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T* \+ r) C8 W ◎佛教处理财富的方法 % |, c W3 m% A, B+ `6 y4 }9 `7 A
1.《心地观经.厌舍品》将财富四分法为: & U# C# ]+ v! z; R/ ]4 w. H
一、一分财宝,常求息利,以赡家业。
8 |& u _4 z: y5 o% q 二、一分财宝,以充随日,供给所须。 + }$ q# t' e3 \8 d
三、一分财宝,惠施孤独,以修当福。 ; _/ `1 R5 K9 t/ m; Z, V2 z1 Z
四、一分财宝,,拯济宗亲,往来宾旅。
3 v8 i! O A- }; K' Q# R5 j 2.在《大宝积经.善顺菩萨会》以波斯匿王为例,说明财富的处理方法是把它分作三分: # `7 Q3 T0 [5 O6 p
一、一分奉施如来世尊及比丘众。
3 s5 \3 o( V2 B: f, a 二、一分施与舍卫城中贫穷苦恼,无依怙者。
9 E' [2 T! d" ^3 y$ A 三、一分财物留资国用。
6 K1 F- K" f% W$ K2 ?# K 3.在《般泥洹经》中,对财富的处理方法是说,除了生活必需之外,有四分法: 0 @( s: T9 Q" T2 y1 `
一、为供养父母妻子。二、为瞻视人客奴婢。
w1 b3 Q9 M" E. N3 o 三、为给施亲属知友。四、为奉事君天正神沙门道士。 , K$ H5 C5 g7 @- ~( R" v; t/ b6 N
若能依上述方法处理财富,家居生活必能安定富足。
9 e+ g0 |% a4 _- t) u: o, S# j& d ◎求财心态 . M, l3 Q( U4 E p4 o C
1.正命有二:求财以道,不贪苟得;不诈怠心于人。是为世间正命。《阿那律八念经》 5 q# M9 [7 y1 B
2.菩萨摩诃萨无有不正求财而行布施。《大宝积经》 2 w% y# n1 h% `2 C7 t
3.世尊告诸清信士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谓为五?一者求财,所愿不遂;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者在所至处,众所不敬;四者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 C% v( X) H7 {5 r* I6 m' F9 J 4.又告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为五?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游行经》
T. A& ?, G/ K6 s4 e; r6 N ◎如何避免损失财物 3 M& g" o4 V2 |; i- e
《善生经》 ! A! }% Z* p6 p" h1 ]9 u* ~# f
1.佛言:「居士子!求财物者,当知有六非道。云何为六?
k1 J% h* H6 ~ 一、种种戏求财物者为非道; 1 g: E) Q2 N& N3 e, @
二、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 * m- w( n! K/ s; L; N
三、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
8 K, ^- Y# P' o; m: ?, ^; @7 ] 四、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
; h& E9 J) c1 R; X7 E, N 五、常喜妓乐求财物者为非道;六、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 , Q( G. {, E, u8 ]2 \* F6 A
2.居士子!人博戏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若人种种戏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 : P) U4 w+ I) f2 j- f4 Q! D G
一者、负则生怨;二者、失则生耻; 0 E3 `2 |$ V* }4 D6 @6 \! m
三者、负则眠不安;四者、令怨家怀喜; & u% t: A3 Z, g9 T$ Q
五者、使宗亲怀忧;六者、在众所说人不信用。 : m. B7 r5 @' c$ j9 k0 K
3.居士子!人非时行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人非时行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 # u9 _6 }- W! ^8 i I8 Q
一者、不自护;二者、不护财物;三者、不护妻子; $ {$ _- ?' d1 u
四者、为人所疑;五者、多生苦患;六者、为人所谤。
2 n: y0 C" y. \ 4.居士子!人饮酒放逸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若人饮酒放逸者,当知有六灾患。 ; F3 `. j5 j! N9 A! x1 I
一者、现财物失;二者、多有疾患;三者、增诸斗诤;
9 v$ \( U# e1 t# D- ?8 u6 _- ]/ D 四者、隐藏发露;五者、不称不护;六者、灭慧生痴。 + H* L/ ]/ x+ [# P% H
5.居士子!若人亲近恶知识者,不经营作事,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 : f2 y" g0 b. M1 K' r
一者、亲近贼;二者、亲近欺诳;三者、亲近狂醉;
" p7 h* S6 o5 A" k5 e% k: a 四者、亲近放恣;五者、逐会嬉戏;六者、以此为亲友,以此为伴侣。
) T! B+ G7 ^1 o& k 6.居士子!若人喜伎乐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若人喜伎乐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 . m. I7 L% O8 Z9 s
一者、喜闻歌;二者、喜见舞;三者、喜往作乐;
, ?1 G0 H5 N7 `* v; P1 {% m 四者、喜见弄铃;五者、喜拍两手;六者、喜大聚会。 / R1 P, t" W! @8 K5 W. X$ O
7.居士子!若人懒惰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若有懒惰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
( c2 a! ]1 y* N! K/ L 一者、大早不作业,二者、大晚不作业,三者、大寒不作业; % L C/ c! Q# h, M9 B7 [ y5 Y
四者、大热不作业,五者、大饱不作业,六者、大饥不作业。 ) X: p8 p0 b5 |9 I1 _) y3 e- S
◎云何迅速累积功德? + `. }5 G. n/ H( Y$ i9 \8 m. z
《增壹阿含经》: ( x+ C0 Q- D7 D4 I$ S9 c7 s( P
1.世尊告曰:「云何得增益功德?增益有七事。其福不可称量,亦复无人能算计此者。云何为七?
