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745|回复: 0

莫将福德当功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6 11: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莫将福德当功德

7 y6 |0 P" D9 g


[了义居士]

% U5 C2 S4 Y1 h( q( F) C


    有很多佛子,知道自己业障深重、修行不力,怕智慧功德不够,就拼命地、刻意地、到处打听地、想方设法地多做好事、多做义工、多拜经忏,多念经咒、多修法会、多修供养、多修布施、多放生命、多修寺庙、多朝名山圣地、多拜法王活佛,然后,常听到佛子赞叹他:功德无量!以为这样确实就是功德多多无量无边,就足以成就。
殊不知,有人赞叹你功德无量,并非真的是你功德无量。佛子当知:此是福德,非是功德!看看禅宗两大祖师的回答,值得佛子深思。

) c- p% Y* J: h9 J( H5 z

    《五灯会元》中“梁武帝问达摩祖师”。

7 t% { F: e( E% k

    帝(梁武帝)问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
    祖(达摩祖师)曰:“并无功德。”
    帝曰:“何以无功德?”
    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祖曰:“廓然无圣。”
    帝曰:“对朕者谁?”
    祖曰:“不识。”
    帝不领悟。

% j2 R( ]8 T7 T( G, h

    了义浅解:

. ?& [$ o9 h7 U7 \! ?: D) z

    释尊将诸佛心印传给迦叶尊者,嘱为西天禅宗第一祖,传至二十八祖即达摩祖师。达摩祖师观察中土因缘成熟,自印度渡海来中国,从广州上岸,再北上见崇尚佛教的梁武帝。
    梁武帝见达摩,沾沾自喜,想炫耀自己功德,便问:“我自即位当皇帝以来,大力建造寺庙,命人抄写流通佛经,提供道场供人出家修行,所做佛事不可胜数,有多大功德呢?”
    达摩祖师说:“没有功德。”
    梁武帝很意外,追问说:“为什么没有功德?”
    达摩祖师说:“你这是人天有漏的小果报,不是真实的功德,就像跟随着身体的影子一样,看起来好像有,但却不是真实的身体。”
    梁武帝很不理解:“那怎样才算是真实的功德呢?”
    达摩祖师说:“真正清净的智慧功德不可思议,心中本自圆备具足,其理体本性真空而妙有,照天照地而复寂然不动。这样的解行修证,才是真实的功德,却不可以凭世间的人天福德有为之法就能求得的。
    梁武帝又问:“怎样才是圣谛第一义?”
    达摩祖师说:“坦荡廓然,没有一切相对,心中无所谓善与恶、圣与凡、佛与魔等等观念。”
    世人皆公认从西天来,得自佛祖衣钵传承的达摩祖师是尊者圣人。梁武帝的刻意所为,当然期望得到圣人达摩的高度赞叹与评价。而达摩自己竟然说,心中不要存有圣人不圣人的观念。
    梁武帝很失望地说:“那么现在面对我的人是谁呢?”
    达摩祖师说:“我不认识。”
    达摩本人就是处于没有凡圣观念的无我、无相对、唯一绝对的境界啊。
    可惜梁武帝没法领悟达摩祖师的深妙禅意境界。
    因机缘不契,随后达摩祖师继续北上,到达嵩山少林寺面壁禅坐。后来神光向达摩求法,得法后成为二祖慧可。禅宗也渐渐地弘扬开来。

9 K0 M5 y9 ? x( Q( K4 e) O& ]


    《六祖法宝坛经》中“韦刺史问六祖惠能”。

$ q+ q: _ g( i% @

    公(韦刺史)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六祖惠能)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0 t3 P3 F6 `2 m9 Q5 t, G

    了义浅解:

- j2 l0 n# q. K+ x

    达摩到中国,称为一祖。心心相印、代代相传,传至惠能,称为六祖。六祖在韶关南华寺,僧俗众人常来向六祖请问佛法禅理。
    一日六祖上堂开示,有韶关地方长官韦刺史请问:“弟子听说达摩初见梁武帝,帝问:‘我一生建造寺庙,给僧人提供修行道场,布施设斋供养僧众,有什么功德?’达摩说:‘实在没有什么功德。’弟子不明白这个道理,请大师为我解说。”
    六祖惠能回答:“梁武帝所做真的没有功德,不要怀疑先圣祖师所说。梁武帝对佛法修行的知见不正确,不懂正法。建造寺庙给僧人提供修行道场,布施设斋供养僧众,这是求人天福报,不可以把有漏福德当做无漏功德。无漏功德在法身中本自具足,不应向外驰求,不从修福而得。”
    六祖又说:“见自本性法身是功,法性平等无有分别是德。念念圆融无碍,常见本性真空,而复妙用无穷,名为功德。...自性建立万法万物应用无尽是功,心体离念离情寂灭不动是德。...若要明见真正的功德法身,但按照这样用心留意善自体会,才能与真实功德相应。...虽广造寺庙广做佛事,而我相、人相、功德相、贡高我慢心,不能息灭断除,反而没有功德。...”
    “...自心观照、见自本性是功,自修自持身体力行是德。”
    “真正的功德,须从自心本性中去明见体证,不是通过布施供养等人天福德所可求得。这就是福德与功德的差别。梁武帝不能正确理解真实究竟的妙理,不是我们的祖师说法有错。”

