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259|回复: 0

《佛说无常经》《佛教临终关怀》合刊赠送结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6 18: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节、临终关怀的意义

9 d' r+ q/ J3 _) n, z! n

  一、世出世法,义有广狭

' w$ Y& T; y& B0 l/ c1 z

  ‘临终关怀’一词,在医疗上即指安宁疗护,乃是在设备完善之安宁病房,由专业的医疗团队对癌末病患进行四全照顾。所谓‘四全照顾’即全人、全家、全程、全队照顾。‘全人照顾’就是身体、心理、社会及灵性的整体照顾。‘全家照顾’就是除了照顾病人外,也照顾家属。‘全程照顾’就是从病人接受安宁疗护一直到死亡,乃至家属的悲伤辅导。‘全队照顾’就是由一组训练有素的工作团队,分工合作,通力照顾病患,成员包括医师、护士、营养师、心理师、宗教师、社工、志工等。

6 @3 P: ]& u9 r: i

  然本书所言之‘临终关怀’,乃就佛法立场而言,偏重灵性之解脱,含义较广,不局限于病房之末期病患,大凡在生死道上受病苦缠身的可怜愍者,都是关怀照顾的对象;并且纯以佛法中念佛法门来协助他们,体解生命真谛,了办生死大业,故积极地拔济饶益,使灵性从恐惧中超脱,有别于医疗上之安宁疗护。

# c o& M# G. A1 T- V* m a

  二、生死茫然,唯佛能解

! p+ U, u0 G, u/ d

  自古以来,人类为超越死亡,透过科学的研究,探讨死亡的过程及灵魂的真相,期望能揭开死后生命世界之奥秘,解决对死亡的恐惧与无知,但是生死却永远超乎我们人类的理解与想像,譬如:脑死就意味著死亡了吗?呼吸停止就是死亡了吗?人为何会经历生死过程?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前死后的世界究竟如何?这些问题,如果没有证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佛陀,为我们解开种种谜团,吾人只有迷惑与茫然。

# W( v0 E& }, U* b" x

  有一天,佛弟子马兰卡普特来到佛陀处,请问佛陀:‘世尊,人是否有来生?’佛陀答曰:‘马兰卡普特呀!如果有一个人已经背后中箭,他应该停下来思惟到底是谁射他?还是思惟箭是从哪里射出?两者都不是,他应该立刻寻求帮助,拔出那枝箭,治愈箭伤。有一个比“有没有来生?”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如何从人生苦海中得到解脱?”’佛陀的教示清楚显明,一个人在生死苦海中浮沉,最重要的是寻求解脱之道。如果没有得到解脱,知道有来生又有何用?与不知道有来生有何两样?况且解脱生死后就不再轮回受苦,彻底解决前生今世、今生来世的问题。诚然,生死学是吾人一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3 T) }( c0 t- C9 c8 k- k% s

  三、探索生死,尊重生命

$ _9 d+ {" G M" r9 D+ \% b1 F

  死亡是生命无可避免的事实,而且可能会毫无预警地降临,但有两件事是可以确定的,第一我们总有一天会死,第二我们不知何时或如何死。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必须探索生命的真相。世尊在《大涅槃经》云:‘在所有出于自觉的冥想之中,冥想死亡乃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冥想死亡是至高无上的自觉,佛陀的开示,教我们思考生死,探索生命,与世人避讳生死,忌谈死亡,大异其趣。冥想是诸佛菩萨思惟觉知宇宙人生的真理,因为幽冥难测,非凡夫所能窥知,故言‘冥想’,对凡夫而言,就是思考探索。

% V1 X. y( p5 D& L

  欧、美、日等先进国家,近代致力于生死学之研究,蔚为风气,许多学者纷纷著书立说,大力推广。国内也因相关学者之推动,在大专院校开办生死学课程,为探索生命的真相,迈开第一步。佛教最早的临终关怀机构,就是设在印度祇洹精舍之‘无常院’,目的在使病患能兴起往生极乐世界之想,此乃根据弥陀净土法门之思想而来。中国之禅林更设有‘安乐堂’或‘涅槃堂’、‘喜乐塔院’、‘安养中心’等,内设堂主,职司看护病僧的工作;现在的寺院则设有‘如意疗’或‘安宁病房’,专为病患服务。此外,日本佛教大学佛教社会事业研究所田宫仁甚至提倡‘毗诃罗’,作为佛教社会福利的末期护理中心。这些机构,展现了佛教对生命之爱护及对死亡之尊重。

