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717|回复: 61

大般涅槃经略释--净慧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31 15: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诸位法师、诸位仁者:

+ w2 X, s R/ c9 M* z% f y; Q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 G! I; m# ?; T) t

涅槃降魔咒

1 j! S2 e5 z+ O, _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绨

5 B7 L: w( V: J9 Q2 j

缘起,这部经是我自愿为诸位略释,因为在前一段时间,定中出现一座大殿,有一位大德高僧周围有无数僧人围绕,坐而不语。但我感知令我承担一项重任,然后不现,恢复寂静。出定后百思不解是什么重任。当我拜佛时,突然看见桌上放的《大般涅槃经》,又回想定中见大德高僧时,也看到一部经,虽不知经名,但外形一模一样。这个因缘,我才发心为诸位略释此经。本不愿讲这个缘起,怕有些人心起疑惑。但此经不可思议,缘起也很微妙,不得不讲。我还知道,讲完此经后,在一段时间里,我不再讲经。有幸与诸位共同读诵受持佛说《大般涅槃经》,加以略释。为什么略释,因经文内容很长,诸位来此道场听法时间有限;加之,有些经文内容诸位又知道一些。所以,每卷中选择重要的地方或不易理解的地方,简单的讲一讲,与诸位共同获益。

1 T1 k* E% P {2 Z

首先,讲一讲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住世时说的最后一部经。佛从兜率内院示现降生至十八岁,为太子阶段,主要是感悟人生、老、病、死苦。十九岁出家,六年参访,六年雪山打坐为修行阶段,主要是证悟佛理和示现成佛。三十岁至八十岁讲法49年300余会,主要是阐扬佛理与广度众生阶段。在第三阶段里,讲《阿含经》等类似动员,讲《楞严经》类似发展,讲这部经类似总结。所以,这部经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功效。对修行人来讲,是非常难得之法。这部经为北凉天竺三藏法师昙无忏翻译。佛入涅槃后,佛教在古印度兴盛几百年后,于西汉时期流入中国。一位古印度僧人从民间把一部分佛经传入中国。佛教也在中国兴盛。第一部传入中国的佛经为《四十二章经》等。达摩西来后,佛教在南北朝至随,掀天揭地,智果于真。唐三藏法师去天竺参验周流17年,回国后翻译经典为官本流传。对民间流传的佛经是讲有译音不准确或错别字之处,而没有伪经之说。现代一些学者却把民间僧人翻译的佛经解说为伪经,实无凭据。

9 j) M, r+ H+ x

这部经有北本,南本。北本四十卷,南本为三十六卷。二版本内容相同,分卷目录不一。我们今天略释的是南本。南本是以《般泥洹经》为版本,经唐朝荆溪尊者堪验为《大般涅槃经》。

- B$ E' D5 ~# m0 K# t* Z4 y. O1 C

然后,讲一讲经名。“大般”是“大般若”的简说,是大智慧。是说这部经里有佛的大智慧。“涅槃”是超脱生死的境界。声闻、缘觉的涅槃是有时间限制的涅槃。佛的涅槃是无限时间的涅槃。涅槃可分为有余和无余,一是对四圣道之人所专用。其他人达不到这个境界。外道与六道众生皆喜生惧死。生则苦中有乐,死则无乐皆苦。二是佛是化身涅槃,声闻缘觉是报身涅槃。三是示现涅槃,释迦牟尼佛是化身成就的示现,成就示现的化身入涅槃,而真正的化身可化无量亿佛,而没有涅槃。即无所谓来,也无所谓去。涅槃不是死亡的代名词。四是涅槃之乐,佛之肉身可法喜充满。享受报身佛的常乐我净。肉身入涅槃,而真实的化身,还同样享受这种快乐。人间净土是圣人的肉体。能讲三藏十二部而无实证的法师,其肉体不是人间净土。经名可简释为“智慧能超脱生死”或“超脱生死大智慧”经。

' Z1 A1 O( e3 S/ d6 V4 }5 C c

最后讲一讲诸位要知道珍惜法缘。“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人身难得,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佛是如语者,实语者。这些法语是真实的,不是吓唬人的。俗语有一句,“精人害怕,傻人胆大”,与此同意。一些人不信,不知佛法,所以不知害怕。精人为什么害怕,他相信佛法,证悟佛法真实。现代科学家用科学手段证明。我们的地球寿命已达约45亿年。在这45亿年里有佛三次,即三转法华。我们今天虽未值佛住世,但幸遇佛法。还有九千五百年,佛法在地球上消失,再等约57亿年,再值弥勒佛住世。无佛与无佛法多长时期呀。难道不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那我们就要珍惜听闻佛法的机会,珍惜法缘去修行,去证悟超脱生死的境界。

8 W7 k( R; } _4 |! S' L

下面开始说讲一讲经文内容。

- _4 z5 O; z, `+ Y4 S. d4 ]) y5 L. A

这部经是世尊示疾,预知涅槃,弟子请法,入般涅槃,舍利供养的全部过程。

$ Z/ U7 c3 S$ ]) l5 {- O6 Q

【大般涅槃经卷第一】

( e4 I2 N$ H4 ~0 `4 n* Y" d

【序品第一】

. q( L; _' `- {0 {

这一品主要是说,佛普告众生,佛在某时、某地将入涅槃。众生所疑悉可问,为最后问。然后十方众生前来供养,表示哀苦。

0 u( U* k6 P- ^& F |( s' L

如是我闻。一时。是佛经与其他典籍的区别,为释疑,息争论。

o6 B! o. L) G/ F& B% j$ a. m; {& J' O+ i

佛住世在八十岁的时候,一时来到拘尸那伽城外婆罗双树林间。这是佛将入涅槃的地点。这地方四面各有这样的树。这种树的特点是枝枝相对,叶叶相映;中间绿草如茵,野花似锦,香气四溢,清馨宜人,环境优美。如西方极乐世界,是佛的庄严净土。这里讲两个问题,一是佛入涅槃为什么选择双树林。二是双数林有什么说法。首先,佛出生于岚毗尼国无忧树下,成道于菩提树下,涅槃于双林树下。第一,初世时童贞无忧,修行破烦恼能证菩提,入世与出世对称如双林。第二,体现诸佛与诸菩萨的体性,空道。佛教认为,宇宙的体性为六界观,即地、水、火、风、空、识。地水火风为物质特性;空是虚性,遍一切处;识是十法界之灵性。人是小宇宙,具有六大,与宇宙对应;内有六根,外有六尘。空道是诸佛诸菩萨不依于业的不生不灭的真实体性。六大为性之六德,六德妙用为佛神通原理。所以,佛生、成道、涅槃没有在王宫、寺庙和殿堂,而示现于空间树下。其次,双树林释为真俗二谛,在真谛为世间与出世,枝枝相对,离开世间无从谈出世间,无出世间也无从谈十法界。在俗谛为出家僧人与在家俗人,叶叶相映,僧为在家俗人中出,俗人为僧所教化度。

: [7 a9 i+ p% H( {7 ?

佛将于二月十五入涅槃的消息普告众生。范围是毗卢遮那佛法身之内,十方分身释迦牟尼佛所教化众生国土,即娑婆世界众生。佛以神力所发音声,各法界众生都听到明白。现代自喻聪明,讲科学的普遍,所发音声不能十法界众生都听到明白。连地震都不能准确测知,而动物能提前有征兆,有逃生反应。

& o& m$ m* q5 R( O: x0 f/ d) g

罗睺罗为佛住世唯一之子。佛把九法界众生平等的看待如同一子想。佛住世时,佛为一切众生皈依处。佛自有法,佛是真僧。佛可为众生遮风挡雨,宿住安稳,即消除烦恼,修成道果。

7 ^# `8 x, D! }

佛入涅槃后,我们地球人再不能用音声向佛问疑,所以为最后问。

9 Q/ K |' K: p: f- c' N

佛从面门,放种种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其中六道众生,有机缘被一佛光照触者,罪业和污垢烦恼即刻消除,可成圣道。这里难懂的是“遇”字。现在,十方诸佛慈光也遍照六道众生,可众生遇到了吗?一是有缘之人;二是禅行之人。其他众生虽佛光遍照三千界可耀眼,而众生如盲如喑不觉有分毫。当时,九法界众生都请佛住世,为什么佛还要入般涅槃,就是众生垢重,难逃魔纲。垢重表现为一部分人认为来得及修行,另一部分人不信佛法或遇不到佛法,长期受魔王掌控。

% W+ T) \ R* w- |

“佛之真子”。这是对十方来此双树林供养佛的阿罗汉所言。佛在《法华经》中讲,阿罗汉是名誉佛子,不是佛之真子。而这里怎么又说是佛之真子呢?一是因为这些阿罗汉是十地菩萨示现的,是随佛示现声闻化度众生的菩萨。佛因地时名善慧,亦名忍辱仙人。佛生到兜率内院时,名圣善菩萨,亦名护明菩萨。说这几句是告诉大家,轻视周围的修行人或讲法者,就有可能轻视未来佛,所以诸位要慎之又慎。我这个人不是自夸,自懂事起,心里就没有“轻视”或“欺狂”等字,在身边常有座右铭,为“心不轻仁”。

; u; ~4 i6 m1 A8 [

“观察法,对治之门”。这是佛对来双树林供养佛的优婆塞的评价。内观业习感因果,然后我们在行做上找到去掉恶业习的对治方法,培养修行善业习,找到修行善业习之佛法。

. f+ U, N) o6 ]: Z* O

“八功德水”、“六种味”、“三德”。这里的八功德水是八戒所生成,三德为轻软、净杰、如法,是戒定慧所成。这是十方优婆塞来双林树下供养的水与供养味。

6 b3 I5 m4 n/ _3 |2 W: ?7 g' L

“如来出世甚难”。贤劫千佛出世,而一佛出世对地球人而言,五十多亿年才有三次值佛住世。这一次佛说法才四十九年,佛法住世才一万二千年,即便三次,与五十多亿年比也是太短暂。所以,“如来出世甚难”,佛法难值难遇。我平时一句闲话都不说,是没时间说,不能拿有限的生命开玩笑,开不起玩笑,只是默默静修,行住坐卧无非是禅。

+ D1 _7 u3 P3 Z8 C3 c1 Z8 n

佛将入涅槃都有哪些众生前来哀告供养。佛的弟子及八十亿大比丘,六十亿比丘尼。一恒河沙十地方便现身菩萨,二恒河沙优婆塞,三恒河沙优婆夷,四恒河沙阎浮提诸王眷属男女等,五恒河沙阎浮提大臣长者,六恒河沙阎浮提内诸王车兵,七恒河沙诸王夫人,八恒河沙天女,九恒河沙诸龙,十恒河沙诸鬼神王,二十恒河沙金翅鸟王,三十恒河沙乾达婆王,四十恒河沙紧那罗王,五十恒河沙摩睺罗伽王,六十恒河沙阿修罗王,七十恒河沙陀那婆王,八十恒河沙罗刹王,九十恒河沙树林神王,千恒河沙持咒王,一亿恒河沙贪色鬼魅,百亿恒河沙天诸彩女,千亿恒河沙地诸鬼王,十万亿恒河沙诸天子及四天王,十万亿恒河沙四方风神,十万亿恒河沙云雨神,二十恒河沙大香象王,二十恒河沙师兽王,二十恒河沙诸飞鸟王,二十恒河沙等水牛、牛羊,二十恒河沙诸神仙人。阎浮提中一切蜂王,无量阿僧祇恒河沙所有诸山王,无量阿僧祇恒河沙四大海神及诸河神、魔王波旬及眷属、非人等。十方诸佛国土各遣大弟子和无量阿僧祇大菩萨前来闻讯供养。

$ P2 Z& W; b* b' [* |" W

什么人没来双树林下呢,迦叶、阿难两弟子,后文有交代。还有一阐提。即不相信佛与佛法,作断灭想的众生。

# J; n# C. L! b% C* r: R

在来此双树林下哀告供养的众生,除阎浮提的少部分众生外,不管现什么身,包括外道仙人,飞鸟,兽王,罗刹王,鬼魅王,魔王等,都是有化身成就的菩萨化生到各道众生的示现。都是娑婆世界范围的化身菩萨,都是释迦牟尼佛无量劫来有缘救度的化身菩萨。

8 {) k0 J1 _8 \+ q0 E

对各法界众生所持美妙上味供养,佛默然不受。因为佛是化身示现,化现肉身,佛要怜悯人这道众生。这道众生修的是生灭法,而化身菩萨修的是苦乐法。所以,要入般涅槃必然示现无常的生灭法。如宣化法师圆寂时偈曰,“吾从空中来,吾回空中去。”有人问我怎么想,我说,“无所谓来,无所谓去。我曾来过,我曾去过。”这都是一回事。

[5 V/ w# r" h7 G: a+ W

 

7 r- ~4 D- o& C" a" p) i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

& @: G- i3 u! x. [/ H8 u

涅槃降魔咒

# [1 Z5 P" D: A4 n" h0 _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绨

9 l3 Q- T$ N' y6 w* T1 t9 C

【纯陀品第二】

4 K( ~7 V+ F/ r/ O1 n" m- D

这一品主要是说,佛接受了纯陀的最后供养,而拒绝了纯陀请佛久住,莫入般涅槃的请求。为此各自阐述理由。

+ o0 c) G. o) c$ A. x4 S, }

纯陀与其同行共十五人,为优婆塞。大胆的站出来,顶礼佛足,悲感流泪,欲从佛这里为众生求得功德资粮,恳请佛接受最后供养。

7 X3 ^$ V9 @" x. [

最后供养。这里是指佛住世入涅槃的饮食供养。与以后的舍利、佛像、塔等供养一样。区别在于佛用有形之体受有形于供。而后者供养是无形无相之体,受有形于供,所得功德不一样。可比喻为父母在世尽孝和逝世尽孝,虽都是孝,但有区别。“施食有二,果无差别,具足无极限供养。”佛为让众生断除贫穷,常得富贵安乐,长寿和有智慧,接受了纯陀等十五位优婆塞的最后供养。我们这个世界一切福报从供养得。离开供养,无福可求,无福之慧也是空慧,不能成就功德。佛告纯陀说,世间最具足的供养,也可称最大的供养是,一者受已成佛,二者受已入般涅槃。而且,这二者供养所生功德一样。

4 Z* D% l2 {4 P6 J* |

这时纯陀有点不服气说,这二者的供养所生功德不应该一样吧?先供养者即牧羊女供养时,佛还是众生,不具足佛的智慧,不能让众生具足供养功德,不能让施者尽除烦恼。受施者还是杂食身、烦恼身,可能以后会感业而著善恶两边之身,是无常身。只具肉眼,受已得命、色、力、安、才。而后供养者,供养的是佛,是无烦恼之身、金刚之身、法身、常身,不受善恶业感召之身,具足六度和佛眼、慧眼,受施者无命、色、力、安、才。怎么说二者供养一样呢。佛说我无量劫前就已经没有杂食身和烦恼及善恶业感召身了。当初受牧羊女供养后,即见佛性,成佛破魔与今日入般涅槃破魔一样。所以说二者供养功德一样。虽当初没说十二部经,但早已通达,今天说了早已通达的十二部经是一回事。所以,两者供养功德一样。“牧羊女所奉乳糜,我实不食。”“汝最后所供,实亦不食。”

# f' _. Q* g) L! q5 W/ O6 {* l

化身佛是报身佛的意生身,可化无量亿。这些化身佛性不食供养,也不入涅槃。而化身佛性成就之肉身佛,要示现受食供养和示现入般涅槃。简单地说,佛性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而示现的肉身还要遵循世间法则,也在遵循毗卢遮那佛法性自己的法则,“如来示同众生方便涅槃。”

t7 S: K" C" U' L! i

纯陀和牧羊女一样,都是菩萨化现而来。供养佛入涅槃的功德要大于大梵天王的功德。所以说,生世为人难,佛出于世难,值佛生信闻法难更难;遇佛入般涅槃难上加难;犹如大海中,盲龟遇浮孔。

% q4 F* |1 k+ t* K ~1 A9 U

纯陀见佛能接受最后供养后,便向佛请求,请佛住世。请佛住世的功德是人得长寿。我们今天请佛像供养等于请佛住世,种下长寿之因,将来必得长寿之果。

. L9 L2 `! G* Q

佛说(这里的“佛说”,为方便讲法故,是对讲经的解释说,可理解为按佛或菩萨的原意说,其他类同,特说明一下。)“不应请佛久住于世。”因为在此世界,一切有形相者,包括释迦牟尼佛和今天的佛像及一切行做,都被无常的规律所支配,有为的行做必被破坏掉。无为之佛必示现有为之佛形,来度有为众生去证悟无为境界。佛这么说,是破众生有的执著,依法去修证,去自度慧命。破假有为妙有。这是佛的真慈悲。可以说,真佛寿命无量,真常妙有,但不是在我们这个世界。贪求万岁的人是道士,只是看尸鬼。如果你是真修行者,你会在定中见到释迦牟尼佛真正化身没入涅槃,法会还没散。当你拜佛真身舍利时,你会感应到佛的真身妙有。当你讲佛经讲出佛的本意时,你会观到佛带领百千菩萨与天王等亲临道场,让讲法者生信心,让听法者生欢喜心。有时道场祥瑞百端,异香不散。让听法者似如虚空。所以,我告诉诸位,哪里有讲大乘经典者,一定要拥护道场,赞叹讲法者。在此世界弘佛正法太难太难了。宁可自己死一千次,都不对讲法的法师说一句不恭的话,何况诋毁。业报太重啊。我鼓励诸位,去证真实法,究竟断诸有。此身苦所集,一切皆空无。

6 l, @- O X7 ~% P' y

【哀叹品第三】

& C: Y( S& O9 G) E# Y# ]6 p: l

这一品主要是讲,六趣众生闻佛将入般涅槃,心生愁恼,恳请佛慈悲众生,不入般涅槃,请佛住世。

: N- K* J- L! H/ A8 P

纯陀去办供养食具之时,地有六种震动。一是震动的范围,地球至大梵天;二是震动的原因,佛降生、成道、转法、入涅槃。三是震动的次数,六种震动就是让六趣众生感应到有大事发生。四是震动的大小,大动带小动。大动是众生普遍感应,小动是让众生普遍欢喜或惊怖。诸天人、龙等八类众生身毛皆栗,同声哀泣,表现既恐怖又痛苦。举例说,您如国王,我们如诸子,心爱我们又教技艺等生存本领。今天又要抛弃我们。我们不愿让您放舍,请您久住不入涅槃。理由一,而于诸法,复生怖畏。不懂佛经的人,不知害怕。学佛懂了佛法的人,害怕学不好堕地狱。理由二,初学佛法,未得安乐,未离诸苦,害怕不能成就。理由三,佛有密藏偏教给文殊等菩萨,没有普度众生。我们想佛不是不教,是没来得及教。理由四,少者无智,老者业重,病苦未脱生死,险道者二十五有:即三界火宅是,四恶趣,四大洲,欲界六天从四王天至他化自在天,色界七有,从初禅天至无想天;无色界四有,从空想天至非想天。

5 t) u$ Z0 n) ?# W8 ]0 f( L! T

这时,佛没有直接回答天人、龙等所请所问,而对诸比丘说,你们不要向天人等愁忧啼哭,当勤精进。间接的对诸天人等作了回答。

3 e4 R$ r/ R [. r9 e/ p3 F

佛接着说,诸比丘有什么疑惑,当皆当问。“汝等遇我,不应空过。”无量劫中,我为汝等比丘舍身命财,你们应珍惜这个机缘,不应放逸。不应取此虚伪之物。这里的“虚伪之物”是指诸比丘贪著小乘法,不得究竟,以下心得少为足。

& B+ b& U( b1 u

佛接着说,你们诸比丘,虽身披袈裟,乞食,去除须发,却不知求大乘法,如进宝山而取石头,取真金才是大乘法。

: M7 N1 q% x! p7 Y$ I+ y" ~7 z

佛接着说,解脱之法,如来之身,佛的大智慧,没有涅槃。为众生故,是肉身示现入涅槃。就我们这个世界而言,佛传给弟子的修行身心、解脱生死的方法,在一万两千年里佛法住世,谁依法而行,谁得解脱。佛的化身即如来之身,在佛法住世的时间内自然住世,只是不以肉身住世。佛的大智慧法藏,让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是为了众生不贪诸有,知空、苦无常,而求出离世间,而肉身示现入涅槃。

; L4 K; v7 N* `

诸比丘闻佛意当涅槃,表现忧悲痛苦。向佛提出几个请求:第一,请佛快给我们讲无常苦,空无我。第二,我等今者皆未得度,佛怎么放舍我们而入于涅槃。第三,我等今者还为烦恼所缚,不知如何解脱,佛怎么放舍我们而入于涅槃。第四,我等久病未得安稳,佛怎么放舍我们而入于涅槃。第五,佛当为我们施法药,让我等得醒悟,而入于涅槃。第六,佛让我等修行除慢知空无我等,我等也这么做了,但不得究竟。几个请求的目的是请佛住世。

5 N; s3 m% \# @5 r# z3 c9 Y2 p

佛对诸比丘说,你等善能修行诸法,但有三种修未达实义。第一,但知文字。第二,颠倒生心。第三,有我修行。今当告诉诸比丘达实义的三修法。因为世间有苦者计乐,乐者计乐;无常计常,常计无常;无我计我,我计无我;不净计净,净计不净思颠倒法。众生必然产生想、心、见三颠倒。所以,众生乐中见苦,常见无常,我见无我,净见不净,但知文字而不知义;颠倒生心,有我修行。即执著有无两边修行。第一,知文字意修行。第二,远离四颠倒修行。第三,依无为法修行。这样修行可化作世间的常乐我净和出世间的常乐我净。世间的常乐我净有字无义,出世间的常乐我净有字有义。即世间圣人的肉体要入灭,是诸法空相;出世间的法身无入灭,是诸法实相。

6 w( N$ z) l# U7 [4 ], M# P+ M

诸比丘说,佛您永离四颠倒,了知常乐我净,为什么不住世一劫或半劫,令我等也离四颠倒。我等如何止住身毒,修于梵行。我等也应当随佛入涅槃。

% E! }* r) C/ v, o3 U

佛对诸比丘说,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已付嘱摩诃迦叶,如国王出巡,将国事付嘱大臣。迦叶是有智慧的人,能以方便力,巧取水中宝珠,可为你等依止处。入涅槃是证得,不是说得或随佛而入。

! I# b/ T. I. k% F+ y

诸比丘说,佛您以前教我等诸法无我,如此修行以后,可以成就,得入涅槃。今天佛您入于涅槃,我们却不能,这是什么意思?

