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说出家的功德 ) B. T9 C3 p/ w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来源:摘自《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宝积经》云:“菩萨最胜利益,所谓出家。若乐出家者,则能摄取十种功德: 一者不著诸欲;二者乐阿兰若;三者行佛所行;四者离凡夫行;五者不著妻子,及以财产;六者离恶道因;七者修善趣法;八者宿世善根皆不损减;九者恒为诸天之所赞羡;十者一切鬼神恭敬守护。” 《宣说大种变经》云:“大千界众生,皆发趣菩提,假令尽一劫,男女以奉施。若人发道意,以信而出家,随佛而修学,其福胜于彼。过去未来世,一切诸如来,无有不舍家,得成无上道。三世一切佛,称赞出家法,若乐供养佛,当依佛出家。” 《文殊问经》云:“佛告文殊师利:一切诸功德,不与出家心等。何以故?住家者无量过患故,出家者无量功德故。 “住家有障碍,出家者无障碍; 住家者行诸恶法,出家者离诸恶法; 住家者是尘垢处,出家者除尘垢处; 住家者溺欲淤泥,出家者出欲淤泥; 住家者随愚人法,出家者远愚人法; 住家者不得正命,出家者得其正命; 住家者是忧悲恼处,出家者是欢喜处; 住家者是结缚处,出家者是解脱处; 住家者是伤害处,出家者非伤害处; 住家者有贪利乐,出家者无贪利乐; 住家者是愦闹处,出家者是寂静处; 住家者是下贱处,出家者是高胜处; 住家者为烦恼所烧,出家者灭烦恼火; 住家者常为他人,出家者常为自身; 住家者以苦为乐,出家者出离为乐; 住家者增长棘刺,出家者能灭棘刺; 住家者成就小法,出家者成就大法; 住家者无法用,出家者有法用; 住家者为三乘毁訾,出家者为三乘称叹; 住家者不知足,出家者常知足; 住家者魔王爱念,出家者令魔恐怖; 住家者多放逸,出家者无放逸; 住家者为人仆使,出家者为仆使主; 住家者是黑暗处,出家者是光明处; 住家者增长憍慢,出家者灭憍慢处; 住家者少果报,出家者多果报; 住家者多谄曲,出家者心质直; 住家者常有忧苦,出家者常怀喜乐; 住家者是欺诳法,出家者是真实法; 住家者多散乱,出家者无散乱; 住家者是流转处,出家者非流转处; 住家者如毒药,出家者如甘露; 住家者失内思惟,出家者得内思惟; 住家者无归依处,出家者有归依处; 住家者多有嗔恚,出家者多行慈悲; 住家者有重担,出家者舍重担; 住家者有罪过,出家者无罪过; 住家者流转生死,出家者有其齐限; 住家者以财物为宝,出家者以功德为宝; 住家者随流生死,出家者逆流生死; 住家者是烦恼大海,出家者是大舟航; 住家者为缠所缚,出家者离于缠缚; 住家者为国王教诫,出家者为佛法教诫; 住家者伴侣易得,出家者伴侣难得; 住家者伤害为胜,出家者摄受为胜; 住家者增长烦恼,出家者出离烦恼; 住家者如刺林,出家者出刺林。 “文殊师利,若我毁訾住家,赞叹出家,言满虚空,说犹无尽。此谓住家过患,出家功德。” 经中还有这样一则公案: 有一天,阿难问佛:“出家有何种功德?”佛说:“如果你在百年当中问我此事,我以无尽的智慧,除饮食之外,在百年当中为你广说,也说不尽此人的功德。此出家人常常生在天上、人中作国王,常常享受天人的安乐。如果有人在我的沙门法中让人出家,成全他人的出家因缘,此人也会在生死之中常受快乐。我满百年宣说劝人出家的福德也无法说尽。” 若能按照以上所说,自心常常忆念出家功德、居家过患,决定能令已出家者坚固道心,未出家者安立或苏醒妙善习气。 以下再结合一则公案重温上述法义。 《杂譬喻经》说:以前,有对富豪兄弟,拥有无量资财,父母去世后,二人失去了依靠。兄弟俩志向不同,哥哥喜欢修道,弟弟喜欢经营世间家业。 见哥哥对家业不感兴趣,弟弟不高兴地说:“父母过世了,我们本应维持好家业,你反而舍弃家业去随沙门听经,沙门能给你吃穿享受吗?现在家境变得贫困,被人耻笑,你这是败废家业。唯有继承家业,才是孝顺。” 哥哥说:“五戒十善、供养三宝、以道化亲,才是真正的孝。道与俗相反,道人所好的正是俗人所厌离的,俗人所珍爱的正是道人所舍弃的。智与愚不同,就象明和暗相违一样。所以智者应该去暗趋明,以修道证得真如。你今天所喜欢的法实际上是苦恼的假相,你为何不能醒悟这是苦呢?” 弟弟不信哥哥的话,生气地扭过头去。