4 d# J" h9 b! T r- a( P3 r 一、善男子、善女人起僧伽蓝处,于中兴立者,此福不可计。 0 Y% z' w' R3 Q* v/ R3 Q9 u3 E: Z
二、若善男子、善女人能持床座施彼僧伽蓝者及与比丘僧。
" @6 v' U3 j+ v" J 三、若善男子、善女人以食施彼比丘僧。 ) h8 I( _# b" t3 H
四、若善男子、善女人以遮雨衣给施比丘僧者。 ' ^: [: z6 }4 W
五、若族姓子、女若以药施比丘僧者。
+ u4 I9 r% o4 V M, f 六、若善男子、善女人旷野作好井者。
2 P+ h ^3 \; h 七、若善男子、善女人近道作舍,使当来过去得止宿者。是谓七功德之法其福不可量。
7 i3 v, |& A( j2 b- Q 2.若行、若坐,正使命终,其福随后,如影随形,其德不可称计,言当有尔许之福,亦如大海水不可升斗量之,言当有尔许之水。此七功德亦复如是,其福不可称限。是故善男子、善女人当求方便,成办七功德。如是当作是学!」
& m) _4 r h/ A5 q% `; X ◎法语选粹
8 A6 E; ~- c$ s9 g 1.如是善修业,黠慧以求财,财宝随顺生,如众流归海。如是财饶益,如蜂集众味,昼夜财增长,犹如蚁积堆。《杂阿含经》
$ b3 Y$ W0 E$ J) Y 2.佛言:「正使是善男子过去曾作无量诸罪种种恶业,是诸罪报头痛则除,或被轻易,或形状丑陋,衣服不足,饮食麁踈,求财不利,生贫贱家及邪见家,或遭王难及余种种人间苦报,现世轻受。斯由护法功德力故。」《大般泥洹经》
5 F' q$ [: N8 T8 V; e 3.菩萨不以邪命求财而行布施;不逼众生,强求他物,转以施人。《无尽意菩萨品》 * s5 c, z x2 f. x
4.贼劫他人财,所获非己有,念当不惜命,失财更遭厄。《修行道地经》 * {" A- g' P5 o- X; V8 v8 |9 r
5.云何菩萨离非法财?不以轻称小斗欺诳于人,不以诈亲及诸欺罔而求财物。 " k% I! W2 j) i7 \( U
6.云何菩萨离不净财?菩萨若于塔物相关法物、相关僧物,非随喜者悉不受用。 $ U5 v0 G* H/ D5 l
7.云何菩萨不恋财利? ) `$ G5 p9 [8 K7 h9 O7 W
一、菩萨摩诃萨若得财物不作我所,不谓是财,不作积聚,于时节中回施之者,供养父母及诸亲识、诸眷属等。 1 j5 j; c! C, ^) t6 _: f$ ~
二、得此财时不生染着,不得财时亦不周慞亦不渴仰。
6 L8 W0 i8 \# T* u 三、于施主边不起恶心,不取过失。 ! Y8 Z6 T1 Z. j+ y
四、于如法财,与众共得。佛所称叹,菩萨大士所不讥嫌,天神光扬,同学欢喜。以此财物知足而住。《宝云经》
. M: v) K" s1 @5 C3 a ◎不用金钱的布施 " E( ~+ ]# s; p3 n
《杂宝藏经》
* Q/ H4 e! N! p N 1.佛说:「施舍金钱、物质,只是布施方法中的一种。即使不用钱,也可以给人七种布施:
8 v, \& ~) W A2 Q8 ^! f 一、和颜施:和颜悦色地对待众生,这是布施。 & S/ d3 ~1 ?% D' s" O6 ^
二、言施:对有情说鼓励、劝戒、有意义的话,这是布施。 # ?0 K/ C9 n9 ^' V1 j
三、心施:体贴众生的心,出于慈悲的发心,这是布施。 " D: A5 @4 o5 b0 B
四、眼施:用慈爱、温暖的眼神看一切众生,这是布施。
' b8 p& x' V# F4 a. s 五、身施:身体力行帮助一切有情,这是布施。
- k: ?7 Y. X" k 六、座施:让座给需要的人,这是布施。 $ S' `$ _, X2 p
七、察施:不用问对方就能察觉对方的心,并给予所需。」
2 o+ o7 m" w6 [3 j本文转载者佛教网原文地址:http://www.liaotuo.org/nf/nf.as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