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63|回复: 0

真实的自我--星云大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4 20: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篇 心

    壹·前言 

    心,是吾人现前一念灵知的性体,圆明寂照,不生不灭;是诸佛的法身,众生的慧命,具足一切功德智能,永离一切颠倒妄想。心,是人人本具,个个不缺,只因无明烦恼遮蔽,不自觉知。如果有人能识得它,大事立即成办,妙用无穷。但是要怎样才能认识心呢? 

    贰·心在那里 

    心,无来无去,无方无所,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不可以踪迹寻觅。《楞严经》有一段佛陀和阿难尊者关于「心在何处」的七次问答,阿难尊者妄计心在身内、心在身外、心潜根里、心见内、心随生、心在中间、心住无著,均被佛陀一一破斥,这就是「七处征心」。那么「心」到底在那里呢? 
    心虽无踪迹可寻,然而大用现前时,这里也见心,那里也见心。所谓「内外中间一总无,境上施为浑大有」。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处处皆是,时时存在,要到那里找寻? 
    心既不可以形相取,也不可以踪迹寻,又说无处不是,无时不有,那么,心究竟在那里? 
    唐朝怀让禅师有一次去参嵩山安禅师,问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嵩山安反问:「怎么不问自己呢?」 
    又问:「如何是自己意?」 
    师答:「清观密作用。」 
    又问:「如何是密作用?」安禅师以眼开合示之,怀让禅师于是言下开悟。 
    开合的是眼(父母所生的肉眼),能使它开合的是性(真心本性)。它时刻不离我们,却一向为世人所忽略而不知,因此以密作用称之(密是不显露的意思,明明不无,而不自觉知,所以说密作用,即指真心)。有偈云:「要识本来人,直下须亲荐,寻常日用中,不隔一条线。」 

