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4-13 12: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四、戒盗·断贪》' B9 V# s" [+ Z2 M+ {0 b
, t4 k; ?' A9 ~2 Y: v" w" q摘自《净空法师讲:净业三福、《楞严经》清净明诲、《晚晴集》》1 |/ h) I6 P$ T K" H
因此,诸佛菩萨有神通不用,从理论、方法来教导大众。妖魔鬼怪没有这个能力,他不懂理论,也不懂方法,他只能够显这些奇奇怪怪的来诱惑你,你要好奇就上他当了。你的心要纯正,对于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不闻不问,处之泰然,魔对你是一筹莫展,他沾不到你身上,所以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我们也不可以用这些欺诈的方法,来诱惑在家同修;要知道果报非常可怕!你要是用这些,换一句话说是你自甘堕落啊!你堕落之后,将来在恶道里出来,还是要还债,没有说是堕落之后,债不要还了。没有这个便宜事情,依旧要还债,那又何苦来呢!所以决定不可以。
) k' o5 Q3 x$ X1 c: [. T⒉托钵乞食断贪心
* G) ]. @& \+ F B# ~2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
t3 p+ g. s9 i* a3 r) r 这段开示很重要,如果真正能够依这几句开示奉行,可以说这个人是真正的觉悟者,真正觉悟了。乞食的制度,在唐朝中叶开始,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已经不存在了。在史传里面记载,这两位是大菩萨再来的,帮助佛教走向中国化,使印度传过来的佛教,变成中国式的佛教——我们现在讲的本土化、现代化。百丈大师那个时候,即唐朝的现代化、本土化,使出家人的托钵生活,一变成为自己耕种,自食其力。百丈大师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个跟佛在印度的制度完全不相同,诸位要晓得,这个就是现代化与本土化的精神,使佛教能够适合于这个地区,在这个地区发扬光大,让这个地区的人都能够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由此,我们要懂得佛法的理念、精神、原则,决定不能变,决定要遵守的,至于日常生活当中的方法,一定要随着时代、随着生活方式、随着每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惯有所修订的。像法律一样,它的精神不变(全世界法律精神都不变),可是条文一定是每一个地方不一样,佛法亦复如是。所以戒律里面只有这四重戒——杀、盗、淫、妄是超越时空的,无论在古时候、在现代、在印度、在中国,甚至于在外国,决定不会变的。这个杀、盗、淫、妄,决定不是好事情,这是大家所公认的。所以这四条戒不能够改变,其他的都可以随着每一个地区的生活情况加以修订,这个修订我们就叫做“清规”,“清规”就是戒律的修订,戒律的现代化。9 Y( h$ U( d8 S
⒊不贪供养·广行布施·示一往还* n5 r" @' \/ F- |
现在出家人是接受信徒的供养,不自食其力了,因为唐朝那个时候寺庙有产业,有山、有田地可以耕种,现在寺庙没有财产了,所以必须要依靠信徒的供养。在中国、外国,几乎都是这样了。这就是我们现在生活方式改变了,但是它的原则“循方乞食”(释迦牟尼佛订的)的精神,是断除贪念,我们要把这个精神掌握住,我们要断除贪心,所以生活所需简单,我们每天能够吃得饱、穿得暖,就可以安心办道了。多余的呢?不要积蓄;这是诸位同修要记住的。佛在经上常讲“积财丧道”,“财”不是个好东西。你看“财”,我们中国名字叫“通货”,“通”是要流通,你积在那里,它就不通,不通就臭了。所以财一定要叫它流通,不要积财,我们自己够用了,多余的辗转布施。9 L% p/ P, _. A; V; M1 F2 N7 `
在现代的社会,台湾已经走向开发了,可以说人民的生活相当富有、富裕了,在物质上,我们不需要布施了,他都够了嘛!所需要布施的是精神上的,因为精神生活太贫乏了。精神生活里头最重要的是“正法”。台湾在现在这个世界,真的是得天独厚,佛教的经典、善书充满了每一个角落;录影带、录音带到处都能够得到,只要我们认真的去摄取学习,充实我们精神的生活,在台湾的日子真好过。但是这个地区之外,物质生活我们暂且不谈,精神生活是非常的贫乏。做好事,什么叫真正的好事呢?布施佛法,布施善法,都能够挽救世道人心,只要我们尽心尽力去做,真的是无量功德。所以我常常劝勉大家要修布施,你修财布施你得财富,一生在财用上不缺乏;你修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你在任何环境里面不会迷惑颠倒;你修无畏布施,一定得健康长寿。财富、智慧、健康长寿,都是我们所需要的,你为什么不修呢?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什么人修什么人一定得到,这个要知道。- S% _$ v1 a5 F% `; A. R4 @
我没有出家之前造的杀业很重,所以我出家学佛之后,我知道因果可怕,尽心尽力的都在修布施。其实这个布施,最早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我跟他第一天见面的时候,我提出一个问题,因为那个时候,我对佛法稍稍有一点认识了。我说:“佛法真好!我很想学。有没有方法叫我很快的就入进去?”
