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91|回复: 5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勘误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 15: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另 序

以前发表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是根据录音整理。经净慧法师认证,重新核对校勘,不影响浅释内容原义。如果前后有文字不符时,以此为准。
敬请诸位法友同仁涵谅。
特此说明!


智慈愧拜


佛历二五五三年七月


公历二零零九年九月




诸位比丘、比丘尼、居士
今见净慧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一,心境豁然顿开,受益匪浅,几点感悟供养给诸位。法师讲法主要起两个作用:一是坚固其心;即信念之人和修道之人增益。二是指引路径;即引领行人如何走过险地,到达彼岸。对普通人,也有惊警作用。我行学多年,只在文字、经书、名相、理论上打转,未能证悟,任光阴流逝,今日方知悲哀。
当下听闻妙法,犹如甘露润心田,震开自心两扇门。真修实证的人讲法,明了真空实相,通达佛理,让人注重修行。当今末法之时,涌现正法宏声,微显我佛真智。众生造作轮转,习气深重。只有依正法精神修行,方能弃转习气,改恶造作为善造作,改轮转生死为倒驾慈航。才不白得人身一回,才不枉听经闻法一次。吾等智劣,自以为是。今日方知:
人外有人天外天,知见不同度愚顽。
求证自性见真我,家乡报恩在佛前。
一石激起千层浪,静坐行当下难。
六根著触穷尽,当头棒喝感谢谁。
祝有幸读到者,依法早行,速证圣果, 共度群迷,同奔莲邦。