哥哥见他这样,就说:“你贪着家事,以财富为宝贵,我是欢喜经道,以智慧为珍宝。我现在要出家皈命福田。我们暂时住在世间,就如飞动的尘埃一般,无常忽然降临时,只有被罪业牵缠而去,所以我要出离危脆的世间,寻求真正安稳之地。” 于是,哥哥离家作了沙门,昼夜精进坐禅思惟,行为如法,成就了道果。而弟弟贪执家业,整日忙忙碌碌,不曾为法用心。死后转成一头肥壮的大牛,被商人买去运盐。在往返多次以后,牛已经过度劳累,疲乏无力,再也无法走动,匍伏在地上不起身。商人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它才勉强摇着头起来。 恰好此时哥哥在空中飞行,远远看见自己的弟弟,就对他说:“过去你是居住在田宅中,现在你在何处?是在畜牲道中做牛。” 哥哥以神通让它知道宿命,牛认识后,流泪自责:因为我不行善法,悭吝嫉妒,不信佛法、轻慢圣众,又不听从哥哥的劝告,内心抵触,自以为是,所以今天才堕落为牛,如此辛苦,但后悔又有什么用? 哥哥知道它心中非常哀伤,就对牛主人诉说这头牛的来历,商人随即将牛奉送给他。哥哥把牛带回寺庙后,让它忆念三宝,牛死后便升到忉利天。 商人们心想:我们追求财富而不布施,又不认识道义,死了恐怕也是这种后果。这样觉悟后,就一起走出家门,舍弃妻子、珍宝,作了沙门。后来精进不懈,都成就了道果。 此公案显示出人生两条道路不同的结果。兄弟二人志向不同,人生的追求不同,即哥哥求法,弟弟求财。弟弟没有认清苦乐,将非安乐执著成安乐。在他的心目中,认为为了追求财富而奔波才是人生的意义,哥哥舍弃家业,追随沙门听经学法毫无实义。这种颠倒认识正是恶业成熟的果报。相反,哥哥因为认识到法具有真正的大义而认为:能够行持五戒十善供养三宝,以佛法教化有情,这是真正的尽孝。 二人对功德和过患的认识差别很大。哥哥知道家和法相违,不能两全,所以说:“修行人喜欢的,是世间人厌离的;世间人执著的,是修行人所厌离的。”因此,真正的智者在辨明苦乐、真假之后,会断然去除黑暗、趋往光明。一般人执著身体、财富、住宅、小车、衣食,以财富为乐,但这其实是小利。智者是寻求佛法,以智慧作为珍宝,因此需要出家。 正因认识上有差别,导致行为也是差别极大。 哥哥真正看清了出家功德和在家过患,因此出家之后,日夜精进坐禅思惟,身口意都力求相应正法。他以人身行道,摄取真实的功德财富,最终成就了圣果,是真正的智者。所以,在获得暇满人身时,应将精力投注于了脱生死。 弟弟既然将家业执为殊胜,自然会舍弃出世间的道。因颠倒的认识,导致他全身心执著家业,不但没有以人身摄取心要,反而以人身作为造罪业的利器。我们可以想象,他从早到晚,是怎么一心顾着家业,根本没有时间修习正法,而且,为了私利,要说很多妄语,做很多损人利己的事,造许多罪业,后果是堕落成旁生。 由此让我们想到滚巴瓦尊者所说“现是从畜分出之时”。弟弟利用人身所追求的,只是现世的受用,并没有超胜畜牲之处。结果也是恰如其因,堕落成一头牛,身心毫无自在,每天要受役使、负重的痛苦,连稍微喘息的机会也没有。因此,以悭贪会堕入如此不自在的险处。贪图眼前一点小乐,却导致生生世世的无量大苦,五欲确实是利小害大。 由此分析便知,出家和在家是两种见、两种发心、两种行为、两种果报,但遗憾的是:明明白白两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因此,不论在家、出家都要寻求出离。在家人生活要简单化,应当一心向往解脱,抓紧时间修行。否则,短暂的人生中,如果大部分精力都用于世间八法,后果决定和公案中的弟弟一样。可以观察自己:一天有几个念头是缘正法,所想所行有多少是利益众生、出离世间?有多少念头是耽著世间八法、追求世间享受?须知这些都是非福业、是恶趣的因,如此衡量自身,一天有多少非福业,一年、十年有多少……。可见,如果颠倒取舍,以人身造作黑业,则连畜牲都不如。因此,应该放低家的位置,将法放在最高位,这样才具有修解脱道的条件。 出家所为是为了求菩提、求解脱,否则,虽然外相上剃发、披法衣,心中却一直执著世间八法,这和在家有何差别?《禅林宝训》中说:黄龙禅师和文悦禅师一起在湖南行脚时,看到一个出家人出门,雇人挑很重的箱子。文悦禅师很吃惊,皱眉呵责:“你这样放不下家中物,还拖累别人,不是太劳累了吗?”意思是说执著财物、名利,不是出家的本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