4 S0 F2 h. p0 m$ V7 @. J

    世间信佛者多,明理者少;大通家者多,真懂修行者少。末学当然亦属此类。
    有些佛子只知捐款建寺热心放生、念经拜忏参加法会、泛泛杂修众善诸行,而不知真正用功用心修行者。祖师言:此但人天有漏、小果福报,与真实功德根本不相应,与无漏智慧功德,不可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也。况复在泛泛杂修众善诸行之时,能做佛事、所做佛事、所益对象之观念不能放下,有为心、骄傲心不能息灭断除,反而如梁武帝一样飘飘然,增长了贡高我慢心,则不但没有功德、还可能有一定过错。

1 B2 r! s8 o6 M" V, Y# f; X g

    若不明佛法真实义、不明为何修行、不明如何才是真正修行,而盲目跟从参加佛事法会拜忏念经打坐持咒参禅放生朝山,则一生被人牵着鼻子走。生不懂自主,死必不自在。第一世勤苦“修行”,不知所修却是有漏的人天福报,第二世落在人间或到天上享福,第三世人天福报享尽则又堕落矣。不明修行之人,是名第三世堕落,亦名三世佛怨。如此所谓“学佛修行”,若不能如祖师所言用功修行,终如“武帝心邪,不知正法”,一生勤苦修为,对于“了生死、成佛道”这件大事,却将了无所益,可不惜乎?!腊月三十到来,不是手忙脚乱,就是昏沉轮转矣!

4 s7 J; f$ I0 a, K


    若有缘者,愿暂听了义一偈曰:“归依几十年,只知种福田;杂修嚼不烂,世世门外汉。何如深信愿,死心将佛念,肯上大愿船,补处一生圆。”

" v( u+ U' i: a' j


    永明大师言:“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诸位佛子,寻得修行路头未?珍重!
    南无阿弥陀佛!

- [/ L) P$ A9 g; J

 
勿见他人过(妙祥法师)
 

- s! [5 ^& T' [' S3 h* Z, C

  时间:二〇〇三年五月初十
  地点:海城大悲寺沙弥戒堂
  听众:大悲寺内十五位沙弥
 

' U. A. G4 k; c2 E) _

  一个真正修行的人是不见他人过的。如果见他人过,他人过就是自己过。说我这心里挺平静的,我没有那样。实际上你不知道,在你发现别人的缺点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是你的缺点了。这个事实、这个道理一般人他看不透。有人说我这心里挺平静,我心里挺好,我今天挺乐呵呵的。但你只是这一时的感觉,或是暂时控制了自己的想法,感觉到好,但你发现别人有缺点的时候——你已经发现别人的缺点,实际上你那个起心动念已经就是烦恼的概念了。

/ ~7 O: U9 r' [6 b0 i f

  你看人在欢喜的时候,看别人总觉得都很好;如果心里有了烦恼的时候,看到别人处处都别扭。当一个人生起情感时,发现别人也充满了情。这个情充满了什么呢?好和坏的情。烦恼呢?也充满了好和坏的问题。说自己好,他人坏,这都是烦恼,好、坏都是烦恼。只不过差别就在于自己愿意领受或不愿意领受的问题。有的人认为自己现在心里很平静,看到别人好像在烦恼,这是我们一般人常见的、常犯的一种毛病。

1 }* A4 @# ?5 U+ Q8 z0 p0 ]7 h

  但你不知道,人的眼睛所见都是虚妄的,看的并不全面。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前方,看不到后方,它不能做透视法,所以眼睛的功德是八百功德,它不能做到圆满的功德。所以说我们想真正知道自己的时候,你必须前后都得有镜子,才能看到后边。

) n+ {. u6 `8 k" `5 L1 o0 O

  看见他人有过,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生出一双眼睛来。你生出一双眼睛就生出了一双分别心来,眼睛就是你的分别心,眼耳鼻舌身意都是你的分别心。

7 ^) G# G! M# \% c- W6 P* C

  什么是你的分别心?只要是你眼睛看到问题、发现问题,那都是你的分别心。佛菩萨有没有眼睛,眼耳鼻舌身意?他没有。《心经》讲得很明白,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这才是对的。所以说我们发现别人的东西,是用什么在发现别人的东西?是在用烦恼发现别人的东西。你发现别人的东西,本身就带了有色的眼镜,你是用有色的眼镜才发现别人的东西。

) O) `% J. ~" u8 F& H5 `9 S

  我们想真正地了解自己,而且了解什么是烦恼,你首先得放下你的眼耳鼻舌身意。说我这不成瞎子了吗?你真正成“瞎子”就好了,关键就怕你不瞎,怕你耳朵不聋,怕你不是哑巴。如果是“瞎子、聋子”,你这些东西全都放下的时候,它就不会起烦恼,也不会发现别人的烦恼。因为啥呢?三千世界都是你,如果你心不起烦恼,天下太平。