菩萨戒弟子:释正修

佛历二五五一年十一月十九日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


净慧法师

诸位仁者: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

佛住世时,没说这部经;唐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期间才有。当时他走了三天三夜、断粮断水,后有野狼跟踪,在这种情况下体力不支昏倒在地,他最后一念是“我必死无疑”。再次醒来时,却见到一位老者在他身边,而且给他备足了干粮和水。唐玄奘问老者是谁,老者给他说了这部《心经》。当他再想细问时,房子没了,老者也没了,这时在空中,观世音菩萨显像。唐玄奘法师把这部《心经》带到古印度后又传回中国;所以这部经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所说。上述内容,是根据一些资料记述而讲。请不要争论,我未作考证,不影响经义内容。
一些人对“化身”这个概念理解的不准确,认为“化身”就是“化身”。请问:“化身”是以什么生命状态存在这个世间?在这个世界起什么作用?它的实相是怎样的?这在佛经上没有。没有证悟的人判定不准确。谈到化身的同时,就有“法身”和“报身”。这是在佛教里常说的“三身”。都说“佛正法住世”,却无人理解“住世”的真正含义。因为佛说法义,普通人尚未证得;佛的智慧,用满天下人的思维,也思维不了。
什么是佛的“法性身”?《华严经》是佛说给法身大士的,这是方便说;准确地说,是化身佛给化身菩萨说法。天龙八部、释梵天王、天众是报身众生;《华严经》不能说是佛给人说法,应该说是佛给众生说法。总的来说,欲界天天王是报身菩萨;进入色界、无色界的天王是化身菩萨。这是我观察证知,若有因果,我自承担,与诸位无关。佛法既深妙又很简单,这种说法在经书中我没见到过。三界众生,就在毗卢遮那佛的法性身当中。法性身是“愿力成就”;是一切能量的本源;是一个轮廓、范围,也可以说是世界涵盖的能量总和。这里的一切存在,是毗卢遮那佛的本源功德。这种法性,是一种能量,不是想象的;如这个房子里什么都有,这些都是修证而成就的,是证得来的。没有几大阿僧祇劫的修证,是成就不了的。“报身”是这个世界的真正主人,得到享受的也是主人。“报身”是“功德成就”。“报身”一定是在“法性身”之内享受,这个娑婆世界的真正主人是报身佛卢舍那佛。报身成就才能带动法身成就、化身成就。各位现在都是报身,“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自己的“报身”修不出去,永远也没有化身成就。报身佛是身心极乐的主人,是正定心享受,是娑婆世界的教主。整个娑婆世界,包括天王也受之约束。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佛。化身以两种形态存在于世,一是示现不同众生的形体而存在;二是无影无形,以光能的形式存在。前一种好理解——观世音菩萨可以化身为一位出家人来这个世界,大势至菩萨可以化身一位在家人到这个世界。另一种不好理解,有修证功夫的人,或乘愿再来的人不怀疑,因为他们可以观见,或有人可以觉知,还有人听经闻法时感应到身体发暖、清凉、有光等现象。化身以这种生命状态存在时,可以化三十二相,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但是又没有形像。真佛无相——不是以肉眼见到或肉耳听到作评判标准。这个世界也有证得化身成就的人,乘愿再来。观世音菩萨可以化佛身度众生,可以化三十二相度众生。为什么一些有化身成就的人还要修行呢?十地菩萨只能以十种身度众生,不能以“佛身”化度。区别在于,十地菩萨成就了有限的功德。释迦牟尼佛虽然肉身入涅槃,但佛还在这个世界住世,谁若修有本事,就能觉知佛每时每刻赐给一种能量。当拜释迦牟尼佛舍利时,右绕三匝或七匝,佛就能赐给能量,让人感知到。佛名义上灭度,但实无灭度。
前面介绍了“法身”、“化身”和“报身”的关系。声闻、缘觉只是请长假,是名义佛弟子。为什么?这里非常奥妙,声闻在修证过程当中,修证三果罗汉圆满时,没有发菩提心,直接进入到四果罗汉,就在相应的那层天享天福,而没有往生到其它佛国土去。由于这些人不能成就自己的化身、法身,没有往生到其它佛国土去;从实相上讲,声闻,缘觉只能在娑婆世界毗卢遮那佛的国土成就。所以,声闻、缘觉是名义佛弟子,不究竟,没有成就自己的法性身,就没有成就自己的佛国土,经过八万四千大劫还是会堕落。只有发菩提心,往生到极乐世界或兜率内院的菩萨才能成就自己的法身和化身。但是,声闻、缘觉是这个世界修行人的皈依处。因为修行必须从小乘学起,菩萨都是声闻、缘觉发菩提心修行而证得的;就像人上学一样,大学必须从小学开始。那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根本原因是要成就法身和化身。吕祖(吕祖是皈依弟子)的书上“僧道一般同”是什么境界?是“小乘人”的境界、是“钝根阿罗汉”的境界,道家称色界与无色界天仙的境界。他们定力极高,可是他们与声闻、缘觉一样,要办什么事,必须亲自过去;而菩萨化身过来就可以,报身不用来。这种境界就是“智慧不足”。为什么智慧不足?基础是功德不足,只能成就有限的功德。因为每尊菩萨的成就,都不是在一尊佛国土成就的。诸位应知,一定要成就报身才能成就自己的佛国土。再深一步讲,只有圆满七地菩萨,具足化身成就以上的功德;才能有法身成就。讲《心经》应明确这些义理,有助于理解经义。诸位不用再从理相上探讨这些没有边际的事项,有些是实证得知的。有的人讲法,只是佛怎么说他怎么说,这样的人讲的是“佛话”,没有真修实证,没有他自己证悟的话。还有人用“佛话”去攻击有证悟的人,这样的人是“增上慢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15: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名淺釋】
“般若”是“智慧”,经名是“心到达智慧的彼岸”之义。再具体一点讲,就是“心识到达智慧的彼岸还不算,还要达到无极限的程度”。“波罗蜜多”是“无极限”、“没有边际”。“般若波罗蜜多”是化身菩萨说智慧到达彼岸无极限。为什么菩萨用化身说法?化身菩萨为什么要说这部经?佛教把禅定看的非常重要,所以一开始就说禅定。不但要进入禅定,而且还要进入深禅次定。什么是“深禅次定”?定境无边际,禅、密、净都有,净土的“念佛三昧”就是身、口、意三休息。人的身体各器官没待着,思维满天下乱窜,能说自己身、口、意三休息吗?处在一种定境状态,只有在定境当中,才能观察人想象不到的实相。必须是深禅次定,才能观察诸佛境界。
“般若波罗蜜”——彼岸的智慧只有通过禅定才能证得,没有禅定功夫,没有这种境界就到达不了彼岸。离开禅定而以因为果说“念佛回家”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有为的。净土宗证得念佛三昧,等于禅定。
禅定的境界什么样,“色、声、香、味、触、法”不起作用。佛说“以色身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是人没有进入禅定的境界。否则绝不会用音声、燃香供养等有为的形式,求出三界。不入禅定时,一切皆是有为造作,不解决修行根本,还是五蕴思维在想。一些学佛人,几十年不入道,只研究佛学理论,不依法修行,不能进入禅定境界,只是做表面文章。正如一位法师讲的,“以水济水,水越发越大;以火济火,火越烧越旺,”欲去除妄想而无有出期,都是不明白佛教真相。达摩祖师问他的弟子,“你们从我这得到什么了?”众弟子大多用语言回答,自称如何如何,只有一位弟子不言语只磕头,他才真正得到真传。用音声、言语,道就断了,因为那是虚妄有为的。进入禅定境界,没有语言。没有达到定三昧的境界,很难逃出火宅。有人会问:“我们修净土的还有没有可能成就?”光念佛号不去静坐,成就是以后的事。但现在还是要从当下做起,这是学佛的基础,学佛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身体。我怎么哄着谁修行都不如自己踏踏实实去静坐念佛,今天静坐一个小时,以后就少静坐一个小时,只要静坐了就不会空过,肯定有成就的一天。脑子的念头多啊,念头就是身体五欲的需要。为什么?因为人的身体是法界中物,身体总是有我需要,以法生心,离不开外部的世界,听什么染什么、见什么染什么。这个身体本身就是法,但是这个法是颠倒之法,这是有为的身体,功用、妙用都有。性是本源,住法生心,众生随种种法而著种种法生心。所以,有偈云“这点灵光道上来,只因逐妄随尘埃,今君要见回乡路,悟得心经道法开。”学佛证道要从空入手,“他人难用力,自度自家身,智者超三界,愚者生死轮”。自己不修无人代替,看别人吃饭,说别人吃饭,不解决自己饿的难题,他人帮不了。当人证得空的境界时,才知“往来不相代,你我谁是谁”,这个世界好恐怖,“不觉两泪流”。为什么开悟的人都哭?这些年,这些时间白白浪费,今天才找到回家路,不怨天、不怨地、不怨佛,只恨自己,“有岸不回头”。观察自己,“随妄惹尘埃”,随业现像不识面,今天租这个屋,明天又租那个屋,改形换态到现在还不知主人是谁。随业往来,随业现形;今生是狗,来生是猪。谁看狗不怎么样,可能曾为狗,“无始劫来自租屋,至今不识主人公,随业现形不识面,地地道道可怜虫。”这是法师开示众生的证悟语。什么人最可怜?身在六道轮回中,自己浑然未觉;改形换态异新命时,还在感叹现代文明的好。佛教不排斥文明,修证的人,当证得一定境界能去四王天时,会觉得宫殿很不一般,现在这个世界原来如此。这真是颠倒的,都不想多待一会儿。所以,佛菩萨倒驾慈航,来接引众生的主人公。众生的主人公是自性,方便说是神识,是心。把它接出去,不再改形换态,别再租屋子了,这个屋租到期了,“尽此一报身”,这才是我讲这部《心经》要明确的大义:从缘起讲到经名,只是从大义上给诸位略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15: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观自在”,观谁自在?首先是观自己的心自在,观世音菩萨观自己自在。化身菩萨说法,不是肉身说法。心自在,不是一句空话,不受三界、宇宙法则的限制。智慧没有达到彼岸,福德没有那么大的能量,自在不了。为什么?声闻、缘觉不行,去不了其它佛国土,不是彻底的自在,福德慧德不足的人去不了佛国土。观世音菩萨是彻底的自在,十方佛国土,可以随意去化度众生。然后是自己自在,不是别人自在。我自己自在,没证到自在就谈不了。普通人能不能证到,有修证的人都能觉知,身体在这个世界,身心每时每刻都享受到极乐世界的待遇,和观世音菩萨的“定境自在”完全是一回事。人只要好好修行都一定能达到,是可望可及的事,可不是“僧道一般同”。如果人人是佛,那还修什么?不发菩提心,只成就声闻、缘觉,最后就不得究竟自在。一般人认为“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那我还修行什么?另外,十地菩萨还有一念无明未破,自在有限。只有佛和诸大菩萨是真正的自在、了义的自在;所以,修行人要累劫修行,积功累德。
概括地讲,观自在的第一层法义是观我心自在;第二层法义是智慧到达彼岸的境界,圆融无碍。“智慧的彼岸无极限”,是佛的境界。西方极乐世界是从地界方位上说的;从实相上说,也是佛的境界方可尽知。彼岸无极限的境界是圆融无碍,其他人都未达到自在。《西游记》中,唐僧取经回来到通天河,把经书放到龟背上,最后被掉到河里,这也是应了十事九不全之理,现在的法师,讲经说法,都有意无意留个破绽,只是在证悟上不误人。在记忆上可能是张冠李戴,有意无意使的障眼法,不要求全责备。人盼出名他怕出名,他的境界和平常人不一样,他不可能把证悟的智慧境界全部说出来。另外,有所言说是显,无所言说才是真,就那么相信语言吗?《金刚经》是一部破相之经,学佛人不执著,从眼下入手,修行禅定从当下开始。谁静坐三年五年,若想求善知识请教点什么,法师会相机告知;或者当面指出过失及说其它一些重话,当头棒喝,绝不挑好听的说,明明差了,再顺人意说那还是菩萨行人吗?若顺人意说,是误人。
自在智慧达到彼岸,行、住、坐、卧无非是禅,这是在静坐基础上,进入禅定的境界。经常进入定境的人,与观世音菩萨的不受五蕴束缚一样,不管“色、受、想、行、识”哪个方面,包括自心起的念头,什么都不染著。自己的习气一出来,用一句佛号代替它。一定要知净念不是思维在念,是体内颈部以下、胸部以上,有一个念佛的,绵绵密密,念得非常清楚,而且有规律,大脑一溜号或稍有不注意就觉知不到。一句佛号感知间,这才是禅,才不受五蕴控制,一定要知是从内心发出来的。能够净念的人什么状态,走路如同风摆柳,轻飘飘、软绵绵,处于虚空状态,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在进入禅定前,首先手没了、胳膊没了,最后头没了。佛教有个公案——“我的头怎么没了?”这是什么境界?空的境界,这是在禅定中证得的。有人说,“那位法师怎么不慈悲啊?不理人啊?”应知法师跟谁说句话,那是浪费他享受的时间,那是法师的身命财,浪费不起。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没有了,六根不染六尘,这才是到达彼岸的智慧。十方国土自由往来,自由现身,度脱众生,这种到达彼岸的智慧,是一种出世间的智慧。智慧是哪里来的?是修行证得的,境界是观察到的实相。