    参·心的相状 

    真心的相状,不是长短方圆,更非青黄赤白。心,无形无相,无声无臭,不可以相取;虽不可以相取,然而应物随缘时,无处不是,无时不有。古人说:「若要知道它像个什么,不长不短,非青非白;若要见它,开眼也是,闭眼也是,面面皆是。」 
    与真心面目相彷佛,常常扰乱著我们,稍不留意,即被它瞒骗的,就是妄心。《八大人觉经》说:「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这个心就是指妄心。心逐境缘尘,贪染执著,即名众生心;心对境不迷,清净解脱,是为真心,亦名佛心。 
    中峰国师说:「所谓心者,心有多种,曰肉团心,乃现在身中,父母血气所生者是;曰缘虑心,即现今善恶顺逆境界上种种分别者是;曰灵知心,是混千差而不乱,历三际以靡迁,炳然独照,卓尔不群,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处生死流,骊珠独耀于沧海;居涅槃岸,桂轮孤朗于中天。」 
  《五苦章句经》说:「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牲,心取天人。作形貌者,皆心所为。能伏心为道者,其力最多。吾与心斗,其劫无数,今乃得佛,独步三界,皆心所为。」 
    在佛经里,形容心的譬喻不胜枚举,今列举譬喻十种,说明如次: 
    1.心如猿猴难控制:古人以「心猿意马」来形容心,心就像活泼浮躁的猿猴,生性好动,活蹦乱跳于林木之间,片刻无法静止。 
    2.心如电光刹那间:心如电光石火,迅速无比,动念之间,驰骋法界,毫无障碍。譬如有人动念想去欧美游览,心中马上浮现欧美的景致,彷佛身历其境一般。其速度之快,甚至电光也比不上。 
    3.心如野鹿逐声色:野鹿在荒野上奔跑,饥渴了,想饱腹,便极尽其能事,四处追逐寻找草原。我们的心就像野鹿一样,难以抗拒五欲六尘的诱惑,终日汲汲营营于声色犬马。 
    4.心如盗贼劫功德:根据经典的描写,我们的身体好比一座村庄,五根是门户,而心就是这个村庄的盗贼,窃取我们辛辛苦苦积聚的善事功德,使我们身败名裂,白璧染瑕。王阳明先生曾说:「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我们如果能驯服心中的盗贼,使它归化柔顺,便能做心的主人,长养无上的功德。 
    5.心如冤家身受苦:心是我们的冤家仇敌,专门替我们制造烦恼,使我们受种种的痛苦煎熬。经上说:「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无。」所谓罪业深重,是就形相而言,彷佛真实存在;但是就其本体而言,一切诸法皆空无自性,因此罪业也是因缘和合而生,无自性空,不是永远无法改变,只要挚诚恳切忏悔,便可去除。我们的心本具佛性,清净自在,却因种种妄念,使我们的躯骸受苦受难。如果能够泯除我们的妄心杂念,这个冤家便能与我们化敌为友,情同袍泽。 
    6.心如僮仆诸恼使:心像僮仆,受到客尘的驱使,向外攀逐,产生种种烦恼。经上说我们的心有三毒、五盖、十结、八十八使,乃至八万四千烦恼,这些覆盖、结使,都能蒙蔽我们的智能,束缚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智能失去清明,使我们的心灵不得自在。 
    7.心如国王能行令:心是身体的国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能够统率行权,指挥一切,指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产生感官认知的种种作用。 
    8.心如泉水流不尽:李白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我们心中的活水就像长江黄河,汨汨不绝地流著。当世界的能源一旦短缺,人们便向深山开采矿产,或向海洋探取资源,甚至开发太阳能,但是往往疏忽了我们心中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源活泉。因此,如果能有效的运用我们的智能泉源,将可免除匮乏的忧惧。 
    9.心如画师描彩画:《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我们的心如善画的画家,手握彩笔,能够描绘种种的图画来。心中希圣求贤,自然浮现圣贤的面貌;心如凶神恶煞,面容便如魔鬼罗刹一般的狰狞,所谓「相随心生」,就是此意。 
    10.心如虚空大无边:心的本体有如虚空一般广大无边,能够涵盖万物,包容天地。《华严经》卷五十说:「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虚空至大无边,找不到涯岸;虚空包容万物而毫无执取。我们要了解诸佛的境界,就应该将心扩充如虚空一般无边无际,无牵无罣,才能包容宇宙万有,覆荫一切众生。 
    大颠禅师开示大众说:「但除却一切妄想即是真心。」凡一念心起,当回光返照,观察所起的是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喜舍心等,这就是真心;所起的是颠到心、执著心、嫉妒心、我慢心等,这就是妄心。所谓合理合情的善念,都是真心的作用;不合理合情的恶念,都是妄心的作用。吾人如能念念都是善,则何处不是真心所在;如果念念都是恶,那么真心就无法显现。 

    肆·真心妙用 

    人人本有的真心本性,它的别号叫做主人翁,又名本来人,或云法身,或称佛性。这个主人翁与我们最为相亲相近,须臾不离,日常诸事,无时无刻不在运用。譬如肚子饿了,提醒我们吃饭;口渴了,提醒我们喝茶;天气冷了,提醒我们多穿衣服;乃至夜里跑险路,它会暗示我们当心、注意,不要跌倒。如此的关心爱护我们,较之亲爱慈母,可说有过之而无不及。所谓「见色闻声,大用现前;穿衣吃饭,承渠恩力」,就是此意。 
    一位韦将军访道玄沙和尚,将军问:「日日用而浑然不知,究竟是指什么?」 
    和尚答:「将军,你就尽量吃吧!」 
    韦将军边吃边问:「到底何为日日用而浑然不知?」 
    和尚答:「就像你现在吃果子,就是日日用而浑然不知!」人心日日用,但又何尝知道呢? 
    德山禅师对《金刚经》下了一番很深的功夫研究,著了一部《青龙疏抄》。听说南方提倡「顿悟成佛」之说,颇不以为然,便带《疏抄》南下,准备破斥。 
    路旁有店,店中一老婆婆,见德山买点心,当即问他:「你肩上担的是什么?」 
「《金刚经青龙疏抄》。」 
  「那么,我考你一个《金刚经》的问题,如果答得出来,点心免费供养。」德山听了,满怀信心的答应。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你大德要吃点心,点的是那个心?」德山愕然不知所对。 
    吾人的真心妙用那有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分别?当下一念就是真心妙用。 
  《达磨血脉论》说:「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这心是佛。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总之,心离于有无,犹如寒山诗说:「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心,就是如此的奥妙。 
 
