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7 19: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儒家的经典里,跟《弟子规》可以说是同部类的,可以看陈弘谋先生的著作,这是清朝的一名官员,他编了一部《五种遗规》,有五部分,第一部讲的是《养正遗规》;第二部是《训俗遗规》;第三是《教女遗规》;第四、第五部分是讲做官的人如何来修持自己。第一部《养正遗规》,就是《弟子规》的详细解释,其中有《朱子童蒙须知》、《朱子论定程董学则》,还有真西山的《教子斋规》,陈北溪的《小学诗礼》,方正学的《幼仪杂箴》,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童蒙养正的教材。童蒙养正不仅是教小孩,更重要的是我们大人都没有做到,所以现在要补习。这些都属于部类差别。
7 [0 D& ~+ N% ?0 ~6 s; Q. C- k2 ^ - |: [9 c9 N& C+ Q
十门开启第八:传会讲释。其实《华严经》的十门开启讲的是译会校释,译就是翻译,会就是会集,校是校正,释是解释注释。因为经典是从古印度传过来的,它有翻译,要讲这些因缘。《弟子规》是中国本有的,所以我就改了一个字,就是传,不是译,不是翻译来的,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训。谁传的呢?从《论语》中我们看到的是孔老夫子的训示,所以是孔老夫子的心传,是圣人的训导。
5 n) t% ]. U% C& U+ M! m6 s
& r& z# v4 j) p2 q 那么会集方面,是由清朝李毓秀夫子会集,贾存仁改编重订。恩师把《弟子规》列入学佛人、净宗学人的基础修学科目,他把整部《弟子规》三百六十句进行了分段,大分七则: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七大类一百一十三个细则,讲了一百一十三件事情,恩师又从中挑选了七十句作为精要,让我们重点学习。恩师把它编成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弟子规节要七十句》,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很好资料。
+ |& \, }1 b& P) x* Y
/ I) H A* u' g 在讲释方面,蔡礼旭老师在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讲了一部《如何做一个如法的好人》——幸福人生讲座。把《弟子规》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讲了四十个小时。在澳洲净宗学院,也讲了《弟子规与佛法修学》,也是四十个小时。在澳洲净宗学院,他讲的是结合佛法的,主要是对我们学佛人讲的,在香港讲的是对一切社会大众所讲的。 / a- A& X1 p; V6 I6 Q# F
/ i* b9 {9 h8 J, G' N
还有杨淑芬老师,早几年曾经在澳洲净宗学院也讲过《弟子规》。另外台湾成功大学的张有恒教授,为《弟子规》做了一部详细的注解,题目叫做《幸福人生之经营》,他在序文里写道,他是汇集了杨老师、蔡老师讲的《弟子规》,以及自己的学习心得,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教材,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参考。
" K; T/ D" }* o
9 @( V4 J7 x+ R 十门开启第九:总释名题。就是解释名题了。这篇文章名题就三个字:弟子规。顾名思义,规就是规矩,弟子就是学生,谁的学生呢?从狭义上讲,是孔门弟子,跟孔老夫子学习圣贤之道的学生,他们应该遵守的,所以很多人说,《弟子规》是给小孩学的,这种说法是比较偏颇了。《弟子规》原本是孔老夫子要求自己的学生、自己的门人要做到的,孔老夫子的弟子都不是小孩,都是大人了,他们要做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孔老夫子要求的。 5 `- Q# L' n. U4 W0 Q/ _
. S5 x4 ~1 F$ {5 V# X, V8 @
广义的讲,《弟子规》是一切圣贤之道必须学的基础课程。我们学佛,也是学圣贤之道,佛是圣,大圣,菩萨是大贤。要成佛成菩萨,也得从《弟子规》开始学习。从《弟子规》这个名字来看,是所有希望这一生能够成就优良人品、修德立业的人,想要作佛作菩萨、成圣成贤的人必须学习的规范,所以非常重要。
, a% K+ @) c V2 h2 }9 l
w" ]- B, g( i# K3 T 十门开启第十:正释文义。就是讲解经文,学习《弟子规》的正文。《弟子规》总共分七大段,讲的是七桩事情,前面讲总叙,后面有一个结劝,所以总共有九个部分。总叙有点像佛经的序分;中间的七大段: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七大部分犹如经的正宗分;最后“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是结劝,劝导大家要学习圣贤。这部分犹如一个佛经的流通分。所以经开三分,《弟子规》都有。中间讲的七个部分,总共是一百一十三则事情,我们认真地一句一句来学习,并立志效法圣贤弟子,扎好修德立业的根基,圆满自己的学业、事业、家业、道业,为和谐世界略尽绵薄。 5 w1 F7 s' n5 e, Z
y* x0 U J4 E6 Y ——钟茂森敬述
. v$ V( r' I8 M# T( z: Z - U) m# A6 E( a! X" R; V) J. u
第一章 弟子规
, n+ X- g2 w& w8 N
; t9 m, t6 m% T- a (清) 李毓秀 / T8 y( F' s) \. G, G" u
) r/ _' n0 A% U t4 a8 { 【总 叙】
1 j. ^1 ^5 t1 \- Z+ G8 w" z. P2 S / Q* i+ _- i1 O4 _8 q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 r9 J' e* G% z- j ^
. x! p. g4 k, t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 a4 Y/ C# P5 g" B/ y 0 ^" r6 ?2 n+ s! `
【入则孝】
( @* _& p G2 D# k8 M+ Y2 S
X1 i* {6 G4 [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3 S6 z6 p, `* [) z
6 b" O4 M8 `+ E4 H) b. Y$ e7 i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7 `9 D% L O& O- N& L' W + W% o6 T1 {! A8 ], w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N6 \3 C' l, q+ Z' d2 l8 V& R" R