. j* E: D1 f* n3 H5 f

佛用一个例子回答诸比丘,即用国王、旧医、客医、乳药治病加以说明。国王者,我等心是;旧医者,我们的思维是;客医者,佛法是;乳药者,世间诸法是。国王之心愚迷无智,旧医之思维顽愚骄慢,客医之佛法方便技艺,旧医之思维只知世间诸法之乳药。客医之佛法既知世间又知出世间乳药。乳药之世间诸法,既可善人又可毒人。即众生种性不同,根基不同,度脱的方法也不同,适应学净土的不能用禅密法,反之亦然。但总归其一,出世间法不离世间法,不管修什么法,殊途同归,诸法无我时,一定得入涅槃。可现在你等比丘还未得诸法无我之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5:2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

) d9 {5 N1 f e0 x4 h9 B3 ]7 ]

涅槃降魔咒

$ `$ x- T* i$ d2 c6 Q5 l& N6 d6 ]* Y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绨

# ?: X, j& [7 Z3 K9 a

【长寿品第四】

$ u$ `* |; U9 o2 y) v) r

佛接着对诸比丘说,你们对戒律有何疑问,今天都可以问,我当给予解说。

; r& l1 X" K8 P; O* b& r! D

诸比丘说,我等无有智慧,于诸戒律不知问什么。我们如同一位一百二十岁的老人,体弱多病。有一位富人要远行他方,将宝物多存放在老人这里,老人无有子女,命终后所寄存宝物尽皆散失。佛要把佛法之宝物存在我们这些声闻这里,就如同富人把宝物存于体弱老人这里一样。

, |- s2 G2 |1 w- g

佛又对诸比丘说,你们今天若请法能利益一切众生。

. ~) T% q4 q- b% X L

诸比丘说,佛您应该将佛法之宝藏寄存于菩萨那里。如年轻人有妻子儿女,家宅兴旺,会保证富人寄存财宝不散失。佛若将佛法付嘱于大迦叶、阿难及诸比丘,这些人也如同老人,悉皆无常,使佛法不得久住。反之,佛法久住于世,利益众生。诸比丘说到这里,都沉默不语了。

4 c. O! m1 D4 g3 g# f; ?9 N

这时,佛对大众说,我之寿命不可称量,我说妙法不可穷尽。你们随意咨问。

. y3 @" |. A+ F, J% p# R8 k

佛这么说以后,有一童子菩萨(在古印度时,未结婚的青少年称童子,下边统称为童子菩萨。)姓大迦叶,从坐起对佛说,我不多问,但佛您能听,我才敢问。这里大家要注意童子菩萨四字。童子有姓是人,又不同于四众弟子。什么人是菩萨唯佛知,而我们四众弟子,以声闻或凡夫境界,用颠倒知见衡量不了别人。童言无忌,表示菩萨纯贞境界和佛法真常。

3 a& Q. I9 ]+ v) j

佛赞许后,童子菩萨向佛请法。共问了三十二个为什么。童子菩萨并表示,我们请法是为了顶戴恭敬守护佛法,如大臣守护国王的宝珠一样。同时,为增长广深智慧。

/ z7 Z: g0 Y$ Y7 @0 N. p# W

从第四卷开始至十六卷,佛广说童子菩萨所请。因为是菩萨请法,佛说法对象重点是菩萨,可理解为佛教化菩萨,菩萨行持佛法。佛教化众生如何发菩提心,菩萨以身示范众生具体发菩提心。菩提之心,成佛之心是也。我们学佛、念佛,修行六度万行,是为证得佛果。又不为证得佛果而证佛果,而为承传佛的家业,广度众生而证佛果。在世间法空的境界上,又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在出世间法,定的境界上,又有愿力牵引,因缘汇合,妙有法喜。

3 Y( ^3 g N- \& I. k4 k/ ?

这时佛对童子菩萨说,我为你说佛如何得长寿之业。佛的长寿之业是以因地菩萨因缘修行而得,菩萨以此业因缘修行必定成佛。如王子犯罪坐牢,国王怜爱自己犯罪之王子,亲自去牢房探视。菩萨如国王,欲得长寿,应该怜爱一切众生,如对犯罪王子想。一生慈悲心,自己不杀害也让众生互相不杀害,即让众生守持五戒十善;二来三界,菩萨化现到三恶道等六趣众生中去,安慰众生诸恐怖,教其离苦解脱之法。

2 W3 r% o; e$ D: H0 @! r! E/ _

这时,童子菩萨对佛请法,佛您说菩萨修行平等心,众生如子想,那为什么有一童子僧盗听说戒,金刚密迹,承佛神力,杵碎其身。是金刚报恶还是把众生同一子想只是这么一说呢?

% u9 z; [+ u, J4 E. o

佛说,菩萨为教化破戒之人而示现破戒童子也。毁灭佛法、诽谤佛法和什么因果也不相信等等之人,他们杀生、邪见、违犯国法等等众生,佛菩萨同生悲心,同于子想。佛法不同于国法或世俗法,对破戒之人,启单、诃责、说明因果等,让其自我放弃,远离诸恶。佛入涅槃后,有持戒比丘守护正法,纠治破戒;今行善法,得福无量。如伐除宅舍毒树,少年剪掉白发一样。否则姑息养奸,非我佛子。这里启单,还要理解佛法不度破戒之人,连往生的资格都被取消。你会想,会这么严重么?有一破戒弟子在佛前忏悔,我问她,佛听你的忏悔吗?佛看的是你行动上的心忏悔而不是言语上的忏悔。如一个死亡的三岁儿童能入祖坟地安葬吗?一定不会,族亲也不会让人破坏俗定之规。

" Z4 O* q5 b7 n9 o

这时,童子菩萨又对佛请法说,一人持刀害佛,一人用香供养佛。佛对这二人生平等心,就不应惩治刀害之人。

' B! @$ a8 u, r. i7 k6 F9 ?6 _

佛说,如国王有四子,请严师授学,都让成就。而经苦治,因仗罚而死三子,一子成就。国王与师对四子而言是平等心。由一子成就而使全国人受益,国王与师得福无量。国王与四众如苦治不修戒、定、慧法和懈怠、破戒、毁正法之人,同得福无量。菩萨修行此业,便得长寿,并善知宿命。即知自身宿命,又知有缘人宿命,为自度与度人。

+ ~) f# W5 P, N" v* h1 v% V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佛您如对众生生平等心,您应该得长寿,善知宿命,常住于世。那今天您寿同人间,不足百岁,是怨恨众生还是往昔造恶业了呢?

7 e" D' k( c0 I" H7 {8 S1 g; r

佛说,童子菩萨这么说是粗言,你只知道佛化身示现的肉身涅槃,你不知佛的真正化身、报身、法身寿命无量,如同天地虚空一样。

) E, G! }% Q6 c+ Q

童子菩萨又向佛请法说,按此意佛您应住一劫,减掉一劫的生死,为众生常说妙法。

4 \9 |' C8 y, W4 Y

佛说,为度众生故,佛示现如毒树一样的无常肉身。肉身示现涅槃,同样是让众生知见,佛的真正三身是常住的。目的是让四众精进修行,广传佛法。

) p9 e: M5 @- w8 r& M

童子菩萨又向佛请法说,出世间法与世间法有何区别。

4 V7 |2 n" p v

佛说,世间法如贼盗牛,被妄心所迷,众生执著肉身生灭,不知佛法,不信佛法,不修佛法,将自身具足的常住佛性散失六趣。虽有些人修戒、定、慧,由于没有证得出世间的智慧解脱,而不得常戒、常定、常慧的解脱。出世间法如王退群贼,即闭住自心六贼。清净之业,证知出世间的真常,戒定慧的解脱;证知真正的佛法僧三宝常住;证知世间法的诸法实相,诸法空性;证知出世间法的诸法空性,诸法实相。最后具足佛的常乐我净。是诸佛法性入常乐我净。

8 |7 f* f! j2 N) ~" x) p4 f

童子菩萨又向佛请法,我想知道什么是法性或者如何知道身生法性。

, [$ b; E- d5 j% }

佛说,色界天以下法性有身,无色界法性有意无身。诸佛的法性三身是声闻、缘觉所不能知。如不相信出世间佛法僧三宝法性,此众生不是清净三皈依,不能持清净戒律,不能证声闻、缘觉和菩提之果。反之,则能成就。

3 D4 j/ [, F6 C8 D6 r6 u+ e2 [2 [# _

【金刚身品第五】

2 e3 t5 Z6 E+ R

这时,佛又对童子菩萨说,佛之真身是常住不坏金刚之法身,不是现在化身示现的肉身。

( e1 {( f& D' Q' [/ p; S$ T

童子菩萨说,众生只见肉身,不见不坏法身。所以,佛您今天为什么要示现入涅槃。

$ g7 i, n. `- a# G7 x9 Z7 Y- {

佛说,佛之真身无量亿劫坚牢难坏,非有为、非无为、非有相、非无相等。佛的化身无量亿,无处不现身,示现三乘度众生。在娑婆世界外的其他佛国土,示现护法身、比丘身、居士身等,度脱十方佛国土众生。佛的报身卢舍那佛功德圆满,愿力宏深,十地菩萨围绕,唯一佛乘,常乐我净。佛的法性身,毗卢遮那佛,包藏娑婆界,虚空法界,森罗万象,无量众生,是一真如性。佛今日示疾入涅槃,为欲调伏众生知世间无常,出世间有常。

! ?/ X8 b* x3 R1 U) k

童子菩萨说,佛您的金刚不坏法身是如何成就的?我们想知道这里的缘故。

0 y, ?# t5 R R1 E. S' o

佛说,以守护正法的缘故而成就金刚不坏之身。什么样为守护正法,菩萨行人护法度人的愿心是;韦陀菩萨护法度人的行为是;四众弟子的持戒、弘法、自利利他、护持正法者是;即现代拥护法师广说佛经典者,依法修行六度万行者是。否则,出家二众为不护法者,在家二众为秃居士。秃居士为相不具足,行有缺欠的假信佛之人。护持正法的人,必生佛国土,得无量果报。

- V- e* B1 {% f5 c

佛说,我涅槃后的世间,有众生为吃、穿、住而出家,即职业出家为僧,不为修行、弘法、护法等出家人,这样的人为秃人。这样的秃人,相为出家,心有缺欠,见有护持正法之僧,驱逐杀害,攻击弘扬大乘佛法者。必须有护法四众,持正见、喜大乘、不为利养、具足威仪,制住恶人。这样的人才是持戒、护法之法师,众生的真善知识。

1 g9 x& J; G! t, m6 T

佛说,出家人有三种,一种犯戒杂僧,二者愚痴僧,三者清净僧。持戒僧为利养故与破戒僧相互亲近,同其事业,即似现代的法事商业化,这样行做的为犯戒杂僧。不平等教令众生,对犯戒的人不加教令,还以自己不犯戒而觉得很好,这样行做为愚痴僧。能调伏犯戒杂僧和愚痴僧的人善持戒律,护持正法的为清净僧。

4 p( H, l& X; _; }+ b

佛说,菩萨为调伏众生,还示现到白衣、媱女等身,教善止恶,为声闻众所不能为。这样的菩萨善解佛法,善持戒律。

! E1 k+ M E* Y# k9 Y8 |

佛说,有上述正见、正知的护法者,就可见佛金刚不坏之身。

2 e7 K! Z/ ^$ r& T( H" @

这一品主要内容是如何成就金刚不坏之身。即菩萨以什么坚固力,什么因缘而成就出世间的法性不坏之身。

% D; u1 O4 F, b2 X

【名字功德品第六】

@* T: Y; |* O4 K

这一品主要内容是听闻这部《大般涅槃经》经名的功德。

; G2 ^0 D" z. H7 n! f

这时,佛对童子菩萨说,有人听闻到这部经的经名就善生人天,不生四趣,即三恶道与修罗道。这是说人的即生功德。因为,此经为诸佛修行所得功德,具足清净梵行,降伏一切烦恼魔性;佛一生所说妙法,皆入此经;此经具足八味,一常、二恒、三安、四清凉、五不老、六不死、七无垢、八快乐。八味者是佛法常住,菩萨恒常守护,众生安稳,去除烦恼,是佛正法,可以解脱,清净智慧,法喜充满;佛示涅槃,而佛法僧三宝常住。世间的佛法僧三宝是佛像、经书、出家人。出世间的佛法僧三宝是,三身佛真体,三世佛度脱众生之法,佛、菩萨、自性为真僧。

2 r: Q6 A: t% Y. t( X4 p

【大般涅槃经卷第四】

) {, _6 a% \1 o3 O% |

涅槃降魔咒

$ u: X/ j2 ]* x7 L$ l4 a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绨

4 `. J. I5 a3 [: Q4 ^% s, u

【四相品第七之上】

$ d3 D4 Q6 Q6 D9 R9 S# ]

这一品主要内容为什么是四相。佛如何示现度脱众生。

: |) A& ?6 L4 m* T6 c5 p8 ?) f

佛说,菩萨若为众生开示或宣讲涅槃实义,要具足四相。即是法师讲这部经必须坚持的原则。四相是,一者自正,二者正他,三者能随问答,四者善解因缘义。

6 K# M8 {7 e/ \/ X0 Z7 v6 U h

如何理解自正。宁可自跳火坑不说佛经三藏十二部为魔说或伪经,宁以利刀自断其舌也不说佛法僧三宝无常,若闻他说生怜悯心如自身被火烧一样,是自正。

, X$ W: z% _7 C, }

如何理解正他。如一女人,喂乳婴儿,希望健康成长,长大以后食苦、酸、咸、甜、辛、淡六味,母欲远出将家业交给善子掌管,而不交给恶子,善子知母远行未还,恶子言母已死。当知其母亲健在而常住的人为正他。这里,佛自比喻为母,声闻弟子为婴儿,母乳为佛法甘露。声闻食六味为苦,无常、无我、无乐。用智慧之火,燃无常、无我、无乐之薪,达到常乐我净。而声闻不知佛入涅槃为示现,而菩萨在地前菩萨这一大阿僧祇劫,已证知佛法僧三宝常住,菩萨承传佛法,度脱众生为正他。                                                                                                          

& I4 D6 Y: N* f, L8 B

这部经多处提到如来秘密之藏,世间的秘密之藏表现为身、口、意秘,再深一点说,修行方法秘,修行口诀秘,承传形式秘。出世间的秘密之藏表现为佛、法、僧秘。深一点说,第一妙高峰如何真相,宇宙与众生如何安立与出离,菩萨以何相何方式何地等承传佛的家业,在经中佛只说众生皆有佛性佛之密藏。这些密藏须自己证知,实无秘密,靠东寻西找是徒劳无益的。如佛家有坐脱立亡之法,证得此法之人至死不说不传给弟子,谁证谁得,可用可不用。多说一句,大家不要心思用在密藏上,而用在当下修行上。须知林内事,入林便自知。生生世世迷,还世世生生。

' |4 s; z% G+ ^; H: F% ^9 f1 ?6 B

能随问答。佛说,如有人问佛,我一文钱也不想供养别人或舍给别人,我还要名为大施主,怎样能办到呢?佛回答说有啊,你见着僧人你供给他肉食、美女等,你不损失一文钱,还能名流天下。这种回答问题的方法就是能随问答,即随顺众生,不让一众生因我不能善巧而生烦恼。

( ]* e% l% I, R: C, N4 \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我见不食肉者,有大功德。佛您都不听食肉二字,是这样么?佛说食肉如同食自己儿子之肉,断大慈悲种。佛住世时,因出家人众多,粮食欠收等,佛己悲力化三净肉,供出家人食肉。即今天我们见到的太岁,是一种真菌类,而不是众生之肉。受戒之人不但不食肉,还不能食五辛之物。不穿贝壳装饰的衣物和皮革衣鞋等。不如此,其身臭秽,众生恐怖远离。但现在有的解释为不见、不闻、不为己杀。

1 w6 D, s9 p. _1 t4 T% ]7 [! p

佛说,我涅槃后正法时代,四众弟子都能这么持戒修行。从像法时代开始出现,至末法时代流行,出家人少读经书,贪食养身,外观贤善,内怀贪疾,诽谤正法,破佛戒律,相互斗争,攀缘权贵,算命看相等,自称释子。离上述诸恶事的持戒修行人才是真佛弟子。如是说,如是行的四众弟子得此清净法,为能随问答。

+ _+ _7 {; q: k, ~( W9 O

善解因缘义。佛度众生,先归后戒,随教修行,渐次而制,以戒善忏悔,去除邪见及堕四道之因缘,培植善根,增长功德。众生的根基不同,习气不同,因缘不同,说法随之有区别,度脱方法自然也不一样,这就是善解因缘义。

/ g, W/ s5 k% G; K# X3 D. v0 N

佛说,如是四相,即是一义,即为大涅槃。大涅槃义为灭诸烦恼,离诸有者,离欲寂灭,空无所有,常住无退,能示现种种无量神通变化。

3 r4 ]7 D% G3 X

佛说,我已久住是大涅槃,种种示现神通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5: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是此身毕竟不从爱欲和合而得生,而是如法乐观之身,示现入胎,示现初世,示现婴儿,其母摩耶夫人都是化身菩萨。为随顺世间法故,示现如是。             二是示现太子,入学堂,学习技艺,欢娱受乐。为随顺世间法故,示现如是相。三是示现出家修道,受具足戒,精勤证果,力度众生。四是,示现坐于道场菩提树下,降伏魔军,实为降伏刚强众生。五是,示现出息入息,有大小便事,实无诸患,只是随顺世间故。六是示现受人信仰布施,实无饥渴,睡眠等事。于无量劫中,早已具足无上清妙智慧。七是示现是人,实非人,即相是人,性早已非人,可示现人相等事。八是示现涅槃,而我真实化身,实永不灭。 " ^* B6 ]2 g, h+ c4 ~

另外,在此世界的无量劫中,我行菩萨道时,除正面示现外,我还示现过反面,如戏中演员,主演过英雄,也演过丑角。再如,示现过破戒、犯四重罪、什么都不信的人、破和合僧的人、魔王波旬、四趣众生、入淫女舍人、奴仆、教师、喝酒、博弈、诤讼、大鹫身等,实无造诸恶业,而是化身度众生。我们为什么现在造业不行,我们是报身,化身没有成就。报身造诸恶业,必遭报无疑。同时,也化现梵王、长者、居士等身。

& N7 \) t. n0 e! ]( w9 ^* m" f

佛说,罗侯罗名为佛子,实非我子,他也是有愿力得化身菩萨。

1 ^+ e6 n0 ]' ?% v8 N7 c8 T* N

佛的涅槃为常,而声闻缘觉涅槃如灯灭,不是大涅槃,没有成就自己得佛国土。三果以下罗汉,不名涅槃。

+ x R g6 j/ |5 ^0 o) A7 m2 g7 i0 Z) |

这一品中,提到化身示现问题,化身即意生身,是报身得意生身。千江有水千江月,意生身随愿示现身。证佛果的菩萨,可示现佛身,而十地以下菩萨不能示现佛身。在我们的娑婆世界,只有释迦牟尼佛可示现肉身佛,其他佛国土的佛,到此世界,也不示现肉身佛。释迦牟尼佛得真身法性,真长永住,而在此世间,末法一万年以后,将离此世界。那时世界是什么样,动物世界是。

' q& \) y5 y& J/ Y; W: E( b

佛与诸菩萨随愿示现度脱众生,有一个前提,即度有缘,不度无缘。我们今天值遇佛法,是与佛与诸菩萨有缘,但还要与周围人多结善缘。结善缘的人,谁要证得菩萨,自己一旦未出离时,相信菩萨一定化现各道中去度脱我们。众生有贪、嗔、痴为可怕,修行人有妒、慢、嗔为可怕。请诸位慎之又慎,保持住精神健康,身体快乐。

o5 v5 P6 d7 O% O2 I# g

【大般涅槃经卷五】

2 s! k7 D2 L" }" I9 v$ g% d

涅槃降魔咒

1 Q; `# V& p) i! H' _ ^& ^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绨

$ Q$ E: Q& y& ~8 F9 e

【四相品第七之下】

: _9 ~, f, w0 v. p: h" }. V r

    这一品重点说了两个问题,一是讲有无秘密藏,二是大涅槃行是解脱义。

+ _# R# v' H% `; B& [% N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诸佛唯有秘语。那为什么还说诸佛有秘密藏呢?