! i& B1 n# q" f/ \2 | 我提出这个问题,他老人家眼睛看着我,一句话也不说,看了半个钟点(这是他的教学法),聚精会神的看我,我也看着他,这半个钟头心真的定下来了,妄念没有了。
! Y; T9 m G. M3 _: |& ? V7 d$ I 他说了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6 T$ I# x7 @- R* g" y$ _1 Q
说的没有我这么快,他每一个字拖很长,他慢慢说:“看得破、放得下。”这个意思我能懂得一点,接着我很快的底下问题又来了。4 e; f1 \! a: u6 k- [* f* n
我说:“请教大师从哪里下手呢?”
h+ j5 J+ `7 C+ Y& o 这次就没有那么长的时间了,大概也有十五分钟。等那么久说了两个字:“布施。”
+ U2 l2 ^6 A- ^ 所以这个印象之深,这一生永远不会忘记。跟他老人家往来,言语简单扼要,一个字一个字都有很大的力量。第一天见面我向他告辞时,他老人家非常慈悲,送我到大门口,他拍着我的肩膀说;$ g( L% S7 Q! S& J
“我今天教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嘱咐我这么一句。0 j7 O/ l( o4 b# x4 |- S9 E: B
我真听话,真的就认真去做六年,六年满了就有不可思议的感应;真的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不肯修就没有感应,你肯修真的有感应。6 d' c* Y$ V/ Q% n" w H* `' y* E
那什么感应呢?+ H5 X0 T! I7 r ]; n
佛法修学一段期间之后,我就有意思出家,我说:“我在台湾一个人,没有家累,我从事这个行业,很适合我的志愿。”我向大师报告。, o4 l5 {/ H1 Q& c* D
大师告诉我:“很好!你不要去找道场,不要去找师父。”( |7 `) S: }1 i u
我说:“那我怎么能出家呢?”
4 {# \% R( n3 g 他说:“你要找师父,这个师父不肯给你剃度,你不就生烦恼了。”
0 n i& G: J/ W) w; J) P7 I 我一想:“没错!”
7 f- N S* S1 \/ c, x- [7 ~1 F F 我说:“那怎么办呢?”6 W( B( h! y" [# R! H1 ^6 c
“求佛菩萨感应。”点我这个。# x! x) ~0 n3 n S0 Y
所以我布施六年,因缘成熟了,果然师父来找我,请我去出家。
5 |, _; ~2 G. ?; f8 O' F3 W 请了多少次呢?
! v( B6 W5 `& R2 ~; R 一个月当中请了九次。很诚恳啊!我就答应了。
: s6 S% E& a7 Y4 V" y% q) S! I8 G) _ 所以我出家在台湾大概是头一个——道场师父找我,不是我找他。因此,我出家就可以谈条件了。
+ Q$ G2 [( q* ^. a2 e: c 谈什么条件呢?
, H# _ K6 B0 L$ Q%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