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10 22: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悉以济人。家唯俭素,无金玉之饰,无衣帛之妾。于宅南建书院,聚书数千卷,延师课四方孤寒之士,厚其廪饩〖廪(lǐn)饩(xì),膳食津贴〗,由公显者甚众。不久,连生五子,皆聪明俊伟。复梦祖父告曰:“汝数年来,功德浩大,名挂天曹,延寿三纪〖十二年为一纪〗,五子俱显荣。汝当益加勉励,无惰初心也。”后长子仪,礼部尚书;次子俨,礼部侍郎;三子侃,左补阙;四子偁(chēng),右谏议大夫,参大政;五子僖(xī),起居郎。八孙皆贵。公享寿八十有二,无病谈笑而逝。冯道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 C% h4 H9 ~# D& i
% S9 Q! j2 q' P/ x$ R; S 救蚁中状元之选
4 r! T- M1 v3 F 宋宋郊、宋祁,兄弟同在太学。有僧相之曰:“小宋大魁天下,大宋不失科甲。”后春试毕,僧见大宋贺曰:“似曾活数百万生命者。”郊笑曰:“贫儒何力及此?”僧曰:“蠕动之物皆命也。”郊曰:“有蚁穴为暴雨所浸,吾编竹桥渡之。岂此是耶?”僧曰:“是矣。小宋今当大魁,公终不出其下。”及唱第,祁果状元。章献太后谓弟不可先兄,乃易郊第一,祁第十。始信僧言不谬。
3 f6 i, K6 i4 R+ Y+ o
; i0 [- o! z- v 埋蛇享宰相之荣% y$ L7 V0 W2 [& e
楚孙叔敖,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及归,忧而不食。母问其故,泣对曰:“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今儿见之,恐弃母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后人又见,已杀而埋之矣。”母曰:“无忧。吾闻有阴德者必获善报,汝必兴于楚。”后果为令尹,执楚政。
' \: m! }5 p2 g
5 J$ k1 {2 o( P# Q' c* Z) S% s, c+ x, e& ]; @' K
集中援引三教书目:
& o$ F* L1 H$ `3 \7 } g" \ 书经 礼记 周礼 周书异记) |& s& y, O" K. n$ K9 ^
孔子集语 左传 列子 墨子传/ g: M8 I! j' A9 W1 i4 Y7 f
史记正义 汉书 资治通鉴 皇明通纪
/ l! O8 a- b. ] 文献通考 晋书 梁书 北魏史
# k; z, ~- H/ Y2 N' s9 t- r 隋书 唐书 宋史 金史
# g# E" x8 j3 ~# f' h 古史谈苑 史林 隋唐纪事 梦溪笔谈8 }0 \* ]8 K: i
朝野佥载 昌黎文集 小学 苏州府志6 P0 _1 k' D6 ~. m: e6 u
松江府志 吉安府旧志 瑞州府志 南昌府志
3 q" Q7 ~% c! r' D 袁州府志 昆山县志 铜仁府志 名臣言行录
6 `. S5 q7 w, M& N1 N 圣学宗传 韵语阳秋 琐闱管见 日知录, f' {' M( Z: v/ p6 _
学仕要箴 绣虎轩次集 荒政备览 功过格' W9 p; n+ c: W3 x1 G
广仁录 广慈编 笔乘 三教平心论 G4 d6 `# T$ `7 a. H$ J) a
华严经 大般若经 大宝积经 楞严经
& i7 V6 \+ g$ n& Z0 l 大集经 大方广总持经 大阿弥陀经 法华经
5 u6 q/ z' I+ D2 Z' k 三千佛名经 大般涅槃经 阿阇世王受决经6 I, W4 K& p% u; v
弥勒下生经 杂宝藏经 贤愚因缘经; i# ?; o0 n- R2 l: N) c( e
法句喻经 楼炭正法经 出曜经
8 r7 X4 M- R4 H9 [& D" _! {3 A 折伏罗汉经 日明菩萨经 业报差别经" I; v$ a: K! E/ g) H7 F, F. z' A
优婆塞戒经 禅秘要经 百缘经 树提伽经
' h4 y% [, N- \ Y0 ?/ Y. }# Z 发觉净心经 五母子经 阿育王经 正法念处经7 o, n$ x f1 j/ L2 _