8 s( z6 g* O: q' k% `! Y2 M

佛说,诸佛实无秘密藏,只是愚人不解,有智慧的人了达。即是凡夫不修无证,把四圣道识为秘密;依法修行有证有悟,自然清净心尽知,无有秘密。这里不包括密语真言,是为修行者说。

3 B+ W) M p9 ?# h; U# O

佛说,若说诸佛有秘密藏,如富人藏有珍宝不给唯一贫子。即将众生出世间得解脱之佛法,隐蔽起来。诸佛能这么做吗?不能。但火宅众生贪著诸有,执著戏乐,不相信诸佛有珍宝。而诸声闻如年幼之子,不懂大乘佛法之成人之事。所以,是告诉他富者得一半珍宝,而没有告诉他另一半珍宝,待幼子长大后,自然知道全部珍宝。

" x g V( Q% E5 E& z- l7 v% Q( m

    佛说,我积聚的财宝有两种,一是声闻,即有为僧;二是佛、菩萨,即无为僧。

2 \' `& B8 q1 O9 J" b e1 M- ~

诸佛于大涅槃而般涅槃,即是于大涅槃中,为度脱有缘众生一大因缘故,来此世间,示现肉身,示现涅槃。

, P) G- _3 l. @5 \- {

    佛说,我们这个世界众生,常被淫、怒、痴烦恼毒害。一为可治,二为不可治。即对佛法有信者可治,无信者不可治。无信者称一阐提,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拥护善法,不生一念之善。此善为出世间大善,不是世间小善。

% A! z T ^4 |' F A0 R9 x: q1 A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什么是涅槃。

K+ e- }" S- V& I. ~

佛说,涅槃即解脱。什么才是真解脱呢?说色解脱者,即是佛解脱,因佛离一切色相。说非色解脱者,即是声闻,因声闻未离一切色相。

9 j" N/ b- {$ }* c( O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唯愿佛哀怜众生再说一说大涅槃行解脱之义吧。

' t. v& L9 i5 ^3 x

佛说,真解脱者,一为不生,为度众生示现肉身,实则性已解脱,故说不生。二为虚无,即无相。三为无为法,即空性常住。四为无病,即无烦恼所缚。五为无垢,即无业报,而功德圆满。六为无漏,即无欲无求,只依愿力而行。七为无斗争,即心安清净,无有对立。八为安静,即是寂静而常乐。九为安稳,即心安无燥,三界火宅不生恐怖畏惧,我曾来过,我曾去过。十为等侣,即涅槃路上无朋伴,谁修谁证谁独行。十一为无忧愁,即无牵挂或无挂碍。十二为无忧喜,即不闻悲而忧,不闻欢而喜。十三为无有尘垢,即不为六尘所遮蔽。十四为无有垢秽,即纯真而无杂染。十五为不可坏,即不为魔事所能破坏。十六为多有财宝,无有所负,即功德圆满得大自在。十七为无逼切,即以不被无常力迫切所逼。十八为无逼切者,即不为凡夫慢高所逼,不为世界诸毒虫毒兽所害。如日月不逼众生,虚空可容日月。十九为无动法,即佛法久住。二十为无动法者,即法中无我。二十一为希有,即如火中莲花。二十二为虚寂,即希有者为妙有,无有未灭尽之事。二十三为不可量,即功如大海不可度,德满虚空不可量。二十四为无量法,即善业无量为因,功德圆满为果。二十五为广大,即无有与之相比者。二十六为最上,即无有与此比之超越。二十七为无能过,即荧火不能比过阳光之辉。二十八为上,即究竟彼岸。二十九为无上上,即彼岸智慧无极限,三十为恒法,即长久坚硬,遇之伏顺。三十一为坚实,即性本具足,悟性各张。三十二为不虚,即出世间所证道果真实。三十三为不可法,即无浊自净,真空无尘埃。三十四为无边,即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三十五为不可见,即如虚空鸟迹,水里鱼踪。三十六为甚深,即如声闻、缘觉未达第三城。三十七为又甚深,即如孝子致孝,得到诸佛菩萨所恭敬。三十八为不可见,即声闻、缘觉所不能知的智慧,何识凡夫。三十九为无舍宅,即离诸有,有即三界。四十为不可取,即证不可求。四十一为不可执,即看不见摸不着,又却有。四十二为无有身体,即离一切相。四十三为一味,即唯显愿力 。四十四为清净,即无染污。四十五为又一味,即愿力化为慈悲。智慧为慈悲用,可随缘现镜台。四十六为除欲,即有欲则迷,云开见日。四十七为寂静,即无音声之绕,无烦恼之波。四十八为平等,即对众生心平等于一子想。四十九为无异处,即自古华山一条路,妙高峰顶无等论。五十为知足,即千难都值得,万金换不来。五十一为断绝,即断一切无明本,绝一切业障之根。五十二为彼岸,即空无此岸处,了义清净觉。五十三为默然,即性智无声,真常自现。五十四为美妙,即真空存妙有,平静有谁知。五十五为除诸烦恼,即良医妙方、能医众病。五十六为无则,即如心内赛马,肚内行舟,能容众生难容之事。五十七为灭诸爱,即爱河泛舟欲为櫓,性空无求干爱河。五十八为法爱,即自拔三毒根,怜悯众生苦。五十九为离我我所,即三界无法我,火宅逃主人。六十为灭尽,即诸有灭尽,诸贪绝根。六十一为救护,即救众生出苦海,护众生离怖畏。六十二为皈依,即眞皈无动转,依处无余依。六十三为屋宅,即行走无险难,安稳觉尘迷。六十四为无所畏,即如狮子王百兽,成道破诸魔。六十五为无有则狭,即涅槃大道无关卡,智海阔宽无狭峡。六十六为不则,即纯益无害。六十七为又不则,即如舍小舟,而登大船心安快乐。六十八为拔诸因缘,即不受因果律,来去自由身。六十九为能伏骄慢,即众生有佛性,平等慈悲心。七十为伏诸放逸,即贪有多散乱,空无不闻名。七十一为能除无明,即业净无杂染,真明一轮红。七十二为寂静,即空旷涅槃乐,独一无伴侣。七十三为坚实,即籽实可为种,漏尽慧命通。七十四为能觉了增益于我,即一觉为佛,了义彼岸。增功益德,救度众生。七十五为舍诸有,即色相虚幻,泡影不真实。七十六为决定,即花香无叶事,同根不同用。七十七为水大,即甘露润草木,亦能滋众生。七十八为入,即久修无我者,得金于宝山。七十九为善,即喜事于师,得师善教。八十为出世法,即莲花出污泥。八十一为不动,即风吹门动而框稳固。八十二为无波涛,即似一滩清水,喜乐无时日。八十三为宫殿,即宏而制法为尊,伟自臣服得贵。八十四为所用,即金能多用,本来无过恶。八十五为舍婴儿行,即丈夫远行与魔战,不能带五蕴小儿。八十六为究竟,即已破魔罗刚,清净还家乡。八十七为无作乐,即妙药已除五毒,身愈而得安乐。八十八为断四种毒蛇烦恼,即慧剑斩断生、老、病、死、苦,行深般若除去烦恼魔。八十九为离诸有,色相烦恼根,拔出无苦集。九十为断塞诸有,即断外道一切有为法,塞法执无我我见性。九十一为不空,即空空尼犍子,妙有为不空(尼犍子为外道,裸身无财舍为空空)。九十二为空不空,即空三界诸烦恼,不空常乐我净。九十三为离爱,即菩提彻观明了义,爱有求想非慈悲。九十四为断诸有贪,即远离一切有相、束缚、烦恼、生死、因缘、果报。九十五为受安乐者,即众生怖生死,三皈可免离,三皈除四魔,依则得安乐。九十六为涅槃者,来去身安乐,远离诸色相。九十七为不生不灭,即肉身示不灭,真身无生灭,法性恒宇宙,佛性如虚空。九十八为喻虚空,即佛性真常虚空喻,虚空虚无无佛性。九十九为非喻为喻,即为化众生不能喻而喻虚空,众生知虚空而不自知佛性。种种方便比喻因缘化有情,不可喻勉强喻得知实法故。达到这九十九种境界为真解脱,真解脱者就是觉了为佛。菩萨不达真解脱,上有一念无明未破。佛说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涅槃。涅槃是佛区别于外道的根本,外道无涅槃之乐,执著于死后的天堂之乐及诸有之乐,众生迷于五欲之乐,天堂之乐都很难得到。唯佛无所谓来,无所谓去,来者身如极乐,法乐充满:去者常乐我净,妙乐无尽。所以,唯佛涅槃之乐。佛说什么是三皈依,众僧之中法常比丘僧常。二者佛为觉,法为不觉,僧为和合。三者供养僧,则得具足供养三皈(即三皈的具体表现)。四者随佛语等于供养佛,依法修行求解脱为供养法,众僧为随佛语、依法修行的具体体现者,为供养僧。

/ S! m7 b( R) n) ]& ?

【大般涅槃经卷第六】

8 ~6 t/ g8 g+ U* i# o! C E* H

涅槃降魔咒

" I9 B1 E) @8 _0 ?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绨

, y& ?: k, c6 u

【四依品第八】

" V+ V( M2 N/ s- B/ k

这一品主要讲一果、二果、三果、四果罗汉为世间众生依止处。因为菩萨的任务是弘传佛法,引导声闻发菩提心。另外菩萨多隐于世间,利益众生,教导众生去依止四果圣人。四果圣人必是证法修行人,依像法与末法去修行不能证得四果圣人。佛说,有四种人依此经护持正法,建立正法,意念正法。能多利益憐悯世间,为世界依,安乐人天。一是须陀洹,一果罗汉。二是斯陀含,二果罗汉。三是阿那含,三果罗汉。四阿罗汉。这里一果、二果罗汉,必来世间了生死,为世间依止好理解。而三果为不来果,一番生死在天上。四果罗汉已了脱生死,为什么还来世间。有三种原因,一种是一果、二果罗汉在世间修行遇大善知识指引,可修证得三果或四果。二是三果、四果罗汉发菩提心,为新发意菩萨再来世间。三种是菩萨示现。

; k9 b$ g" o) M3 Y; W; @5 E( ?2 W% m

须陀洹人烦恼未尽,故有七番生死。但能持戒,建立正法解佛法其文义,广说世间无常觉,多欲苦为觉,心不厌足觉,懈怠堕落觉,遇疾生死觉,贪究多怨觉,五欲过患觉,生死炽然苦脑无量觉。善知菩萨方便示现不同身份和所行密法。

3 q3 b$ i T4 V) \) ?+ F/ Z f# P

斯陀含人也烦恼未尽,故有三番生死为一来果。能得正法,持正法,转正法。而且不受不持不说,世间不净之法不能染污,不能坏其行。如遇大善知识指导,可满三果后至新发意菩萨。

: h& e% F$ n3 N/ I3 f

阿那含人尚有一念烦恼未尽。是人为不还果,即不来果。若遇大善知识指导,发菩提心往返世间为新发意菩萨,可证菩提道,直至成佛。这样的人,世间一切戏论、外道典集、客尘烦恼所不能害,对生、老、病、死不生怖畏,永离媱欲:说大乘佛法,梦中也不犯戒。

/ k$ i; w9 X/ M, }; `

阿罗汉为诸漏已尽,无世间烦恼,如发菩提心,为新发意菩萨,常随诸佛化身来此世间弘法,成就菩提道,直至成佛。现在世间尚有部分四果罗汉发菩提心,尊佛旨住世,护持佛法,凡夫之人不可见知。正法时代,四果罗汉住世,示现神通,制伏外道,无世间诸漏,集无量功德,能随佛化度众生,除佛菩萨外,为人天中最尊最胜。

6 d: F) C- @5 u# v7 ]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佛您在瞿师罗经(美音经)中说,天魔为坏佛法可现佛身相庄严,眉间放光。魔尚能变作佛形,那也能变作四种罗汉身相,现各种神通。所以佛您说可依止的四种人,众生不能信受,不能依止。

: l& E( ?) @+ T' `% ]& c" a

这个问题在当今末法时代特别现实。末法时代,说法者多如牛毛,怎么去辨别真伪,一位几十年研修佛法的居士对我说,“我信修佛法几十年,三藏经典我都研究过,过去和现在最知名的大法师讲法我都看过或听过。但向您这么讲法还第一次听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立刻明白自己如何去修行。你属于二种人,一种人是菩萨再来,听你讲法后,会有无量众生得度,人天之幸。二种人是魔王再来,那就太可怕了,人天之祸。”我问他,你说我属于那种人?他说“我无实修实证,判定不了”。其实这两种人我都愧不敢当,太抬举人了。根据我几十年的实修证悟,帮助诸位如何去辨别。一有师承。二有开悟法师认证。三讲法时有祥瑞让听法者感应到。四依法修行感应道交。五依正法修行,弘传正法辨别是否了义。六龙天护佑,能伏外道。第六条现代人很难理解,我讲二个实例,一是有一位按隐态师法语修行者,见到我后说“怎么见到你后,我只见光不能与我空中隐态师沟通了”。二是有一位人称大仙的人,能看事看病等,见了我便哭求“您快救救我,我被外道所控,不能自主”。这样的事不光二例,还有很多。他们伏的是佛法,正法修行人自有龙天护佑,非我之能。

' o* Y9 ~% ^6 C3 R; V' o) S

魔王或魔民讲法辨别也有六条,一贪求供养。二赞叹淫欲。三说灾或造灾迷惑众生。四自我癫狂自喻是佛。五讲相似法离戒定慧修行之根本。六遭王难,国法不容。

$ g, a3 k2 o# b4 X7 p M; L$ M

佛说,善男子当善分别真假。如何辨真假呢,佛用一个例子作比喻,夜有偷狗之人入院。家人大喊,抓住贼人将其手脚头捆在一起送官法办。这时,偷狗之人做贼心虚,跑掉后不敢再来。降伏魔王波旬亦而,此为一也。

H& _+ c7 H, j9 b9 v7 {$ B

诸声闻人要勇健威猛,不要怯弱害怕,当精进修行,坚固道心,佛来佛斩,魔来魔斩,魔自降伏,忧愁而去。菩萨行人得佛深密法,其心欢乐。经历过无量亿魔侵绕,知修行大乘经典能降伏诸魔,此为二也。

5 c6 _) h3 V) M9 G: }( w3 P

声闻、缘觉之人持咒,令使魔王波旬心生畏惧而退。菩萨行人修学大乘经典,以方便降伏诸魔。让声闻、缘觉之人也信乐大乘经典,此为三也。

- ^/ C! d& `0 X4 W3 \- Q% _/ O0 A

菩萨行人以身示范,破魔法后方显大乘佛法珍贵:魔考一尺,道增一尺:让声闻、缘觉之人得知魔王从反面助你成道。在这个世界有佛无魔不成道,有魔无佛不成佛。此为四也。

: R! _ L1 z4 V8 P, i" b* O. ?1 T

佛又说,我般涅槃后四十年中,此经流行。百千福薄众生不信诽谤此经,唯有四种人可为依止,当能拔苦济贫。福人信受欢喜,未来世百千亿劫不堕恶道。菩萨为众生广说此经,依菩萨力让众生闻受大乘法味。没有机缘听闻的众生是甚可哀悯者。佛入涅槃四十年后至八十年前,此经隐没一段复出。

# w# g5 U" r4 ~; v

童子菩萨又向佛请法说,正法时代结束以后,什么人能受持此经,让诸菩萨得不退菩提心。

% \# @0 E7 f6 h7 r' ?

佛说,若有众生于无量诸佛所发菩提心,能在未来恶世中受持弘传此经,自听受又劝他人听受,自供养又劝他人礼拜。广说众生皆有佛性,善知法藏,建立无上正法,受持拥护。信受者可灭无量劫恶业。

. w' b1 s" L3 n& n1 V" o5 b

恶比丘闻佛涅槃,不生悠愁,反生快乐,认为佛入涅槃后,众生可利养,可不持禁戒等,这样的人诽谤拒逆大乘经典。若有对此经不信、謾骂等人,现身多病、贫穷、值刀兵乱世、丑陋等业报不可思议。未来世不生善处。

0 } t/ x% y% Y3 B3 h) s3 R

听受此经乃至一偈,闻后不谤,当知是人已近佛道。以此因缘,一至四果罗汉听佛说此部经,一定坚信不疑,已近佛道。所以,为世间依止处。

7 C6 F) V2 p" {

童子菩萨又向佛请法说,怎么才识知这样的人而去供养呢?

; [) ]1 R$ p5 [* N

佛说,若有人建立护持正法道场,当舍身命而供养。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应供养,恭敬礼拜。

3 x( D f3 Z. t1 \" q5 ?1 I

童子菩萨又向佛请法说,对供养师长有所疑,如年长比丘向年少比丘咨询没听闻过的佛法,应不应该礼敬。如年少护持禁戒比丘向认识的破戒比丘咨询没听闻过的佛法,应不应该礼敬。如出家人向在家人咨询没听闻过的佛法,应不应该礼敬。礼敬为不持戒,不礼敬为不供养师长。

5 L6 d! Z/ f" E, ]

佛说,上述所说是为未来诸菩萨而说,而不为声闻弟子而说。因为正法时代结束后,菩萨隐世不现身。菩萨行人方便请法,方便供养为持戒,不为不持戒。如声闻弟子在理论上很难解释通。末法时代,出家人有的用佣人,购房、购车、做买卖、看相等,为佛门不净之物。这时,一至四果罗汉中有人出现于世,现出家相,与此种出家人共处,不表明态度,但不作破戒之事,待时机成熟后,调伏此等出家人,建立正法道场,护持正法。这样的出家人在没能力和时机未到之时采取默然的态度不为犯戒。佛又用比喻说明此事。如一国王突然死亡,储君年幼,王权被刽子手之称的恶人篡夺。国人贤士等民心不服逃往外国。篡夺王位的恶人为稳民心,公开求贤人为师,许半国分治。贤人都不愿。这时有贤人之子愿为恶人之师,恶人与贤人之子共治国家。贤人之子对恶人说,你待我这么好,我家先人有长生不老的药,可供给你和大臣们,咱们共同长生不老,共治国家。恶人欢喜受之,众人所服之药均为甘露,恶人见众臣服好,便服下贤人之子所供养毒药。恶人死还政于储君,国民和贤士都拥护贤人之子,称赞做得好。无人说贤人之子欺骗、下毒、杀人之过。

$ @ }0 \& v5 a' E# L3 r3 p0 o; L

佛说,我涅槃后,诸菩萨以方便力将破戒假名僧调伏,护持正法。如同上述贤人之子,除恶人的比喻一样,四众赞叹,护法者无罪业。

! Z! Y2 n. c; g

童子菩萨又向佛请法说,这样的菩萨已经受戒,这样做是不是于戒从缓。佛说,你不应该这么说已经受戒。菩萨虽然这么做戒本不失,实无犯戒。因为菩萨是化身示现,无化身成就难度众生。这样的菩萨是大乘心,为护持正法奉戒。

( ]4 S: l2 W' B

童子菩萨又向佛请法说,众僧中有比丘、比丘尼、男、女小沙弥四种人,似未熟之果,怎么知道是破戒还是持戒。

( E5 a: a8 q. p* V1 T

佛说,良田中小苗时良莠难分,成熟时良莠各异。可观察是否远离八种事,以区别之。一有佣人,二有牛羊,三有田宅,四居不净地,五有金银,六有车乘,七有生意,八有种畜。唯有清净持戒之人,不受这八种事,也知作此八种事破戒,命终当堕地狱。可在家人怎么知道谁是假名僧谁是真实僧呢。在家人又不应该礼拜供养假名僧。如现在人,在街上见出家化缘就报警,怕是行骗之人。一些在家人不敢去庙,即怕寺庙经济化,出家人职业化,又怕庙上各类仙堂。这些都是末法时代的表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5: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如何判断上述诸问有四条标准。一依法不依人。二依义不依语。三依智不依识。四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这四法标准可证知是不是真实僧和假名僧。 % H9 `2 C" S9 r) }' ?; s( p1 ?

依法不依人。法是常住佛法,一至四果罗汉知见法性,善解佛微密深藏,当知而为依止。不依人即是不依有为,人不能度人,人要通过佛法愿缘度人,所以不应依。这是结论的意义。有人听我讲佛法后,问我人在哪里。我转告他们,“一瓦蔽体隐身心,心中宝刹空无痕。仁者早寻回乡路,昆仑顶上有故人。”就是奉持的依法不依人。

8 Z" e; R& u' M

依义不依语。义是觉了满足,讲法不离并诚认佛常、法常、僧常,劝人正法修行,发菩提心,听闻信受为依义。不依语是,不听文词华丽,花言巧语,让在家人为其劳作等,不应依止。有人听我讲法后来供养,我转告他们,“山头白云,飘忽不定。小溪绿水,来去无声。”认为我讲的佛法是正法,依法去行比供养我强千百倍。别依我讲什么,要依佛经说什么。

9 x4 @3 t: m7 g+ C3 |! F5 z

依智不依识。智是出世间的智慧,是修行证悟所得。佛说大乘为钢骨,简出小乘为别安,是古德智慧之语,智慧不立丝毫,出世彼岸有智慧。依智为依佛,修行世间法,证得出世间。识为世间思维,五蕴之首(色、受、想、行、识),识蕴区宇含心里无量业转习气等。所以,识不可依,也依不住,在不断变化之中。依真智为真常,不依识幻化性。有人问我怎么知道是不是真心念佛,我说喜乐烦恼处,生死念相继。净念是真智,识念靠不实。

1 k$ u8 ]- d, t# @6 b2 u( A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了依为究竟、彼岸、心里有底。佛所说大、小乘经典都为了义经。说小乘为大乘铺垫,说大乘为小乘统领。菩萨证知佛法真实智慧,心无挂碍,可为了义。一至四果罗汉护持正法为了义。菩萨行人不以小乘经典为了义,众生必依小乘经典为了义而证入圣人流,方可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再以大乘经典为了义。不了义经为对佛经心生怪疑,不相信有佛有法有真僧常住。二为一切外道经典。三为世间经论。这些不能使众生了脱生死,流转六道。现在有些人专门把不了义几个字对准佛经,把相当一部印度高僧冒着生命危险,从民间传入我国的佛经说成伪经,或用这部经攻击那部经。我们对此必须有正知正见,莫被迷惑而自毁菩提之路。莲池大师说,妄谈佛理,不如老实念佛。妙叶大师说,因地不真,修而无效。

0 B5 x4 X& [& J- }

 

% Y4 U' q# B' o* G8 G: @! i7 u: ^

 

, {8 i4 ?, s; c' e9 z1 c. [

【大般涅槃经卷第七】

* K x$ b' F M- p' B

涅槃降魔咒

x8 }! f" g, ]3 Q$ h9 \/ x1 \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绨

- @: Y' n; k, i

【邪正品第九】

* m) X$ T Y- _+ V) N

佛说,为什么说一至四果圣人可依止呢,因为有四魔的缘故。什么是四魔,一是魔师。二是魔子。三是邪经。四是邪律。魔子现相于四众弟子中。

j( y$ g. Z: v5 u U

童子菩萨又向佛请法说,我们如何分别是魔说还是佛说,众生如何所行。佛说,我入涅槃七百年后,魔王波旬现世,以有漏之行作无漏身,坏佛正

7 d0 L$ C3 S1 K

法。即魔王及魔子现四众像,或现一至四果圣人像,或现佛像自称是某佛。

9 K, v. j6 A$ ?! U0 @3 s

魔说经律是,人行不施得成佛道,受人天恭敬。不存在菩萨从兜率内院降生示现之事,如是说者是魔眷属。

. v# E$ f. e% u+ {/ [# w% ^

佛说经律是,佛久已成正觉,今方示现,为度众生,随顺世间,如是说者,即是菩萨。

2 j2 N) Y; u9 a7 f( w

魔说经律是,佛降生时十方各行七步,不可信。

! p3 f0 ], o% {

佛说经律是,佛出于世十方各行七步,是方便示现。

% D6 Y1 e v% T% \1 i- a. B

魔说经律是,有菩萨生以后,父母依王权到天祠用旨册封,使各天王礼敬,故名为佛。或说,天先佛后,为什么诸天王礼敬于佛。

3 p Z/ Q: E3 Q. _7 Z8 P! J1 N

佛说经律是,菩提树下示现佛破魔后,到天祠,诸天王礼敬。

, k1 y3 a3 z3 O3 E) ]4 W) o v6 E

    魔说经律是,佛没出家前为太子时,娶妻深宫自乐。

. O& p" i3 ~: _. f( L5 O

佛说经律是,佛久已离欲,不受诸天妙乐,弟子发心出家修道。

3 Q7 ^# n' G- q7 _& V d

魔说经律是,佛住世时,任由弟子们有佣人,养动物,蓄珍宝,有田地,做生意,储谷米等事,佛慈悲怜悯众生故,佛不戒止。

1 t1 }2 r: n$ T

佛说经律是,佛门戒律严严,除禁止上述魔说事外,还不准驯兽、观星、占相、解梦、习治身咒术和惑人的外道咒术、不谈俗事、不美容、不伪曲、不戏笑谈说、不穿皮衣皮鞋、不亲近国王等、不高声大笑、不妄说长短等是非、不穿美丽衣服、不造不卖不喝酒、不淫乱、不博奕(包括赌博)等等。如果出家人这么做,应还俗。

