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8-27 09: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大师念起佛来却能大汗漓淋。每每出门在外,大师也是不厌其烦地为他人演说净土法门。三十余年来,从不睡卧,除洗浴外也曾不脱衣。把传播佛法弘扬净土法门当做已任,护持戒律丝毫不犯。淡薄名利,远诸戏笑,所行之处,净身供养。饮食衣服,从不自享,并将供养回施他人。把他人供养的钱都用来书写《阿弥陀经》有十万余卷、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修补坏寺废塔,所用燃灯使之常明不绝。三餐所用铱钵,也从不使唤他人去洗。大师甘于乞食,并每每自责:“释迦世尊,尚还是名乞丐,我善导又是何人,怎么能敢向他人索取供养呢!”大师每每外出都是独行,目的是怕途中和他人谈论世事,这样会妨碍修行净业。
5 [8 S! p; N' f 大师曾作有《劝化径路修行颂》警示世人:
+ M6 Y5 S0 b; X0 Y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 z2 e q' U4 A* @* K9 ?+ x/ E
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
- Y$ V [8 Z6 ]3 {2 V1 Y8 C 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
, ^# Z* U0 F9 C' T6 C) g 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0 t2 _7 w4 @: e; \% ]+ y6 |6 W' d
大师虽然自己精于观想念佛,但他并不提倡大众持此法,对此有人曾问:“为何不让大家修观想,而是让大家专称名号呢?”大师说:
6 A! D8 ]/ h A3 f2 n “现在的众生业障都很重,而观想的境界却很细,用粗劣的心去观,这就会神识飞扬,极乐净土的微妙境界就很难观想成就。所以劝大家专称名字,这是因为称名比较容易。如果能念念相续,便可十念十生、百念百生。原因就在于没有外界杂缘的干扰,能够得到正念。而且念佛本身就是与佛的本愿相应,也不违背佛教的教义。如果舍弃专念而杂修,那么一百个人中也难得有一二个能成就的。因为杂修会导致杂缘扰动,这样就会失去正念,也就与佛的本愿不相应、与教相相违了。因为系念不能相续,所以心也就不可能续念报佛恩,虽然是在修行,但这样会常与名利相应,而乐于亲近杂缘,导致自障障他,不能达到往生的正行。看到诸方的僧俗二众,在解行上有所不同、修法上专杂各异,所以要提倡专修专意,这样就能十念十生。如果修杂了,那么不能达到专心,往生也就千人中不能出现一个了。所以我愿一切人等,都能善自思惟。行住坐卧间,必须厉心克己,昼夜不废,倾毕生为期限,前念已然命终,后念即为新生,这样长时间坚持下去,便能常受无为的法乐,乃至成佛,这岂不是最快乐的事吗!”
4 c0 [, X. {" d 由于受善导大师的教化,在广大的僧、尼、道、俗中,临终得以往生而显瑞相或现生得念佛三昧的,数不胜数。有的人能持诵《阿弥陀经》十万至三十万遍;有的人念佛日课,达一万五千声甚至十万声……对此有人问大师:“念佛的好处,就是往生净土吗?”大师回答:“如法念佛,你就可以满你所愿。”回答完了,大师就自己念起佛来,每念一句“阿弥陀佛”,便有一道光明从其口中放出,十声乃至百千声,都是如此。$ T0 T o# c/ y/ j4 ~
大师所住之寺院中,正在画“净土变相”,一天大师忽然催匠工们赶快完成。有人不解,问其原故。大师则说:“我将要往生了,也就再住三两天了,”。大师往生前忽示微疾,掩室怡然长逝。其身体柔软,容光如常。有异香、音乐飘扬,长久方才停止。高宗永隆二年三月十四日这一天,唐高宗以大师在念佛时口出光明为因,赐额给大师所居寺院为“光明寺”,所以后世称善导大师为“光明和尚”。& d9 e7 j# J5 V% Y& p* R
