幻;当不修行时,这种观察应避免。不能任何时候都观察。, n- X3 a4 H' y* p+ {9 a7 e1 ~1 d- `
  比如,通常所说的建一栋房子,画一张图纸。不能在画图纸时说:“房子和建筑一切都是空性的,画图纸有何用?”这种观察是非常蛮横、没有道理的,与抉择圣者的智慧是两件事,是拿相似的胜义智慧打破世俗常规,这种观察应当否定。
& K. C8 x. O) T; a/ q/ a  独抱变调琴,千载少知音
3 B: S( s! [* ]2 D& a5 I  在现实生活中,应该随许世俗。“随许世俗”是大智慧。* p- B0 I. l* D6 f+ a) s4 b
  我们曾经提过,“深度认同世间的不完美性”,是随许世俗。老子在《道德经》中说:3 L" V/ \6 g; A% k7 |
  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5 A$ q$ D" X. r! L1 Y/ Q  “和光同尘”就是深度认同世间的不完美性。这种“深度认同”与出离心是相辅相成的。不要将佛教的出离心理解成为“见什么就躲避什么”。“和其光,同其尘”以后,“是谓玄同”,“玄同”便是大同。- l4 ~  E/ F0 T/ h
  在现象界中,还是要有一种大同的态度,这便指的随许世俗。海瑞有句话说得好:
' c6 \; Z5 X7 W: g) L  干国家事,读圣贤书。
7 J8 p5 m: l2 g! h2 {  这是对随许世俗的甚好解读!“读圣贤书”慕灭修道,为何单以“干国家事”为障碍?“干国家事”,为何单以“读圣贤书”慕灭修道为不宜?  X8 C( t: T# k6 a
  想当年,东坡被贬,到地方做官,每每饭后与众丫鬟聊天散步。一天,走到一片竹林边,东坡拍着肚皮问丫鬟们:“你们猜猜,这里装的都是些什么?”一丫鬟答道:“满腹诗书文章。”东坡摇头。又有丫鬟说:“满肚子的坏主意。”东坡摇头。丫鬟朝云说:“满肚子的不合时宜。”东坡无语。2 v3 k: A5 M8 }( h" o
  以“和光同尘”来谈“随许世俗”,当然是为了让大众合乎时宜。想想所说的,也多是些“不合时宜”的话吧!古云:$ |; e' [7 h4 E4 o7 d
  独抱吾家变调琴,至今千载少知音。
& S0 u( G% P3 p% _8 S& I6 W0 r  “随许世俗”当然是让人合乎时宜的,而如今却已成了“不合时宜”的提倡,真乃是“千古少知音”啊!但是,你若要图“远想出宏域,高步出常伦”,还必须得做我这“千载变调琴”的“少知音”啊!! v3 M/ R7 {  C8 M. f  q0 n1 k* q
  随许世俗最大的障碍:
; T/ v- n* F) d' S2 I  一是追求奇迹。还没念佛就求感应,还没打坐就想入四禅。
: R# I) R4 ]* e# r& Z. G  二是贪图侥幸。学佛了就想多挣点钱,到寺庙放两块钱,让佛关照一下,生意说不定就发了。
+ {! z1 n( W8 V( @# ~6 e0 c  三是逃避现实。  W- Y1 Q  \1 }  ~' `  i
  逃避现实是不是出离心?