    第二篇 性

    壹·前言 

    久远以来,我们就和一个最亲近的人住在一起,只是不知道他的名字罢了,他是谁呢?他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如佛性。 
    人,最悲哀的就是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家本来面目,每天对著别人叫得出张三李四,却不知道自己是何等人物! 
    我们学佛,就是要认识自己,尊重自己,肯定自己。佛经说:每一个人都具有佛性,佛性是不假外求,人人本具,个个皆有的。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证悟时,曾说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佛陀在灵山会上,手中拿了一颗摩尼宝珠,问四方天王道:「你们看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四方天王纷说是青、黄、赤、白等不同的色泽。 
    佛陀将摩尼珠收回,舒开手掌又问道:「我现在手中的这个摩尼珠是什么颜色?」 
    四天王不解其意,不约而同答道:「佛陀!你手中没有什么摩尼宝珠啊!」 
    佛陀说:「我将一般世俗的珠子给你们看,你们都会分别它的颜色,但真正的宝珠在你们面前,却视而不见。」 
    如来智能德相、摩尼宝珠,都是比喻吾人的真如佛性。 

    贰·不变的性 

    性,梵语prakrti,与「相」、「修」相对,是不变的意思。指本来具足的性质、事物的实体(即自性)、对于相状而言的自体、众生的素质(种性)等。性,是受外界影响也不会改变的本质,也就是遍布于宇宙中真实的本体,是一切万有的根源。性又作佛性、法身、自性清净身、如来性、觉性,是佛的本性、众生成佛的觉性。 
    世间一切诸法是无自性的,如世界有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心有生、住、异、灭等现象。唯有诸法本性,也就是我人的本来面目,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弥新」的。 
    众生在十法界──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轮回不已,尽管形相多经改变,然而心性却是永远不变的。如果能体悟到自己不变的真心,譬如黄金尽管打造成耳环、戒指、手镯等各种相状,但是黄金本性依然不变。所以人在生死五趣中流转,其本性是不变的。 
惠能大师临圆寂时,每一个听到这个消息的弟子都放声大哭,唯独神会默默不语,也不哭泣。惠能大师道:「为什么你们要哭呢?我很清楚自己要到什么地方去,如果我对自己一无所知,如何能预先告诉你们?只有神会一人超越了善恶的观念,达到了毁誉不动,哀乐不生的境界。你们大家要切记:法性是不会生灭去来的。」 
    所以祖师说:「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参·佛性异名 

    佛性在各部经典中称谓不一,名称繁多。吉藏大师在《大乘玄论》中指出:「经中有明佛性、法性、真如、实际等,并是佛性之异名。」「佛性有种种名,于一佛性亦名法性、涅槃,亦名般若、一乘,亦名首楞严三昧、师子吼三昧,故知大圣随缘善巧,于诸经中说名不同。」 
    略举经典中各种佛性的异名如下: 
  《菩萨戒经》称之为心地,能生起万善。 
  《般若经》唤作菩提,与觉为体故。 
  《华严经》立为法界,交彻融摄故。 
  《金刚经》号为如来,无所从来故。 
  《般若经》呼为涅槃,众圣所归故。 
  《金光明经》号曰如来,真常不变故。 
  《净名经》号曰法身,报化依止故。 
  《大乘起信论》名曰真如,不生不灭故。 
  《涅槃经》呼为佛性,三身本体故。 
  《圆觉经》名为总持,流出功德故。 
  《胜鬘经》号曰如来藏,隐覆含摄故。 
  《了义经》名为圆觉,破暗独照故。 
    可说是一法千名,应缘立号。 
    孟子说:「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嗅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也就是在眼能见,在耳能闻,在鼻能嗅,在舌能尝,在身能动作,在意能知,这都是真心的作用。至于行住坐卧,语默动静,运水搬柴,迎宾送客,屙屎放尿,也莫不是它的灵明所在。所以祖师说:「在胎为身,处世名人,在眼曰见,在耳听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 