& S& i, w, {6 q& q1 n

魔说经律是,世间神为大,菩萨为供养神故入天祠。菩萨入诸灭是,为调伏诸天人。菩萨不能示入外道邪论中去。斗争不和合,不为国王大臣等恭敬。于怨亲二人中间保持中立,故名佛。

2 `. ]4 j' F, Z$ B9 o2 ^

佛说经律是,菩萨为度众生随处示现,在示现处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 o( @& c& f1 c

魔说经律是,佛为我解说经律,说恶法中罪不分轻重一样重。佛经就为调伏恶人所说。这么说谁不相信等于有罪。如果能信受,就是知足少欲,断除烦恼,智慧涅槃的善法因缘。

1 Z4 A) o" ]0 f3 g1 t( s; ]

此外,我给诸位讲一点,现在世中有人不讲戒定慧,讲相似法度人,有些人上当或痴迷,就是相信语言,不求了义。

' _: d+ f% ]1 Q; v

    佛说经律是,戒相分明,不为惩罪,不为调伏恶人。是让诸比丘、比丘尼远离一切不净之物,得微妙清净,正了经义。佛为度众生而说经律。否则,此等人不为佛法而出家,是邪见外道弟子,

6 W' ^- a# ^( J

魔说经律是,佛也是人、肉体也无常变异,不须无量功德所成就,也就是空说无我,世间根本没有真正的佛与佛法。

" R7 Y# @. a' c' Y, }

佛说经律是,佛为度化众生化生示现,实则为无量阿僧祇等功德所成,常住无变异。

9 ^. @/ F$ S# t% ?" O6 r% j" S+ ~

魔说经律是,若有比丘实没有五逆重罪,没有失去戒体而众人说你犯了重罪,失去戒体,失人身当堕地狱,就等于如此。

9 l0 L/ ^5 N4 x% q" A

佛说经律是,若有持戒比丘,被国王,大臣赞叹,这些比丘是罗汉,不久会成佛。这些比丘说我不是罗汉,也不会很快成佛。国王仍令人民供养尊重。其国王与人民都有大福报,这位比丘也没犯重罪。如果这位比丘听后,默然受之,则实犯重罪。

. I! n# R+ G9 |, O: E

佛说经律是,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依法修证,性无烦恼,除不信不修外,皆可成佛。有人闻佛法信修,持戒不犯重罪知身中定有佛性,必定成佛。这样的人这样想或说,都没犯重罪,我释迦牟尼就这么过来的。如果不随顺此说为魔说或魔眷属。

! ~2 Y% p2 P2 C& n

魔说经律是,根本没有四种极重罪,十三上重罪,犯此戒又犯彼戒,三十下重罪,九十一上轻罪,四中轻罪、下轻罪、七极轻罪,无偷盗庙、塔、僧团、常住财物,五逆、断灭想之人。比丘戒仅此一说而已。如果有破戒业报,出家人破戒堕地狱,而外道无戒可犯而生天。按此理,佛说戒也就是吓唬人呢!出家人行淫穿上俗家衣服就没有犯戒,佛住世时也有这样的出家人得解脱或生天。佛所说如犯了最轻的罪,不知不作忏悔,八百万年后要堕地狱。这不是佛在吓唬人是干啥呢!

' k" D1 B/ B {4 o) N9 g

佛说经律是,犯小戒及至微细,有因有果,当受苦报,期限不尽。我们必须知道,而加以自身防护,今世若犯小戒不加忏悔和守持,后世就可无恶不作,何况犯佛说的重戒呢。四众弟子不可亲近上述魔说之人。众生虽有佛性,因持戒修行才能见到佛性成佛。

) b& d( H) ^& w2 U2 Z# ~( D; l: }7 p/ S

这里我多说几句,修行与持戒似鸟双翅,光修行不持戒或光守戒不修行,如同一鸟折单翅,不能飞行,原地扑腾。如演员演佛不是佛,演菩萨不是菩萨,演僧人不是僧人,假相修而不持戒。特别是三果圣人或菩萨行人,动一恶念为破戒,等于折断鸟的一翅。光知守戒不知求解脱法修行之人同为一理。很多人都误在此不得解脱,即生业障或后世业报不得出离。所以,我劝行人持戒而修行,修行而持戒。劝初行人莫当演员而自误,自误而当演员。

3 N7 K3 `7 \7 r& V

佛说经律是,于九部经中或很多经中不说佛性,虽不说当知实有,当知作说者,其人真我弟子。

; I# G: ?/ X% u& \/ B6 j% i$ w

我在讲《心经》时,谈到入深禅定时佛性的一些境界。一些人难理解,说一些经书上找不到,是真的吗?您有缘听到佛说此处经义时,您就明白自性观世音的实义了。

2 j& p/ O! ? a4 C

童子菩萨又向佛请法说,佛的九部经中均没有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果说有,犯不犯戒律而获极重罪呢。

/ p ]3 h0 |4 V1 S/ y1 @

佛说,善男子,实没有犯戒律而获极重罪。佛的经典多为声闻、缘觉所说,但证悟者自知众生皆有佛性。在大乘经典中,对世间亦说有我,顺世间故,对出世间亦说无我,诸法空相故。所说中道亦为妙有,需持戒修行方能了悟。所以,不犯戒律,无极重罪。而不如是说者,为犯戒律获极重罪。如果说我已成佛,因为我有佛性必当成佛,为犯戒律获极重罪。大家知道,虽有佛性,而没有持戒修行,没有见性,故不能成佛。

, u. j2 T, c, }& ^2 w3 F( R2 h

童子菩萨又向佛请法说,为什么有的比丘犯戒获过人罪呢?

6 a8 u4 Y0 A% _+ f& c( [+ k

佛说,若有比丘为名闻利养故,谀谄权贵,邪伪欺诈众生。常想如何让四众亲近我,知道我是圣人,然后装模作样,善好第一,大得门徒,得大供养,女人敬念。这样的比丘为犯戒获过人罪。

& ?+ {3 T' n( C

佛说,如有比丘想建立无上正法道场,住空闲处,未证得阿罗汉,而人都称是阿罗汉,让很多人生起信心。以这样的因缘,让佛门增加很多比丘等四众弟子,教化持戒修行,弘扬大乘佛法,建立正法道场,这样的比丘没有犯戒获过人罪,而是菩萨所为。

T# t( H& D. g- E. u9 O1 w

佛说,四众弟子不应亲近供养犯偷盗的比丘。比丘私用供养佛寺之物,佛塔之物,他人寄存修塔寺之物,包括供养僧团之物和常住之物,为犯偷戒。这样的比丘下世的业报是,人无男女二根或同有男女二根,为恶根。

& G& j0 ~* \! \& t( D X

佛说,四众弟子不应亲近男不男、女不女之人和出家又住俗世有俗事,在家又穿出家人衣服、剃光头等出家人不像出家人,在家人不像在家人之人。

' C1 \3 ]; j! B8 l* C. D1 @

佛说,真正的出家人对众生应起悲心,不饮酒、不闻香、不妄语,不生淫欲心,乃至动念和梦中,都应如此。

, N" a# @; o j" b& x

童子菩萨又向佛请法说,若有比丘梦中行淫犯戒不。

0 Z1 p7 d$ G$ Y

佛说,不也,应生悔和不净想。是对初行人说的,不包括三果罗汉以上的人和菩萨行人。

, A, \! ~! ^. q* X* d0 {% B0 C

佛说,如见比丘经常翘着二郎腿,这样的人不为出家人。如见比丘食肉和食五辛之物,穿蚕丝织的衣服和皮革之物,蓄不净之物等,非佛弟子乃外道眷属。佛赞叹童子菩萨是有机智灵敏的人,能分清魔说与佛说差别相之法。随佛所说的人是佛弟子,随顺佛经典的人是菩萨。否则是魔王及其眷属。

2 t2 d; s7 O& E+ D

听本品后,诸位应明白,魔有烦恼斗争之乐,作乐是苦。佛有清净无为之乐,以苦为乐。魔与佛斗其乐无穷,佛不与魔斗,魔军自败。魔子与圣人斗,其乐无穷;圣人不与魔子斗,邪说自息。魔法与佛法斗,其乐无穷;佛法不与魔法斗,邪见自除。魔王、魔子、魔法的反方向力越强,佛、佛子、佛法的定力、戒力、慧力就越强。初行人要培育自己的逆商,转逆境为顺境,安稳精进。

5 u9 J/ `) H1 X; E

菩萨要用定力、戒力、慧力三力转反方向力为佛正法道场,直至菩提。总之,有佛无魔不成佛。        

4 A3 a0 e( a% ?

【四谛品第十】

$ f6 d6 \ T: ?$ R' C4 Z. C7 C, @

苦集灭道为四谛,声闻弟子如何理解四谛真义而修学四谛。

4 U4 N3 i+ y9 G

佛说,知佛真身常住,修苦自利利他,求解脱者为苦圣谛,而三途众生业报苦和人身八苦不是苦圣谛,是报苦,不得解脱。众生无真智,不知佛真身常住,必受轮回苦,枉受轮回苦,甚为怜悯。

/ f/ Z H: Y" @" `# @

苦集谛者是知佛法常住,正法修行,求正解脱。若于佛法不生真智,言正法断灭,不知法性,生死苦恼,是集苦报,不是圣谛。

) C: Q: _7 S+ a+ V7 R+ y7 y, }

苦灭谛者是知佛法密藏,精勤修行,有烦恼可灭,有圣道可证,为修苦灭圣谛。若执著修空,说空可灭烦恼,外道也修空,不能于诸法中而得自在。修空不能灭轮回烦恼苦报,因没有从戒、定、慧法藏中修积功德。

4 o* v8 N' C% \0 t7 O+ Q. x

道圣谛者是知佛、法、僧三宝常住,依法持戒修行,得正解脱。若以颠倒心,非法计法,造无量恶业,轮回三有,无道圣谛可言。

8 u; L- M) Z1 b

【四倒品第十一】

7 T/ L, J4 V4 l( [( k/ c" M

这一品重点说什么是众生的四颠倒,为什么颠倒。

0 Q! z$ }- J: d2 u

佛说,众生有四颠倒。第一颠倒是于非苦中生于苦想。即平生苦想。佛示现入般涅槃不是苦与苦报,而是常乐我净的一种表现形式。众生不知,颠倒认为佛之示现肉身也有生老病死之苦,入般涅槃如薪尽火灭一样,而生苦想。因为喜生惧死是众生的普遍心理,心生苦想而悲痛。

, |* g# \5 k# |' [* O% Q

第二颠倒是于苦中生乐想。乐者佛真常。无常是苦,不知依法修空寂禅味而求证真常也是苦,众生在无常苦中不求出离而贪五欲之乐,并生乐想。

0 n, _: H+ d8 a. p

第三颠倒是于无我中而生我想。佛法有我,即是佛性。而众生不知我有佛性,为我中无我想。生佛法中无我,我无佛性想。

% b6 {, w" v" w9 ?" W: _

第四颠倒是于净中生不净想,于不净中生净想。净者佛真身常住,众生执著佛示现肉身而不知佛常住真身。众生身在不净处,心修不净观为不净中生净想。

0 u+ G0 P" ]2 L3 }

讲到这里有人问,如何理解佛门正法、像法、末法。正法时代,向佛其心坚固,专心修道,修道成道。佛门公案中有一富人,见一僧人住草堆而供养百两黄金。三年后,富人去见僧人仍住在草堆中,不见庙宇。富人问僧人百两黄金怎么用啦?僧人指了指草堆,富人用手一摸,还是三年前他放黄金的地方,僧人连看都没看。正法时代的人只修道,不知其他。但正法时代也有像法与末法存在,比例非常小,百分之一与万分之一。古称十人修行,十人成道。像法时代,专求功德,修塔造庙,刻印经书,像法时代,也有正法住世,也有末法存在。正法住世为百分之一,所以有百人修行一人得度。末法对像法的比例是千分之一。末法时代,专重形式,执著文字。末法时代也有正法住世,也有像法住世,比例为万分之一与千分之一。所以,有万人修行一人得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5:29:38 | 显示全部楼层

: S& g0 s) u7 o( G+ H2 I 2 C" F9 w, ?1 a) q0 U8 n8 h Y' k, \0 ?" F' N( |- d. M' S7 s" ]: {4 `" T1 e9 T
I; |) T) L$ \7 K- E; h
  【大般涅槃经卷第八】 K9 }0 B* z7 l

涅槃降魔咒

( S! e# f8 ]- [0 o" E5 {0 W; r5 l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绨

; ?, `1 J' F% Z/ I: H& }

【如来性品第十二】

$ M% p. L# B4 f" B

这一品重点讲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的真正皈依。若有人修学此经,相信众生皆有佛性。是真有佛子。

# V" q3 f! ]; N7 x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三界之中有我吗?

) ~6 @# ~2 d9 N; l

佛说,若说有我,即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是常为无量烦恼所覆盖,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如贫女不知宅舍深藏黄金,婴儿闻苦而不吮乳,大力势额有金刚珠因搏击而入腹内,唯有善知识或良医以方便力引导,方能见真实。六道众生业习轮转,身命常断而佛性不断灭。佛性不可见知,而能证知。

, L/ i& n/ `4 S* V; W6 ]- v

童子菩萨又向佛请法说,若人杀生而因众生之佛性不能被杀,杀生者有没有造不善之业。

5 ?" G+ l/ P1 p4 Z+ H

佛说,杀生者有业报,即堕恶趣。因为佛性住于众生身的五蕴之中,因缘所生五蕴业相能为无常力所坏。虽众生佛性不能为天魔及人天破坏掉,但杀生又为众生的佛性上添加无明烦恼。

5 q( H8 Z& x9 ~6 o2 o, d+ e- b

讲到这里,诸位要明白,在世间法中,诸有有我,我在法中。在出世间法中,远离诸有,法中无我。即佛性也称自性在佛净土。所以,有化身成就的人才称得起“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9 G/ p7 N9 E; E, N) b& W! c

童子菩萨用偈语向佛请法说,我今都不知皈依三宝处。

8 m* ?( X0 e+ t: P; G% [" w

佛用偈语说,皈依于佛者,真名优婆塞。皈依于法者,则远离杀害。皈依于僧者,不求于外道。为化度声闻、凡夫,随顺世间法而说三皈依,若出世间,自性圆成佛道无三皈依,当为皈依,即皈依于佛。皈依佛以佛法身为皈依处。皈依法以佛真法为皈依处。皈依僧以佛真僧为皈依处。菩萨以皈依三事于一体,示现三事是为无量诸恶众生和诸声闻、缘觉而作佛事。

3 A/ g6 k) }1 U7 {7 f

童子菩萨又向佛请法说,我请法是明知顾问,目的是请佛说菩萨清净行,说大般涅槃经,让众生相信自有佛性,正学大乘经典。

" } r {5 O! ^8 u6 _' U& W. E+ {9 [

    佛赞叹童子菩萨已成就深利智慧,当为菩萨说入如来藏。有我为常法,无我为断见,中道远离两边即是真法。即众生有佛性不觉佛性而生断见,执五蕴之身是我而生常法。知佛性而修乐的人为善行,知佛性真常而修行的人为入如来藏。知肉身无常而修真常佛性的人为皈依佛法僧,得正解脱。清净佛性,常住不变。众生不应戏论诤讼,应该去证悟了知诸法真性。知身有法乐之性。明与无明,凡夫谓二。有智慧的人了知烦恼即是菩提。一念觉即明,一念迷为无明,这就是诸法真性,也称实性。佛用草、牛、乳、酪的转化比喻明与无明,佛用海水可转为淡水比喻烦恼覆盖佛性。众生的佛性被生老病死烦恼客尘所覆,如我只见人生人、羊生羊,而未见人下世如何入六道,同人见酪而不见草,见客尘而不见佛性一样。佛又用虚空雷震起云与象牙上的年轮花比喻,虽听闻很多经典,不闻此经,不能说知佛微妙之相,说入如来藏知佛性。若有人能受持此经,当知是人能报佛恩,是真佛弟子。

; z% Z. C8 \4 S% S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佛您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难见难入,声闻、缘觉很难彻底理解明白。那为什么佛性难见难入呢?

) d d' Y( Z" T

佛说,无量菩萨乃至十地菩萨,未能见所有佛性,何况声闻、缘觉。十地菩萨,见入佛性小一点。如望空中飞行的天鹅、大雁,入其目、见其形,不能知其祥;如醉人行路,朦胧见不清晴见等。十地菩萨见自身佛性,如弱子通夜玩耍,清晨识物悉不明了;如黑中观人,见其影而辨不清面等。无量菩萨如何见入佛性,当精勤修持此经,唯佛能知。佛用“王子宝刀”,“贫夫与大臣未见宝刀”,“猜测宝刀什么样子”来比喻猜测佛性。菩萨如是讲佛法,凡夫妄作佛相,种种分别,而起邪见。妄作佛相很可怕,读几部经就凭猜测意断佛相,用理论批评这位法师,指责那位法师,起邪见而遭业报。在末法时代真修实证,见知佛性后再去评论,免误己害人。我禅行几十年,修头陀行,有时每日打坐十几小时,经明师认证后,方敢略讲佛法一二。哪位法师弘扬佛法,我都拥护赞叹。谁批评指责我,诚心感谢善知识的助道。

5 n) V4 J1 a' A+ R

【文字品第十三】

" J9 O/ ~/ k0 F) \

这一品重点通过十个四字音,即四十个字音、字义形述佛之真身,用字喻事。

% m* ^# _4 S+ o6 e5 N8 j M% o

佛说,世间所有异论咒术语言文字皆是佛说,非外道说。

/ J6 k A, c, m; Q2 O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您怎么说这些文字根本问题呢?

: T0 ?# h7 O; V7 Y; x

佛说,世间一切记论咒术文章等都是世间法的一事,是佛法中的枝节末梢。而世间法的另一半,语言文字等也可记述流传佛法,让世人闻知佛之真身来去无尽,常乐我净。1、阿字喻三宝如金刚:三宝为功德。又喻世间为圣者,无著少欲清净能度三途众生。又如修行清净戒律,皈依圣人,礼拜佛、师长及孝养父母,修学大乘,听圣人教诲。2、伊字喻佛法清净:辨明魔说。又喻佛法微妙甚深难得。得见佛法之人为众生自在说法,为己自在故说,同时转苦为乐。3、优字喻此经于诸经中最上最胜,声闻、缘觉未曾闻佛性,菩萨能听受此经而于一切众生中为最上最胜。佛性于诸经中最尊最上,若有人诽谤,这样的人与牛一样愚蠢,甚可怜悯。4、因字喻诸佛法性常住。5、野字喻佛利益一切众生。6、鸟字喻佛永断一切烦恼诸谛。7、炮字喻大乘经典于诸经论中为究竟。8、庵字喻佛法中能舍一切不净法。9、阿字喻此经于诸经中为殊胜。10、迦字喻佛于众生起大悲如一子想。11、呿字喻恶有不净、不信佛法密藏。12、伽字喻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常住不变。13、俄字喻一切诸行不善,皆破坏佛法。14、遮字喻依法修行让众生钦伏。15、车字喻佛能救度一切众生。16、暗字喻得正解脱无世间四相。否则烦恼旺盛,不得解脱。17、若字喻知佛法真性的人为有智慧。18、吒字喻侧身半面说法,法身不足,难见佛法全貌。19、宅字喻法身具足,才见佛法全貌。20、茶字喻愚痴僧不知佛性常,身无常之法,不知报佛恩。21、拿字喻外道不得究竟。22、多字喻佛对诸比丘讲微妙法,让其远离惊怖。23、他字喻众生愚痴流转生死不求自我解脱。24、陀字喻大乘经典是佛对众生的大布施,称赞的功德非常广大。25、那字喻佛法僧安住不能被魔倾动。26、波字喻疑惑佛法僧常住为颠倒知见。27、頗字喻世间之灾不能破坏佛法僧常住。28、婆字喻用佛力承担依无上正法度脱众生重任的人,一定是大菩萨。29、摩字喻菩萨严持戒律,受持此经与大乘经典。30、耶字喻诸菩萨在在处处为众生说大乘经典。31、啰字喻舍声闻乘行菩萨乘,唯大乘能破贪嗔痴慢疑。32、和字喻世间一切法皆佛法,青山无非广长舌,处处烦恼尽般若。33、赊字喻远离贪嗔痴。34、沙字喻威仪具足,受持一切大乘经典。35、娑字喻广说正法让众生生欢喜心。36、呵字喻佛离一切行知佛常住,应生欢喜心。37、罗字喻魔不能破坏佛法密藏,佛又要随顺世间。38、鲁流卢楼喻,佛法僧随顺世间,如提婆达多示现坏僧为制戒故。佛法能令众生口业清净,菩萨能平等慈悲众生。39、满字喻说世间一切善法,离不开相对的一切不善法。修行一切善法,持戒破一切不善法,才能解脱。40、无字喻亲近恶修之人,远离善行之人,分辨不清是佛法还是魔法。

" H1 A O% g. D( f, c

【鸟喻品第十四】

3 ]; n' y5 o- l9 V0 G% k1 Y

这一品重点用鸳鸯等二种雌雄共止之鸟,比喻众生苦无常之身与佛性无我之法一样不得相离。哪里有众生因缘受化,哪里就有佛法示现。

3 F+ |! ?3 V: C# D* e' ?3 g

佛说,有加邻提印度的一种鸟和鸳鸯二种鸟雌雄共止,不相舍离。如同众生苦无常之身与常住无我之佛性一样,不相舍离。众生贪著世间外道之法,不知自有佛性,常住佛性要经过修持,去除无明,从烦恼中解脱出来,才能具足入涅槃的功德,成为常住佛。

6 I( I3 u% E! M0 }8 P

佛说,闻受此经,了知自身无常而有常住佛性,有烦恼如无烦恼,能利益人天。因为修行人知烦恼能转烦恼,最后证无烦恼。所以,能利益人天。接着,佛用庵罗树花与果,冶炼矿石与金、压榨胡麻与油、水流与大海作比喻是明此意。

9 @( [0 b2 g/ f, n% y! g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佛已寄忧悲诸有,无忧悲诸有,是什么缘故是佛忧悲呢?