5 h) r' M& X& d+ M  出离心其实与随许世俗是相辅相成的,认同了世间的不完美性,才知道要怎样超越。如果单纯逃避现实,不认同世间的不完美性,所有的出离心便没了基础。看起来是在逃避,实际是到一个秘密的地方,长出第三只眼,看世间还有没有机会。; I# s' n7 a2 R
  逃避现实,我从来都不赞同这种做人做事的方法。他一定会在某个时间忽然蹦出来,重出江湖,拉起旗杆,狂热一把。. {) ^- h9 N' N9 ?0 R3 j
  追求侥幸、逃避现实、追求奇迹、陷于狂热,其实都是不能随许世俗所带来的大毛病。- N$ R) c7 K6 i9 S; n& Z+ M
  这些毛病一旦来了,开始有宗教信仰时,一定是去追求心灵寄托。对世间既然不认同,也就无奈了。世间很不好,反正就是要走,就是跟它格格不入,如生牛皮一般,跟世间隔开,不去理解这个社会。8 d2 [; n( }6 r
  那么,心往哪里放?找机会,去寻求心理寄托。因为心里空虚,认同了世间,心里便有世间;没有认同,心便空虚了。为什么要寻求心理寄托呢?因为空虚!空虚便要拿东西填充。如此,就不是在寻找心里真正的内在尊严,只用随便的物件填一填,所以每一项也都不真诚。遇基督教填基督教,遇天主教填天主教,遇佛教也填一下佛教,遇到大乘填大乘,遇到小乘填小乘。9 x, `9 Z* G8 p4 ^
  等到后来不能产生效应时,就觉得这些追求真的不起作用,于是开始妄自菲薄:可能我的人生完了吧?我怎么每一样都学不好?怎么每一样都进步不了?菲薄自己无知、没有能力;菲薄自己不真实、不进步。常批评自己不精进,但就是精进不起来;常在他人前骂自己没有好好学,但就是学不进去。( u3 V) T1 I" ?! }: W0 A2 y
  这些矛盾,基本的原因,就是对于世间不能进行正确的观察,对于随许世俗的智慧轻易破坏,这种轻易破坏便为信仰和修行带来各方面的歧途。
- L/ t/ b, V* {, w* E  h; d  深度认同世间的不完美性是随许世俗$ {- \6 _% M  d* I, g! ]
  追求奇迹、贪图侥幸,共同的心理基础是什么?就是——世间究竟实有!核心的毛病是这个。为何贪图侥幸?因为认为世间究竟实有。有的可贪,才会去贪!
1 A: h5 }- t1 h! B1 K- D  不认同世间的不完美性,对于世间的状态不认同,不能清楚地去接纳这个世间,也就不可能轻易地甩掉这种思想给自己带来的麻烦。这是贪图侥幸、追求奇迹共同的心理基础——世间究竟实有,现象界永恒实有。
" @( b: k; U" z6 |$ @; w& a+ w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09: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宝论·明贤法师]第二十五讲总破他生

续-《●[法宝论·明贤法师]第二十五讲 总破他生》6 ^/ Z. ~& j) p6 d/ u

0 ~5 X0 {/ c5 z" j8 h6 s+ L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I+ V, c0 [1 b0 {* n; r  比如,在念佛,念着念着,就说:佛来了。或说:我们来念佛,念两个小时,癌症好了,老板挣钱了,彩票抓着了,想要儿子有儿子,想要女儿有女儿。这样的人群集中在一处,形成一个特殊的大众氛围,如果有人参与其中,一去就会发现,他们的观念基础都是一个——现象界究竟实有。有了这些心理基础后,实际离净土宗真实教义更遥远了,比普通人还要远。
; P% @- u6 M6 p- V# P1 L7 G' Q  社会上泛滥着一些与佛教相关的奇怪事件,有各种邪见、言论在流行,谋事者执著于世间究竟实有,追求奇迹,蛊惑人心。制造这种不良现象的人俨然成为一方的“善知识”,大行其道。这是现在围绕佛教形象的一些不良现象。