从空的境界上说“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从实相上说,“上有佛道可成,下有众生可度”,这是让人在空相上无执著。为什么?由于人“有佛道可成”这一念,是空当中一种执著心,“下有众生可度”也是一种执著心。所以,一定要从空的境界上有那种智慧观照。从实相上说,天天在干什么?从静坐开始为了什么?这就是“上有佛道可成”,成佛后度众生是自然而然的事,是未来的事,不是现在的事,是达到彼岸智慧成就后自然而然升起的一种行为、一种心态。有种人,一听说“人人是佛”就不修了,就去弘法,在家人有这种状况,出家人也有。从当下开始静坐,从实相上说,上成就佛道为究竟,而成就阿罗汉道不究竟;阿罗汉不发菩提心成就不了自己的法身、化身,八万四千大劫后堕落;阿罗汉必须积功累德,广度众生,最后成佛,佛寿无量劫。有人说,“释迦牟尼佛活八十多岁,我不修行不也活八十多岁吗?”那是示现尔。不要看佛肉身,那是化身佛示现身。十方佛国土,无量亿化身,佛寿无量,无时无刻不在为众生说法,佛的生命状态就是这样,随时可以化现。人就不能化现,因为人不能给人化现,不具有化现的能量和智慧。人死有的做鬼,只能让人有病,消耗别人体能,没有别的能力。并不是鬼让人有病,而是它常在人身边,身体如贴了一块冰,人体的热能被它吸去,人有鬼秽病就是这个道理。佛能给人带来加持能量,法能给人带来快乐幸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一个行字,我没见哪位法师做过详解,都是一带而过,但恰恰这个“行”是这部经最重要、最关键的一处。“行”是一切修行的根源,信是道源功德母;若只“信”不“行”,那就什么也不是。普贤王菩萨的十大愿王,就是告知众生要行的。“信”后,众生的一切是从“行”开始的,没有“行”哪来得“般若”?一切智慧是从“行”来的,那么怎样来理解“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中的“行”呢?
用身体去实践佛法就是“行”,离开肉体的实践不算“行”。诵经、烧香、拜四大名山、供养等等不算真“行”。我可以给下断言,无论是学什么法门的,都离不开静坐,离开了一事无成。过去有记载,有人念“条埽噶哒”就能念成佛。这样的人确实有,但是特例。因为他傻,什么都做不了,就会念“条埽噶哒”,一念就成。你比谁都聪明,思维那么活跃,能做到吗?让他想金银财宝他不会,而当观察到实相时会发现,此人多劫修行到这个时候,今生是示现来的。别轻易瞧不起人,最被瞧不起的人就有可能是菩萨,人想听什么,他偏不说什么,而说谁过失是看谁有点造化,点几句重话,或指出缺点若干;谁要不识人的话,一错过就是几十劫过去,最后多少生多少世空过。一个“行”特别关键。听完《心经》也去“行”,岁数大也得“行”。大迦叶尊者八十岁开始“行”头陀行。有的人拿着《楞严经》衡量周围学佛人,我讲你连一果罗汉都对照衡量不了;因为自己未证得佛经说的境界,真正的道须用心观照认证。

学佛人从当下开始身体力行去静坐,有静坐就有证,没有证是颠倒的,随众生业报而颠倒。这个世界是幻化的、颠倒的。人内心想的随众生业报颠倒,外边所做还是颠倒的,一天不静坐,用颠倒知见衡量证悟,能衡量的了吗?佛早已证知了这个公式,人却不会用。而用人的颠倒套用这个公式,标准已经失衡,相去甚远,从静坐开始启修。观世音菩萨现的像是结跏趺坐(多数是),观世音菩萨天天在给人说法,铸成铜像来给人表法。十方诸佛坐道场,不是站道场,一定要明白结跏趺坐的目的。只有去行坐了,才能进入禅定,有定的境界,智慧就自然证得。说来说去,那只是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永远不能到达彼岸,永远也不能证得彼岸的智慧。有人问,“有的法师教我们去做善事,你怎么教我们去静坐呢?”我讲讲静坐和做善事的关系,不去静坐的误区在哪里。有人不知也不了解这个法理,认为念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做善事就能成就。我要告诉诸位,做善事不能代替静坐,善事和静坐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静坐功夫的人,再去做善事,只有这样才能心安稳固;不用担心张三会整我,李四会害我,处处是善缘,无需受良心的谴责。做买卖的人为挣钱缺斤短两,心不怨他。自己说过话办过事心不安,往那一坐就业力现前。不静坐念佛的人,觉察不出来过失。做善事帮助人,周围都是善缘,心情非常愉快。看见要饭的要供养,谁有事能帮一定要帮。但做善事代替不了静坐,只为得到一个好的外部环境;否则的话,刚一静坐,老婆就七三八四的叨咕,能坐住吗?在寺院有人骂三分钟,若不起来跟他吵就算修行很好了。没有一个做善事而得到的好环境,怎么能顺心修道呢!过去人修行一段时间就去住茅棚、到山洞闭关,就是为了一个好的修行环境。在家人,从做善事开始,有的修塔造庙,有的放生等等,善待周围的人,用善巧语言,什么活都争着干,得到一个好的修行环境。怕就怕有人一边干活、一边叨咕;一边干活、一边埋怨,结果修行环境都被破坏了,别人还不理解。有人认为做善事更重要,就不去静坐了。我曾遇见三位出家人拿着佛像挂坠在大街上要与一位居士结缘;我问出家人这是干什么?出家人说,“要度众生就得做善事。”我又问生死事大,做善事就能了脱生死吗?释迦牟尼佛是这样教化的吗?那三位出家人听后,合十而去。出家人谦虚的很,在家人也应这样。要知只做善事不能了脱生死,这只是辅助条件,是给人静坐念佛创造一个方便条件。做善事来自于自己的善言和善念,从心培养,善心是根,不能做违逆自己良心的事,处处以佛心、菩萨心去善待周围的人。张口说话平平常常、非常柔软,谁听了谁高兴,不说讽刺和挖苦人的话,千万别有“我为人师”想,别总想去教别人;要想“我处处都不如他人”。我劝人穿点破衣服,干点粗活儿、累活儿,自己调转调转,体会体会,我高贵也和别人一样,去掉我慢心;若天天夸夸其谈,都是一些文邹的说教,就把朴素的善念忽略了。善念就是这么培育的,有善念才有善言,说话让听的人都高兴,不伤损任何人,这是讲在家人怎么培育善念。这时才能有善言,让人听了说话生欢喜心。但善言和修道的“棒喝”是两码事,大多数众生根基不够。有人说,“这个师父挺好的,总也不批评我。”我说是因为你不值得批评。举个例子作比喻,某家有三个子女,其中一个天天干活,还挨父母的批评,依诸位看;还是什么也不干的那两个好,但当家里有大事要找人担当时,父母肯定找那个天天干活的孩子去。别看他干活出错挨批评,这是帮助他圆满呢!受到严厉的、狠狠批评的,往往是可造之材。
善言善行做善事,受到人天欢迎,各处神灵、天人都欢迎佩服。成佛得做天人师,天人不佩服,怎么能成天人师?修行好的人也可以受天王供养,不是这个人厉害所致,而是他的功德令人佩服;大仙(鬼秽)符体的人见了有修为的人就害怕,就给叩头。有位居士虽然没有一点文化,却能把一些人身上的仙弄走,是她的德行和功德令人佩服,才能让大仙心甘情愿地离体。善心感天动地、龙天护佑、大慈大悲,聪明里面无慈悲。善念、善言、善行,是静坐产生禅的辅助条件,善言、善行、善事是标,静坐产生禅定证悟是本。标本关系,不能本末倒置,两者是相得益彰的事。一位修行成就高的人,一定说人话、办人事,把一切佛法都渗透到言行当中,化成无声的语言做出来,这样才令人佩服。所以,“行”非常关键。“观自在菩萨行深”关键在这个“行” 上,离开“行”就没有下文,只有“行”才能进入禅定,只有“行”才能产生智慧。我们的善言、善行是“行”的另一面、是标,发菩提心到三果罗汉圆满时再发,在禅定之前可以去静坐,去住茅棚,然后再到世间去“行”。
一个“深”字,怎么来理解。是“深”就不是浅薄的智慧,是“深”就不是初行的智慧,只有到达深禅次定的境界,才能到达彼岸。进入一果罗汉是浅禅次定,一地菩萨是中禅次定;到达十地菩萨、等觉菩萨时是深禅次定。深禅次定的表现是时间很长,可以几劫、几十劫坐道场,阿弥陀佛十劫坐道场。浅禅次定的表现为,走路可以禅定,吃饭可以禅定,看电视也可以禅定,气脉停了,自己清清楚楚,心里一句佛号绵绵密密,持续时间不等。有修证功夫的人,行、住、坐、卧都可以进入禅定。三车和尚的公案,别人看他似在睡觉,不知他可以睡中进入禅定;有人躺在那里却睡不着,夜不能眠,睡不着还闹心。有的人做梦了,还找人解梦,这是凡夫一个,还谈什么证悟!别看人睡觉也打呼噜,睡一宿感觉就像几分钟一样,进入禅定,享受着别人无法想象的快乐。这是修行人百分之百能达到的境界,谁实修谁就能得到这种禅定。

