熄灭贪嗔痴三毒
, P: e# l4 v" ^. ], s ---转载---
0 t1 c" x+ C! `+ ? 贪、嗔、痴三毒是对人性弱点的概括,所谓贪,是指人的贪欲,尤其是人的身体的各种欲求,嗔指嗔怒,指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及情感,痴指愚痴,指人的不发达的智慧。佛教认为人的身体是贪欲的,人的情绪是不稳定的,是好怒不善的,人的智慧是低下的,总之,对人性是彻底否定的。贪、嗔、痴的不满足不光是危害自己也危害别人,甚至大到发动战争。 五蕴与贪取联结在一起,所以叫做五取蕴,五蕴与取的联结产生种种贪欲,贪欲才是苦的真正原因。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多么形象地描述了贪的结果。贪心的毒害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每一个个意识。我们无始以来遍行贪心,结果是什么,是地狱的罪苦;是贫穷困苦;是疾病的缠绕;是无尽的生死轮回。所以贪火之毒、之深是我们要消灭的第一个心念。 因为这贪是三毒的源头,贪不着就嗔,执着于贪就有了痴。而且贪心是犯戒的根源,甚至已经开始修道的人还不知不觉地去贪,贪什么?贪神通。结果是什么?结果就象《瑜伽焰口》里讲的:经窗冷浸三更月,禅室虚明半夜灯。用了一辈子的功,自己还没有觉悟,还在神通的怪圈里面转。真是黄花翠竹空谈秘密真诠。白牯黧奴徒演苦空妙偈。到头还在那里等着后人来超度他自己。 我们贪不着就发嗔,就怨天尤人,不知不觉就违背了自己的道意。嗔心是我们修道的最大敌人,是我们修行菩萨道中退失菩提心的始作俑者,是我们舍弃众生违背自己意愿的会子手。所谓火烧功德林,使我们辛辛苦苦建立的道意抹灭至尽。所以嗔火之毒势如洪水猛兽,一但失防万劫不覆。到头来下了下三涂还在问,我辛辛苦苦修道怎么修到下三涂里来了。 有一句俗话叫痴心妄想。痴心从没有离开妄想,有了妄想就会有痴心。就象上面讲的痴心来自于自己的贪心和嗔心,贪不着就发嗔,执着于自己的贪和嗔的妄想就引发了痴心。痴心的目的很明确——三恶道的果报。 《华严经》说:贪、嗔、痴三业能令众生入三恶道中。纵生人中贫穷孤独,凶狠暴戾,愚钝无知。前世造因本来就源于贪、嗔、痴,今世还继续贪、嗔、痴,其结果还是轮回。所以佛陀正是由于认识到人性的丑恶,他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对之进行限制和改造,使之经过脱胎换骨,超凡入圣。 佛教以戒、定、慧三学来对治贪、嗔、痴三毒,戒其贪欲,定其乱心,除其愚痴,从而使人身心清静,生大智慧。佛教对人性主要是进行限制和破除,因为人性本恶,无可保留,因而其所达到的目标也是超越人类,成为出离轮回、不住三界的诸佛菩萨。 对人可谓贬之也深,期之也高。所以我们要尽量地避免贪、嗔、痴的发作,不要被贪、嗔、痴的迷惑失去自己的道心。这就要多看看佛陀说的经典,多看看祖师的事迹和语录。这样就能坚定信心,用自己的戒、定、慧来克服贪、嗔、痴。 克服贪、嗔、痴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他们转化为戒、定、慧。怎么转贪、嗔、痴为戒、定、慧?或者说我们的贪心是不是从贪图五欲(财、名、食、色、睡)转成贪七圣财(信、戒、闻、舍、慧、惭、愧)了?修行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我们怎么知道我们修行在进步呢?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三毒心是不是在减少乃至熄灭?贪心是不是有所减少乃至熄灭?嗔心是不是在减少乃至熄灭?痴心是不是在减少乃至熄灭?这都是检验我们修行的一个很好的尺度。
F/ b! W; l+ e& N0 C& G7 g
2 Z, a. t M# Y 净空法师的教诲
( F" E9 P; `" X; u
作者:净空法师 一 真诚:对人真实诚恳,毫无虚假。 二 清净:不受外界的诱惑和污染。 三 平等:对人谦恭,没有对立的念头。 四 正觉:深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一心求生净土。 五 慈悲:心中常怀恻隐之心,随时把快乐带给别人。 六 看破:明了世间无常,一切法了不可得。 七 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 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嗔痴慢。 八 自在:与人无争,于事无求。 九 随缘:常念知足,绝不攀缘。 十 念佛:发菩提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至心回向、归心净土。 - e0 S* T9 L; r l/ d4 ?- {+ [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 [0 t& ?9 [% @ 佛教的人生观
