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942|回复: 0

法藏碎金·持戒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1 11: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法藏碎金·持戒门 
 
作者:徐恒志辑录    文章来源:《法藏碎金》    

) Y( o) K- F) F

第二 持戒门

. _7 T @7 v( S' ~, T* u A# e

  《佛说四十二章经》
  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第十六章) 

4 ]3 H" _* ` j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第二十四章)

" {! ]) l; {) I) l6 m8 [, j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第二十六章)

$ d& i* S) T" q3 S; B+ _

  《佛遗教经》
  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故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 S0 u8 b7 c, H- ?) N+ s! W( F, ?

  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堕于坑坎。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

/ D ^$ H3 B7 k! E/ b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 G3 q$ p. u$ z: \ l8 {. h

  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9 ^0 \( _& p$ V) L' l

  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

" t# i- J8 B7 @8 }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著,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

' X2 }( h0 R, h* x9 `5 T$ |

  汝等比丘,种种戏论,其心则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

) [" \+ ~' q/ B$ i% L3 j! F1 A

  《八大人觉经》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 r$ K! k% N+ r* Q! t

  《优婆塞戒经》
  闻三恶苦,心生怖畏,身毛皆竖,涕泣横流,坚持斋戒,乃至小罪,不敢毁犯,当知是人,得解脱分法。(解脱品第四)

4 u/ i' H0 a8 a

  人有五事,现在不能增长财命。何等为五:一者乐杀;二者乐盗;三者邪淫;四者妄语;五者饮酒。(受戒品第十四)

! Y6 l6 I- p) `

  优婆塞戒至菩萨戒,能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地根基,是名庄严。既受戒已,得人天乐,是名自利。既受戒已,施诸众生,无恐无畏;咸令一切,离苦获安,是名利他。(六波罗蜜品第十八)

" P# x" l7 e n! |

  如人病重,要须众药,和合治之,若少一种,则不能治。何以故?其病重故。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具诸恶故,要须众戒,然后治之,若少一戒,则不能治。(业品第二十四)

5 S) \/ i3 _6 Z% D

  《大宝积经》
  在家菩萨应受善戒。彼应不杀,放舍刀杖,不杀一切诸众生等,不恼一切,常行慈心。彼应不盗,自财知足,于他财物不生希望,乃至草叶,不与不取。离彼邪淫,夫妻自足,不希他人。应离忘语,如说如作,不诳于他,先思而行。随所见闻,如实而说,宁舍身命,终不妄语。彼应离酒,不醉不乱,不自轻躁,亦不嘲哗。(郁伽长者会)

) m* e' K, Q: w% x# w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汝应持戒。汝若不持,汝若不持,汝口虽说,自耳不闻,如是种种被他讥毁,何能劝人守护净戒。以是当知,先自检身,离诸放逸,坚持净戒,然后为人说正法要,有情闻已,便能信受。

1 J/ ~. d5 Y! d) O5 @$ k

  《法句经》
  不当粗言 言当畏报 恶往祸来 刀杖归躯
  人不持戒 滋蔓如藤 逞情极欲 恶行日增
  恶行危身 愚以为易 善最安身 愚以为难
  行恶得恶 如种苦种 恶自受罪 善自受福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7 `, T$ \3 g+ G2 k, j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若有上根求净戒  发大精进心无退  
    悲泪泣血常精恳  哀感遍身皆血现  
    系念十方三宝所  并余六道诸众生
    长跪合掌心不辞  发露洗心求忏悔
  ……唯愿诸佛大慈尊  哀愍护念如一子
    一忏不复造诸罪  三世如来当证明
    如是勇猛忏悔者  名为上品求净戒
  ……涤除罪障净六根  施我菩萨三聚戒
    我愿坚持不退转  精修度脱苦众生
                    (报恩品第二下)

+ E0 w$ k0 p/ r/ j) R$ S. x h7 n

  《梵网经》
  大众心谛信,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即入诸佛位。

9 m# l. n$ i; M

  佛言:若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一杀戒)

6 V3 X% e( t$ N7 U b; X# _

  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二盗戒)

$ c! K9 a: L' o5 u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子、姐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三淫戒)

- |. B/ `# H& w; c+ p& T7 @

  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而菩萨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四妄语戒)

5 k# {" \; w# S5 L4 p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五酤洒戒)

* a4 T* F# r5 P

  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六说四众过戒)

1 x3 h' W; j* N3 A4 M4 D1 ?