; _" q0 {- G' Z5 G, _! `9 M0 k& I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 V6 ?1 ~" F2 P
/ m2 v1 z: j7 q: b, _: _/ G$ N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 |4 l& q) u- x6 w b9 w x6 W ) m) N2 Z1 v( a' P! B! P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 C w4 I6 u+ M* q
8 l3 c# }( s! y$ A1 g0 u/ o9 b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0 \1 _2 A' U- V/ H+ S, Z
+ `0 o; m5 X; V) ]: N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 A7 U: L4 x8 X) j" T9 p, w ' m$ A$ f0 k( {" { d# x9 N% E3 a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 } L) \5 g/ D4 U7 P% C4 \
& H# [/ X0 t/ a8 |. i1 U: R: P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3 y* w8 z) D' @4 ^% W8 u
$ g7 L: q/ Z' x' {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 D0 C s+ K4 q& A( R
8 @& @% M! r( {6 i# s( p) H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 ~& L0 D' m# ?! c, f$ p
: \4 D1 b) W' g, a2 } p0 P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 f; B3 D: C# u' {# q
+ Q. ?' @- Y+ F! \& ^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 b. B9 L- J. O: j. U/ a# N , [. M+ a9 [) B& c! ~' D0 b. M
【出则弟】 + |' w5 _; i6 R8 G! |
" `2 h& N* i7 t, @6 W& u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 i# M7 I5 h' E3 X& q
) i# r R9 P' b! Y2 c' C+ d% k$ T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 n' T, o' a! ]9 Z8 R
" S3 Q l4 C9 P, ] _! ^& B$ i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 A/ C" [: Z6 J1 S6 `, x2 Q; Q* f
& ^4 G* j, i! A) d9 K, Z/ O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2 `, @2 k2 N3 r1 W& I
# A$ G4 j' S# [3 o4 \& Z% t1 m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 J; ? R+ I. Q$ W4 [: {
8 k1 V# ]- w6 I8 F6 n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 p- ^& }/ X7 A% e
# w% W$ E3 Y* r" k) t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8 K# _; B2 h+ E4 c6 U5 \( f- k , Y/ t& K9 b3 a% U' K' h: a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 v$ o* A4 q8 M+ f* J
) c( H0 l7 G# d& K7 ]& l( C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2 w$ g: l' B% s9 U6 w& z7 a
: A9 k x4 R5 T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 o P6 r3 {; _ $ F; J1 i/ N% P0 V, V: q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0 t3 h3 f6 `* N6 p6 \+ {7 z: I1 w P5 t
& D5 l5 }$ o& n* O; j& A: X
【谨】
2 m: A2 ~% M; c" a/ Q- `! p) m* {
; \/ _2 q1 R+ X- f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5 a$ N6 |. @9 F
. S& w7 E' M+ v; j0 M; M" E$ s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 J4 l3 p8 U( m0 \3 }( r; q) q - b$ N, _+ G4 l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8 Q) I0 q: m, B+ S8 q
& ?. N9 S# J, K# M6 S" m1 V; \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2 ~% P, P" d; Z" ]0 t9 I/ g : o" F( `" V# \: o& ~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 P9 y6 \0 F+ `8 ?1 B
% m* r! ^( L" y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 K( [( n1 c0 D* s7 d/ i, n
) |, j8 ?" i7 w9 d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
|