, J3 ^; Z8 _/ `

  现今临终关怀之组织,有‘莲花临终关怀基金会’、‘安宁照顾基金会’等。许多医院也在卫生署的补助支持下,纷纷设立‘安宁病房’,提供临终病人的安宁疗护,尊重病人的意愿与权益。更有许多宗教人士,发心当义工,热烈投入安宁照顾,帮助遭受病魔摧残的苦难心灵,找到慰藉,安顿身心。凡此,皆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表现。

: f. }4 P% k$ o$ W

  印度近代诗人泰戈尔说:‘生似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命的尊贵就是活得有意义,好似享受夏花之绚烂;死得很庄严,如同欣赏秋叶之静美。如果恶疾无法治愈,死亡已不能避免,那么,坦然的面对以追求宁静的善终,是最佳的选择。此时,适时的临终关怀,可以帮助病人圆满的走完人生旅程。

g0 I3 V0 c& t c% n5 {1 m% W

  四、临终关怀,自他二利

/ Y3 \" w* n6 Z4 F( c. t

  临终关怀者,尤其是发心志工与宗教师,他们没有医护人员的职责在身,也无病人家属的法定责任,却能无怨无悔的付出,其牺牲奉献之精神,正是佛陀悲天悯人的胸怀体现。身为佛弟子,我们应学习与效法观世音菩萨之悲愿,寻声救苦,尽心尽力,帮助在生死海中与死神搏斗的苦难众生。

/ g: K6 m. q" m. I

  一个扮演临终关怀的人,他本身就是受益者,因为如此因缘,可以让自身感受佛陀真实的教法:‘世间苦空、人命无常。’如果我们经常作临终关怀、往生助念,不就是经常读诵《无常经》?世尊在《无常经》说:‘生者皆归死,容颜尽变衰;强力病所侵,无能免斯者。’又说:‘假使寿命满百年,终归不免无常逼;老病死苦常随逐,恒与众生作无利。’临终病人以自身之病苦,活生生地向我们演说著人生的无奈与痛苦,这是对我们最真实的启示,激起我们对生命的认知、对人生的觉悟。同时,学习帮助临终病人,就是开始对自己的临终负责,也自然而然容易生起悲悯心,这是自他两利之善举呀!

2 j+ T( L/ Q& b3 o0 D) P N; D$ A+ _. ]

  让自己成长的最佳方法,莫过于关怀临终病人,因为他让你对于死亡做深度的观照和反省。当你关怀临终病人时,你会深刻地了解,人生最重要的课题就是解决生死大事。

3 S# P) y0 d" w( A1 n

  

( C! _) s. S# c9 A! u

若有需要《佛教临终关怀》的佛友,请把你的详细地址,姓名(身份证姓名),电话,邮编,书名,本数(包括省份,市,区,镇,街道,门牌号,以上信息不全的不寄)发到手机或邮箱上(发一个即可)。要书的佛友可直接发以上信息,不要发有问题类信息,不赞成留言在此,留言者一律不寄(防匪人借此信息地址行骗)...每人每处每种经书限送2本、合计本数最多限送6本。助印同修不在此例,欢迎大家代为宣传,.收到经书可在此留言。谢谢大家支持,

7 @- y/ _( F( j7 E4 i* F

手机:浙江省台州 13706579202    邮箱: lbc1855@163.com   

2 Q; f. V* y8 W' k6 a" b0 O2 z! ^

   QQ 357467658  

, R* }; R) f5 a4 @5 w: V

赠送详情请先进:http://hi.baidu.com/shanshuliutong/blog/item/2e4e191257b23856f819b88f.html

1 r- H7 t1 H5 b2 ]9 f

再进:http://hi.baidu.com/shanshuliutong/blog/category/%D4%F9%CB%CD%BD%E1%D4%B5%D3%EB%B3%AB%D3%A1%C6%F4%CA%BE。

# u8 u& O3 x/ X

   本处以法供养,供养法界诸佛、菩萨、一切有情。望有识之士护持佛法、共弘正法。因果分明。因果不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3 08:47 , Processed in 0.09072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