“般若”是梵语,译成中文是“智慧”。从广义上说(或者从大的方面说),从一句南无佛开始到成佛的那一天,整个过程都是“行般若”的过程。修行人虽然乞食化缘,一句南无佛号,开始进入般若状态,开始自觅“衣中珠”。有人感觉念佛号时一句一句好像都往心里装,那是平时经常念南无佛得来的;狭义的“般若”,是从新发意菩萨开始直至成佛的过程。人和人不一样,各有各的因缘,有的今生静坐就能成就品位菩萨,看自己静坐的怎么样,实际上这个过程当中就是智慧行,也是积功累德的过程;如人从幼儿园开始(有的是胎教)的整个修学过程都是培育他的智慧,不可能一个人在深山里出来就是博士后,从开始到有结果的过程都是般若。智慧是什么?智慧是功德圆满时了见佛性,智慧是自性具足。修行过程当中就有功德,做善事的过程也是功德,只是不让人贪著;智慧是超越人思维的灵感,是一种觉知,是心识具有的功用,是自性本身具足的能量,是万能的本源,也是彼岸无极限。整个娑婆世界是法性身毗卢遮那佛在那支撑着呢。这个世界是火神下界,各有各的神在那主宰着,这都是禅定当中依靠智慧所观察到的。四果罗汉能观察到八万四千大劫以内的事,佛能超越,这才是彼岸无极限的智慧。什么是方法(技巧)?佛教认为是“善巧方便”。具体的说,就是对什么人讲什么法,是智慧的显用,而不是智慧的本源,讲“善巧方便”的根本是智慧。佛、观世音菩萨的智慧现在人不具足,那世间人应具有的智慧是什么?我问一个人“什么人最有智慧?”能找到什么人最有智慧,就知什么人最愚蠢。如果光在理论上研究,肯定回答不了,所以不要把智慧和现实生活隔离开来,这个人没能答出。我告诉他,欢迎别人帮助的人最有智慧,也就是欢迎批评你的人,微笑面对天天给你出难题的人和说你过失的人,能做到这些的人最有智慧。反之,拒绝别人帮助的人最愚蠢。你学佛别人帮助你,说你某某地方不足,你的“知见障”很严重,你能接受吗?观世音菩萨化成一个乞婆,到你面前考验你,你能接受这种反面帮助吗?张子房他师父让他拣三次鞋,他都恭恭敬敬地把鞋递给师父,他师父才把治国之术、治军之术传给他。所以,拒绝从反面帮助的人最愚蠢,捧你多高,摔的多狠;经常从反面提出意见的人,让人时时注意克服自己的过失。谁要是说三言两语,脾气就来了,嗔恨心上来了,能说有智慧吗?说智慧不是智慧,做智慧才是智慧!谁要是批评人,正是从反面帮人。佛说提婆达多的比喻,正是这个法义。现实生活中,对手高,才能成就英雄,谁的对手有多高,谁的本事就有多大;谁要是不能克服自己的反面,不但没智慧,而且后果很可怕;若是还不改,将来地狱会帮助调整;你不是好嗔恨吗?让你脱生成毒蛇、毒虫等,非得把过失矫正过来;你有能耐好斗,就让你脱生成修罗,天天打架直至业了为止。学佛的人不拒绝任何从反面提出的不同意见,而且还要热烈欢迎、由衷感谢、欣然接受。若帮助人时,千万不要帮倒忙。有的人不知对方是什么状况,也不知他的根基怎么样,就劝他学佛。若帮助人时,要注意效果,如果一个人根基不够,若劝他信佛还会落埋怨反而害人。
智慧和德是什么关系?智慧是功和德的结合,慧德和福德的结合才是功德。什么是“功德”?功德是具足不同道位的条件。若证得品位菩萨、果位罗汉,本身就具足那种功德,有这个功德才是真功德。做点善事也不说,做无名英雄;帮助他人不被人知,这样去帮才是真功德。若做些善事,恐怕别人不知,被妄想所转,就变成了所谓的“人天福报”,人天福报很可怕。有智慧的人,才能行德事,做有德的事。普通人说有德,是指在家行孝道,对子女行慈爱,对夫妻行平等爱,对邻居行博爱,而不是挑剔。做事不损人利己,做官有官德,为老百姓做点有益的事,不光说不练,不坑害老百姓等,这样才能培育自己的德本。
学佛人从一句南无佛开始,放生、供养等等,这样培育才能逐渐增长智慧。证得禅定境界的人,无我想,对帮助别人无求想,天天行好事、做好事,不图名、不图利,不求回报。这样的人,是在行菩萨道。有偈云:“众善奉行似无难,随喜功德乐人天。你善我善大家善,一善再善善无边。”特别是菩萨行人,帮完人无声无息地走了,都不知是谁。在家人容得下一人是好夫妻;容得下丈夫、妻子、儿女是好家庭;容得下双方父母是行孝道,这是德;能容天下众生者是菩萨;能容宇宙众生者为佛。众生无论造作什么恶事,都能容,就有这么大的容量,就是行菩萨道。做极恶事的人死后为鬼,鬼死后震碎为渐,千佛出世再转为人,佛都给一次机会重新生还为人。佛的德就这么大,衡量一下自己,别人有点小过失看得比天还大,自己的过失再大,也看得比针还小。人的一切善行、善言之本,是善心为德。菩萨的慈悲愿力是德。奸猾之徒,损人利己是奸,会算计、很乖巧,但有地狱等着呢!凡是进监狱的人,他敢杀人偷财物,都由于他没有道德约束才造作这么多坏事。智慧有什么作用;简单地说,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少走弯路,少受外界干扰,免受六道惩罚,菩萨有智慧可以常在佛的身边,佛有智慧与宇宙同存,常寂光净土,常乐我净。智慧的功用永远也讲不完,从过程当中不犯过失,到成功之后还能享用。
净念相继是从静坐开始,心无杂念,弃转习气,净念后由轻安到法喜,禅悦为食,法喜充满。若没做到这点是做不到静,静是净念的开始,为身心第一需要,行才有智慧。从静坐入手,佛号不静不入心。所以佛说,“静坐一须臾,胜造七宝塔,”一切功德从行开始。怎么才有智慧,从静坐念佛开始就会有智慧。
“波罗蜜多”为梵语,释为“彼岸”,是究竟。在宇宙中是究竟,从地界上方便说是极乐世界,新发意菩萨奔向彼岸时,道不退转。让他停留不学佛,他不干。平常人遇到困难就转弯,前进一步退两步、三步,有的一退几千年。声闻、缘觉难发菩提心,关键是因为遇到自身困难;如吃苦奉献不讨好,再加上自身的烦恼等。为什么遇到困难就退转,因为没有到达彼岸的智慧。包括六地前的菩萨,在转人身时,遇到困难有退转心,但不退道。