4 Y4 b: }' l7 C; e' R4 d- ]

佛说,佛法甚深难解,实无忧悲苦恼。而于众生起大慈悲,示现忧悲。看众生如子想,现有忧悲。如树神依树而住,不能住根,住茎、住枝、住叶一样,是有不见,说无还有。

, S% T5 k7 y p: R3 c( B' G

佛说,佛性清净无染,无忧悲苦恼,才能利益一切众生。但要度脱众生,就要随顺世间,让众生感知到佛的慈悲。所以说,佛法与众生佛性不可思议。有犹与无犹在佛境上,不是声闻缘觉能知,何况众生,无有办法知道。如下劣人无法知上智之人的境界一样。但佛欲让众生离苦无常,同佛一样入于大涅槃乐。

, S; z- J4 _* w. G2 V* l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如何让众生同佛一样得入大涅槃乐呢?

+ m' z( t8 `( o; j! d6 r

佛说,谨慎无放逸,是处名甘露。谨慎是依佛法修行,无放逸是精进持戒。放逸是有为法,是凡夫,在苦无常中轮回。无放逸为出世圣人,离苦得乐,离烦恼为菩提。

+ ?. U- I, E" Y* N( f3 T5 ?4 b

佛说精勤勇健者,开大智慧殿。精勤勇健者,才能得正解脱,证出世间果。开大智慧殿,安住智慧为正觉,远离三界诸毒,才能随因缘,示现化度众生。

6 E& `1 `4 l% i$ N3 ]4 K- e: i3 w

 

6 L5 C& K, C8 \

【大般涅槃经卷第九】

3 `3 G) n4 Q& D& g& H# D

涅槃降魔咒

) A1 _, V7 Q) D% D4 ]4 o/ c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绨

+ K/ r# ~9 e' W, I! u

【月喻品第十五】

0 j$ P$ A# k# C

这一品重点用此方月落他方月出,而月实无出比喻佛示现涅槃而实无涅槃,即有佛入涅槃,而无涅槃佛。

: h9 J; ^5 a: t- Z% e- S$ w/ x

佛说,众生见此方月落,不见他方月出,而此月实无落出。佛示现出生,示现涅槃,佛性实无涅槃,实无生灭,为度众生示现生灭。

: E3 [+ i* y( M: G$ V

佛说,月有盈亏,佛性无盈亏。佛用初一日至十五日的月盈亏来比喻示现初生、入学堂、出家、成道、破魔、佛像庄严。用月盈亏比喻佛示现涅槃。

7 l' W; a$ v1 s0 K+ Y# h

佛用满月随水现影和人行万里月随来比喻不同众生心里的佛相各异。声闻、缘觉、天、人、畜生等心中的佛各有区别。而佛真身是无生方便身,随顺不同众生本业因缘,在在处处示现佛身。

* x( y! s4 N* _* S$ p% J

佛用月蚀比喻有众生出佛身血、造五逆罪、魔坏僧断法等留难,是示现随顺世间,而佛法身无坏无变。

, T5 A* A, O5 R8 D# z8 U+ _: y* g) o% l

佛用二人比武伤身或致死,其罪不重。比喻有意无意出佛身血的业报,有意业重,无意业轻。

; n7 R+ s( m: f3 y( y

佛用良医教子,用药比喻佛制戒与比丘守戒。佛灭度后,持戒修行者是承传佛法,如子承父医。

6 {: i$ F z; T/ _& N* g

佛用诸天一会工夫见月蚀月明,天日长、地日短。比喻佛为度众生随顺世间种性,在很短时间内示现生业因缘与成道及入涅槃。

# I' w3 R0 j. j

佛用明月众生喜见比喻佛性纯善清净无垢。佛法为善心之人喜见,恶心之人见而不喜。

& m) }7 D A4 e' q

佛用春夏冬三季的白天中、长、短。比喻声闻人等见佛如冬日短,菩萨见佛如春日中,佛见佛如夏日长。

4 C0 ?. B0 ~! c$ H

佛说于未来世,若有人护持此经,开示众生,当知此人是真菩萨。因为,声闻人见此经如冬日怕冷,即自身功德不具足。菩萨行人见佛性常住如春日发芽,必然生根结果,利益众生。

, e' d2 S* L1 o b

佛用白日见光不见星,比喻佛之三宝真性常住无变。

# ~: O" Y7 H, a

佛用黑夜彗星比喻众生见知佛入般涅槃为不祥,认为佛实无灭度而生忧悲。

" ~0 d) {9 I* I

佛用日出雾散比喻此经出世,能灭众生无量无间恶业。世间有此经住世,如佛常住,正法不断、僧宝不减,当多修勤学。此经为无量功德所成,亦名为菩提不可穷尽,故得称为大般涅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5: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品第十六】 : B1 T ]( L6 z8 I' d& I5 I, g/ ~

这一品重点讲此经能为众生发菩提心之因,唯对生断灭想,对佛法不信受的人不能为因。然后佛说此经开始流布与灭除。最后是四圣位有无差别。

/ U3 z+ @" y/ z2 G: T2 _% ?$ V2 K

佛说,此经大涅槃光胜诸经三昧所有光明,能入众生诸毛孔为菩提心的人作发心因缘。

5 @) ?( p- I/ g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犯四重戒作五逆的人与对佛生断灭想,对佛法不信受的一阐提人,怎么能此经光明入身作菩提因呢!这样的人与持净戒修善的人还有区别吗!再有,有人于无量佛所闻此经不解其意,怎么一经于耳能断除一切烦恼呢!

! y) O9 t( l, m5 V4 I) I" l

佛说,除一阐提外,其余众生皆能为因;听闻此经法音,光明入毛孔的人,一定当得无上正等正觉。因为,听闻此经的人不是福薄之人,于往昔供养恭敬无量诸佛,知道诸佛甚深密藏佛性的大事。

' ~8 a V- }: e& B+ K+ |9 I* p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未发菩提心的人怎么为因呢!

. e/ g4 d) q6 d8 R- q

佛说,若有人说听闻此经后不用发菩提心,就能成就菩提道是诽谤正法。若有人听闻此经后,未发菩提心,在梦中见罗刹鬼像,心中害怕,听罗刹鬼像说,你今若不发菩提心,就要你命。此人梦醒后,惊恐索命而发菩提心。这样的人,虽即生难以成就,在三途或人天等,经常能意念发菩提心这档事。在此经妙神力作用下,能成就这样人的菩提道。

2 w7 d: ?% k" ^" _: W

佛说,此经妙神力如法雨,能普润利益众生,为发菩提心因。唯一阐提不能得到普润利益。因为,一阐提如发霉种子,虽经千万劫的时间,也不能发芽。这样的人断灭一切善根,即便有机会听闻此经,也不能发菩提心。再有,此经妙神力如明珠放入破四戒作五逆众生的浊水之中,水可澄清而发菩提心。而此珠放入一阐提的污泥中,无论如何不能澄清而发菩提心;因非根器而无善心。再有,此经妙神力如药树王,能灭众生一切病苦。如能消除一切众生破四戒重罪和五无间罪等恶业,而敬信修持发菩提心。如妙药不能治必死之人一样,一阐提不能发菩提心。再有,此经妙神力如众生手外伤敷药得愈而发菩提心。而一阐提如众生手无外伤敷药,无发菩提心因缘。再有,此经妙神力如金刚能坏一切物品,安止无量众生于菩提道。就如锯掉的废羊角无论怎么坏损也与羊无关一样,不能让一阐提立菩提因。再有,此经妙神力如马吃枝草,断枝草能续生一样,让虽犯四重戒作五逆的人,能续生菩提因缘。而一阐提如多罗树枝断不能续生一样,不能续生菩提道因。再有,一阐提如断树不生、雨不住空、金刚不容外物一样,必然不能发菩提心。

, e& S' n3 v8 B; B0 J1 @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这样说一阐提有什么意义吗?

# t+ f2 s' j* i+ {6 L. d, g% Y4 o

佛说,一阐提不能见知真常佛,不能修行贤善之行,不能亲近善知识;认为造作无因果,世间根本就无佛,更不存在佛法等。有智慧的人,见到这样的人必堕三恶道很可怕。

1 \! a* Y) F5 v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此意义还有别的说法吗?

! i6 O8 t p% Z9 V; C* a

佛说,能知忏悔无量劫来造诸恶业,后不复造,诸恶业可消灭。如王者出游正路,盗贼望风逃散,不复再来一样。而一阐提骄慢心,多作恶,不害怕,如猴水中捞月,空转六道。有无量众生成佛而没有一阐提什么事。

* z9 \2 P, I5 X3 W) a

再有,一阐提不知佛性真常,见佛入涅槃说,释迦牟尼不也和普通人一样,油尽灯灭。见菩萨作善业,诋毁破坏不信,欲置死地而后快。一阐提身有眼而心无目,不见苦集灭道真谛,而谤佛法。

0 v& r. _, I2 n5 t5 z# ?- W

再有,若有人说我今是菩萨,不信小乘经典,只信受大乘经典,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原因,众生身中也具足佛的十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说的法与佛说法一样,破无量烦恼如破水瓶一样简单,瓶破而见佛性。这样的人随文解义,口说佛性而心实不信有佛性,是为利养的恶人。而有智慧的人,如国家驻外大使,宁丧身而不辱使命一样,在众生中广说佛三乘法藏,真常佛性。                再有,一阐提恶比丘住伽蓝清净处,自称是真阿罗汉,是大菩萨,破坏佛清净法。见有人讲佛法,心里嫉妒,说这部经是伪经,那部经是魔说,佛经都是无常法等。毁灭正法,破坏众僧。又说,魔王说法就是没有善巧顺着佛说,如杀人放火做州官,死后业报谁见到了,也不过是业报那么一说而已。此是一阐提所说邪恶之法。

7 ~9 x3 A0 H/ M4 L

再有,众生听闻此经妙神力如日照莲花开放,悉为发菩提心之因。而一阐提虽有佛性,以无量罪垢所覆业缘,不得妙因,流转生死无尽头。

2 N* O0 L# g3 w& L. o) G

再有,众生听闻此经妙神力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一样,虽有烦恼终不被烦恼所缚,为作菩提微妙因缘。而一阐提不是法器,不能为因。

' S( H' n! K( c8 S& r6 ~

再有,如良医善于用药,能治身、眼疮、小儿、邪鬼、毒胎鬼上身等病,却不能治心理病一样,佛说诸经禅定三昧能治贪嗔痴三毒烦恼病,而不能治已犯四重戒五无间罪。唯有此经妙神力能治。

0 s+ j9 w5 Q C: x

再有,此经妙神力如良医良药,能治众生一切病,能让盲人复明病,能治上吐下泻,女人难产等诸病一样,让声闻缘觉开发慧眼,让犯四重戒五无间罪的人发菩提心。而不能治必死之人和先天生盲之人一样,不能让一阐提发菩提心。

! \) }: \3 W/ e3 k, `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犯四重戒五无间罪极重恶,未发菩提心,怎么能作菩提因呢?

! @; V8 [/ g: a

佛说,此诸众生虽造业极恶,但临命终时,听闻此经后幡然醒悟,知恶有恶报,心生忏悔。虽报在六道,但唯此一念作菩提因。

& G8 u, Q$ I6 w2 V5 D

再有,此经妙神力如用毒药涂鞋赶路,诸毒虫自退,唯毒龙一阐提不能退。

1 e' W2 b& O$ N' `8 f1 h# x

再有,此经妙神力如药涂大鼓,诸众生闻鼓声而贪嗔痴等烦恼渐渐自断。唯一阐提不能断。

D9 s3 O0 T( s7 n

再有,此经出世如万粮秋收能安乐众生,悉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 e E3 |3 w" N! \

再有,四众弟子及诸外道,有受持此经,读诵或为人说等,皆为发菩提心因缘。若再能为犯四重戒五逆罪的人和为邪鬼毒恶所持身之人,讲解此经,或教人书写此经,信受之人诸恶消灭,邪鬼自去。要知道能这样讲解此经之人,是真菩萨。一阐提如聋人不闻其声一样,想听也听不到此经妙典,无此因缘。

* \/ y, B8 ?$ w- P) y0 o7 U' I' N

再有,诸众生想听闻或不想听闻此经,一旦听闻此经后,众生烦恼之山自崩落。但一阐提不能。

, u3 B0 z+ N6 Z* H

再有,佛先教诸比丘等四众弟子,修学净身,修无我想,逐渐教学其他经典,最后说此经既为已发菩提心的人说又为没发菩提心的人作菩提因。一阐提除外。

; e+ Y1 `4 o& v% v& t. `

再有,佛以此经为无上船师,驾法船接引众生。但众生也要值遇大般若船,顺风顺水才能到达彼岸。否则,无量劫于六道生死,不能值遇。值遇此经要生奇特想,生清净信,才安稳过生死海,达彼岸证菩提。

: B- V: T2 _# I7 N7 Q. |; [

再有,佛示现涅槃如蛇脱皮,皮退而常住。如真金作器,于三界化度众生示现种种身,而真身常住无变。如庵罗树一年三变,开花、结果、落叶,于三界示现三种身,初生、长大、涅槃。而真身真常,不是无常。

: H. L$ O2 B3 N

佛说,“如来密语,甚深难解”,如大王身边有智之臣,知大王晨起后的一个系列,四个环节。一洗拿水盆,二吃上食物,三饮奉水杯,四游牵马。四个无常的环节比喻大王的四种密语和佛说的大乘经典。若佛出世为众说佛入般涅槃,有智慧的人应该知道,这是佛本真常而说无常相,想让诸比丘等修无常观。若佛说正法当灭,有智慧的人应该知道,佛本常乐而说苦相,想让诸比丘等修苦观。若佛说我病苦僧坏,有智慧的人应该知道,佛性真常而说无我相想让诸比丘等修无我观。若佛说正空的人为正解脱,有智慧的人应该知道,正解脱是离三界诸有,想让诸比丘等修空观。若佛说一切众生有佛性,有智慧的人应该知道,是法久而常住,想让诸比丘等正常修法,若能随顺学的人,是佛弟子,知佛密藏。甚深佛法,不是世间凡夫识几个字就能信解得了。

2 k2 \ w' W) `# `; q6 d

佛说,于我灭后,若有人不能恭敬此经,此人于大众中无有威德。因为众生不知自有佛性,而此人误以为众生缺少福德。

' Y5 L a0 ?2 k3 m2 X! J

再有,正法将要灭尽时,多有行恶比丘等不知自有佛性,懒惰懈怠,如痴贼弃真宝黄金而挑担草木,甚可哀哉可怕。唯有诸菩萨等取此经真实义,不著文字相,为众生说。

( P' p d( W( F ~$ W1 b

讲到这里多说一句,有的人总有“大海无涯天作岸,登山绝顶我为峰”的感觉,见哪位法师弘法,不知末法时期弘法艰辛万难,居高临下而专作评论家、批评家。而自己空无证悟,妄谈佛理,甚可哀哉怖畏。交流证悟莫攻击,商洽知见莫指责。圣智凡愚自心明,说与不说众生知。

# g3 b8 I4 J) c* b3 t b0 f

佛说,我涅槃后,正法时代的后八十年,此经于世广泛流通。此时有诸恶比丘等众抄略此经,抄前不抄后,抄后不抄前,抄前后不抄中等。然后用此经的某一句去攻击另一部经,指责法师。弄的众生不知真伪而灭佛正法。用一句“末法时代魔王说法如恒河沙”去指责法师,谁讲佛法谁是魔,弄的人人不敢弘法而灭正法。要知这样的人是魔王伴侣。这样的人也读诵此经,是为装门面、装明白,文饰而不知实义。如贫穷牧羊女卖乳,辗转加水,已无乳味。这样的人破坏大乘经典也是这样作法。此乳虽无乳味,仍胜诸苦味千倍。如此经虽遭像法、末法,仍是诸声闻经之王,而为上首。

4 C% b8 b- l! p) f1 p

佛说,如世人皆赞叹男身,知女身是世间是非罪恶的住处;女人对诸有贪欲无足一样,知自有佛性是丈夫相,不知自有佛性的男人也不是真丈夫相,如同女人。知自有佛性的女人,虽是女人也有大丈夫相,如同男人。

1 ?, W! }. k# z' Z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我今日才觉得决定通达佛性。

, b" Z6 l5 y |5 |# o; j6 ]

佛赞童子菩萨说,你今随顺世间法才这么说。

3 {+ _" t, n7 n- x+ w- i

童子菩萨对佛说,我不能随顺世间法。因菩萨知道世间法世俗世论破坏佛法,所谓“众生恶世多激情,轮转生死浩浮盈。如是顺流背本己,无明神识六道中。学佛入世逆世行,逆世离世非厌世,识破无常因缘情,自度度人大英雄”。佛赞童子菩萨说,你今知无上法昧,难知己知,如蜂采百花为蜜一样难得。

! p/ d+ \8 D3 N6 y7 |1 B

再有,如蚊子泽水而不能润大地万物一样,虽此经于未来世流通,能信受此经,听闻此经或见到此经的人极少,大多数众生而无法受益。何况于末法时代中的正法灭时,此经先灭。那时佛法在此世间已现衰相,将无佛法。有人要问,世间无佛法时什么样子,今天的动物世界是。

# |1 G' P8 W% S& ?- b- F2 b

再有,此世间佛法要灭时,如秋雨连绵,其它大乘经典悉皆灭掉。那时,若有人能保存一部完整无缺的此经或大乘经典都如人中王一样稀有,只有诸菩萨隐世才能做的到。有人问此经为什么这样重要,告诉诸位只有依此经才能矫枉人心中的像法、末法,过正还原人心中的正法。早在二十年前,有一位九华山开悟证道高僧对大众弘法时说,大开普度十年后,将有人弘传正法,矫枉过正四众心中的像法、末法。于末法时代中兴正法,最后四众尚不证知是何人。所以,我提醒诸位,要注意当今世上每一位法师讲法,尊重赞叹。

7 q9 q/ `) _( Y: b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对佛说,纯陀独有疑心。心疑依佛性而真佛常住,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即释迦牟尼佛肉身不真常,我们今天实实在在地见到了,而佛常住真身今天说有,而我们还没实实在在的见到。依据此理,诸佛、菩萨、声闻、缘觉都一样,没有什么差别。

/ i6 u; M* N% f* l$ |7 M' T

佛说,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诸法,无有是处。四圣位也有差别,也无差别。差别在功德圆满不圆满,无差别在佛性觉与不觉。分别解说,如乳牛种色不一,地域不一,而牛乳白色同一。不一的是业报因缘,同一的是佛性。这是四圣位的本无差别。那佛为什么还说三乘法呢?因为世间诸漏与出世间的漏根不一样,即功德不一样而有差别。如乳还可加工成乳油、乳酪、乳酥等。如冶炼矿石成金,金价昂贵。矿石的含金量不一样,矿渣多少不一样而有差别。而同是金矿石的同一佛性而无差别。

. M X! s1 J9 S& H' o5 Q9 O

童子菩萨又向佛请法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与佛还有什么差别。虽然这么说有所不妥,但是什么因缘众生皆有佛性。声闻入小涅槃,八万四千大劫,时间有限为小涅槃。缘觉入中涅槃,时间与声闻相同,而法乐环境比声闻天高界好。菩萨入大涅槃,离此三界至佛净土,时间与环境声闻、缘觉所不能比。虽入佛净土而不是自己的净土。佛入般涅槃是入自性涅槃,无所入和不入,只是示现而。前三圣位怎么不能同佛一样入般涅槃呢?

: [/ v& t2 ~0 E- l1 O

佛说,佛入涅槃为入自性涅槃,不是其它圣位可比。所以,大般涅槃为善有,即妙有。妙有自性净土庄严,妙有自性报身圆满,妙有自性化身无量而化度众生。菩萨的妙有有限,声闻、缘觉无妙有。

: _% z {2 k5 H8 O

再有,声闻如乳,缘觉如酪,菩萨如酥,佛如醍醐,是同一佛性而又有差别。

S5 Q2 R, {9 A( D: A

再有,众生佛性,不是外来,不是后有,各自本具。只是久迷烦恼与觉而智慧,众生与佛而有差别。

: M: v( T- g$ X: U+ j% y+ Z Y% u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怎么有人一发心就成佛道,而有的人久发心而不能速成佛道。

" P2 q I+ a% U# W3 H# N4 c; h# b

佛说,有声闻、缘觉、菩萨于佛前速作誓愿,我当久久护持正法,然后就速成佛道。如商人市场卖宝,愚人不识货而轻笑,见商人吆喝此宝无价后,又是轻笑。还相互说这年代哪有真宝,真好笑。不能速成佛道的声闻缘觉就同愚人一样,不识佛宝,轻视佛道。

- v* V1 x9 b8 Q3 s; `" `' ~6 n

再有,于未来世有人因被生活所困等原因出家,心志不稳,邪见不说实话,不精进修行佛法。见闻佛为声闻速受记,便大笑、轻慢、攻击等,要知道这是破戒,自认为自己总比别人强。佛速受记为坚固其声闻道心,佛受远记为护持正法久住。

( y. e v3 i# r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菩萨怎么得不坏眷属。

; g2 e, S7 @ K& G5 I

佛说,勤加精进,护持正法。

" X! w7 j* m7 ^ L+ x1 ]' S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众生怎么口唇干焦。

9 \ M% V+ E4 X% ~, w7 [

佛说,遇痴无智,不识三宝。再有,不知佛真身常住,众生虽有目如盲者。若知者虽是肉眼,却似天眼,此人久修大乘经典。若有天眼者,不知者,却似肉眼,不修大乘佛法。

4 g2 i; j$ D! b

再有,佛常为一切形类,无足有足多足等众生,以一音说法,彼彼异类各得醒悟。所以,佛为一切众生之父母。

' F* @2 X7 f' {7 b* n1 {/ _* ?