  若佛子,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赞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七自赞毁他戒)

, H: i9 E% O3 {$ l3 j! s/ n

  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需,一切给予。而菩萨以恶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八悭惜加毁戒)

/ |9 `' R. v+ z" Y1 C; d- ~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缘、瞋法、瞋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瞋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3 n" c) f7 U; G& x7 a, a0 A) m

  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十谤三宝戒)

; \ S$ _ [ y' F/ O. E+ l( v

  是故诸佛子,宜发大勇猛,于诸佛净戒,护持如明珠。(菩萨戒本)

% G7 j3 t1 r! m6 r/ O, m9 j" x

  《大佛顶首楞严经》
  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卷五优波离身识)

0 u" {+ i- }) r$ c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
 
  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 P) I' o1 c* J8 }7 F$ @9 Y

  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若不断偷,修禅定身,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3 r5 _! I2 Q0 H2 L6 p i/ `

  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语言证。……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卷六)

?; X4 J: g3 ^, i: B

  《妙法莲花经》
  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安乐行品第十四)

3 ?6 I2 c0 Y" B7 i5 b$ A

  《大般涅盘经》
  善男子:从今日始,不听声闻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时,应观是食如子肉想。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不听食肉。善男子:夫食肉者,断大慈种。(如来性品第四之一)

; \0 R3 I; ~' O6 N* `8 t. N

  众生若不护持禁戒,云何当得见于佛性。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因见佛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性品第四之四)

( L/ F9 F2 u$ K7 w

  戒能永断一切恶业及三恶道;能疗恶病,犹如药树;戒是生死险道资粮;戒是摧结恶贼铠杖;戒是灭结毒蛇良咒;戒是度恶业行桥梁。若有不能如是观者,名不修戒。(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六)

! ^3 M- ^7 A w$ s9 x& h' K

  《楞伽经卷四》
  曾悉为亲属 鄙秽不净杂 不净所生长 闻气悉恐怖
  一切肉与葱 及诸韭蒜等 种种放逸酒 修行常远离……
  由食生放逸 放逸生诸觉 从觉生贪欲 生死不解脱
  为利杀众生 以财纲诸肉 二俱是恶业 死随叫呼狱……
  若食诸血肉 众生悉恐怖 是故修行者 慈心不食肉
  食肉无慈慧 永背正解脱 及违圣表相 是故不应食
              (一切佛语心品之四)

d" G6 w/ d% S1 u" U; W0 h0 E+ J

  《大方广佛华严经》

]- k8 B$ ~8 Z$ g1 q+ C. g6 ]+ p

  若得五欲 当愿众生 拔除欲箭 究竟安稳
  学受戒时 当愿众生 善学于戒 不作众恶
  洗涤形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得粗涩食 当愿众生 心无染著 绝世贪爱
                 (净行品)

: u# v; v/ s2 i4 T& k5 d; l% y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罪不罪不可得故,具足尸罗波罗密。

* u4 E) m2 ^/ X. J* s4 h

  《大乘起信论》
  云何修持戒门,所谓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远离贪嫉、欺诈、谄曲、瞋恚、邪见。若出家者,为折伏烦恼故,亦应远离愦闹,常处寂静,修习少欲知足头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惭愧改悔。不得轻于如来所制禁戒。当护讥嫌,不令众生妄起过罪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3 18:56 , Processed in 0.09353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