【照見五蘊皆空】

“照见”不是眼睛看,是人的身体进入禅定时,神识观察世间的事物;“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在定的境界上,连名字都不可得。人进入禅定中,思维生一念就出定。进入禅定只是身体在无限畅快,一句佛号,似念似不念。才能“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可怕,“五蕴”召至“五浊”,即劫浊、见浊、众生浊、命浊、烦恼浊。五蕴不空,逃不出五浊恶世,必须空掉五蕴,才能进入禅定境界;所以,禅定太重要。“照见”也是回光返照,照见自性,性里无五蕴,真空无尘埃。当进入禅定时,哪里有一点尘埃,天下都没有事了。成就了报身,还得成就法身和化身。大乘人和小乘人的境界不同,大乘人知进入这一境界继续戒修。只有报身进入这一境界,才能成就法身和化身。要成就那两个身,就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不是用嘴发的。一切苦皆由五蕴生,五蕴来自六根;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对六尘,六尘对六入,六入后累劫无明外现,为习气妄见,妄念是颠倒知见。一切的习气、妄见是五蕴里出现的状况。禅定里面有空的境界,空后方识“真我”,识“假我”,方可能解脱、逃离轮回之苦。当进入禅定时,自己的神识也可出离肉体,见到自己的身体是一堆臭肉,坐也好、躺也好,清清楚楚是什么状态。自知是假的,但是为修道成道还得善待它、维修它、利用它,用它修行,脱离六尘,不受外界所染。五蕴皆空,才能逃离五浊恶世。所以,才有“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要知身体是五蕴的资本,一切烦恼的苦本。因为身体有神识,有七魄住体——心、肝、脾、肺、肾,各有功用;还有意根,天天帮人打坏主意,性根天天帮人想不该想的事,身根沾染世间的花花绿绿,也是六道轮回之本。禅定心空才能远离烦恼苦,远离一切灾难厄。身体造作,六贼当家做主,身是苦本。有人会说,“那我不要这个身体了,可不可以呢?”不要身体就是中阴身,中阴身有识五蕴,是鬼;横死的人为鬼,鬼更苦,大庙不收、小庙不进,还没到枉死城,天天受罪、苦不堪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15: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舍利子】
释为佛子,舍利是佛的功德圆满所成就,广义为佛弟子。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本源自性,有形就是假相,无相才是真形。一切物体与空不染、不碍、不排斥,当心识观察到世界的一切物体时,什么都不能阻碍,心识穿墙而过,对世间的阳光、雨露、美色、财宝皆不感兴趣。心识与这些就像水和油不染一样,不受其影响,一切有形有色的物体与它都不排斥。色的境界不受空的束缚,而进入定境,这就是“空不异色”。众生逐物心生,颠倒妄见,随物流转;空的境界不见物生心,不随物生心,而心能转万物,空能转万境。

【色即是空】
对身体而言,身体是色的存在,空是身体禅定的境界,无有身体,就无法进入空的境界。首先,没有身空,谈不上意空。空的过程是:身空、意空、心空、性空。神识离体,借假修真,还得利用这个身体,积聚功德,完成人修行的过程,这就是“色即是空”;证得身空,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大脑停止思维,正是六祖大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身体是禅定的载体,身体与宇宙相通,进入这一境界的高僧大德都知这个境界。学佛人不是空谈的,证得时都有这个境界。到四果罗汉时,执著这个空的境界,执著身空、意空、心空,而不愿去度众生。这时,多说一句话都是以“身、命、财”为代价,以损失禅乐法喜为代价,所以说发菩提心很难。

【空即是色】
空是身空、意空、心空、性空,观世音菩萨及诸大菩萨才能证得性空,性空方能成佛,没有前三空就没有性空;如一杯带有颜色的水,水和水之间有颜料,整杯水中有一种淡淡的颜色,但肉眼看不出缝隙来,这就是“空即是色”,两者互相包容,水又可蒸发出去。因此学佛人要善待自己的身体,别学佛几天这不吃、那不吃,黄脸病殃殃、走路晃荡荡,一看这样谁还学佛?学佛的人,一定要身体健康、精神饱满,让众人看到学佛好。进入禅定,必然出现境界,当一个人禅定到神识要出离肉体时,眼睛睁不开,即使晚上出来,也睁不开眼睛。为什么说“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自来投?”就是因为神识到了外面睁不开眼睛,就像一个长时间在井下采煤的人,出井也不能马上见光。必须经常定空出体,才开天眼、慧眼。修证是积聚能量,精化气、气还神、神还虚、虚还无(道家到此)、无还妙有。神识才能观见物体,“照见五蕴皆空”。一开始如聋如哑,到了其它世界,由于功德不够什么也听不懂,不要以为定后什么都有,开悟是学佛修证的开始,还要靠自身去行证,还得靠积功累德,自然去打开,观世音菩萨绝不会帮谁把眼界、耳界打开。

【受想行識 亦複如是】
受想行识互相不排斥、不碍、不染污,这时言语道断。在定的境界不需要语言、音声。如果产生思维,定境马上就被破坏,有人执著念某本佛经,我说黑的是字,白的是纸。言语道断,往生极乐世界佛国土,不是靠音声说去的,都是身心自己证得的。道不需要言语,佛也不能把谁“说”到极乐世界去。所以佛说,“千劫多闻,不如一日修无漏学。”言语道断、有念无空、定中无造作。有偈云:“向前不如退步,做作不如自然,同居身努力,同住心向前”。前进不如让一步,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功德、善事让一让,谁为学佛做作,谁为做好事而做好事,被相所转,色、受、想、行、识全体现。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人、法皆空。当进入禅定以后,觉察不到身体的存在,是人空,定中无相、外现身相,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觉察不到身体的存在,心无染。这个世界诸相是法空。神识不受诸法,对识体不受控制。没有修行的人心识出离肉体后,见到的这个世界就是大火等。人、法不空,六道不尽;法中有我,才受五行所控;法中无我,才能回家乡。出定的人,对这个世界的事物如何去面对?好事让给别人,好事是别人的,功德是别人的,坏事是自己的,这是转境。“诸相非相”,也是对“无常”讲的,这个世界什么都得变坏,贤劫结束后,这个地球一道流光就化掉,重新化现宇宙。修行到这时,才能见到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在定的境界上,也没有诸相,有人可观到这见到那。确实,天上的秘密不让人泄露,临回来时,天人一定请喝一杯水,让人忘掉这些事;但不让功德大的人喝。学佛的人应知,诸相非相是诸法空相。当到地府去,开始是有人领着去,后来是自己去,见到自己的家人,他们如聋如痴,想救他们都救不了,阎罗王是菩萨做,牛头马面是菩萨做,鬼王是菩萨做,他们的神通、能量、智慧都比四果罗汉高。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在定中,法无生灭。太阳从哪里出落与寂净心没有关系,也没这个概念,这个世界的一切有为相,都不起作用。定中无生灭,这点灵光是道上来的,小乘人执著如此定境时就进入四果罗汉。虽然定中无生灭,依愿心不应舍离这个肉体,不该舍离众生,应做一些济度众生的事,让众生都觉悟,人到那时才能分大乘、小乘。就像小孩五、六岁时,哭闹着说,“我可不要媳妇儿!” 没到时候,没资格说这话;到时候了,再考验他,看他能不能做到。生灭是对立的,有生就有灭;生灭是法则,是规律,谁也改不了,是诸神秉承佛的旨意,在执掌,一切众生必须依照毗卢遮那佛的法则办事,非想非非想的天王也改不了,也必须依照法则办事。在定的境界上,没有对立相,没有生灭法,不见“无常”见“有常”。人的心性、神识,承不承认也是旷世而来的,觉不觉得它也存在。凡夫一到望乡台上就痛哭,挣的那点家业都让子孙败坏了,见到七殿阎君时,无话可说。有身体在、有口气在,人可以忏悔,可以改命,气断就要受报,这是因果法则,没有诸佛的恩典谁也改不了。这段生命已定,借寿的人要还帐的,来生脱生成动物,也得短寿,那是高利贷。在定的境界,性无生灭。照见性无生灭,身心异形换态,连年不断换房东。到这个境界时,“菩萨畏因”,自知做一件恶事都有因果跟着,不会说任何过分的话;给多少钱相求,都不骂人一句。
不垢不净”,定中法无垢净。垢净是生灭法,不究竟就著两边。六祖大师云:“不思善、不思恶”,不见世间过。让人停止五蕴,在性上无垢净想,能证得吗?菩萨境界是空的境界,心知不见世间过,只有如法不如法,知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愚痴。在性上没有垢净,一位禅师讲,“我从空中来,我到空中去。”有化身成就的可以超越,世间有这样的人,只是人家不露相;出世间后,才知佛妙、法妙,不是剃光头就是法界真僧,真僧是菩萨,具足僧性功德才是真僧;所以,佛现僧相接引人。真僧是佛、是菩萨,谁能知这样的人多少世、多少劫出过家;如大势至菩萨今生就现“在家身”,在这个世间做善事,谁能说他不是真僧?有人说那个法师怎么不出来弘法呢?你能知吗?人家在其它佛国土、其它星球随佛教化多少菩萨呢!要懂得这个“僧性”功德。人不知的事无量无边,人的肉体无论如何也带不到极乐世界;但身体缩小后,可即身成就。有修行好的,身体可以虹化,依世间眼光看,他是在家人,不现僧相,但他具足真僧性,不执著表面现象的话,所作就是真僧所行。观世音菩萨现乞婆相,谁能说不是真僧吗?清净心是没染污的,保持这一念清净时,你谬、他过等,什么都没见。天下一切的恶事皆是因果,只有佛的慈悲力可以化解,想用战争制止战争,战争还是要发生,以恶报恶,行不通。
“不增不减”,诸法无增减,千古如此,只有无常相,诸法无常相,动是经常的,静是暂时的,诸法也是这样。人念阿弥陀佛,没增加什么,不念也没减少什么,地球人再多也压不沉,虚空没有变化的;相是法则产生的,再进一步说,虚空无增减,自性无增减。自性不因时间长而有增减,法无增减,本性具足,只是众生心中无明烦恼没有去掉。在定境中,观心不是因为我早知什么而增加,晚知什么而减少,没有变化的尘相。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定中无五蕴,神识不能感知五蕴,对色不起心,这就为“是故空中无色”。在证得空的境界当中,人的身体留在这个世界,自性随神识,不受色的控制,可以离开这个世界到其它世界,到其它星球。不同星球的引力不同,有的星球上人得蹦着走,蹦即飞腾,只有前后平衡,没有左右平衡。到那个星球就要遵循那个星球的规律,才知人的色相都不能保留常住。身体是这样,是空中无色,在定中产生空的境界。定的境界是“人面桃花心无赏,美味佳肴性不参,明月自在清凉处,法喜充满无话言”。那为什么得定的人还要住世呢?“觉悟有情因缘事,法忍四相存世间”。身体是四大合和,在法之中,得无生法忍,存在这个世间,学佛修道,化度众生。