再有,佛随顺世间如大人对不会说话的婴儿说话,小孩虽听不懂什么,却为小孩将来会说话,说什么话打下基础。佛为众生说妙法也是如此,将为众生成就佛道撒下菩提种子。

! ? f; W3 F" I) _* X, x* L3 b

从第四品童子菩萨请法,逐一开示至这里。有人问,宣化法师讲,佛法灭时《楞严经》先灭掉,这里怎么说此经先灭掉。这里不矛盾,此经为声闻经王,《楞严经》是菩萨乘的铜轮王。从声闻乘讲此经先灭掉,从菩萨乘讲是《楞严经》先灭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5: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 4 V" |( x3 o! f1 L/ g

涅槃降魔咒

$ V" k. ?& {5 b; E8 N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绨

# p; }, I9 l( n- N$ D# j I+ K

【一切大众所问品第十七】

+ G8 [% n/ R1 b8 { v9 e+ S

这一品重点说,纯陀及天人等各类众生愿最后供养佛。供养后,纯陀菩萨、童子菩萨、文殊师利菩萨以及天人、世人、阿修罗等分别向佛请法。

5 o) c# z f% p

这时,佛从面门放青黄赤白兰紫种种光、照纯陀及眷属身。纯陀及眷属手捧器物,佳肴美膳充满,欲奉佛与诸比丘最后供奉。此时,有一位威望很高的天人拦住纯陀说,请等一等供养。诸天天人及其它众生,也各自持斋于佛前长跪供养。诸比丘也手捧衣钵供养。此时的三千大千世界庄严如西方极乐世界。纯陀跪于佛前,忧悲的恳求,唯愿佛哀悯我们再住世延寿时间越长越好。佛告诉纯陀,你想请我久住于世,应该快点奉上最后具足的供养。此时,一切菩萨与各类众生异口同音,羡慕纯陀成大福德,请佛受最后无上供养。我们无福,白预备美食。佛为让众愿满足毛孔各化无量诸佛,各有无量诸比丘众,示现受其各类众生供养。

8 H# R+ K; L2 z' j: r$ G

唯释迦牟尼佛自受纯陀供养,并以佛神力使此膳肴充满法会而供养大众。表示佛示现入世间,随顺世间,怜悯世间众生,而独受纯陀供养。此时,天人、阿修罗等哭泣悲叹,佛入涅槃,我等永远离开了师尊,以后的路我们怎么走。佛用偈语安慰大众说,汝等莫悲叹,诸佛法常住,悲心视一切,皆如罗睺罗。四众应善听,闻已应欢喜,即发菩提心,最上之誓愿。此时,人、天、阿修罗等大众等,听佛说法后心生欢喜,知佛常住。散花、涂香、天鼓伎乐等供养佛。

1 @" u- S# @+ C" i- t; W' M, G

此时,佛对纯陀说,你今所见是不是悉有奇特。纯陀答说,殊胜庄严。佛对纯陀说,你今皆已成就菩萨行,住十地。

4 F' {+ {2 c8 n6 N7 k

童子菩萨对佛说,纯陀所修成菩萨行,我也随喜。今日佛为利益未来无量众生说此经。那佛所说的一切经典中,有余意无余意呢?即真经实义没有全说还是全说了。

7 H4 H0 e2 i* |7 r& M5 y

佛对纯陀说,所说经也有余意,也无余意。即也有没全说的,也有全说的。

* u6 g8 P' M+ F' y. M

纯陀向佛请法说,所以布施都可赞叹吗?持戒与毁戒有怎样的差别呢。

1 m4 g% y5 y. ?" R' Q* N0 ^

佛说,唯除一阐提布施外,其余一切布施皆可赞叹,获大果报。怎样为破戒,此经中已说。

. B! a: h* ?# R

纯陀又向佛请法说,我还是没明白,佛说破戒的人,就是一阐提。如果真信三宝真常,人就不破戒。一阐提这样的人怎么样表现的呢?

, E6 A9 N* f6 E, E- h7 }

佛对纯陀说,四众发粗恶言诽谤正法,造重业不知悔改,还心安理得等人,为趣向一阐提道。犯四重戒作五逆罪,心不知害怕,无忏悔意;于佛正法,无护惜心,诋毁轻贱,说有很多的过错等人,趣向一阐提。又说过世间根本无佛,也无佛法。谁说有请出来让我见一见等人,趣向一阐提。

! } N1 Q2 M5 Q6 ^. t

纯陀又向佛请法说,破戒之人怎么表现的呢?

6 v* V; z$ k; V

佛说,如犯四重戒及五逆罪,诽谤正法等这样的人为破戒。

1 m' ^- {; E* p

纯陀又向佛请法说,这样破戒的人,还可拔济救度吗?佛说,若有因缘的,还可拔济救度。即破戒后心常忏悔,又害怕又自责,不应该破戒呀!以后我也护持正法,供养护持正法的人,读诵、受持、广说大乘经典。破戒之罪被法制服后,可以重作新人,新人不算旧账,为不破戒。如日出破诸暗一样,此经能除众罪,拔济、救度破戒之人,拥护此经正法得大果报,离此经正法,无救度破戒之人之法。

) Q; S4 S, X5 |; j

若有诽谤正法之人,能自己改悔,还归正法,自念不善自害后,对别人说自己的教训,让别人从中受益,这样的人得福无量。犯五逆罪的人也是这样做,也可得福无量。

' W' n) l! V/ e8 [3 k: H

若犯其他重罪的人,应认真听一听。正法是佛密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当护持,还要让别人知道,用正法供养别人,可得大果报。如母子渡河,弃子母可活命,但母拼命不舍,母子都被水淹没。此女人本人没有作善业,而因慈念子的原故,得生天中。犯重罪的人也同此理,因护法心而得福报。护法为世间无上福田,有无量果报。

, @8 F9 G& x: u3 x7 ]

纯陀向佛请法说,若一阐提也自改悔等这么做,也能得到同样的福报吗?佛说,你不应该这么问,如有一种果,皮苦仁也苦,不论怎么培育,也改

1 |# A/ c/ o0 K, Y* |

变不了它的本性。若一阐提能发善心就不是一阐提了。

0 V4 _2 E0 |6 Z* ^9 R

再有,一切布施,因布施对象不一样,果报不是没有差别。只有供养佛,

2 W5 c6 o, \3 H6 r' k# R W, G

才得无上果报。

, P k( Q6 ]" x/ o' g

纯陀向佛请法说,是什么原因这样说呢?

- c3 V/ Y2 m. j( j6 ^. ?

佛说,此王舍城中,有一男众信佛又奉外道。来这里请法供养之意。故说

4 X* ^# [& S5 I4 `8 _& H

供养对象不一样,果报有所差别。同时,又对菩萨带领四众持戒而说,弃除破戒。弃除破戒少数人,是对持戒多数人的慈悲。

- W, E6 P( o, q) X( U' |: O

佛说偈语“一切江河,必有回曲。一切叶林,必有树木。一切女人,必怀陷曲。一切自在,必受安乐”。

+ M R9 Z6 j) n% h% V& l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礼佛后也说偈语。非一切河,必有回曲。非一切林,悉名树木。非一切女,必怀谄曲。一切自在,不必受乐。佛您说偈必有余,没能全说,请慈悲说其因缘。如西牛贺州有何直而不曲;金银琉璃宝树有树无林;也有女人持净戒而功德成就,有大慈悲;诸天王虽得自在,悉是无常。

0 r4 W/ i9 D; W. n( G, K j+ q" _

佛说,如良医治病,正常用药为治病甘露,超量服药不能治病反为毒。佛说法也是这样,因听法对象不一样,而有所保留取舍。说此偈语是为调伏王子与后妃的骄慢心,让他们知道因果是很可怕的事。如今天我为诸位讲佛经,诸位都是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修行,我要讲继续苦行,否则往生佛净土很难。所修功德越高,往生的把握越大。如果诸位都是新学,我要讲只要信佛念佛,将来一定往生佛净土。否则,会让新学害怕而放弃信念。

1 |2 P7 Y g! g

佛说,文殊师利你现在应该明白了佛说偈语无有漏失,是根据众生根基有所保留。你早已明白此意,为利益众生才故意这么请法。

8 r3 ? }! |% S

文殊菩萨闻佛说法后说,于他语言,随顺不逆,亦不观他,作以不作,但观自身,善不善行。此偈是佛您所说,这么说法不是正确说法,特别是语言随顺不逆不了义,请佛垂慈哀怜众生,再正确的说一说。

) P/ A6 ?4 ~% m( A$ q" s+ L* t

再有,佛常说一切外道,有九十五种趣向恶道。而声闻弟子走的路正确持戒威仪,慎守主根,深乐大法,趣向善道。佛怎么于佛经中有批评他们,训斥他们的语句和意思呢?

. C% E, y) R: z/ x5 _

佛说,所说此偈语不为一切众生所说,而专为阿暗世王所说。阿暗世王害其父王后,还说他父王的过错。至佛所想让佛折伏王者势力。说什么是佛一切智和不是一切智,若有一切智,于往昔无量世中就能调理好常怀坏心的人。怎么还有跟随追逐佛而来,就想专门与佛作对,专门谋害佛的人。他们还想出家就出家,佛也管不了呢,以是因缘说此偈语。告诉他,大王你今害父,已作逆罪虽堕落无间,但不知忏悔,以求清净,有什么缘由还指责父王的过错。

7 p4 M) U9 r5 @ J

再有,批评或训斥一些声闻弟子,是为教诲他们远离众恶,再让他们教诲别人也远离众恶,不毁禁戒,成就威仪,而成就功德。受佛教化是佛弟子。这时,佛又为文殊师利菩萨说偈语“一切畏刀杖,无不爱寿命。怨已可为辟,勿杀勿行杖”。

4 N# D, T5 y0 ~, F5 }5 T

文殊师利菩萨于同时也说偈语,“非一切畏刀杖,非一切爱命,恕已可为辟,勤作善方便”。

: U$ V; h) Q2 f# v! J

佛您说,偈语法义也是没全部说透。如阿罗汉、四天王等,是天人或阿修罗持利剑能害了吗?持戒比丘勇士,烈女等能为活命害怕刀杖吗,阿罗汉能与凡夫相比吗,若凡夫不识阿罗汉而比作走路的人与凡夫一样,那是邪见。是有因果的。

. ~, N! v Q& n' ~# r

佛说,于众生生大悲心,无杀害想,是阿罗汉的平等心。所说偈语是以前说予此城中猎户的,他猎杀很多鹿,请佛去家中吃肉。佛虽受请而未吃肉,劝他说慈悲众生如子想。还说,当让你长寿,久久住于世。受持不害法,独如诸佛寿。

/ _5 Q) F: T4 h5 w& V

文殊师利菩萨又说偈语,“云何敬父母,随顺而尊重。云何修此法,堕于无间狱。”即随顺而尊重父母,怎么还堕入地狱呢?

1 }7 ]( ~: X' F+ E7 I/ J V

佛说偈语:“若以贪爱母,无明以为父。随顺尊重是,则堕无间狱。”即若人随顺尊重贪爱无明,必然堕地狱。

/ t2 J3 p+ p# N4 g+ O8 s2 e# N& f

佛又为文殊师利菩萨说偈语:“一切属他,则名为苦。一切由己,自在安乐。一切骄慢,热极暴恶。贤善之人,一切爱念。”

1 S0 x( J+ m q; u( K7 F

文殊师利菩萨对佛说,佛所说还是没有全部说完,请慈悲说其因缘。如徒儿向师学手艺,说徒儿是师的儿子不成立;说师对徒儿不像儿子那么教他学不会;说不投师而想自在又什么手艺也没学到。所以说佛没说完全,是有余义。

# d* I7 e% ~) p/ K! ~

再如,一个傀儡王子什么事也不能自主,能说自在吗?烈女出家,谁也不敢接近她,能说贤善爱念吗?有出家人犯四重戒,还住寺庙穿出家僧服,坚持威仪,护持依法修行的人,是人命终必堕地狱。能说贤善爱念吗?修善的人也有因犯戒而驱出寺庙还俗的,这又怎么说呢。所以说佛没有说完全,是有余义。

6 D# c& {' N& O# c

佛说,说法要随顺世间的时间、地点、人物因缘而说法。否则断章取义,风马牛不相及。佛说此偈是为,此城一女子回娘家顺路至佛所,此女说一切女人不自由,一切男子自在。所以,佛说此偈。

. J: g3 F) C7 I* f: d$ T+ c3 R

文殊师利菩萨见今日佛受纯陀供养而说偈语:“一切诸众生,皆以饮食存。一切有大力,其心不嫉妒。一切因饮食,而得诸病苦。一切修净行,而得受安乐。” 此偈大意是,众生都依饮食生存;有势力的人心才不嫉妒不如自己的人;为饮食生存而吃各种苦;修净行的人才得安乐。

' y9 c) Q+ T& F: g* x

这时,佛为文殊师利复说偈语:“非一切众生,尽依饮食存。非一切大力,心皆无嫉妒。非一切因食,而至诸病苦。非一切净行,悉得受安乐。

1 `! g- c }; B4 E# f

佛继续说,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所食为示现,让无量众生具足布施功德,令其出离三恶道,实无所食,不依食而生存。肉身不是真正常住的罗汉、辟支佛、菩萨、佛,谁又见四圣道有食。

- j E% s, x+ p7 k

若有的世间凡夫,一生也嫉妒别人,但也没有大的势力。若世间人有的外伤,不是因饮食而得病苦。若世间外道人也修梵行,照样多受苦恼。所以文殊师利菩萨也不完全,是有余义。

% R# o2 P8 f6 r$ U; G

佛所说偈,是有因缘而说。如上一首偈语,不是对文殊师利菩萨所说,是为一婆罗门人只求受不邪淫戒和不恶口戒,别的戒不能受而说。

' w% W- d* M7 o3 `+ [

童子菩萨这时向佛请法说,什么是无余义或一切义。

$ ~0 A1 T _5 Z5 X

佛说,一切人常乐善法为一切无余。其他一切为有余或无余。一切常乐善法的人中,要去除掉助道的人。正面助道为善行,不为助道。反面助道为逆缘,行恶法。所以,去除掉。

! ^2 \" M# f! c$ @

童子菩萨说,请佛说一说此经能得怎样功德!

$ j' Z) T5 |9 d U" ~7 T

佛说,听闻此经名字得功德声闻缘觉都不知,唯佛全知道。因为这是佛的境界。何说受持、读诵、流通或书写此经得功德,更是不可思议。这时,天人、人和阿修罗等也说偈语,诸佛难思议,法僧亦复然。尊者大迦叶,及以阿难等。佛说偈语:“我法最长子,是名大迦叶,阿难勤精进,能断一切疑”。这时,大众以物供养佛后,立即发起菩提心,无量数菩萨得住初地。佛又分别为童子菩萨、纯陀菩萨分别受记。并说,自修其心,慎莫放逸。文殊师利菩萨为法会说法,待大迦叶与阿难来到此地时,付嘱如是正法。然后示疾,右肋而卧。

1 S- F e, a1 O# f# J/ F

【现病品第十八】

1 w. u+ l( m3 i. J$ G

这一品重点说,佛示疾众生不理解。佛又大悲利益众生,放大光明,为诸天及地狱众生说法,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让众生得安稳、清凉、快乐,除一阐提类不得利益。

6 w/ [. m- V5 N/ ?5 j

这时,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佛已无一切诸病患苦,不像世间人等有贪欲、嗔恚、愚痴、骄慢四毒为病,有寒热、肿痛、吐泻、心慌等症状,今日怎么让文殊菩萨为法会说法,而佛示疾呢!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怜悯一切众生;二是施给有病的人医药。否则,佛今日怎么自说有病呢?世人有病坐卧不安,想吃这个那个,如何治理家业。而佛不言不语而卧,不教弟子等持戒修行解脱等法,不教如何不退菩提心,如何对治诸恶比丘不守清净戒律等,若真有病,怎么右肋而卧呢!行菩萨道的人,凡是供养病者医药的有福德;又去供养一切众生,与众生共同发愿,心向菩提证无碍智慧的功德,能除去众生的三种障。即烦恼障、业障、报障。

5 A; B: X8 A: {9 N8 t6 P

烦恼障表现为:贪欲、嗔恚、愚痴、愤怒、缠盖、焦恼、嫉妒、悭吝、奸诈、谀谄、无忏无悔、慢、慢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骄慢、放逸贡高、对恨诤讼、邪命媚谄、诈现异样、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有无恭敬、不随教诲、亲近恶友、贪利无厌、缠缚难解、欲与恶欲、贪与恶贪、身见有见及以无见、频申喜睡、欠呿不乐、贪嗜饮食、其心迷乱、心缘异相、不善思维、身口多恶、好喜多语、诸根暗钝、发言多虚、常为欲觉恚觉害觉之所覆盖。

7 v$ l6 X; i* ^* B( I

业障表现为:五无间罪,重恶之病。

) e" N# h2 E+ I$ s! v3 Y9 ^0 U& v

报障表现为三恶道众生和诽谤正法的一阐提。

2 [, R; v5 e! f4 G/ K

再有,菩萨愿令众生永断诸病,得成如来金刚之身等。怎么佛今天自说有病!

0 j% [% D3 U- ~8 k1 o0 f

再有,世间人非常痛苦,想这个人念那个人等,怎么右肋而卧,什么也不说呢?愚人会想,佛是不是常住长生,不应该自说有病呢?

% e+ D/ O1 g. e+ z U" f2 ]

再有,世间有病身体瘦弱,卧床不起,人生厌烦等。今天佛右肋而卧,会为九十五种外道所轻视,认为佛也无常,还不如我等长寿呢!按这样的道理,佛不应该右肋而卧,又默然不语。

5 W) d& d7 Y( _

再有,世间人有病,四大不适至极,不能随意坐卧等。而佛四大无不适而身力具足,具足十力;不应该像婴儿一样什么也不会说。而佛有大智慧,大威德,神通自在,进止安详等,怎么今天右肋而卧,让人无悲苦呢!

( T: o M, R$ ]8 Q$ e& p1 U

这时,佛心大悲,究竟随顺利益众生,立刻从卧而起,结跏跌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足,放大光明,充满虚空,明彻地狱。诸天众生不退菩提之心;地狱众生遇此光者众苦灭掉,清凉快乐。佛于大光明中为众生说法,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因地狱众生闻法,心生欢喜,当时结束地狱苦报,生人天中,地狱虚空。仅剩一阐提,不能得利益。诸饿鬼类遇此光者,饥渴解除,立刻命终而生人天,唯一阐提类不能得利益。畜生类众生遇此光者,恚心灭掉,立刻命终而生人天。唯一阐提类不能得利益。为什么六道众生都盼佛降世,三善道得救度,三恶道罪苦得豁免。佛身毛孔出无数宝莲,一一莲花各有一佛,庄严其身。又示现欲界六天,又为众生说声闻乘,缘觉乘法,菩萨六度万行所得功德。我们世间的人遇佛光者,盲者见色,聋者听声,哑者能言,腿残能行,贪者得财,悭者能施,恚者慈心,不信生信。唯一阐提类不能得利益。

; ~+ z' }* {! ~) Q% e1 ]* L

这时,天龙鬼神等类众生,心皆欢喜,歌舞散花,供养佛与僧。并说偈语:如是甚深佛行处,凡夫下愚谁能知,施诸甘露法,为断除彼诸烦恼。

8 u* y# c, C. k0 q! m+ S- O' u

这时,佛对童子菩萨说,你现在已得这样甚深微妙智慧,一切外道诸魔不能破坏,不为恶风所动。成就请法功德,乐说辩才。佛早已除病根,永离依卧,在无量阿僧祇劫有佛无上胜如来,说此经典,开示我等声闻。听闻此经后,受持、读诵、书写、为他人讲解。以此功德,发菩提心。从那时起,再没有诸恶,烦恼业缘,永断诽谤正法一阐提,再没犯四重戒,没作五逆罪。这里告诉我们,此经薄福之人,难听闻到;有福德的人听后大果报如此不可思议。有缘听闻此经之人,实为佛缘殊胜。

5 Z) G$ _( V( s0 k7 Y/ b; N

佛又对童子菩萨说,佛真实非人非天,也不是鬼神等类;犹如大海无咸味,犹如高山无土石;犹如父母,实非父母;犹如船师,实非船师;犹如商主,实非商主;能催伏魔军,实无恶心;犹如医王,实非医王。这些都是随顺世间,比喻说法。

- t# ] L' R1 p, K. F; e

佛继续说,若有依佛法修身口意业,死后火化、水葬、弃尸供野兽飞禽食用。是善人用尸身行最后善,死后生善道。佛今天自说有病,让文殊师利菩萨为四众说法,是示观涅槃。佛身,大涅槃,是请佛甚深禅定。虚空之性,无有坐卧等事;更无童子菩萨所问世间诸事,诸佛如虚空,实性出世间。

7 m$ D3 p# k$ H" H$ n

佛说,世间有三种人的病难治。一是谤大乘佛法;二是作五逆罪;三是一阐提。这三种病声闻、缘觉不能治,此病必死。世间有侥幸乱投医好病的巧合,而这三种病,没有巧合。

5 z2 E D7 Y# d2 o7 g3 L# t8 S3 g

佛说,声闻缘觉从佛或菩萨那里听闻到此经,发菩提心或不发菩提心,以后值佛不值佛、值菩萨不值菩萨、闻法或不闻法都能自然成就菩提。何况能受持、读诵供养此经。有人会问,不到法华会,不得成佛道与此是否矛盾。我告诉你,能听闻受持此经的人,种下菩提因,也一定能到法华会或听闻《法华经》。佛说,有五种人于此经有不圆满的地方;一种人为一果罗汉,永断三途诸苦,人天七返。过八万劫后证得菩提。二种人为二果罗汉,永断三途诸苦,人间一往来。过六万劫后证得菩提。三种人为三果罗汉,永断人以下五道,为不来果。过四万劫后证得菩提。四种人为四果罗汉,世间诸漏已尽入余涅槃。过二万劫后证得菩提。五种人为辟支佛,永断诸烦恼,入余涅槃。过一万劫后证得菩提。这里的证得菩提是证得一地菩萨的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5: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 _% o" s! `& k- d, P c8 r; b: h+ c/ f# H: v2 C% L. F6 q) b, P- T1 ], @% d# k. B& g+ V7 {
. p l. @: ]. J" _
9 I ^+ R) ]2 r2 Y- E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一】