善导大师一生所著论书甚多,其中《观无量寿经疏》四卷曾传入日本,日本僧人依此开创日本净土宗,并尊善导大师为净宗初祖。另外大师还有《观念法门》一卷、《法事赞》二卷、《往生礼赞》一卷、《般舟赞》一卷、《临终要诀》一卷、《念佛镜》二卷、《大乘布萨法》一卷。
: u' H# \& {6 z8 }, \: I& [: h
6 M1 P. M/ Q+ e) [* a/ B% s3 f" V 五祖承远大师
# d) g8 H1 q @( x4 n: ^" s( G. D5 t$ E" @' K- ~- Y
承远大师(712—802),开始学道于成都唐公,又从学于资州的诜公,后又到荆州进学于玉泉真公。真公令承远大师居住衡山教化众生,因此蒙其教化的人数以万计。
: a- N8 Y6 K; ^+ U- m/ l: m7 }0 P 承远大师勤苦修行净土法门,皆以念佛法门来开导众生。起始大师住在衡山西南岩下,有人供食他就吃,没人供养,他就以泥土、草木为食。大师于衡山时常行般舟三昧(即九十日内不坐、不卧、不杂用心,专念阿弥陀佛圣号。)四方慕名而来求道的人,见岩石山谷有一人身形羸弱,尘垢满面,弯身担柴,都以为是大师的仆人,从而都轻慢而不以为然,后才知乃为大师本人。- ~+ G m* W _% e) Y
承远大师教化众生,善立中道,随机施教。为了方便众生早证道果,大师苦心开示净土奥义,并将经教、法语书写于大街小巷,镂刻在山岩上溪谷边……因为殷勤劝勉大众,所以从化者甚多。许多人带着布帛,拉着木石前来亲近大师,于大师住的岩户边,搭棚结社,有人还发心为大师营造了殿宇,对此,大师皆以随缘处之,从不奢求。
; G% S( H* R$ c6 O 南岳祝圣寺的法照法师,曾于禅定中见到西方极乐世界,而且见佛座前有一褴褛僧人,经佛告诉方知是衡山的承远大师。出定后,法照法师即前往衡山礼见大师,并从禅转修净土。后来,唐代宗皇帝奉法照法师为“国师”,并从法照法师口中得知承远大师有至高的德行,于是发诏请其出山,但并未如愿。于是代宗皇帝特向南躬礼,并赐大师所居处为“般舟道场”。
. p# b/ C. K8 S: R 大师一生以专持名号为正行,以布施持戒为助行。于唐贞元十八年入寂,时年九十一。柳宗元因仰大师遗德,曾为其制碑立文:. d" V+ k1 E" ^* w. o' X, w0 m
一气回薄茫无穷,其上无初下无终。+ c" }$ x" }" C& y, H2 k3 s: j
谁而为合蔽为通,始末或异今焉同。
7 e; X8 I. M1 u+ Q' F0 M 虚无混冥道乃融,圣人无迹示教功。
$ P" c& W0 e0 n- O! |" V 公之率众峻以容,公之立诚放其中。 |: w5 @- ^; X' \
服庇草木蔽穹窿,仰攀俯取食以充。1 {! x5 I, _: }9 {% \1 F
形游无极交大雄,天子稽首师顺风。( J# H {. y% L6 ~3 k+ B. Z( o
四方奔趋云之从,轻始寻尺成灵宫。& d% S0 y ~6 `, e% N
始自蜀道至临洪,咨谋往复穷真宗。: Q A. U/ y! [
弟子传教国师公,化流美亿代所崇。' b: j% t0 u$ a$ B& `
奉公寓形于南峰,幼曰弘愿惟孝恭。, w8 L; K3 U7 D, s# m
唐衡州刺史吕温也为大师立碑赞:7 X& O1 L/ @8 j: I6 G8 J" O' e3 A
浩浩随尘,茫茫逝川,大雄作矣,救物为先。
1 h* V, A4 w" i% p 能明大教,非师有缘,不宰功立,忘机智全。
5 |7 ?% L: K; Q( h# ]) h& [, ` 谁能弘之,南岳命代,习识虚受,应身圆对。5 @# X8 T$ {% b- M4 X# e
理则归空,教惟不昧,末摇本静,行若神泰。
* X# ?6 d; @/ h 云迹一灭,天星六周,热恼就濯,童蒙来求。
/ P! e7 } I" E ?5 S 摄以尊念,驱之力修,我法有户,谁能不由。
8 S% u4 I" P1 Z7 |4 U% Q 甘露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