【無眼耳鼻舌身意】
人的身体是法相,神识离不了法相,离开世间相不起作用。而自性具足功能,随心识也离不开这个法相;若想神识离开肉体,离开“眼、耳、鼻、舌、身、意”,活着就往生,就必须去修证。众生天天活在颠倒之中,心性不当家做主,就不能离开这个世界;若不离诸法相,就离不开这个世间相。神识一旦离开身体,离开这个世界,这个相就没有作用了。相灭时人骨头就像牛骨头、马骨头一样,没有区别。人活着时,要利用它修行,有作用,神识一旦离开肉体就无作用了。人体内为什么有“眼、耳、鼻、舌、身、意”?因为体内有七魄相助,肝主目(肝藏魂)、肾主耳(肾虚则耳鸣)、心主舌、肺主鼻、脾主唇(消化),另外性器官和意根这两个魄在帮人打坏主意。断七魄,必须先从这两魄先断,七十岁、八十岁的人说自己见钱不亲了,见色不起心了。但身断是强断,嘴上断了梦里还有。魄元神住体,帮人体内器官发挥功能作用。学佛的人应知,进入禅定以后还必须积功累德把魄回归本位,各回天界,才能谈得上“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肝属木、肺属金、肾属水、心属火、脾属土,各有所属,受五行控制,相生相克,七魄牵着心识走。地府那个魄(性根)不断,其它魄断不了,学佛人不禅定,不超越身五浊,不把“眼、耳、鼻、舌、身、意”空掉的话,六道轮回,无有出期。

【無色聲香味觸法】
“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人天天被六根牵着走,想吃好的,好听不好听,好受不好受等,有六根对应六尘,对应六尘就有六道轮回,无有出期。定中内无根、外无尘,全部空掉,才能脱离六尘。“跳出三界”不是说的,是证得的。有化身成就的人可以喊这话,没有化身成就自称“跳出三界”就是大妄语成!学佛人,内无身心,外无世界,定中无根尘。人可以分男女,神识出离以后,性识没有男女相,明白原来我的自身神识是这个样子的,原来这些诸相是牵引我轮回的因缘,才觉知修行最好、进入禅定最好。人在这个世界,怎么修行快呢?修忏悔法。忏悔法是随修行人生生世世的,修忏悔是正常的事,十地菩萨还有一念无明,还得忏悔。遇到事只找自己的过失,先说自己的不如法,让别人高兴,求得别人的原谅。人无量劫的业力,天天忏悔也忏悔不完。该忏悔的要忏悔,不知的也要忏悔。发菩提心时,必然要修忏悔法,度众生要靠慈悲力,观谁的根基成熟了就度谁,绝不是看谁掉眼泪。乘愿再来的人,证得无生法忍,才有这个能力。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第一,眼是贼,意是六贼之首,意是障道的魔根。无量劫来,自迷人的归路,这是眼和意的功用。怎么个“无意识界”?定中眼功用具足。心头山上一道光,中阴身见光,眼睛一闭就自投地狱;行善的人,心见大道,童男童女接引生天。修行上进入中禅次定时,往来娑婆世界,观见月球上的生命以不同形态出现。世间人研究月球有没有生命现象,而人当中就有从月球来的。学佛人的神识到那去什么都能照见。还有的学佛人观察宇宙怎么那么蓝呢,那是生天的境界,别做圣解。
第二,遇境无心。学佛人不见世间过,不与谁比世间强弱,对世间顺逆二境不贪著,那是一种功德,这是遇境无心。不染著、无眼自明、这是真明。无意真般若,在定中,自性具足六根功用。眼睛是学佛人的障碍,但闻、思、修又离不开它。《维摩诘所说经》中说,哪里是转身处?魔法最盛的地方是,五蕴盛处是,六根动处也是。别看六根不好,学佛离不开。无眼自明,无意真般若,必须通过修证,把假的翻过来才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无明即烦恼,业障是也。业障是什么?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是造作的业因所结的果。业障可消掉,方法是:忏悔、静坐念佛、诵经佛光照触,这是快速的消业方法。光忏悔不静坐念佛不行,必须静坐念佛。一定要该忏悔的忏悔、该静坐时静坐,身体不能搞垮,别起“贡高我慢”心。什么是秘诀?久坐是秘诀!
亦无无明尽。事事无心,无分别,能转万物。人的心在万物而不被万物所转,善事好事,随喜不能高兴。否则乐极生悲,高兴就有不高兴的事矫正,一矫正人就起嗔恨心。“终日吃饭不食一粒米,终日穿衣不着一缕丝”,这是禅行证得空的一种境界。再往前才是真佛无相,光灼灼、赤条条,圆融无碍,定中不觉无明,也没有无明尽,也没有时间的概念,也没有思维想。修行好的人,可受天人供养。宣化上人,自称是墓中僧;就是活着往生极乐世界,而肉体还存于世间,修持当下活死人。“真我在家乡,真我在性中”,观世音菩萨能证得的,修行人也一定能证得。只是肉体的四相存世间,七魄都回去了,还有心吗?人没静坐得定,能证得到吗?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自性不觉老死,定中的一刻,超越生死,无老死。这个性识于无量劫中,虽然换房子,但房东没换过;所以不觉老死;也没有老死尽。是性识无老死、神识无老死、心识无老死,从无量劫中来到无量劫中去。心著诸相是凡夫,从修行上说确实如此;若心空诸相,就奔四圣道去。