9 w5 X! J# c' w" Y

涅槃降魔咒

4 f, y M1 @5 v8 r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绨

+ G& o1 {) F1 V ^

【圣行品第十九之上】

# g; U' \) M# M, e& ^' [

圣行品即菩萨行,共分三卷三品。

$ w4 f/ V( _. E! \5 x% i

这时,佛对童子菩萨说,菩萨当于此经专心思维五种之行。一者圣行,二者梵行,三者天行,四者婴儿行,五者病行。下面分别讲解:

& b& s) f; H/ q$ I2 d5 `

圣行。菩萨经常修行这五种行,还要修行佛行,即受持佛说大乘经典和此经。

% k% k' ^4 g3 M& ^3 W' U

1、菩萨听闻此经生信,思维诸佛无上道。为受持佛大乘经典和此经,应舍离妻子、眷属、舍宅、财富等一切外财,视居家如牢狱一样让人烦恼,不得尽寿净修清净行。应出家让一切善法因此增长,修行无上菩提之道。舍外财出家为菩萨行布施,菩萨想出家时,与魔王的战争开始。魔王生大烦恼,说我又减少一个子民多一个战争对手。这场战争又旷日持久,一直战斗到菩萨菩提树下证菩提。

. V5 r+ v* M6 K

2、菩萨出家后服法衣,奉持禁戒。菩萨护戒之心,犹如金刚。乃至小恶心生怖畏。菩萨护戒如人持浮囊,想渡大海;魔子想破戒,向菩萨乞索浮囊或一半、三分之一再或搭一把手不可;菩萨宁被魔子杀掉也不破戒,如不舍浮囊。菩萨护戒,常有烦恼魔子来巧语诱破,而菩萨为证无上菩提,护持重戒与微小戒律一样,坚固心如金刚。

. N0 M0 g% k3 A; i, u/ L# f

3、菩萨具足五方面清戒。一根本业清净戒;二前后眷属余清净戒;三非诸恶觉清净戒;四护戒正念,念清净戒;五回向菩提戒。

! l; b2 F& T* W. p: G

4、菩萨又有二种戒。一受世教戒,二得正法戒,终不为恶。

. K' J; J$ |( J6 s

5、菩萨又有二种戒。一性重戒(四禁戒),二息世讥嫌戒,世间人都认为不该做的事,如小称大砣和不食五辛之物,不看凶杀戏等等。

& i2 J6 u+ Z5 u& T

6、菩萨宁以热铁炙身,终不取以身破戒。菩萨宁吞热铁丸,终不取以口毁戒。菩萨宁卧热铁床,终不取以身贪求高广大床而破戒。菩萨宁受三百矛扎,终不取以身贪求滋补医药而破戒。菩萨宁愿投入镬汤,终不以身贪求豪宅而破戒。菩萨宁愿被铁棒打碎,终不取以身贪求礼拜而破戒。菩萨宁愿被铁器挖出双目,不以色心视好色。菩萨宁愿用铁锥刺耳,不以染心听好音声。菩萨宁愿用利刀割去鼻子,不以染心嗅诸香。菩萨宁愿用利刀割去舌头,不以染心贪其美味。菩萨宁愿用利斧砍其身,不以染心贪其触。谁这样对待菩萨,堕于三恶道。而成就菩萨护持清净戒的功德,具足圆满。

2 c/ c' n7 b i3 u* _2 m; K

7、菩萨修持这样的清净戒,进入八地菩萨,不动地。此地菩萨为不动地、不随、不退、不散,如山一样不为大风动堕退散。一不动为,不为色声香味触法所动,不为贪嗔痴所动,不为烦恼魔所动。二不堕为,不堕三恶道,不破四重戒罪,不为色受想行识蕴魔恼害而堕。三不退为,不退回声闻、缘觉,不退戒还俗,不退菩提道。四不散为,不为邪风所散,于大乘经典不散,不为死魔所散。

0 Z/ M: x% @0 I# p

8、菩萨进入不动地,为菩萨修行圣行。佛与菩萨所行为圣行。因为,佛与菩萨为圣人,有圣法,有圣戒,有圣定慧为圣人。圣人有七圣财,信、戒、忏、愧、多闻、智慧、舍离。七圣觉:择法觉、精进觉、喜觉、除觉、舍觉、定觉、念觉。

0 U- O. j7 o% b

9、菩萨圣行,修于诸观。观身不净谁是我,我是谁。观身白骨断除一切色欲。观骨节分离断形貌欲、姿态欲、细触欲。观青色十方皆青,黄白色也是如此。在各色观中此身不净,因缘和合,四大无我,示现身作事业,幻化不实,何处生贪欲、骂辱、嗔恚。若心不忍,心则散乱,失去正念。若失正念,不分善恶,堕于恶道。如是观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得四念处。得入堪忍地,即一地菩萨。

4 O+ A% n3 W2 U, r6 [% Q5 T

10、菩萨堪忍,身心苦恼一切能忍。堪忍贪欲、恚痴、寒热、疫病、恶口、打骂等。

+ s$ X& O3 J- U1 \- C9 K

11、没有得住不动地净持戒时,有因缘可得破戒。为令他人受持读诵大乘经典,令不退菩提心,故得破戒。如七地以下菩萨为度化喝酒的人,就示现饮酒接近此人等。为度众生,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 W6 t. Q! |; ?, H

12、菩萨拥护大乘经典,令人不退菩提心,虽破戒却无地狱可堕。往昔佛于我们地球做大国王,敬重大乘经典。当时,无佛和声闻、缘觉住世,只有佛教经典。佛十二年供养婆罗门,又十二年保护安全。然后劝婆罗门发菩提心时,婆罗门说,菩提之性,是无所有,大乘经典也如此。见闻婆罗门诽谤大乘经典,当时将其杀掉。如此因缘,没有堕地狱。护持大乘经典,有无量势力。菩萨行六度成就十种自在,即行法施、无畏施、财施,可以圆满命自在、心自在、财自在;持戒行能圆满业自在、生自在;精进行能圆满愿自在;忍辱行能圆满信解自在;禅定行圆满如意自在;般若行能圆满智自在、法自在,即菩萨有十种自在。

2 Q& I8 s# v" s9 B

13、菩萨圣行苦集灭道。苦有逼迫相,集有生长相,灭有寂灭相,道有大乘相。苦灭相,集转相,灭除相,道能除相。苦有三相,苦苦相,行苦相,坏苦相。集三界诸有相,灭三界诸有相,道戒定慧。有漏法有因有果,无漏法也是有因有果。有漏法漏果为苦,漏因为集;无漏法无漏果为灭,无漏因为道。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为苦;能生苦法为集;无有苦处为灭,十力,四无所畏,四念处,大悲为道。十力为:一是处非处智力(道理与非道理);二是业异熟智力(知三世业力);三是诸禅解脱三昧力;四是根上下力;五是种种智解脱力;六是种种界智力(众生界);七是遍趣行智力(显现六道);八是宿命智力;九是天眼力;十是漏尽智力。四无所谓:一切智无所谓;漏尽无所谓;诸法障道无所谓;说尽苦道无所谓。四念处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生有五种相,一者初出,二者终,三者增长,四者出胎,五者种类生。老有二相,一为念老,也为增长老;二为终身老,也为灭坏老。病为地、水、火、风,互不协调。一为身病,二为心病。身病有水、风、热、杂的原因和外伤,外伤由战争等、不小心或误摔等、刀杖瓦石、鬼魅作秽四种原因。心病有高兴、害怕、忧愁、愚痴四种原因,这四种原因有三种根源,一者业报,二者恶对,三者季节与代谢。死为失去受报之身体。一为命尽死,二为外缘死。命尽有三种情况。一是命尽福没尽,二是福尽命没尽,三是福命都没尽。外缘死也有三种情况,一是想害别人或被别人害自杀,二是想杀别人或被别人害他杀,三是又想害别人又想自害而死。另外,有的人外缘死可为放逸死、破戒死、坏命根死。放逸死是人诽谤大乘经典;毁戒死是人毁犯诸佛所制禁戒;坏命根为舍五蕴身,是成道之人。

6 l6 L1 A1 H1 X9 y

爱别离为所爱之物被破坏离散。一为人的五蕴坏,即心、肝、脾、肺、肾。二为天的五蕴坏,即色、受、想、行、识。三为其它五蕴坏。怨憎会为不爱而脱不掉,还要会集。重点是三恶道,不想去、不愿去、不愿作也得会作,不见轮回饶过人。求不得为所求不得和费大力气不得果报。五蕴盛为七苦作用于心,念念为苦。

. A" c3 L, y/ f8 B

14、三界众生无不有生,不一定有老。众生贪生而厌病老死。菩萨不然,知生必有病老死相伴生,善必恶相随。佛用功德天女与黑暗恶女姐妹比喻,美与丑伴生,富与贫相随。有智慧的驱除功德天女,而黑暗恶女也相随而去;愚痴的人贪求功德天女进舍,而黑暗恶女也相伴入宅。菩萨舍生而病老死都无,众生贪生而八苦根本。众生贪生如小孩饿逼取粪中果子,洗而又弃。菩萨见生如粪中果子,不受也无舍。菩萨不贪色声香味触法美味,诸苦恼自免。众生贪其美味而得色力,知有一患将来要死,也出高价贪而食之。愚痴贪受,诸苦相集。

~6 Y3 r! W- k* f4 w% B3 x

15、菩萨住于此经观知生为大苦。菩萨受持此经,知佛要随顺世间,示现涅槃,那还有谁能违背世间诸法规律呢!三界受生处,如毒树根、茎、叶、花、果都能杀人,是粪臭一样,人生十岁乃至能活八万岁,都诸苦相随。凡夫贪生求寿,如冒险采药人不觉跌于深坑。菩萨见生寿如见天人妙食似地狱铁丸。

3 I: l! h3 k" ]+ K+ Z; {& S1 s

16、菩萨住于此经,观知老为大苦。老能坏勇力意念,无年青时的快乐骄慢等,为人瞧不起。人老如池中莲花鲜美而遭冰雹,小国王好战而遇大国强兵,车折轴,富家遭强盗等,盛年壮色为衰老干枯,再无出家、读经、坐净的劲头。老人也如国王失国乞食,油干灯灭,干河无水,不能咨受一切善法。

1 ^! ?, Q$ b `0 N7 B& P

17、菩萨住于此经,观知病为大苦。病能让人失去安稳乐事。如小苗遇雹雨,常人失手足,芭蕉有子等,抢夺人的正念根本。

7 y/ W( l6 F# d+ k# x+ w E. B1 \

18、菩萨住于此经观知死为大苦。如火烧一禅天,水淹二禅天,风吹三禅天,唯四禅天可免。一禅天内有觉观,外有火灾。二禅天内有欢喜,外有水灾。三禅天内有喘息,外有风灾。四禅天内无患,外无灾。唯菩萨住于此经,如国王能识破怨贼伪装亲善,而欲杀害之阴谋诡计等。菩萨住于此经是住于空、无相、愿力三定,与死远离。

$ ~& U4 K+ t$ f! F- }

19、菩萨住于此经,观知爱离别为大苦,爱别离苦为众苦根本。偈语说,因爱生犹,因爱生畏,苦离贪爱,何犹何畏。

( n1 C+ g) C+ I

爱别离能生出种种苦。如顶生太子具七宝为转圣王,又贪忉利天玉帝诸宝,玉帝受持此经,并为其开示。而顶生转轮圣王,于玉帝生恶心而堕落回人间,别离七宝和爱念之人,因苦恼生死而死。当时玉帝迦叶佛是,顶生圣王我释迦牟尼是。应该知道爱别离过去现在世都有,未来世众生也是如此。

- F# p6 ] f& G; S0 U" Z4 k

20、菩萨住于此经,观知怨憎会为大苦。菩萨观地狱、畜生、饿鬼、人天五道,都是怨憎会苦,恨这个,怨那个。如看见牢狱紧闭,枷锁杻械于人一样害怕。所以,菩萨舍外财而修六度万行,入于涅槃。

9 M9 ?' I' |# b% f0 Q' o% I3 Y

21、菩萨住于此经,观知求不得为大苦。一切尽可求,但分二种。一是求善法,求善法不得苦。二是求不善法,为度众生求恶法不离苦。

! N1 p* ]: C% O E2 N9 G' a! R

22、五蕴盛为七苦所集,修善法有乐想,作恶者生苦想。

- D& H6 Q8 n# _" B. [

这时,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如色是苦,一切众生不应有求。又如善道中,六触受乐,乐是苦,一切众生不应有求。佛说的偈语,菩萨摩诃萨,毕竟到彼岸。所做众事办,是名最为乐(余下略去)。诸经中所说乐相是什么样子。

7 [ P+ M3 @6 u. k* V

佛说,一切众生与下苦中,横生乐想。

4 p5 ]: f' Q g4 a, J+ u3 R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下苦为八苦。下生为三恶道,于中乐无苦乐想,于上乐生乐想,当怎么回答?怎么说于苦中而生乐想?

& n+ C8 G0 L: Q6 A! z }" K7 x7 u

佛说,从理义上说,无有乐想,是妄生乐想。五蕴中有三受三苦。三受是乐受、苦受、不乐不苦受。三苦为苦苦、行苦、坏苦。以苦乐受中,虽为三苦,实有乐受,是菩萨以苦乐性不相舍离,以苦为乐,不舍离众生。若于一切众生一切皆苦,实无有乐,妄生乐想而已。

6 S- o& m% ^- X+ W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修行善者,则受乐报,诸经所说乐受是真实的吗?

5 i' k* {/ \* m3 \! L

佛说,修善受乐报是菩提道之根本。所以,在诸经中说有乐相。而世间人以女色、美酒、财宝等贪欲满足为乐,如是乐能生苦,是忧悲苦恼,乃至断命。菩萨于八苦中,能解苦无苦,于此经中能知苦因乐因。

0 S; k, C$ _0 C

 

4 @9 D% W9 @8 w$ q4 n! l3 d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二】

3 Q, C y! I( X/ s- B9 G' [

涅槃降魔咒

7 b0 s9 x5 q0 _, T) h2 s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绨

2 G) }2 g. a' d8 v N) c

【圣行品第十九之中】

/ D/ t( p6 l3 q0 P4 a# f

23、菩萨住于此经,观集是蕴因缘,集还归爱于有。爱有二种,一爱己身,二爱所须。又可分欲爱、色爱、无色爱。又可分业因缘爱、烦恼因缘爱、苦因缘爱。出家人有四种爱,衣服、饮食、卧具、药品。又有贪著五蕴,随诸所须,一切爱著,分别计较,无量无边。

3 e: S( u- e* f S( P

爱又有善求与不善求之分。诸菩萨为善求,凡愚之人为不善求。求大乘者为善求,求二乘者为不善求。凡夫爱为集,菩萨爱为谛。因为菩萨为度众生而受生,不为爱而受生。

* Z( k( g8 N9 u! [! o+ [/ Q- X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佛在其它经典中说,众生以业为因缘,今天怎么以爱性为因缘呢?

8 z9 Z( h+ ]* j& Q0 i# i

佛说因缘不是因。而五蕴主要的因来自于爱,爱与一切烦恼如王者出巡,臣属相随;穿衣尘土相著而随;土地能生芽一样。住于此经深观爱有九种可怕之处。一为欠很多债,二为要罗刹女,三为鲜花上有毒蛇,四为强食不能食之物,五为见淫女,六为树藤籽,七为疮中息肉,八为暴风,九为彗星。怎么的可怕呢!

& d+ S' d, t( z" ]

“如债有余”为穷人欠很多的债未还清,又被关进监狱。这里比喻声闻缘觉,有爱习余气,不能证菩提。如罗刹女妇为先食其子,后食其夫,所食众生令堕三恶道,让众生失去善根。如妙花茎毒蛇缠为众生贪五欲之花,不见爱毒蛇之患,爱蛇伤命后众生堕三恶道。所不便食而强食为五道众生,强食贪著等不能食而死,以是因缘堕三恶道。如淫妇为愚人与淫女通,钱财被巧夺后,又被驱逐。愚人贪爱被夺去一切善法,被驱中道,堕入三恶道。如摩楼迦籽为随鸟粪落在树下,树被藤束而枯死。凡夫善法被爱藤绕枯灭后,堕三恶道。如疮中息肉为愚人五蕴疮,应当勤心治爱息肉,不治命终堕入三恶道。如暴风为爱欲暴风能于父母而生恶心,能拔大智无上深固菩提之本。如彗星出现,警示世间将出现饥饿和瘟疫,能断一切善根种子,让众生受种种苦。所以,凡夫有苦无谛,声闻缘觉有苦有苦谛,菩萨无苦而有真谛。凡夫有集无谛,声闻缘觉有集谛,菩萨无集而有真谛。声闻缘觉有灭不真,菩萨有道有真谛。

/ J. P6 z" q, Y/ b

24、菩萨住于此经,观见灭见灭谛,为寂灭烦恼火灭。不在三界受生报身故名出世间。出世间为我性,常于六尘而不染,不苦不乐,毕竟寂灭,为常乐我净的真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5: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25、菩萨住于此经,观道如灯明暗,远离轮回,悟入八圣道。一正见,能见真理。二正思维,心无邪念。三正语,言无虚妄。四正业,住于清净善业。五正命,依法乞食活命。六正精进,修诸道行,能无间杂。七正念,能专心亿念善法。八正定,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

Q: I2 l2 e. X) F+ _6 L

这时,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若说八圣道是道有些不妥。因为,佛有时说信心是道,能度诸漏。有时说不放逸是道,是菩萨助道之法。有时说精进是道,观身念处,必须专心勤习。有时说正定是道,禅定能思维五蕴生灭,灭除一切忧悲苦恼。有时说修无常想是道,独坐思维于空寂清净处。有时说为人说法为道,闻法即断众生疑纲。有时说持戒是道,是人能度生死大苦。有时说亲近善知识是道,具净戒发菩提心。有时说修慈是道,慈能断烦恼,得不动处。有时说智慧是道,能断不停止的各种烦恼。有时说施是道,多行惠施,才有福德或菩提道。今天此经八圣道是道,其它经典是不是虚妄,佛久离错谬,不会虚妄,那是什么因缘才那么说呢。

: a6 D* C' e$ I2 l

佛说,如是诸经,悉入道谛,都能入道。信是八道根本,能佐助成就菩提。如中医能治病,根据病情用多种药配合,方达疗效,虽是一副药(一法相),要分别说各种药的作用。如一圣道(菩提),要方便说很多名相一样。从信根是道至八圣谛是道,都是一个道理。

1 A$ n1 a- M% u- a8 \! M

佛说,如一种金可作各种各样的装饰品,虽样子不同,但金性一样。佛以一佛道,随诸众生或说一种至二十种,佛、定、慧,见、慧、智,见道、修道、无学道、佛道,信行道、法行道、信解脱道、见到道、身证道,一至四果罗汉道、辟支佛道、佛道,念觉分、择法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信、十力、大慈、大悲、念佛三昧、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一切智无所谓、漏尽无所谓、诸法障道无所谓、说尽苦道无所谓。是道一体,为众生种种分别而说。

5 z! W* F: c9 [* C( l

佛说,如一火可燃各种燃料,草、木、煤、油等,佛道如一火,而众生如燃料不同,是一无二。虽一思维,依六根而说六。虽一佛道,随众生而说,四圣谛,八正道等,是以因缘度众生离生死。

+ r- ^/ t1 D( r7 S; ^1 k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佛您在河边林中抓一把树叶说,我知法如山河大地草木那么多,而说法如手中一把树叶。佛所说诸法苦、集、灭、道以外,是不是还有别的法呢?

% w5 {! U7 w* {8 I; u0 W

佛说,所说诸法,都包括在四圣谛中,但仍有没说。四圣谛中有二种智,一者中智,二者上智。中者为声闻缘觉智,上者为诸佛菩萨智。知诸蕴苦为中智;分别诸蕴有无量相诸苦,是上智。知入为门、为苦是中智;分别诸入有无量相诸苦,是上智。知诸世间为分、为性、为苦是中智;分别诸界有无量相诸苦,是上智。知色坏相是中智;分别诸色有无量坏相诸苦,是上智。知受觉相,是中智;分别诸受有无量觉相,是上智。知想取相,是中智;分别是想有无量取相是上智。知行作相,是中智;分别是行无量相作相,是上智。知识分别相,是中智;分别是识无量知相,是上智。知爱因缘能生五蕴,是中智;能知一切众生所起如是等爱,是上智。知灭烦恼是中智;分别烦恼不可称计,灭分别烦恼也是不可称计,是上智。知道相能烦恼,是中智;分别道相无量无边离烦恼也无量无边,是上智。知世谛是中智;分别世谛无量无边不可称计,是上智。知一切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灭是第一义,是中智;知第一义无量无边不可称计,是上智。这些法义,在其它经典中都不说,上智境界非中智所知。          

0 L2 u3 g: v) _; J' v# G; G( n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对佛说,所说世谛,第一义谛是什么意思?

5 I0 v0 Z0 B3 H: K' N# ~1 ]/ f

佛说,对没有出离三界的人说,有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二种。世间法为世谛,出世间法为第一义谛。而对出世间的人而言,就是第一义谛无二谛。五蕴和合为人,凡夫称姓名是世谛;人死后姓名注销,但这个前世或无量世都是什么姓名,后世又能是什么姓名,根据性相全能知道,是第一义谛。即有名无实者是世谛;有名有实者第一义谛。我、众生、寿命、知见、养育、丈夫、作者、受者等能从五蕴入为世谛;苦集灭道为第一义谛。世间法有五种,一者名世,二者句世,三者缚世,四者法世,五者执著世。名世,男人女人拥有世间财务。句世,围绕生活有很多话说。缚世,被世俗世论很多烦恼所束缚。法世,持僧戒修行。执著世见兰说兰,见缘思缘等差别念。于五种世法,心无颠倒,如实而知是第一义谛。若烧、若割、若死、若坏是世谛;无烧、无割、无死、无坏是第一义谛。有八苦相,是世谛;无八苦相,是第一义谛。依父母而生是世谛;十二因缘和合生者,不因业报而生,唯观因缘度众生而生,是第一义谛。

" s8 h$ T4 p. \0 s

文殊菩萨对佛说,所说的实谛是什么意思?