, q% T( Z" v5 k( f: M. C5 o  信仰的基础到底在哪里?信仰的基础,就是随许世俗。要认同世间的不圆满、不完美,要深度认同世间的现象。认同后,去念佛,才有净土的境界作为目标。否则,天天在想佛念佛,就是离佛越来越远。我相信,大家学习中观后,不会犯此类极其低级的错误。
& B' U! m! y+ x7 q9 }3 l; x5 i  当然,谈到这些问题后,要考虑另外一方面。对于世间的不圆满性深度认同,这是一种认真,是认真地圆满人生的旅程,认真地修行,寻找自己在信仰世界中的尊严。做一个认真的人,与做一个不认真的人,路线是不一样的。3 a, c* N: [+ ^* G8 K+ I: z
  如果有人还在处心积虑、动脑筋、用心机算计别人,或有所利益、临时自我陶醉,或还在钻营地位、寻找名声,这样实际上很难有解脱机会,因为对世间的理解出错了。
" ^) b1 M- g8 |% B2 r  学到此,我们应该有智慧——和其光、同其尘地理解世间、社会,理解我们的人生。这样才能奠定随许世俗的共同基础。人过得像一个人了,信仰才会向“上”进,否则,真是有点永无出期。& x4 X+ V; W; J( ^, s( h: _; Y
  不可用自他生检验名言法,是悟入之门,观则失坏。唯如世人所见,由有此故彼法生,即可。% O! q5 g0 L0 _% c; L7 ^
  什么意思?“自生”和“他生”这两种“生”义,这两种实有而互相能“生”的事件,如果拿它们来检验世间的事物,这是不对的,这是个错误的观察。
' o" a7 D& N" g4 R/ v  不要一有粉笔就拿“他生”来检验:这粉笔是不是按照“他生”的规律出生的?或有了一个“上帝造人”的教义,便拿“自生”的道理来检验是不是属于自生的智慧?你认为自生、他生可以作为世间的检验标准,在世间也就确定了这种有独立自体的自生、他生,即便到了胜义谛中,也还是会有自生、他生。' m0 X9 z; Y& [& Z
  因为“因”是以它为起点,将它作为辨别智慧、标准智慧,在世间确定了这种有独立自体的自、他生,最终结论就只有自生、他生一直留到自己的证悟中,自己的证悟不能解决自生和他生的问题,就是这个意思。6 @/ j4 n! S: b. q# Y
  3.应成不能破胜义生) B4 v8 e- ?# X" v; t0 @
  于真性时以何理,观自他生皆非理,
% B# `$ p8 ]/ ?4 b+ t0 @5 L  彼观名言亦非理,汝所计生由何成?
1 r0 n! P* j0 [% ^' X  表格上说(见表25-5 破他生——别破名言中有自性生纲要):; \  R: x* r9 U, P: v
  以胜义道理看,用自、他生方式观名言,有自性的因果皆属无理,汝计生法皆是非有。
/ S* D/ [7 Q8 e$ O$ H) v" U  用胜义的道理来抉择诸法本性的时候,如果认为世间诸法是从因缘的有自相的他体而生,“他生”便保留到胜义中去了。在胜义谛的智慧中发现器世间、有情世间还是实有的,这是一个错误。如果对于名言、自性的确定不正确,即便开悟了也还有一部分悟不了。
5 ?+ A4 V5 v- t% D. Z  有人说:“唯识宗他生的道理,‘心生一切’的道理,是一种根本智慧。”
  o$ q  t9 c; d" R: q) Q  |  但中观师彻底不允许以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观察世间。不确定这些观察方式是智慧,确定它们就是邪见。
4 k- e& m" p. n% `9 H, h  中观师认为,“他生”的思想会让修行人无法走向胜义谛智慧。因为,走向胜义谛智慧,需要随许暂时世俗。以自生、他生的方式观察名言,到后来,反而遗留了自生、他生的习气难以破除。月称论师说:
; e+ e! D9 I# f# h, s, E  若妄观察世间名言皆当失坏。& E: t5 W7 O& f! W! ^, u$ ^2 u