【無苦集滅道】
菩萨境界可空“苦集灭道”,早已超越“苦集灭道”,菩萨无苦。“苦集灭道”是小乘人的境界,只有修证可灭苦证道。所以让小乘人发菩提心难,虽知不究竟,但发菩提心要以身、命、财作代价。读《妙法莲华经》可知有三人修道,一人发心,供养另外二人修行,最后那二人修行证道了。回过头来,二人脱生成他的儿子来度他,见佛闻法也修行证道了。所以有“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之说。菩萨早已超越了“苦集灭道”,定中没有“苦集灭道”境界。这里虽然没说,但还应理解到无十二因缘,根尘不偶,无六入,无五浊。辟支佛境界高于声闻,辟支佛知苦本,十二因缘是苦本。辟支佛若不发菩提心,虽证得空的境界,但功德不具足也不行,不能成就自己的化身、法身,必然租人的房子,毗卢遮那佛是大房东,不是自己的国土早晚得给别人腾地方。

【無智亦無得】
智与愚相对,无智即自然,又具足一切智。一著两边出离不了三界,自性没有智慧之想,也没有高兴不高兴。在空的境界上,正如六祖大师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得与失相对,无得是真得。自性没有得与失想,性无诸相。有得就有失,有多大便宜占,就有多大的亏吃;明里吃亏,暗里填还。若不是正常渠道来的钱,不是老婆病就是儿子病,或子孙败坏殆尽等。这是神力的自然调整,人善人欺天不欺。所以无智是真智,无得是真得。功德具足,才能出离三界。

【以無所得故】
一是去掉贪。定中无贪,在一本书上看到古有一法师,贪善境界、贪讲法功德,讲的天花乱坠,但自己没有证得,因贪讲法而堕落牛道。为什么讲法讲到畜生道去了?因为有贪著,自己没证得,没有讲出佛法真实义理,贪名、贪求众生的供养,没有功德抵消掉。钱是业报,必须得还,要受报。我告诉诸位,“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让人去贪、破执;让人不求名、不求利去弘法利生,不求成佛,不求度众生,只去修证自己,默默的去行、去坐,就自然而然的能成就。这个贪著之心不好去掉,在梦中贪著是习气显露,也有业报,也是犯戒,贪善境界最可怕。修行好的人可见自己的肉体在睡觉,而神识出来在肉体之上十公分的位置静坐念佛。
二是去掉我相。有我罪即生,是身心贪著诸有,要去掉贪、去掉我,这些是一切罪业的根本。贪著功德、贪求供养,就有人天福报。人天福报最可怕,有地狱、畜生道跟着。这些都是超越人思维的法则,不好理解。所以,六祖大师说,“我度的是上上根之人”。

【菩提薩陲,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古德讲:“一年学教,不如一日修道”。千劫听慧不如一日静坐,修无漏学。听慧是听别人的,是画饼充饥。菩萨依着彼岸无极限的智慧,证得人空、法空为菩萨,报身享受到无比的快乐。观世音菩萨的报身在极乐世界无比快乐,卢舍那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都是到达智慧彼岸无极限。人要想成就道果就要静坐,定空生般若。
菩萨依彼岸智慧具足,了知静坐念佛后发菩提心实义。自知静坐念佛后发菩提心的人,没有白听法,功德不可思议。思维听慧是画饼充饥,肉体一灭就什么都没有,静坐念佛不去三恶道。光做善事、好事,没有静坐念佛,死后只能到四王天,忉利天都难去。我观察到很多人,一生念佛,有的从十八、九岁开始信佛,没有静坐,都在四王天做天民,享天福呢!所以一切智慧从静坐念佛开始,一切功德从发菩提心证得。

【心無罣礙】
心外无法,心外无相。这是菩萨的心,不是众生心。

【無罣礙故】
心外无法,心外无相的缘因,是向自己的自性观世音内求。人的心识去掉业报,身心无漏时,具足福慧就能出离世间。静坐念佛是向自心求,游四大名山都是向外求,只有心外无相才是真般若。

【無有恐怖】
自性清明,有什么可以让自性害怕的呢?一切都无所畏。业报重的人越怕越有鬼,活着时这个不信、那个不信;如有个人就是这样,刚作完手术,一闭眼睛就能看见有几个挎着筐的人来向他讨债,他很恐惧。内心有修证的人,神识出离肉体后清明自在,火不能烧、风不能击、刀兵水火都不能伤,真是如此,真实不虚。这里的恐怖是惧魔,要知魔是真善知识,是从反面帮助人修道的朋友、兄弟姐妹。一遇到逆境界,就发脾气,这可不行;要把制造恐怖的人当作帮助自己的人,逆缘是从反面帮助自己呢!这样的人,是以赴地狱、去六道轮回作代价。所以,对一个从反面帮助过自己的人,要真感谢。《妙法莲华经》中,轻视一位常不轻菩萨要二百亿劫不闻佛法。菩萨行人不恐怖、不惧魔;否则,有谁还修菩萨行。恐由想有,怖由相生。

【遠離顛倒夢想】
梦想就是幻想,人颠倒、法相颠倒,产生不真实的想法;即生死诸有。这个世界上的人,由业报所生,受业报而来。这个世界设有各种迷魂阵:酒、色、财、气,花花世界,六道众生业力感召。可是,肥猪在圈里笑老牛,“你看我多好,吃完就睡,你还得下地干活。” 猪认为比牛强,但几个月喂肥了就会被杀掉。当自己觉得比别人强时,就颠倒了。要时刻提醒自己“我谁都不如”,这样才能接受别人从反面帮助。远离生死,感召无生死之身,才是修行人所要达到的目标。我现在的两位师父,都往生到兜率内院了,这个世界上的人就有活着往生极乐世界的。远离颠倒,就是远离轮回,感召无生死之身,得变异生死之身,是学佛人应知的。在修菩萨行的路上,就容易远离颠倒梦想。明心无颠倒,见性无梦想。

【究竟涅槃】
涅槃是不来不去、不生不灭。菩萨究竟成佛,与宇宙同存,寿命可以超越无量亿劫,没有休止。菩萨行人必然成佛,阿罗汉寿八万四千大劫,是有余涅槃。菩萨行人觉知“上有佛道可成,下有众生可度”,是实相。“人人是佛”是理性。“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是空的一种境界。我就是一个凡夫,我可不敢说我是菩萨、是佛,我只是与诸位共参共勉。觉知实相的重要,不走偏。一有幻想,就走偏,这就是“涅槃路上无朋伴,大道无人我是谁”。善知识是超凡入圣的引路人,但不能代替谁修行,谁修谁证;谁证谁出世间,无人代替;进入涅槃,无人代替;你是你,我是我;涅槃大道上没有你、我想。在世上,善知识可以带领人修证,进入涅槃。

