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22 18: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也最需要爱与慈悲的教育。, `3 X: r9 _4 D1 I0 {
长幼之间的礼节,实际上在佛教中也有,如云:“上师如若已起身,切莫躺卧或端坐。”上师如果站起来了,弟子千万不要装作没看见,一直在那里躺着或端坐。从前,有个弟子在某地传法,上师以乞丐的形象来到他面前,他不好意思在大庭广众下顶礼上师,便装着没看到。传法结束后,他去拜见上师,恭敬顶礼。上师问:“刚才为什么不顶礼?”他妄言答道:“我没看见您。”因上师是非常严厉的对境,他话音刚落,眼珠顿时掉到地上。后来他请求上师宽恕,并说了实话,蒙受上师加持,眼睛才得以恢复。
8 g0 \) J# t0 W* R 可见,佛教的要求更高。从《毗奈耶经》的戒条来看,佛教中无论是吃饭、走路、做事,不但有相同于儒教的地方,更有超胜之处,对真正有功德的人、自己得过法的人、年长或戒腊高的人,必须要恭敬尊重,这方面的教言数不胜数。当然,如果你修行好,能把所有众生都看作父母,则不需勤作,恭敬心自然而然就会生起。 z4 ~5 P2 c, c
《弟子规》里行住坐卧的道理,表面看似简单,实则有甚深的内涵。以前我去南方的时候,一边看一边想:“这位作者,传记中没说他学佛,但可能是位大菩萨,因为他的教言很深。如果多花点时间,可能会挖出更深的内容。”我虽不敢断言他就是谁的化身、是大成就者,但多年以来,他的论典对人类断恶行善起了很大作用,如今学《弟子规》的遍及整个世界,很多人学了之后,内心与行为的改变相当大,这不是小小发心所能导致的。其实,诸佛菩萨的显现各种各样,故而有些续部说:“纵然对外道,我们也不能轻易毁谤,否则会犯密乘戒。”所以,大家应该认识到,任何学问只要对众生有利,就值得赞叹,也应当接受。
1 c8 @6 w3 v4 e6 J r& T 尊长前 声要低
8 V- H' v% H5 b 低不闻 却非宜- t. s; H( J# [* g4 K; U L
“尊长前,声要低”:在师长面前说话,声音要小、音量要低,不可大肆喧哗。有些人讲话像高音喇叭一样,用藏地的比喻说,他声音比苍龙声(雷声)还大,在长辈前面,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而且也会影响旁边的人。故在不同场合中,应该考虑声音的大小。尤其是修行人,戒律规定不能大声喧嚷,倘若影响他人禅修,如此过失相当大。上师如意宝也常告诫我们:彼此交流时要小声,切莫大叫大嚷,作为佛陀的追随者,应时刻保持寂静行,如《入行论》云:“水鸥猫盗贼,无声行隐蔽,故成所欲事,能仁如是行。”水鸥、猫和盗贼,其行为悄然无声,依此可达成所求的目标,同样,作为大乘修行人,举止也应恒常寂静。
/ B1 S) c( m: p, j0 p 不但声量要适度,我们的语言也要适当。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观察语言》中,讲了说话的许多技巧,若不懂这些,就会在师长面前讲话杂乱无章。此外,《事师五十颂》云:“谈论诸多闲杂语,师闻附近切莫为。”在上师能听到的附近,不要高谈阔论、相互嬉笑,说一些无义之语。又云:“上师之前调柔住,衣等仪表当整洁。”在上师面前,应断除趾高气扬的神态,举止寂静调柔、衣着如理如法,一切威仪谨小慎微,毫不放肆。可见,有修养的人在德高望重的长辈面前不会胡来,他的行为很如法,语言也很悦耳。
" A$ N$ w- Y2 J+ M- N 其实,语言的运用非常关键,若能用得恰到好处,也会赢得他人的尊敬。比如许多人聚在一起时,原本互不相识、平起平坐,但如果有个人讲话很精彩,别人就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恭敬有加。真实合理的语言,会让他人的心有所触动、有所改变,因此,语言的表达很重要。/ Z8 ?+ D6 d# P1 t" T* b
“低不闻,却非宜”:讲话的声音不能太大,但也不能太小,若小到对方没法听清,这也不合理。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一种工具,假如所说的内容别人根本听不见,那又如何沟通呢?记得有次上师如意宝严厉批评了尼众:“你们每次讲考,声音小到什么也听不见;问话时,也是低着头喃喃自语,这实在有点过分!”所以,不管是男众、女众,平时讲话要清晰明了,该说的要表达清楚。当然,不该说的,也没必要夸夸其谈、喋喋不休。
1 T6 n/ y' k: R( W9 g, j; ] 可能是习惯或性格不同吧,有些人语言简洁、毫不啰唆,每句话都有甚深的道理;而有些人说了半天,让人不知所云,问他讲了什么,他自己也稀里糊涂,这种现象并不可取。无论讲经说法还是与人交流,说话都要言之有物、物有所指,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如果一肚子理论只吐出一两句,其他的全部憋在心里,会让听者觉得不满足;如果肚子里什么都没有,却一直口若悬河,“叭叭叭”说个不停,那也只是自得其乐,让嘴皮子运动运动而已。
$ @ S3 V! p, z( z: U2 ^2 b 我们说话之前,首先应该要观察,重大的问题一定要讲。但在师长面前必须有恭敬心,即使是符合事实的道理,也要理直气“缓”,以柔和的语气来表达。否则,有些人得理不饶人,在严厉的对境面前,也自认为了不起,一开口就像下命令,别人听起来也不舒服。所以,语言上的窍诀和分寸,大家要学会掌握!
. n* f a, @* \: M! F- ~ 进必趋 退必迟! J$ K2 e8 p& X! `' u3 T# W! v
问起对 视勿移
3 t W2 F3 L, ]6 V. v P8 s. k2 T “进必趋,退必迟”:拜见长辈时,不要慢吞吞,一副不情愿的样子,而应快步上前,以示对长辈的尊重;从尊长身边告退时,不要转身就跑,好像巴不得快点离开,而应缓慢地退出。所以,来要快,但也不能太快,像小孩一样冲过去,会把别人吓一跳;去要慢,要有种依依不舍之情。
& z6 j8 r9 l0 ~ “问起对,视勿移”:拜见的过程中,当长辈问话时,应起身恭敬回答,目光注视着长辈,不可左顾右盼、东张西望。昨天,我问文殊学校的几个孩子:“你们叫什么名字?什么时候来的?”他们什么都不说。我问了两遍没人应,就不再问了。可能是老师没教过吧?按理说,这些孩子应该恭敬我才对,因为我是他们老师的老师(众笑)。但他们好像没有感觉,眼睛东看西看,还互相嬉戏打闹,一点规矩也没有。这是第一次,我不想说太多,希望以后问话时,答得好、答得不好都要开口。比如我问:“你叫什么?”大家应争先恐后地回答:“我叫益西多吉!”“我叫胖胖!”……/ Y/ }) `; M8 u
在汉地,我看到一些孩子很可爱,可能是父母教导有方,让他念“阿弥陀佛”,他马上合掌念;叫他磕头,他马上就趴在地上。表面上这只是一种“听话”,但有了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