  自续派在以胜义理论抉择中观正见时,认为诸法在世俗中有,胜义中空。而月称论师认为,对此不能以胜义理论作观察,否则决定不成世俗他生的现法。因为理论观察的结果,诸法本性是离一切戏论、不可思议的大空性,本来就没有生灭之相。而对随顺世人分别心所许的诸法,则不能以理观察。也就是说,世俗谛是在不观察的基础上才能成立的,而自续派的观点是在以胜义理论观察的情况下,成立世俗谛有法与胜义谛空性。8 V! u0 [! C" x1 F4 t% M* C: ~
  为此,月称论师以理破除:如果在胜义理论观察的情况下还能成立二取现法,岂不是名言谛诸法应成堪忍,对此即便再有力的正理也不能予以破除,应成永恒不灭的堪忍自体法,有如是“太过”。安住世俗谛时,不用以理妄加观察世俗诸法是他生还是自生,理应随世人所许,为令世人悟入名言之门,在不观察的基础上承许假立的缘起生。
( d5 U3 \7 V/ e2 g  4.释妨难  ?1 K1 G: H% j' \7 y( {
  如影像等法本空,观待缘合非不有,9 r, g8 Q& V  q$ f6 F9 g' t
  于彼本空影像等,亦起见彼行相识。3 p: g" w) c8 s7 P
  如是一切法虽空,从空性中亦得生。
3 ]) b: w" W+ O9 ?  中观师说,以胜义道理看,用自、他生方式观察名言,皆属无理。世俗谛中也没有自性生。
; W6 O2 Q+ s1 i$ P9 z5 L  反对者提出诘难:“如果二谛中都没有自性生,那么,为什么会见到世间存在的现象?”虽然在胜义层面,没有自性生,没有自生、他生的问题,但是,这个妨难想在世间名言的范畴内为自性的存在保留余地。& L/ f0 \/ j/ H: Z% C$ `
  中观师回答:认为“空”法便不能“显现”,“显现”的现象便不能“空”,这是你们实执分别心的缘故,将“现”和“空”认为如同水火一样不能相容。但人们平时都有这样的经验,镜子里的影子、空谷的回响,这些法的本体是空性,在观待缘起和合的时候仍有这些显现,世人也能生起看到这些虚妄影像的眼识。同样,虽然一切法都是自性本空,但从自性空的因,也能产生自性空的果。所以并没有你们说的矛盾。
  \7 V7 }+ u1 D. i5 r! J+ y2 }1 u  别破名言中有自性生之功德(总破他生之七)( m0 C. U* D; s+ H6 X- ]3 H
  (二)如是破之功德
' S' N. M$ N  V. M0 s1 n  破的功德,首先是“远离极微断常之见(果)”,其次是“善成业果联络之功德(因)”。6 y9 w$ U. ~& x% B
  1.远离极微断常之见$ d8 t! ~1 ?: I4 N# @: p" E
  二谛俱无自性故,彼等非断亦非常。' g% d3 }1 u% d9 u
  月称论师直接指出,破他生会有这种功德,可以远离极微的断见和常见。! C% |  D; j3 G" `3 C: G
  远离任何断常,即便极微细的断见和常见也远离。一切法都没有自性,不是断灭的,也不是恒常的。《中论》说:5 I7 b1 D' B  u% b- A. m% z2 q
  若法有定性,非无则是常,先有而今无,是则为断灭。; a+ k2 V. F+ 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09: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宝论·明贤法师]第二十五讲总破他生

续-《●[法宝论·明贤法师]第二十五讲 总破他生》4 O4 Y  v! L# F6 B) [! t& J9 d

& p& \& }! b" Q2 P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G' z( s7 D1 _0 C* G7 z$ z  如果说诸法都是实有,有定性,那么先前有、后仍不灭(有),这就成为恒常;如果先前有、后来又没有,这就是断灭。由于二谛之中都不承认有自性存在,所以就避免了断见和常见。
1 \3 S2 n1 d$ G  以前讨论过“极微”这个概念。其实小也是大,为何这样说?因为任何事物,如果有一个小的实体存在,众多的实体便凝聚成巨大的实体。就像微尘,承认微尘无法再分,地球就出来了——微尘多了,就是地球,就是器世间。所以,极微就是无边,就是广大。