0 S2 r5 b V+ [" l, h" n

佛说,实谛是真法。真法无颠倒,无虚妄,实谛是大乘。实谛是佛所说,不是魔说。实谛是一道清静。常乐我净是实谛之义。

! k7 @+ Q7 } t/ B) @

文殊菩萨对佛说,若真实为实谛,真实之法就是虚空佛性,虚空与佛性有无差别?

2 {$ v0 ~* ~# @+ ~4 m

佛说,佛性如虚空,虚空如佛性。佛性是真实,虚空也是真实。众生苦集灭道有谛有实。佛非苦非谛,虚空如佛性非苦非谛是实。所说苦是,可断灭的无常相是实谛,佛性真常不可断灭是实。

8 H, D7 V) `5 b

集是五蕴和合而生,是断灭无常苦是实;佛性不是可断灭的五蕴之因的集性,如虚空一样。灭是烦恼灭,二乘得灭为无常,暂时灭或阶段灭。诸佛得灭是常为正法,是真实的。佛性不灭,只灭烦恼,常与不常不是说的,是证知常住无变为实,如虚空。

5 r9 r, p" h8 D3 p! ]) ^3 V1 P/ ?

道能断烦恼,依法而修证道断烦恼是常,不修行的烦恼相是无常,是真实的。佛已证虚空佛性,无道可修,无烦恼可断,无无常也是真实的。佛者是真实,佛性真实者。

3 p6 w- n6 H/ q O0 m8 E. s

佛说,有苦就有苦因,有苦因就有苦到尽头的一天,有苦到头的一天又有新的苦因在等待对应。苦有为有漏,无乐;佛无为无漏,有乐。这是真而又真,实而又实。

1 r9 }' [4 h9 Y$ g) d2 U. f

文殊师利菩萨对佛说,不颠倒为真实,苦集灭道中有颠倒吗。若有不能说无有颠倒是真实的;若说一切颠倒也是不实的。

. n# [& a' `$ D

佛说,一切颠倒,皆入真实之苦。众生有颠倒心为颠倒,如有人不听父母兄长教诲,不是苦也是苦。俗语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一切虚妄,皆入真实之苦。众生欺诈别人,别人没把他怎样,而有三恶道等着他。欺诈别人时不苦,而有苦报相等待。诸佛所说大乘是真实。声闻缘觉断诸烦恼是真实,而烦恼之根未拔出又为不真实。

3 t3 T9 q% N6 Z( j% C0 F

文殊师利菩萨对佛说,诸佛所说真实,那魔所说就不真实。那么,魔说里面有没有真实的地方呢。

9 t) V7 w# n' o3 Q# n! a5 b

佛说,魔所说真实的地方在苦集里面。如世间人有苦,受很多苦,但也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乐。在家学佛人这个不吃,那个不做;出家人这个戒律,那个依法苦行,不还是人受苦吗?千百年来见谁成佛了。这样说的是魔说,为虚妄。若说一道清净,别无一道清净,外道有苦集真常,无灭道真常,于不灭中生灭想,于无道中生道想,于无果位中生有果位想,这是佛说真实。

9 C; a3 r9 t7 G5 ?" Q$ d, f

文殊师利菩萨对佛说,佛所说有常乐我净是真实义。而诸外道也说有常乐我净。外道说可意十善与不可意十不善业报不失,即善恶到头终有报。若说无常,作善恶之人一死,果报谁呢?所以,所作诸行是常,杀生是应该被杀也是常;若说所行所作无常,杀与不杀也是无常,谁去地狱受报呢?若说有地狱受报,就应该是有常而不是无常,一心专念也是常,因为十年念,百年不忘;若说无常谁意谁念?一切意念也是常,见一面相识,常见面相知;若无常再无相见相知。诸所业报也是常,初学技术不熟练,三五年后便熟能生巧;若无常怎么有熟巧呢?算术之法也是常,从一二至百千;若无常有一无二,何有百千呢?这样得事例还有很多,都能说明诸行是常。即诸外道认为这种常是真实的。享受到心满意足得果报为外道有乐。如众生饥者得食、寒者得衣、贪者得财、病者得愈等,有求得满足为乐。如世间人惠施出家人衣食住和诸法器等,为后世得到心满意足的果报,决定有乐。有因缘享乐,必然有身体亲自感受到乐,若是说有乐而身感受不到,谁也不作猴子捞月之事。诸外道说,乐分下、中、上三等。下者忉利天之乐,中者大梵天之乐,上者大自在天之乐。

/ Y' @0 o3 }4 n8 M7 O

众生本能的欲望,是正常为净。如金银财宝等本身是净法,没什么不干净的。色受想行识本身是净法,也没什么不干净的。那么五蕴之净器盛装金银财宝之净法,这不都是净吗?

|& N1 f4 V7 U' T

见能造作与色当知有我。如进陶瓷厂一见设备就知其厂必有陶瓷技师之我。再与我见面一说话、握手等。坐下来叙谈,又见我多大年龄,穿什么衣服,有什么需求,有什么让人生气的事等,应该知道一定有我。

4 W3 X: s+ e4 u8 h/ n/ |

怎么知道有我呢?我能劳作生活,而为自己,当然知道有我。我小时食乳,长大后帮助别人;身内得色受想行识始终相随,当知这必定有我。有我才知道外部谁是障碍,谁是亲人,谁是伴侣,谁是出家人,白天黑夜等等。诸外道认为他们得常乐我净是真实的。佛怎么说呢?

$ x, S% O i1 B" L. @

佛说,诸外道迷于生死,沉沦诸欲,爱乐于贪嗔痴。远离了大智导师,不知圆满善法。诸外道虽知业报果自作自受,还不能远离恶法。不是正法正命自活,贪上妙五欲而贪于不修善法。诸外道虽想正净解脱,而持戒不足,不能成就。随想求乐,无因缘得佛法而求乐。虽不愿受一切诸苦,而所行不能远离诸苦因缘。虽知不能解脱于生老病死,而享乐一天是一天,放逸一时是一时,不去求正法解脱。诸外道心被无明覆盖,远离善友,乐在三界长生不老。虽有烦恼大病,却不知求大智良医医治。虽走向无边险路,而不知求善法资粮。虽被欲毒所害,反抱五欲毒霜不放,近求邪恶之法,亲善邪见。诸外道希望食到甘露果,而反种下苦的种子。虽想求大智光明,反住入烦恼暗室。虽想饮甘露止渴,而反饮诸欲盐水,虽漂没生死苦海却远离无上船师。诸外道迷惑颠倒,认为诸行是常,那是不真实的。因为诸外道所修善法是世间有为法、有漏法,无出世间的智慧,不知山外青山天外天,极乐净土出世间。所以,被假世间的诸假象所迷,所行是假,其果唯真。假世间为诸有,假象为诸世相。物质世间是真实的,但要被无常力破坏而不常住,才说是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5:3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三】 " B9 {. f7 _- z

涅槃降魔咒

6 X7 r3 P8 r" {; k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绨

3 ?; d# h+ r% P6 V8 e% U9 N

【圣行品第十九之下】

9 |- R. G* [. Z3 ~: i% K

佛说,观诸行无常,以因缘得知。诸法从缘生,当知无常。诸外道法都是从缘而生。佛性本无生灭、去来、名相长短等是常。佛性是佛,佛就是法,佛性长则法常。佛就是僧,真僧为常,则为佛法常。诸法从因生,当知无常。诸外道法,都是从因而生。诸外道法不见佛性,都是妄语而无真实。凡夫所见男女,牛羊、山河、财宝等一切都是有为,有为就是无常,而佛法僧无为如虚空,才是真常。有为法分色法与非色法二种。

: o) O9 J8 a4 g R

色法在众生内是心心数法;在外是地水火风等有形物质。心心数法为身心诸法。众生本性攀缘或依附于心而存在世间,心包括六根和第七识与第八识。凡夫眼耳鼻舌身与意识相对应产生变化境界无常,法相随念头而生灭。生灭法相传第七识落第八识。诸行因缘不一样,而落入于八识田里的法相也不一样,所以为心无常。

\- p4 s) P% g! q

诸外道由于修的无常心和苦空无我心是有为因缘,所修不得出世间的无我和常乐我净。一切外道有三种心。一为出家心,二为在家心,三为在家远离心。

! V5 ]9 x. j9 p$ X

苦相、乐相与不苦不乐相根据心修功德不同而有区别,贪相、嗔相、痴相也根据心所造作不同而有区别,一切外道愚痴相、疑惑相、邪见相也根据心所贪欲不同而有区别。世间心念无常,怨亲无常,财务无常,生死无常,性常随无常心而流转三界六道。

3 [) i. E* Q' V M8 y7 m9 P8 d) F

有形物质是色无常。色有生有灭,如胎儿出生至老死,有不同的变化相,又有少、青、壮、老、死不同的名字。众生无常是苦就是不净。不净就有烦恼,有烦恼就有因缘流转。

- v9 r! N" ^* m0 p, X9 S: I8 k

诸行无我,知色非我是非色法。

: O4 p/ ~: n" A

诸外道以专念心,是人本能,不是性我。我性不以意念有,不以意念无。诸外道知道有我,不知谁是我,于法等于不知道有我。真我虚空佛性,是修戒定慧证知,而不是外道世界思维知之。

8 Y8 u; @* f& W2 l

诸外道若以姓名是我,如贫贱人姓名“钱富贵”一样颠倒。若以死无我,如矮人姓名“高万丈”一样虚妄。一切众生于淫欲饮食、恐怖中认为一死百了而无我。诸外道于相中有我,于三界诸有中求常乐我净,如盲人摸象,不知其貌;盲人观雪,不知其色。诸外道不知佛法中的常乐我净,才是真实常住的,而世间的常乐我净是无常的。

8 D' z3 p9 p1 ~" a

文殊师利菩萨对佛说,佛临般涅槃,难得又转无上法真谛。

4 h9 F; j; F( h; W! A {+ m" x3 ?

佛说,若有人认为我肉身是佛,成无上正等正觉,肉身佛是法,肉身佛是道等;唯肉身佛说法让别人信受,其他人不能,佛始终不这么认为。这样妄记我色身是佛,是六度万行,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觉知,八正道等,佛始终不这么认为。因缘和合相为见身,语言音声为说法,这是世间说。佛无法可说,这样的法是佛,才是出世间说。我随顺世间法示现肉身说法,如火种遇干草而生火一样,佛与憍陈如等而为说法,实不生说法之念,是正法、是佛。如人、设备、乳等众因缘和合而加工成酥,酥不言自出,随众因缘出而不出是正法、是佛。如农民种地而植物发芽,芽不言我自生,示现佛身说法而无作是正法、是佛。如鼓无人击打不能自出音响,肉身佛言声说法而无音声是正法、是佛。佛无作、无作者才是说法。所说之法是诸佛境界,不是声闻、缘觉所能知道的。虚空无声出造作等有为法,佛性如虚空是无为法。

7 X2 K$ _+ g4 i6 p; m; I/ |! y) p

佛语有两种,一是世语,二是出世语。佛为诸声闻、缘觉说世语;为诸菩萨说出世语,佛根据众生根基不同而说小乘法和大乘法,为中根人说小乘法,为上根人说大乘法,不为极下根人一阐提说法。学佛求道之人有两种,中精进和上精进。为中精进人说小乘法,为上精进的人说大乘法:初说小乘法有八万天人得一果罗汉,今天说大乘法八十万亿人不退菩提道。佛说小乘法是无常、苦空无我。佛说大乘法为常乐我净。

$ y* q! ^ i' N. { Q- U/ c9 T

佛说小乘法的声音大梵天和以下诸天的天人能听法受教;佛今天说的大乘法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各有二十恒河沙等诸佛世界无量众生听法受教,调伏无量烦恼众生,怨贼寂静;还能让三恶道诸众生得生人天,乃至佛道。

2 U9 q/ {( {# k. m$ X) `3 A

26、这时,佛对童子菩萨说,菩萨住于此经所行为圣行。圣行为诸佛所行,开示菩萨、缘觉、声闻,如此奉行为圣行。菩萨如此行得无所畏地,十地菩萨神通三种广大之一。即自在大、欢乐大、无畏大。不在畏惧贪、嗔、痴、生、老、病、死和恶道及地狱、畜生、恶鬼。恶道有二种,一是阿修罗,二是人中。人中有三种恶为一阐提,二为诽谤佛法,三为犯四重戒。随愿力因缘不在畏惧受生于诸恶中、诸外道中、天魔中、三界二十五有中,因此为无所畏地。

?& ]) E J4 _

27、菩萨住于无畏地,得二十五种三昧,能坏二十五有众生的烦恼。二十五种三昧来源于化身成就,有化身成就的菩萨才能随佛广度众生。得无垢三昧能坏地狱有;无退三昧能坏畜生有;得心乐三昧能坏饿鬼有;得欢喜三昧能坏阿修罗有;得日光三昧能断东胜神州有;得月光三昧能断西牛贺洲有;得热炎三昧能断北具卢洲有;得如幻三昧能断阎浮提有;得一切法不动三昧能断四王天有;得难伏三昧能断忉利有;悦意三昧能断燄摩天有;得青色三昧能断兜率天有;得莲色三昧能断化乐天有;得青色三昧能断他化自在天有;得白色三昧能断初禅天有;得种种三昧能断大梵王有;得双三昧能断二禅有;得雷音三昧能断三禅有;得注雨三昧能断四禅有;得如虚空三昧能断无想有;得照镜三昧能断净居有;得无碍三昧能断空处有;得常三昧能断识处有;得乐三昧能断不用处有;得我三昧能断非想非非想处有。

3 z9 h; x4 Y: b) b; S. s3 ^

28、菩萨得入诸三昧之王,具足广大神通智慧,得住自在地。菩萨住于此地,得生自在力。若见之恶道有缘众生可度,即刻往生各道将有缘众生度脱。如观世音菩萨有一次前往古印度波罗奈城,见无数虫蛆与之有缘,就化成小蜂形钻入蛆虫之口,发出南无佛音,这些蛆虫也从口中发出此音,即刻得度。住于此地的菩萨是由无量无边的功德成就。

( r" y" b! q& W1 x' @

这时,诸无垢藏王(会中很有威望的菩萨)向佛请法说,菩萨的功德智慧无量无边,我想还不如佛说大乘经典。因为诸佛无上正等正觉出自大乘经典之力。

7 O7 z9 x. ]2 f$ n# ~

佛说,诸大乘经典成就了菩萨的无量功德,菩萨的无量功德又不能与大乘经典相比,要大于菩萨无量功德百千万倍。是佛说诸经,出般若彼岸,是佛所有功德才是真正的无量无边。

" D" m* d4 K9 W* w5 ~& `" c

29、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我反复想,若有人不能听受此经,应该是最愚痴和无有善心的人。我宁愿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折骨为笔,书写此经,广布流传,让更多的人都知道此经实义。

$ r4 Q+ L% E# T5 N+ s

若有人爱财,就给他财,然后劝他读诵此经;若尊贵的人,就以爱语随顺他,然后劝他读诵此经;若愚痴的人,就以威势强迫,然后劝他读诵此经;若骄慢的人,就顺其方便让他欢喜,然后以此经教导他;若有诽谤此经的人,就以强势摧伏他,然后劝他读诵此经;有喜爱此经之人,就恭敬、供养、赞叹。童子菩萨的愿力,是十地菩萨所发,也有功德力能践行所发愿力。

8 A! O: F3 f8 n' a0 A7 N# ^/ J

佛说,你能护持此经,善心因缘得无量功德,会超无量菩萨,提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如佛一样为大众说如是经典。在很久以前的无佛时代,我释迦牟尼就参访外道六年而修菩萨行,通达外道一切经论。同时受持出世间的常乐我净之法,可求大乘经名都得不到。又于雪山六年思维坐禅,也听不到出世间的大乘经名。雪山六年在佛的境界里可为无量年那么长。忉利诸天人等都惊讶奇怪,是什么人在雪山苦行,难道是功德庄严主吗!有的天子说,苦行多欲求帝释天主;也有的天子说,不应生是虑!他们接着说,我就不相信这个世上有不为自己,专为别人而修苦行的人。难道有人不爱妻子、不爱财富、不愿得受快乐吗!如果有这样的人,一定是求无上正等正觉,救度世间众生。他们接着说,世上有这样的人实在难信,因为无量众生发菩提心如水中月,水动月移,难发易坏,见生死恐怖,便退初心。这时,释提桓因说,我前去一试便知。说完自变其身为罗刹像,形甚可怖来到雪山下,过去说佛说半句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说完半偈后,现可怖像。这时我释迦牟尼听半偈后心生欢喜,如久病遇良医,久旱逢甘露,出监狱回家一样。是谁说半偈,让饥渴众生得食美味,四周空寂,唯见罗刹丑陋,心里疑惑半偈是不是他说的呢!这样丑陋让人害怕的罗刹,能说半偈吗,若能说如火中生莲花,日光出冷水一样不可思议。但是,也有可能此罗刹得见过去诸佛听闻半偈呢,用现代话说,人不可貌相。当即到罗刹前,口称大士,您于何处得闻过去离怖畏的半偈。这半偈如宝珠,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的正法,世间无量众生不能得闻如此空义。罗刹说,没有时间跟你说这些,都饥饿好几日了,求食而不得。这时,对罗刹说,大士若能把此偈后半偈说完,终身可为您的弟子。因为财施有尽,法施因缘无尽。罗刹说,我为饥俄所逼,实不能说。我专食人肉、喝人血。而世人多有福德,又有诸天守护,故而不得食。对罗刹说,您若说出下半偈,愿将此身供养,为求无上菩提。罗刹说,谁能相信为半偈的八个字舍所爱之身。对罗刹说,有大梵天王、忉利天王、四天王、有天眼通的菩萨,十方诸佛都能作证,为半偈八个字,愿舍身命。然后叉手长跪,请罗刹坐在身上而说半偈。罗刹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听闻此偈后,便上高树跳下舍身供养罗刹。这时,虚空中出种种妙音,上至色究竟天。罗刹立即还复原形,在空中接身于安稳处。诸天王都顶礼赞叹,忏悔轻慢之罪过,然后辞归各天。我释迦牟尼往昔为半偈舍身,得超越十二劫,在弥勒菩萨前而成佛道。菩萨无量功德皆由供养佛、正法、发菩提心所成就、所超越。这就是菩萨住于此经,修于圣行。

q& [1 ~- `( f1 T1 P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四】

% M2 M8 G! l% m& f. G

涅槃降魔咒

" y7 D% I& f. [9 W( @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绨

% F. N: h* G. Q% [$ m" J

【梵行品第二十之一】

/ q5 H4 C3 A& e& \" E: k) F U

菩萨住于梵行,住于此经,久修善法。共五卷五品。

. M L$ v- f; c; @! S1 `* u7 c

佛说,菩萨怎样梵行。即菩萨住于此经,修七种善法,具足梵行。七种善法为,知法、知义、知对、知足、自知、知众、知尊卑。

1 l4 T$ q7 m4 F* N3 @$ G4 C, D3 \

知法。是菩萨知佛三藏十二部经。即契经、重颂、授记、颂偈、无问自说、因缘、比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义。具体来讲,契经,从如是我闻至欢喜奉行这种格式的经典。重颂经,佛告诸比丘等义,为重比义,以偈颂曰格式的经典。授记经,经律中有授记内容,如阿逸多于未来世而成佛,号曰弥勒的经典。颂偈经,用四句偈表述经律内容的经典。无问自说,佛从禅定起,无人请法而自向大众所说法的经典。因缘经,佛根据众生根基因缘而说法,如为捕鸟人说莫轻小恶等经典。比喻经,佛说戒律等法,用世间各种事例做比喻的经典。本事经,如佛所说,比丘当知,我出世时说法名曰界经;迦叶佛时说法名曰分别空等,都是佛说经典,名字不一样的经典。本生经,菩萨修诸苦行,化入六道众生,如作兔、作鸟、作天王等经典。方广经,大乘经典义如广大虚空的经典。未曾有经世间凡人中根本不能有也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在佛那里却有,又实际发生的事。如菩萨降生,无人扶持,即行七步等经典。论义经,为说明经义而作议论,又分别广说的经典。

- J( _7 w0 s6 Q* N( U9 n7 U6 \ ~$ j0 S) ]# k

    知义,是菩萨于一切语言文字中广知其义。广知是依语言文字,又离语言文字。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禅义、法昧、证悟境界等。

) t; N9 O( k- F9 f0 S, H& B

    知时。是菩萨根据时代、时间要求,做好修行安排。什么时候修寂静、修精进、修舍定,修供养、修布施等。

+ l! Y8 s/ g& h% D

知足。是菩萨在饮食、衣服、医药上等要知节俭,在行住坐卧睡语时要自省,不要干扰到别人或让别人生烦恼。

% `6 y4 ]7 n% v% k2 b* u; m/ R

自知。是菩萨自己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知方向目标和达到目标的努力方法。有坚固的信、戒、闻、舍、慧、来去、正念、善行、问答等,如法行作。

8 [ q I8 N7 E# \

知众。是菩萨应该知四众弟子的根基因缘、心态习惯等,知诸外道所说经论法义,知世俗世论等,才能如法修行,弘法利生。

: t% g' x% x- R5 p! W

知尊卑。是菩萨应该知人善而为尊,不善为卑。人对佛法有信与不信二种,信为善,不信不称为善。信的人有常去寺庙供养和不去寺庙供养二种,供养为善,不供养不称为善。去寺庙的人有礼拜和不礼拜二种,礼拜为善,不礼拜不称为善。礼拜的人有听法和不听法二种,听法为善,不听法不称为善。听法的人有至心听和不至心听两种,至心听为善,不至心听不称为善。至心听法的人有思义和不思义二种,思义为善,不思义不称为善。思义的人有如说行和不如说行二种,如说行为善,不如说行不称为善。如说行的人有求声闻不能利益苦恼众生和求大乘安乐多人二种,能安乐多人的为最上善。

, k F7 G, \ r" V. \

菩萨住于此经,慈悲喜舍,具足梵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4 20:41 , Processed in 0.14137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