起世因本经 分别功德经 卢至长者经, P3 X" {1 P% X l G/ S- o' Z9 t) f
杂譬喻经 福报经 付法藏经 大藏一览) B! n) l! h2 [$ n! L3 h5 E) O& m7 A5 j
四分律 沙弥律 金刚经解 婆沙论 Q6 y4 n2 T9 y7 L' H
大智度论 立世阿毗昙论 法界安立图7 _2 n. j: F0 X V {1 l
经律异相 梁皇宝忏 水忏缘起 传灯录% [+ V [8 L3 j2 d
梁高僧传 宏明集 佛祖通载 法苑珠林
7 {9 z( w+ Z; q+ O5 D 金汤编 天人感通纪 护法论 法喜志
0 v, r% L* s; C5 T 尚直尚理编 汉法本内传 冥祥记 冥报拾遗
5 _, t, J' a" f7 C& m/ N. r; Q1 _4 a 缁门崇行录 竹窗三笔 解脱要门 现果随录; D6 O/ q' x1 U5 W% u4 ~
文昌化书 老子升玄经 太上清净经" h3 a, N& f* A& v( w
大权菩萨经 灵宝经 步虚经8 T: V3 [( b, c0 Y4 g2 R# f, Z
上品大戒经 上清经 道藏法轮经5 _: }; y* x. a9 t5 S" S& T, u
消魔安志经 道藏全集注 群仙珠玉" Y% P% O- m' h+ K4 _, O
净明真经 感应篇劝惩录 长生要旨 云笈七笺
: }2 s( s) K2 |6 ?: j# ^3 H7 B. S) f* g. u
9 T8 m9 e0 m5 O5 O' H6 W
. V% e- l( j& T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2 P: z5 {* e, U; m/ ]
昆山周梦颜安士氏述
7 W+ J5 F) U! Z0 Q$ N$ a+ H# }0 J1 ?; B8 p. z
“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 P9 t0 _# h s I O7 {( ~
[发明]篇中所言,皆帝君现身说法,故以“吾”字发其端。曰“一十七世”,特将吾身中亘古亘今,生生不坏之物,指示后人也。人惟生不知来,死不知去,便谓形神消灭,无复来生,所以肆行罔忌。帝君深惧此种自误误人,流毒不浅,故以自己之一十七世,晓然正告天下也。帝君既有一十七世,则吾侪皆有一十七世。由是将为善,思及身后之福,必果〖果,果敢〗。将为不善,思及身后之福,必不果。(人唯知道有来春,所以留着来春谷。人若知道有来生,自然修取来生福。)识得此篇开端语,亦思过半矣。
/ k5 G1 A# k- ~$ h5 A( P% U, s 人读善书,每心粗气浮,不能沉思默会。即如“吾”字、“身”字,未有不蒙笼混看者。若识得吾可为身,身不可为吾,方知吾是主人,身是客矣。主则旷劫长存,无生无死。客则改形易相,乍去乍来。譬如远行之人,或乘舟坐轿,或跃马驱车,种种更变,人无更变。舟车轿马,身也;乘舟车轿马者,吾也。又如人作戏,或扮帝王,或扮官吏,或扮乞儿,种种改易,人无改易。帝王、官吏、乞儿,身也;扮帝王、官吏、乞儿者,吾也。以一身言之,其能视听者,身也;所以视听者,吾也。身唯有生死,故目至老而渐昏,耳至老而渐塞。吾唯无生死,故目虽昏,而所以视者不昏;耳虽塞,而所以听者不塞。(若作视听即吾,又是认贼为子。)是故大人从其大体,身能为吾用。小人从其小体,吾反被身用也。
: w8 `& U* s) ]+ |4 q1 [* I) i 既可以十七世,即可以十七劫,即可以无量无边劫。帝君之吾无穷,则吾辈之吾亦无穷矣。既可以士身、可以大夫身,即可以天龙八部、地狱、鬼、畜身。帝君之身无定,则吾辈之身亦无定矣。且托生既多,则宿世父母六亲亦多。帝君宿缘既多,则吾辈宿缘亦多矣。然则“吾”者,主人也。“一十七世”,旦暮也。“为”者,机缘也。“士大夫”,傀儡也。“身”者,革囊也。诚难与俗人道也。" D# u) Z: K( q! R
前世后世,犹之昨日来朝,吾生合下自有,并非佛家造出。譬如五脏六腑,本在病人自己腹中,奈何因其出诸医人之口,竟视为药笼中物乎?& u2 y9 F9 y5 y& z
人若无有后世,不受轮回,则世间便有多少不平事?即圣贤议论,亦有无征不信者矣。且如孔子言“仁者寿”,力称颜子之仁,而颜反夭矣;极恶盗跖之不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