; d% C8 S% ]! q& u0 n  对于“极微”这个知见的判断,也要离开断见和常见二边。如果“极微”无法再分,就属于常见;如果“极微”无法再分,同时也可理解为断见。因为在不可再分的“极微”体性上,生出其他事物的因和后来被生出的果之间,如果“极微”本身仍旧没有任何形态的变化,第一因到第二因之间是常见,第二因到第三因之间是常见。但世间的发展往往不是平衡的,任何一个发展的链条中都会出现问题。如果这个发展的链条向另外一个链条进行转移,就会形成断见。断见和常见,只有在远离极微的实有,远离实有的总前提下才能不成为问题。
3 g1 a0 s" F2 a0 s8 H  2.善成业果联络之功德
. v- K% @+ w: ^% g7 m  分“无阿赖耶而已灭业生果之相”和“释妨难”两部分。
7 p0 v2 `% `2 t3 o7 L# X6 G& p  (1)无阿赖耶而已灭业生果之相9 X' q% Y# E# J- P
  由业非以自性灭,故无赖耶亦能生,
- e4 t- n/ x( G' ]9 V2 u' D  有业虽灭经久时,当知犹能生自果。
! t# e7 F0 u) E8 P2 D  如见梦中所缘境,愚夫觉后犹生贪,  T6 S  y# J* o8 \9 K; U$ O* a
  如是业灭无自性,从彼亦能有果生。
( h5 o+ x" w' M- w$ a9 }  g  执著于阿赖耶识存在的人认为,没有阿赖耶识便没有业的载体。此处,中观师提出另一种思路:7 ]0 b* a- H- {9 m
  没有阿赖耶识,没有种子大海,众生的业依然能向下延续。
, m# m' g3 @  X8 X9 j" C5 U  就是说,没有唯识宗三自性的理论,没有阿赖耶识、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从因到果的世间照样运行不变,“没有唯识宗地球也能转”。
  ]$ q; w$ a7 N' V7 I  (2)释妨难
; a( k9 `- T4 k, M" e" g. W  “释妨难”分为:“释异熟无穷难”和“释违阿赖耶有之教量”。" {1 m  n* x5 N( v8 t0 P, Q
  ① 释异熟无穷难9 b" U3 m+ x9 g- j. C/ I" F2 D
  “释异熟无穷难”分成:“二义用比喻说明”和“具比喻义生果相”。
8 u: ?1 V5 m+ d( o% h2 W  a。二义用比喻说明
/ V$ o/ H1 d" K% Z) v$ c  如境虽俱非有性,有翳唯见毛发相。# w1 S& X7 J! Q! i- p/ w% M! f6 k
  b。具比喻义生果相( Y0 X0 Y7 I/ v
  “具比喻义生果相”又分成:“不生无穷异熟”和“不生错乱之果”。
3 B1 c9 A$ z( K8 g* c7 f  不生无穷异熟
* i2 ^" J7 m1 H/ B, k! a) v5 _+ r: {  “异熟”是“果报”的总称,与“异熟果”是两个词汇。“异熟果”是《俱舍论》谈的五种果中之一。因有不同的因,果有不同的果,“异熟果”是由“异熟因”感招的。就其性质来定义,“异熟果”指不在当生而在隔生成熟的果,如人这一生造的业,下辈子感受果报。异世成熟的果报称为“异熟果”。
8 z6 O& o5 J0 \9 ]" E  而非见为余物相,当知已熟不更熟。+ \) C  [4 O; N* m2 y; N: a  J
  此处,中观师用有翳病的眼睛能看到毛发,但看不到龟毛、兔角的譬喻,来说明如果对世间不以他生和自生方式观察,会发现什么结果?世间无论是有明智所见,还是没有明智所见的人,都正常地、自然地发展,不会有“生了又生”的问题。一个果生完以后不会在同样的业力范围内生出同样的果实,不会错乱,不会“生了又生”,形成“无穷生”的错误。
% o. r! |" w' X5 Z  不生错乱之果
4 B+ b1 }6 ^0 m) h( ~8 |" a0 L  故见苦果由黑业,乐果唯从善业生,) A# E2 [$ {/ d1 U