    肆·佛性平等 

    佛言:「凡有心者,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当初惠能从广东新会千里迢迢去湖北黄梅投拜弘忍为师,才刚见到弘忍大师,第一句话就问道:「你从那里来?」 
  「我从岭南来。」惠能回答。 
  「岭南是獦獠的地方,獦獠没有佛性啊!」 
    惠能回答说:「人有南北,佛性也有南北吗?」 
    人虽有南北贵贱之分,佛性本无南北、贵贱,于一切人悉皆平等。佛性之于一切众生,有如雨水之于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无所遗漏,所以众生悉有佛性,佛性平等。 
  《大乘止观法门》卷一说:「若就心体平等,即无修与不修,成与不成,亦无觉与不觉,但为明如如佛,故拟对说为觉也。又复若据心体平等,亦无众生、诸佛与此心体有异,故经偈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然复心性缘起法界,法门法尔不坏故,常平等、常差别。常平等故,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常差别故,流转五道,说名众生,反流尽源,说名为佛。」 
    四祖道信禅师住在双峰山,山里住了一位栽松老人。老人欲从禅师出家,禅师说:「你已老了,如欲出家,可俟来世。」 
    老人辞别四祖,走到溪边,看见一位浣纱姑娘,请求道:「姑娘,能否借宿?」 
  「须问父母。」 
  「你答应一声即可。」 
    就这样,处女竟怀了孕,其父母认为败坏门楣,就把她赶出家门,依赖乞讨度日,后来生下一子。 
    多年后,在黄梅路上,道信禅师遇此儿,儿求出家,禅师说:「你年纪太小了,怎么能出家?」 
  「禅师!过去你嫌我太老,现在又嫌我太小,究竟何时才肯度我出家?」 
    禅师忽有所悟,忙问道:「你姓什么?叫什么?家住那里?」 
  「我叫无姓儿,家住十里巷。」 
  「人人都有姓,何以你无姓?」 
  「我以佛性为姓,所以无姓。」此无姓儿就是后来禅宗的第五祖──弘忍大师。 
    佛教的三世因果,五趣轮转,是「常差别」,因此有「太老不要,太小不好」,而以「佛性为姓」的,确是性「常平等」。 
  《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说:「祖师直指一切众生本心本体本来是佛,不假修成,不属渐次,不是明暗。即心即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 
  《法华经》常不轻菩萨,有人欺侮他,伤害他,侮辱他,谩骂他,他不但不生气,并且恭敬礼拜说:「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佛性平等就是尊重他人如同尊重自己。 