【三世諸佛】
简单地说,佛以“千佛出世”为一劫。“三世诸佛”;一为过去劫:即庄严劫,是千佛出世;二为现在劫:即贤劫,也是千佛出世;三为未来劫:即星宿劫,也是千佛出世。在这个世界示现成佛的,都是化身佛,真正的报身佛不来示现。那怎么感召到恭敬三世佛呢?做无心道人,于心无心是过去佛,就等于观见过去佛住定空中。坐得住,寂然不动,就等于观见未来佛。应现三昧现在佛,不证得三昧是妄想。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过去、现在、未来佛依具足彼岸无极限智慧的缘因。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在这里“得”当“证”讲,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是广大正念、正行。真佛无相,又具足一切相,报身佛有相,极乐世界无量寿佛,大宝莲花中卢舍那佛,东方净琉璃世界消灾延寿药师佛,都非常庄严。学佛修得十地菩萨时,自然会见到报身佛,真得真有。真佛无相,又具足一切像,是化身佛。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因为证得了彼岸的智慧,方能成就佛道;不能得到彼岸智慧,不能成就佛道。基础是从一句南无佛并静坐开始的,离开世间的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就无出世间智慧。怎么理解“千劫修道,一时悟道”?悟道就是证果,证果就有功德,有功德才有“往生”的资本。“一时悟道,千劫行道”,悟道不是修行的结束,而是行道的开始,又去千劫明白行道。人肉眼看不见,谁悟道行道,这个人多少生多少世都在出家修行,今生虽现白衣像,却不知他正在其它星球随佛给菩萨讲法呢!若观不到谁千劫行道的因缘,也不能知谁一时悟道。

【是大神咒】
“般若波罗蜜多”,是彼岸智慧无极限,彼岸智慧威力勇猛,魔军自破。自证菩提是智慧,百邪不侵。修行人天天和魔子、魔民打交道,首先是败在自己的心魔上。咒能约束邪魔,所以观世音菩萨说,彼岸智慧“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大明咒,具足广大光明、威力无比的智慧力。具体地讲,如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有巨大威神力,能摧毁一切魔障,常诵“大明咒”,不堕地狱、不堕畜生,有破魔军的功用。

【是無上咒】
觉自性具足智慧才称得上无上咒。

【是無等等咒】
此咒无有等齐之咒,什么咒也比不上彼岸的智慧。佛咒不如自性咒,什么咒都不如自性咒。自性的咒是具足智慧的源泉,不受任何限制,如同自性观世音,一切的魔蕴自破,一切智慧自然流露。

【能除一切苦】
一切苦要自己除,般若才能除掉这些苦。要自己用智慧之剑去除自心魔,才能破魔军。天天念这个咒不是般若智慧,而是要以智慧去除一切苦、转化一切苦。

【真實不虛】
如语实语,出世间法,诸法实相;世间法,诸法空性。观世音菩萨证得了这个境界,无条件地供养给众生。修证的人把这些无常的诸有相看破,不染、不著、不排斥。空性是对“无常”讲的,也是对自性本空讲的。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因空可入道。由于这样的缘,才说这个咒。

【即說咒曰,揭諦揭諦】
揭諦揭諦是人空、法空。世间由禅定修行开始,是“金鸡三唱罢,拥出一轮红”。修行人进入禅定三昧,快要出头了、快达到彼岸了,可往生极乐世界了。将来要倒驾慈航,回来度众生。空可破我、法二执。我、法二执一破,消息自然来,不需要别人传。

【波羅揭諦】
彼岸的菩萨真空存妙有。妙有是身妙,禅悦为食;妙有是心妙,报身享受,报身庄严,有福、有享受,法喜充满性妙,法性身妙有是功德具足。

【波羅僧揭諦】
彼岸的佛菩萨是真僧。佛是真僧,佛的境界是真僧境界。要靠禅定三昧智慧,证得僧性自在,成为真僧。再做众生的载法者,是波罗僧揭谛,菩萨也是载法者;发菩提心的人,默默奉行的人都会成为载法者。

【菩提薩婆訶】

“菩提”象征出三界。“菩提超三界,无生脱五行。”无生不受五行限制。“萨婆诃”是极乐无尽,无我、法二执,成为真僧,成就法身、报身和化身,享受极乐无限,与宇宙同存,没有穷尽的一天。学佛人的这种享受没有尽期,靠的是智慧。从一句南无佛开始,进入智慧。从静坐开始,进入智慧。特别是从行禅定开始,进入智慧。
我欢迎各位都能早日进入智慧,证得无限极乐的境界,功德圆满。


" B. `4 {* d/ ~. R, v. R

& L: ?3 }4 c* u

5 T4 O& q5 d! O/ b# M

& U% A: k. T R5 E( N, u7 G

8 O2 [2 C+ [0 |; t! s. u! @


4 \0 v, u, V( \1 R/ N0 V" N

: h; A# U( ^2 g# N5 Z' V6 x

9 U& S- D% X3 a6 v& ]1 W/ @

6 ]0 Y) b/ n1 n3 H' P$ t8 B

6 _1 i3 C3 l8 S# b

- j% v T( h1 ]- |& h3 h

天仙不墜,國主清寧

: P# s- t9 A. Z6 q) }. g! R

9 b: J m7 U1 M, I% j- l9 x% L

, h4 B3 E* A! k# S K8 x5 }" Q" [

世界和平,人民安康

5 E0 y! h" B0 {0 J3 Y

% {, h2 x. c* ?( c! q6 U) J) U$ i

3 [) D1 F" t. z( d- G O6 x

法界有情,念佛同音

/ e1 z) \5 L$ T, B) D5 `

" N3 N: U. ?& C ?: n' v4 q; A

a5 R' w' X6 ]( t, o

智心圓成,同證佛境

N5 P# \' F5 e% Q. [7 r$ K

! g9 L, T( D* r w+ s( H3 ~- {) T

9 o( ^. @/ o- v7 D! K

: V8 F L4 p5 f: _" V

/ N$ w I* p/ t0 S; r- c$ O5 u

* u/ d8 k4 v+ i" y5 |$ f8 _

1 B$ R5 F, w4 i9 p1 D

( n0 W# D( `) [( b% w7 q+ y# M2 z

4 f+ i# C0 \* c% H; f

讲于佛历二五五零年三月

9 F( h# a4 P3 {' \' }0 r$ @8 b

7 E# R* O. C4 {# u3 w/ t9 \

# |, s0 P8 o4 _ j% D) y) q

西历二零零七年四月

5 ?" N: j0 x: t" p6 ]& 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4 22: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18: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净慧法师佛经浅释下载中心: ! @) W3 l8 L! o* y Q' {

6 T- Q1 E6 e# R) h# b6 N7 p- H

3 Q6 p, _. P1 L/ {3 N g" o

至此,净慧法师佛经浅释的勘误工作已经全部结束并结集上传,供诸位下载流通。顶礼净慧法师,赞叹诸大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
摘自净慧法师佛经浅释下载中心小黑版http://iask.sina.com.cn/u/1431756470
--资料下载中心http://iask.sina.com.cn/u/1431756470/ish / ~( o3 \) t, ]& \) v$ k

9 W1 \; R: h+ l+ ~" Y( d

; }5 B. V1 @% p3 Q

顶礼净慧法师 , m5 K2 ^! |. J, E

. F. ]. ^0 k8 v* L

1 z! K' c2 v- R4 S2 c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v$ x8 v; I" H0 M% y# y

7 L, M# [2 t3 l

) `8 w( q3 [* z+ T8 z. c9 ^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9 q; O% u1 @1 R3 z$ q9 g

u$ L# s: C4 Z6 ?+ I+ u4 {

9 V1 g$ i9 ?1 q: T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7 @- |4 b' J+ T5 p/ t# u7 ]& b

& d" C7 Z" [; e6 R. b) G0 m# _

6 Z4 y/ e' ]$ t. T- i

南无大愿地藏菩萨 4 y0 j: J! X( P2 r

7 q; r0 _( @" d1 Q3 Q; j- p

; Z0 o. C8 G `

南无弥勒菩萨 ! a, l2 B u; p. S

5 {2 k3 ^' ^; A

* O9 v8 ~) W4 @

南无阿弥陀佛 $ n! s! o" ]+ g2 z8 \

, T0 r7 L' C8 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5 17:21 , Processed in 0.12298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