  无善恶慧得解脱,亦遮思维诸业果。6 E/ H8 f. |0 ^& w/ G+ O5 b
  如果不用他生、自生的道理去限定世间的道理,世间的发展便自然恢复常规、常态,不会出现造善业得恶果,造恶业得善果的情况。世间现象遵循造善业得善果、造恶业得恶果的正常规律。这都是破除他生以后能产生的效应。
0 B5 F  K8 k* A0 s2 _1 Y+ i  依照小乘的理解,尤其《清净道论》,因和果都是实体。如果造了实体的业,那么,受果报是无法改变的。有很多业不通忏悔,这种恶业必然要遭受实体果报。这样实体的因生实体的果,即是他生关系。
; H9 N: \9 @) }  月称论师使用了更宏观、更符合空性正见的方式分析因果。他说,一定要将因果确定成为缘起生、无自体的生,才是合理的。这便是“无自性的因果联络”。破除他生,能成就因果联络的功德。因没有实体,果没有实体,而有功能在其中相续。这样的因果才是佛要建立的。
, g4 I; V, ]% Q) |1 x9 M  ② 释违阿赖耶有之教量
! ~3 F1 T; d# P* A( p  @, f' S  分成两部分“彼教示为不了义”与“彼等之喻”。
. T" ~# i2 Z& ^6 q+ {6 E# J" ]. l: c  a. 彼教示为不了义; E0 P$ t% p5 U5 |
  说有赖耶数取趣,及说唯有此诸蕴,$ x8 V1 |% n, ?. }
  此是为彼不能了,如上甚深义者说。8 [3 d7 O! x9 z: i
  反驳者又提出妨难:“佛亲口说过,有阿赖耶识、数取趣、五蕴这些名相,你怎能违背佛亲自说过的教义呢?”
! {% h) B3 w! \7 E  中观师解释佛说“阿赖耶识”这些名相的初衷:不能了解甚深义的人,佛暂时为他们说阿赖耶识、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
) ]% ~; {; E2 V9 @1 p  学完中观以后,不要看见唯识宗的人就破。说话要小心,别见人就刀劈剑砍,摧枯拉朽。虽然有问题,但要知道别人的心理基础在哪里。如果没有接触过此种甚深智慧的学习和训练,很难不去找一个心理的依靠。/ L+ n( U9 M7 h# y9 ]
  尤其关于“业”的问题。既然要承认业,必定要假设一个阿赖耶识的大海,不然,业往哪里装?既然装了业,从无始以前的“无明”到“识”产生,就总要有一个自己证明自己兴起现行的依据,必定要承认“自证分”和“依他起”。在这里,别人的问题可以原谅,自己的问题不能原谅。! U$ t) Z6 o( @3 X+ A
  b. 彼等之喻7 `0 [8 n1 U: q8 A  |
  如佛虽离萨迦见,亦尝说我及我所,8 a1 _& K) T7 _4 t& \8 Q
  如是诸法无自性,不了义经亦说有。% J0 j5 {0 k9 V. E1 f" W
  “不了义经亦说有”,佛说了,这是“不了义”,直接指明了。: I6 V; p6 M8 n6 U
  我们学习过,知道不能再犯这个错误,将“不了义”当成“了义”,将“了义”当成“不了义”。这是我们学习之后必然有的能力。因此谈正见时,要依再无密意的“了义”,不能依还有密意的“不了义”,这是要遵循的规则。4 P1 [4 p0 F* Y! f( N* w; b4 p
  诠释过佛说阿赖耶识的本意后,表格中“破他生”的“别破名言中有自性生”就结束了(表25-5 破他生——别破名言中有自性生纲要)。
' _: \6 q- f5 I# D
6 y+ Z, U$ @# M! H+ T" m
$ `# P( f. Z& |$ G
* a' e, S  Y1 ~
$ }& |: q) |/ ~' K: `% 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5 02:27 , Processed in 0.10345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