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渐》 8 W- _2 p9 f5 m3 W% p2 M ?2 o, e# j! s
故事略:
" G. ^3 c7 X3 l5 W0 O) ^) x* } 有一位名叫大年的学僧,喜好于佛像的雕刻,但由于缺乏良好的指导,雕刻出来的佛像总缺乏佛性。于是,大年专程去拜访无德禅师,希望能得到无德禅师的指导。 大年到法堂时,无德禅师便放一块宝石在他手中,命他捏紧,然后天南地北的跟他闲聊,除了雕刻方面的事外,其它一切都谈,约一个小时后,无德禅师拿回宝石,命大年回禅堂用功。 这样连续过了三个月,无德禅师始终没有谈到雕刻的技术,甚至连为什么放一块宝石在他手中也没说。终于,大年有点不耐烦,但也不敢询问无德禅师。 一天,无德禅师仍照往常一样,又拿一块宝石放在他手里,准备谈天。大年一接触那块宝石,便觉得不对劲,立刻脱口而出说道:“老师!您今天给我的,不是宝石。” 无德禅师问道:“那是什么呢?” 大年看也不看,就说道:“那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块而已。” 无德禅师欣慰地笑道:“对了,雕刻是要靠心手一致的功夫,现在你的第一课算是及格了。” ?7 e8 x6 h0 Y- f e
故事解: 7 U; i! ?) ^+ p/ i
心手一致,其为之乃以渐!三月不耐烦,三年、三十年呢???以此知其当非以知见达也,故若能令其安心务本,即便是故意愚之,有何不可??! 禅宗所行乃玄素之隐也,以此令众僧不轻初学也,其同于此处禅僧之令大年握宝石而不知也,宝实是在其手中,一旦功成,众邪不侵时即现大明矣! 大年到于无德禅师处是求于刻道,然终却是求于知见,违于本心,是迷而失一心也。无德禅师此乃以实行之教直挫其求知见心,明之当省一切只在当下,精务之,渐行可渐远! “本立而道生”,诸圣之教皆然,宝皆付诸于众人手中,求个什么呢??!精务之!!下面大家不妨参参所谓的愚民教《老子》:
o- s3 `1 R- ]. e) b! R0 S" U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为于细,难之)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其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归本以务)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务本无务末)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顺。(愚则不愚)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惑)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弃知见)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为学日益。(当下)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被褐怀玉。(简易)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见而明。不为而成。(归)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虚明)
& z& h9 N# `8 p$ }0 G& c6 ^ 《中课、一得一失》 " u# Z' Y9 b0 G5 ~ X% \
故事略:
% n5 U( [$ k U2 W( k$ ?2 p南泉普愿禅师问一学僧道:‘夜来好风?’ 学僧:‘夜来好风。’ 南泉:‘吹折门前一颗松。’ 学僧:‘吹折门前一颗松。’ 南泉禅师转身又问旁边站立的侍者道:‘夜来好风。’ 侍者:‘是什么风?’ 南泉:‘吹折门前一颗松。’ 侍者:‘是什么松?’ 南泉普愿禅师听后,深有感触,不禁就慨叹道:‘一得一失’ 南泉禅师说后,又再重问学僧道:‘你将来要做什么?’ 学僧:‘不做什么。’ 南泉:‘应该要为众生做马牛’ 学僧:‘应该要为众生做马牛’ 南泉禅师又再转身问身旁的侍者道:‘你将来要做什么?’ 侍者:‘要做像老师您这样的人物’ 南泉:‘应该要为众生做马牛’ 侍者:‘为什么要为众生做马牛?’ 南泉禅师看看二人,放大声音仍然慨叹道:‘一得一失’ $ T8 t8 h& N! T) i
故事解: ?4 Q$ p1 p0 b2 x
学僧善效,是行恭顺道也。待者善疑,是求知扣法行也。然尽顺则愚,尽疑则痴,愚终成幻,痴易妄为,皆不道也,故曰:“一得一失”。 恭顺道立其无我,成于无心,学僧落入无志;求知扣法以令自强,成于不迷,侍者却执圣定相一我;无志同于木石,执我如于盗跖,是皆无道也,是为“一得一失”! 若正道者,顺而善受,疑而善决,非为众生,非不为众生,非为圣贤,非不为圣贤,成之以自然而然,无为而无不为,唯其所当,应机接物、随缘因化是也!得此者方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终普利于天下! 落于两边者,均失圣教,同垢圣教无别!下再列所谓愚民人《老子》之言一二:
& T" p: T6 x# l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莫执)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除别)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化一)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相得)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有迷人有悟者,悟者除迷人,无迷人无悟者)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致精微之德)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圣教之道,顺教之法)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虚心却相)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损益) : x5 K+ ]: L& ^% K
《最后一课、平原》
. g; e+ R0 i9 ~! D+ `+ T/ ?; K7 l7 C8 q- J
物格、知至;本立,道生!
# x7 e0 r: y! w" o9 s# }+ W下引愚我经《老子》一二以述:
& |& m; ^$ H+ o% h. t# W! I) a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归) ) c4 [4 m, O$ v+ ?3 n0 j) p
解禅小结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