, `; c! h$ Y- W; F3 }' \ 文章来源:凤凰博报2008-10-24 4 ~+ Q& k6 m' N2 x
在明白了我人本具的佛性,和因妄想执着而起的妄心;认识了生死流转的根本——阿赖耶识,和支配此识的力量——业力;了解了十二因缘,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后,再来看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及我人立身处世的态度,这样就有了一个准则——那就是以佛性,以阿赖耶识,以业力,以因果诸立场,来衡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是佛教的人生观。 第一,我们自因果的立场来看人生;因果,具足应说是因缘果报。这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异的基本法则,这法则的特点,是果由因生,事待理成。所造之因,必有所结之果;所结之果,亦必有所造之因。谚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何因,得何果,这在因果法则上是丝毫不爽的。 人生的因果,有善恶两面,种善因获善果,种恶因获恶报。因果通于三世,有因必将有果,所谓‘欲问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问未来果,现在作者是。’我们现在的境遇美满,固不必踌躇满志;我们现在的境遇困苦,也无须怨天尤人。由于过去的善因使我们现在境遇美满,现在若不续种善因,未来必然困苦;由于过去的恶因使我们现在境遇困苦,现在若能努力向善,未来的境遇也必将改善,所谓鉴因知果,明乎此,对于我们立身处世的态度,就可以思过半矣! 第二,自业力的立场来看人生:世界的美丑,人生的苦乐,皆由众生的业力所招致。前者是由于众生的共业,后者是由于个人的别业。所谓业力,也就是过去行为的结果。我人有身、口、意三业,这三业,可以为恶,亦可以为善。为恶者,意念上的贪欲、嗔恚、邪见;行为上的杀生、偷盗、邪淫;语言上的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为善者,意念上的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行为上的放生、布施、净行;语言上的诚实语、质直语、柔软语、和诤语。而这些善恶之业,也就在我人一念之间的差别。所以,如何净化我们的意识,创造我们未来生命的环境,这是我们人生努力的目标。 第三,自阿赖耶识的立场来看人生:它是轮回的本体,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含有净染两面。在无始以来,它在六道中生灭相续,永无止境。它的本体,虽因污染而长在六道,但若净化亦可超登圣域。由此观之,使我们知道我们肉体的躯壳虽然短暂渺小,幻化不实,但我们生命的本体则是永恒存在。所以人生的价值,不在目前的肉体上感官上的享乐,而在永恒生命本体的净化。净化本体的方法,则是以佛法上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来净除我们心识上的六弊——悭贪、毁犯、嗔恚、放逸、散乱、愚痴。这六弊净除了,我们生命的本体即可恢复本来的明朗,获得永恒的解脱。 第四,自佛性的立场来看人生:我们各人所具的本性,原是万德万能,与佛无异,只因一念无明,为烦恼习气所缠缚,才轮回六道,沉沦苦海。虽然如此,但我们的佛性终无损减,人人皆可成佛。所以佛经上说:‘众生是未觉的佛,佛是已觉的众生’。我们具有佛性,未来终当成佛,则生命的价值是何等的崇高?我们岂可自暴自弃,轻视自己?孟子说:‘尧亦人也,舜亦人也,有为者当如是’,佛经上说:‘彼既丈夫我亦尔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幸得人身,幸闻佛法,是应如何的努力为善,以洗除本性上的无明烦恼,发扬本具的德能光辉,以期还我本来面目,达于觉者——佛 ——的境界。这是我们人生价值最高的目标。 佛教的人生观,是积极的,乐观的,创造的人生观。它要我们鉴因知果,避恶趋善,净化生命的本性,发扬人性的光辉。果能人人如此,则娑婆国土也就会转化成极乐世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