3 Q$ {/ T# H. f+ [. B, @+ l

  比如说有修持的人,我们如果到哪个有修持人的身边,本来起心动念的,挺烦恼,过了一会儿烦恼就没了。如果一个有修持、有定力的人,你不管多大的烦恼,到他那里,都能把你烦恼融化掉。我们就是没有融化好,就起了烦恼。所以起烦恼并不在外面,完全在于自己。所以第一条:永远不见他人过,永远理解别人。

9 F" t1 v/ V$ Y1 r0 N

  你说,这个事实就这样,我的眼睛它就在起作用,我就能看出一些问题,他就是不如法……你应该知道,那是无始劫来,你那个眼睛的毛病——眼病。佛在《楞严经》中不讲了吗,那个灯光为什么有个圈?究竟是那个灯有个圈,还是你眼睛有个圈?最后发现是眼病的关系,眼睛医好了,那个圈就没了,是不是?什么原因?那个圈并不是灯出来的圈,是我们眼睛带来的圈。

+ Z7 a7 T+ @- f* i" d5 Q+ ]: f

  什么叫眼睛带来的圈?就是我们心里有个烦恼的种子在那搁着,它必然要发现别人毛病。

0 M6 W" z N( k+ G

  因为我们思想的变化才发现别人毛病,什么思想?比如说我们现在出家,我们修道了,我们持戒了,我们看人不持戒的,我们就烦。“你怎么不持戒呢?你怎么不好好修行呢?”我们就看出人的毛病了。如果我们没有出家的时候,就发现不了这些毛病,还认为挺好。但这个没发现,它也是不正确的,这个发现反而是顺着善法走。这些东西都是逐步的,一步一步地认识。但总的来说,烦恼起来不在外边,在内心。发现别人错误的时候,你应该勇敢地承认是自己的错误,而且先检查自己,先忏悔自己,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 H3 x* o2 b& C, P, v

  过去我们说的修忍辱,什么叫忍?叫忍无所忍。没有能忍和所忍,没有外境,能忍的“我”和所忍的“他”都不存在,这叫能忍,这叫忍。所以你只有这样地认识问题,才能真正的发现问题。张口绝对不说他人过失,不管什么时候心里都不要有这种念头。有这种念头,烦恼肯定起来。你越是没有这种念头,越没有烦恼。

r0 c3 M; ?) g- Q0 l

  说这样的话,我不纠正他的错误,我不去制止,有的事不就搞坏了?实际上刚开始呀,因为你不能转境,等你心里真不起这种念头的时候,这些现象它就会消失了。这种现象就是因为你提前有个种子搁那里,非表演给你看不可,叫你发现问题。当你发现问题的时候,这是第一步,你觉得还挺清净;第二步呢,发现别人这么多问题,事这么多,这是第二步;第三步你就生气了,你干嘛这样式呢?第四步你就受不了。

* ^* G- `' `0 g- m

  发现别人问题的时候,已经是烦恼的生起。这个应该这么认识,发现别人问题即是烦恼的生起。不管发现别人的长处或短处,都是烦恼。因为我们有了人相、我相、众生相,就已经起了烦恼。因为有了人相就和你产生了对立,是不是?你产生了对立面。你发现了他,就发现了你,因为你发现了别人,我就生起来了,是不是?那我从哪来的,就因为发现了别人才感觉到我的存在,如果没有别人的时候,我就不存在了,是不是?所以说我们现在就犯了一个很大的毛病。

; f7 x$ w2 `0 A$ w

  生气了,你说这人他怎么那样,太影响我了。当你发现别人的时候,不管是好的坏的都是你的烦恼。你看今天好,明天好,后天就不好了。在他身上好,在另一个人身上就不好了,产生了分别。所以说好坏都是对立产生的,只要有一方面能立起来,另一方面必然要生起。

& S" p* B8 {$ @! A& {+ m3 ~

  为什么说发现好坏都不对呢,我们容易上哪个当呢?坏的我们知道,我们不跟他学。但是我们发现别人好的地方,就要进行对比。这个人是真修持,真好,我得跟他学,你看他打坐打得多好,他现在诵咒诵得多响,太好了!这人真精进!当你发现别人好处的时候,同样你看那个人不精进,转过脸,另一个人就不精进了,等会又发现其他人也不精进,最后就剩那么一个精进的人。到最后发现那个精进的还有点毛病,结果谁最好呢,就是自己好。转来转去,转几天就转到自己最对。所以说转个圈就把“我”显露出来了,所以这是一场骗局。

) m' Y, D0 y+ e, T+ I0 U. y0 e6 P

  所以我们在修行中千万别发现别人的存在,不发现别人的存在。我们应该是诸法空相,诸法都能空相,要远离一切相。而且所有人都是自己前生父母,未来诸佛。什么是你的前生父母,未来诸佛呢?都是你的法身,你还有啥烦恼可说的?是不是?这才能把问题解决。如果你不这样,只能随着一般的善法走。你想达到究竟这一块就很难,早晚还得有一个迂回的地方,你不如一下观到底,学最究竟的法,这是最理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4 22:27 , Processed in 0.09563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