    伍·佛性迷悟 

  《大乘起信论》说:「言一法者,所谓一心也,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唯一真如。」意思是说,只要能离却一切妄念,众生就是自性清净的真如佛,所谓「迷真起妄,假号众生;体妄即真,故称为佛。」 
    什么是迷?迷真逐妄;什么是悟?悟妄归真。然而迷者自迷,悟者自悟,迷悟之间究竟相差有多少呢? 
    有一位学僧至南阳慧忠国师处参学,请示道:「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减的真如实性,祖师们将此『心』易名为『性』,请问禅师,心与性的差别如何?」 慧忠国师云:「迷时则有差别,悟时则无差别。」 
  「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为什么你说无差别呢?」 
  「你只依语而不依义,譬如寒时结水成冰,暖时融冰成水;迷时结性成心,悟时融心成性,心性本同,依迷悟而有所差别。」 
  《金刚经》说:「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这就是所谓「是佛法的不是佛法,不是佛法的即是佛法。」乍听之下,好像互相矛盾,其实「是佛法,不是佛法」,只在迷悟之间而已。 
    唐朝丹霞天然禅师,某日在一佛寺挂单,时值严冬,大雪纷飞,天气寒冷,丹霞将木刻的佛像取下烤火。纠察师一见,大声怒斥道:「该死!怎么把佛像拿来烤火取暖呢?」 
  「我不是烤火,我是在烧取舍利子!」 
  「胡说!木刻的佛像那有舍利子?」 
  「既然是木头,没有舍利子,何妨多拿些来烤火!」 
    在已证悟缘起性空的丹霞禅师心中,我佛如来的法身遍于宇宙世界,而纠察师所认识的佛,只是木刻的佛像,因此一念之迷,本来是清净的佛法,也变成染污的世间法。所以说是佛法的,不是佛法。 
    幽州盘山宝积禅师,一天路过市场,偶然听到一段对话而大悟。 
    顾客向屠夫说道:「老板!精的肉割一斤来!」 
    屠夫放下屠刀,叉手道:「老兄!你说那块不是精的?」 
    一切法皆是因缘所生起,法法平等平等,没有分别,也没有相对待。所以一念觉悟,从有漏的世间法,也变成了无漏的佛法。所谓「心迷世间转,心悟转世间」,就是这个意思。而「迷」「悟」之别,仅在一念顿超,是心地上的功夫,绝不是口舌上的逞能。禅师从卖肉的世间法之中,却悟到法性平等无二的道理,所以说不是佛法的,是佛法。 
    有个年轻人正在打坐的时侯,一位老禅师走了过来,年轻人并没有起身相迎,禅师问他:「你看到我来,怎么不理我呢?这么没礼貌!」 
    年轻人学著觉者的口气说: 
  「我坐着迎接你,就是站著迎接你!」 
    老禅师一听,立刻上前啪啪给他两个耳光。年轻人挨了打,摀著脸抗议:「你为什么打我呀?」 
老禅师若无其事地说:「我打你,就是不打你!」 
    荷泽神会禅师初参六祖惠能大师时,惠能大师问:「你从远处而来,自性禅心带来了吗?可看见本体的法性是什么吗?」 
  「报告老师,『我』有来去,『自性』没有来去,本体法性普遍法界,怎可言见,抑或不见?」 
  「好敏利的词句。」接著拄杖打了下来。 
    神会反问:「老师坐禅时,是见或不见?」 
  「我打你,是痛或不痛?」 
  「感觉痛,又不痛。」 
  「我坐禅是见,也不见。」 
  「为什么是见,又不见呢?」 
  「我见,是因为常见自己的过错;我不见,是因为我不见他人的是非善恶。所以是见,又是不见。至于你如果不痛的话,那么你便像木石一样的没有知觉;如果是痛的话,那么你便像俗人一样会有怨愤之心。因此,见与不见都是两边的执著,痛和不痛都是生灭的现象。你连自性都摸不清楚,居然还说无来无去?」  

    第三篇 明心见性 壹·前言 

    古德说:「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三藏十二分教都在教我们如何认识真心与妄心,进而去对治妄心。当妄心去除,真心也归于无,真妄泯除,佛性现前,三藏十二分教、一切功德自然如瓶水倾洒,一泻千里,源源不绝。这就是「明心见性」,明悟自心(常住真心),彻见本性(本有觉性)。明心见性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 

    贰·明心见性是找回本来的面目 

    学佛是断烦恼,了生死,离苦得乐。如果能明心见性,则烦恼不断而自断,生死不了而自了,众苦不灭而自灭,诸乐不求而自得。因此,古人不惜草鞋钱,千山万水参访名师,寻找善知识,吃尽苦头,无非为了要明心见性。香严禅师大事未明如丧考妣,慧可禅师立雪断臂,赵州八十岁犹行脚,都是为著这个─明心见性,就是我人的本来面目。 
    明心见性的人,对一切境尽是乐境,一切处无非西方,一切时悉皆解脱自在,譬如新春佳日「无边风景好,一刻值千金,随处堪行乐,何人不醉心」一样。 
    六祖惠能大师在听闻五祖为说《金刚经》时,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称叹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现代人常说要「寻根」,要认祖归宗,要划清籍贯,其实真正的「根」,是我们内在本具的佛心佛性。不往心觅,向外攀缘,只会让我们分别妄想,起惑造业,渐行渐远,无有归期。惟有明心见性才能使我们在滔滔红尘中找回本来清净的面目,不再流浪生死。因为明心见性能使我们: 
    1.超越对待:在一般人的观念里,物是物,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彼此互相对立,纵有关系,也是对待的假相。这种分别、对立的观念,容易生起无谓的冲突、矛盾。惟有用清净无染的真心,透视诸法实性的平等一如,洞悉宇宙万物的整体共存,才能超越自他对待,综观宇宙生命的全貌。 
    2.无住生心:我们的妄心执假为真,总是想拥有越多越好,其实,「有」就是住著,「有」就是有限,一旦生起「有」的观念,比较、计较随之而来,生活也就失去了乐趣。《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的真心只有在无住中才能生起。「无」,是无限,是无争,所以,体证了「无」的无限无争,可以在无边的法界中称性遨游,随遇而安,不为外境所染,怡然自得。 
    3.如如不动:不能彻见法性的人,遇到顺遂,便沾沾自喜;遇到困难,便沮丧怨愤,喜怒哀乐完全被虚妄的外境左右,所以不能自在。明心见性的人了知万法不离一心,所以能不惑于外相的变迁,能不受时空的限制,住于如如不动的佛性中,把握自己的立场,认清自己的价值。 

    参·明心见性是开发自我的潜能 

    宇宙万物都有它的性能,性能好的物品持久耐用,性能不好的物品容易耗损。只有我们的佛性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弥新。 
    柴陵郁禅师悟道时,说了一首诗偈: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我们的心本来具有无限潜能,蕴藏无限宝藏,但是由于无明造作,追逐五欲六尘,使明镜般的清净自性不能显现应有的光明,所以明心见性就是开发自己的潜能。 
    如何才能明心见性,开发内在的潜能呢? 
    1.能大能小:佛性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就理体而言,我们与佛陀一样具有尊贵的佛性,至大无外;我们与众生一体,可以为众生做牛做马,牺牲奉献,至小无内。我们不一定生而万能,只要我们「肯能」,自能形成一股动力,将内在的佛性开发出来。 
    2.能苦能乐:我们的佛性遍一切时,尽一切处。所以通达佛性的人不逃避人间的苦乐,而视苦乐为锻炼自己意志的试金石。古德曾说: 
    刀山剑树为宝座,龙潭虎穴作禅床。 
    道人活计原为此,劫火烧来也不忙。 

    只要我们能开启佛性,自能处苦不以为苦,处乐不以为乐,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即使劫火来临,也不能动摇我们的悲心愿力。 
    3.能前能后:佛性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前面的世界固然灿烂风光,后面的世界也一样辽阔深远;当仁不让固然可以领导群伦,谦冲自牧更可以认识自己;举一反三固然可以进步神速,脚踏实地更可以站稳步伐;犀利辩才固然可以慑人以威,忍苦耐劳更可以服人以德。佛性之前,众生是平等的,既没有阶级之分,更没有长幼之别,只有迷悟之差而已。我们必须看清前后两个世界,懂得进退之道,才能拥有自己全部的佛性。 

    肆·明心见性是创造清净的慧命 

    一般人说到人生的寿命,总是想到色身的生死。其实,色身的生死有如换衣服,搬新家,只是改变形态而已,心识仍然不停的延续下去。明心见性就是要除去覆盖在心识外的杂质,自利利他,创造无限深广的慧命。 
    明心见性是: 
    1.广度无边众生:我们的佛性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生佛平等,凡圣一如。因此心外无佛,亦无众生。所谓「自性自度」,我们能够度化心中一分无明众生,就能拓展一分佛性,增长一分慧命。 
    2.荷担如来家业:众生本来具有如来德性,所以明心见性是直下承担自己的家业,不再作「怀珠的乞丐」、「长者的穷子」,将本来属于自己的家业发扬起来。 
    3.建设清净国土:《华严经》卷五十云:「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当我们的心与虚空一样明净时,就能与三世诸佛相应,从而建设净土,与众生分享佛性的光明。
 
http://www.fgs.org.tw:81/gate/gb/www.fgs.org.tw/fgs_book/fgs_frbook.asp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6 07:47 , Processed in 0.07215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